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三三部位(前臂部位)

 

其門穴 

部位:在橈骨之外側,手腕橫紋後兩寸處。  主治:婦科經脈不調,赤白帶下,大便脫肛,痔瘡痛。 

取穴:當橈骨之外側,距手腕橫紋後兩寸是穴。   手術:臂側放,針斜刺約與皮下平行,針入二至五分。  

 

其角穴 

部位:在橈骨之外側,手腕橫紋後四寸處。   主治:婦科經脈不調,赤白帶下,大便脫肛,痔瘡痛。 

取穴:在其門穴後二寸處取之。   手術:臂側放,針斜刺約與皮下平行,針入二至五分。

 

其正穴 

部位:在橈骨之外側,手腕橫紋後六寸處。   主治:婦科經脈不調,赤白帶下,大便脫肛,痔瘡痛。 

取穴:在其門穴後四寸,即其角穴後二寸處取之。   手術:臂側放,針斜刺約與皮下平行,針入二至五分。

 

運用:其門、其角、其正三穴同用(即一用三針)。 

※其門、其角、其正三穴均位於大腸經上,因此治療痔瘡有效,針刺時采皮下針,

自其門向其角橫透,效果尤佳。(蓋大腸郤穴溫溜適在其門,其角之間,郤穴有調整氣血之功。) 

※單用其門、其角、其正即能見效,但如於委中穴點刺後,再針此穴,效果尤其顯著,可期迅速痊癒。 

※餘用委中點刺出血,治療痔瘡一次治癒者,即不乏其人。興本穴組對頑固性便秘及小腹脹氣亦有殊效。

 

火串穴 

部位:在手背腕橫紋後三寸,兩筋骨間陷中。  主治:便秘、心悸、手下臂痛。 

取穴:手平伸,掌向下,從手腕橫紋中央直後三寸處取之,握拳屈肘掌心向下,現溝凹處是穴位。  

針深三分至五分。 

運用:左手下臂痛針右手穴;右手下臂痛針左手穴。 

※火串穴即三焦經之支溝穴,治療便秘、心悸、手下臂痛,確有卓效,餘用治脅痛,尤有特效。

 

火陵穴 

部位:在火串穴後兩寸。   主治:胸痛及發悶、發脹、手抽筋。 

取穴:手撫胸取穴,在火串穴後兩寸處取之。   手術:針深五分至一寸。

 

火山穴 

部位:在火陵穴後一寸五分。  主治:胸痛及發悶、發脹、手抽筋。 

取穴:手撫胸取穴,在火陵穴後一寸五分處取之。 針深一寸至寸半。 

運用:左手抽筋取右手穴;右手抽筋取左手穴。胸部痛及發悶、發脹則火陵、火山兩穴同時用針,

但注意只宜單手取穴,不可雙手同時用針。 

※火陵、火山穴針之能透三焦經,除治療手抽筋有效外,治療胸痛、胸悶、胸脹亦有顯效,

蓋三焦與心包表裡,深針透經,自是效果卓佳,兩手同時下針,據經驗並無不良作用。    

※火陵穴治少陽經走向之坐骨神經痛,效果亦佳。 

※火陵在火串(支溝)後二寸,火山在火陵後二寸,但取穴略有不同,取火串,手平伸。

取火陵、火山則手撫胸取穴。

 

火腑海穴 

部位:在火山穴後兩寸,按之肉起,銳肉之端。 

主治:咳嗽、氣喘、感冒、鼻炎、坐骨神經痛、腿酸、腰酸、貧血、頭暈、眼花、疲勞過度。 

取穴:手撫胸取穴,在火山穴後二寸處取之。 手術:針深五分至一寸。

 

運用:治貧血、頭昏、眼花、腿酸、疲勞過度時,下針十分鐘後取針,改用墊灸三壯至五壯

(不須下針,僅灸三至五壯亦可),隔日1灸,灸上3個月,可延年益壽。

灸至第五、第十、第十五次,大灸七壯至九壯(大壯),即每月大壯3次,小壯12次。

 ※火腑海穴位置與大腸經之手三裡穴相符,主治亦大致相同。有補虛之作用,用灸效果頗好。

  

腸門穴 

部位:在尺骨之內側,距腕豆骨三寸。   主治:腸炎、頭昏眼花。 

取穴:手撫胸取穴,在尺骨之內側與筋腱之間,距腕豆骨三寸處是穴。針深三至五分。 

※腸門穴除治療上述症狀外,在腹痛裡急後重或急欲如廁腹瀉之際,以手按壓,

即能緩和肛門及大腸之緊張狀態,而及時尋找處所解決。

 ※本穴配門金治療急性腹瀉頗有效。  

 

肝門穴 

部位:在尺骨之內側,距腕豆骨六寸。   主治:急性肝炎(特效)。 

取穴;手撫胸取穴,當尺骨之內側中部,距腕豆六寸處取之。 

手術:針深三分至五分。針下後立止肝痛,將針向右旋轉,胸悶即解,將針向左旋轉,腸痛亦除。

 

運用:腸門穴與肝門穴同時使用,可治肝炎引起之腹泄。單用左手穴,禁忌雙手同時取穴。 

※肝門穴對於急性肝炎效果極佳,由於肝在右側,所以針治時以左手為主即可,

對於合併腸炎症狀,則可加針腸門,使成倒馬,療效甚佳。

 

※本穴配上三黃(天黃、明黃、其黃)治慢性肝炎亦有特效。亦可治B型肝炎。 

※本穴在小腸經上,小腸為分水之官,小腸經之原穴腕骨為治黃疸要穴。本穴能治黃疸自有一定道理。 

※本穴若以全息觀點言,在前臂之中點,治中焦病有效,配合前述理論,治肝病確實有效。

餘以此穴治療肝炎病例甚多,療效頗佳。

 

心門穴 

部位:在尺骨鷹嘴突起之上端,去肘一寸五分陷中。  主治:心臟炎、心跳胸悶、嘔吐、乾霍亂。 

取穴:手撫胸取穴,在下尺骨內側陷處,距肘尖一寸五分是穴。  運用:禁忌雙手用穴。 

※心門穴約在小腸經上,在小腸合穴附近,治療心臟各病尤為特效,

又本穴治療大腿內側痛(含腹股溝),坐骨神經痛,尾骶骨痛亦有特效。

 ※本穴亦常用於治膝痛(內側膝痛尤效)。

 

人士穴 

部位:在前臂橈骨裡側,去腕橫紋四寸。  主治:氣喘、手掌及手指痛、肩臂痛、背痛。 

取穴:手平伸、掌心側向上,從腕部橫紋上行四寸,當前臂橈骨內側是穴。針深五分至一寸。

運用:針深五分治氣喘、治手掌及手指痛、肩臂痛、背痛(患右用左穴、患左用右穴。)針深一寸治心臟病、心跳。

 

地士穴 

部位:在前臂橈骨中部內緣,距人士穴三寸。  主治:氣喘、感冒、頭疼、腎虧、心臟病。 

取穴:手平伸、掌向上,去腕橫紋七寸,即距人士穴後三寸,當前臂橈骨內側是穴位。 

手術:針深一寸治氣喘、感冒、頭病及腎虧。針深一寸五分治心臟病。

 

天士穴 

部位:在前臂橈骨之後部內側,距地士穴三寸。   主治:氣喘、鼻炎、臂痛、感冒、胸部發脹。 

取穴:在前臂橈骨之後部內側,距地士穴三寸處是穴。 針深一寸五分。 

運用:天士、地士、人士三穴配靈骨穴、雙手同時用針為治哮喘之特效針。 

※人士、地士、天士簡稱三士穴位置均在肺經上,因此治療呼吸器官病效果極佳,

人士在太淵上四寸,地士則與孔最穴位置相符。

孔最為肺經郤穴,治哮喘療效本佳,配人士、天士倒馬效果更好。

 ※三士穴配水金或水通療效更好。

 

曲陵穴 

部位:在肘窩橫紋上,試摸有一大筋,在筋之外側。  主治:抽筋、陽霍亂、氣喘、肘關節炎、心跳。 

取穴:平手取穴,在肘窩橫紋上,在大筋之外側以大指按下,肘伸屈時有一大凹陷處是穴。 針深三分至五分。 

運用:用三睦針刺曲陵穴內側之靜脈血管,使其出血,可治霍亂。 

※曲陵穴與肺經之尺澤穴位置相符,主治功能亦相同,點刺放血所治之病尤多,實為要穴。 

※本穴可治尿意頻數(配腎關),半身不遂,咳嗽(配水金),瀉之可治筋痙攣拘急,肺經一切實症,扁桃腺炎、

咽喉等頗有效(詳見拙著《針灸經穴學》之尺澤部分)。 

※點刺出血治療胸悶、胸痛、心臟病變及肩痹痛(五十肩),氣喘皆極有療效。 

肝靈穴

 

穴位:肝靈三穴—掌心向上,手腕橫紋腕豆骨前緣直上三寸。    

肝靈二穴—肝靈一穴直上三寸。     肝靈一穴—肝靈二穴直上三寸。

 

主治:脊椎骨膜炎、肝炎、肝硬化、肝痛、兩脅痛、血癌症(白血球過多或過少)、

脾腫大、坐骨神經痛、半身不遂、腰酸、筋骨痛。

針刺法:直刺五分—一寸五分。        斜刺—由下往上斜刺二寸。

 

心靈穴(計三穴)

 

穴位:手掌朝上,手腕橫紋上一寸五分為心靈一穴;

手腕橫紋上二寸五分為心靈二穴;手腕橫紋上三寸五分為心靈三穴。

取穴:掌面朝上,手腕橫紋上一寸五分為心靈一穴。

一穴上一寸為二穴,二穴上一寸為三穴。于橈側手腕曲肌腱和長掌肌腱之間取之。

 

主治:心律不整、心臟內膜炎、狹心症、心臟擴大、心肌梗塞、胸悶、胸痛、胃脘痛、

腿痛、前額頭痛、頭暈、手腳麻痹、咽喉痛。 

針刺法:直刺五分—一寸半。亦可透刺手背。斜度四十五度由下往上刺,治心臟病。

斜刺三十度由下往上刺一寸五分,治胸部頭部疾病。斜刺四十五度由上往下刺治手腳疾病。 

 

腰靈穴

 

穴位:腕橫紋中央直上四寸五分之正中央點及其兩則。解剖:前腕皮神經、腎之神經。

取穴:腰靈一穴—橫紋中央直上四寸五分,再內側五分處是穴。

 

      腰靈二穴—在腕橫紋正中央直上四寸五分處是穴。

      腰靈三穴—在腰靈二穴外側五分處是穴。 

主治:急慢性腎盂腎炎、腰酸痛、痔瘡、習慣性便秘。針刺法:直刺二分—三分。  用三棱針點刺出血特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