關於董氏奇穴的穴位對應分析

 

 

關於董氏奇穴的對應,是去年十月份發現的,此發現曾向恩師及左常波師叔談及。

此發現被我視為寶貝,一直捨不得公佈,私藏至今覺得還是公佈出來,也是給熱愛董氏奇穴的朋友一個答案吧。

 

其實,學習董氏奇穴的朋友,都會驚奇和感慨,不知董公當年如何發現如此眾多的、自成體系的、

可以囊括所有微針系統、任何流派針法、堪稱針道的董氏奇穴。

去年十月,在體會經氣運行過程中,發現了董氏奇穴的創制過程——那就是對應,

至於董氏奇穴的主治,除對應外,還有循經——經氣所過,主治所及。

 

舉例說明:當經氣在卵巢運行時,足內踝前也在同步運行,同時運行的還有還巢穴

(所說穴位,是呈片狀運行,而非一點,這也就是為什麼董氏奇穴在取穴施針時,有的穴位,取周圍一片區域都有效的原因),

需要說明的是,楊維傑師叔祖書裡的還巢穴位置有誤,可能是印刷原因,正確位置是無名指二節大側中央。

 

當經氣運行在子宮時,同時運行的還有手一二指叉口位置、婦科位置,鳳巢位置,足內踝下後位置等,呈片狀運行。

當經氣在子宮對應之背骶骨位置運行時,同時運行的還有足外踝後下方一小片位置,

當經氣在背腎區運行時,在外踝外後方大片狀運行,覆蓋子宮那一小片位置。

 

當經氣在感冒二穴運行時,背部肺區(中線外約1.5—3寸處)同時有經氣運行,當經氣在尾骶運行時,

頭後腦處也在同時運行……等等,這樣的對應很多。

這種感應就象同步共振一樣,同一時間在身體不同位置的地方同時運行。

至於為什麼會這樣,現在還不能明白,還有待以後探索發現。

 

有人說這種對應是全息,其實我感覺只能是對應,可能是與生命形成的密碼有關,

因為此種對應並不象張穎清教授所說的全息律那樣單純,而是呈多方面多角度多種對應方式,是非常複雜的。

 

比如食指肚中心點對應兩眼,如果按張教授理論,其上是頭頂,其下是嘴、下頦等什麼部位,其實不是這樣的,

因為他也可以對應身體的許多部位,按壓時,經氣會同步在身體許多部位有反應,

極為複雜(但主治,以經氣首先到達為主,這樣也就方便定位了),

絕非張教授所言那麼單一對應。毫無疑問,張教授所發現對應只是其中一種,也是極為有效的。

 

還有一種對應是圓球狀的對稱性對應。比如經氣在喉管運行時,有經氣也會在陰道部位同步運行,

所以,治咽喉之穴位,應該同時也可以治性病,同樣治甲狀腺腫的穴位,同時也可以治睾丸炎。

 

這種對稱性對應,可能與經氣在腦部呈圈狀運行有關,因為經氣在腦部除了線狀、溝回、也有圈狀,

當呈圈狀運行時,就是在頭面部就可以同時產生很多對應,就象圓球那種對應方式,

而且這種圈狀會在腦中做各式各樣的運轉。

所以,用針治病時,同一穴位,針尖方向不同,是可以治不同疾病的,這一點,朋友們在臨床請多思考之。

 

其它諸如腎開竅於耳、舌為心之苗,肺竅為鼻等等,是基於此種對應,還有中醫的舌診、面診、手診、足診等,

也是基於此種對應,都可以體察到,只是現在流傳下來的各式望診,感覺上或失之於簡略,或有失準確,

象經氣在心中運行時,舌尖經氣是有運行,但在肺部運行時,因為肺有兩葉,在舌上也是有分辨的,不是籠統地在舌尖。

 

總之,全身皆有對應,全身皆可診病。只是經氣在運行這些對應時,不同的時間,產生對應的位置組是不同的,

還有體察時感覺特別累,所以目前尚未能形成相關體系。

但對應的整體骨架可參考楊維傑師叔祖書裡的對應針法,再加上圓球對應。

在這裡需要說明的是:楊師叔祖天資聰敏,才華非凡,隨師董公而思索出這麼多規律性而接近真實的人體對應針法,

實屬難能可貴,我們後學者在學習董公之術時,也應對楊師叔祖表示深深的敬意。

 

下面錄入幾個簡單易用的小對應:手指甲對應人的大腦外殼,從拇指開始順序下數至小指,指甲中心處分別對應:

前頂-囟會、百會、後頂-腦戶、風府、頸椎;手指肚對應人的面部,從拇指開始順序下數至小指分別對應:

額、眼(太陽)、鼻腔、咽喉、天突穴處。單從每個指甲指肚,又都有各自己的對應,因為比較複雜,不再一一述說。

此一簡單對應,因為用之非常方便,朋友們可以做日常保健治療,也可以臨床檢查,比如說頸椎有問題的,

按其他四指指甲沒反應,按小指甲中心處,卻會非常痛。同理,經常點按小指甲,對頸椎也會有幫助。其餘依此類推。

 

至於身體其他部位更詳細的對應,尚待今後反復體察確認。

 

其實在我的體會裡,感覺對應是比較粗略的的經絡體會,

真正的精細的經絡體會是循經及各條經絡與臟腑器官連屬及相互關係,

各條經絡在相關臟腑器官的細膩運行通道等等,非常複雜,到現在還沒能全部弄清。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經絡是真實存在的,而且與神經關係相當密切,也就是說和現代醫學的聯繫也是非常密切的,

不是象傳統十二經那麼單一籠統,也不像是有經絡研究論文所說,經絡研究到最後是不存在的,這話就象說中醫需要取消一樣,感覺同樣可笑。

 

 

附:楊師叔祖所寫對應針法:

 

標幽賦說:『交經繆刺,左有病而右畔取,瀉絡遠針,頭有病而腳上針』。

董師善用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針右,右病針左,絕不在局部針刺,其治病常采對應取穴,效果卓著。

董師常用之對應取穴法有下列八種:

 

(一)等高對應:即在痛點對側相等部位施針,左側病痛可取右側等高點,右側病痛也可取左側等高點,

例如左曲池痛可針右曲池。這與物理學說之共振理論,有其相合之處,而採用單側或雙側共穴針刺。

 

(二)手足順對:將上肢與下肢順向並列,以肘對應膝為中心對應,可有下列對應:

即肩對髖、上臂對大腿、肘對膝、下臂對小腿、手對腳。如髖有病可取肩部穴位(例:肩中穴)

施治:膝部有病取曲池或尺澤(肘後歌)施治(反之肩部有病也可取髖部穴位施治,肘部有病也可取膝部穴位施治)。

個人常以小節穴治腳踝痛,即系此一對應之運用。

 

(三)手足逆對:將上肢與下肢呈逆向排列,可有如下對應:即肩與足、上臂與小腿、肘與膝、下臂與大腿、手與髖。

如足踝部有病可取肩部穴位治療,大腿有病可取下臂穴位治療

(反之肩部有病可取足部穴施治,下臂有病也可取大腿穴施治),

董師常取手上靈骨、後溪等穴治療坐骨神經痛,個人亦常取支溝、外關治大腿痛酸,均系此一原理之應用。

 

(四)手軀順對法:上肢除與下肢有對應關係外,與軀幹亦有對應關係,將上肢自然下垂與軀幹呈順向並列對置,

則有如下對應:即上臂與胸(或背)脘,肘與臍(腰),下臂與下腹(腰骶),手與陰部。

如腰骶或下腹有病可取下臂穴位治療,陰部病可取手部穴治療(反之下臂病也可取下腹或腰骶穴位施治)。

董師以大閭等五間穴治疝氣即與此一原理有關。

 

(五)手軀逆對法:將上肢輿軀幹呈逆向並列,可有下列對應關係:

即手(腕)與頭(頸),前臂與胸(背)脘,肘輿腰),臂輿下腹(或腰骶),肩輿陰部。

如胸脘有病可取前臂穴位施(如用內關或董氏奇穴火串、火陵治心悸、胸悶等),

下腹有可病取上臂穴位施治(反之前臂及上臂有病,亦可取胸脘及下腹位施治)。

董師以肩部之天宗、雲白等穴治婦科陰道病及目前行之手針以手指治頭病都與此一原理有關。

 

(六)足軀順對法:下肢除與上肢有對應關係外,與軀幹亦有對應關係,將下肢與軀幹順向並列對置,則有如下對應:

即大腿與胸(背)脘,膝輿臍(腰),小腿與下腹(腰骶),足與陰部。

如胸背有病可針大腿,腹有病可針小腿,反之大腿及小腿有病,亦可在胸腹施治。

臨床常以大腿部位之駟馬治肺、三通治心,個人常以門金治經痛,大敦、隱白治崩漏,

以及複溜治腰骶痛,三會交治下腹病……等,其運用皆與此一原理相合。

 

(七)足軀逆對法:將下肢與軀幹呈逆向排列,可有下列對應關係:

即足輿頭、踝與頸項、小腿輿胸(背)脘、膝與臍(腰)、大腿與下腹(腰骶)。

如胸脘有病可小腿,下腹有病可針大腿,反之胸脘及下腹亦能治大小腿病。

 

方法:除了手與腳及手腳與軀幹的對應外,頭面輿尾骶亦形成一種對應。

例如臨床以骶部之長強治癲狂之腦病;以頭部之百會療脫肛就是常見的例子,董師亦常以通宵穴治頭痛,也是此原理之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