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筋穴

 

穴位:正筋在足後跟筋(阿基裡斯筋)正中央上、方距足底三寸五分。正筋上二寸為正宗穴。

取穴:正筋當足跟筋之正中央上,距足底三寸五分是穴。正筋上二寸為是正宗穴。

 

主治:腰脊椎痛、閃腰、脊椎骨閃腰、頸項骨骨刺、扭轉不靈及頸項筋痛、

腦骨脹大、腦積水、岔氣、後腦頭痛。

針刺法:直刺五分—一寸。(針若透過足後腳跟筋效力尤佳):體壯者可采坐姿進針。

體弱者應側臥後進針。

 

正宗穴

 

穴位:正筋在足後跟筋(阿基裡斯筋)正中央上、方距足底三寸五分。正筋上二寸為正宗穴。

取穴:正筋當足跟筋之正中央上,距足底三寸五分是穴。正筋上二寸為是正宗穴。

 

主治:腰脊椎痛、閃腰、脊椎骨閃腰、頸項骨骨刺、扭轉不靈及頸項筋痛、

腦骨脹大、腦積水、岔氣、後腦頭痛。

針刺法:直刺五分—一寸。(針若透過足後腳跟筋效力尤佳):

體壯者可采坐姿進針。體弱者應側臥後進針。

 

正士穴

 

穴位:在正筋穴上四寸。正宗穴上二寸處。解剖:肺之分支神經、脊椎骨總神經。脛骨神經。

取穴:當足後跟筋之正中央上、正宗穴上二寸處是穴。

 

主治:肩背痛、腰痛、坐骨神經痛、閃腰岔氣、頭痛。針刺法:直刺五分至一寸。

配穴:(一)腦瘤需紮天應穴、上瘤穴、正筋、正宗。

            (二)腦積水、平衡感不佳,可紮三重、正筋、正宗穴。

            (三)耳鳴正筋、正宗、正士配三重穴、靈骨穴。

說明:正筋、正宗、正士三穴可齊下為直倒馬三針,療效更強,對脊椎骨、腦部的治療都有助益。

 

博球穴

 

穴位:在正士穴上二寸五分。即正筋穴上六寸五分處。解剖:心之分支神經、肺之副神經。脛骨神經。

取穴:平臥,在正士穴上二寸五分處取之。即在正筋穴上六寸五分處取之。即十四經承山穴下一寸五分。

 

主治:腿扭傷、霍亂、腰酸背痛、後腦頭痛、項緊痛、鼻出血。

針刺法:直刺一寸—二寸,以針尖抵骨效力最佳。用三棱針點出黑血治療腰酸背痛立即見效。

 

一重穴

 

穴位:在外踝骨尖直上三寸向前橫開一寸。解剖:外側腓腹皮神經、心之分支神經、肺之分支神經、脾神經。

取穴:當外桌尖直上三寸向前橫開一寸處是穴。

 

定位

一重穴在外踝骨尖直上三寸向前橫開一寸處。

重穴在外踝骨尖直上五寸向前一寸,即一重穴直上二寸。

三重穴在外踝骨尖直上七寸向前一寸,即二重穴直上二寸。

 

主治

甲狀腺腫大(心臟病引起)、眼球突出、扁桃腺炎、口歪眼斜(顏面神經麻痺)、偏頭痛、痞塊、

肝病、腦瘤、腦癌、腦膜炎。喉炎、脾腫大、脾臟炎、大顆青春痘,

以及各種良性、惡性腫瘤之常用董氏要穴之一。

 

四花上穴

 

穴位:在膝眼直下三寸,脛骨外簾,「十四經」之足三裡穴內側一寸處。

取穴:當外膝眼之下方三寸,脛骨外緣貼骨下陷中處是穴。

 

主治:哮喘、牙痛、心悸、口內生瘤、頭暈、心臟病、轉筋霍亂、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

針刺法:直刺二寸—三寸。針深二寸治哮喘,針深三寸治心臟病。 

辨別;四花上穴並非足三裡,足三裡在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兩筋之間(前脛骨肌與長總趾伸肌之間),

而四花上穴是貼脛骨外緣,兩穴相差一寸並且兩者是平行兩鄰。

 

 

四花副穴

 

穴位:在四花中穴直下二寸五分處。

取穴:當四花中穴直下二寸五分處是穴。在「十四經」之下巨虛穴下一寸處。

 

主治:同四花中穴。針刺法:直刺一寸—二寸。 

應用:四花、上、中、副三穴,在臨床上可在該處見青筋刺血,以見黑血為准。可治心臟病及胃腸病。

 

腑腸穴

 

穴位:在四花下穴直下一寸五分。取穴:當四花下穴直下一寸五分處是穴。 

主治:同四花下穴。針刺法:直刺五分—一寸。(用細毫針)。 用三棱針點刺出血。

 

四花裡穴

 

穴位:在四花上穴直下四寸五分。當脛骨外緣。

取穴:在四花上穴直下四寸五分。在脛骨外緣處是穴。 

主治:急慢胃病、心臟病、心悸、轉筋霍亂(嘔吐)、心臟麻痹。

針刺法:直刺一寸五分—二寸。        或以三棱針點刺出血。特效。

 

四花外穴

 

穴位:在四花中穴向外橫開一寸五分。取穴:當四花中穴向外橫開一寸五分處是穴。 

主治:急性腸炎、牙痛、偏頭痛、臉部神經麻痹(口歪眼斜)、肋膜炎。針刺法:直刺一寸—一寸五分。 

應用:用三棱針點刺出黑血治急性胃腸炎、肋膜炎、胸部發脹、哮喘、坐骨神經痛、肩臂痛、耳痛、

慢性鼻炎、頭痛、高血壓(見師公景昌先生著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

 

上唇穴

 

穴位:上唇穴位於膝蓋下緣。解剖:伏在神經、腎之神經。

取穴:上唇穴取穴當膝蓋下緣,臏骨韌帶上。   下唇在膝蓋下緣約一寸處。

 

主治:唇痛、白口症。針刺法:用三棱針點刺膝蓋下緣臏骨韌帶上及其鄰近區出血。 

經驗:(一)唇痛即嘴唇生瘡或發炎而痛,白口症類口腔炎,此大都為胃熱所起,可於四花穴一帶放血,

而後於上下唇穴放出惡血,或用五分針針刺三分,出針時,搖大其針孔,放出惡血,以瀉其熱。

說明:上唇與下唇穴位於膝蓋下緣,在董氏針灸人體臟腑全息投影上膝蓋被視為頭面部,而本穴即位於此。

 

下唇穴

 

穴位:下唇穴位於膝蓋下緣一寸。解剖:伏在神經、腎之神經。

取穴:上唇穴取穴當膝蓋下緣,臏骨韌帶上。      下唇在膝蓋下緣約一寸處。 

主治:唇痛、白口症。針刺法:用三棱針點刺膝蓋下緣臏骨韌帶上及其鄰近區出血。

 

側三裡穴

 

穴位:側三重穴位於四花上穴向外橫開二寸五分,即十四經之足三裡外一寸五分。

解剖:外側腓腹皮神經、牙神經、肺之分支神經。取穴:腓骨前緣,即四花上穴向外橫開二寸五分處。 

主治:牙痛、顏面神經痛、三叉神經痛、肋間神經痛、盲腸炎疼痛。針刺法:直刺一寸—一寸五分。

 

側下三裡

 

穴位: 側下三裡位於腓骨前緣,即側三裡下二寸處。

取穴:腓骨前緣,即四花上穴向外橫開二寸五分處。 

主治:牙痛、顏面神經痛、三叉神經痛、肋間神經痛、盲腸炎疼痛。針刺法:直刺一寸—一寸五分。

 

足千金穴

 

穴位:足千金在側下三裡穴外側五分再直下二寸。      足五金穴在足千金直下二寸。

取穴:足千金腓骨前緣,即側下三裡穴向外橫開五分再直下二寸處,其下二寸為足五金。

 

主治:魚骨刺住喉管、喉炎(火蛾病)喉嚨生瘡、扁桃腺炎、甲狀腺腫、盲腸痛、急性腸炎、肩背痛。

針刺法:直刺五分—一寸或以三棱針直刺出血。

 

足五金穴

 

穴位:足千金在側下三裡穴外側五分再直下二寸。    足五金穴在足千金直下二寸。

取穴:足千金腓骨前緣,即側下三裡穴向外橫開五分再直下二寸處,其下二寸為足五金。

 

主治:魚骨刺住喉管、喉炎(火蛾病)喉嚨生瘡、扁桃腺炎、甲狀腺腫、盲腸痛、急性腸炎、肩背痛。

針刺法:直刺五分—一寸或以三棱針直刺出血。

 

七虎穴

 

穴位:外踝骨後一寸五分治直線上共三穴。解剖:腓腹神經、胸肋神經。

取穴:外踝骨後一寸五分之直線上取穴。

外踝尖直後一寸五分處再上二寸一穴,又上二寸一穴,再上二寸一穴,共計三穴。

 

主治:鎖骨炎、胸骨痛、胸骨腫脹、肩骨痛、肋膜炎、頸項扭傷痛。針刺法:直刺五分—一寸。

 

外三關穴

 

穴位:外踝尖與膝蓋外側高骨之直線上。解剖:外側腓腹皮神經、肺之神經、肝之分神經。

取穴:外踝尖與膝蓋外側高骨連線之中點為外三關二穴。   外三關二穴與外踝尖之中點為外三關一穴。

               外三關穴與膝蓋外側連線之中點為外三關三穴。

 

主治:喉炎、喉癌、肺癌、扁桃腺炎、腮腺炎、紅鼻子、青春痘、粉刺、

瘰鬁、肩臂痛、瘤癌、腹部腫瘤、乳癌。

針刺法:直刺一寸—一寸五分。或以三棱針點刺出黑血效果佳。

 

 

天皇穴

穴位:彎曲膝蓋,脛骨內側顆下緣凹陷處直下一寸。即「十四經」之陰靈泉穴直下一寸處是穴。

歸經解剖:伏在神經、腎之神經、六腑神經、心之分支神經。

取穴:當膝脛骨內側下緣直下一寸處是穴。即「十四經」之陰靈泉穴直下一寸處是穴。

 

主治:胃酸過多,反胃(倒食症)、腎臟炎、糖尿病、小便蛋白質、膀胱炎。

針刺法:直刺五分—一寸五分。

 

辨別:天皇穴的正確位置是位於「十四經」陰靈泉穴下一寸,並非陰靈泉穴,切勿混淆,以免影響效果,

陰靈泉之主治與天皇穴主治有所差異,讀者自行比較。應用:本穴配天皇副穴治倒食症,胃酸過多。

 

人皇穴

 

穴位:在脛骨之內側前緣,即內踝骨上緣三寸五分處。即「十四經」三陰交穴上五分處。

解剖:伏在神經、腎之分支神經,肺分支神經。

取穴:當內踝骨上緣直上三寸五分處是穴,即「十四經」之三陰交穴直上五分脛骨內側處。

 

主治:淋病、陽萎、早萎、遺精、腰脊椎骨痛、脖子痛、頭暈、手麻、糖尿病、

小便出血(尿血)腎盂炎、腎虧之腰痛、背痛。

針刺法:直刺六分—一寸五分。

 

應用:本穴具有強精、強壯之作用、對膽囊、脾臟手術時可當麻醉穴。

注意:本穴有促進子宮收縮作用,故孕婦禁針。     

本穴位置在三陰交上五分,切勿混淆。三陰交主治婦科、人皇入腎。

 

地皇穴

 

穴位:在人皇穴直上四寸。即內踝骨上緣直上七寸五分處。解剖:伏在神經、內側腓腹皮神經、腎之神經。

取穴:當內踝骨上緣直上七寸五分處是穴。即人皇穴直上四寸。在「十四經」之漏穀穴上五分處。

 

主治:腎臟炎、四肢浮腫、糖尿病、淋病、陽萎、早洩、遺精、夢遺、蛋白尿、

小便出血、子宮瘤、月經不調、腎虧之腰痛。針刺法:直刺一寸—二寸。 

應用:有時將天皇腹穴、地皇、人皇三穴亦稱下三皇,配通腎、通背、

為治療腎虧、腎臟炎、糖尿病之特效穴。

 

光明穴

 

穴位:內踝尖直後一寸,上一寸內踝骨上緣。解剖:伏在神經、眼神經。

取穴:內踝尖直後一寸,直上一寸內踝骨上緣處,即十四經之複溜穴下一寸,太溪穴上一寸處。

 

主治:白內障、眼酸痛、眼散光、弱視、中風、半身不遂。

針刺法:直刺五分。或以三棱針點刺出血。 

注意:本穴位置在內踝骨後上緣,有人將其誤認為複溜穴,

光明穴與複溜穴相距一寸位不相同,主治各異切勿混淆。

 

雙龍一穴

 

穴位:雙龍穴外膝眼下一寸五分,脛骨外側骨陷中。  雙龍二穴在雙龍一穴,在六分兩筋骨間陷中。 

取穴:一穴當外膝眼下一寸五分,脛骨外側骨陷中,二穴在一穴下六分處取之。 

針刺法:直刺五分—八分。

 

四肢穴

 

穴位:脛骨之內側,在內踝骨上四寸五分。解剖:伏在神經、四肢神經、心之支神經、腎之分支神經。

取穴:脛骨內側,內踝上四寸五分。 

主治:四肢痛、頸項痛、手臂肘麻痛、糖尿病。

 

天王副穴

 

定位在天皇穴下一寸五分。

主治胃酸過多、倒食症、眼球歪斜、散光、貧血、癲癇病、神經病、眉酸骨痛、鼻骨痛、頭暈。

 針法與應用五分至一寸。補腎深二寸。治胃酸過多、倒食症為天皇穴之配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