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問大便

 

健康人一般一日或兩口大便一次,為黃色成形軟便,排便順利通暢,如受疾病的影響,

其消化功能失職則有粘液及未消化食物等糞便。氣血津液失調,臟腑功能失常,即可使排便次數和排便感覺等出現異常。

 

l)便次異常:

便次異常,是排便次數增多或減少,超過了正常範圍,有便秘與泄瀉之分。

 

①便秘:

即大便秘結。指糞便在腸內滯留過久,排便間隔時間延長,便次減少,

通常在四至七天以上排便一次,稱為便秘。其病機總由大腸傳導功能失常所致。

可見於胃腸積熱,氣機郁滯、氣血津虧、陰寒凝結等證。

 

②溏瀉:

又稱便溏或泄瀉,即大便稀軟不成形,甚則呈水樣,排便間隔時間縮短,便次增多,

日三、四次以上。總由脾胃功能失調、水停腸道、大腸傳導亢進所致。

可見於脾虛、腎陽虛、肝鬱乘脾、傷食、濕熱蘊結大腸,感受外邪等證。

 

2)排便感覺異常:

排便感覺異常,是指排便時有明顯不適感覺,病因病機不同,產生的感覺亦不同。

 

①肛門灼熱:是指排便時肛門有燒灼感。其病機由大腸濕熱蘊結而致。可見於濕熱泄瀉、暑濕泄瀉等證。

 

②排便不爽:即腹痛且排便不通暢爽快,而有滯澀難盡之感。

多由腸道氣機不暢所致。可見於肝鬱犯脾、傷食泄瀉、濕熱蘊結等證。

 

③里急後重:即腹痛窘迫,時時欲瀉,肛門重墜,便出不爽。

緊急而不可耐,稱里急;排便時,便量極少,肛門重墜,便出不爽,或欲便又無,稱後重,二者合而稱之里急後重。

 

是痢疾病證中的一個主症。多因濕熱之邪內阻,腸道氣滯所致。

 

④滑瀉失禁:即久瀉不愈,大便不能控制,呈滑出之狀,又稱「滑瀉」。

多因久病體虛,脾腎陽虛衰,肛門失約而致。可見於脾陽虛衰、腎陽虛衰,或脾腎陽衰等證。

 

⑤肛門氣墜:即肛門有重墜向下之感,甚則肛欲脫出。多因脾氣虛衰,中氣下陷而致。多見於中氣下陷證。

 

2。問小便

 

健康人在一般情況下,一晝夜排尿量約為10001800毫升,尿次白天3-5次,夜間01次。

排尿次數、尿量,可受飲水、氣溫、出汗、年齡等因素的影響而略有不同。

受疾病的影響若機體的津液營血不足,氣化功能失常,水飲停留等,即可使排尿次數、尿量及排尿時的感覺出現異常情況。

 

1)尿量異常:尿量異常,是指晝夜尿量過多或過少,超出正常範圍。

 

①尿量增多:多因寒凝氣機,水氣不化,或腎陽虛衰,陽不化氣,水液外泄而量多。可見於虛寒證,腎陽虛證及消渴病中。

 

②尿量減少:可因機體津液虧乏,尿液化源不足或尿道阻滯或陽氣虛衰,氣化無權,

水濕不能下入膀胱而泛溢於肌膚而致。可見於實熱證、汗吐下證、水腫病及癃閉、淋證等病證之中。

 

2)排尿次數異常:

 

①排尿次數增多;又叫小便頻數,總由膀胱氣化功能失職而致。多見於下焦濕熱、下焦虛寒、腎氣不固等證。

 

②排尿次數減少:可見於癃閉,在排尿異常中介紹。

 

3)排尿異常:是指排尿感覺和排尿過程發生變化,出現異常情況,如尿痛、癃閉、尿失禁、遺尿、尿閉等。

 

①小便澀痛:即排尿不暢,且伴有急迫灼熱疼痛感,多為濕熱流入膀胱,灼傷經脈,氣機不暢而致。可見於淋證。

 

②癃閉:小便不暢,點滴而出為癃,小便不通,點滴不出為閉,一般多統稱為癃閉。

病機有虛有實。實者多為濕熱蘊結、肝氣鬱結或瘀血、結石阻塞尿道而致。

虛者多為年老氣虛,腎陽虛衰,膀胱氣化不利而致。

 

③餘瀝不盡:即小便後點滴不禁。多為腎氣不固所致。

 

④小便失禁:是指小便不能隨意識控制而自行遺出。多為腎氣不足,下元不固;

下焦虛寒,膀胱失煦,不能制約水液而致。若患者神志昏迷,而小便自遺,則病情危重。

 

⑤遺尿:是指睡眠中小便自行排出,俗稱尿床。多見於兒童。

其基本病機為膀胱失於約束。可見於腎陰、腎陽不足,脾虛氣陷等證。

 

(六)問睡眠

 

睡眠與人體衛氣循行和陰陽盛衰有關。在正常情況下,衛氣晝行於陽經,陽氣盛,則人醒;

夜行於陰經,陰氣盛,則入睡。

問睡眠,應了解病人有無失眠或嗜睡,睡眠時間的長���、入睡難易、有夢無夢等。

臨床常見的睡眠失常有失眠、嗜睡。

 

1。失眠;

失眠又稱「不寐」、「不得眠」,是指經常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不易再睡,或睡而不酣,易於驚醒,

甚至徹夜不眠的表現。其病機是陽不入陰,神不守舍。

氣血不足,神失所養;陰虛陽亢,虛熱內生;

腎水不足,心火亢盛等,皆可擾動心神,導致失眠,屬虛痰火、食積、瘀血等邪火上擾,

心神不寧,亦可出現失眠,屬實證。可見於心脾兩虛、心腎不交、肝陽上亢、痰火擾心、食滯胃腑等證。

 

2嗜睡;

嗜睡,又稱多眠,是指神疲睏倦,睡意很濃,經常不自主地人睡。

其輕者神識清楚,呼之可醒而應,精神極度疲憊,睏倦易睡,或似睡而非睡的狀態,稱為「但欲寐」。

如日夜沉睡,呼應可醒,神識朦朧,偶可對答,稱為「昏睡」。

嗜睡則為神氣不足而致。濕邪困阻,清陽不升;脾氣虛弱,中氣不足,不能上榮,皆可使精明之府失於清陽之榮,故出現嗜睡。

 

可見於濕邪困脾、脾氣虛弱等證。如若心腎陽衰,陰寒內盛神氣不振,可出現似睡非睡的但欲寐。

可見於心腎陽衰證。若邪擾清竅,熱蔽心神,即可出現神識朦朧,昏睡不醒。

可見於溫熱病,熱入營血,邪陷心包之證。也可見於中風病。大病之後,精神疲憊而嗜睡,是正氣未復的表現。

 

(七)問經帶

 

婦女有月經、帶下、妊娠、產育等生理特點,發生疾病時,常能引起上述方面的病理改變。

此,對青春期開始之後的女性患者,除了一般的問診內容外,還應注意詢問其經、帶等情況。

作為婦科或一般疾病的診斷與辨證依據。

 

1。問月經

 

應注意詢問月經的周期,行經的天數,月經的量、色、質、有無閉經或行經腹痛等表現。

 

1)經期:

即月經的周期,是指每次月經相隔的時間,正常約為2832天。

經期異常主要表現為月經先期、月經後期和月經先後不定期。

 

月經先期:月經周期提前八、九天以上,稱為月經先期。多因血熱妄行,或氣虛不攝而致。

 

月經後期:月經周期錯後八、九天以上,稱月經後期。多因血寒、血虛、血瘀而致。

 

月經先後不定期:

月經超前與錯後不定,相差時間多在八、九天以上者,稱為月經先後不定期,又稱月經紊亂。

多因情志不舒,肝氣鬱結,失於條達,氣機逆亂,

或者脾腎虛衰,氣血不足,沖任失調,或瘀血內阻,氣血不暢,經期錯亂,故月經先後不定期。

 

2)經量:

月經的出血量,稱為經量,正常平均約為50毫升左右,可略有差異。

經量的異常主要表現為月經過多和月經過少。

 

月經過多,每次月經量超過100毫升,稱為月經過多。

多因血熱妄行,瘀血內阻,氣虛不攝而致。

 

月經量少,每次月經量少於30毫升,稱為月經過少。

多因寒凝,經血不至,或血虛,經血化源不足,或血瘀,經行不暢而致。

 

3)崩漏:

指婦女不規則的陰道出血。臨床以血熱、氣虛最為多見。

血得熱則妄行,損傷沖任,經血不止,其勢多急驟。

脾虛,中氣下陷,或氣虛沖任不固,血失攝納,經血不止,其勢多緩和。此外,瘀血也可致崩漏。

 

4)經閉:

成熟女性,月經未潮,或來而中止,停經三月以上,又未妊娠者,稱閉經或經閉。

經閉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其病機總不外經絡不能,經血閉塞,或血虛血枯,經血失其源泉,閉而不行。

可見於肝氣鬱結,瘀血,濕盛痰阻、陰虛、脾虛等證。

 

閉經應注意與妊娠期、哺乳期、絕經期等生理性閉經,

或者青春期、更年期,因情緒、環境改變而致一時性閉經及暗經加以區別。

 

5)經行腹痛:

是在月經期,或行經前後,出現小腹部疼痛的症状亦稱痛經。

多因胞脈不利,氣血運行不暢,或胞脈失養所致。可見於寒凝、氣滯血瘀、氣血虧虛等症。

若行經腹痛,痛在經前者屬實,痛在經後者屬虛。按之痛甚為實,按之痛減為虛。

熱痛減為寒,得熱痛不減或益甚為熱。絞痛為寒,刺痛、鈍痛、悶痛為血瘀。

隱隱作痛為血虛。持續作痛為血滯。時痛時止為氣滯,脹痛為氣滯血瘀。氣滯為主則脹甚於痛,瘀血為主則痛甚於脹。

 

2。問帶下

 

應注意量的多少,色、質和氣味等。凡帶下色白而清稀、無臭,多屬虛證、寒證。

帶下色黃或赤,稠粘臭穢,多屬實證。熱證。若帶下色白量多,淋漓不絕,清稀如涕,多屬寒濕下注。

帶下色黃,粘稠臭穢,多屬濕熱下注。若白帶中混有血液,為赤白帶,多屬肝經鬱熱。

 

(八)問小兒

 

小兒科古稱「啞科」,不僅問診困難,而且不一定準確。問診時,若小兒不能述說,可以詢問其親屬。

問小兒,除了一般的問診內容外,還要注意詢問出生前後情況,

餵養情況、生長發育情況及預防接種情況,傳染病史及傳染病接觸史。

 

 

切診

 

切診包括脈診和按診兩部分內容,脈診是按脈搏;

按診是在患者身軀上一定的部位進行觸、摸、按壓,以了解疾病的內在變化或體表反應,從而獲得辨證資料的一種診斷方法。 

脈診

 

脈診,是醫者以指腹按一定部位的脈搏診察脈象。通過診脈,體察患者不同的脈象,以了解病情,診斷疾病。

它是中醫學一種獨特的診斷疾病的方法。

 

脈象形成的原理

 

脈象即脈動應指的形象。

心主血脈,包括血和脈兩個方面,脈為血之府,心與脈相連,心臟有規律的搏動,推動血液在脈管內運行,

脈管也隨之產生有節律的搏動(因而形成脈膊故能心動應指,脈動應指,心臟有規律的搏動)

和血液在管內運行均由宗氣所推動。

 

血液循行脈管之中,流布全身,環周不息,除心臟的主導作用外,還必須有各臟器的協調配合,

肺朝百脈,即是循行全身的血脈,均匯聚於肺,且肺主氣,通過肺氣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

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主統血;肝藏血,主疏泄,調節循環血量;

腎藏精,精化氣,是人體陽氣的根本,各臟腑組織功能活動的原動力,且精可以化生血,是生成血液的物質基礎之一。

因此脈象的形成,與臟腑氣血密切相關。

 

脈診的臨床意義

 

脈象的形成,既然和臟腑氣血關係十分密切,那麼,氣血臟腑發生病變,

血脈運行受到影響,脈象就有變化,故通過診察脈象的變化,可以判斷疾病的病位、性質、邪正盛衰與推斷疾病的進退預後。

 

1。判斷疾病的病位、性質和邪正盛衰

 

疾病的表現儘管極其複雜,但從病位的淺深來說,不在表便在里,而脈象的浮沉,常足以反映病位的淺深。

脈浮,病位多在表;脈沉,病位多在里。

疾病的性質可分寒證與熱證,脈象的遲數,可反映疾病的性質,如遲脈多主寒證,數脈多主熱證。

邪正鬥爭的消長,產生虛實的病理變化,而脈象的有力無力,能反映疾病的虛實證候,

脈虛弱無力,是正氣不足的虛證。脈實有力,是邪氣亢盛的實證。

 

2。推斷疾病的進退預後

 

脈診對於推斷疾病的進退預後,有一定的臨床意義。如久病脈見緩和,是胃氣漸復,病退向愈之兆;

久病氣虛,虛勞、失血,久泄久痢而見洪脈,則多屬邪盛正衰危候。

 

外感熱病,熱勢漸退,脈象出現緩和,是將愈之候;

若脈急疾,煩躁(則病也。如戰汗,汗出脈靜,熱退身涼,為病退向愈,若脈急疾,煩躁)為病進危候。

 

診脈的部位

 

診脈的部位,有遍診法,三部診法和寸口診法。遍診法見於《素問.三部九候論》,

切脈的部位有頭、手、足三部,三部診法見於漢代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

三部,即人迎《頸側動脈),寸口,跌陽(足背動脈)。以上兩種診脈的部位,後世已少採用,

 

自晉以來,普遍選用的切脈部位是寸口。

寸口診法始見於《內經》,主張獨取寸口是《難經》,

但當時這一主張未能普遍推行,直至晉代王叔和所著的《脈經》,才推廣了獨取寸口的診脈方法。

 

寸口又稱脈口、氣口,其位置在腕後撓動脈搏動處,診脈獨取寸口的理論依據是:

寸口為手太陰肺經之動脈,為氣血會聚之處,而五臟六腑十二經脈氣血的運行皆起於肺而止於肺,

故臟腑氣血之病變可反映於寸口。

另外,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與脾經同屬太陰,與脾胃之氣相通,而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故臟腑氣血之盛衰都可反映於寸口,所以獨取寸口可以診察全身的病變。

 

寸口分寸、關、尺三部,以高骨(橈骨莖突)為標誌,其稍內方的部位為關,

關前(腕端)為寸,關後(肘端)為尺。兩手各分寸、關、尺三部,共六部脈。

寸、關、尺三部可分浮、中、沉三候,是寸口診法的三部九候。

 

寸關尺分候臟腑,歷代醫家說法不一,目前多以下列為準:

 

左寸可候:心與膻中 右寸可候:肺與胸中

 

左關可候:肝膽與膈 右關可候:脾與胃

 

左尺可候:腎與小腹 右尺可候:腎與小腹

 

診脈有方法和注意事項

 

1。時間

 

診脈的時間最好是清晨,因為清晨患者不受飲食、活動等各種因素的影響,

體內外環境都比較安靜,氣血經脈處於少受干擾的狀態,故容易鑒別病脈。但也不是說其它時間不能診脈。

 

總的來說,診脈時要求有一個安靜的內外環境。

診脈之前,先讓患者休息片刻,使氣血平靜,醫生也要平心靜氣,然後開始診脈。

診室也要保持安靜。在特殊的情況下應隨時隨地診察患者不必拘泥於這些條件。

 

2體位

 

要讓患者取坐位或正臥位,手臂平放和心臟近於同一水平,直腕仰掌,

並在腕關節背墊上市枕,這樣可使氣血運行無阻,以反映機體的真正脈象。

 

3。指法

 

醫者和患者側向坐,用左手按診患者的右手,用右手按診患者的左手。

診脈下指時,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後高骨內側關脈位置,接著用食指按在關前的寸脈位置,無名指按在關後尺

 

脈位置。位置放准之後,三指應呈弓形,指頭平齊,以指腹接觸脈體。

布指的疏密要和患者的身長相適應,身高臂長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總以適度為宜。

三指平布同時用力按脈,稱為總按;

為了重點地體會某一部脈象,也可用一指單按其中一部脈象,如要重點體會寸脈時,微微提起中指和無名指,

診關脈則微提食指和無名指,診尺脈則微提食指和中指。

臨床上總按、單按常配合使用,這樣對比的診脈方法,頗為實用。

單按分候寸口三部,以察病在何經何臟,總按以審五臟六腑的病變。

 

診小兒脈可用「一指(拇指)定關法」,而不細分三部,因小兒寸口部短,不容三指定寸關尺。

 

4。舉按尋

 

這是診脈時運用指力的輕重和挪移,以探索脈象的一種手法。

持脈之要有三,就是舉、按、尋。用輕指力按在皮膚上叫舉,又叫浮取或輕取;

用重指力按在筋骨間,叫按,又稱沉取或重取;指力不輕不重,還可亦輕亦重,以委曲求之叫尋。

因此診脈必須注意舉、按、尋之間的脈象變化。

此外,當三部脈有獨異時,還必須逐漸挪移指位,內外推尋。尋者尋找之意,不是中取。

 

5。平息

 

一呼一吸稱一息,診脈時,醫者的呼吸要自然均勻,用一呼一吸的時間去計算患者脈搏的至數,

如正常脈象及病理性脈象之遲、數、緩、疾等脈,均以息計,今天有秒錶對診脈有一定的幫助。

但平息的意義還不止如此。平是平調的意思,要求醫者在診脈時,思想集中,全神貫注。

因此,平息除了以「息」計脈之外,還要做到虛心而靜,全神貫注。

 

6。五十動

 

每次診脈,必滿五十動。即每次按脈時間,每側脈搏跳動不應少於五十次。其意義有二:

 

一為了解五十動中無促、結、代脈,防止漏診。

二為說明診脈不能草率從事,必須以辨清脈象為目的。

如果第一個動仍辨不清楚,可延至第二個或第三個動。總之,每次診泳時間,以2-3分鐘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