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大成

 

卷一 針灸直指

 

手足陰陽流注論

屬性:岐伯曰凡人兩手足,各有三陰脈、三陽脈,以合為十二經也。手之三陰,從胸走至手 ,手之三陽,從手走至頭;

足之三陽從頭下走至足,足之三陰從足上走入腹。絡脈傳注 ,周流不息,故經脈者,行血氣,通陰陽,以榮於身者也。

 

其始從中焦,注手太陰、陽明,陽明注足 陽明、太陰,太陽注手少陰、太陽,太陽注足太陽、少陰,少陰注手心主、

少陽,少陽注足少陽、厥陰,厥陰複還注手太陰。其氣常以平旦為紀,以漏水下百刻,晝夜流行,與天同度,終而複始也。

絡脈者,本經之旁支而別出,以聯繫於十二經者也。本經之脈,由絡脈而交他經,他經 之交,亦由是焉。

傳注周流,無有停息也。夫十二經之有絡脈,猶江漢之有沱潛也;絡脈之 傳注於他經,猶沱潛之旁導于他水也。

 

是以手太陰之支者,從腕後出次指端,而交於手陽明;手陽明之支者,從缺盆上俠口鼻,而交于足陽明;

足陽明之支者,別跗上,出大指端,而交于足太陰;足太陰之支者,從胃 別上膈注心中,而交于手少陰;

手少陰則直自本經少沖穴,而交於手太陽,不假支授,蓋君者,出令者也。

手太陽之支者,別頰上至目內 ,而交於足太陽;足太陽之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合 中,下至小指外側端,而交于足少陰。

 

足少陰之支者,從肺出注胸中,而交于手厥陰;

手厥陰之支者,從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而交于手少陽;

手少陽之支者,從耳後出至目銳 ,而交于足少陽;足少陽之支者,從跗上入大趾爪甲出三毛,而交于足厥陰;

足厥陰之支者,從肝別貫膈上注肺,而交于手太陰 也。

 

自寅時起,一晝夜,人之榮衛,則以五十度周於身,氣行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八百一十丈,

營運血氣,流通陰陽,晝夜流行,與天同度,終而複始也。

 

衛氣行論

黃帝問曰衛氣之在於身也,上下往來不以期,候氣而刺之,奈何?

伯高曰分有多少 ,日有長短,春秋冬夏,各有分理,然後常以平旦為紀,以夜盡為始。

是故一日一夜水下百 刻,二十五刻者,半日之度也,常如是無已。

日入而止,隨日之長短,各以為紀而刺之,謹候其時,病可與期。失時反候者,百病不治。

 

故曰刺實者,刺其來也;刺虛者,刺其去也 。此言氣存亡之時,以候虛實而刺之。

是故謹候氣之所在而刺之,是謂逢時。

病在於三陽必候其氣在於陽而刺之;病在於三陰,必候其氣在陰分而刺之。

水下一刻人氣在太陽;水下二刻,氣在少陽;水下三刻,氣在陽明;水下四刻,氣在陰 分;水下五刻,氣在太陽;

水下六刻,氣在少陽;水下七刻,氣在陽明;水下八刻,氣在陰 分;水下九刻,氣在太陽;水下十刻,氣在少陽;

水下十一刻,氣在陽明;水下十二刻,氣 在陰分;水下十三刻,氣在太陽;水下十四刻,氣在少陽;水下十五刻,氣在陽明;

水下十 六刻,氣在陰分;水下十七刻,氣在太陽;水下十八刻,氣在少陽;水下十九刻,氣在陽明 ;水下二十刻,氣在陰分。

 

水下二十一刻,氣在太陽;水下二十二刻,氣在少陽;水下二十 三刻,氣在陽明;水下二十四刻,氣在陰分;

水下二十五刻,氣在太陽,此半日之度也。從 房至畢一十四舍,水下五十刻,日行半度,回行一舍,水下三刻與七分刻之四。

大要曰常以日之加於宿上也,人氣在太陽。

是故日行一舍,人氣行三陽,行與陰分,常如是無已,天與地同紀,紛紛HT HT 終而複始,一日一夜,水下百刻而盡矣。

 

診要經絡論

黃帝問曰診要何如?

岐伯對曰正月、二月、天氣始方,地氣始發,人氣在肝;三月 、四月,天氣正方,地氣定發,人氣在脾;

五月、六月,天氣盛,地氣高,人氣在頭;七月 、八月,陰氣始殺,人氣在肺;九月、十月,陰氣始冰,地氣始閉,人氣在心;

十一月、十 二月,冰複,地氣合,人氣在腎。

 

故春刺散俞及與分理,血出而止。甚者傳氣,間者環也。

夏刺絡俞,見血而止。盡氣閉環,痛病必下。

秋刺皮膚,循理,上下同法,神變而止。

冬刺俞竅於分理,甚者直下,間者散下。

 

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春刺夏分,令人不嗜食,少氣。春刺秋分,令人時驚, 且哭。

春刺冬分,令人脹,病不愈,且欲言語。夏刺春分,令人懈惰。夏刺秋分,令人心中 欲無言,惕惕如人將捕之。

夏刺冬分,令人少氣,時欲怒。秋刺春分,令人惕然,欲有所為 ,起而忘之。

秋刺夏分,令人益嗜臥,且善夢。秋刺冬分,令人灑灑時寒。

冬刺春分,令人臥不能眠。冬刺夏分,令人氣上,發為諸痹。冬刺秋分,令人善渴。

 

刺禁論

黃帝問曰願聞禁數?

岐伯曰臟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於左,肺藏於右,心部於表 ,腎治於裡,脾謂之使,胃為之市。

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節之旁,中有小心,謂腎神,從之有福,逆之有咎。

 

刺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刺中肝,五日死,其動為語(一作欠);刺中腎,六日死, 其動為嚏(一作三日);

刺中肺,三日死,其動為咳;刺中脾,十日死,其動為吞;刺中膽, 一日半死,其動為嘔。

刺足跗上中大脈,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溜脈,不幸為盲;刺頭中腦戶,入腦立死;刺舌下中脈太過,血出不止為喑;

刺足下布絡中脈,血不出為腫;刺 中大脈,令人僕脫色;刺氣街中脈,血不出,為腫鼠僕;

 

刺脊間中髓為傴;刺乳上中乳房,為腫根蝕,刺缺盆中內陷氣泄,令人喘咳逆;刺手魚腹內陷,為腫。

刺陰股中大脈,血出不止,死;刺客主人內陷中脈,為內漏耳聾;刺膝臏出液為跛;刺 臂太陰脈,出血多,立死;

刺足少陰脈,重虛出血,為舌難以言;刺膺中陷中肺,為喘逆仰 息。刺肘中內陷氣歸之,為不屈伸;

 

刺陰股下三寸內陷,令人遺溺;刺腋下脅間內陷,令人咳;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滿;刺 腸內陷,為腫;

刺眶上陷骨中脈,為漏為盲;刺關節中液出,不得屈伸。

無刺大醉,令人氣亂;一作脈亂。無刺大怒,令人氣逆;無刺大勞人;無刺新飽人;無刺大饑人;無刺大渴人;無刺大驚人;

新內無刺,已刺勿內;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勞勿刺,已刺勿勞;已飽勿刺,已刺勿飽;

已饑勿刺,已刺勿饑;已渴勿刺,已刺勿渴;乘車來者,臥而休之,如食頃乃刺之;出行來者,坐而休之,如行十裡乃刺之;

大驚大恐,必定其氣乃刺之。

 

五奪不可瀉 

岐伯曰形容已脫,是一奪也。大脫血之後,是二奪也。大汗之後,是三奪也。大泄 之後,是四奪也。

新產大血之後,是五奪也,此皆不可瀉。

 

四季不可刺 

岐伯曰正月、二月、三月,人氣在左,無刺左足之陽。四月、五月、六月,人氣在右 ,無刺右足之陽。

七月、八月、九月,人氣在右,無刺右足之陰。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人氣在左,無刺左足之陰。

 

死期不可刺 

岐伯曰病先發於心,心痛,一日而之肺,咳;三日而之肝,脅支痛;五日而之脾,閉塞不通,身痛體重,三日不已,死。

冬夜半,夏日中。 病先發於肺,喘咳;三日而之肝,脅支滿痛;一日而之脾,身重體痛;五日而之胃,脹,十日不已,死。

冬日入,夏日出。 病先發於肝,頭痛目眩,脅支滿;三日而之脾,體重身痛;五日而之胃,脹;

三日而之腎,腰脊少腹痛,脛酸,三日不已,死。

 

冬日入,夏早食。 病先發於脾,身痛體重;一日而之胃,脹;二日而之腎,少腹腰脊痛,脛酸;

三日而之膀胱,背KT 筋痛,小便閉,十日不已,死。

 

冬人定,夏晏食。病先發於腎,少腹腰脊痛, 酸;三日而之膀胱,背KT 筋痛,小便閉;三日而上之心,心脹;

三日而之小腸,兩脅支痛,三日不已,死。

 

冬大晨,夏晏晡。病先發於胃,脹滿;五日而之腎,少腹腰脊痛, 酸;三日而之膀胱,背KT 筋痛,小便閉;

五日而之脾,身體重,六日不已,死。

冬夜半,夏日晡。病先發於膀胱,小便閉;五日而之腎,少腹脹,腰脊痛, 酸;一日而之小腸,腹脹;

一日而之脾,身體重,二日不已,死。

冬雞鳴,夏下晡。 諸病以次相傳,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也,間有一臟及二、三臟者,乃可刺也。

 

刺法論

屬性:黃帝問曰人虛即神遊失守位,使鬼神外幹,是致夭亡,何以全真?願聞刺法。

岐伯曰神移失守,雖在其體,然不致死,或有邪幹,故令夭壽。只如厥陰失守,天已虛,人氣肝虛不聚,白屍鬼至,令人卒亡)。

邪干厥陰,大氣身溫,猶可 刺之(目有神采,心腹尚溫,口中無涎,舌卵不縮),刺足少陽之所過(丘墟穴、針三分)。

咒曰太上元君,鬱鬱青龍,常居其左,制之三魂。誦三遍,次呼三魂名爽靈、胎光、幽精 ,誦三遍,

次想青龍於穴下,刺之可徐徐出針,親令人按氣於口中,腹中鳴者可活;

次刺肝之俞(九椎下兩旁),咒曰太微帝君,元英制魂,貞元及本,令人青云。

又呼三魂名如 前三遍(針三分,留三呼,次進一分,留三呼,複退二分,留一呼,徐徐出針,氣及復活)。

 

人病心虛,又遇君相二火,司天失守,感而三虛,遇火不及,黑屍鬼犯之,令人暴亡。(舌卵不縮、目神不變)。

可刺手少陽之所過(陽池)。咒曰太乙帝君,泥丸總神,丹無黑氣,來複其真。

誦三遍,想赤鳳於穴下(刺三分,留一呼,次進一分,留三呼,複退留一呼,徐出捫穴,即令復活)。

複刺心俞(五椎兩旁),咒曰丹房守靈,五帝上清,陽和布體,來複黃庭。

誦三遍(刺法同前 人脾病,又遇太陰司天失守,感而三虛(智意二神,游於上位,故曰失守)。

 

又遇土不及,青屍鬼犯之,令人暴亡。可刺足陽明之所過(沖陽)。

咒曰常在魂庭。始清太寧,元和布氣,刺脾俞(十一椎下兩旁,咒曰大始幹位,總統坤元,黃庭真氣,來複游全。

誦三遍(刺三,留二,進五,動氣至,徐出針)。

 

人肺病,遇陽明司天失守,感而三虛。又遇金不及,有赤屍鬼幹人,令人暴亡。可刺手陽明之所過(合谷)。

咒曰青氣真全,帝符日元,七魄歸右,今複本田。誦三遍,想白虎於穴下(刺三,留三,次進二,留三,複退,留一,徐出捫)。

複刺肺俞(三椎下兩旁),咒曰左元真人,六合氣賓,天符帝利,來入其門。

誦三遍(針一分半,留三呼,次進二分,留一呼,徐出手捫)。

 

人腎病,又遇太陽司天失守,感而三虛。又遇水運不及之年,有黃屍鬼幹人正氣,吸人神魂,致暴亡。可刺足太陽之所過(京骨)。

咒曰元陽肓嬰,五老及真,泥丸玄華,補精長存。想黑氣於穴下(刺一分半,留三呼,進三分,留一呼,徐出針捫穴)。

複刺腎俞(十四椎下兩旁),

咒曰天玄日晶,太和昆靈,貞元內守,持入始清。誦三遍(刺三分,留三呼,進三分,留三呼,徐徐出針捫穴)。

 

五刺應五臟論

岐伯曰凡刺有五,以應五臟。一曰半刺者,淺內而疾發,無針肉,如拔毛狀,以取 皮氣,以應肺也。

二曰豹文刺者,左右前後針之,中脈,以取經絡之血,以應心也。

三曰關刺者,直 刺左右盡筋上,以取筋痹,慎無出血,以應肝也。

四曰合谷刺者,左右雞足,針於分肉之間 ,以取肌痹,以應脾也。

五曰輸刺者,直入直出,深內至骨,以取骨痹,以應腎也。

 

九刺應九變論

岐伯曰凡刺有九,以應九變。

一曰輸刺者,刺諸經滎輸臟也。       二曰遠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腑也。

三曰經刺者,刺大經之結絡經分也。   四曰絡刺者,刺小絡血脈也。

五曰分刺者,刺分肉間也。           六曰大瀉刺者,刺大膿也。

七曰毛刺者,刺浮痹皮膚也。         八曰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也。

九曰淬刺者,燔針以取痹也。

 

十二刺應十二經論

岐伯曰凡刺有十二,以應十二經。

一曰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 刺後,以治心痹(刺宜傍針)。

二曰報刺者,刺痛無常處。上下行者,直內無拔針 ,以左手隨病所按之,乃出針複刺也。

三曰恢刺者,直刺傍之舉之,前後恢筋急,以治 筋痹。

四曰齊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氣少深者。五曰揚刺者,正內一,傍內四 而浮之,以治寒氣博大者。

 

六曰直針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氣之淺者。七曰輸刺者 ,直入直出,稀發針而深之,以治氣盛而熱者。

八曰短刺者,刺骨痹,稍搖而深之,置 針骨所,以上下摩骨也。九曰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

十曰陰刺者,左 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後少陰也。

十一曰傍針刺者,宜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

十二曰贊刺者,直入直出,數發針而淺之出血,是謂治癰腫也。

 

手足陰陽經脈刺論

岐伯曰足陽明,五臟六腑之海也。其脈大,血多氣盛,壯熱,刺此者,不深弗散,不 留弗瀉也。

足陽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陽,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陽,深四分,留五呼

足太陰,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陰,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陰,深一分,留二呼。

手之陰陽, 之道近,其氣之來疾,其刺深者,皆無過二分,其留皆無過一呼。

刺而過此者,則脫氣。

 

岐伯曰先病而後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後病者,治其本;

先寒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後生寒者,治其本;

先熱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泄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調之,乃治其他病。

先病而後中滿者, 治其標;先病而後泄者,治其本;先中滿而後煩心者,治其本;

有客氣,有同氣,大小便不利,治其標;大小便利,治其本。病發而有餘,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後治其標;

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 標,後治其本。

謹詳察間甚,以意調之,間者並行,甚為獨行,先大小便不利,而後生他病

 

刺王公布衣 

岐伯曰膏粱藿菽之味,何可同也?

氣滑則出疾,氣澀則出遲,氣悍則針小而入淺,氣 澀則針大而入深,深則欲留,淺則欲疾。

以此觀之,刺布衣者,深而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此皆因其氣之剽悍滑利也。

寒痹內熱,刺布衣以火淬之,刺大人以藥熨之。

 

刺常人黑白肥瘦

岐伯曰年質壯大,血氣充盈,膚革堅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

此肥人也, 廣肩,腋項肉濃,皮黑色,唇臨臨然,其血黑以濁,其氣澀以遲。其為人也,貪於取與 ,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也。

瘦人皮薄色白,肉廉廉然,薄唇輕言,其血清氣滑,易脫于氣,易損於血,刺此者,淺而疾之。

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齊,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齊。

 

刺壯 

岐伯曰壯士真骨,堅肉緩節,此人重則氣澀血濁,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勁則氣滑血清,刺此者,淺而疾之。

 

刺嬰兒

岐伯曰嬰兒者,其肉脆,血少氣弱,刺此者,以毫針淺刺而疾發針,日再刺可也。

 

人身左右上下虛實不同刺 

岐伯曰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

地不滿東南,故東南 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

東方陽也,陽者其精並於上,並於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 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

西方陰也,陰者其精並於下,並於下,則下盛而上虛,故使耳目 不聰明,而手足便也。

故俱感於邪,其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 故邪居之。

蓋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紀,地有五裡,故能為萬物之父母。

清陽上天,濁陰歸地, 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臟。

 

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風氣通于肝,雷氣通于心,谷氣通 于脾,雨氣通於腎。

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以天地為之陰陽,陽之汗,以 天地之雨名之;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

暴氣象雷,逆氣象陽,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 地之理,則災害至矣。

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

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水谷之寒熱感,則害人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以我知彼,以表知裡,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

 

難經

一難曰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謂也?

十二經皆有動脈者,如手太陰脈動中府、云門、天府、俠白;手陽明脈動合谷、陽溪;

手少陰脈動極泉;手太陽脈動天窗;手厥陰脈動勞宮;手少陽脈動

足太陰脈動箕門、沖門;足陽明脈動沖陽、大迎、人迎、氣沖;足少陰脈動太溪、陰谷;

足太陽脈動委中;足厥陰脈動太沖、五裡、陰廉;足少陽脈動下關、聽會之類也。

 

謂之經者,以榮衛之流行經常不息者而言;謂之脈者,以血理之分袤行體者而言也。

故經者 徑也,脈者陌也。越人之意,蓋謂凡此十二經,經皆有動脈,如上文所云者,今置不取,乃獨取寸口以決臟腑死生吉凶何耶?

 

然,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脈動也(然者答詞,餘仿此)。

寸口,謂氣口也。居手太陰魚際卻行一寸之分,氣口之下曰關、曰尺云者。

而榮衛之行于陽者二十五度,行于陰者亦二十五度,出入陰陽參交互注,無少間斷五十度畢,適當漏下百刻,為一時,

又明日之平旦矣。乃復會于手太陰,此寸口所以為五臟六腑之所終始,而法有取於是焉。

人一呼一吸為一息、每刻一百三十五息,每時八刻,計一千八十息,十二時九十六刻,計一萬二千九百六十息,刻之餘分,

得五百四十息,合一萬三千五百息也。一息脈行六寸,每二刻二百七十息,脈行一十六丈二尺,每時八刻,脈行六十四丈 八尺。

 

榮衛四周於身,十二時,計九十六刻,脈行七百七十七丈六尺,為四十八周身;

刻之 餘分,行二周身,得三十二丈四尺,總之為五十度周身,脈得八百一十丈也。

此呼吸之息,脈行之數,周身之度,合晝夜百刻之詳也。行陽行陰,謂行晝行夜。

 

七難曰經言少陽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長;陽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陽之至,洪大 而長;太陰之至,緊大而長;

少陰之至,緊細而微;厥陰之至,沉短而數。此六者,是平脈邪?將病脈邪?

然,皆王脈也。六脈者之王,說見下文。

 

其氣以何月各王幾日?

然,冬至之後,得甲子少陽王,複得甲子陽明王,複得甲子太 陽王,複得甲子太陰王,複得甲子少陰王,複得甲子厥陰王,

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歲。此三陽,三陰之王時日大要也。

上文言三陽、三陰之王脈,此言三陽三陰之王時,當其時,則見其脈也。

 

劉溫舒曰至真要大論云厥陰之至其脈弦,少陰之至其脈鉤、太陰之至其脈沉,少陽 之至大而浮,陽明之至短而澀。

太陽之至大而長。亦隨天地之氣卷舒也。如春弦、夏洪、秋毛 、冬石之類,則五運六氣四時亦皆應之,而見於脈耳。

若平人氣象論,太陽脈至洪大而長, 少陽脈至乍數乍疏,乍短乍長,陽明脈至浮大而短。

 

《難經》引之以論三陰,三陽之脈者,以陰陽始生之淺深而言之也。

十二難曰經言五臟脈已絕於內,用針者反實其外,五臟脈已絕於外,用針者反實其內 。內外之絕,何以別之?

然,五臟脈已絕於內者,腎肝氣已絕於內也,而醫反補其心肺;五 臟脈已絕於外者,其心肺脈已絕於外也,而醫反補其腎肝。

陽絕補陰,陰絕補陽,是謂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如此死者,醫殺之耳。

 

《靈樞》云凡將用針,必先診脈,視氣之劇易,乃可以治也。

又云所謂五臟之氣, 已絕於內者,脈口氣內絕不至,反取其外之病處,與陽經之合,有留針以致陽氣,陽氣至則 內重竭,重竭則死。

其死也,無氣以動,故靜;所謂五臟之氣,已絕於外者,脈口氣外絕不 至,反取其四末之輸,有留針以致其陰氣、陰氣至則陽氣反入,

入則逆,逆則死矣。其死也 ,陰氣有餘,故躁。

 

此《靈樞》以脈口內外言陰陽也。越人以心、肺、腎,肝內外別陰陽,其理亦由是也。

二十二難曰經言脈有是動,有所生病。一脈變為二病者,何也?

然,經言是動者氣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氣,氣為是動;邪在血,血為所生病。

氣主 之,血主濡之,氣留而不行者,為氣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為血後病也。故先為是動,後所生也。

三十五難曰五臟各有所腑,皆相近,而心、肺獨去大腸、小腸遠者,何謂也?

然,經 言心榮肺衛,通行陽氣、故居在上,大腸,小腸傳陰氣而下,故居在下,所以相去而遠也。

 

四十難曰經言肝主色,心主臭,脾主味,肺主聲,腎主液。鼻者肺之候,而反知香臭 ,耳者腎之候,而反聞聲,其義何也?

然,肺者,西方金也,金生於巳,巳者,南方火也, 火者心,心主臭,故令鼻知香臭。腎者,北方水也。

水生於申,申者,西方金,金者肺,肺主聲,故令耳聞聲。

四明陳氏曰臭者心所主,鼻者肺之竅,心之脈上肺,故令鼻能知香臭也。聲者肺所主 ,耳者腎之竅,腎之脈上肺,故令耳能聞聲也。

 

愚按越人此說,蓋以五行相生之義而言,且見其相因而為用也。

四十三難曰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何也?

然,人胃中當有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故平人日再至圊,一行二升半,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水谷盡矣。

故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水谷津液俱盡,即死矣。

水去則榮散,谷消則衛亡,榮散衛亡,神無所根據,故死。

 

四十六難曰老人臥而不寐,少壯寐而不寤者,何也?

然,經言少壯者血氣盛,肌肉滑 ,氣道通,榮衛之行,不失于常,故晝日精,夜不寤也。

老人血氣衰,肌肉不滑,榮衛之道澀,故晝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

老臥不寐,少寐不寤,系乎榮衛血氣之有餘,不足也。

 

四十七難曰人面獨能耐寒者,何也?

然,人頭者,諸陽之會也,諸陰脈皆至頸胸中而還,獨諸陽脈皆上至頭耳,故令面耐寒也。

 

四十九難曰有正經自病,有五邪所傷,何以別之?

然,憂愁思慮則傷心;形寒飲冷則 傷肺;恚怒氣逆,上而不下,則傷肝;飲食勞倦則傷脾;久坐濕地,強力入水則傷腎。

是正

 

何謂五邪?然,有中風,有傷暑,有飲食勞倦,有傷寒,有中濕,此之謂五邪。

謝氏曰飲食勞倦,自是二事,飲食得者,饑飽失時,此外邪傷也。勞倦得者,勞形力而致倦怠,此正經自病也。

假令心病,何以知中風得之?然,其色當赤。

何以言之?肝主色,自入為青,入心為赤, 入脾為黃。入肺為白,入腎為黑。故知肝邪入心當赤色。

其病身熱脅下滿痛,其脈浮大而弦

 

何以知傷暑得之?然,當惡臭。

何以言之?心主臭,自入為焦臭,入脾為香臭,入肝為 臊臭,入腎為腐臭,入肺為腥臭。故知心病當惡臭。

其病身熱而煩,心痛,其脈浮大而散

何以知飲食勞倦得之?然,當喜苦味也。虛為不欲食,實為飲食。

 

何以言之?脾主味,入肝為酸,入心為苦,入肺 為辛,入腎為鹹,自入為甘,故知脾邪入心,為喜苦味也。

其病身熱而體重嗜臥,四肢不收,其脈浮大而緩。

何以知傷寒得之?然,當譫言妄語。

 

何以言之?肺主聲,入肝為呼,入心為言,入脾為歌 ,入腎為呻,自入為哭,故知肺邪入心,為譫言妄語也。

其病身熱,灑灑惡寒,甚則喘咳,其脈浮大而澀。

何以知中濕得之?然,當喜汗出不可止。

何以言之?腎主濕,入肝為泣,入心為汗,入脾 為涎,入肺為涕,自入為唾。

故知腎邪入心,為汗出不可止也。其病身熱而少腹痛,足脛寒而逆。其脈沉濡而大,此五邪之法也。

此篇越人蓋言陰陽臟腑經絡之偏虛偏實者也。由偏實也,故內邪得而生;由偏虛也,故外邪得而入。

五十難曰病有虛邪,有實邪,有微邪,有賊邪,有正邪,何以別之?

然,從後來者為 虛邪,從前來者為實邪,從所不勝來者為賊邪,從所勝來者為微邪,自病者為正邪。

 

五邪舉心為例 

(五行之道,生我者休,其氣虛也,居吾之後而來為邪,故曰虛邪;我生者相,氣方實也,居吾之前而來為邪,故曰實邪。

正邪,則本經自病者也。)

 

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中風得之為虛邪,傷暑得之為正邪,飲食勞倦得之為實邪,傷寒得之為微邪,中濕得之為賊邪。

五十一難曰病有欲得溫者,有欲得寒者,有欲得見人者,有不欲得見人者,而各不同 病在何臟腑也?

然,病欲得寒而欲見人者,病在腑也;病欲得溫而不欲見人者,病在臟也。

 

何以言之?

腑者陽也,陽病欲得寒,又欲見人;臟者陰也,陰病欲得溫,又欲閉戶獨處,惡聞人聲,故以別知臟腑之病也。

五十二難曰腑臟發病,根本等否?

然,不等也。其不等奈何?然,臟病者,止而不移, 其病不離其處;腑病者,仿佛賁向,上下行流,居處無常。

故以此知臟腑根本不同也。

 

五十五難曰病有積、有聚,何以別之?

然,積者陰氣也,聚者陽氣也。故陰沉而伏, 浮而動。氣之所積,名曰積,氣之所聚,名曰聚。

故積者五臟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積者 陰氣也,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

聚者陽氣也,其始發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謂之聚。故以是別知積聚也。

 

五十六難曰五臟之積,各有名乎?以何月,何日得之?

然,肝之積名曰肥氣(盛也)。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發咳逆 瘧,連歲不已。以季夏戊巳日得之。

 

何以言之?

肺病傳於肝,肝當傳脾,脾季夏適王,王不受邪,肝複欲還肺,肺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肥氣以季夏戊巳日得之。

心之積名曰伏梁(伏而不動,如梁木然)。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 煩心。以秋庚辛日得之。

 

何以言之?

腎病傳心,心當傳肺,肺以秋適王,王不受邪,心複欲還腎,腎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

脾之積名曰痞氣(痞塞不通)。在胃脘,複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膽,飲食不為肌膚。

以冬壬癸日得之

 

何以言之?

肝病傳脾,脾當傳腎,腎以冬適王,王不受邪,脾複欲還肝,肝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痞氣以冬壬癸日得之。

肺之積名曰息賁(或息或賁)。在右脅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灑淅寒熱而咳,發肺 癰。以春甲乙日得之。

 

何以言之?

心病傳肺,肺當傳肝,肝以春適王,王不受邪,肺複欲還心,心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息賁以春甲乙日得之。

腎之積名曰賁豚(若豚之賁,不常定也。豚性躁,故名之)。

發於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狀 ,腎當傳心,心以夏適王,王不受邪,腎複欲還脾,脾不肯受,故留結為積。

故知賁豚以夏丙丁日得之。此五積之要法也。

 

五十九難曰狂癲之病,何以別之?

然,狂疾之始發,少臥而不饑,自高賢也,自辨智 也,自倨貴也,妄笑好歌樂,妄行不休是也。

癲疾始發,意不樂,僵僕直視,其脈三部陰陽俱盛是也。

 

六十難曰頭、心之病,有厥痛,有真痛,何謂也?

然,手三陽之脈受風寒,伏留而不 去者,則名厥頭痛;入連在腦者,名真頭痛。

其五臟氣(邪氣),相干,名厥心痛;其痛甚,但在心,手足青者,即名真心痛。其真頭、心痛者,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六十一難曰經言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何謂也?

然,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

 

《素問》五臟生成篇云色見青如草滋,黃如枳實,黑如 ,赤如 血,白如枯骨者,皆死;

青如翠羽,赤如雞冠,黃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烏翎者,皆生。

靈樞》云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又云赤色出於兩顴,大如拇指者,病雖小愈,必卒死;

黑色出於庭(顏色),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

又云診血脈者,多赤多熱,多青多痛,多黑為 久痹,多黑、多赤、多青、皆見者,為寒熱身痛,面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膽也。

又如驗產婦,面赤舌青,母活子死,面青舌赤沫出,母死子活,唇口俱青,子母俱死之類也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別其病。

四明陳氏曰五臟有聲,而聲有音,肝聲呼,音應角,調而直,音聲相應則無病,角亂 則病在肝;

心聲笑,音應徵,和而長,音聲相應則無病,征亂則病在心,脾聲歌,音應宮, 大而和,音聲相應則無病,宮亂則病在脾;

肺聲哭,音應商,輕而勁,音聲相應則無病,商亂則病在肺;腎聲呻,音應羽,沉而深,音聲相應則無病,羽亂則病在腎。

問而知之者,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

《靈樞》云五味入口,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鹹走血,多 食之,令人渴;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

辛與氣俱行,故辛入心而與汗俱出;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甘走肉,多食之,令人 心( 音悶)。推此,則知問其所欲五味,

以知其病之所起所在也。

 

袁氏曰問其所欲五味中偏嗜偏多食之物,則知臟氣有偏勝偏絕之候也”。

 

切脈而知之者,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其病,病在何臟腑也。診寸口,即第一難之義。

王氏脈法贊曰脈有三部,尺、寸及關,榮衛流行,不失衡銓,腎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常經,不失銖錢,

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刻,脈一周身,旋複寸口,虛實見焉。

經言以外知之曰聖,以內知之曰神,此之謂也。

以外知之望聞,以內知之問切也。神,微妙也。聖,通明也。

 

卷二  周身經穴賦  :《醫經國小》

手太陰兮大指側,少商魚際兮太淵穴。經渠兮列缺,孔最兮尺澤。俠白共天府為鄰,云門與中府相接(左右共二十二穴)。

 

手陽明兮,大腸之經。循商陽兮,二三而行(二間、三間也)。曆合谷陽溪之力,過偏曆、溫溜之濱。 

下廉上廉三裡而近,曲池肘五裡之程。(即臂臑、眉二穴)上於巨骨,天鼎紆乎扶突。

禾髎唇連,迎香鼻迫(左右共四十穴)。

 

胃乃足之陽明,厲兌趨乎內庭。過陷谷沖陽之分,見解溪豐隆之神。下巨虛兮條口陳,上巨虛兮三裡仍。 

犢鼻引入于梁丘、陰市之下,伏兔上貫于髀關、氣沖之經。歸來兮水道,大巨兮外陵。

 

運天樞兮滑肉,禮太乙兮關門。梁門兮承滿,不容兮乳根。乳中之膺窗、屋翳庫房之氣戶、缺盆。

氣舍、水突,人迎、大迎。地倉兮巨 續,四白兮承泣分。禦頰車于下關,張頭維於額垠(左右共九十穴)。

 

足太陰兮脾中州,隱白出兮大指頭。赴大都兮瞻太白,訪公孫兮至商丘。越三陰之交而漏谷、地機可即步陰陵之泉

而血海箕門是求。入沖門兮府舍軒豁,解腹結兮大橫優遊。

腹哀食竇兮,接天溪而同派;胸鄉周榮兮,綴大包而如鉤(左右共四十二穴)。

 

迨夫真心為手少陰,少沖出乎小指,少府直乎神門。陰通裡兮,靈道非遠;少海青靈兮,極泉何深(左右共十八穴)。

 

手之太陽,小腸之榮。路從少澤步前谷、後溪之隆,道遵腕骨觀陽谷、養老之崇。得支正於小海,逐肩貞以相從。

值兮遇天宗,乘秉風兮曲垣中。肩外俞兮肩中俞,啟天窗兮見天容。匪由顴,曷造聽宮(左右共三十八穴)。

 

足膀胱兮太陽,交背部之二行。窮至陰于通谷之口,尋束骨於京骨之鄉。申脈命僕參以前導,昆侖辟金門於踝旁。

奮附陽、飛揚之志,轉承山、承筋之行。至於合陽、委中委陽、浮、殷門以岐往,承扶、秩邊而胞肓。

 入志室兮肓門、胃倉,開意舍兮振彼陽綱。出魂門兮膈關,乃乎神堂。

膏肓兮在四椎之左右,魄戶兮附帶分而會陽。

下、中、次、上之,白環、中膂之房。膀胱俞兮小腸,大腸俞兮在旁。

 

三焦、腎俞兮胃俞接,脾、膽、肝、膈兮心俞當。厥陰、肺俞之募,風門、大杼之方。

天柱堅兮玉枕、絡卻,通天溪兮見彼承光。自五處、曲差而下,造攢竹、睛明之場(左右共一百二十六穴)。

 

足少陰兮腎屬,湧泉流于然谷。太溪、大鐘兮水泉緣,照海、複溜兮交信續。從築賓兮上陰谷,掩橫骨兮大赫麓。

氣穴、四滿兮中注,肓俞上通兮商曲。守石關兮陰都寧,閉通谷兮幽門肅。

步廊、神封而靈墟存,神藏、中而俞府足(左右共五十四穴)。

 

手厥陰心包之絡,中沖發中指之奇。自勞宮大陵而往,逐內關間使而馳。

叩郄門於曲澤,酌天泉于天池(左右共十八穴)。

 

手少陽三焦之脈,在小指次指之端。關衝開乎液門、中渚、陽池、外關。

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天井清冷淵,消濼臑會、肩臑相連。天突處天牖之下,翳風讓瘛脈居先。

顱息定而角孫近耳,絲竹空而和倒懸。耳門既辟,夏蚋聞焉(左右共四十六穴)。

 

足少陽兮膽經,穴乃出乎竅陰,沂俠溪兮地五會,過臨泣兮丘墟平。懸鐘兮陽輔光明,外丘兮陽交陽陵。

西出陽關兮,抵中瀆、風市之境;環跳、居 兮,循維道、五樞之宮。考夫帶脈,詢至京門。

日月麗兮輒筋榮,淵液泄兮肩井盈。臨風池兮腦空鳴,窮竅陰兮完 骨明。舉浮白於天沖,接承靈于正營。

目窗兮臨泣,陽白兮本神。率谷回兮曲鬢出,懸厘降兮懸顱承。頷厭兮嘉客主人,聽會兮瞳子髎迎(左右共八十八穴)。

 

厥陰在足,肝經所鐘。起大敦於行間,循太沖于中封。蠡溝中都之會,膝關曲泉之宮。襲陰包於五裡兮,陰廉乃發;

尋羊矢于章門兮,期門可攻(左右共二十八穴)。

 

至若任脈行乎腹與胸,承漿泄兮廉泉通。窺天突於璿璣,搗華蓋于紫宮。登玉堂兮膻中集, 履中庭兮鳩尾沖。

瞻巨闕兮二脘上中,過建裡兮下脘攸同。水分兮神闕縹緲,陰交兮氣海鴻。

石門直兮關元、中極,曲骨橫兮會陰乃終(凡二十四穴)。

 

督脈行乎背部中,兌端接兮齦交從。素 在面兮,水溝疏通;神庭入發兮,上星瞳蒙。囟會現兮前頂,百會儼兮尊崇。

後頂輔兮強間逢,腦戶閉兮風府空。啞門通於大椎兮,陶道夷坦 ;身柱縹於神道兮,靈台穹窿。

至陽立下,筋縮、脊中;接脊懸樞,命門重重。歌陽關兮舞腰俞,願長強兮壽無窮(凡二十七穴)。

 

卷二  百症賦   《針灸聚英》

百症俞穴,再三用心。囟會連於玉枕,頭風療以金針。懸顱、頷厭之中,偏頭痛止;強間、豐隆之際,頭痛難禁。

原夫面腫虛浮,須仗水溝前頂;耳聾氣閉,全憑聽會、翳風。面上蟲行有驗,迎香可取;耳中蟬噪有聲,聽會堪攻。

 

目眩兮,支正、飛揚;目黃兮,陽綱、膽俞。攀睛攻少澤、肝俞之所,淚出刺臨泣、頭維之處。

目中漠漠,即尋攢竹三間;目覺荒荒,急取養老天柱。觀其雀目肝氣,睛明行間而細推;審他項強傷寒,溫溜期門而主之。

廉泉、中沖,舌下腫疼堪取;天府、合谷,鼻中衄血宜追。耳門、絲竹空,住牙疼於頃刻;頰車、地倉穴,正口 於片時。

 

喉痛兮,液門、魚際去療,轉筋兮,金門、丘墟來醫。陽谷、俠溪,頷腫口噤並治;少商、 曲澤,血虛口渴同施。

通天去鼻內無聞之苦,複溜祛舌幹口燥之悲。啞門、關沖,舌緩不語而要緊;天鼎、間使,失音囁嚅而休遲。

太沖瀉唇 以速愈,承漿瀉牙疼而即移。

 

項強多惡風,束骨相連於天柱;熱病汗不出,大都更接于經渠。且如兩臂頑麻,少海就傍於三裡;

半身不遂,陽陵遠達于曲池。建裡內關,掃盡胸中之苦悶;聽宮脾俞,祛殘心下之悲淒。

 

久知脅肋疼痛,氣戶華蓋有靈;腹內腸鳴,下脘陷谷能平。胸脅支滿何療,章門不容細尋。膈疼飲蓄難禁,膻中巨闕便針。

胸滿更加噎塞,中府意舍所行;胸膈停留瘀血,腎俞巨宜征。胸滿項強,神藏璿璣已試;背連腰痛,白環委中曾經。

脊強兮水道、筋縮目兮顴大迎。 病非顱息而不愈,臍風須然谷而易醒。

 

委陽天池,腋腫針而速散;後溪環跳,腿疼刺而即輕。夢魘不甯,厲兌相諧于隱白;發狂奔走,上脘同起於神門。

驚悸怔忡,取陽交、解溪勿誤;反張悲哭,仗天沖、大橫須精。癲疾必身柱、本神之令,發熱仗少沖、曲池之津。

歲熱時行,陶道複求肺俞理;風癇常發,神道須還心俞寧。

 

濕寒濕熱下 定,厥寒厥熱湧泉清。寒栗惡寒,二間疏通陰暗;煩心嘔吐,幽門開徹玉堂明。

行間湧泉,主消渴之腎竭;陰陵水分,去水腫之臍盈。癆瘵傳屍,趨魄戶膏肓之路 ;中邪霍亂尋陰谷、三裡之程。

 

治疸消黃,諧後溪勞宮而看;倦言嗜臥,往通裡大鐘而明。咳嗽連聲,肺俞須迎天突穴;小便赤澀,兌端獨瀉太陽經。

刺長強於承山,善主腸風新下血;針三陰於氣海,專司白濁久遺精。

且如肓俞橫骨,瀉五淋之久積;陰郄後溪,治盜汗之多出。脾虛谷以不消,脾俞膀胱俞覓;胃冷食而難化,魂門胃俞堪責。

鼻痔必取齦交,癭氣須求浮白。大敦照海,患寒疝而善蠲;五裡臂生瘡而能治。

 

至陰、屏翳,療癢疾之疼多;肩 、陽溪,消癮風抑又論婦人經事改常,自有地機、血海;

女子少氣漏血,不無交信合陽。帶下產崩,沖門氣沖宜審;月潮違限,天樞水泉細詳。肩井乳癰而極效,商丘痔瘤而最良。

 

脫肛趨 百會、尾翠之所,無子搜陰交、石關之鄉。中脘主乎積痢,外丘收乎大腸。

寒瘧兮商陽、太溪驗, 癖兮沖門、血海強。 夫醫乃人之司命,非志士而莫為;針乃理之淵微,須至人之指教。

先究其病源,後攻其穴道,隨手見功,應針取效。方知玄裡之玄,始達妙中之妙。此篇不盡,略舉其要。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