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一一部位

 

“一一部位”即手指部位,不論陰掌及陽掌皆屬之,“董氏正經奇穴學”原載27個穴道,其中有些穴道,

又由好幾個穴位組成.因此總計有52個穴點之多,這些穴道與大陸所傳“廿八手針點”之位置與功效均不相同,

董師能在手指上研究發現這些穴道確屬不易。

 

這些穴道,均有其獨特療效,唯僅在手指部位即有半百穴道(加上董師常用,原書未載,而個人加以補充者,當屬更多)

著實令一般人及初學者不易尋找正確穴位。其實手指部位之穴道,分佈頗有規律,以下爰就幾點找穴方法加以說明,以便尋找應用。

 

一、陰掌五線:陰掌指三陰所經之掌心而言,靠大指側稱為“外側”,靠小指側稱為“內側”,以下不論陰陽掌皆如此稱之,

試以中央線為C線,外側(近大指側)黑白肉際為A線,AC之中央線為B線,內側(近小指側)黑白肉際,為E線,

EC中央線為D線,瞭解此五線之分佈位置,對於尋找陰掌手指部位之穴位,關係甚為重要。

 

二、陽掌三線:手指陽掌部位之奇穴分佈較陰掌簡單,僅呈三線分列,即外側(近小指之骨側,簡稱小側),

內側(近大指之掌側,簡稱大側)及中央,內外兩側均貼靠骨緣下針,中央則刺以皮下針。

 

三、四面分點:依穴道之位置,不論陰陽掌,其分佈不外下列四項:

 

1.一穴(二分點法):在兩指紋間僅有一穴者,概以中點(即1/2處)取穴。(如中間穴)

 

2.二穴(三分點法):兩指紋間若有二穴,則以兩指節間距離之1/3處各取一穴。(如木穴)

 

3.三穴(四分點法):兩指節間若有三穴,則先就兩指紋之中點取穴.再以此中點穴距兩邊之中點各取一穴。

(整體而言即兩指間之四分之一處各取一穴)

 

4.五穴(六分點法):連續五穴之穴位不多,僅有“五虎穴”,然“五虎穴”應用之機會則甚多。

取穴法便很重要,取穴時先取兩指紋之中點為五虎三穴,次就五虎三穴距上下紋各1/3處取一穴計五穴。

(整體而言,即於兩紋間劃分6等份,每隔六分之一各取一穴)

 

以上為手指部位尋穴規律,是尋找一一部位穴道之主要原則,若能熟記上項原則,

那麼尋找手指部位的穴道,非但不會困難,而且是極為容易的。

 

大間穴

 

部位:食指第一節正中央偏向大指外開三分。 

主治:心悸,心臟性喘息、心內膜炎、疝氣特效、扁桃腺炎、腹脹氣、膝蓋痛、眼痛、三叉神經、小兒氣喘、疳積

治療方法:刺針法   案例描述:大間、小間、側間、中間、下間等五穴為治療疝氣之特效穴。  

側間穴

取穴:左病取右,右病取左。雙手取穴不忌。以三稜針紮出血

穴位:掌面食指第一節正中央外側三分下二分半,即大間穴下二分半處

主治:支氣管擴張、支氣管炎、吐黃痰、喉炙臠、角膜炎、麥粒腫、心悸、胸悶、膝蓋痛、

腹脹氣、 小兒氣喘、疳積、扁桃腺炎、腸炎(特效)

治療方法:放血法     案例描述:大間、小間、側間、中間、下間等五穴為治療疝氣之特效穴。

 

小間穴

 

部位:食指第一節外上方,距大間穴高二分。  

主治:支氣管喘息,吐黃痰、胸悶、心悸、膝蓋痛、小腸脹氣、疝氣(特效)、

角膜炎、扁桃腺炎。小兒氣喘、疳積、腸炎(特效)

案例描述:大間、小間、側間、中間、下間等五穴為治療疝氣之特效穴。  

 

取穴:平臥、手心向上、取食指第一節外上方,距大間穴上二分是穴。 

手術:五分針,針一分至二分治心肺病變,二分至二點五分治小腸氣、疝氣、膝痛。(原注不宜雙手取穴)

 

說明:大間、小間兩穴皆位於陰掌食指第一節B線上,取穴采三分點法,即以兩指節距離之1/3處各取一穴,

在上者(靠指尖者)為小間,在下者(靠掌者)為大間。 

下間穴

 

取穴:掌心向上,當食指第二節正中央處是穴。 使用五分針,直刺二∼三分。

穴位:掌面食指第二節正中央。   解剖位置:固有掌側指神經、肺分支神經、心臟及六俯神經。

主治:心悸、疝氣、背痛、頭暈、膝蓋痛、兩眼發酸。

案例描述:大間、小間、側間、中間、下間等五穴為治療疝氣之特效穴。

 浮間穴

 

部位:食指第二節中央外開二分。 主治:疝氣、尿道炎、小腸氣、牙痛、胃痛。 

取穴:食指第二節正中央線外開二分,距第三節橫紋三分三處是穴。 

手術:五分針,針二分至二點五分。(原注:禁忌雙手同時取穴)

 

外間穴

 

部位:食指第二節正中線外開二分,距第三節橫紋六分 主治:疝氣、尿道炎、小腸氣、牙痛、胃痛。 

取穴:當食指第二節正中央線外開二分,距第三節橫紋六分六是穴。 

手術:五分針,針二分至二點五分。(原注:禁忌雙手同時取穴) 

說明:浮間、外間兩穴均在陰掌(掌心)食指第二節之B線上,取穴采三分點法,下穴為外間,上穴為浮間。

 

中間穴

 

部位:食指第一節正中央。 主治:心悸、胸部發悶、膝蓋痛、頭暈、眼昏、疝氣。 

取穴:當食指第一節正中央是穴。 

手術:五分針,針深一分至二分治心胸頭眼病,針二分半治疝氣及膝痛。  (原注:禁忌雙手同時取穴)

 

運用:治疝氣成方——外間、大間、小間、中間四穴同時用針為主治疝氣之特效針。 

 ※上述之大間、小間、外間、浮間、中間等穴均忌雙手取穴,一般而言,單手取穴,以男左女右為準則。 

※上述諸穴為治病之特效穴,若能配合三棱針在內踝及內踝周圍點刺放血,效果更佳。

 

※依據董氏對應針法(見附三)第四種之“手軀順對法”,董氏以五個“間”穴治療疝氣,具有一定的道理。

此五穴均在食指上,與大腸經有關,透過“肝與大腸通”之理論,治療疝氣當然有效。 

※董師極為注重心與膝之關係,凡能治心臟病變之穴位,亦常用於治膝部疼痛。  

人陽穴

取穴:掌心向上,當食指第二節中央外側五分處是穴。  使用五分針與肌肉垂直下針,直刺針深二∼三分。

穴位:掌面食指第二節中央外側五分處。  主治:睪丸炎、睪丸瘤、陰囊水腫、陰莖痛、

疝氣痛、前列腺腫大、隱睪症。

 

地陽穴

取穴:雙手取穴不忌。穴位:食指第二節中央外側五分下二分半處。     

天陽穴

取穴:掌心向上,當人陽穴(掌面食指第二節中央外側五分處)直上二分半處是穴。使用五分針,直刺二∼三分。 

穴位:掌面食指第二節中央外側五分上二分半處。  

 

 內陰穴

取穴:雙手取穴不忌。  直刺二∼三分。

穴位:掌面食指第三節中央偏外側四分下二分半處,即第三節橫紋上二分半外四分處。

 

沈陰穴

取穴:掌心向上,當小間穴(掌面食指第一節正中央外側三分上二分半處)外側二分處是穴。

使用五分針,直刺針深二∼四分

穴位:掌面食指第一節中央外側五分上二分處。即小間穴外二分處。

主治:睪丸癌、睪丸瘤、疝氣痛、攝護腺腫大、前列腺腫、陰莖痛、陰門腫痛。  

案例描述:天陽、地陽、人陽、內陰、沉陰五穴,為治療睪丸疾病的特效。

對疝氣、前列腺腫、陰莖腫痛也有很好的療效。

 

木   穴

 

部位:在掌面食指之內側,計有二穴點。主治:肝火旺、脾氣燥。 

取穴:當掌面食指之內側,距中央線二分之直線上,上穴距第二節橫紋三分三.

下穴距第二節橫紋六分六,共二穴。 手術:針深二分至三分。

 

 ※木穴位于陰掌食指第一節D線上,計有二穴,取穴采三分點法,臨床多半隻取一穴。

一般而言,以下穴為准。

 

※本穴為掌面常用穴道之一,對於眼睛發幹、眼易流淚、手汗、感冒、手皮發硬等皆有療效。 

※本穴治療手掌皺裂,手皮膚病尤具特效。本人以此治癒數十例富貴手,平均三至四次即愈。

 

※本穴治療鼻涕多,不論清涕濃涕皆有效,尤其感冒流涕可止於頃刻。 

※本穴治手皮膚病及手掌皺裂,以患側為主。治其它各病以對側為主。

 

※本穴對外感風邪所致之皮膚騷癢亦有著效。 

※本穴具有清利頭目,開竅疏肝的作用,位在食指上,亦系透過“肝與大腸通”之關係治療多種疾病。

其治鼻病,一系經絡作用,一則與疏肝亦有關.

 

※本人曾治一嚴重手足乾燥翻裂出血之婦人,已在數大醫院治療三月無效,手不能觸物,足不能著地,

經其子背負而來,僅在尺澤及委中三棱針點刺,二次即皮膚收口而愈,見者無不稱歎刺血之妙。 

 

木一穴

取穴:掌心向上,當食指第一節正中央(即中間穴)內側三分的下二分半處是穴。使用五分針,直刺二∼四分。

穴位:掌面食指第一節正中央內側三分下二分半處。

主治:肝火旺盛、脾氣暴躁、肩膀緊痛、項強痛、右脇下痛、膽固醇過高、胃脹痛。

特效配穴:木一穴、木二穴、木三穴在臨床應用上,可任取一~二穴使用,

以稜三針點刺出血,治胃腸脹氣、痛(甚效)。雙手取穴不忌。

 

木二穴

取穴:雙手取穴效果更佳。使用五分針,直刺二∼四分。

穴位:掌面食指第一節正中央內側三分處。即中間穴內側三分處。

 

木三穴

取穴:掌心向上,當食指第一節正中央(即中間穴)內側三分(即木二穴)上二分半處是穴。

使用五分針,直刺二∼四分。  穴位:掌面食指第一節正中央內側三分上二分半處。

 

火星上穴

取穴:可雙手取穴。使用五分針,直刺二∼三分。穴位:掌面中指第一節中正央處。

主治:心悸、頭暈、狹心症、心臟性喘息、心臟瓣膜症、肩胛骨痛、胸痛、肺癌、多發性骨癌、

兩腿痛、五十肩、嗝逆、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  

 

火星下穴

取穴:掌心向上,當中指第二節正中央處是穴。  使用五分針,直刺二∼三分。穴位:掌面中指第二節正中央處。

主治:心悸、頭暈、狹心症、心臟性喘息、心臟瓣膜症、肩胛骨痛、胸痛、肺癌、多發性骨癌、

兩腿痛、五十肩、嗝逆、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治療肺癌用於配穴,有立止胸痛之效果)

 

偏肩穴

取穴:右病取左、左病取右  使用五分針,斜刺二∼四分。

穴位:掌面無名指第二節正中央偏內側五分,靠近小指處。

主治:肩背痛、五十肩、頸項痛、手背外側痛、慢性肝炎。偏肩穴配靈骨穴、大白穴、中白穴效果更佳。

  

太陽一穴(原名眼黃穴)

取穴:掌心向上,當小指第一節正中央處是穴。  以三稜針點刺出血。穴位:掌面小指第一節正中央處。  

主治:太陽頭痛、偏頭痛、黃膽病、頭暈、頭昏、低血壓高、三叉神經痛、眼病、手指痛、眉稜骨痛。

太腸一穴配太陽二穴同時下針,效果較佳。 治療方法:放血法  

太陽二穴(原名眼黃穴)

取穴:掌心向上,當小指第二節正中央處是穴。  以三稜針點刺出血。穴位:掌面小指第二節正中央處。  

主治:太陽頭痛、偏頭痛、黃膽病、頭暈、頭昏、低血壓高、三叉神經痛、眼病、手指痛、眉稜骨痛。

治療方法:放血法    特效配穴_特效主治:偏頭痛、太陽頭痛、頭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