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外醫學交流  上一頁     下一頁

 

一、中朝醫學交流

 

在明代,朝鮮李朝政府重視醫藥衛生,常聘中國醫生前往診病教授,並派本國醫生到中國求教,收集並列行中國醫書。

鼓勵輸入中國藥材,推行「鄉藥化」。這一時期中朝醫藥交流十分活躍,呈現出中朝醫學融和景象。

 

洪武間,中國閩中道士楊宗真去朝鮮從醫,洪武十二年(1352)高麗任他為典醫。

永樂五年(1407)九月,朝鮮派王子來中國,隨員中有醫生「判典醫監事」楊弘達等人。

洪熙元年(1425)七月,明使隨員太醫張本立和遼東醫人何讓赴朝為朝鮮世宗王診病,討論治療對策,並傳授醫方。

宣德二年(1427)明使隨員醫人王賢去朝,參與朝鮮世宗王疾病的診療。宣德八年(1433)明使隨醫毛琰赴朝,

中國丹東人權因博究醫方,成化二年(1466)朝鮮拜他為內醫院主薄,後又任工曹判書,權於1487年死於朝鮮,

萬曆二十六年(1598)四月,明醫官潘繼、期周等應朝鮮宣祖王邀請赴朝從事醫療。

據《景岳全書》載,張介賓壯年時也到過朝鮮。

 

在中國醫生幫助下,朝鮮對鄉藥和唐藥的鑒別及質疑研究蓬勃開展。永樂十九年(1421)十月,朝鮮派黃子厚來中國,

廣求朝鮮不產的藥材。永樂二十一年(1423)和宣德五年(1430),朝鮮兩次派蘆重禮等醫生來中國,

邀請明太醫院醫生周永中和高文中,質疑並鑒定本國藥草的真偽等。我國《醫學疑問》載,

1617年朝鮮陪臣隨醫崔順立等來中國求教醫藥問題。問答內容由傅懋先撰成《醫學疑問》一書。

 

明代,朝鮮對中國醫書廣為翻刻刊行。朝鮮李朝宣祖年間出版的《考班撮要》載,

1430年到1585年,刊行有《黃帝素問》、《靈樞》、《八十一難經》、《直指方》、《聖惠方》、《得效方》、

《傷寒類書》、《醫學正傳》、《脈經》、《衍義本草》等70多種。

 

朝鮮李朝重視中國醫書的整理研究和中國藥「鄉藥化」的事業。先後撰寫了《鄉藥集成方》、《醫方類聚》、

《東醫寶鑒》和《壽養叢書類聚》等,在中朝醫藥交流史上作出重大貢獻。《鄉藥集成方》

 

由朝鮮集賢殿直提學俞孝通、典醫監正蘆重禮和典醫監副正朴元德等主筆,以《鄉藥濟生集成方》為基礎,

「以中國醫書為經,以朝鮮傳統醫籍為緯」,收集《太平聖惠方》、《直指方》、《聖濟總錄》、

《婦人良方》等中朝醫書中的材料,共分條病症、10706條醫方和1479條針灸方,藥材按宋代《證類本草》順序,

收載630種。《醫方類聚》由朝鮮集賢殿副校里金禮蒙等所撰,整理和引用醫藉有中國醫書152部,

朝鮮醫書《御林纂要》1部,全書共266264冊,收藏中朝醫方5萬條。

 

《東醫寶鑒》是李朝太醫許浚遵宣祖王之命,整理71種中國醫書和3種朝鮮醫書而成。全書共2525冊,

從內景、外形、雜病、湯液、針灸五個面,對中國和朝鮮醫藥學的基礎理論、病症醫方、

藥物方劑和針灸等進行全面綜合,於161311月以朝鮮內醫院刊本刊行。《壽養叢書類聚》

由朝鮮李昌廷依據中國《三元延壽書》等書,加以整理而成,刊於1620年。

 

明代,朝鮮世宗王按照中國法醫制度,把中國的《無冤錄》作為吏科、律科的取材課目。

1438年將《無冤錄》加註成《新注無冤錄》頒行全國,作為國家法律書之一,1483年又把中國的《疑獄集》

和《棠陰比事》作為法醫驗證參考書,頒行全國。

 

在醫事制度方面,天順八年(1464)五月,朝鮮將《素問》、《張子和方》、《小兒藥證直訣》、《瘡疹集》、

《傷寒類書》、《外科精要》、《婦人大全》、《產科直指方》、《銅人經》、《凝固脈經》、

《大全本草》等中國醫書,作為醫學取才課目。

 

明代,朝鮮鼓勵輸入中國藥材,朝鮮世親王說:「藥材等物,須賴中國而備之,貿易不可斷絕」。

朝鮮多次遣使到中國求取人蔘、松子、五味子、葫蘆、虎骨、鹿角、鹿脯等藥。

正統三年(1438)和弘治二年(1489),中國應朝鮮請求,把麻黃、甘草、蠍蟲等藥種子贈給朝鮮,使之引種栽培。

 

二、中日醫藥交流

 

朱元璋稱帝後,即派使節赴日本。以後互有往來,不斷通商交易,雖倭寇之患明代未斷,但物資交流始終不絕於時。

 

醫學技術方面,1370年有竹田昌慶(13401420)來華,向道士金翁學醫,金翁愛其才、妻以女,生三子。

竹田曾醫治太祖皇后難產,使母子平安,賜封安國公。1378年回日本,帶去一批中醫書籍及銅人形圖,

丹波元簡認為,此銅人圖是元代仿天聖銅人而複製者。這是第一具銅人傳日,對推動日本針灸學發展影響甚大。

 

田代三喜(14651537)23歲入明,時日僧月湖寓錢塘,以醫行世,著《金九集》(1452)

《大德濟陰方》1(1455),田代師事之,學李、朱之術。居12載,1498年攜《金九集》等方書歸國,

為人治病,拯濟甚多。著有《捷術大成印可集》1卷、《諸藥勢剪》、1卷、《藥種穩名》1卷、

《醫案口訣》1卷、《三喜十卷書》8卷、《直指篇》3卷、《夜讀義》1卷、《當流和極集》1卷等多種醫書。

皆能匯入個人經驗而發揚李朱醫旨,是李、朱學說在日本的開山,其徒曲直瀨道三及其門人均為日本一代名醫。

 

古林見宜名正溫,其祖佑村好醫方,遊學於明,居數年,業大進,歸國時明帝賜以蜀錦。

從曲直瀨正純學丹溪之術於京師,兼攻仲景、河間、東垣三家說。著《外科單方》,獨樹一幟。

與同學崛正意(號杏庵,15851642)相謀,立磋峨精舍,門下三千人從學。古林教學重《醫學入門》,

講讀以導諸生,使此書盛行於日本,取李《習醫規格》梓行,使醫學教育更臻正規。

門人古林見桃、松下見林等,皆有醫名。見宜其它醫著有:《綱目撮要方》、《撥萃正溫方》、《辨藥集》、《醫統粹》等。

 

這一時期針灸術在日本復興。金持重弘好學精醫,擅針灸,天文(15321554)中,承大內義弘之命赴明深造,得太醫院稱嘗。

 

吉田宗桂(15001570),通稱意安。世人以「日華子」稱之,遂以為別號。1539年伴日本使節僧策彥周良來華,

明人以宗桂診治神察,呼為意安。1547年再次與策彥使明,治癒明世宗之病,世宗賜以《顏輝扁鵲圖》、

《聖濟總錄》及藥笥等。遂攜所賜方書歸國,令名益彰,自成一家,子孫世以意安為號。

 

1606年,林道春於長崎得《本草綱目》,獻給幕府,為《本草綱目》傳日之發軔。

寬永十五年(1638)幕府於江戶南北兩所(品川、牛迅)設藥園,本草之學益盛,十七世紀,朱《救荒本草》傳入日本。

 

此期間由中國赴日的醫家有元末明初的陳順祖,因不願仕明而赴日本九州業醫。將軍足利義滿慕其名。

召之診疾,固辭不往。子大年嗣其術,始赴京都業醫,受將軍大名禮遇,日人稱為陳外郎。

陳大年孫陳祖田,尤善醫,頗得諸大名及禪僧敬重,亦有陳外郎之稱。

 

三、中國與歐洲國家的醫藥交流

 

明代,一批西方傳教士來華,他們成為中西醫交流的橋樑。

 

()傳教士相繼來華與醫療活動

 

十五世紀發現美洲新大陸後,歐洲掀起一股海外殖民浪潮,羅馬教廷也開展海外傳教活動,一大批天主教傳教士來到中國。

其中不乏掌握科學技術的人才,包括醫生。他們來華後,主要從事傳教,翻譯宗教和西方科學書籍,參與宮廷活動,

協助中國士大夫編修曆法等工作。偶亦有行醫者。

 

他們中最早涉及西醫活動的,是義大利的利瑪竇(P.Metthoeus Ricci15521610),他與中國知識分子合作,

翻譯了許多介紹西方科學技術著作,唯於《西國紀法》中記述了神經學說,首次將西方神經學和心理學介紹給中國。

 

義大利傳教士高一志(P.Alphonsus Vagnoni15661640,原名王豐肅)的《空際格致》

涉及希臘四元素說及一些解剖生理知識。他在《修身西學》中提到血液生理。

 

萬曆三十四年(1606)來華的義大利傳教士熊三拔(P.Sabbathinus deUrisis15751620),在北京專修曆書,研究水法,

著《泰西水法》其中涉及到消化生理學的內容,在醫學理論上遵奉希波克拉底的四元素說。

 

意大列傳教士艾儒略(P.julius Aleni15821649)《性學粗述》,述及生理學和病理學內容最多,

3提到四體液的生成、分離、功用和所藏部分,分析了四體液與疾病的關係,

指出疾病、衰老韌死亡都是由於四體液不平衡造成的結果。

 

談到消化生理,與《泰西水法》所說不同,主張口、胃、肝「三化論」,反對「外之火化」,

3還介紹了血液循環原理;卷4論感覺系統,談到視、聽、嗅、味、觸諸覺,還論及涉記之職,

7論睡眠及夢,嘗8論心及心囊,採用亞里士多德之說,還介紹了肺、鬲、氣管,討論呼吸與循環的關係。

書中介紹了蓋倫的靈氣說,四德、四液與五臟、四季相配等理論。

 

義大利傳教士衛匡國(P.Martinus Mrtini 16141661)的《真主靈性理論》,論及人體骨骼數目及其生理功能。

德國傳教士湯若望(P.J.AdamSchall von Bell 15911666)著《主制群證》2卷。上卷論人身骨骼數目和功用,

肌肉數目,血液的生成,在論及生養之氣和初覺之氣時,將微細管與神經相混淆;介紹了靜脈、肝靜脈、

肝門脈、心大動脈和心大靜脈;談到腦和腦神經生理。解剖生理多本蓋倫學說,與上述諸書大同小異,

可能是由所據藍本相同造成的。葡萄牙傳教士博汛際(P.Francisus Furtado15871653)的《寰有詮》

和《名理探》,提到心臟和視覺功能,論及人與四體液的關係,提出大腦具有控制知識、記憶、意志及情緒等作用。

 

瑞士傳教士鄧玉函(P.Joannes Terrenz15761630),是傳教士中最博學者,他是一位醫生、哲學家和數學家,

是伽里略和布魯諾的好朋友。他的精湛醫術,得到皇宮貴族的賞識,35歲時加入耶酥會。

萬曆四十六年(1618)離里斯本,到印度、交趾和中國、途中收集了大量礦物、動物和植物標本,

研究了氣候學和人種學,均記入旅行筆記。

 

天啟元年(1621),鄧玉函達澳門行醫。同年826日,他寫信給Lincei研究院,談到他解剖日本Ymexie神父的屍體事。

Ymexie生前嗜煙過度,常覺燥熱難敖,經解剖發現其肺臟乾枯如海棉,上面藍點很多。這是西方醫生在華剖驗屍體的最早記錄。

 

鄧玉函進京後,專門研究編修《崇禎曆法》,晚年曾想向中國介紹西方解剖學,經他翻譯校閱的有《人身說慨》和《人身圖說》。

 

()傳教士的醫學譯述

 

外國傳教士在介紹西方科學技術翻譯的著作中,專論醫學的僅有兩部。

《泰西人身說概》鄧玉函所用底本是瑞士巴塞大學的解剖學家、內科學家和希臘文教授包因(Carspard Banhin)著的《解剖學論》。

分為兩卷、上卷:骨、脆骨、肯筋、肉塊筋、皮、亞特諾斯、膏油、肉細筋、絡、脈、細筋、外復皮、肉、肉塊、

血等15部。下卷:總覺司、附錄利西泰(即利瑪竇)記法五則、目司、耳司、鼻司、舌司、四體覺司、行動、語言等內容。

該書是以希波克拉底、亞里士多德和蓋倫的醫學理論為依據的,還沒有現代醫學的系統分類。

 

《人身圖說》,附於《人身說概》之後,原由鄧玉函、龍華民(P.NicolaoLongobardi15591654)合譯,

羅雅各(P.Jacobus Pho15931638)續譯完。分上捲圖說和下捲圖形加說兩部,優於《說概》處為圖形精美。

生理學內容也大為增加,但仍沿襲希波克拉底和蓋倫的學說。本書有詳盡的解剖圖,新增有內臟情況、

泌尿生殖及胚胎介紹,均為《人身說概》所無。對每一局部的解剖情況,列述尤明。

《人身圖說》只有抄本流傳,但從明末起仍有一定影響。清代劉獻庭《廣陽雜記》載的「女變男」傳說,

便是據《人身圖說》的某些生理觀點提出的。

 

()早期西洋醫學機構的介紹與建立

 

1、傳教士譯著中的西方醫事制度

 

在傳教士譯著中,偶可見零星的關於西方醫事制度的介紹,在艾儒略《西學凡.醫學》中說,

醫學是西方大學四學科之一,共讀六年。

 

《西方答問》卷上「濟院」一節中介紹了歐洲慈善機關的設置情況,雲分等:

一為普通病院,一為傳染病院,一為殘廢病院,一為育嬰堂,一為收容無依旅客者,稱「施捨之院」。

 

2、葡萄牙在澳門設置的醫事機構

 

嘉靖三十六年(1557),葡萄牙政府在澳門設置官吏,成為它的領土,西方醫生、傳教士便在那裡醫務活動。

隆慶三年(1569),澳門主教加奈羅(Melchior Carreiro)建醫院二所,一收教友,一收教外人。

院名為Santa Caza de Mizericodia,不久澳門又建聖拉斐爾醫院(StRaphael's Hospital),來澳的外國旅行者多在此求醫。

 

祟幀十三年(1640)、清康熙六年(1667)曾二次重建此院,乾隆十二年(1747)進一步擴建。院中有高牆,分男女二部,

有病床40張,非教徒也能在醫院看病。該院要求醫院對病者一視同仁,命令裹扎傷口的助手負責配製藥劑。

萬曆七年(1579)左右澳門置麻風病院1所。萬曆二十二年(1594)設澳門聖保羅醫院,並附設實習班。

教授神學、哲學、拉丁文學,有圖書館、觀象台及藥房等,是在中國設立的最早西醫學校。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葡萄牙王命令封閉,後於道光十五年(1835)毀於大火。

 

()中西藥物交流

 

1、中國藥物輸向歐洲

 

萬曆三年(1575),西班牙傳教士拉達(Martin de Rade, 15331578)受菲律賓殖民政府派遣,到福建沿海活動,

購回大量書籍,有「關於草藥的許多書籍,為治療疾病而投以草藥的方法」。

中醫藥知識假傳教之手,向西歐傳播。定居在中國內地的傳教士,在這方面起得作用更大。

 

卜彌格(P.MichaelBoym16121659),波蘭人,任過波蘭王sigismond的首席御醫。在華期間,留意中國藥物學,

用拉丁文寫出《中國植物志》(Flora sinensis),實際是《本草綱目》的節本,是目前所知向西方介紹中國本草學的最早文獻,

清順治十三年(1656)在維也納出版。他還著有《醫論》(Clavis medica),全書共六部分,譯有王叔和《脈訣》、

中醫舌診和望診,收集了近300味中藥,有木版圖143幅,銅版圖30幅。當時耶酥會與荷蘭印度公司有隙,

書被改名為《中醫示例》(Specimen Medicine Sinicae),以Cleyer de Cassel名義於康熙二十一年(1682)出版。

至康熙二十五年(1686)才恢復卜彌格的名字,用原版本刊印。卜彌格未刊稿中還有《中國醫學家》(Medicus Sinensis)

但未見。這些著作領受西方學者注意,吸引他們研究中醫藥。

 

2、西洋藥物學的傳入

 

西洋藥物中金石為多,草藥中有不少製成藥露。因無特別療效,傳入數量不多,影響不大。

明代與歐洲的醫藥交流對醫學發展,並未產生深刻影響。這一時期的中西醫交流可以說是平行的,

還沒有可能和機會發生交鋒和碰撞,包括象王肯堂這樣與傳教士有過私人交往的醫家。

 

四、中國與東南亞醫藥交流

 

明代,中國與東南亞的醫藥文化交流更加頻繁。

公元14051433年,明朝派鄭和率船隊七下西洋,每次隨行醫官醫士180多人,還有善辨藥材的藥工,

對各國貿易的藥材進行鑒定。他們帶去的中藥有人蔘、麝香等,受到沿途各國的歡迎;

帶回的有犀角、羚羊角、阿魏、沒藥、丁香、木香、蘆薈、乳香、木鱉子等藥。婆羅,

於永樂三、四年相繼派使入貢玳瑁、珍珠、降真香。渤泥國派使贈送大片龍腦、米龍腦,降真諸香藥。

其後民間通商貿易輸入中國的龍腦、梅花腦、降真香、沉香、速香、檀香、丁香、肉豆蔻、犀角等。

彭亨國(今馬來西亞東部)曾多次派使向明朝贈送片腦、乳香、檀香、蘇木等。明成祖令鄭和兩次出使其國以禮回訪。

 

與印度尼西亞的醫藥交流:洪武間(13701378),三佛齊國王馬哈刺札八刺卜、怛麻沙阿等先後六次遣使並送肉豆蔻、

丁香、米腦,以及其它許多香藥。永樂七年(1409)蘇門答臘老王鎖丹難阿必鎮率使臣來中國,居三年方回本國。

此後兩國關係密切,該國不斷遣使入明、帶來的藥物有蘇木、丁香、木香、降真香、沉香、速香、龍涎香等。

《大明會典》記載了爪哇輸入中國的藥材有犀角、肉豆蔻、白豆蔻等數十種。

明代,廣東、福建一帶人有不少僑居印度尼西亞,帶去了中國醫藥文化。

 

《明文.暹羅傳》記載,暹羅(今泰國)多次入貢的藥物有犀角、片腦、米腦、糖腦、腦油、腦紫、薔薇等數十種,

其中洪武二十三年(1390)僅蘇木、胡椒、降香即多達十七萬斤,暹羅的藥用酒類也引起了中國醫家的重視。 

 

明代醫學著作 

 

一、《普濟方》

 

《普濟方》是由明太祖第五子周定王朱主持,教授滕碩、長史劉醇等人執筆彙編而成,刊於1406年,初刻本已散佚。

幾百年來除少數藏書家藏有一些殘卷,如永樂刻本存19卷,明抄本存35卷等外,惟《四庫全書》收有全文。原作168卷,

《四庫全書》改為426卷。凡1960論,2175類,778法,239圖,61739方。

1959年人民衛生出版社以《四庫全書》本為主,參以殘卷,校勘排印。

 

本書是我國古代最大的一部方書。全書大致分為12部分,卷15為方脈,卷612為運氣,卷1343為臟腑,

4486為五官,卷87250為內科雜病,卷251267為雜治,卷268272為雜錄和符禁,卷271315為外傷科,

316357為婦科,卷358408為兒科,卷409424為針灸,卷425426為本草。編次條理清晰,內容十分豐富。

自古經方,本書最為完備。資料除取之歷代方書外,還兼收史傳、雜說、道藏、佛典中的有關內容。

 

二、《明醫雜著》

 

本書由王綸撰於嘉靖己酉(1502)。薛己言其「刊行有年」。但今未見原刊本,所見均為薛己注本,刊於1549年。

現有弘治刻本、嘉靖二十八年(1549)刻本、萬曆刻本、日本正保二年、承應三年刻本,1985年江蘇科技出版社點校本等10多種。

 

王氏學宗丹溪,把朱、李(東垣)的學術經驗融合起來,參以本人心得體會和臨證經驗而成是書。全書共6卷。

13為醫論及雜病證治,包括發熱、勞瘵、泄瀉、痢疾、咳嗽、痰飲等內科病,

婦產科和五官科疾病等的辨證施治,分析了李東垣、朱丹溪的治法及方法等,眷4專論風證。

5論小兒證治。卷6為附方。

 

三、《醫學正傳》

 

本書為虞摶所撰,成於正德乙亥(1515)。系據《素問》、《難經》要旨,參以諸家學說,博收廣集,旁通己意而成。

於嘉靖辛卯(1531)刊行。萬曆五年(1577)、六年(1578)有重刊本,近代會文堂有石印本。

日本有160416221659年刊本。人民衛生出版社於19651981年先後兩次刊印。

 

本書共8卷,卷1首設「醫學或問」51條,闡述醫學源流、授受、亢害承製、丹溪醫說、四診合參等內容,頗有見地。

「或問」後按內、外、婦、兒科分述近百種病證,收一千餘方。諸病總論皆采《內經》要旨,脈法取王叔和,

傷寒宗張仲景,內傷宗李東垣,小兒尊錢乙。余病均以丹溪為主,摘選劉河間、張於祁、李東垣等諸家醫方、

家傳及個人歷驗效方附於後。本書是一部綜合性臨床參考書,對後世有一定影響。

 

四、《針灸聚英》

 

《針灸聚英》又名《針灸聚英發揮》,高武撰。刊於嘉靖八年(1529)。現存版本可分兩類:一為4卷本,

如明刻本、建國後排印本;一為8卷本,如日本復到本。兩類版本內容相同。

 

4卷本順序,卷首「集用書目」,簡介《難經》、《素問》等16種以前針灸學著作。卷1論五臟六腑、仰伏人尺寸、

手足陰陽流注、中指同身寸法、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及所屬經穴的循行、主病,附經脈經穴圖。

2為騎竹馬法等各家取穴方法。卷3為煮針、火針、溫針、拆針、暈針、補瀉手法、刺法、灸法等。

4為十四經穴歐等63則歌賦。末附針灸治療問答。

 

五、《古今醫統大全》

 

《古今醫統大全》又名《醫統大全》,系醫學全書,徐春甫輯。書成於嘉靖三十五年(1556),次年刊行。

以後的版本有隆慶四年(1570)本、嘉慶間刻本,日本有明歷三年(1657)本、萬治間刊本等。

 

全書共100卷,卷1有「歷世聖賢名醫姓氏」,介紹270多名醫家傳略:「採摭諸書目錄」,載所徵引書約280種。

25為《內經要旨》、《翼醫通考》、《內經脈侯》、《運氣易覽》等;卷67為經穴針灸;

892為臨床各科證治,包括內、外、婦、兒、骨傷、五官科以及老年病400餘種,

每病載有病機、脈候、治法、方藥、易簡諸方、灸法、導引法等項。卷9398為經驗秘方,本草性能、功用及製法,

通用諸方等,卷99100為養生余錄。

 

書中除引古說外,徐氏在醫理、方藥上均有闡發。書中所載醫家傳略是研究醫史的重要資料。

 

六、《醫學綱目》

 

《醫學綱目》系綜合性醫書,樓英編撰。嘉靖四十四年(1565),曹灼予以刊行。

1937年世界書局再行鉛印,全書40卷,分部,以陰陽臟腑分病為綱。卷19為陰陽臟腑部,屬醫學總論,

詳述陰陽、臟腑、察病、診法、用藥、針灸、調攝、禁忌等。卷1015為肝膽部。卷1620為心小腸部,

2125為脾胃部,卷26為脾肺部,卷27為肺大腸部,卷2829為腎膀胱部,分別介紹各臟腑有關病證證治。

作者根據病證的症候特點,分別歸屬臟腑,並分門論述,

如將中風、癲癇、痙厥、勞風、瘛、怒氣、破傷風、子癇、目疾等證歸入肝膽部。

 

所述病證多屬常見病,以內科雜病為主,兼及外科、婦科、五官科等病證。

3033為傷寒部,以傷寒為主,兼載溫病、暑病、溫疫等。卷3435為婦人部,

述婦人通治、經、帶、胎、產等。卷3639為小兒部,載小兒通治、五臟所主病。卷40為運氣部。

 

本書資料豐富,綱目清晰,受到後世重視。

 

七、《醫學入門》

 

本書由李編撰。於萬曆三年(1575)刊行,國內外刊本現有30餘種,如萬曆初刻本、康熙三十年(1691)書林余聖久刻本、

1931年掃葉山房校正本、上海廣益書局印行本,日本元和三年(1617)刻本、寬文六年(1666)刊本、

延寶五年(1677)村上平寺刻本等。1988年江蘇科技出版社出版了校注本。

 

全書分內外集,自謂「醫能知此內外門戶,而後可以設法治病,不致循蒙執方,夭枉人命,故題之曰《醫學入門》。

9卷。得首載醫學略論、醫家傳略、經穴圖說及運氣、保養等。卷1為經絡、臟腑、診法、針灸。卷23為本草、

六氣為病、疾病用藥、食治等。卷48為內外婦兒諸科證治和急救方。

 

本書正文為歌賦,以注補充闡述。注文引錄各家之說,附以己見,書末為「習醫規格」,

論述對習醫者的學習與醫德修養要求,強調醫者應有紮實的理論基礎與廣泛的專業知識,應忠於職守。

 

八、《赤水玄珠全集》

 

《赤水玄珠全集》簡稱《赤水玄珠》,又名《孫氏醫書三種》,孫一奎撰。刊於萬曆十二年(1584)

現存刻本有明副本、四庫全書本、1914年上海著易堂書局鉛印本、1986年人民衛生出版社點校本等10多種。

 

全書共37卷,《赤水玄珠》30卷,分門,論述內外婦兒各科病症,每門再條分縷析,分述因、證、治方、附諸家治驗。

本書以明證為主,廣輯《內經》及其後170勸余種醫著,結合自已經驗,編撰成書。

 

《醫旨緒餘》2卷,為《赤水玄珠》續編。上卷44篇,下卷26篇。集諸家之說,辨論臟腑、氣血、經絡、腧穴。

闡述太極、陰陽、五行,解釋命門、相火、三焦意。對前代諸家學說,評述較為公允。

 

《孫氏醫案》又名《孫文垣醫案》,5卷。由子泰來、明來及門人余煌等整理而成。按孫氏行醫地區順序編寫,

分《三吳治驗》2卷、《新都治驗》2卷、《宜興治驗》1卷。共集醫案300多例,各案以時間為序,少敘醫理,

多論證治,與前兩書相輔相成。

 

本書彙集明代以前諸家之粹,所論精闢,是一部有參考價值的綜合性醫書。

 

九、《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系本草學、博物學巨著。李時珍撰成於1578年。萬曆二十一年(1593),乃由金陵胡成龍刻成出版,

稱金陵本。據金陵版題名,藥圖為其子李建中輯,李建元、李建木繪。

 

《本草綱目》問世後,400多年來,刻印數十次,版本眾多,有「一祖三系」之稱。一祖即金陵本,

又分為江西本、錢本、張本三個系統。祖本金陵本含攝元堂本,存世僅7部,江西本系統流行於明末清初,

又包括江西本(1603)、湖北本、石渠閣本、立達堂本、十竹齋本、寬永本(日本)、張朝本、金閶本、五芝堂本、

人民衛生出版社校點本(19771981)12種,錢本系統流行於清初、中期,包括錢蔚起本(武林錢衡本,1640)

日本承應二年本(1653)、太和堂本、日本萬治二年本(1659)、本立堂本、文會堂本、四庫全書本、

同文堂袖珍本等38種。張本系統,清末以後流行,有張紹棠本(味古齋本),刻於1885年,文字參校江西本、

錢本二系,藥圖依錢本改繪(400餘幅),附有清代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流傳甚廣。此外還有鴻寶齋本、

圖書集成局本、同文書局本、萃文書局本、商務本、日本半田屋本(1913年刻,1919年再版。

名為《補註本草綱目》,附《漢藥本別名共通索引》)、台北文光本、九龍求實出版社本、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本(1957)

香港商務本等18種。

 

全書共52卷,載藥1892種,其中植物藥1094種。礦物、動物及其他藥798種,有374種為李氏所新增。

附圖1109幅,方劑11096首,其中有8000多首方劑為李氏收集或擬定的。

 

本書問世後,促進了國內對本草學、生物學的研究,湧現出一批以《本草綱目》提供的資料為主,

選藥精當的實用型的本草學著作,有藥有圖有方,切於臨床應用,如《本草選》、《本草匯言》等,

出現了一些擴充性和拾遺性的著作,如《本草綱目拾遺》、《植物名實圖考》等,

1606年該書傳入日本,後又通過各種途徑傳入歐洲,在國外產生了很大影響,出現了英、法、德、日等多種文字的節譯本。

 

十、《萬病回春》

 

《萬病回春》,龔廷賢撰於萬曆十五年(1587),刊本甚多。現存最早者是萬曆三十年(1602)金陵周氏重刊本,

其他有萬曆四十三年(1615)經綸堂重刊本、明活字印本。閶門書林葉龍溪刻本,清代康熙、道光、同治年間各種刻本,

近現代重刊本和日本元和活字本,共30多種。明活字本題作《新刊萬病回春》、道光二十五年(1845)桐石山房刻本作

《新刊增補萬病回春》、明善成堂本作《新刊增補萬病回春原本》,綠慎堂本等作《詳校萬病回春》,

錦章書同鉛印本作《增補萬病回春》。1984年人民衛生出版社以清代江東書局石印本為底本,參照其他版本校補、勘誤後而印行。

 

全書共8卷。卷1前列「萬金統一述」,總論天地人、陰陽五行、臟腑功能、主病脈證等。次載藥性歌、諸病主藥、

臟腑、經脈等項目。卷28分別論述內外婦兒五官等科病證184種,每病均闡述病因、病機、治法,方藥等內容,

後附醫案。卷末附「雲林暇筆」,載有「醫家十要」等,有的版本還附有「龔氏家訓」等篇。

 

龔氏辨證詳明,選方精當,論治恰切。書末所附「醫家十要」,廣泛涉及醫學倫理學、醫學社會學的問題,很有參考價值。

 

十一、《名醫類案》

 

系醫案著作,江氏父子編輯。廣輯明以前醫藥著作以及《史記》、《三國志》、《抱朴子》、

《夷堅志》等史傳子集文獻,從中收集名醫治驗例案,歷時二十載,於嘉靖二十八年(1591),方得刊行。

清乾隆間,魏琇以校閱,詳盡考訂江氏父子存在的疏漏和脫文,探本求源,補缺正誤;

鮑廷博重刊乾隆三十五年(1770)的知不足齋本,即目前通行本所據的底本。此外,有四庫全書本、

清光緒二十年(1894)耕余堂鉛印本等10多種。

 

全書共12卷,按病證分為205門,以內科病案為主,兼及外、婦、兒、五官、口腔等病症。所輯醫案,上自秦越人,

淳于意,下至無明諸家,凡辨證精詳、治法奇驗者,皆予收錄。每案詳載姓名、年齡、體質、症状、診斷和治療,

故述較完整,理法方藥亦相契合。案或詳於證,或詳於因,或詳於治,均有依據。在一些醫案後,並加有案語,闡發己見。

 

本書為我國第一部醫案專著。既是明以前著名醫家臨床經驗的總結,也是中醫理論與臨床實踐密切結合的典範,

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和臨床價值。

 

十二、《針灸大成》

 

《針灸大成》又名《針灸大全》,楊繼洲撰,靳賢校正。萬曆二十九年(1601)刊行。本書至今已有50多種版本。

通行本是10卷本,包括初刻本、清順治丁酉(1657)李桂月刊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3年排印本、1984年校釋本。

 

全書共10卷。卷1是理論部分,卷23為歌賦。卷4為仰伏人尺寸圖,背俞、腹部穴歇,寸法,九針論,針法、

補瀉,針灸禁忌等;「經絡迎隨設為問答」,是楊氏手法的經驗總結。卷5為井滎俞原經合穴、

子午流注針法及靈龜飛騰八穴針法。卷67為五臟六腑及十四經穴的主治、經穴歌及考證穴法、

奇經、絡脈、經筋、要穴、經外奇穴等。卷8首載《神應經》da法,次論內、外、五官、婦、兒科共23門疾病的針灸台療。

9首論治症總要,末附楊氏的31個醫案。卷10為附篇,輯錄陳氏(佚名)的《小兒按摩經》,使之成為唯一傳本。

 

十三、《證治準繩》

 

《證治準繩》又名《六科證治準繩》或《六科準繩》,王肯堂編撰。書成後,歷代均有刊本,

主要有萬曆初刻本、四庫全書本、圖書集成本;1957年上海科技出版社鉛印本等17種,

1059年上海科技出版社縮影本附有各科病證索引。《類方》外均有單行本,還有日本翻副本。

 

全書共44卷。《雜病證治準繩》卷16專論內科雜病,分諸中、諸傷、寒熱、諸氣、諸嘔逆、諸血、諸痛、痿痹、

諸風、神志、雜門、大小腑等12門,131種病證,卷78為七竅門,包括五官、咽喉、毛髮、筋骨、皮膚、蠱蟲等19種病證。

各門前有總論,後按病證分述,不載方藥。各證下再詳列不同病症,辨證精細,分析入微,

《雜病證治類方》按《雜病證治準繩》而分類列方。

 

《傷寒證治準繩》8卷。卷1為傷寒總例,卷27為六經病證、合病、壞病、狐惑、百合病、瘥後諸病、陰陽易、

春溫、夏署、秋瘧等,以及婦人、小兒傷寒。論述以《傷寒論》方論為主,廣集各家治法,並註明出處。

 

《瘍醫證治準繩》又名《瘍科證治準繩》,6卷。卷15專論外科病證,卷6為損傷,對人體骨骼解剖敘述最詳,頗為正確。

 

《幼科證治準繩》宗錢乙按五臟分證編次。卷1為初生門,首載證治通論,次敘初生胎疾。卷2肝部,

含驚搐、癇、中風、眼目、淋、疝、咽喉等。卷36為心部,包括發熱、心痛、煩操、舌、失血、語遲、瘡瘍等,

又著重論述痘疹。卷78為脾部,含不乳食、吐瀉、痢、疳、痞、黃疸等。卷9為肺、腎部,內容有咳嗽、喘、

悲哭、龜胸、脫肛、囪陷、五遲、五軟等。列證詳備,有論有方。

 

《女科證治準繩》取自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卷1為治法通論,列通治婦人諸疾方,次為調經門;卷23為雜證門;

45為胎前門;卷6為產後門。各門又分病證論述,每證有論有方,所引資料,皆有出處,本書為明代婦產科學的代表作。

 

《證治準繩》收羅廣博,編輯嚴謹,持論平正,是十七世紀流傳最廣的醫學著作之一。批12卷本,

有咸豐十年(1860)海寧許楣刊本、光緒十九年(1893)圖書集成印書局鉛印本等20多種。

1956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本為目前通行本。

 

全書初刻共4卷。卷1以歌訣加註開章,概括闡述外科疾患的病因、病機、診斷、治療等,次敘外科常用方16首。

再繪瘡瘍部位、形狀圖30多幅,以「癰疽諸證瘡名十律」終篇,卷24,分論外科常見病120多種,

每病述病機、症象、治法,並示驗案,末載方藥,本書內容豐富,論證詳明,選方精當,

附圖明了,歌訣易記,是外科學中出色的著作。

 

本書以「列證最詳、論治最精」而著稱。

 

書中「醫家五戒」、「醫家十要」為醫生制定守則,提出醫德、醫術等方面的行為準則,在中國醫德史上頗有影響。

 

十四、《濟陰綱目》

 

《濟陰綱目》系婦產科專著,武之望輯。本書對《女科證治準繩》內容重加編次,分醫論、醫方二部,眉目更為清晰。

本書初刊於萬曆四十八年(1620),為5卷本,次年重刻,康熙四年(1665),汪琪因「原版無存,世人每欲購求遺本,

真如丹經仙,可思而不可得」,乃予箋擇重訂,刪去武氏自撰6篇醫論,增加眉批1430餘條,改為14卷付梓。

14卷本大量刊行,版本達36種。1958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影印此書,遂成此通行本。

 

全書5卷,卷1為調經、經閉、崩漏、赤白帶下諸門。卷2分虛勞、血風、積塊、浮腫、前陰諸疾等門。

35分別為求子、胎前、臨產、產後、乳病諸門,選方較詳盡,後世視為婦產科的重要參考書。

 

十五、《景岳全書》

 

本書系統綜合性醫書。張介賓撰於天啟四年(1624)。系在博採諸家之說基礎上,結合個人學術見解及臨床經驗撰成的。

現存版本30多種,有明刊本、康熙三十九年(1700)刊本、瀛海賈棠刻本、越郡黎照樓刊本、岳峙樓刊本、四庫全書本、

金閶書業堂刊本、敦化刊本、掃葉山房刊本等,1959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影印本。

 

全書共64卷,分種。第一種為「傳忠錄」(13),系醫論,著重闡述「陽非有餘,陰常不足」的學說觀點,

對劉完素、朱丹溪用寒涼攻伐,多所非議,倡導溫補。第二種「脈神章」(46)。主要論述脈診及其它診斷方法。

以下為各論。第三種「傷寒典」(78)。第四種「雜證漠」(937),第五種「婦人規」(3839)第六種「小兒則」

(4041),第七、八種分別是「麻疹詮」(42)「痘疹詮」(4345),第九種「外科鈐」(卷4647),

第十種「本草正」(4849),載藥290種,第十一至十六種為方劑,共載方2624首,還載有砭法、灸法等12法。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