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大成

 

 

八法手訣歌《聚英》

 

春夏先深而後淺,秋冬先淺而後深,隨處按之呼吸輕,迎而吸之尋內關,

補虛瀉實 公孫是,列缺次當照海深,臨泣、外關和上下,後溪、申脈用金針。

先深後淺行陰數,前三 後二卻是陰,先淺後深陽數法,前二後三陽數定。

臨泣、公孫腸中病,脊頭腰背申脈攻,照 海 慢按陽氣降,取陽取陰皆六數,達人刺處有奇功。

 

 

五臟六腑 

 

五臟臟者,藏也;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與智,腎藏 精與志,故為五臟。

六腑腑者,府也;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受五臟濁氣,名傳化之府,

故 五臟藏精而不瀉,故滿而不實。

六腑輸瀉而不藏,故實而不滿。如水谷入口,則胃實而 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

故曰實而不滿。

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四垂如蓋,附脊第三椎,中有二十四孔,行列,分佈諸臟清 濁之氣,為五臟華蓋云。

 

心重十二兩,七孔三毛,形如未敷蓮花,居肺下鬲上,附脊第五椎。

心包絡,在心下橫膜之上,豎膜之下,與橫膜相粘而黃脂幔裹者,心也。外有細筋膜如 絲,與心肺相連者,包絡也。

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

上焦在心下、胃上,其治在膻中,直兩乳間陷中 者。

中焦在胃中脘,當臍上四寸,其治在臍旁。

下焦當膀胱上際,其治在臍下一寸。

 

肝重二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其治在左,其臟在右脅、右腎之前,並胃,附脊第九 膽在肝之短葉間,重三兩三銖,包精汁三合。

膈膜前齊鳩尾,後齊十一椎,周遭著脊,以遮隔濁氣,不使上熏心肺也。

脾重二斤三兩,廣三寸,長五寸,掩乎太倉,附脊十一椎。

胃重二斤一兩,大一尺五寸,徑五寸,紆曲屈伸,長二尺六寸。

小腸重二斤十四兩,長三丈二尺,左回迭積十六曲。小腸上口,即胃之下口,在臍上二

寸;複下一寸水分穴,為小腸下口,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入膀胱,滓穢入大腸。

大腸重二斤十二兩,長二丈一尺,廣四寸,右回迭十六曲,當臍中心。大腸上口,即小

 

腎有兩枚,重一斤一兩;狀如石卵,色黃紫,當胃下兩旁,入脊膂,附脊十四椎,前與

 

膀胱重九兩二銖,廣九寸,居腎下之前,大腸之側,膀胱上際,即小腸下口,

水液由是 脊骨二十一節,取穴之法,以平肩為大椎,即百勞穴也。

 

十四經脈長短尺寸

 

手之六陽經脈,從手至頭,長五尺,共計五六合三丈。

手之六陰經脈,從胸走手,長三尺五寸,共計三六一丈八尺,五六合三尺,合二丈一尺

足之六陽經脈,從頭走至足,長八尺,共計六八四丈八尺。

足之六陰經脈,從足走入腹中,長六尺五寸,共計六六三十六,五六當三尺,合三丈九

督脈、任脈,各長四尺五寸,共合九尺。

兩蹺脈,從足至目,各長七尺五寸,共合一丈五尺。

十四脈部,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氣之大經隧也。

  

臟腑十二經穴起止歌

 

手肺少商、中府起,大腸商陽、迎香二,足胃頭維、曆兌三,脾部隱白、大包四,

手心 極泉、少沖來,小腸少澤、聽宮去,膀胱睛明、至陰間,腎經湧泉、俞府位,

心包天池、中 焦關沖、耳門繼,膽家瞳子 、竅陰,厥肝大敦、期門至,

十二經穴始終歌,學人銘於肺腑

 

手太陰經穴主治

 

《內經》曰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

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

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于鼻,藏精與肺,故病在背。

其味辛,其類金,其畜馬,其 谷稻,其應四時,上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

其音商,其數九,其臭腥,其液涕。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

肺主鼻,其在天為燥,在 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臟為肺,在聲為哭,在變動為咳,

在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熱 傷皮毛,寒勝熱,辛傷皮毛,苦勝辛。

 

 手太陰肺經穴歌《醫學入門》

 

手太陰肺十一穴,中府云門天府訣,俠白尺澤孔最存,列缺經渠太淵涉,魚際少商 如韭葉(左右二十二穴)。

 此一經起於中府,終始少商,取少商、魚際、太淵、經渠、尺澤與井滎俞經合也。

脈起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循 內行少陰心主之 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

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端。其支者,從腕後列缺穴, 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交手陽明也。多氣少血,寅時注此。

辛金之臟,脈居右寸,實則脈實,上熱氣粗兼鼻壅,瀉必辛涼。

 

虛則脈虛,少氣不足息 低微,補須酸熱,橘甘下痰氣之神方,薑除去氣嗽之聖藥。

 

七情鬱結因而喘,沉香烏藥參檳 ;胸痞喘急徹而痛,半夏栝蔞桔梗。

鼻塞不通,丸荊穗澄茄薄荷;鼻淵不止,末龍腦蒼芷辛 夷。百花卻去紅痰,二母偏除熱嗽。

黃連赤茯阿膠,抑心火而清肺臟,訶子杏仁通草,利久 嗽以出喉音,流注疼痛因痰飲,半夏倍於樸硝;

癮疹癢痛為風熱,苦參少於皂莢。

 

哮嗽 ,兜鈴蟬蛻杏砒霜,熱壅咽喉,雞蘇荊芥桔防風,參牛甘草消酒疸,輕粉硫 黃去鼻痔。

白礬甘遂白砒霜性情實重,入豆豉偏治 喘;百草霜氣味雖輕,和海鹽卻消舌腫 。

甜葶藶良治肺癰,苦熊膽寒塗腸痔。瓊玉膏理嗽調元,流金丹清痰降火。

 

人參非大劑不補 ,少則凝滯,大則流通;黃芩非枯薄不瀉,細則涼腸,枯則清金,升麻白芷,東垣曾云報使 ;

蔥白麻黃,仲景常用引經。紫菀五味能補斂,桑白防風實開通。

寒熱溫涼,名方選辨,輕 重緩急,指下詳明,更參一字之秘,價值千金之重,會得其中旨,草木總皆空。

《導引本經》肺為五臟之華蓋,聲音之所從出,皮膚賴之而潤澤者也。

人惟內傷七情 ,外感六淫,而呼吸出入不定,肺金於是乎不清矣。

然欲清金,必先調息,息調則動患不生,而 心 微,此為真息也。

 

蓋息從心起,心靜氣調,息息歸根,金丹之母,《心印經》曰回風混合 ,百日通靈。

《內經》曰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 ,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

無外其志,使肺氣清。逆之則傷肺。

 

若過食 瓜果,宜微利一行,靜息二日,以薤白粥加羊腎空心補之;如無羊腎,以豬腰代之,勝服補 劑。

秋當溫足涼頭,其時清肅之氣,與體收斂也。自夏至以來,陰氣漸旺,當薄衽席,以培 壽基。

其或夏傷於暑,至秋發為 瘧,陽上陰下,交爭為寒;陽下陰上,交爭為熱。

寒熱 交爭,皆肺之受病,如二少陽脈微弦,即是夏食生冷,積滯留中,至秋變為痢疾。

 

如足陽明 、太陰微弦濡而緊,乃反時之脈,病恐危急。然秋脈當如毫毛,治法詳後與前也。

《素問》云秋傷於濕,冬生咳嗽,純陽歸空。

《秘法》云行住坐臥常噤口,呼吸調息定音聲 ,甘津玉液頻頻咽,無非潤肺,使邪火下降,而清肺金也。

 

 

 

 

手陽明經穴主治

 

《內經》曰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又云大腸為白腸。

 

手陽明大腸經穴歌

 

手陽明穴起商陽,二間、三間、合谷藏,陽溪、偏曆、溫溜長,下廉、上廉、手三里, 曲池、肘 、五里近,臂 、肩 、巨骨當,

天鼎、扶突、禾 接,鼻旁五分號迎香(左右 此一經起于商陽,終於迎香,取商陽、二間、三間、合谷、陽溪、曲池,

與井滎俞原經 , 其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

廉,上循 外前廉,上肩,出 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 屬大腸;

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 鼻孔,循禾 ,迎香而終,以交于足陽明也。

是經氣血俱多,卯時氣血注此,受手太陰之交 。

庚金之腑,脈詳右寸。實則脈實,傷熱而腸滿不通,辛溫可瀉。虛則脈虛,傷寒而腸鳴 泄痛,補必酸涼。

蒸黃連而解酒毒,炒濃樸而止便紅。腸風妙川烏荊芥,臟毒奇卷柏黃

痢中六神丸,宜調則調;帶下百中散,可止則止。潤腸通秘,麻仁丸果有神效,行滯推堅, 六磨湯豈無奇功。

痔瘡熱痛,腦麝研入蝸牛,膽冰磨敷井水;

痢疾腹痛,薑茶煎治出坡仙, 梅蜜飲方書登父,腸內生癰,返魂湯而加減隨宜,十宣散去增適可。

嘗聞食石飲水,可作充 腸之饌;餌松食柏,亦成清腑之方。是以療饑者不在珍饈,調腸者何煩異術,能窮針里陰陽 ,自獲殊常效驗。

 

 

 

足陽明經穴主治

 

《內經》曰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又曰胃為黃腸。

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原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 ,皆出於胃。

 

足陽明胃經穴歌

 

四十五穴足陽明,頭維、下關、頰車停,承泣、四白 經,地倉、大迎對人迎。

水突 氣舍、連缺盆,氣戶、庫房、屋翳屯,膺窗、乳中延乳根,不容、承滿、梁門起,關門、太 乙、滑肉門。

天樞、 外陵、大巨存,水道、歸來、氣沖次,髀關、伏兔走陰市,梁丘、犢鼻、足三里,

上巨虛連條 口位,下巨虛跳上豐隆,解溪、沖陽陷谷中,內庭、曆兌經穴終(左右九十穴)。

 

此一經起於頭維,終於曆兌,取曆兌、內庭、陷谷、沖陽、解溪、三里,與井滎俞原經 脈起於鼻交 中,旁約太陽之脈,

下循鼻外,上入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 ,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

 

其支別者,從大迎 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行者,從缺盆下乳內廉,挾臍入氣沖 中;

其支者,起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氣沖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入膝臏中,下循 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外間;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別,以下入中趾外間;其支者,別跗上 ,入大趾間,出其端,以交于太陰也。

多血多氣,辰時氣血注此。

戊土之腑,脈右關部。胃氣平調,五臟安堵。

實則脈實,唇口幹而腋下腫疼,宜瀉胃土 ;虛則脈虛,腹痛鳴而面目虛浮,藥行溫補。

驗實熱兮,必口內壅幹,瀉黃散而得效;審虛 寒兮,須骨節皆痛,人參散而最奇。

橘皮竹茹湯,治熱渴而頻頻嘔噦;烏藥沉香散,療寒痛 而 香附烏沉。

 

胃冷生痰,半夏薑煎生附子;中寒停水,曲丸蒼術久陳皮。

芫花消症癖,丸共 朱砂;黃 治消渴,煎同甘草。

硫汞結成砂子,吐逆立痊;參茱煎用棗薑,酸咽即可。

霍亂 轉筋肢逆冷,木瓜鹽炒吳茱萸;食瘕酒癖脅胸疼,莪術芫棱同醋煮。

胃虛咳逆,人參甘草倍 陳皮;胃實痰喘,藿葉丁皮增半夏。

 

補虛降火,竹茹甘草橘皮紅,或加枳術;扶弱驅寒,橘 皮良姜丁半夏,參草薑苓。

抑聞上部有脈,下部無脈者為食寒,點鹽湯探吐寬舒;倘或三部 俱急,人迎帶數者號內壅,服靈丸瀉利便宜。

調脾助胃之藥最難,熱則消於肌肉,須用中和 飲子;變通加減之法不易,寒則減於飲食,要施仁義丹頭。

如心不在焉,食而不知其味,正 心為劑,口不謹兮,飲而不中其節,緘口良方。

須知病後能服藥,孰若病前能自防。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