臟腑兼病辨證 

 

人體每一個臟腑雖然有它獨自特殊功能,但它們彼此之間卻是密切聯繫的,

因而在發病時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關聯的。常見有臟病及臟、臟病及腑、腑病及臟、腑病及腑。

 

凡兩個或兩個以上臟器相繼或同時發病者,即為臟腑兼病。

 

一般來說,臟腑兼病,在病理上有著一定的內在規律,只要具有表裡、生克、乘侮關係的臟器,

兼病較常見,反之則為較少見。因此在辨證時應注意辨析發病臟腑之間的因果關係,

這樣在治療時才能分清主次靈活運用。

 

臟腑兼病,證候極為複雜,但一般以臟與臟、臟與腑的兼病常見。

具有表裡關係的病變,已在五臟辨證中論述,現對臨床最常見的兼證進行討論。

 

(-)心腎不交證

 

心腎不交證,是指心腎水火既濟失調所表現的徵候。

多由五志化火,思慮過度,久病傷陰,房室不節等引起。

 

【臨床表現】心煩不寐,心悸健忘,頭暈耳鳴,腰酸遺精,五心煩熱,咽干口燥,舌紅,脈細數。

或伴見腰部下肢酸困發冷。

 

【證候分析】本證以失眠,伴見心火亢,腎水虛的症状為辨證要點。

心火下降於腎,以溫腎水;腎水上濟於心,以制心火,心腎相交,則水火既濟。

若腎水不足,心火失濟,則心陽偏亢,

或心火獨熾,下及腎水,致腎陰虧於下,火熾於上,水火不濟,心陽偏亢,心神不寧,故心煩不寐,心悸。

水虧陰虛,骨髓不充,腦髓失養,則頭暈耳鳴,健忘。

腰為腎府,失陰液濡養,則腰酸;精室為虛火擾動,故遺精。

五心煩熱,咽干口燥,舌紅,脈細數,為水虧火亢之徵。

心火亢於上,火不歸元,腎水失於溫煦而下凝,則腰足酸困發冷。

 

(二)心腎陽虛證

 

心腎陽虛證,是指心腎兩臟陽氣虛衰,陰寒內盛所表現的證候。多由久病不愈,或勞倦內傷所致。

 

【臨床表現】畏寒肢冷,心悸怔忡,小便不利,肢體浮腫,

或唇甲青紫,舌淡暗或青紫,苔白滑,脈沉微細。

 

【證候分析】本證以心腎陽氣虛衰,全身機能活動低下為辨證要點。

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根本,心陽為氣血運行、津液流注的動力,故心腎陽虛則常表現為陰寒內盛,

全身機能極度降低,血行瘀滯,水氣內停等病變。

陽氣衰微,心失濡養,放心悸怔忡,不能溫煦肌膚,則畏寒肢冷。

三焦決瀆不利,膀胱氣化失司,則見小便不利,水液停聚,泛溢肌膚,故肢體浮腫。

陽虛運血無力,血行瘀滯,可見口唇爪甲青紫。

舌淡暗或青紫,苔白滑,脈沉微細,皆為心腎陽氣衰微,陰寒內盛,血行瘀滯,水氣內盛之證。

 

(三)心肺氣虛證

 

心肺氣虛證,是指心肺兩臟氣虛所表現的證候。

多由久病咳喘,耗傷心肺之氣,或稟賦不足,年高體弱等因素引起。

 

【臨床表現】心悸咳喘,氣短乏力,動則尤甚,胸悶,痰液清稀,面色晃白,

頭暈神疲,自汗聲怯,舌淡苔白,脈沉弱或結代。

 

【證候分析】本證以心悸咳喘與氣虛證共見為辨證要點。

肺主呼吸,心主血脈,賴宗氣的推動作用以協調兩髒的功能。

肺氣虛,宗氣生成不足,可使心氣亦虛。

反之,心氣先虛,宗氣耗散,亦能致肺氣不足。

 

心氣不足,不能養心,則見心悸。肺氣虛弱,肅降無權,氣機上逆,為咳喘。

氣虛則氣短乏力,動則耗氣,故喘息亦甚。

肺氣虛,呼吸機能減弱,則胸悶不舒;不能輸布精微,水液停聚為痰,故痰液清稀。

氣虛全身機能活動減弱,肌膚腦髓供養不足,則面色晃白,頭暈神疲;

衛外不固則自汗;宗氣不足故聲怯。

氣虛則血弱,不能上榮舌體,見舌淡苔白。

血脈氣血運行無力或心脈之氣不續,則脈見沉弱或結代。

 

(四)心脾兩虛證

 

心脾兩虛證,是指心血不足,脾氣虛弱所表現的證候。

多由病久失調,或勞倦思慮,或慢性出血而致。

 

【臨床表現】心悸怔忡,失眠多夢,眩暈健忘,面色萎黃,食欲不振,腹脹便溏,神倦乏力,

或皮下出血,婦女月經量少色淡,淋漓不盡等。舌質談嫩,脈細弱。

 

【證候分析】本證以心悸失眠,面色萎黃,神疲食少,腹脹便溏和慢性出血為辯證要點。

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又具統血功能。

脾氣虛弱,生血不足,或統攝無權,血溢脈外,均可導致心血虧虛。

心主血,血充則氣足,血虛則氣弱。心血不足,無以化氣,則脾氣亦虛。

 

故兩者在病理上常可相互影響,成為心脾兩虛證。

心血不足,心失所養,則心悸怔忡;心神不寧,故失眠多夢,頭目失養,則眩暈健忘;

肌膚失榮,故面色萎黃無華。脾氣不足,運化失健,故食欲不振,腹脹便溏;

氣虛機能活動減退,故神倦乏力,脾虛不能攝血,可見皮下出血,

婦女經量減少,色淡質稀,淋漓不盡。舌質淡嫩,脈細弱,皆為氣血不足之證。

 

(五)心肝血虛證

 

心肝血虛證,是指心肝兩臟血液虧虛所表現的證候。

多由久病體虛,或思慮過度暗耗陰血所致。

 

【臨床表現】心悸健忘,失眠多夢,眩暈耳鳴,面白無華,兩目乾澀,視物模糊,爪甲不榮,

肢體麻木,震顫拘攣,婦女月經量少,色淡,甚則經閉。舌淡苔白,脈細弱。

 

【證候分析】本證一般以心肝病變的常見症状和血主虛證共見為辯證要點。

心主血,肝藏血,若心血不足,則肝無所藏,肝血不足,則心血不能充盈,因而形成心肝血虛證。

心血虛,心失所養,則心悸健忘;心神不安,故失眠多夢;

血不上榮,則眩暈耳鳴,面白無華;肝血不足,目失滋養,可致兩目乾澀,視物模糊;

筋脈爪甲失血濡養,可見爪甲不榮,肢體麻木,震顫拘攣;

婦女以血為本,肝血不足,月經來源匱乏,則經量減少,色淡質稀,甚至經閉。舌淡苔白,脈細弱為血虛之證。

 

(六)肝火犯肺證

 

肝火犯肺證,是指肝經氣火上逆犯肺所表現的證候。

多由郁怒傷肝,或肝經熱邪上逆犯肺所致。

 

【臨床表現】胸脅灼痛,急躁易怒,頭暈目赤,煩熱口苦,咳嗽陣作,

痰粘量少色黃,甚則咳血,舌紅苔薄黃,脈弦數。

 

【證候分析】本證以胸脅灼痛,急躁易忽,目赤口苦咳嗽為辨證要點。

肝性升發,肺主肅降,升降相配,則氣機調節平衡。

若肝氣升發太過,氣火上逆,循經犯肺,即成肝火犯肺證。

肝經氣火內郁,熱壅氣滯,則胸脅灼痛。肝性失柔,故急躁易怒。

肝火上炎,可見頭暈目赤。氣火內郁,則胸中煩熱。

熱蒸膽氣上溢,故覺口苦。

氣火循經犯肺,肺受火灼,清肅時之令不行,氣機上逆,則為咳嗽。

津為火灼,煉液為痰,故痰黃粘量少。

火灼肺絡,絡傷血溢,則為咳血,舌紅苔薄黃,脈弦數,為肝經實火內熾之證。

 

(七)肝脾調證

 

肝脾不調證,是指肝失疏泄,脾失健運所表現的證候。

多由情志不遂,郁怒傷肝,或飲食不節,勞倦傷脾而引起。

 

【臨床表現】胸脅脹滿竄痛,喜太息,情志抑鬱或急躁易怒,納呆腹脹,

便溏不爽,腸鳴矢氣,或腹痛欲瀉,瀉後痛減。舌苔白或膩,脈弦。

 

【證候分析】本證以胸脅脹滿竄痛,易怒,納呆腹脹便溏為辨證要點,

肝主疏泄,有助於脾的運化功能,脾主健運,氣機通暢,有助肝氣的疏泄,

故在發生病變時,可相互影響,形成肝脾不調證。

 

肝失疏泄,經氣郁滯,故胸脅脹滿竄痛,太息則氣鬱得達,脹悶得舒,

故喜太息,氣機鬱結不暢,放精神抑鬱;

條達的失職,則急躁易怒。

脾運失健,氣機郁滯,故納呆腹脹;

氣滯濕阻,則便溏不爽,腸鳴矢氣;

腹中氣滯則腹痛,排便後氣滯得暢,故瀉後疼痛得以緩解。

本證寒熱現象不顯,故仍見白苔,若濕邪內盛,可見膩苔,弦脈為肝失柔和之證。

 

(八)肝胃不和證

 

肝胃不和證,是指肝失疏泄,胃失和降表現的證候。

多由情志不遂,氣鬱化火,或寒邪內犯肝胃而發病。

 

【臨床表現】脘脅脹悶疼痛,噯氣呃逆,嘈雜吞酸,煩躁易怒,舌紅苔薄黃,脈弦或帶數象。

或巔頂疼痛,遇寒則甚,得溫痛減,嘔吐涎沫,形寒肢冷,吞淡苔白滑,脈沉弦緊。

 

【證候分析】本證臨床常見有兩種表現,

一為肝鬱化火,橫逆犯胃型,以脘脅脹痛,吞酸嘈雜,舌紅苔黃為辯證要點;

一為寒邪內犯肝胃型,以巔頂痛,吐涎沫,舌淡苔白滑為辨證要點。

肝主升發,胃主下降,兩者密切配合,以協調氣機升降的平衡。

當肝氣或胃氣失調,常可演變為脾胃不和證。

 

肝鬱化火,橫逆犯胃,肝胃氣滯,則脘脅脹悶疼痛;胃失和降,氣機上逆,故噯氣呃逆;

肝胃氣火內郁,可見嘈雜吞酸;肝失條達,故急躁易怒。

 

舌紅苔黃,脈弦帶數,均為氣鬱化火之象。

若寒邪內犯肝胃,陰寒之氣循肝經上達巔頂,經氣被遏,故巔頂疼痛;

寒性陰凝,得陽始運,得寒則凝,故頭痛遇寒加劇,得溫痛減。

胃府受病,中陽受傷,水津不化,氣機上逆,則嘔吐清稀涎沫;

陽氣受傷,不能外溫肌膚,則形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脈沉弦緊為寒邪內盛之象。

 

(九)肝腎陰虛證

 

肝腎陰虛證,是指肝腎兩臟陰液虧虛所表現的證候。

多由久病失調,房室不節,情志內傷等引起。

 

【臨床表現】頭暈目眩,耳鳴健忘,失眠多夢,咽干口燥,腰膝酸軟;

脅痛,五心煩熱,顴紅盜汗,男子遺精,女子經少。舌紅少苔,脈細數。

 

【證候分析】本證一般以脅痛,腰膝酸軟,耳鳴遺精與陰虛內熱證共見為辨證要點。

肝腎陰液相互資生,肝陰充足,則下藏於腎,腎陰旺盛,則上滋肝木,故有「肝腎同源」之說。

 

在病理上,兩者往往相互影響,表現為盛則同盛,衰則同衰,形成肝腎陰虛證。

腎陰虧虛,水不涵木,肝陽上亢,則頭暈目眩,耳鳴健忘;

虛熱內擾,心神不安,故失眠多夢;

津不上潤,則口燥咽干;筋脈失養,故腰膝酸軟無力。

 

肝陰不足,肝脈失養,致脅部隱隱作痛。陰虛生內熱,熱蒸於里,故五心煩熱;

火炎於上,則兩顴發紅;內迫營陰,使夜間盜汗;

擾動精室,故多見夢遺。沖任隸屬肝腎,肝腎陰傷,則沖任空虛,而經量減少。

舌紅少苔,脈細數,為陰虛內熱之徵。

 

(十)脾腎陽虛證

 

脾腎陽虛證,是指脾腎兩臟陽氣虧虛所表現的證候。

多由久病、久瀉或水邪久停,導致脾腎兩臟陽虛而成。

 

【臨床表現】面色晃白,畏寒肢冷,腰膝或下腹冷痛,久瀉久痢,

或五更泄瀉,或下利清谷,或小便不利,面浮肢腫,甚則腹脹如鼓。舌淡胖,苔白滑,脈沉細。

 

【證候分析】本證一般以腰膝、下腹冷痛,久瀉不止,浮腫等與寒證並見為辨證要點。

 

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在生理上脾腎陽氣相互資生,相互促進,

脾主運化,布精微,化水濕,有賴命火之溫煦;

腎主水液,溫養臟腑,須靠脾精的供養,若腎陽不足,不能溫養脾陽,則脾陽亦不足或脾陽久虛,

日漸損及腎陽,則腎陽亦不足,無論脾陽虛衰或腎陽不足,

在一定條件下,均能發展為脾腎陽虛證。

脾陽虛不能運化水谷,氣血化生不足,故面色晃白。

 

陽虛無以溫煦形體,故畏寒肢冷。

陽虛內寒,經脈凝滯,故少腹腰膝冷痛。脾腎陽虛,水谷不得腐熟運化,故瀉下不止。

不利清谷,五更泄瀉。陽虛無以運化水濕,溢於肌膚,則面浮肢腫;

停於腹內則腹脹如鼓;水濕內聚,氣化不行,則小便不利。

舌淡胖,苔白滑,脈沉細屬陽虛水寒內蓄之象。

 

(十一)脾肺氣虛證

 

脾肺氣虛證,是指脾肺兩臟氣虛所表現的虛弱證候。

多由久病咳喘,肺虛及脾;若飲食勞倦傷脾,脾虛及肺所致。

 

【臨床表現】久咳不止,氣短而喘,痰多稀白,食欲不振,腹脹便溏,

聲低懶言,疲倦乏力,面色晃白,甚則面浮足腫。舌淡苔白,脈細弱。

 

【證候分析】本證主要以咳喘,納少、腹脹便溏與氣虛證共見為辨證要點。

脾為生氣之源,肺為主氣之樞。

久咳肺虛,肺失宣降,氣不布津,水聚濕生,脾氣受困,故脾因之失健。

 

或飲食不節,損傷脾氣,濕濁內生,脾不散精,肺亦因之虛損。

久咳不止,肺氣受損,故咳嗽氣短而喘;氣虛水津不布,聚濕生痰,則痰多稀白。

脾運失健,則食欲不振,腹脹不舒;濕濁下注,故便溏。

聲低懶言,疲倦乏力,為氣虛之象。

肌膚失養,則面色晃白,水濕泛濫,可致面浮肢腫。

舌淡苔白,脈細弱,均為氣虛之徵。

 

(十二)肺腎陰虛證

 

肺腎陰虛證,是指肺、腎兩臟陰液不足所表現的證候。

多由久咳肺陰受損,肺虛及腎或腎陰虧虛,腎虛及肺所致。

 

【臨床表現】咳嗽痰少,或痰中帶血甚至咳血,口燥咽干,聲音嘶啞,形體消瘦,

腰膝酸軟,顴紅盜汗,骨蒸潮熱,男子遺精,女子月經不調,舌紅少苔,脈細數。

 

【證候分析】本證一般以久咳痰血,腰膝酸軟,遺精等症與陰虛證共見為辨證要點。

肺腎陰液互相滋養,肺津敷布以滋腎,腎精上滋以養肺,稱為「金水相生」,

在病理變化上,無論病起何臟,其發展均可形成肺腎陰虛證。

陰虛肺燥,清肅失職,故咳嗽痰少;熱灼肺絡,絡損血溢,故痰中帶血甚或咳血;

不上承,則口乾咽燥。

 

喉為肺系,腎脈循喉,肺腎陰虧喉失滋養兼虛火熏灼會厭,則聲音嘶啞;

肌肉失養,則形體日漸消瘦。虛火上浮則顴紅,虛熱迫津外泄則盜汗,陰虛生內熱,故骨蒸潮熱。

腰為腎府,腎陰虧虛,失其濡養,則腰膝酸軟。

熱擾精室,腎失封藏,則遺精。腎水不足,陰血虧虛則致經少;

火灼陰絡受傷則見崩中,皆為月經不調。舌紅少苔,脈細數為陰虛發熱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