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大成 (.楊繼洲)

 

十五絡脈歌《醫經國小》

 

人身絡脈一十五,我今逐一從頭舉

手太陰絡為列缺,手少陰絡即通里,手厥陰絡為內 關,手太陽絡支正是,手陽明絡偏曆當,手少陽絡外關位,

足太陽絡號飛揚,足陽明絡豐隆 記,足少陽絡為光明,足太陰絡公孫寄,足少陰絡名大鐘,足厥陰絡蠡溝配,

陽督之絡號長 強,陰任之絡為屏翳,脾之大絡為大包,十五絡名君須記。  

 

十五絡脈穴辨《醫統》

 

十五絡脈者,十二經之別絡而相通焉者也。

其餘三絡,為任督二脈之絡,脾之大絡,總 統陰陽諸絡,灌溉於臟腑者也。

《難經》謂三絡為陽蹺、陰蹺二絡,常考之無穴可指。且二 蹺亦非十四經之正也。

《針灸節要》以為任絡曰尾翳,督絡曰長強,誠得《十四經發揮》之 正理,加以脾之大絡曰大包,此合十五絡也。

 

 

十五絡脈《節要》

 

手太陰之別絡,名曰列缺。起於腕上分間,並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散入魚際。

其病實 則手銳掌熱,瀉之;虛則欠伸,小便遺數,補之。去腕寸半,別走陽明也。

 

手少陰之別絡,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別走太陽,循經入於心中,系舌本,屬目系,實則支膈,瀉之;虛則不能言,補之。

 

手厥陰之絡,名曰內關。去掌二寸兩筋間,別走少陽,循經上系於心包絡心系 。實則心痛,瀉之;虛則頭強,補之。

 

手太陽之別絡,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別走少陰,其別者,上走肘,絡肩

實則節 弛肘廢,瀉之;虛則生疣,小者如指痂疥,補之。

 

手陽明之別絡,名曰偏曆。去腕三寸,別走太陰;其別者,上循臂,乘肩 ,上曲頰 偏齒;其別者,入耳,合于宗脈。

實則齲聾,瀉之;虛則齒寒痹膈,補之。

 

手少陽之別絡,名曰外關。去腕二寸,外繞臂,注胸中,別走手厥陰。實則肘攣,瀉之 ;虛則不收,補之。

 

足太陽之別絡,名曰飛揚。去踝七寸,別走少陰。實則鼽窒,頭背痛,瀉之;虛則鼽衄 足少陽之別絡,名曰光明,

去踝五寸,別走厥陰,下絡足跗。實則厥,瀉之;虛則痿 ,坐不能起,補之。

 

足陽明之別絡,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項,合 諸經之氣,下絡喉嗌。

其病氣逆則喉痹,卒喑,實則狂癲,瀉之;虛則足不收,脛枯,補 足太陰之別絡,名曰公孫。

去本節之後一寸,別走陽明。其別者,入絡腸胃,厥氣上逆 則霍亂。實則腸中切痛,瀉之;虛則鼓脹,補之。

 

足少陰之別絡,名曰大鐘。當踝後繞跟,別走太陽;其別者,並經上走於心包下,外貫 腰脊。

其病氣逆煩悶,實則閉癃,瀉之;虛則腰痛,補之。

 

足厥陰之別絡,名曰蠡溝。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其別者,經脛上睾,結於莖。

其病 氣逆則睾腫,卒疝,實則挺長,瀉之;虛則暴癢,補之。

 

任脈之別絡,名曰屏翳,下鳩尾,散於腹。實則腹皮痛,瀉之;虛則癢搔,補之。

 

督脈之別絡,名曰長強,俠膂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

實則 脊強,瀉之;虛則頭重高搖,補之。

 

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液下三寸,布胸脅,實則身盡痛,瀉之;虛則百節盡皆縱,

凡此十五絡者,實則必見,虛則必下,視之不見,求之上下。人經不同,絡脈異所別也。

 

十二經筋《節要》

 

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趾,上結於踝,斜上結於膝;其下循足外側,結於踵,上循跟, 結於

其別者,結於 外,上 中內廉,與 中並上結於臀,上俠脊上項,其支 者,別入結於舌本;

其直者,結於枕骨,上頭,下顏,結於鼻;其支者,為目上網,下結於 ;其支者,從腋後外廉結於肩

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結於完骨;其支者 ,出缺盆,斜上出於

 

其病小指支跟腫痛, 攣,脊反折,項筋急,肩不舉,腋支缺 盆中紐痛,不可左右搖。

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春痹也。

 

足少陽之筋,起於小趾次趾,上結外踝,上循脛外廉,結于膝外廉,

其支者,別起外輔 骨,上走髀,前者結於伏兔之上,後者結於尻;

其直者,上乘 季脅,上走腋前廉,系於膺 乳,結於缺盆。

 

直者,上出腋,貫缺盆,出太陽之前,循耳後,上額角,交巔上,下走頷, 上結于 ,支者,結於目 為外維。

其病小指次指支轉筋,引膝外轉筋,膝不可屈伸,筋急,前引髀,後引尻,即上乘 季脅痛,上引缺盆、膺乳,頸維筋急。

從左之右, 右目不開,上過右角,並蹺脈而行,左絡於右,故傷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維筋相交。

治在 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春痹也。

 

足陽明之筋,起於中三趾,結於跗上,斜外上加於輔骨,上結于膝外廉,直上結於髀樞 ,上循脅屬脊;其直者,上循 ,結於膝;

其支者,結於外輔骨合少陽;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結於髀聚于陰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結,上頸上俠口合於,下結於鼻,

上合於太陽。太陽為目上網,陽明為目下網;其支者,從頰結於耳前。

 

其病足中趾支脛轉筋,腳跗堅,伏兔轉筋,髀前腫,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頰,卒口,急者目不合,熱則 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

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治之以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塗其緩者,以桑鉤鉤之,

即以生桑灰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頰,且飲美酒,啖美灸肉;不飲酒者,自強也,為之三拊而已。

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季春痹也。

 

足太陰之筋,起於大趾之端內側,上結於內踝;其直者,絡於膝內輔骨,上循陰股,結于髀,聚于陰器,

上腹結於臍,循腹里,結於肋,散於胸中;其內者,著於脊。 

其病足大趾 支內踝痛,轉筋痛,膝內輔骨痛,陰股引髀而痛,陰器紐痛,下引臍兩脅痛,引膺中脊內痛。

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秋痹也。

 

足少陰之筋,起于小趾支下,並足太陰之筋,斜走內踝之下,結於踵,與太陽之筋合,而上結於內輔之下,

並太陰之筋而上,循陰股,結于陰器,循脊內,俠膂,上至項,結於枕 骨,與足太陽之筋合。 

其病足下轉筋,及所過而結者,皆痛及轉筋。病在此者,主癇螈及,在外者不能俯,在內者不能仰。

故陽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陰病者不能仰。治在燔針劫 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

 

在內者,熨引飲藥,此筋折紐,紐發數甚者死不治。

名曰仲秋痹 足厥陰之筋,起於大趾之上,上結於內踝之前,上循脛,上結內輔之下,上循陰股,結于陰器,絡諸筋。

 

其病足大趾支內踝之前痛,內輔痛,陰股痛轉筋,陰器不用,傷於內則不起,

傷于寒則陰縮入,傷於熱則縱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陰氣。

其病轉筋者,治在燔針劫刺, 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季秋痹也。

 

手太陽之筋,起於小指之上,結於腕,上循臂內廉,結於肘內銳骨之後,彈之應小指之上,入結於腋下;

其支者,後走腋後廉,上繞肩胛,循頸,出走太陽之前,結於耳後完骨

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結於頷,上屬目外

 

其病小指支肘內銳骨後廉痛,循臂陰,入腋下,腋下痛,腋後廉痛,繞肩胛引頸而痛,應耳中鳴痛引頷,

目瞑良久乃得視,頸筋急,則為筋 頸腫,寒熱在頸者。 

治在燔針劫刺之,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其為腫者,複而銳之。

 

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上頷,結於角,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

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夏痹也。

手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中循臂,結於肘,上繞 外廉,上肩,走 頸,合手太陽;

其支者,當曲頰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上乘頷, 結於角。

其病當所過者,即支轉筋,舌卷。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

 

名曰季夏 手陽明之筋,起於大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上結於肘外,上結於

其支者,繞肩胛,俠脊;直者從肩 上頸;其支者,上頰結於;直者,上出手太陽 之前,上左角,絡頭,下右頷。

其病當所過者,支痛及轉筋,肩不舉,頸不可左右視。治在 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夏痹也。

 

手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結於魚後,行寸口外側,上循臂,結肘中,上 內廉,入腋下,

出缺盆,結肩前,上結缺盆,下結胸里,散貫賁,合賁下抵季脅。

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痛甚成息賁,脅急吐血。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

 

手厥陰之筋,起於中指,與太陰之筋並行,結于肘內廉,上臂陰,結腋下,下散前後俠脅;

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結於臂。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前及胸痛息賁。

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冬痹也。

 

手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內側,結於銳骨,上結肘內廉,上入腋,交太陰,俠乳里,結於胸中,循臂下系於臍。

其病內急心承伏梁,下為肘網。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筋痛,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

 

其承伏梁唾血膿者,死不治。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陰痿不用。

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俯不伸。 淬刺者,刺寒急也,熱則筋縱不收,無用燔針。名曰季冬痹也。

足之陽明,手之太陽,筋急則口目為 急不能卒視,治皆如上方也。  

 

五臟募穴《聚英》

 

中府(肺募) 巨闕(心募) 期門(肝募) 章門(脾募) 京門(腎募)

按《難經》云陽病行陰,故令募在陰(腹曰陰,募皆在腹)。

東垣曰凡治腹之募,皆為原氣不足,從陰引陽,勿誤也。

又曰六淫客邪,及上熱下 寒,筋骨皮肉血脈之病,錯取於胃之合及諸腹之募者,必危。

 

五臟俞穴(俞,猶委輸之輸,言經氣由此而輸於彼也。)

肺俞(三椎下各開寸半。) 心俞(五椎下各開寸半。)

肝俞(九椎下各開寸半。) 脾俞(十三椎下各開寸半。) 腎俞(十四椎下各開寸半。)

 

按《難經》云陰病行陽,故令俞在陽(背曰陽,俞皆在背)。

東垣曰天外風寒之邪,乘中而入。在人之背上,腑俞臟俞,是人之受天外風邪。亦有 二說。

中于陽則流於經,此病始於外寒,終歸外熱,收治風寒之邪,治其各臟之俞。

 

八會

 

腑會中脘臟會章門 筋會陽陵泉髓會絕骨 血會膈俞 骨會大杼 脈會太淵 氣會膻中

《難經》云熱病在內者,取會之氣穴也。

 

看部取穴

 

《靈樞》雜症論人身上部病取手陽明經,中部病取足太陰經,下部病取足厥陰經,

膺病取足陽明經,後背病取足太陽經。取經者,取經中之穴也。一病可用一二穴。

 

 

治病要穴 《醫學入門》

 

針灸穴治大同,但頭面諸陽之會。胸膈二火之地,不宜多灸。背腹陰虛有火者,亦不宜 灸,惟四肢穴最妙。

凡上體及當骨處,針入淺而灸宜少;凡下體及肉濃處,針可入深灸多無 害。

前經絡注《素問》未載針灸分寸者,以此推之。

 

頭部

 

百會 主諸中風等症,及頭風癲狂,鼻病,脫肛,久病大腸氣泄,小兒急慢驚風 ,癇症,夜啼,百病。  

上星 主鼻淵,鼻塞,息肉及頭風目疾。          神庭 主風癇羊癲。

 

通天 主鼻痔。左臭灸右,右臭灸左;左右臭,左右灸,鼻中去一塊如朽骨,臭 氣自愈。  

腦空 主頭風,目眩。                           翳風 主耳聾及瘰  

率谷 主傷酒嘔吐,痰眩。                      風池 主肺中風,偏正頭風。  

頰車 主落架風。

 

腹部

 

膻中 主哮喘肺癰,咳嗽,癭氣。            巨闕 主九種心痛,痰飲吐水,腹痛息賁。  

 

上腕 主心痛伏梁,賁豚。         

中脘 主傷者,及內傷脾胃,心脾痛,瘧疾,痰暈,痞滿,翻胃,能引胃中生氣  

水分 主鼓脹繞臍,堅滿不食,分利水道,止泄。  

神闕 主百病及老人、虛人泄瀉如神。又治水腫鼓脹,腸鳴卒死,產後腹脹,小 便不通,小兒脫肛。

 

氣海 多灸能令人生子。主一切氣疾,陰症痼冷,及風寒暑濕,水腫,心腹鼓脹 ,脅

丹溪治痢,昏僕上視,溲注汗泄,脈大,得之酒色,灸此後,服人參膏而愈。 

關元 主諸虛腎積及虛,老人泄瀉,遺精白濁,令人生子。

 

中極 主婦人下元虛冷,虛損,月事不調,赤白帶下。炙三遍,令生子。  

天樞 主內傷脾胃,赤白痢疾,脾泄及臍腹鼓脹,癥瘕。  

章門 主痞塊,多灸左邊。腎積,炙兩邊。

 

乳根 主膺腫,乳癰,小兒龜胸。         日月 主嘔宿汁,吞酸。  

大赫 主遺精。                           帶脈 主疝氣偏墜,水腎,婦人帶下。

 

背部

 

大杼 主偏身發熱,癉瘧咳嗽。                    神道 主背上怯怯乏氣。  

至陽 主五疸痞滿。

 

命門 主老人腎虛腰疼,及諸痔脫肛,腸風下血。  

風門 主易感風寒,咳嗽痰血,鼻衄,一切鼻病。  

肺俞 主內傷外感,咳嗽吐血,肺癰,肺痿,小兒龜背。

 

膈俞 主胸脅心痛,痰瘧 癖,一切血疾。            肝俞 主吐血,目暗,寒疝。  

長強 主痔漏。

 

膽俞 主脅滿,幹嘔,驚怕,睡臥不安,酒疸目黃,面發赤斑。 

脾俞 主內傷脾胃,吐泄,瘧,痢,喘急,黃膽,食症,吐血,小兒慢脾風。  

三焦俞 主脹滿積塊,痢疾。

 

胃俞 主黃膽,食畢頭眩,瘧疾,善饑不能食。  

腎俞 主諸虛,令人有子,及耳聾,吐血,腰痛,女勞疸,婦人赤白帶下。  

小腸俞 主便血下痢,便黃赤。

 

大腸俞 主腰脊痛,大小便難,或泄痢。            膀胱俞 主腰脊強,便難腹痛。

凡五臟瘧,灸五臟俞。                         譩譆 主諸瘧,久瘧眼暗。  

意舍 主脅滿嘔吐。  

 

手部

 

曲池 主中風,手攣筋急,痹風,瘧疾,先寒後熱。  

肩井 主肘臂不舉,撲傷。                   肩髃 主癱瘓,肩腫,手攣。

 

三里 主偏風下牙疼。   合谷 主中風,破傷風,痹風,筋急疼痛,諸般頭病,水腫,難產,小兒急驚風  

三間 主下牙疼。                              二間 主牙疾,眼疾。 

支正 主七情氣鬱,肘臂十指皆攣及消渴。          陽谷 主頭面手膊諸疾,及痔痛,陰痿。

 

腕骨 主頭面、臂腕、五指諸疾。                   後溪 主瘧疾,癲癇。  

少澤 主鼻衄不止,婦人乳腫。

 

間使 主脾寒症,九種心痛,脾疼,瘧疾,口渴。如瘰 久不愈,患左灸右,患  

大陵 主嘔血,瘧。                          內關 主氣塊,及脅痛,勞熱,瘧疾,心胸痛。

 

勞宮 主痰火胸痛,小兒口瘡,及鵝掌風。  

中渚 主手足麻木,戰戰蜷攣,肩臂連背疼痛,手背癰毒。  

神門 主驚悸怔忡,呆癡,卒中鬼邪,恍惚振禁,小兒驚癇。

 

少沖 主心虛膽寒,怔忡癲狂。  

少商 主雙蛾風,喉痹。  

列缺 主咳嗽風痰,偏正頭風,單蛾風,下牙疼。

 

足部

 

環跳 主中風濕,股膝攣痛,腰痛。               風市 主中風,腿膝無力,香港腳,渾身瘙癢,麻痹。  

陽陵泉 主冷痹偏風,霍亂轉筋。

 

懸鐘 主胃熱腹脹,脅痛,香港腳,腳脛濕痹,渾身瘙癢,趾疼。  

足三里 主中風中濕,諸虛耳聾,上牙疼,痹風,水腫,心腹鼓脹,噎膈哮喘, 寒濕香港腳。

上、中、下部疾,無所不治。

 

豐隆 主痰暈,嘔吐哮喘。           內庭 主痞滿。患右灸左,患左灸右,覺腹響是效。及婦人食蠱,行經頭暈,小  

委中 治同環跳症。               承山 主痔漏轉筋。 

飛揚 主行步如飛。                  金門 主癲癇。

 

昆侖 主足腿紅腫,齒痛。           申脈 主晝發 ,足腫,牙痛。  

血海 主一切血疾及諸瘡。         陰陵泉 主脅腹脹滿,中、下部疾皆治。 

三陰交 主痞滿痼冷,疝氣,香港腳,遺精,婦人月水不調,久不成孕,難產,赤 白帶下,淋漓。  

公孫 主痰壅胸膈,腸風下血,積塊,婦人氣蠱。

 

太沖 主腫滿,行步艱難,霍亂,手足轉筋。  

行間 主渾身蠱脹,單腹蠱脹,婦人血蠱。  

大敦 主諸疝,陰囊腫,腦衄,破傷風,小兒急慢驚風等症。

 

隱白 主心脾痛。               築賓 主氣疝。              照海 主夜發 ,大便閉,消渴。  

太溪 主消渴,房勞,不稱心意,婦人水蠱。         然谷 主喉痹,唾血,遺精,溫瘧,疝氣,足心熱,小兒臍風。  

湧泉 主足心熱,疝氣,賁豚,血淋,氣痛。

 

經外奇穴 己經移轉到楊氏十四經穴上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