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病

哮病是由於宿痰伏肺,遇誘因或感邪引觸,以致痰阻氣道,肺失肅降,痰氣搏擊所引起的發作性痰鳴氣喘疾患。

發作時喉中哮鳴有聲,呼吸氣促困難,甚至喘息不能平臥為主要表現。

 

哮病是內科常見病證之一,在我國北方更為多見,一般認為本病發病率約佔人口的2%左右。

中醫藥對本病積累了豐富的治療經驗,方法多樣,療效顯著,它不僅可以緩解發作時的症状,而且通過扶正治療,達到祛除夙根,控制複發的目的。

 

《內經》雖無哮病之名,但有「喘鳴」、「夠貽」之類的記載,與本病的發作特點相似。

 

.《金匱要略》將本病稱為「上氣」,不僅具體描述了本病發作時的典型症状,提出了治療方藥,

而且從病理上將其歸屬於痰飲病中的「伏飲」,堪稱後世頑痰伏肺為哮病夙根的淵藪。

.《諸病源候論》稱本病為「呷嗽」,明確指出本病病理為「痰氣相擊,隨嗽動息,呼呷有聲」,治療「應加消痰破飲之藥」。

 

直至元代朱丹溪才首創「哮喘」病名,闡明病機專主於痰,提出「未發以扶正氣為主,既發以攻邪氣為急」的治療原則,

不僅把本病從籠統的「喘鳴」、「上氣」中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病名,而且確定了本病的施治要領。

明,《醫學正傳》進一步對哮與喘作了明確的區別。後世醫家鑒於哮必兼喘,故一般通稱「哮喘」,為-與喘病區分故定名為「哮病」。

 

根據本病的定義和臨床表現,本病相當於西醫學的支氣管哮喘,

西醫學的喘息性支氣管炎、或其他急性肺部過敏性疾患所致的哮喘均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哮病的發生,為宿痰內伏於肺,每因外感、飲食、情志、勞倦等誘因而引觸,以致痰阻氣道,肺失肅降,肺氣上逆,痰氣搏擊而發出痰鳴氣喘聲。

 

1.外邪侵襲外感風寒或風熱之邪,失於表散,邪蘊於肺,壅阻肺氣,氣不布津,聚液生痰。

《臨證指南醫案.哮》說:「宿哮……沉痼之病,……寒人背腧,內合肺系,宿邪阻氣阻痰。」

他如吸人風媒花粉、煙塵、異味氣體等,影響肺氣的宣發,以致津液凝痰,亦為哮病的常見病因。

 

2.飲食不當具有特異體質的人,常因飲食不當,誤食自己不能食的食物,

如海膻魚蟹蝦等發物,而致脾失健運,飲食不歸正化,痰濁內生而病哮,

故古有「食哮」、「魚腥哮」、「鹵哮」、「糖哮、「醋哮」等名。

 

3.體虛及病後體質不強,有因家族稟賦而病哮者,如《臨證指南醫案.哮》指出有「幼稚天哮」。

部分哮病患者因幼年患麻疹、頓咳,或反覆感冒,咳嗽日久等病,以致肺氣虧虛,氣不化津,痰飲內生;

或病後陰虛火旺,熱蒸液聚,痰熱膠固而病哮。體質不強多以腎虛為主,而病後所致者多以肺脾虛為主。

 

上述各種病因,既是引起本病的重要原因,亦為每次發作的誘因,如氣候變化、飲食不當、情志失調、勞累過度等俱可誘發,

其中尤以氣候因素為主。誠如《症因脈治.哮病》所說:「哮病之因,痰飲留伏,結成巢臼,潛伏於內,偶有七情之犯,飲食之傷,

或外有時令之風寒束其肌表,則哮喘之症作矣。」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為主,丹溪云:「哮病專主於痰。」

 

痰的產生,由於上述病因影響及肺、脾、腎,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運化精微,腎不能蒸化水液,

以致津液凝聚成痰,伏藏於肺,成為發病的潛在「夙根」,因各種誘因而引發。

 

哮病發作的基本病理變化為「伏痰」遇感引觸,邪氣觸動停積之痰,痰隨氣升,氣因痰阻,痰氣壅塞於氣道,

氣道狹窄攣急,通暢不利,肺氣宣降失常而喘促,痰氣相互搏擊而致痰鳴有聲。

《證治匯補.哮病》說:「因內有壅塞之氣,外有非時之感,膈有膠固之痰,三者相合,閉拒氣道,搏擊有聲,發為哮病。」

《醫學實在易.哮證》也認為哮病為邪氣與伏痰「狼狽相因,窒塞關隘,不容呼吸,而呼吸正氣,轉觸其痰,鼾駒有聲。」

 

由此可知,哮病發作時的病理環節為痰阻氣閉,以邪實為主。

由於病因不同,體質差異,又有寒哮、熱哮之分。哮因寒誘發,素體陽虛,痰從寒化,屬寒痰為患則發為冷哮;

若因熱邪誘發,素體陽盛,痰從熱化,屬痰熱為患則發為熱哮。

或由痰熱內郁,風寒外束,則為寒包火證。寒痰內郁化熱,寒哮亦可轉化為熱哮。

 

若哮病反覆發作,寒痰傷及脾腎之陽,痰熱傷及肺腎之陰,則可從實轉虛。

於是,肺虛不能主氣,氣不布津,則痰濁內蘊,並因肺不主皮毛,衛外不固,而更易受外邪的侵襲誘發;

脾虛不能轉輸水津上歸於肺,反而積濕生痰;腎虛精氣虧乏,攝納失常,則陽虛水泛為痰,

或陰虛虛火灼津生痰,因肺、脾、腎虛所生之痰上貯於肺,影響肺之宣發肅降功能。

 

可見,哮病為本虛標實之病,標實為痰濁,本虛為肺脾腎虛。

因痰濁而導致肺、脾、腎虛衰;肺、脾、腎虛衰又促使痰濁生成,使伏痰益固,且正虛降低了機體抗禦誘因的能力。

本虛與標實互為因果,相互影響,故本病難以速愈和根治。

發作時以標實為主,表現為痰鳴氣喘;在間歇期以肺、脾、腎等臟器虛弱之候為主,表現為短氣、疲乏,常有輕度哮症。

若哮病大發作,或發作呈持續狀態,邪實與正虛錯綜並見,肺腎兩虛而痰濁又復壅盛,

嚴重者因不能治理調節心血的運行,命門之火不能上濟於心,則心陽亦同時受累,甚至發生「喘脫」危候。

 

【臨床表現】

 

痰阻氣道,肺失肅降,痰氣搏擊引起的喉中哮鳴有聲,呼吸急促困難,甚則喘息不能平臥等,是哮病的基本證候特徵。

本病呈發作性,發作突然,緩解迅速,一般以傍晚、夜間或清晨為最常見,多在氣候變化,由熱轉寒,及深秋、冬春寒冷季節發病率高。

發作前或有鼻癢、咽癢、噴嚏、流涕、咳嗽、胸悶等先兆症状。

發作時病人突感胸悶窒息,咳嗽,迅即呼吸氣促困難,呼氣延長,伴有哮鳴,為減輕氣喘,

病人被迫坐位,雙手前撐,張口抬肩,煩躁汗出,甚則面青肢冷。

發作可持續數分鐘、幾小時或更長。由於感受病邪的不同,發作時病人除具上述證候特徵外,還可呈現或寒或熱的證候。

 

哮病反覆發作,正氣必虛,故哮病緩解期多表現為肺、脾、腎虛的症状。

 

【診斷】

 

1.呈發作性,發無定時,以夜間為多,但有個體差異,發作與緩解均迅速,多為突然而起,

或發作前有鼻塞、噴嚏、咳嗽、胸悶等先兆。每因氣候變化、飲食不當、情志失調、疲乏等因素而誘發。

 

2.發作時喉中哮鳴有聲,呼吸困難,甚則張口抬肩。不能平臥,或口唇指甲紫紺。

 

3.哮病的發作常有明顯的季節性,一般發於秋初或冬令者居多,其次是春季,至夏季則緩解。但也有常年反覆發作者。

 

4.緩解期可有輕度咳嗽、咯痰、呼吸急迫等症状,但也有毫無症状者;

久病患者,緩解期可見咳嗽、咯痰、自汗、短氣、疲乏、腰膝酸軟等症状。

 

5.大多起於童稚之時,有反覆發作史,有過敏史或家族史。

 

6.發作時,兩肺可聞及哮鳴音,或伴有濕噦音。

 

7.血嗜酸性粒細胞可增高,痰液塗片可見嗜酸細胞。

 

8.胸部X線檢查一般無特殊改變,久病可見肺氣腫影象改變,查體可見肺氣腫體征。

 

[鑒別診斷1

 

1.喘病哮病與喘病都有呼吸急促的表現,哮必兼喘,而喘未必兼哮。

喘以氣息言,以呼吸急促困難為主要特徵;哮以聲響言,以發作時喉中哮鳴有聲為主要臨床特徵。

哮為一種反覆發作的獨立性疾病,喘證並發於急慢性疾病過程中。

 

2.支飲支飲雖然也有痰鳴氣喘的症状,但多系部分慢性咳嗽經久不愈,逐漸加重而成,病勢時輕時重,

發作與間歇界限不清,咳和喘重於哮鳴,與哮病間歇發作,突然發病,迅速緩解,

哮吼聲重而咳輕,或不咳,兩者有顯著的不同。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虛實本病屬邪實正虛,發作時以邪實為主,未發時以正虛為主,但久病正虛者,發時每多虛實錯雜,

故當按病程新久及全身症状以辨明虛實主次。虛證當進一步明確虛之陰陽屬性和虛之臟腑所在。

 

2.分寒熱實證需分清痰之寒熱以及是否兼有表證的不同。

 

治療原則

 

《丹溪治法心要.喘》:「未發以扶正氣為要,已發以攻邪為主。」故發作時治標,平時治本是本病的治療原則。

發作時痰阻氣道為主,故治以祛邪治標,豁痰利氣,但應分清痰之寒熱,寒痰則溫化宣肺,熱痰則清化肅肺,表證明顯者兼以解表。

乎時正虛為主,故治以扶正固本,但應分清臟腑陰陽,陽氣虛者予以溫補,陰虛者予以滋養,

肺虛者補肺,脾虛者健脾,腎虛者益腎,以冀減輕、減少或控制其發作。

至於病深日久,發時虛實兼見者,不可拘泥於祛邪治標,當標本兼顧,攻補兼施,寒熱錯雜者,當溫清並用。

《景岳全書.喘促》說:「扶正氣者,須辨陰陽,陰虛者補其陰,陽虛者補其陽。攻邪氣者,須分甚,或散其風,

或溫其寒,或清其火。然發久者,氣無不虛……若攻之太過,未有不致日甚而危者。」堪為哮病辨治的要領、臨證應用的準則。

 

分證論治

 

『發作期』

 

.寒哮

 

症状:呼吸急促,喉中哮鳴有聲,胸膈滿悶如窒,咳不甚,痰少咳吐不爽,白色粘痰,口不渴,

或渴喜熱飲,天冷或遇寒而發,形寒怕冷,或有惡寒,噴嚏,流涕等表寒證,舌苔白滑,脈弦緊或浮緊。

 

治法:溫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藥:射干麻黃湯。.

 

本方用射干、麻黃宜肺平喘,豁痰利咽;細辛、半夏、生薑溫肺蠲飲降逆;

紫菀、款冬花、甘草化痰止咳;五味子收斂肺氣;大棗和中。

痰涌喘逆不能平臥者,加葶藶子、蘇子、杏仁瀉肺降逆平喘。

若表寒里飲,寒象較甚者,可用小青龍湯解表化痰,溫肺平喘。

若痰稠膠固難出,哮喘持續難平者,加豬牙皂、白芥子豁痰利竅以平喘。

 

若哮喘甚劇,惡寒背冷,痰白呈小泡沫,舌苔白而水滑,脈弦緊有力,體無虛象,屬典型寒實證者,可服紫金丹。

本方由主藥砒石配豆豉而成,有劫痰定喘之功,對部分患者奏效較快,每服米粒大5-10粒(<150mg),臨睡前冷茶送下,連服5-7日;

有效需續服者,停藥數日後再服。

由於砒石大熱大毒,熱哮、有肝腎疾病、出血、孕婦忌用;

服藥期間忌酒,並須嚴密觀察毒性反應,如見嘔吐、腹瀉、眩暈等症立即停藥;

再者本藥不可久用,且以寒冬季節使用為宜。

 

病久陽虛,發作頻繁,發時喉中痰鳴如鼾,聲低,氣短不足以息,咯痰清稀,面色蒼白,汗出肢冷,舌淡苔白,脈沉細者,

當標本同治,溫陽補虛,降氣化痰,用蘇子降氣湯,酌配黃芪、山萸肉、紫石英、沉香、訶子之類;

陽虛者,伍以附子、補骨脂、鐘乳石等溫補腎陽。

 

.熱哮

 

症状:氣粗息涌,喉中痰鳴如吼,胸高脅脹,張口抬肩,咳嗆陣作,咯痰色黃或白,粘濁稠厚,排吐不利,

煩悶不安,汗出,面赤,口苦,口渴喜飲,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或滑數。

 

治法:清熱宣肺,化痰定喘。

 

方藥:定喘湯。

 

方用麻黃、杏仁宣降肺氣以平喘;黃芩、桑白皮清肺熱而止咳平喘;

半夏、款冬花、蘇子化痰止咳,降逆平喘;白果斂肺氣以定喘,且可防麻黃過於耗散之弊;

甘草和中,調和諸藥。

全方合用,宣、清、降俱備,共奏清熱化痰,宣降肺氣,平喘定哮之功。

若痰稠膠粘,酌加知母、浙貝母、海蛤粉、瓜蔞、膽南星之類以清化熱痰。

氣息喘促,加葶藶子、地龍瀉肺清熱平喘。

內熱壅盛,加石膏、銀花、魚腥草以清熱,大便秘結,加大黃、芒硝通腑利肺。

表寒里熱,加桂枝、生薑兼治表寒。

 

若病久熱盛傷陰,痰熱不淨,虛實夾雜,氣急難續,咳嗆痰少質粘,口燥咽干,煩熱顴紅,舌紅少苔,脈細數者,

又當養陰清熱,斂肺化痰,可用麥門冬湯。

偏於肺陰不足者,酌加沙參、冬蟲夏草、五味子、川貝母;

腎虛氣逆,酌配地黃、山萸肉、胡桃肉、紫石英、訶子等補腎納氣定喘。

 

若哮病發作時寒與熱俱不顯著,但哮鳴喘咳甚劇,胸高氣滿,但坐不得臥,

痰涎壅盛,喉如曳鋸,咯痰粘膩難出,舌苔厚濁,脈滑實者,此為痰阻氣壅,

痰氣壅盛之實證,當滌痰除壅,降氣利竅以平喘逆,用三子養親湯加葶藶子、厚朴、杏仁,另吞皂莢丸以利氣滌痰,

必要時可加大黃、芒硝以通腑瀉實。

 

若久病正虛,發作時邪少虛多,肺腎兩虧,痰濁壅盛,甚至出現張口抬肩,鼻煽氣促,面青,汗出,肢冷,

脈浮大無根等喘脫危候者,當參照喘病之喘脫救治。

 

『緩解期』

 

.肺虛

 

症状:氣短聲低,動則尤甚,或喉中有輕度哮鳴聲,咳痰清稀色白,面色觥白,常自汗畏風,

易感冒,每因勞倦、氣候變化等誘發哮病,舌淡苔白,脈細弱或虛大。

 

治法:補肺固衛。

 

方藥:玉屏風散。.-

 

方中黃芪益氣固表;白朮健脾補肺;防風亦名「屏風」,

《本草綱目.防風》說:「防者,御也,……屏風者,防風隱語也。」可見,防風有屏蔽御邪之功效。

李東垣說:「防風能制黃芪,黃芪得防風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者也」。

若怕冷畏風明顯,加桂枝、白芍、姜、棗調和營衛。

陽虛甚者,加附子助黃芪溫陽益氣。

若氣陰兩虛,咳嗆,痰少質粘,口咽干,舌質紅者,可用生脈散加北沙參、玉竹、黃芪等益氣養陰。

 

.脾虛.

 

症状:平素痰多氣短,倦怠無力,面色萎黃,食少便溏,或食油膩易於腹瀉,

每因飲食不當則易誘發哮病,舌質淡,苔薄膩或白滑,脈細弱。

 

治法:健脾化痰。

 

方藥:六君子湯。

 

方中党參、茯苓、白朮、甘草補氣健脾;陳皮、半夏理氣化痰。

若形寒肢冷便溏者,可加乾薑、桂枝以溫脾化飲,甚者加附子以振奮脾陽。脾肺兩虛者,可與玉屏風散配合應用。

 

.腎虛

 

症状:平素短氣息促,動則尤甚,吸氣不利,或喉中有輕度哮鳴,腰膝酸軟,腦轉耳鳴,勞累後易誘發哮病。

或畏寒肢冷,面色蒼白,舌淡苔白,質胖嫩,脈象沉細。或顴紅,煩熱,汗出粘手,舌紅苔少,脈細數。

 

治法:補腎攝納。;

 

方藥:金匱腎氣丸或七味都氣丸。

 

前方偏於溫腎助陽,後方偏於益腎納氣。陽虛明顯者,腎氣丸加補骨脂、仙靈脾、鹿角片;

陰虛明顯者,七味都氣丸加麥冬、當歸、龜膠。

腎虛不能納氣者,胡桃肉、冬蟲夏草、紫石英等補腎納氣之晶隨證加入,喘甚時予人蔘蛤蚧散。

有痰者,酌加蘇子、半夏、橘紅、貝母等以化痰止咳。

 

若平時無明顯症状,可用平補肺腎之劑,如党參、黃芪、五味子、胡桃肉、冬蟲夏草、紫河車之類,並可酌配化痰之品。

 

另外,白芥子敷貼法對減少和控制哮病的發作也有一定療效。

其方法是將白芥子、延胡索各20g,甘遂、細辛各10g,共為末,加麝香06g,和勻,在夏季三伏中,

分三次用薑汁調敷肺俞、膏肓、百勞等穴,約1-2小時去之,每10日敷1次。

 

【轉歸預後】

 

本病經常反覆發作,病情頑固,遷延難愈,尤其中老年、體弱久病者,難以根除,可發展為肺脹。

部分中老年患者,通過異地生活可以自愈。

部分兒童、青少年至成年時,腎氣日盛,正氣漸充,輔以藥物治療,可以終止發作。

若哮喘大發作,持續不解,可能轉為喘脫或內閉外脫,預後較差,應及時中西醫結合救治。

 

【預防與調攝】

 

預防方面,注重宿根的形成及誘因的作用.,故應注意氣候影響,做好防寒保暖,防止外邪誘發。

避免接觸刺激性氣體及易致過敏的灰塵、花粉、食物、藥物和其他可疑異物。

宜戒煙酒,飲食宜清淡而富營養,忌生冷、肥甘、辛辣、海膻發物等,以免傷脾生痰。

防止過度疲勞和情志刺激。

鼓勵患者根據個人身體情況,選擇太圾拳、內養功、八段錦、散步或慢跑、呼吸體操等方法長期鍛煉,增強體質,預防感冒。

在調攝方面,哮病發作時,尚應密切觀察哮鳴、喘息、咳嗽、咯痰等病情的變化,哮鳴咳嗽痰多、痰聲漉漉或痰粘難咯者,

用拍背、霧化吸人等法,助痰排出。對喘息哮鳴,心中悸動者,應限制活動,防止喘脫。

 

【結語】

 

哮病是一種發作性的痰鳴氣喘疾病,以喉中哮鳴有聲,呼吸急促困難為臨床特徵。

病理因素以痰為主,痰伏於內,因感引發。發作時,痰阻氣道,痰氣相搏,肺氣失於肅降,表現為邪實之證;

反覆久發,氣陰耗損,肺、脾、腎漸虛,則在平時表現為正虛之證,大發作時可見邪實正虛的錯雜表現。

 

故辨治原則是根據疾病的新久,已發未發,區別邪正緩急,虛實主次治療。

發時治標,緩則治本。發時以祛邪利肺為主,但要注意證候的寒熱,以及寒熱相兼,寒熱轉化,

是否虛實錯雜等情況,進行治法、方藥的調整。

未發時以扶正為主,但要注意氣陰之異,肺、脾、腎之殊,在抓住重點的基礎上,適當兼顧。

其中尤以補腎最為重要,因腎為先天之本,五臟之根,精氣充足則根本得固。

補肺可加強衛外功能,防止外邪入侵。

 

補脾可杜絕生痰之源。因此治本可以減輕、減少或控制哮病發作。

哮病的預防,在於增強體質,增強抗邪能力,減少宿痰的產生和避免觸發因素對患者的侵襲,以減少發作機會。

 

【文獻摘要】

 

《諸病源候論.氣病諸候。上氣喉中如水雞鳴候》:「肺病令人上氣,兼胸膈喘滿,氣行壅滯,喘息不調,致咽喉有聲,如水雞之鳴也。」

 

《醫宗必讀.喘》:「喘者,促促氣急,喝喝痰聲,張口抬肩,搖身擷肚。

短氣者,呼吸雖急,而不能接續,似喘而無痰聲,亦不能抬肩,但肺壅不能下。

哮者與喘相類,但不似喘開口出氣之多,而有呀呷之音,……三證極當詳辨。」

 

《景岳全書.喘促》:「喘有夙根,遇寒即發,或遇勞即發者,亦名哮喘。

未發時以扶正氣為主,既發時以攻邪氣為主,扶正氣須辨陰陽,陰虛者補其陰,陽虛者補其陽。

攻邪氣者,或於溫補中宜量加消散。此等證候,當眷眷以元氣為念,必使元氣漸充,庶可望其漸愈,

若攻之太過,未有不致日甚而危者。」

 

《醫學統旨》:「大抵哮喘,未發以扶正為主,已發以攻邪氣為主。

亦有痰氣壅盛壯實者,可用吐法。大便秘結,服定喘藥不效,而用利導之藥而安者。

必須使薄滋味,不可純用涼藥,亦不可多服砒毒劫藥,倘若受傷,追悔何及。」

 

《時方妙用.哮證》:「哮喘之病,寒邪伏於肺俞,痰窠結於肺膜,內外相應,

一遇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之傷即發,傷酒傷食亦發,動怒動氣亦發,勞役房勞亦發。」

 

【現代研究】

 

1.祛邪利肺哮病為邪氣、痰濁壅塞,阻礙氣機,氣道窄隘,上逆之氣與痰、邪相搏擊有聲所致,

故祛邪利肺為哮病研究的重要內容。或祛痰降氣、或宣肺散寒、或清熱化痰等法以利肺氣。

 

王氏以治喘湯(海藻、桂枝、赤芍、半夏、杏仁、制川烏、麻黃、乾薑、北細辛、五味子、制南星、百部、芫花、藜蘆、甘草、柏樹果)

治療哮喘374例,結果:治癒269702%)例,好轉102289%)例,無效309%)例,總有效率991%[四川中醫1995134):

 

21L褚氏以清熱定喘湯(白果、麻黃、蘇子、杏仁、葶藶子、桑白皮、黃芩、半夏、款冬花、甘草、生石膏、魚腥草)

治療支氣管哮喘70例,結果:臨床控制28例,顯效32例,無效10例,臨床觀察小兒療效優於成人療效(P<001)。

治療後LPO值顯著降低(P<001),小兒SOD活性顯著升高(P<005)[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1995154):240]。

 

蘇氏對哮喘發作期以通腑法治療。寒哮用工號方:生大黃、瓜蔞、蘇子、杏仁、炙麻黃、細辛;

熱哮用Ⅱ號方:生大黃、瓜蔞、蘇子、杏仁、炙麻黃、生石膏。7-10日為1療程。

結果:臨床控制6例,顯效32例,好轉15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914%[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5185):64)。

 

2.霧化吸入治療中藥霧化吸人,可以提高氣管局部的藥物濃度,改善局部炎症,減輕氣管痙攣,稀釋痰液,有利祛痰和改善哮喘狀態。

高氏以三子養親東加味(蘇子、白芥子、萊菔子、葶藶子、細辛、麻黃、天竺黃、膽南星、陳皮、丹參、甘草)霧化吸人,

治療支氣管哮喘53例,對照組49例,用慶大黴素。.糜蛋白酶、地塞米松霧化吸人治療,

結果:兩組均緩解,平均緩解時間分別為20842日[陝西中醫1995164):148)。

 

陳氏用雙麻貝霧化劑(金銀花、連翹、黃芩、麻黃、浙貝)超聲霧化吸人,

同時用穿琥寧、雙黃連粉、清開靈針劑加生理鹽水靜滴;

西藥對照組100例,用慶大黴素、o.糜蛋白酶、氨茶鹼加生理鹽水霧化吸入;

空白對照組用生理鹽水霧化吸人,兩對照組均常規用青黴素、先鋒黴素類治療。

結果:三組分別臨床控制18172例,顯效363711例,有效424012例,無效4625例,

總有效率96%、94%、50%,本組療效優於空白對照組(P<001)[新中醫19952710):29)信

 

3.扶正祛邪在補益肺腎(尤以補腎為多)中配以化痰降逆之法,是哮病臨床研究的重要內容。

杜氏以半夏定喘湯(半夏、陳皮、葶藶子、白茯苓、黃芩、党參、白朮、山藥、桔梗、杏仁、麻黃、甘草、生黃芪)

隨症加減,治療支氣管哮喘85例,結果:顯效31例,有效45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894%[陝西中醫1995164):

 

145L鄒氏等將68例寒性哮喘患者隨機分為兩組,中藥組34例用溫陽通絡合劑

(紅參、附片、淫羊藿、乾薑、炙黃芪、當歸、炙麻黃、遠志、桑白皮、生石膏、五味子、炙甘草),

對照組用舒喘靈片和二丙酸倍氯米松氣霧劑。結果中藥組近期總有效率與對照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停藥1年後追訪,中藥組臨床治癒率明顯優於對照組(P<005)。

中藥組在消除虛寒症状、改善肺通氣功能、調節外周血液淋巴細胞p腎上腺素能受體、

降低血清中5-羥色胺濃度方面優於對照組(P<005-P<001)[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1996169):529L

 

許氏等為探討扶正法在治療哮喘發作中的作用,對寒哮、熱哮患者各採用治標(寒哮用:小青龍東加味;熱哮用定喘東加味)

或標本兼治(寒哮用補肺定喘湯:麻黃、細辛、.蘇子、杏仁、陳皮、半夏、黃芪、太子參、補骨脂、仙靈脾等;

熱哮用清肺補腎湯:黃芩、射干、杏仁、金蕎麥根、桑白皮、麻黃、生甘草、生地、黃芪、麥冬、補骨脂、山萸肉等)。

結果顯示:兩個標本兼治組的顯效率均高於相應的治標組;

治療後兩個標本兼治組的1秒鐘用力呼氣量、最大氣流速較兩個治標組變化顯著;

攜帶人類白細胞Ⅱ類抗原的細胞比例下降;T淋巴細胞對特異性過敏原的反應減弱;

嗜鹼細胞釋放能力下降,而兩個治標組上述幾個指標無明顯變化。

提示扶正法在緩解哮喘發作中發揮了顯著的免疫調節作用[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1996164):

 

198L吳氏等用咳喘落(麻黃、制附子、細辛、虎耳草、黃芩、桃仁)治療哮喘98例,

顯效率為77%,總有效率為89%,肺功能FEViFEVi%等指標顯著改善。

患者血漿血栓素(TXB2)、白三烯C4D46-K-PGFi。(6--前列腺素l。)

等炎症介質含量明顯下降[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199736):36);

 

4,預防研究張氏以安喘舒(黃芪、防風、白朮、白芍等)片,治療哮喘緩解期病人200例,

治療期間不用其他藥物,治療3-6個月,病情重者1年,結果:治癒123例(615%),顯效48例(24%),有效26例(13%),

無效3例(15%)。實驗表明,安喘舒對豚鼠「Ach—H性哮喘」有平喘作用,能防止哮喘發生,其結果與臨床一致[中國醫藥學報1995101):

 

61)。許氏以溫陽片(附子、生地、熟地、仙靈脾、菟絲子、補骨脂等)防治支氣管哮喘,觀察142例,

於每年7月底-10月底口服本晶,經1-6年治療,顯效563%,總有效率937%。

治療時間越長,療效越顯著,連續服藥5-6年者26例其顯效率達77%,停藥2-4年後仍保持一定療效。

腎虛和無特殊見證型療效優於脾虛和脾腎兩虛型[上海中醫藥雜誌1989;(12):4J

 

許氏以寧喘沖劑(附片、熟地、巴戟天、麻黃、黃芩、蘇子等)對3l例患者於發作前2個月預防性治療,

21例患者用安慰劑對照,結果:兩組總有效率分別為871%、19%(P<001);

肺功能FEVl%、Pc20mgml)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中國醫藥學報1995105):15]。

 

田氏採用「伏天」(即入伏後,在初、中、末伏中)穴位外敷中藥和內服中藥治療支氣管哮喘緩解期。

外敷中藥

l法用生半夏、甘遂、細辛、白芥子等研末,使用前以薑汁調成膏狀綠豆或黃豆大小(視年齡、皮膚堅嫩而定),

按主症及病情取天突、膻中、風門、天柱、定喘、肺俞、膈俞、曲池、豐隆等穴,

2em見方之傷濕止痛膏固定,6-8小時去掉,三伏各用1次;

 

2法用丁香、肉桂等適量共打細粉,每天以黃豆大小量放在臍中,以4em見方之傷濕止痛膏固定,24小時更換1次,

整個伏天連續應用(皮膚嚴重過敏者1周用1次);並內服中藥金屏湯(補骨脂、炙五味子、沙參、白前、川貝母、山藥、炙黃芪、蛤蚧粉等),

1劑。堅持2-3個伏天連續治療。共治療1460例,痊癒388例,好轉874例,無效198例,總有效率864

[陝西中醫1997181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