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

 

辨證,就是分析、辨認疾病的證候。

中醫學中的「症」、「證」、「病」的概念是不同的,但三者之間又有著密切聯繫。

所謂「症」,是指疾病的單個症状,以及舌象、脈象等體征。

如發熱、畏寒、口苦、胸悶、便溏、苔黃、脈弦等。

 

「證」,是指證候,即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所出現若干症状的概括。

例如,感冒病人有風寒證、風熱證的不同,所謂「風寒證」是以病人出現惡寒發熱、

無汗、頭身疼痛、舌苔薄白、脈浮緊,或鼻塞流清涕,咳嗽等症状的概括。

 

它表示疾病在這一階段的病因是感受風寒之邪,病位在表,病性屬寒,邪正力量的對比處於邪盛正未衰的局面等。

由此可見,症是疾病的現象,證則反映疾病的本質,病是對疾病全過程特點與規律概括。

辨證是以臟腑、經絡、病因、病機等基本理論為依據,

通過對望、聞、問、切所獲得的一系列症状,進行綜合分析,辨明其病變部位、

性質和邪正盛衰,從而作出診斷的過程。

而臨床上根據疾病的主要表現和特徵,來確定疾病名的過程則稱為辨病。

 

綜上所述,「病」與「證」的確定,都是以症状為依據的。

一病可以出現多證,一證可見於多病之中。因此,臨床上必須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才能使診斷更加全面,準確。

 

歷代醫家通過長期臨床實踐,逐漸發展形成病因辨證、

氣血津液辨證、經絡辨證、臟腑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等。

這些辨證方法,雖有各自的特點和側重,但在臨床應用中是可以相互聯繫,互相補充的。

 

其中病因辨證是著重從病因角度去辨別證候,是外感病辨證的基礎。

臟腑辨證主要應用於雜病,是各種辯證的基礎。

六經、衛氣營血和三焦辨證,主是是運用於外感熱懷病。

經絡辨證與氣血津液辨證,是與臟腑辨證密切相關,相互補充的一種辨證方法。

 

病因辯證

 

病因辨證是以中醫病因理論為依據,通過對臨床資料的分析,識別疾病屬於何種因素所致的一種辨證方法。

 

病因辨證的主要內容,概括起來可分為六淫疫癘、七情、飲食勞逸以及外傷四個面,

其中六淫、疫癘屬外感性病因,為人體感受自然界的致病因素而患病。

七情為內傷性病因,常使氣機失調而致病。

飲食勞逸則是通過影響臟腑功能,使人生病。外傷屬於人體受到外力損害出現的病變。

 

六淫、疫癘證候

 

六淫包括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來的致病邪氣。

六淫的致病特點:

一是與季節和居住環境有關,如夏季炎熱,患暑病的人多;久居潮濕之地,易感受濕邪;

二是六淫屬外邪,多經口鼻、皮毛侵入人體,病初常見表證;

三是六淫常相合致病,而在疾病發展過程中,又常常相互影響或轉化。

 

疫癘為自然界一種特殊的病邪,其致病具有傳染性強,並迅速蔓延流行的特點。

 

(一)風淫證候

 

風證,是指因感受風邪而引起的一類病證。

因風為百病之長,其性輕揚開泄,善行數變,故具有發病急、消退快、遊走不定的特點。

 

【臨床表現】發熱惡風,頭痛,汗出,咳嗽,鼻塞流涕。

苔薄白、脈浮緩,或肢體顏面麻木不仁,口眼歪斜,或頸項強直,四肢抽搐,或皮膚瘙癢。

 

【證候分析】風邪襲表,傷人衛氣,使腠理開合失常,故見發熱惡風、頭痛、汗出。

風邪犯肺,肺氣失宣,故見咳嗽、鼻塞流涕。脈浮緩、苔薄白,為風邪犯衛之證候。

風邪侵襲經絡,經氣阻滯不通則見麻木,口眼歪斜,強直,抽搐。風邪搏於皮膚,故見皮膚瘙癢。

 

(二)寒淫證候

 

寒證,是指因感受寒邪引起的一類病證。因寒為陰邪,其性清冷,凝滯收引,故易傷人陽氣,阻礙氣血運行。

 

【臨床表現】惡寒發熱,無汗,頭痛,身痛,喘咳,鼻塞,苔白薄,脈浮緊。

或手足拘急,四肢厥冷,脈微欲絕;或腹痛腸鳴,泄瀉,嘔吐等。

 

【證候分析】寒邪束表,清冷收引,腠理閉塞,衛陽之氣被遏而不得宣發,

故見發熱惡寒,無汗;寒邪郁於經脈,則頭痛,身痛;

肺合皮毛,皮毛受邪,內舍於肺,肺氣失宣降,故喘咳,鼻塞;

脈浮緊,苔白簿,乃寒襲於表的徵象。

 

若寒邪鬱結於經脈、陽氣損傷,壅遏氣機,則手足拘急;

寒邪凝結,陽氣不達四肢,則四肢厥冷;寒凝,氣失溫煦,筋脈收縮,而脈微欲絕。

若寒中於里,損及脾胃之陽,升降失常,運化不利,則見腹痛,腸鳴,嘔吐,泄瀉。

 

(三)暑淫證候

 

暑證,是指夏季感受暑邪所致的一類病證。

因暑性炎熱升散,故為病必見熱象,最易耗氣傷津,且暑多挾濕,常與濕邪相混成病。

 

【臨床表現】傷暑,感熱,汗出,口渴,疲乏,尿黃,舌紅,苔白或黃,脈象虛數。

中暑,發熱,卒然昏倒,汗出不止,口渴,氣急,甚或昏迷驚厥,舌降乾燥,脈濡數。

 

【證候分析】傷暑,為感受暑,濕之邪,汗出過多,耗傷津氣所致。

暑性炎熱,蒸騰津液,則惡熱,汗多而口渴,尿黃;暑病汗多,氣隨汗泄,故疲乏而脈虛數;

暑挾濕邪,濕泛上焦,故苔白或黃。

 

至於中暑,則是人在夏令烈日之下勞動過久,暑熱炎蒸,上擾清竅,內灼神明,因而卒然昏倒。

暑熱之熱,灼氣傷津,故發熱,口渴,汗出,氣急;暑熱挾濕,蒙蔽清竅,內陷心包,則神昏;

暑熱傷津耗氣,肝風內動,陽氣不達四肢,則驚厥;暑熱熾甚,營陰受灼,舌絳乾燥,脈濡數。

 

(四)濕淫證候

 

濕證,是指感受濕邪所致的一類病證。因濕性重著,粘滯,易阻礙氣機,損傷陽氣,故其病變常纏綿留著,不易速去。

 

【臨術表現】傷濕,則頭脹而痛,胸前作悶,口不作渴,身重而痛,發熱體倦,小便清長,

舌苔白滑,脈濡或緩。冒濕,則首如裹,遍體不舒,四肢懈怠,脈來濡弱,濕傷關節,則關節酸痛重著,屈伸不利。

 

【證候分析】傷濕,是濕邪犯表,發於多雨季節外感病初期,亦稱表濕證。

濕性重著粘滯,陰礙氣機,清陽失宣,故見頭脹而痛,胸前作悶,體倦,身重而痛等症状。

濕邪與衛氣相爭,故發熱,汗出而熱不退。濕為陰邪,不傷津液,故口不渴。

小便清長,舌苔白滑,脈濡或緩,是濕邪為患之徵。

 

冒濕則是冒犯霧露,或感受濕邪,陽氣被遏所致,濕在頭部,清陽被困,則頭重如裹。

 

濕邪瀰漫全身,陽氣不得敷布,則遍體不舒。

四肢懈怠,脈來濡弱,亦為濕邪困遏之徵。濕邪侵入關節,氣血不暢,

故酸痛,濕性重滯,故感受重著,臨床稱之為「著痹」。

 

(五)燥淫證候

 

燥證,是指感受燥邪所致的一類病證。燥性乾燥,容易傷津液,臨床有涼燥與溫燥之分。

 

【臨床表現】涼燥,惡寒重,發熱輕,頭痛,無汗,咳嗽,喉癢,鼻塞,舌白而干,

脈象浮,溫燥,身熱,微惡風寒,頭痛少汗,口渴心煩,乾咳痰少,

甚或痰中帶血,皮膚及鼻咽乾燥,舌乾苔黃,脈象浮數。

 

【證候分析】涼燥多因深秋氣候轉涼,燥邪與寒邪合而致病。

燥寒襲於肺衛,故見惡寒重、發熱輕、頭痛、無汗等類似外感風寒表證的現象,

又見咳嗽、鼻塞、咽癢舌干,脈象浮等肺燥的證候。

 

溫燥則是秋初氣候尚熱,炎暑未消氣候乾燥,燥熱迫於肺里,灼傷津液,

故見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少汗等類似風熱表證的現象,又見乾咳、痰粘量少,

皮膚及咽干燥,口渴心煩等燥熱傷津的症状。舌乾苔黃,脈浮而數,均為燥熱之證。

 

(六)火淫徵候

 

火證,是指廣義火熱病邪所致的一類病證。

因火熱之邪,其性燔灼急迫,為病常見全身或局部有顯著熱象,容易耗傷陰津,

使筋脈失於滋潤而動風,,亦可迫血妄行而出血。

 

【臨床表現】壯熱,口渴,面紅目赤,心煩,汗出,或煩躁譫妄,衄血,吐血,

斑疹,或躁擾發狂,或見癰膿,舌質紅絳,脈象洪數或細數。

 

【證候分析】火熱之邪侵入氣分,則見壯熱、口渴、面紅目赤、脈洪數。

若邪氣在氣分不解,進入營血,耗血動血,逼血妄行,則吐血、衄血、發斑、發疹。

火熱壅盛,心肝受灼,則躁擾發狂。

火毒壅於血肉之間,積聚不散,則肉腐血敗而見癰膿。

舌紅絳,脈數,是火熱深入營血之徵候。

 

(七)疫癘證候

 

疫癘又名溫病。是指由感染瘟疫病毒而引起的傳染性病證。

疫癘致病的一個特點是有一定的傳染源和傳染途徑。

其傳染源有二:一是自然環境,即通過空氣傳染;二是人與人互相傳染,即通過接觸傳染,

其傳染途徑是通過呼吸道與消化道。疫癘致病的另一特點是傳染性強,死亡率高。

 

【臨床表現】病初惡寒發熱俱重,繼之壯熱,頭身疼痛,面紅或垢滯,口渴引飲,

汗出,煩躁,甚則神昏譫語,四肢抽搐,舌紅絳,苔黃厚乾燥或苔白如積粉,脈數有力。

 

若兼有頭面,頸部紅腫疼痛,咽喉劇痛,為大頭瘟。

 

兼有發熱,咽喉紅腫糜爛疼痛,全身遍布猩紅色皮疹,為爛喉痧。

 

兼有咽喉腫痛,復蓋白膜,咳聲嘶啞,狀如犬吠,吞咽,呼吸困難,為疫喉。

 

若病初惡寒發熱,繼而陣陣痙咳不止,咳劇則面色青紫,涕淚俱出,嘔吐,

咳止時伴有鴛鴦樣叫聲,多見於小兒,為疫咳,又稱為「頓咳」、「頓嗆」、「百日咳」。

 

兼有腹痛,下痢赤白膿血,里急後重,時時欲瀉,為疫毒痢。

 

【證候分析】疫癘之邪從口鼻而入,或內伏膜原,表裡分傳,故病初即見惡寒發熱俱重,

疫毒迅速瀰漫三焦,則致壯熱,頭身疼痛。

瘟疫癘邪上攻,則見面紅,舌紅絳。若移濁疫邪上蒸於舌面,可致苔白如積粉,面色垢滯。

熱盛迫津外泄,故汗出量多。熱擾神明,則見煩燥,重者神昏譫語。熱極生風,筋脈拘急,可見四肢抽搐。

 

若風溫毒邪壅滯於少陽膽經,致使氣血壅滯於局部,而見頭面、頸部紅腫疼痛,咽喉劇痛。

 

若疫毒壅滯於肺胃,上攻咽喉,則咽喉紅腫糜爛,舌體鮮紅;外泄於肌膚,全身遍布猩紅色皮疹。

 

若燥火疫毒從口鼻而入,毒聚咽喉不散,則咽喉腫痛;

復生白膜,拭之不去;若白膜覆蓋,阻滯氣道,致咳聲嘶啞,狀如犬吠,吞咽、呼吸困難。

 

若內有伏痰,又感疫癘之邪,疫毒與痰互結,深伏於肺,致肺失清肅,肺氣上逆,

而見陣發性痙咳不止。咳劇則氣機逆亂,可出現面色青紫涕淚俱出,嘔吐等症。

若飲食不潔,濕熱疫毒侵襲胃腸,阻滯氣機,灼傷氣血,致腹痛,時時欲瀉,里急後重,下痢赤白膿血。

 

七情證候

 

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活動。

當精神刺激超越了病人自身的調節能力時,便可發生疾病。七情徵候均見於內傷雜病。

 

情志致病有三個特點:

一是由耳目所聞,直接影響臟腑氣機,致臟腑功能紊亂,氣血不和,陰陽失調。

如怒則氣上,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悲則氣消,思則氣結,喜則氣緩。

 

二是與個人性格、生活環境有關。如性格急躁者,易被怒傷;而性格孤僻者,常被憂思所傷。

 

三是不同的情志變化,所影響的內臟也不同。如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

 

臨床實踐證明,情志所傷,能夠影響內髒的功能,這是肯定的,

至於具體傷哪一內臟,引起何種氣機變化,並不一定象上面所說的那樣機械,

只有詳細審察病情,才能做出更為準確的診斷。

 

【臨床表現】喜傷,可見精神恍惚,思維不集中,甚則神志錯亂,語無倫次,

哭笑無常,舉止異常,脈緩;怒傷,則見頭暈或脹痛,面紅目赤,口苦,胸悶,善嘆息,

急躁易怒,兩脅脹滿或竄痛,或呃逆,嘔吐,腹脹,泄瀉,其則嘔血,昏厥,脈弦;

思傷,可見頭暈目眩,健忘心悸,倦怠,失眠多夢,食少,消瘦,腹脹便溏,

舌淡,脈緩;憂傷,則情志抑鬱,悶悶不樂,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脈澀;

悲傷,見面色慘淡,時時吁嘆飲泣,精神萎靡不振,脈弱;

恐傷,少腹脹滿,遺精滑精,二便失禁;

驚傷,則情緒不安,表情惶恐,心悸失眠,甚至神志錯亂,語言舉止失常。

 

【證候分析】喜為心之志,過喜,可使心氣渙散,神不守舍,而見精神恍惚,

思維不集中,重者神明失主,致神志錯亂,語無論次,舉止異常。

 

怒為肝之志,怒則氣上,大怒可致肝失疏泄,氣機不暢,而致兩脅脹痛,胸悶,

善嘆息,或見急躁易怒。肝氣橫逆,克犯脾胃,胃失和降則致呃逆、嘔吐;脾氣不升則見腹脹泄瀉。

 

肝氣上逆,血隨氣升,氣血並走於上,故致頭暈,頭痛,面紅目赤,

甚至氣血蒙蔽清竅,而突然昏厥,血隨氣妄行,則見嘔血。

 

思發於脾而成於心,思慮太過,可使脾氣耗傷,心血虧虛。

脾氣虛則運化失健,則見食��,腹脹便溏。心血不足以養心,致心悸,失眠多夢。

形體不得氣血濡養,則清瘦,倦怠,頭暈目眩,健忘,舌淡脈緩。

 

憂愁日久不解,耗傷臟腑之氣,故見神疲乏力,食欲不振。

過度悲哀,則使氣消,故見面色慘淡,時時吁嘆飲泣,精神萎靡不振。

 

恐則氣下,極度恐駭,可使腎之精氣下劫,腎氣不固,則遺精,滑精,二便失禁,

下焦氣機不暢,而見少腹脹滿。驚則氣機逆亂,心神不能安藏,則情緒不安,

表情惶恐,心悸失眠,重者神志錯亂,語言舉止失常。

 

飲食、勞逸證候

 

飲食、勞逸是人類生存的需要。但不知調節,也能成為致病因素。

 

(一)飲食所傷證

 

飲食所傷證,是指飲食不節而致脾、胃腸功能紊亂的一類病證。

 

【臨床表現】飲食傷在胃,則胃痛,惡聞食臭,食納不佳,胸膈痞滿,吞酸噯腐,

舌苔厚膩,脈滑有力。飲食傷在腸,則見腹痛泄瀉,若誤食毒品,

則噁心嘔吐,或吐瀉交作,腹痛如絞,或見頭痛、痙攣、昏迷等。

 

【證候分析】飲食過量,超過了脾胃的運化功能,致食物不能及時腐熟運化,

胃氣不降,濁氣不得下行,則見惡聞食臭,食納不佳、胸膈痞滿、吞酸噯腐等症状。

飲食傷在胃,氣滯不通,故胃痛。飲食傷在腸,影響小腸受承和大腸傳導的功能,氣機不利,則見腹痛、泄瀉。

 

誤食毒品,驟傷胃腸,氣機繚亂,則吐瀉交作甚至出現頭痛、痙攣、昏迷等嚴重中毒的症状。

 

(二)勞逸所傷證

 

勞逸所傷證,是指因體力或腦力過度勞累,或過度安逸所引起的一類病證。

 

【臨床表現】過勞,則倦怠乏力,嗜臥,懶言,食慾減退。

過逸,則體胖行動不便,動則喘喝,心悸短氣,肢軟無力。

 

【證候分析】過勞則消耗,致元氣損傷而見倦怠無力、嗜臥、懶言、飲食減退。

過逸,則氣血運行不暢,脂肪蓄積,身體肥胖,加之肥人多痰,痰濕內阻;故動則心悸短氣、喘喝等。

 

(三)房室所傷證

 

房室所傷證,是指性生活過度,或早婚,產育過多,導致腎虧而表現為生殖系統疾患的症證。

 

【臨床表現】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形體消瘦。男子遺精,早泄,陽萎;

女子夢交,宮寒不孕,經少經閉,帶下清稀量多。

 

【證候分析】腎精虧虛,不能滋養形體則消瘦,腰膝酸軟。

腎精受傷,無以生髓,腦髓不充,元神失養,故頭暈耳鳴。

腎主生殖,陽虛火衰,故男子陽萎、早泄,女子宮寒不孕、經少經閉。

腎虛則帶脈不束,故帶下清稀量多。陰虛不能制陽,虛火內生,擾動精室,故男子遺精,女子夢交。

 

外傷證候

 

外傷徵候,是指外受創傷,如金刃、跌打、獸類咬傷及毒蟲螫傷所引起的局部症状及整體所反映的徵候。

外傷致病主要傷及皮肉筋骨,導致氣血瘀滯。其次為染毒,毒邪入臟,神明失主,甚至危及生命。

 

(一)金刃、跌仆所傷證

 

本證,是指因金刃、跌仆等意外事故所致皮肉筋骨或內臟損傷的一種類病證。

 

【臨床表現】輕者局部青紫。腫脹、疼痛,活動不便,或破損出血;

重者傷筋折骨,疼痛劇烈;若內傷臟腑,則吐血、下血;若陷骨傷腦,則戴眼直視,神昏不語。

 

【證候分析】局部受傷,脈絡破損,血滲於肌膚之間,故見患處青紫,腫脹、疼痛、活動不便。

若損傷皮肉,血液流於脈外,則見出血。如損傷過重,致筋傷骨折,疼痛劇烈,

若傷臟腑,絡破血溢,則見吐血,下血。若頭部受傷,骨陷傷腦,元神損傷,故致戴眼直視,神昏不語。

 

(二)蟲獸所傷證

 

本證,是指由毒蟲、毒蛇、狂犬等動物傷害人體所引起的病證。

 

【臨床表現】毒蟲螫傷,輕者局部紅腫疼痛,出疹,肢體麻木疼痛;重者頭痛,昏迷。

 

毒蛇咬傷,則見傷口疼痛,麻木,或腫脹,起水泡,甚則傷口壞死,形成潰瘍;

若全身中毒,則見頭暈,視物模糊,胸悶,四肢無力,牙關緊閉,呼吸困難,瞳孔散大,脈遲弱或結、代。

 

狂犬咬,發病後怕光、恐水、畏聲、怕風、吞咽、呼吸困難,四肢抽搐。

 

【證候分析】若毒蜂、蠍子、蜈蚣、毛蟲等傷人,局部損傷,則見紅腫疼痛;

若毒邪侵入經脈,則見肢體麻木疼痛;若毒邪瀰漫全身,擾及清竅,則致頭暈,昏迷。

 

毒蛇傷人,邪毒聚於患處,致傷口麻木疼痛,或腫脹,起水泡,甚則局部壞死,形成潰瘍;

若毒邪流竄全身(一般在受傷後16小時),可見頭暈,胸悶,視物模糊,牙關緊閉,四肢無力,呼吸困難,瞳孔散大。

 

狂犬咬傷,一般潛伏1560天,長者達一年以上,毒邪逐漸瀰漫擴散周身,

使肌肉麻木,肌肉麻痹,吞咽困難,遇風、光、水聲或其它響聲,則四肢抽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