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大成

 

足太陰經穴主治

 

《內經》曰脾者, 議之官,智周出焉。

脾者,倉稟之本,榮之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至陰之類,通於土氣,孤臟以 灌四旁。脾主四肢,為胃行津液。

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于口,藏精於脾,故病在舌本。

其味甘,其類土,其畜牛, 其谷稷,其應四時,上為鎮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

其音宮,其數五,其臭香,其液涎。

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肺主口。

其在天為濕,在地為 土,在體為肉,在臟為脾,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

在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 風勝濕。甘傷肉,酸勝甘。

 

足太陰脾經穴歌

 

二十一穴脾中州,隱白在足大趾頭,大都、太白、公孫盛,商丘、三陰交可求,漏谷、 地機、陰陵穴,血海、箕門、

沖門開,府舍、腹結、大橫排,腹哀、食竇連天溪,胸鄉、周 榮、大包隨(左右四十二穴)。

此一經起于隱白,終於大包,取隱白、大都、太白、商丘、陰陵泉,與井滎俞經合也。

脈起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 內,循 骨後,交 出厥陰之前,上循膝股內前廉,入腹,

屬脾絡胃,上膈,俠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別者, 複從胃別上膈,注心中。少血多氣,巳時氣血注此。

 

巳土之臟,脈在右關,實則飲食消而肌膚滑澤,虛則身體瘦而四肢不舉。

臍凸肢浮生之 難,口青唇黑死之易。

去病安生,理宜調攝,戒滿意之食,省爽口之味,因飲食勞倦之災, 修 瀉,行當熟記。

如白朮健脾消食,必青皮枳實;人參緩土和氣,須半夏橘紅。

柴胡除不足之 熱,佐之甘草升麻;黃 去有汗之火,輔之芍藥川芎。

氣虛嘔而人參茱萸,脾寒吐而丁香半 夏。

 

泄瀉手足冷而不渴兮,附子乾薑,霍亂吐瀉兼而不藥兮,胡椒綠豆。

脾冷而食不磨兮, 平胃宜加砂蔻;胃寒而飲不消兮,本方更入參苓。

香附微寒,與縮砂消食化氣,更妙安胎; 沉香少溫,共藿香助土調中,奇消水腫,

破血消症兮,三棱莪朮;去瘀除疼兮,蒲黃五靈 。

 

茴香治霍亂轉筋,共濟木瓜烏藥;辣桂主中焦氣滯,相扶枳殼生薑。

心腹疼痛兮,延胡索 入胡椒;胸滿咳逆兮,良薑炒同香附。

肚實脹兮,大黃滑石朴牽牛,木香苓瀉;腹虛脹兮, 參苓樸木橘辰砂,曲 附子。

 

大抵物滯氣傷,補益兼行乎消導,橘皮枳朮丸,加減隨宜;

食多胃壅,推陳並貴乎和中,巴豆備急丸,蕩滌何傷。

四君子平善,與人處也,使人道德進 而功名輕,忽不知其入于聖賢之域;

二陳湯純和,能消痰也,致令脾胃健而中氣順,自不覺 其進于仁壽之鄉。

 

抑又聞東垣憫生民夭枉,凡治疾必先扶植脾胃,誠不刊之妙典;王安道發 前賢未發,

辨內傷不足中有有餘,實得傳之秘旨,萬物從土而歸出,補腎又不若補脾。

 

《導引本經》脾居五臟之中,寄旺四時之內,五味藏之而滋長,五神因之而彰著, 四肢百 不知味,

四肢困倦,心腹痞滿,為吐泄,為腸 ,此其見之《內經》諸書,蓋班班具載, 可考而知者。

 

然不饑強食則脾勞,不渴強飲則胃脹。食若過飽,則氣脈不通,令心塞閉;食 若過少,則身羸心懸,意慮不固。

食穢濁之物,則心識昏迷,坐念不安;食不宜之物,則四 大違反,而動宿疾,皆非衛生之道也。

舉要言之,食必以時,飲必以節,不飽不饑是也。人 能飲食如是,不惟脾胃清純,而五臟六腑,亦調和矣。

 

蓋人之飲食入口,由胃脘入於胃中, 其滋味滲入五臟,其質入於小腸乃化之。

至小腸下口,始厘清濁,濁者為渣滓,入於大腸; 清者為津液,入於膀胱,乃津液之府也。

至膀胱又厘清濁,濁者入於溺中,清者入於膽,膽 引入于脾,散於五臟,為涎,為唾,為涕,為淚,為汗,

其滋味滲入五臟,乃成五汗,同歸 於脾,脾和乃化血,複歸於臟腑也。

 

經曰脾土旺能生萬物,衰生百病,昔東坡調脾土,飲 食不過一爵一肉,有召飲者,預以此告

一曰安分以養福,二曰寬胃以養氣,三曰省費以養 財。善衛生者養內,不善衛生者養外;

養內者安恬臟腑,調順血脈,養外者極滋味之美,窮 飲食之樂,雖肌體充腴,而酷烈之氣,內蝕臟腑矣。

 

 

 

 

手少陰經穴主治

 

《內經》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

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于舌,藏精於心。

故病在五臟,其味苦,其類火,其畜羊, 其谷黍,其應四時,上為熒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脈也;其音征,其數七,其臭焦,其液汗。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

其在天為熱,在地為 火,在體為脈,在臟為心,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志為喜。

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 寒勝熱,苦傷氣,鹹勝苦。  

 

手少陰心經穴歌

 

九穴午時手少陰,極泉、青靈、少海深,靈道、通裡、陰 邃,神門、少府、少沖尋(左 右一十八穴)。

此一經起於極泉,終於少沖。取少沖、少府、神門、靈道、少海,與井滎俞經合也。

脈起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俠咽,系目;

其直者,複從 心系卻上肺,出腋下,下循 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廉,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 骨之端,

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多氣少血,午時氣血注此。

丁火之臟,脈在左寸。實則熱而虛則寒,靜則安而動則燥。

虛寒者怯怕多驚,健忘恍惚 ,清便自可,診必濡細遲虛;實熱者癲狂譫語,腮赤舌幹,二腑澀黃,脈須數洪沉實。

心 盛則熱見乎標,心虛則熱收於內。

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虛實既知,補瀉必當。

 

味甘瀉 而補之以鹹,氣熱補而瀉之以冷。心陽不足,桂心代赭紫石英,補須參附;

離火有餘,竹葉 大黃山梔子,瀉用芩連。涼心者朱砂,壯心者琥珀。

舌長過寸,研冰片敷之即收;血衄如泉 ,炒槐花摻之即止。

除瘡琥珀膏,犀角與辰砂;定志寧神丸,朱砂共蓮草。

 

蔓荊子涼諸經之 血,草連翹瀉六經之火,驚悸不安,須龍腦沙參小草;

健忘失記,必茯神遠志當歸。多睡飲 盧同之苦茶,不眠服雷公之酸棗。

涼血補陰生地黃,行津止渴天花粉。文蛤末敷愈口瘡,鐵 鏽粉噙消舌腫。

中風不語,燒竹瀝涼之更良;感熱多言,飛朱砂鎮之又善。

胸間痞痛,開之 枳實栝蔞;心內懊 ,治之梔子豆豉。

 

熱心痛,炒菖蒲川楝,梔子宜焦;冷心痛,須木香肉 桂,玄胡可炒。

心驚盜汗,飛辰砂與六黃;鼻衄流血,煮黃芩炒芍藥。驚熱獨妙珍珠,癲狂 獨加鐵粉。

安鎮靈台,琥珀丹砂和玉屑;開清神府,茯神遠志共菖蒲。大哉離兮,應物無跡 。

倘真血之有虧,覓真鉛而補實;至靈心也,操存有要,或元氣之有損,求真汞而填完。

用 藥固可言傳,上達必由心悟。

《導引本經》夫心乃一身之主宰,生死之路頭也。是故心生則種種欲生,而神不入氣 ;

心靜則種種欲靜,而神氣相抱也。

《內經》曰夏月人身,陽氣發外,伏陰在內,是脫精神之 時,忌疏通以泄精氣。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 志無怒,英華成秀,此夏氣之應,養成之道也。

逆之則傷心,秋為 瘧。故人常宜燕居 靜坐,調心息氣,食熱戒冷,常要兩目垂簾,邁光內照,降心火于丹田,使神氣相抱。

故 太玄養初曰藏心於淵,美厥靈根。神不外也。心牽於事,則火動於中矣。

心火 夏令正旺,脈本洪大,若緩是傷暑,至晚少餐飲食,睡勿揮扇,風邪易入。

 

昔鄺子元有心疾 ,或曰有僧不用符藥,能治心疾。

元叩其僧,曰貴恙起於煩惱,煩惱生於妄想,夫妄想 之 到眼前,可以順應,卻又畏首畏尾,

三番四複,猶豫不決,此是現下妄想也。或期望日後富 貴皆如願,或期望功成名遂,告老歸田;

或期望子孫登庸,以繼書香,與夫一切不可必成, 不可必得之事,此是未來妄想也。

 

三者妄想,忽然而生,忽然而滅,禪家謂之幻心。能照見 其妄,而斬斷念頭,禪家謂之覺心。

故曰不患念起,惟患覺遲,此心若同太虛,煩惱何處 安腳?

又曰貴恙亦原於水火不交,凡溺愛冶容,而作色荒,禪家謂之外感之欲。

夜深枕上 ,思得冶容,或成宵寐之變,禪家謂之內生之欲。

二者之欲,綢繆染著,消耗元精。若能離 之,則腎水自然滋生,可以上交於心。

至若思索文本,忘其寢食,禪家謂之理障。經綸頭班 ,罔顧劬勞,禪家謂之事障。

二者雖非人欲,亦損性靈,若能遣之,則火不至上炎,可下交 於腎。

故曰塵不相緣,根無所偶,返流全一,六用不行。

又曰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子 元如其言,乃獨處一室,掃空萬緣,坐靜月餘,心疾如失。  

 

 

手太陽經穴主治

 

《內經》曰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又云小腸為赤腸。 胃之下口,小腸之上口也,在臍上二寸,水谷於是分焉。

大腸上口,小腸之下口也。至 是而泌別清濁,水液滲入膀胱,滓穢流入大腸。  

 

手太陽小腸經穴歌

手太陽穴一十九,少澤、前谷、後溪藪,腕骨、陽谷、養老繩,支正、小海外輔肘,肩 貞、 耳前珠上走(左右三十八穴)。

此一經起於少澤,終於聽宮。取少澤、前谷、後溪、腕骨、陽谷、少海,與井滎俞原經 脈起小指之端,

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骨之間,上循 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

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 缺盆貫頸上頰,至目銳 ,卻入耳中;

其支別者,別循頰上 音拙)抵鼻,至目內 也。多血少氣,未時氣血注此。

丙火之腑,脈詳左寸。是經之為病也,面白耳前熱,苦寒,肩臂廉內外腫痛。

沉診為心 ,實則脈實,煩滿而口舌生瘡;浮取小腸,虛則脈虛,懊 而唇青下白。

頷腫不可轉,清痰 降火;腰折難動履,滲濕利熱。倘小便數頻,烏藥益智丸,用酒煮山藥;

若精氣不固,白茯 豬苓和,須蠟化津液。小腸疝氣,茴香薑浸入青鹽;腎宮精冷,川楝炒成加木破。

 

滑石寒而 能治諸淋,沉香溫而能行諸氣。尿血煮苦莧菜根,血淋煎車前子葉。

清泉旋汲飲發灰,薄荷 時煎調琥珀。熱入小腸為赤帶,茴香苦楝當歸;邪歸大腑變膏淋,滑石金砂甘草。

嘗考牡蠣 石斛補,續隨金砂瀉。巴戟烏藥茴香溫,黃芩通草花粉涼。羌活 本引于上,黃柏二苓行於

下,細閱本草之旨,略為理治之階,毋執己見,妙在言傳。  

 

足太陽經穴主治

 

《內經》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又曰膀胱為黑腸。

諸書辨膀胱不一,有云有上口,無下口;有云上下皆有口;或云有小竅注泄,皆 非也。

惟有下竅以出溺,上皆由泌別滲入膀胱,其所以入也、出也,由於氣之施也。

在上之氣不施,則注入大腸而為泄;在下之氣不施,則急脹澀澀,苦不出而為淋。

 

足太陽膀胱經穴歌

 

足太陽經六十七,睛明目內紅肉藏,攢竹、眉沖與曲差,五處上寸半承光,

通天、絡 卻 ,肝、膽、脾、胃俱挨次, 三焦、腎、氣海、大腸,關元、

小腸到膀胱,中膂白環仔細量, 自從大杼至白環,各各節外寸半長。

、次 中複下,一空二空腰髁當,會陽陰尾骨外取 ,附分俠脊第三行,

魄戶、膏盲與神堂 、膈關、魂門九,陽綱、 意舍仍胃倉,肓門、 志室、胞肓續,

二十椎下秩邊場。承扶臀橫紋中央,殷門、浮 到委陽,委中、合陽、

承筋,承山、飛揚踝附陽,昆侖、僕參連申脈,金門、京骨、束骨忙,通谷、至陰小指旁

(一 此一經起於睛明,終於至陰,取至陰、通谷、束骨、京骨、昆侖、委中,與井滎俞原經 脈起目內

上額交巔上;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行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 項,循肩膊內俠脊抵腰中,

入循膂,絡腎屬膀胱; 其支別者,從腰中下貫臀,入 中;

其支別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俠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後廉,下合 中,以下貫 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端。

多血少氣,申時氣血注此。 壬水之腑,脈居左寸是。

 

膀胱實則脈實,病胞轉不得小便,苦煩滿難於俯仰,藥用寒涼 通利竅,石膏梔子蜜同煎;

虛則脈虛,腸痛引腰難屈伸,腳筋緊急耳重聽,補磁石五味黃 ,配苓朮石英杜仲。

大腑熱蒸腸內澀,木通生地黃芩;小便不利莖中痛,葶藶茯苓通草。

 

腎 大如鬥,青支荔核小茴香;胞轉如塞,葵子滑石寒水石。

冷熱熨可利便難,屈伸導能和腰痛 。風熱相乘,囊腫服三白而立消;蟲蟻吹著,陽蹺,敷蟬蛻而即散。

羌活 本行于上,黃柏 法制走於下。補用橘核益智仁,瀉滇滑石車前子。加茴香烏藥能溫,添黃柏生地清涼也。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