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綱

 

八綱,即陰、陽、表、里、寒、熱、虛、實。是辨證論治的理論基礎之一。

通過四診,掌握了辯證資料之後,根據病位的深淺,病邪的性質,人體正氣的強弱等多方面的情況,

進行分析綜合,歸納為八類不同的徵候,稱為八綱辨證。

 

疾病的表現儘管是極其複雜的,但基本上都可以用八綱加以歸納。

如疾病的類別,可分為陰證與陽證;病位的淺深可分為表證與里證;

疾病的性質,可分為寒證與熱證;邪正的盛衰,可分為實證與虛證。

 

這樣,運用八綱辨證就能將錯綜複雜的臨床表現,歸納為表裡、寒熱、虛實、陰陽四對綱領性證候,

從而找出疾病的關鍵,掌握其要領,確定其類型,預決其趨勢,為治療指出方向。

其中,陰陽又可以概括其他六綱,即表、熱、實證為陽;里、寒、虛證屬陰,故陰陽又是八綱中的總綱。

 

八綱是分析疾病共性的辨證方法,是各種辨證的總綱。

在診斷過程中,有執簡馭繁,提綱摯領的作用。適應於臨床各科的辨證。

無論內、外、婦、兒、眼、耳、鼻喉等科,無不應用八綱來歸納概括。

在八綱的基礎上,結合臟腑病變的特點,則分支為臟腑辨證;

結合氣血津液病變的特點,則分支為氣血津液辨證;

結合溫病的病變特點,則分支出衛氣營血辨證等等。

任何一種辨證,都離不開八綱,所以說八綱辨證是各種辨證的基礎。

 

八綱辨證並不意味著把各種證候截然劃分為八個區域,它們是相互聯繫而不可分割的。

 

如表裡與寒熱虛實相聯繫,寒熱與虛實表裡相聯繫,虛實又與寒熱表裡相聯繫。

由於疾病的變化,往往不是單純的,而是經常會出現表裡、寒熱、虛實交織在一起的夾雜情況,

如表裡同病,虛實夾雜,寒熱錯雜。

 

在一定的條件下,疾病還可出現不同程度的轉化,

如表邪入里,里邪出表,寒證化熱,熱證轉寒,實證轉虛,因虛致實等。

在疾病發展到一定階段時,還可以出現一些與疾病性質相反的假象,

如真寒假熱,真熱假寒,真虛假實,真實假虛等。

 

陰證、陽證也是如此,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疾病可以由陽入陰,由陰出陽,又可以從陰轉陽,從陽轉陰,

因此,進行八綱辨證,不僅要熟練的掌握各類證候的特點,

還要注意它們之間的相兼、轉化、夾雜、真假,才能正確而全面認識疾病,診斷疾病。

 

表裡

 

表裡是辨別疾病病位內外和病勢深淺的一對綱領。

它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就軀殼與內臟而言,軀殼為表,內臟為里;

就臟與腑而言,腑為表,臟為里;就經絡與臟腑而言,經絡為表,臟腑為里等等。

 

從病勢深淺論,外感病者,病邪入里一層,病深一層;出表一層,病輕一層。

這種相對概念的認識,在六經辨證和衛氣營血辨證中尤為重要。

以上是廣義之表裡概念。

狹義的表裡,是指身體的皮毛、肌腠、經絡為外,這些部位受邪,屬於表證;

臟腑、氣血、骨髓為內,這些部位發病,統屬里證。

 

表裡辨證,在外感病辨證中有重要的意義。

可以察知病情的輕重,明確病變部位的深淺,預測病理變化的趨勢。

表證病淺而輕,里證病深而重。表邪入里為病進,里邪出表為病退。

了解病的輕重進退,就能掌握疾病的演變規律,取得治療上的主動權,採取適當的治療措施。

 

表證

 

表證是指六淫疫癘邪氣經皮毛、口鼻侵入時所產生的徵候。多見於外感病的初期,一般起病急,病程短。

 

表證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外感時邪,表證是由邪氣入侵人體所引起。二是邪病輕。

 

表證的病位在皮毛肌腠,病輕易治。

 

【臨床表現】惡寒、發熱、頭身疼痛,舌苔薄白,脈浮,兼有鼻塞、流涕、咳嗽、噴嚏、咽喉癢痛等證。

 

【理候分析】由於六淫邪氣客於肌表,阻遏衛氣的正常宣發,郁而發熱。

衛氣受遏,失去溫養肌表的功能。肌表得不到正常的溫煦,故見惡寒。

邪氣鬱滯經絡,使氣血流行不暢,致頭身疼痛。

肺主皮毛,鼻為肺竅,邪氣從皮毛、口鼻而入肺,肺系皆受邪氣,肺氣失宣,故鼻塞、流涕、咳嗽。

噴嚏、咽喉癢痛諸證常常並見。邪氣在表,未傷及里,故舌苔可無變化,仍以薄白為主。

正氣奮起抗邪,脈氣鼓動於外,故脈浮。

 

里證

 

里證是疾病深在於里(臟腑、氣血、骨髓)的一類證候。

它與表徵相對而言。多見於外感病的中、後期或內傷疾病。

里證的成因,大致有三種情況:

一是表邪內傳入里,侵犯臟腑所致;

二是外邪直接侵犯臟腑而成;

三是七情刺激,飲食不節,勞逸過度等因素,損傷臟腑,引起功能失調,氣血逆亂而致病。

 

里證的範圍甚廣,除了表證以外,其它疾病都可以說是里證。

里證的特點也可歸納為二點。一是病位深在。二是里證的病情一般較重。

 

【臨床表現】里證病因複雜,病位廣泛,症状繁多,常以或寒或熱,

或虛或實的形式出現,故詳細內容見各章辯證。現僅舉幾類常見症脈分析如下:

 

壯熱惡熱或微熱潮熱,煩躁神昏,口渴引飲,或畏寒肢冷,倦臥神疲,口淡多涎。

大便秘結,小便短赤或大便溏泄,小便清長,腹痛嘔惡,苔厚脈沉。

 

【證候分析】

以上所列僅是寒熱虛實各里證中可能出現的一些常見症脈。

就熱型與寒象看,里證當是但熱不寒或但寒不熱,熱可以是壯熱惡熱。

微熱潮熱。壯熱惡熱是熱邪入里,里熱熾盛所致。

 

微熱潮熱常見於內傷陰虛,虛火上炎。

寒象表現為畏寒,得衣被可以緩解,此乃由於機體自身陽氣不足或寒邪內侵,損傷陽氣,陽虛生寒的結果。

煩躁神昏是實熱擾亂心神的表現:口渴引飲、小便短赤是實熱耗傷津液。

大便秘結由於熱結腸道,津液枯竭,傳導失司所致。

陽氣不足者,多見蜷臥神疲,虛寒者即見口淡多涎,脾虛不運者可見大便溏泄。

 

腹屬陰為臟腑所居之處,該部症状:

腹痛嘔吐,便秘溏泄,小便短赤或清長,均是里病的標誌。苔厚脈沉均為疾病在內之徵。

 

半表半里證

 

外邪由表內傳,尚未入於里;或里邪透表,尚未至於表,邪正相搏於表裡之間,稱為半表半里證。

其表現為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飲食,口苦,咽干,目眩,脈弦等。

這種關於半表半里的認識,基本上類同六經辨證的少陽病證。

 

表證和里證的鑒別

 

辨別表證和里證,主要是審察其寒熱、舌象、脈象等變化。

一般說來,外感病中,發熱惡寒同時並見的屬表證,但熱不寒,

但寒不熱的屬里證,表證舌苔不變化,里證舌苔多有變化,脈浮主表證,脈沉主里證。

 

表證和里證的關係

 

人體的肌膚與臟腑,是通過經絡的聯繫、溝通而表裡相通的。

疾病發展過程中,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出現表裡證錯雜和相互轉化,如表裡同病,表邪入里,里邪出表等。

 

(-)表裡同病

 

表證和里證在同一時期出現,稱表裡同病。

這種情況的出現,除初病即見表證又見里證外,多因表證未罷,又及於里,

或本病未愈,又加標病,如本有內傷,又加外感,或先有外感,又傷飲食之類。

 

表裡同病的出現,往往與寒熱、虛實互見。

常見的表寒里熱,表熱里寒,表虛里實、表實里虛等,詳見寒熱虛實辨證。

 

(二)表裡出入

 

1。表邪入里:凡病表證,表邪不解,內傳入里,稱為表邪入里。

多因機體抗邪能力降低,或邪氣過盛,或護理不當,或誤治、失治等因素所致。

例如,凡病表證,本有惡寒發熱,若惡寒自罷,不惡寒而反惡熱,並見渴飲,舌紅苔黃,尿赤等症,便是表邪入里的徵候。

 

2。里邪出表:某些里征,病邪從里透達於外,稱為里邪出表。

這是由於治療與護理得當,機體抵抗力增強的結果。

例如;內熱煩躁,咳逆胸悶,繼而發熱汗出,或斑疹白菩外透,這是病邪由里達表的徵候。

 

表邪人里表示病勢加重,里邪出表反映邪有去路,病勢減輕,掌握表裡出入的變化,對於推斷疾病的發展轉歸,有重要意義。

 

寒熱

 

寒熱是辨別疾病性質的兩個綱領。寒證與熱證反映機體陰陽的偏盛與偏衰。

陰盛或陽虛表現為寒證;陽盛或陰虛表現為熱證。寒熱辨證在治療上有重要意義。

《索問.至真要大論》說:「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兩者治法正好相反。所以寒熱辨證,必須確切無誤。

 

寒證

 

寒證,是疾病的本質屬於寒性的證候。可以由感受寒邪而致,也可以由機體自身陽虛陰盛而致。

 

由於寒證的病因與病位不同,又可分別出幾種不同的證型。

如感受寒邪,有侵犯肌表,有直中內臟,故有表寒、里寒之別。

內寒的成因有寒邪入侵者,有自身陽虛者,故又有實寒、虛寒之分。這裡先就寒證的共性進行分析。

 

【臨床表現】各類寒證的臨床表現不盡一致,但常見的有:

惡寒喜暖,面色晃白,肢冷蜷臥,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潤滑,脈遲或緊等。

 

【證候分析】陽氣不足或為外寒所傷,不能發揮其溫煦形體的作用,故見形寒肢冷,蜷臥,面色晃光。

陰寒內盛,津液不傷,所以口淡不渴。

陽虛不能溫化水液,以致痰、涎、涕、尿等排出物皆為澄澈清冷。

寒邪傷脾,或脾陽久虛,則運化失司而見大便稀溏。

陽虛不化,寒濕內生,則舌淡苔白而潤滑。

陽氣虛弱,鼓動血脈運行之力不足,故脈遲;寒主收引,受寒則脈道收縮而拘急,故見緊脈。

 

熱證

 

熱證,是疾病的本質屬於熱性的證候。可以由感受熱邪而致,也可以由機體自身陰虛陽亢而致。

 

根據熱證的病因與病位的不同,亦可分別出幾種不同的證型。

如外感熱邪或熱邪入里,便有表熱、里熱之別。

里熱中,有實熱之邪入侵或自身虛弱造成,則有實熱和虛熱之分。這裡僅就熱證的共性進行分析。

 

【臨床表現】各類熱證的證候表現也不盡一致,但常見的有:

惡熱喜冷,口渴喜冷飲,面紅目赤,煩躁不寧,痰、涕黃稠,吐血衄血,小便短赤,大便乾結,舌紅苔黃而乾燥,脈數等。

 

【徵候分析】陽熱偏盛,則惡熱喜冷。

火熱傷陰,津液被耗,故小便短赤,津傷則需引水自救,所以口渴喜冷飲。

火性上炎,則見面紅目赤。熱擾心神,則煩躁不寧。

津液被陽熱煎熬,則痰涕等分泌物黃稠。火熱之邪灼傷血絡,迫血妄行,則吐血衄血。

腸熱津虧,傳導失司,勢必大便秘結。舌紅苔黃為熱證,舌干少津為傷陰,陽熱亢盛,血行加速故見數脈。

 

寒證和熱證的鑒別

 

辨別寒證與熱證,不能孤立地根據某一症状作判斷,就對疾病的全部表現進行綜合觀察、分析,

尤其是寒熱的喜惡,口渴與不渴;面色的赤白,四肢的涼溫,以及二便,舌象、脈象等方面更應細緻觀察。

 

寒證和熱證的關係

 

寒證和熱證雖有本質的不同,但又相互聯繫,它們既可以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時出現,

表現為寒熱錯雜的徵候,又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互相轉化,出現寒證化熱、熱征化寒。

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特別是危重階段,有時還會出現假寒或假熱的現象。

 

(-)寒熱錯雜

 

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時出現寒證和熱證,呈現寒熱交錯的現象,稱為寒熱錯雜。

寒熱借來有上下寒熱情雜和表裡寒熱借雜的不同。

 

1。上下寒熱錯雜:患者身體上部與下部的寒熱性質不同,稱為上下寒熱錯雜。

包括上寒下熱和上熱下寒兩種情況。上下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如以膈為界,則胸為上,腹為下。而腹部本身上腹胃脘又為上,下腹膀胱、大小腸等又屬下。

 

1)上寒下熱:患者在同一時間內,上部表現為寒,下部表現為熱的證候。

例如,胃脘冷痛,嘔吐清涎,同時又兼見尿頻、尿痛、小便短赤,此為寒在胃而熱在膀胱之證候。

此即中焦有寒,下焦有熱,就其相對位置而言,中焦在下焦之上。所以屬上寒下熱的證型。

 

2)上熱下寒:患者在同一時間內,上部表現為熱,下部表現為寒的證候。

例如患者胸中有熱,腸中有寒,既見胸中煩熱咽痛口乾的上熱證,又見腹痛喜暖,大便稀溏的下寒證,就屬上熱下寒證。

 

2。表裡寒熱錯雜:

 

患者表裡同病而寒熱性質不同,稱為表裡寒熱錯雜。包括表寒里熱和表熱里寒兩種情況。

 

1)表寒里熱;

患者表裡同病,寒在表熱在里的一種證候。常見於本有內熱,又外感風寒,

或外邪傳里化熱而表寒未解的病證。

例如惡寒發熱,無汗頭痛身痛,氣喘、煩躁、口渴,脈浮緊即是寒在表而熱在里的證候。

 

2)里寒表熱:

患者表裡同病,表有熱里有寒的一種證候。常見於素有里寒而復感風熱;

或表熱證未解,誤下以致脾胃陽氣損傷的病證。

如平素脾胃虛寒,又感風熱,臨床上既能見到發熱,頭痛、咳嗽、咽喉腫瘤的表熱證,

又可見到大便溏泄,小便清長,四肢不溫的里寒證。

 

寒熱錯雜的辨證,除了要辨別上下表裡的部位之外,關鍵在於分清寒熱的多少。

寒多熱少者,應以治寒為主,兼顧熱證;熱多寒少者,應以治熱為主,兼顧寒證。

 

(二)寒熱轉化

 

1。寒證轉化為熱證:患者先有寒證,後來出現熱證,

熱證出現後,寒證便漸漸消失,這就是寒證轉化為熱證。

多因機體陽氣偏盛,寒邪從陽化熱所致,也可見於治療不當,過服溫燥藥物的病人。

例如感受寒邪,開始為表寒證,見惡寒發熱,身病無汗,苔白,脈浮緊。

病情進一步發展,寒邪入里熱化,惡寒症状消退,而壯熱,心煩口渴,苔黃,

脈數等症状相繼出現,這就表示其證候由表寒而轉化為里熱。

 

2。熱證轉化為寒證:患者先有熱證。

後來出現寒證,寒證出現後,熱證便漸漸消失,就是熱證轉化為寒證。

多因邪盛或正虛,正不勝邪,機能衰敗所致;也見於誤治、失治,損傷陽氣的患者。

這種轉化可緩可急。如熱痢日久,陽氣日耗,轉化為虛寒痢,這是緩慢轉化的過程。

如高熱病人,由於大汗不止,陽從汗泄,或吐瀉過度,陽隨津脫,出現體溫驟降,

四肢厥冷,面色蒼白,脈微欲絕的虛寒證(亡陽)這是急驟轉化的過程。

 

寒熱證的轉化,反映邪正盛衰的情況。

由寒證轉化為熱證,是人體正氣尚盛,寒邪郁而化熱;熱證轉化為寒證,多屬邪盛正虛,正不勝邪。

 

(三)寒熱真假

 

當寒證或熱證發展到極點時,有時會出現與疾病本質相反的一些假象如「寒極似熱」、

「熱極似寒」,即所謂真寒假熱,真熱假寒。

這些假象常見於病情危篤的嚴重關頭,如不細察,往往容易貽誤生命。

 

1。真寒假熱:

是內有真寒,外見假熱的證候。

其產生機理是由於陰寒內盛格陽於外,陰陽寒熱格拒而成,故又稱「陰盛格陽」,

陰盛於內,格陽於外,形成虛陽浮越陰極似陽的現象,

其表現如;身熱,面色浮紅,口渴,脈大等似屬熱證,

但病人身雖熱卻反欲蓋衣被,渴欲熱飲而飲不多,面紅時隱時顯,浮嫩如妝,

不象實熱之滿面通紅,脈大卻按之無力。

同時還可見到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長,舌淡苔白等症状。所以,熱象是假,陽虛寒盛才是疾病的本質。

 

2。真熱假寒:是內有真熱而外見假寒的證候。

其產生機理,是由於陽熱內盛,陽氣閉郁於內,不能布達於四末而形成,

或者陽盛於內,拒陰於外,故也稱為「陽盛格陰」、

根據其陽熱閉郁而致手足厥冷的特點習慣上又把它叫「陽厥」或「熱厥」。

 

其內熱愈盛則肢冷愈嚴重,即所謂「熱深厥亦深」。

其表現如:手足冷,脈沉等,似屬寒證,但四肢冷而身熱不惡寒反惡熱,

脈沉數而有力,更見煩渴喜冷飲,咽干、口臭、譫語、小便短赤,大便燥結或熱痢下重,

舌質紅,苔黃而乾等症。這種情況的手足厥冷,脈沉就是假寒的現象,而內熱才是疾病的本質。

 

辨別寒熱真假的要領,除了了解疾病的全過程外,還應從以下兩個方面注意體察:

 

l)假象的出現,多在四肢、皮膚和面色方面,而臟腑氣血、

津液等方面的內在表現則常常如實反映著疾病的本質,故辨證時應以里證、舌象、脈象等方面為主要依據。

 

2)假象畢竟和真象不同,如假熱之面赤,是面色晃白而僅在顴頰上見淺紅嬌嫩之色,

時隱時現,而真熱的面紅卻是滿面通紅。

假寒常表現為四肢厥冷,而胸腹部卻是大熱,按之灼手,

或周身寒冷而反不欲近衣被,而真寒則是身蜷臥,欲得衣被。

 

寒熱與表裡的關係

 

寒證、熱證與表裡相互聯繫。可形成多種證候,除上述表寒里熱、表熱里寒外,

尚有表寒證,表熱證,里寒證。里熱證。茲分述如下:

 

(一)表寒證

 

是寒邪侵襲肌表所致的一種病證。

 

【臨床表現】惡寒重,發熱輕,頭身疼痛,無汗,苔薄白潤,脈浮緊。

 

【徵候分析】寒邪襲表,衛陽受傷,不能溫煦肌表而惡寒,正與邪爭,陽氣被遏則發熱,

寒為陰邪,故惡寒重而發熱輕。寒邪凝滯經脈,經氣不利則頭身疼痛。

寒邪收斂,腠理閉塞故無汗,脈浮緊是寒邪束表之象,表寒證是表證之一種,特點惡寒重,發熱輕,無汗,脈浮而緊。

 

(二)表熱證

 

是熱邪侵襲肌表所致的一種病證。

 

【臨床表現】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口乾,微渴,或有汗,舌邊尖紅赤,脈浮數。

 

【徵候分析】熱邪犯表,衛氣被郁,故發熱惡寒。

熱為陽邪,故發熱重而惡寒輕且伴口乾微渴。熱性升散,腠理疏鬆則汗出,熱邪上擾則頭痛。

舌邊尖紅赤,脈浮數均為溫熱在表之徵。

 

表熱證也是表證之一種,特點是發熱重惡寒輕,常常有汗,脈浮而數。

 

(三)里寒證

 

是寒邪內侵臟腑或陽氣虛衰的病症。

 

【臨床表現】形寒肢冷,面色晃白,口淡不渴,

或渴喜熱飲,靜而少言,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舌質淡,苔白潤,脈沉遲。

 

【證候分析】寒邪內侵臟腑損傷陽氣,或臟腑機能減退,陽氣虛衰,均不能溫煦形體,

故形寒肢冷,面色晃白。陰寒內盛,津液不傷,故口淡不渴喜熱飲。

寒屬陰主靜,故靜而少言。尿清便溏,舌淡苔白潤,脈沉遲,均為里寒之徵。

 

(四)里熱證

 

是熱邪內侵臟腑或陰液虧損致虛熱內生的病證。

 

【臨水表現】面紅身熱,口渴,喜飲冷水,煩躁多言,小便短赤,大便乾結,舌質紅,黃苔,脈數。

 

【徵候分析】里熱亢盛,蒸騰於外,故見面紅身熱,熱傷津液,故口渴冷飲。

熱屬陽,陽主動,故躁動不安而多言。熱傷津液,故小便黃赤。腸熱液虧,傳導失司,故大便乾結。

 

舌紅苔黃脈數,均為里熱之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