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學的起源  上一頁     下一頁

 

醫學起源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過去的醫史學家們對此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見解,

諸如醫源於神、醫源於聖、醫源於巫、醫源於動物本能、醫源於人類之愛、醫源於勞動等等,都各有所據,又各有所偏。

醫學的起源,不可能是單一因素作用所能解釋圓滿的,我們認為只能是諸種因素綜合參與不斷發展的結果。

 

一、本能與醫學

 

醫學源於動物本能,西方一些著名醫學史家大都持這一看法。中國學者在千年前已有這一論述。

唐一書《朝野僉載》中說:「醫書言虎中藥箭,食清泥;野豬中藥箭,逐薺苨而食;雉被鷹傷,以地黃葉帖之……;

鳥獸蟲物,猶知解毒,何況人乎」?(唐,《朝野僉載》第7頁,叢書集成本)

 

動物在其生活中,具有克服痛苦、保護生命的本能,從而產生某些自療行為,無論這些行為是與生俱來的,還是後天習得的,

都是無庸懷疑的事實。人和動物一樣,有求生和保護生命的本能。

他們遇到疾病和意外創傷,自覺或不自覺地去探求解除痛苦、恢復健康的方法,也是必然的。

 

但要看到,原始人類和動物仍然有著本質的差別。

原始人類儘管與動物同樣具有保護生命的本能,卻是在原始思維指導下進行的,他們可以觀察、思索,把原始的經驗積累起來,

從偶然的事物中發現事物的某些聯繫。由於無意識的動物本能過渡到有意識的人類原如醫療經驗的積累,才能有真正的醫學起源。

可以說醫學源於本能,又高出本能,不把本能的醫療保護行為轉化為自覺的經驗積累,便不會有醫學產生。

 

二、實踐與醫學

 

本世紀五十年代以來,中國醫史學界,提出了「勞動創造醫學」的論點,成為當時普遍認同的觀點。

 

勞動在人類起源和發展過程中具有巨大作用,正是由於勞動,人們才逐步獲得了可用於治療的砭石、骨針等,

認識到藥用植物、動物和礦物的性能,才獲得更多的醫療經驗。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勞動創造了醫學。

 

但強調醫源於勞動,不應把它絕對化,也不應把勞動局限為生產勞動,更不應勿視其它因素在醫學起源和發展過程中的作用。

 

三、醫源於聖人的創造

 

醫源於聖的說法,在中國歷史上有著廣闊的市場。燧人鑽木取火,伏羲畫八卦闡明百病之理,神農嘗百草,

黃帝作《內經》闡發醫理,是人所共和的。醫源於聖當然是一種誇大,把原始人類經過長期經驗積累形成的醫學知識,

歸結為少數幾個無所不知全能聖人的創造,甚至誇大為醫源於神,這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如果剝去這些傳說的神話外衣,探求其合理核心,這些傳說仍有著豐富的歷史內涵,為我們了解醫學起源提供某些有益的根據。

中國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指出:「古書凡記載大發明,都稱為聖人。

所謂某氏某人,實際上是說某些發明,正表示人類進化的某些階段。」(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第一編)。

這是很恰當的。我國古代傳說中關於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及黃帝等聖人創造醫學的故事,

實際上反映上古不同氏族集團群體和疾病鬥爭的實踐中對醫藥經驗的積累和貢獻,神農、

黃帝等不過是這些氏族群體的代名詞,表示著醫學發展有不同階段。

 

醫源於聖包含的另一個內容,是肯定醫藥領域中一些傑出人物在醫學發展中起著較大的作用,在醫藥經驗積累過程中,

不僅各個氏族集團是不平衡的,一個族集團內部不同的人所起的作用也各有不同。

一些比較留心醫藥而又具有創造才能的人,他們善於總結經驗,能探尋出更有效的藥物和更好的治療措施,

因而在推動醫藥發展中起著更突出的作用,卻是完全符合歷史實際的。

 

四、思維、巫術與醫學

 

只有零散的醫療活動和片斷的醫藥衛生知識,還不能構成系統的醫學體系,要形成完整的醫學,必須發揮思維,

進行哪怕是初步或陋謬的理論探索,思維活動的逐漸成熟是醫學發展成為系統知識的必要條件。

 

在原始思維那裡,由於對自然力量的不了解和恐懼,對一切事物都充滿了神秘感覺,認為存在著一種支配世界的超自然力量,

成為巫術發展的基礎,神秘感導致人群對天地、對山石草木動物等一切自然物的崇拜,對生殖的崇拜,進而發展為圖騰崇拜、

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並由此形成了巫術和發展而來的原始宗教。

 

巫術逐步鞏固下來,有了一定的組織形式和儀式,出現了專職人員。

在當時,巫師成為代表著具有知識和思維能力的階層。巫的產生是在原始社會晚期,後於醫藥衛生經驗積累。

巫師出現後,又往往承擔著治病的職能,他們在治療疾病時,有時施行巫術,有時也用醫藥技術,其中有的巫師更偏重於醫。

《山海經.大荒西經》說:「有靈山:十巫從此升降,百藥爰在」。《海內西經》說:「巫彭、……皆操不死之藥以距之」。

但如果由於巫醫之間存在著聯繫,就斷定醫學起源於巫,這是不真實的。

 

巫主要是充當人與鬼神交通媒介的,是原始的宗教,是神學,在本質上是與作為科學的醫學尖銳衝突的。

醫學越發展,醫與巫之間的鬥爭就越尖銳,巫術就更成為醫學發展的桎梏。

公元前五世紀,中國醫學家提出的「信巫不信醫」作為六不治的一種,

《黃帝內經.素問》中所說,「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都是醫學擺脫巫術,確立自身價值的標誌。

 

總之,醫學起源是一個漫長而又曲折複雜的過程,疾病的危害與人類最初存在的保護自己、消除病痛的本能給予醫學發生以最初的動力,

但人一開始就在思維支配下活動的,他們能夠把同疾病作鬥爭的經驗積累起來,傳遞給後代,與動物單純求生的本能有著質的差別。

 

動物的本能永遠不能使其衛生反射成長為醫學。生產勞動及廣泛的生活實踐,深化著人們的認識,

也深化著人們與疾病作鬥爭的經驗,使人們不但更深入地認識疾病,而且提供了醫用器具及豐富的藥物知識,

使人們得以更好地積累醫學經驗。

人類同疾病作鬥爭的需求及有意識的積累和傳播醫學知識,是醫學起源的真正源頭,在這一過程中,一些留心醫學,善於總結醫學經驗,

具有創造才能的優秀人物,發揮著更大的作用。

巫可能是脫離生產勞動,從事祭祀與文化事務的專職人員,他們在當時固然從事著神秘的宗教事務。

其中一部分卻利用他們的條件,在帶有神秘色彩的思維指引下,對醫學知識作了比較系統的總結,並逐漸使醫學成為一種專門職業。

醫學從巫術出現時就開始了同它的鬥爭,並逐漸衝破它的羈絆,確立了自己的獨立地位,走上發展的康庄大道。

 

傳說中的醫學人物 

 

伏義氏:

 

一作宓羲、包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中國神話中人類的始祖。所處時代約為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相傳為中國醫藥鼻祖之一,

《易傳.繫辭下》:「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帝王世紀》稱:「伏義嘗百藥而制九針」,我國醫界千餘年來尊奉為醫藥學、針灸學之始祖。

伏羲是先民對創始八卦理論藉以豐富人體認識,並對保健作出貢獻的氏族群體的概括。

 

神農氏:

 

一說神農氏即炎帝。中國傳說中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所處時代為新石器時代晚期,

《淮南子.修務訓》:「神農乃始教民,嘗百草之滋味,識水泉之甘苦,……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醫方興焉」。

《帝王世紀》稱:「炎帝神農氏,……,嘗味草木,宣藥療疾,救夭傷人命,百姓日用而不知,著本草四卷」。

古代文獻論述神農氏嘗百草而始有醫藥者相當豐富,正因為此,我國第一部系統論述藥物的著作,約成書於漢代,

被命名為《神農本草經》,即寓有尊崇懷念之意。

 

黃帝:

 

傳說中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祖先,姓姬,一姓公孫,號軒轅氏、有熊氏,少典之子。

所處時代為原始社會末期,為部落或部落聯盟的領袖。傳說他的發明刨造很多,

如:養蠶、舟車、兵器、引箭、文字、衣服、音律、算術等,我國古文獻也多有黃帝創造發明醫藥之記載。

《帝王世紀》說:「黃帝使岐伯嘗味草木,典醫療疾,今經方、本草之書咸出焉」,

《通鑒外記》亦說:「(黃)帝以人之生也,負陰而抱陽,食味而被色,寒暑盪之於外,喜怒攻之於內,夭昏凶札,君民代有,

乃上窮下際,察五色,立五運,洞性命,紀陰陽,咨於岐伯而作《內經》,夏命俞跗、岐伯、雷公察明堂,究息脈;

巫彭、桐君處方餌,而人得以盡年」。上述醫學著作所以冠以「黃帝」之名,反映了人們對其尊崇和仰慕之心情。

 

僦貸季:

 

上古時之醫學家。《黃帝內經素問.移精變氣論》中。岐伯在回答黃帝的有關問題時指出,「色脈者,上帝(上古之帝)之所貴也,

先師之所傳也。上古使僦貸季,理色脈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土,四時風六合,不離其常,變比相移,以觀其妙,以知其要,

欲知其要,則色脈是矣」。明代徐春甫撰《古今醫統》認為:「僦貸季,黃帝時人,岐伯師也。岐伯相為問答,著為《內經》」。

 

岐伯:

 

中國傳說時期最富有聲望的醫學家。《帝王世紀》:「(黃帝)又使岐伯嘗味百草。典醫療疾,今經方、本草、之書咸出焉」。

宋代醫學校勘學家,林億等在《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表》中強調:「求民之瘼。恤民之隱者,上主之深仁,在昔黃帝之御極也。

……乃與岐伯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更相問難,垂法以福萬世,於是雷公之倫,授業傳之,

而《內經》作矣」視今傳《素問》基本上乃黃帝問,岐伯答,以闡述醫學理論,顯示了岐伯氏高深的醫學修養。

中國醫學素稱「岐黃」,或謂「岐黃之術」,岐伯當屬首要地位。

 

俞跗:

 

上古醫家,相傳擅長外科手術,黃帝臣。西漢時期三位文史學家都記述了秦越人所論之上古醫生俞跗的事迹。

韓嬰,曾任文帝時博士,約生活於公元前二世紀中,他在《韓詩外傳》卷10寫道:

「中蔗子曰:吾聞中古之為醫者,曰俞跗,俞跗之為醫也,榒木為腦。芷草為軀,吹竅定腦,死者更生」。

 

史學家司馬遷(約公元前135∼?)在《史記.扁鵲侖公列傳》中指出:「醫有俞跗,治病不以湯液鱧灑,鑱石橋引,案扤毒熨,

一撥見病之應,因五臟之輸,乃割皮解肌,訣脈結筋,搦髓腦,揲荒爪幕,湔浣腸胃,漱滌五臟,練精易形」

因此,二人關於俞跗醫療事迹之論述,應同出一源。

稍晚於二人的目錄學家、文學家劉向,在其所撰的《說苑.辯物》中記述,則與韓氏基本一致。

 

伯高:

 

傳說上古之經脈學醫家,黃帝臣。晉代史學家、醫學家皇甫謐撰《黃帝針灸甲乙經》,

曾指出:「黃帝咨訪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內考五臟六腑,外綜經絡、血氣、色侯,參之天地,驗之人物,本之性命,窮神極變,

而針道生焉,其論至妙」。可知伯高之為醫是以針灸之理論、臨床和熨法等外治為特長,同時,對脈理亦多有論述。

 

少俞:

 

傳說上古醫家,黃帝臣,俞跗之弟,醫術多與其兄同。

 

鬼臾區:

 

傳說上古醫家,黃帝臣,擅於五行之說。唐,王冰住《素問》黃帝問於鬼臾區所答:「臣積考太始天元冊文曰」時指出:

「鬼臾區十世祖始誦而行之,此太古占候靈文,洎乎伏義之時,巳鐫諸王版,命曰冊文」由此可知鬼臾區其人,當系神農氏後相傳十世之世醫。

 

雷公:

 

傳說上古醫家,黃帝臣、擅長於教授醫學之道,望色診斷與針灸醫術等。

「黃帝坐明堂,召雷公而問之曰:子知醫之道乎?

 

雷公對曰:誦而頗能解,解而未能別,剔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

在關於針灸論述上與黃帝討論了「凡刺之理」,以及望面色而診斷疾病的理論。

從《素問》中以及《靈樞》內容來看,可知雷公從黃帝受業之關係。

 

桐君:

 

傳說上古時藥學家,黃帝臣,以擅長本草著稱。梁.陶弘景,《本草經集注》序強調:「至於藥性所主,當以識識相因,不爾何由得聞,至於桐雷,乃著在於編簡,此書應與《素問》同類」,「又有桐君《採藥錄》,說其花葉形色;《藥對》四卷,論其佐使相識」。

 

少師:

 

傳說上古時醫家,黃帝臣,以擅長人體體質之論而聞名流傳於世。少師回答黃帝關於人有陰陽等問題時指出:

「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於五,人亦應之」,少師對五種人的體質、性格、行為特點等進行了比較具體的敘述,

少師之論點近世為朝鮮醫學家發展為「四象醫學」。

 

巫彭:

 

傳說中之巫醫。《山海經》有載。《說文》有「巫彭初作醫」的記述。

據考,巫彭乃黃帝臣,其醫療除用巫術為人治病外,還掌握有藥物知識以治療疾病。

 

巫妨:

 

傳說中之巫醫,兒顱囟經,以占夭壽,判疾病死生,世所相傳,有小兒方焉,為占卜小兒壽夭疾病之巫醫。

 

巫咸:

 

一作巫戊傳說中之巫醫。唐堯時臣,「以鴻術為堯之醫,能祝延人之福,愈人之病,祝樹樹枯,祝鳥鳥墜」。

《楚辭》記有「巫咸將夕降兮」。王逸注為「巫咸,古神巫也」。甲骨文中有咸戊。故有學者認為巫咸或即商王太戊之大臣。

 

苗父:

 

上古巫醫;一稱弟父。《韓詩外傳》有:「吾聞上古醫曰弟父。弟父之為醫者,以莞為席,以芻為狗,北面而祝之,發十言耳,

諸扶輿而來者,皆平復如故」。

 

綜而言之,中國醫學發展的啟蒙時期,樸素經驗的積累有過一個極其漫長的歷史,

即中國原始社會晚期「巫」產生前的若干萬年無數代人們醫療經驗的積累和口耳的世代相傳。

這些經驗的積累被後世學者譽歸於伏義、神農、黃帝、岐伯、俞跗、伯高、鬼臾區、少俞、雷公、少師、桐君等等。

 

繼之而起者,乃原始社會晚期生產、文化等之發展而誕生的「巫」,以及由之而起的巫醫,由原始社會晚期到殷商,乃至西周前後,

巫醫在中國醫療保健中曾居於顯要地位,俞跗、巫彭、巫妨、巫咸、苗父等是其代表人物。

研究中國原始社會之醫療保健,我們不能忽視上述傳說甚至神話中的醫家與巫醫,應當承認,在這方面的研究還很不夠,

給予他們以歷史的、真實的地位,乃是醫史學家、醫史學家的責任。

 

夏商西周時期醫學 

 

大約從公元前21世紀開始,至公元前770年,在中國歷史上相繼出現了夏、商、西周三個王朝,

這是中國奴隸制社會由興起到繁榮,最後逐漸衰落的時期。

 

夏、商、西周三代王朝的國家形式是以王為首的奴隸主貴族政體,國家統治機器如軍隊、刑法等也一代比一代強化,

且對宗教職能給予特別重視。在屬於夏紀年範圍的考古發掘中已有卜骨存在,那時就已有巫教流行。

 

商朝崇尚神鬼祖先,認為祖先是天神的化身。王是天帝祖先意志的代表,凡攻伐勝負,農業豐歉,疾病壽夭等都要卜問吉凶,

有大批巫卜神職人員為商王供職,形成為一種特殊的政治力量,殷墟甲骨文中有關疾病壽夭的卜辭很多,醫藥衛生活動也在巫卜統治之下。

雖然幾乎完全在巫卜的統計下,但醫藥衛生特別在對人體的認識,疾病診療水平提高,以及專業醫的出現等等方面,

都發生了重要的啟蒙與變革,醫學科學開始蒙芽。西周時巫人從政作用雖然逐漸削弱,但仍有強大影響。

 

夏商西周時期衛生保健

 

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生活實踐的豐富,人們對命的價值更加關注。

《尚書.洪範》說:「五福:一曰壽, 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

六極: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憂,四曰貧,五曰惡,六曰弱。」殷人思想中「五福」之「壽」、「康寧」、「考終命」

(「考」即老,考終命指盡其天年)與居「六極」的「凶短折」、「疾」、「弱」均與健康長壽有關。

 

到了西周,健康氏壽的概念更為突出,金文中累見「萬年眉壽」,「眉壽永年」、「眉壽無疆」等語,

《詩經》中反映健康長壽的更多。如「餒我眉壽,黃耇無疆」。「東之君子,萬壽無期」。

人們如此重視生命,希望健康長壽,反映著衛生保健方面有了較大的發展和提高。

 

一、個人衛生

 

從對殷代卜辭的研究和出土的殷周盥洗用具,可以看出這一時期,人們已經養成掃地、洗手、洗面、洗頭、洗腳等衛生習慣。

如:盥、沫、浴、洗等字之甲骨文象已給人以生動的印象。

 

甲文有帚、掃、寶雞出土之青銅器中見有如子帚灑形的文字,

(容庚編著,張振林、馬國權摹補《金文編》第1825頁,中華書局影印,1985年版)。

近年出土的殷周陶器和青銅器中,據考古學家研究,其中有洗臉、洗足的盆和噴洒地面的壺,

陶器中有擦手去垢的陶搓,製作都相當考究。(楊建芳:《安陽殷墟》,中華書局出版,1965年)。

 

殷代的貴族不僅用「湯」(熱水)沐浴,而且還用潘,即煮熱的浙米泔汁來沐發,《周禮》之「共(供)王之沐」。

《疏》雲「宮人,掌潔清之事,沐用潘、浴用湯。」三千多年前如此講究的淋浴。無疑是社會文明的一個重要反映。

 

飲食衛生,《周易》:「無攸遂,在中饋,貞吉。」意思是說婦女把家務以及飲食衛生搞好,是吉利的徵兆。

可見飲食在這一時期已作為一件大事受到人們的注意。西周時期統治階級的飲食,有專門機構與人員管理,

以確保飲食營養與衛生保管等。如:「食醫,掌和王之六食、六膳、百羞、百醬、八珍之齊……」;

「漿人,掌共王之六飲,水、漿、醴、涼。」

 

周人也養成了許多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如《周易》:「觀頤,自求口實。」(《周易.上經.頤》)。

意即要把好病從口入這一關,又強調進食時要細嚼慢咽,不貪食過飽。

 

這一時期,還開始冷藏食品。《夏小正》記載:「三月參則伏……頒冰者。分冰以授大夫也。」

《夏小正》被認為是夏朝曆書。可見我國遠在三、四千年前就開始有藏冰的活動了。

如《詩經》:「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四之日,其蚤(早)獻羔祭韭」(《詩經..七月》)。

該詩是周人采冰的切實史料。《周禮》且有凌人之設。「凌陰」即藏冰的房子,「凌人」是掌管藏冰、用冰的專職官員。

入春後,氣溫漸高,即將食物保存在置有冰的鑒中(即大口之罌),這時期的冰室建築,已很講究,它可以把冰保存到夏天。

王者把冰頒賜群臣,可見當時用冰範圍已很廣泛。

 

其次,從古代一些記載和傳說可以看出,這一時期,人們已注意用鍛煉身體的方法來防治疾病。

 

舞蹈的歷史悠久,在甲骨卜辭里就有記載。到西周時更發展為驅疫逐鬼的「儺舞」,剝去神秘的外衣,也有健身防疫的意義。

田獵、角抵等體育活動在西周前後都有開展。可見我國人民在和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很早就把醫療與體育結合了起來,

為後世導引、氣功、按摩等保健體操運動的形成和發展,起了先導作用。

 

夏商周時期,性與生育的衛生也開始受到重視。限制「注混亂」在我國歷史悠久,據傳說,伏義氏「始制嫁娶」,

「以重人倫之本」「民始不瀆」。這是人類歷史上一次重大進步,而且也是講求性衛生的大前提。

 

二、環境衛生

 

夏商周時代,環境衛生已受到重視。首先是房屋建築,注意了對環境的選擇。

如《詩經》記有「篤公劉,既溥且長,逝彼百泉,瞻彼溥原。迺陟南岡,覯於京(高丘)。」(《詩經.大雅.公劉》)。

「篤公劉,既溥且長。既景(日影)迺岡,相其陰陽,觀其流泉。」詩歌頌揚公劉定居時選擇高燥、向陽、寒暖適宜,接近流泉的地方。

《詩經》所歌頌的公劉擇地建居室的時代約在夏代。瓦的使用是西周人的創造,由於瓦能排水、防晒、保護房屋,

無疑對人的衛生保健是大有裨益,在岐山鳳雛遺址(今陝西岐山)和扶風召陳遺址(陝西扶風縣)出土有板瓦、

筒瓦等瓦上還有瓦釘或瓦環。其居室建築之衛生條件更為進步。

 

通過甲骨卜辭研究,還可看出殷商時代已注意室內外洒水,清掃和除蟲。

如丁亥日要在室內外掃除和滅蟲等。甲骨中還有「灑」字等,說明居室洒掃在當時已被重視。

西周這方面的記載就更詳細,且其統治階級已設有專門管理清潔衛生的官職。

負責宮廷內外的除草、除蟲、以及清潔水源的工作。《周禮》還記道:「赤發氏掌除牆屋.

 

以蜃炭攻之,以灰灑毒之,凡隙屋除其狸蟲」;

《詩經》還記有滅鼠的活動,強調洒掃庭院堵鼠洞,堵好鼠洞熏殺老鼠。對預防傳染病流行,保護環境避免污染有積極意義。

 

清潔水源、注意飲水衛生。水源與環境衛生關係最大,故鑿井而飲。遠在原始社會就開始了。

夏商時,井鑿的更深。河北省藁城台西遺址,發現我國商代兩眼水井,其結構堅固,至今仍很完整,還在井內發現了提水的陶罐。

西周時已認識到鑿井不僅是為了取水方便,而是為了更有利於清潔衛生,強調要經常淘井泥,使井水保持清潔。

《周易》:記述一新來的邑主看到當地飲水情況說:井水太濁了,喝不得,要淘乾淨,才可汲用。

《周易》強調:井壁壘好後,井水變得清涼爽口;要求人們打完井水後要加井蓋,防止因炊污水而染病,才會大吉。

 

與此同時,夏商周期時,人們對生活污水的處理也十分重視。代表夏商文化的淮陰平糧台古城遺址之宮殿地下已有陶排水管之設置。

周原遺址之西周早期宮室所設之下水道之直經已達2030厘米,長度為1米陶水管還與排水陰溝、明槽相連通,

汲水排到院外的「大池」中,這是一套比較合理的排水設施,對於改善居住環境衛生,有著重要的意義。

周原陶水管的發現,不但在我國古代建築史上有著很重要的價值,

而且也為研究我國古代環境衛生設施及其在防病方面的作用提供了新的線索。

 

商周醫事制度

 

一、宮庭醫生分工

 

商代有管理疾病的小臣:中國甲骨文專家胡厚宣先生釋「小疾臣」認為:這種職官既醫治疾病,也從事醫療管理工作。

(胡厚宣:殷人疾病考,《甲骨文商史論叢》初集,第三冊,1943年)。它是我國文字迄今所見最早的醫宮。

周代醫官是繼承了商代醫官發展而來的。

 

《周禮.天宮》將宮廷醫生分為以下幾科:「食醫,中士三人」,主要職責是「掌合王之六食、六膳、百饈、百醬、八珍之齊」。

食醫,是管理飲食的專職醫生,是宮廷內的營養醫生,主管帝王膳食,是為王室貴族的健康長壽而專設的。

「疾醫.中士八人」,主要職責是「掌養萬人之疾病」。疾醫相當於內科醫主。疾醫已經不僅為王室服務,而且施治萬民疾病。

這說明「民」的社地地位已有所提高,並在宮廷醫生治療疾病時反映了重民思想。

 

「瘍醫.下士八人」,主要職責是「掌腫瘍、潰瘍、金瘍、折瘍之祝藥刮殺之齊;

凡療瘍,以五毒攻之,以五氣養之,以五藥療之,以五味節之。」瘍醫相當於外科醫生,專管治療各種膿瘍、潰瘍、金創、骨折等。

瘍醫在宮廷醫生中地位低於食醫、疾醫,屬下士。獸醫,下士四人,掌療獸病,療獸瘍,凡療獸病灌而行之。

獸醫主要治療家畜之疾病或瘡瘍。

(《周禮》成書的年代較晚,它不是也不可能是西周職官情況的真實記錄,

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和相當曲折地反映了西周職官的情況,古文學家在全面清理西周銘文中職官材料之後,

以西周當時的第一手材料為依據,重新對《周禮》作了研究。

認為《周禮》在主要內容上,與西周銘文反映的西周官制,頗多一致或相近。

因此,正確認識和充分利用《周禮》是西周職官問題研究中不容忽視的問題。)周代宮廷,把醫生分為食醫、疾醫、瘍醫和獸醫,

這是醫學進步的一個標誌,它有利於醫生各專一科,深入研究。

《周禮》宮廷醫學的分科,是我國最早的醫學分科記載,開後世醫學進一步分科之先河。

 

二、醫政機構設置

 

周代建立有較為完整的醫政組織和相當嚴格的考核制度,為提高醫生的技術水平,促進醫學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一)專職醫療人員,屬天官冢宰統轄

 

設醫師之職官,總管醫藥行政。

 

《周禮.天官,載:「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供醫事。」

在醫師之下設有「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協助醫師進行衛生行政管理。

上士和下士主要協同醫師管理醫政;府二人管理宮廷藥物庫藏保管和供應;史二人管理宮廷文書和病案。徒二十人,看護病人或接受差役雜務。

 

醫師考核與俸祿

 

《周禮.天官》記載:「醫師掌……歲終稽其醫事,以制其食。十全為上,十失一次,十失二次,十失三次,十失四為下。」

醫師負責年終考核醫生,以其診治病人的療效優劣分為上……下五個級次,每個級別享受其相應的俸祿。

這樣的考核規定和報酬制度,出現在西周,實在是難能可貴。

 

病歷記錄和死亡報告

 

《周禮》載:「凡民之有疾病者,分而治之,死終,則各書其所以,而入於醫師。」

這種制度的建立,對於積累原始病案資料,總結治療經驗和教訓,無疑有其積極的促進作用,標誌著周代醫學已發展到一個水平。

 

(二)衛生防疫管理

 

天官屬下設凌人「掌冰」,主管即凌陰(冰室)。「正歲十有二月,令斬冰。……夏頒冰,……秋刷。」

其人員達90餘人,一年四季,有著嚴格的工作秩序。「官人」,「掌王之六寢之修,為其井匽,除其不鐲,去其惡臭,共王之沐浴。」

井,指漏井,匽路廁;為其井匽,是設有一種漏井,使污穢之水流入,以保潔除臭。

宮人是負責宮廷中污水排除的職官。結合地下陶水管之發掘,可為文獻記述的實證。

飲食衛生方面,設有「內饔」職宮,其職責之一是「辨腥臊羶香之不可食者」,具有衛生檢查監督之職。

地官司徒之下有司救,設中士二人,史二人,徒二人,其職責之一是:「凡歲時有天患民病,則以節巡國中及郊野,而以王命施惠。」

即發生天災疫病時進行巡迴救護。

 

秋官司寇之下有庶氏、翦氏、赤發氏、蟈氏、壺涿氏、蠟氏、野盧氏等,他們有的編製達百餘人,

執掌之事是各種各樣的除害滅蟲工作,方法是用牡菊、嘉草、莽草、等驅之、燒之、攻之、熏之、酒毒之、殺滅之,以及「令掃道路」。

 

(三)卜、祝、巫等設置

 

周代巫術仍較盛行,其設計也較多。如:大卜、掌占卜,其職司之一就是卜問疫病能否痊癒。

大卜為眾卜之長,由下大夫二人執掌其事:其下有卜師,卜人數十人組成。

 

大祝,為祝官之長,有下大夫二人執掌其事,「掌六祝之辭,以事鬼神示,祈福年,求永貞。」除癘疫。

 

司巫,為群巫之長,掌群巫之政令。群巫中男巫、女巫均無數,男巫負責逐疫除疫病。女巫負責以草藥熏浴,祛疫防病。

 

從《周禮》所載可以看出在西周后期醫巫開始分離,專業醫生出現,卜、祝、巫等神職人員失去對醫藥的控制,其地位下降。

醫學開始獨立發展。此期,醫學理論萌芽,食醫結合,環境衛生思想的產生和實施等,都為醫學的進步奠定了基礎。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