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四四部位(後臂部位)

  

分金穴 

部位:在後臂肱骨之前側,距肘窩橫紋一寸五分。    主治:感冒、鼻炎及喉炎之特效針。 

取穴:手撫胸取穴,當後臂肱骨之下部中央,去肘窩橫紋一寸五分處是穴。 針深五分至一寸。 

※分金穴位於肺經上,在俠白下三寸半,距尺澤一寸半,

由於其位居肺經之上,因此治療上述之感冒、鼻炎及喉炎有點效。

 

後椎穴 

部位:在後臂肱骨之外側,距肘橫紋二寸五分。       主治:脊椎骨脫臼、脊椎骨脹痛、腎臟炎、腰痛。 

取穴:手臂下垂,在後臂肱骨之外側,距肘橫紋二寸五分是穴。 針深三分至五分。

 

後椎穴位于三焦經上,約當清冷淵穴上五分處,由於位居三焦經上,基於腎與三焦通之髒象原理,

治療與腎有關之脊椎骨脫臼,脊椎骨脹痛、腎臟炎、腰痛確有顯效。

 

首英穴 

部位:當後臂肱骨之外側,距肘橫紋四寸五分。  主治:脊椎骨脫臼、脊椎骨脹痛、腎臟炎、腰痛。 

取穴:手臂下垂,在後臂肱骨之外側,距後椎穴二寸處是穴。 針深三分至五分。 

運用:後椎、首英兩穴通常同時用針(即所謂回馬針),效力迅速而佳。  

 

富頂穴 

部位:當後臂肱骨之外側,去首英穴二寸五分,距肘橫紋七寸。   主治:疲勞、血壓高、頭暈、頭痛。 

取穴:手臂下垂,在後臂肱骨之外側,距首英穴上二寸五分。

針探三至五分,針淺紮治疲勞,針深紮治頭痛、頭昏及血壓高。 

說明:首英穴及富頂穴皆位於三焦經上,首英穴約當消濼下寸半。富頂穴約當消濼上一寸。

 

後枝穴 

部位:當肩中與肘之直線上,距富頂穴一寸,離肘橫紋八寸。  

主治:血壓高、頭暈、頭痛、皮膚病、血管硬化。 

取穴:手臂下垂,在後臂肱骨之外側,距富頂穴一寸處是穴。 針深三分至七分。

 

運用:富頂、後枝兩穴同時下針,可治頸項疼痛扭轉不靈及面部麻痹。 

說明:後枝穴位置約當消濼上二寸,臑會下一寸。

 

肩中穴 

部位:當後臂肱骨之外側,去肩骨縫二寸五分。 

主治:膝蓋痛(特效針)、皮膚病(頸項皮膚病有特效)、小兒麻痹、半身不遂、

心跳、血管硬化、鼻出血、肩痛。

 取穴:手臂下垂,自肩骨向下二寸半中央是穴。 針深五分至一寸。 

運用:左肩痛紮右穴。右肩痛紮左穴。 

肩中穴位於肩臂三角肌之中央,去肩骨縫依經驗實際系三寸,此穴治膝蓋痛及肩痛確具卓效,治上述其它症效果亦佳。

 

背面穴 

部位:在肩骨縫之中央、舉臂時有空陷處。  主治:腹部發悶,發音無力。 

取穴:舉臂時,肩骨連接縫之空陷處中央取穴。 針深三分至五分。 

運用:用棱針可治全身疲勞,兩腿發酸,嘔吐,乾霍亂,腸霍亂,陰陽霍亂。 

※背面穴位置相當於大腸經之肩髃穴,一說後一寸,運用三棱針點刺治療上述各症,確有卓效。 

※本穴與肩 穴相符或相近,肩髃穴原有調理肺氣之效,本穴治腹部發悶及發音無力皆系調理肺氣之功。

 ※用三棱針點刺在肩髃穴至其後一寸之周邊點刺出血即可,不必拘泥穴位。

 

人宗穴 

部位:在後臂肱骨內緣與肱二頭肌間之陷處,去肘窩橫紋三寸。 

主治:腳痛、手痛、肘腫痛難動、面黃(膽病)四肢浮腫、脾腫大、感冒、氣喘。 

取穴:屈肘測量,以手拱胸,在後臂肱骨內緣與肱二頭肌間之陷處,去肘窩橫紋三寸是穴。 

手術:用毫針,針深五分治感冒氣喘,針深八分治臂腫,針深一寸二分治肝、膽、脾病。

 

注意:下針時,偏外傷肱骨,偏裡傷肱二頭肌,扎針部位應準確。 

※人宗穴位置與大腸經之手五裡穴相符,古人視手五裡為禁針穴,唯據經驗刺之其效尚佳,亦無副作用,

所謂禁刺,恐系古人用針太粗之故,有傷及動脈及神經之虞,因此董師亦告誡“扎針部位應準確”。 

 

地宗穴 

部位:在人宗穴上三寸處,距肘窩橫紋六寸。   主治:能使陽症起死回生,心臟病及血管硬化。 

取穴:屈肘測量,以手拱胸,當後臂肱骨之中部內緣與肱二頭肌間之陷處,亦即人宗穴上三寸是穴。 

手術:針深一寸治輕病,針深二寸治重病,兩臂之穴同時下針。

 注意:下針時,偏外傷肱骨,偏裡傷肱二頭肌,扎針部位應特別準確。

 

天宗穴 

部位:在後臂肱骨內緣與肱二頭肌後部間之陷處,距地宗穴三寸,距肘窩橫紋九寸。 

主治:婦科陰道癢、陰道痛、赤白帶下(具有速效)、小腿痛、小兒麻痹、狐臭、糖尿病。

 取穴:屈肘測量,以手拱胸,當後臂肱骨內緣與肱二頭肌後部間之陷處,距地宗穴三寸處是穴。 

針深一寸至一寸五分。

 

注意:下針時,偏外傷肱骨,偏裡傷二頭肌,取穴必須準確。 

※地宗穴、天宗穴與人宗穴皆在一條線上,因此針刺時皆應特別準確。

地宗穴約在腸經臂臑穴下一寸,天宗穴約在臂臑上二寸。

 

雲白穴 

部位:在肩尖前約二寸,背面穴向胸方向斜下開二寸。  

主治:婦科陰道炎、陰道癢、陰道痛、赤白帶下、小兒麻痹。 

取穴:垂手取穴。當肩關節前方,骨縫去肩尖約二寸許處是穴,亦即背面穴向胸方向斜下開二寸。

針深三分至五分。

 ※依經驗本穴位置應系在肩中前一寸再上一寸之位置。   

※本穴治婦科病有效,配肩中治小腿無力及脹痛。

 

李白穴 

部位:在雲白穴稍向外斜下二寸。     主治:狐臭、腳痛、小腿痛、小兒麻痹。 

取穴:在臂外側,從雲白穴稍向外斜下二寸處是穴。 針深三分至五分。

 說明:本穴位置應系在肩中穴前一寸二分,再下一寸處。

 

支通穴 

部位:在上臂後側,首英穴向後橫開一寸。  主治:高血壓、血管硬化、頭暈、疲勞、腰酸。 

取穴:自肩後側直下,去肘橫紋四寸五分,即首英穴向後橫開一寸。針深六分至一寸。

 注意:貼近肱骨後緣扎針。

 

落通穴 

部位:在上臂後側,即富頂穴向後橫開一寸。 主治:血壓高、血管硬化、頭暈、疲勞、四肢無力、腰酸。 

取穴:自肩端後側直下,距肘橫紋上七寸,即富頂穴向後橫開一寸是穴。 針深六分至一寸。

 

下曲穴 

部位:在上臂後側,即後枝穴後開一寸。 

主治:血壓高、坐骨神經痛(肺與肝兩種機能不健全所引起者。)半身不遂、小兒麻痹、神經失靈等症。 

取穴:在肩端後直下,即後枝穴向後橫開一寸是穴。 針深六分至一寸。

 

上曲穴 

部位:在上臂後側,肩中穴後開一寸。 主治:小兒麻痹、坐骨神經痛、臂痛、血壓高、小腿脹痛。

取穴:在上臂後側,即肩中央向後橫開一寸是穴。針深六分至一寸五分。治左臂取右穴,治右臂用左穴。 

運用:用三棱針點刺出血治肝硬化及肝炎。 

※以肩中穴為主,配上曲、下曲、雲白、李白治療小兒麻痹、小腿無力療效甚佳。

 

水愈穴 

部位:在上臂之後側,即背面穴後開稍斜下二寸。 

主治:腎臟炎、腎結石、腰痛,腿酸、全身無力、蛋白尿、臂痛、手腕手背痛。 

取穴:自肩後直下,即背面穴向後橫開(稍斜下)二寸是穴。 針深三分至五分。

 

運用:用三棱針紮出黃水者主治腎臟之特效針。用三棱針紮出黑血者主治手腕手背痛。 

用三棱針紮左邊穴治左臂痛,紮右邊穴治右臂痛(直接治療)。 

※水愈穴位置與小腸經之臑俞相符,治療上述各症確有卓效。 

合金穴

 

穴位: 合金穴位在分金穴直下五分,而尺澤穴上一寸。

取穴:分金穴手捂胸取穴,當上臂肱骨之下部中央,去肘窩橫紋一寸五分處是穴。其它見穴位取穴。

 

主治:感冒、喉炎、過敏性鼻炎、鼻蓄膿症、咳嗽之特效穴。  

針刺法:直刺五分—一寸五分。可采倒馬針法。

 

內金穴

 

穴位:內金穴位於肘窩橫紋上二寸,分金穴上五分處。

取穴:分金穴手捂胸取穴,當上臂肱骨之下部中央,去肘窩橫紋一寸五分處是穴。其它見穴位取穴。 

主治:感冒、喉炎、過敏性鼻炎、鼻蓄膿症、咳嗽之特效穴。

針刺法:直刺五分—一寸五分。可采倒馬針法。

 

 

肩峰穴 

穴位:在肩骨縫之正中央下五分,即十四經肩髃穴下五分處。

取穴:舉臂時,肩骨與臂骨接縫之空陷處中央下五分處取之。 

主治:高血壓、多汗症、乳癌、乳瘤、乳腺癌、乳頭炎、上肢麻痹症、半身麻痹、半身不遂、腦血栓症。

針刺法:直刺五分—八分。斜刺:由上往下斜刺八分。

 

建中穴

穴位:肩中穴肩峰穴直下二寸、肱骨上。即十四經肩髃穴下二寸半處。肩中直下二寸為建中。 

主治:膝蓋關節炎、膝蓋扭傷、皮膚病(頸項皮膚病及臂部皮膚病)、小兒麻痹、半身不遂、

心悸亢進、肩痛、 五十肩、流鼻血、血管硬化、瘰鬁清血。

取穴:肩中穴,手臂自然下垂,自肩骨正中央橫紋直下二寸五分處是穴。其下二寸取建中穴。

針刺法:直刺一寸—二寸。肩中可配建中一齊下針。

 

背面穴

 

定位在肩骨縫之中央上二分,舉臂時空陷處中央上二分處。 主治腹部發悶、發音無力。

用三稜針可治全身疲勞、兩腿發酸、嘔吐、肝霍亂、陽霍亂、陰陽霍亂。

針深三分至五分。或用三稜針點刺出血。

 

神肩穴

 

穴位:在肩峰穴與雲白穴連線之中央點。取穴:當肩峰穴與雲白穴連線之中央點處是穴。 

主治:小兒麻痹、腦出血、腦血栓之後遺症(半身不遂)、手臂麻痹、大腿內側疼痛、麻痹。

針刺法:直刺三分—五分。斜刺五分—一寸。由上往下刺。

 

三神穴

 

穴位:手臂肱骨之外側,肘尖直上一寸五分為三神一穴。

      三神一穴上一寸為三神二穴。去肘尖二寸五分。 三神一穴上二寸為三神三穴。去肘尖三寸五分。 

主治:蛋白尿、腎盂炎、陽痿、早洩、腰酸、腰痛、腎結石痛、口幹、喉炎、支氣管炎、老人咳嗽、腎之補穴。

喉癌、肺癌。針刺法:斜刺五分治口幹立解。喉炎、支氣管炎。斜刺一寸治腎虧等疾病。

 

第五章◎五五部位(腳底部位)

 

火包穴 

部位:在足第二趾底第二道橫紋正中央。 主治:肝病、難產、胎衣不下、真心痛。  

取穴:平臥,當足次趾底第二道橫紋正中央是穴。 用三棱針紮出黑血立即見效,用毫針針深三至五分。

 注意:禁灸,孕婦禁針。 

※火包穴與一般奇穴之“獨陰”穴相符,獨陰穴主治除胎衣不下外,尚有小腸疝氣,

女子幹噦,經血不調等症,因此應用火包穴時,可合入獨陰穴之主治考慮。 

※本穴治真心痛,痛如絞,甚效。※本穴治前述各病,點刺出血更效。

 

上瘤穴 

部位:在足底後前緣正中央。 主治:腦瘤、腦積水(大頭瘟)、小腦痛、腦神經痛、體弱。 

取穴:平臥,當足底後跟硬皮之前緣正中央是穴。 針深五分以內。

 

注意:針深過量(超過五分)會引起心中不安,忌之。 

※上瘤治療腦部腫瘤及疼痛確有卓效,另外治鼻塞、鼻衄亦有顯效。 

※本穴配針正筋及然穀點刺出血,治療腦震盪急症頗有效驗。

 

海豹穴 

部位:在大趾之內側,本節正中央。 主治:眼角痛(角膜炎)、疝氣、大指及食指痛、婦科陰道炎。 

取穴:當大趾之內側(即右足之左側;左足之右側),大趾本節正中央部(腳指甲後)是穴。

 針深一分至三分。運用:右手痛取左足穴;左手痛取右足穴。 

說明:海豹穴之位置在隱白之後,大都之前,大指本節中央之黑白肉際。

 

木婦穴 

部位:在足第二趾中節正中央外開三分。 主治:婦科赤白帶下、月經不調、經痛、子宮炎、輸卵管不通。  

取穴:當第二趾第二節正中央向外開三分是穴。針深二分至四分,貼趾骨下針。(用細毫針,粗針痛苦)

 ※本穴治婦科病赤白帶極有效驗。  

 

花骨四穴

 

穴位:在足底第四與第五蹠骨之間。與六完穴相通。解剖:肺之神經。腎之神經。

取穴:在足底第四與第五蹠骨之間,距蹠間叉口一寸半處是穴。與六完穴相通。

 

主治:脊椎骨痛、坐骨神經痛、小腹痛、胃痛、止血。便秘、月經不調、足背腫、月赤、夜尿、頻尿。

針刺法:直刺五分—一寸。

 

 

婦靈一穴

穴位:婦靈穴位足第二趾橫紋之兩側。解剖:心之神經、肝之副神經。

取穴:平臥,當足第二趾底橫紋正中央處是穴。其下掌趾橫紋兩側有婦靈一、二穴。

 

主治:心痛、肝病、胎衣不下、墮胎(特效)、赤白帶。

另外婦靈穴並治子宮卵巢之瘤炎、月經不調之婦科病。 

針刺法:直刺三分—五分。        用三棱針紮出黑血立即見效。

 

五花穴 

穴位:腳底、腳後跟正中央處是五花一穴。  五花一穴向前一寸是五花二穴。

     五花一穴向後一寸是五花三穴。  五花一穴向外橫開一寸是五花四穴。

五花一穴向內橫開一寸是五花五穴。 

主治:足跟痛(特效)、失眠、腦神經痛。針刺法:直刺三分—五分。 

 

三聖穴

穴位:在腳底正中央點處,即十四經湧泉學後二寸(往足跟方向)。是三聖二穴。

     三聖二穴往前上一寸是三聖一穴。即十四經湧泉穴後一寸。三聖二穴往後一寸是三聖三穴。

即十四經湧泉學往足跟方向後三寸。

主治:高血壓(特效)、低血壓過高症(特效)、腦溢血、腦腦血栓症。

針刺法:直刺五分—一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