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恥骨毛際以上部位發生疼痛為主要表現的一種脾胃腸病證。

多種原因導致臟腑氣機不利,經脈氣血阻滯,臟腑經絡失養,皆可引起腹痛。

文獻中的「臍腹痛」、「小腹痛」、「少腹痛」、「環臍而痛」、「繞臍痛」等,均屬本病範疇。

 

腹痛為臨床常見的病證,各地皆有,四季皆可發生。

 

《內經》已提出寒邪、熱邪客於腸胃可引起腹痛,

如《素問.舉痛論》曰:「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引急,故痛。……

熱氣留於小腸,腸中痛,癉熱焦渴,則堅干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矣。」

並提出腹痛的發生與脾胃大小腸等臟腑有關。

《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對腹痛的病因病機和症状論述頗詳,並提出了虛證和實證的辨證要點,

如謂:「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可下之。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

 

「腹滿時減,復如故,此為寒,當與溫藥。」

前條還明確指出了攻下後「黃苔」消退與否是驗證腸胃積滯是否清除的標誌。

同時還創立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治法方劑,如治療「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的附子粳米湯,

治療「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食,腹中寒,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的大建中湯等。.

 

《諸病源候論.腹痛病諸候》首次將腹痛作為單獨證候進行論述,並有急慢腹痛之論。

《醫學發明.瀉可去閉葶藶大黃之屬》篇,明確提出了「痛則不通」的病理學說,並在治療上確立了

「痛隨利減,當通其經絡,則疼痛去矣」的治療大法,對後世產生很大影響。

 

內科腹痛作為臨床上的常見症状,可見於西醫學的許多疾病當中,

如急慢性胰腺炎、胃腸痙攣、不完全性腸梗阻、結核性腹膜炎、腹型過敏性紫癜、腸易激症候群、消化不良性腹痛等,

當這些疾病以腹痛為主要表現,並能排除外科、婦科疾病時,均可參考本節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腹內有肝、膽、脾、腎、大腸、小腸、膀胱等諸多臟腑,

並是足三陰、足少陽、手陽明、足陽明、沖、任、帶等諸多經脈循行之處,

因此,腹痛的病因病機也比較複雜。

凡外邪人侵,飲食所傷,情志失調,跌仆損傷,以及氣血不足,陽氣虛弱等原因,

引起腹部臟腑氣機不利,經脈氣血阻滯,臟腑經絡失養,均可發生腹痛。

 

1.外邪入侵六淫外邪,侵入腹中,可引起腹痛。

傷於風寒,則寒凝氣滯,導致臟腑經脈氣機阻滯,不通則痛。因寒性收引,故寒邪外襲,最易引起腹痛。

如《素問.舉痛論篇》曰:「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寒氣客於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後泄腹痛矣。」

若傷於暑熱,外感濕熱,或寒邪不解,郁久化熱,熱結於腸,腑氣不通,氣機阻滯,也可發為腹痛。

 

2.飲食所傷飲食不節,暴飲暴食,損傷脾胃,飲食停滯;

恣食肥甘厚膩辛辣,釀生濕熱,蘊蓄腸胃;誤食餿腐,飲食不潔,或過食生冷,致寒濕內停等,均可損傷脾胃,

腑氣通降不利,氣機阻滯,而發生腹痛。如《素問.痹論篇》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3.情志失調抑鬱惱怒,肝失條達,氣機不暢;或憂思傷脾,或肝鬱克脾,肝脾不和,氣機不利,

均可引起臟腑經絡氣血郁滯,引起腹痛。如《證治匯補.腹痛》謂:「暴觸怒氣,則兩脅先痛而後人腹。」

若氣滯日久,還可致血行不暢,形成氣滯血瘀腹痛。

 

4.瘀血內阻跌仆損傷,絡脈瘀阻,或腹部手術,血絡受損,或氣滯日久,血行不暢,

或腹部臟腑經絡疾病遷延不愈,久病人絡,皆可導致瘀血內阻,而成腹痛。

《血證論.瘀血》云:「瘀血在中焦,則腹痛脅痛;瘀血在下焦,則季脅、少腹脹滿刺痛,大便色黑。」

 

5.陽氣虛弱素體脾陽不足,或過服寒涼,損傷脾陽,內寒自生,漸至脾陽虛衰,氣血不足,

或腎陽素虛,或久病傷及腎陽,而致腎陽虛衰,均可致臟腑經絡失養,陰寒內生,寒阻氣滯而生腹痛。

正如《諸病源候論.久腹痛》所說:「久腹痛者,臟腑虛而有寒,客於腹內,連滯不歇,發作有時。

發則腸鳴而腹絞痛,謂之寒中。」

 

綜上所述,腹痛的病因病機,不外寒、熱、虛;實、氣滯、血瘀等六個面,但其間常常相互聯繫,

相互影響,相因為病,或相兼為病,病變複雜。如寒邪客久,郁而化熱,可致熱邪內結腹痛;

氣滯日久,可成血瘀腹痛等。腹痛的部位在腹部,臟腑病位或在脾,或在腸,或在氣在血,或在經脈,

需視具體病情而定,所在不一。形成本病的基本病機是臟腑氣機不利,經脈氣血阻滯,臟腑經絡失養,不通則痛。

 

【臨床表現】

 

腹痛部位在胃脘以下,恥骨毛際以上,疼痛範圍可以較廣,也可局限在大腹、脅腹、少腹,或小腹。

疼痛性質可表現為隱痛、脹痛、冷痛、灼痛、絞痛、刺痛等,腹部外無脹大之形,腹壁按之柔軟,可有壓痛,

但無反跳痛,其痛可呈持續性,亦可時緩時急,時作時止,或反覆發作。

疼痛的發作和加重,常與飲食、情志、受涼、勞累等誘因有關。

起病或緩或急,病程有長有短,常伴有腹脹,噯氣,矢氣,以及飲食、大便異常等脾胃症状。

 

【診斷】

 

1.以胃脘以下,恥骨毛際以上部位的疼痛為主要表現,腹壁按之柔軟,可有壓痛,但無肌緊張及反跳痛。

 

2.常伴有腹脹,矢氣,以及飲食、大便的異常等脾胃症状。

 

3.起病多緩慢,腹痛的發作和加重,常與飲食、情志、受涼、勞累等誘因有關。

 

4.腹部X線、B超、結腸鏡、大便常規等有關實驗室檢查有腹部相關臟腑的異常。

能排除外科、婦科腹痛,以及其他內科病證中出現的腹痛症状。

 

【鑒別診斷】

 

1.胃痛胃處腹中,與腸相連,腹痛與胃痛從大範圍看均為腹部的疼痛,腹痛常伴胃痛的症状,

胃痛亦時伴腹痛的表現,故有心腹痛的提法,因此二者需要鑒別。

胃痛在上腹胃脘部,位置相對較高;腹痛在胃脘以下,恥骨毛際以上灼部位,位置相對較低。

胃痛常伴脘悶,噯氣,泛酸等胃失和降,胃氣上逆之症;而腹痛常伴有腹脹,矢氣,大便性狀改變等腹疾症状。

相關部位的X線檢查、纖維胃鏡或腸鏡檢查、B超檢查等有助於鑒別診斷。

 

2.與內科其他疾病中的腹痛相鑒別許多內科疾病中出現的腹痛,為該病的一個症状,

其臨床表現均以該病的特徵為主。如痢疾雖有腹痛,但以里急後重,下痢赤白膿血為特徵;

積聚雖有腹痛,但以腹中有包塊為特徵,而腹痛則以腹痛為特徵,鑒別不難。

但若這些內科疾病以腹痛為首發症狀時,仍應注意鑒別,必要時應作有關檢查。

 

3.與外科腹痛相鑒別外科腹痛多在腹痛過程中出現發熱,即先腹痛後發熱,其熱勢逐漸加重,

疼痛劇烈,痛處固定,壓痛明顯,伴有腹肌緊張和反跳痛,血象常明顯升高,

經內科正確治療,病情不能緩解,甚至逐漸加重者,多為外科腹痛。

而內科腹痛常先發熱後腹痛,疼痛不劇,壓痛不明顯,痛無定處,腹部柔軟,血象多無明顯升高,

經內科正確治療,病情可逐漸得到控制。

 

另外,若為女性患者,還應與婦科腹痛相鑒別。婦科腹痛多在小腹,與經、帶、胎、產有關,

伴有諸如痛經、流產、異位妊娠、輸卵管破裂等經、帶、胎、產的異常。

若疑為婦科腹痛,應及時進行婦科檢查,以明確鑒別診斷。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寒熱虛實腹痛拘急冷痛,疼痛暴作,痛無間斷,腹部脹滿,腸鳴切痛,遇冷痛劇,得熱則痛減者,為寒痛;

腹痛灼熱,時輕時重,腹脹便秘,得涼痛減者,為熱痛;

痛勢綿綿,喜揉喜按,時緩時急,痛而無形,飢則痛增,得食痛減者,為虛痛;

痛勢急劇,痛時拒按,痛而有形,疼痛持續不減,得食則甚者,為實痛。

 

2.辨在氣在,血腹痛脹滿,時輕時重,痛處不定,攻撐作痛,得暖氣矢氣則脹痛減輕者,為氣滯痛;

腹部刺痛,痛無休止,痛處不移,痛處拒按,入夜尤甚者,為血瘀痛。

 

3.辨急緩突然發病,腹痛較劇,伴隨症状明顯,因外邪入侵,飲食所傷而致者,屬急性腹痛;

發病緩慢,病程遷延,腹痛綿綿,痛勢不甚,多由內傷情志,臟腑虛弱,氣血不足所致者,屬慢性腹痛。

 

4.辨部位診斷腹痛,辨其發生在哪一位置往往不難,辨證時主要應明確與臟腑的關係。

大腹疼痛,多為脾胃、大小腸受病;脅腹、少腹疼痛,多為厥陰肝經及大腸受病;

小腹疼痛,多為腎、膀胱病變;繞臍疼痛,多屬蟲病。

 

治療原則

 

腹痛的治療以「通」為大法,進行辨證論治: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熱者寒之,寒者熱之,滯者通之,瘀者散之。

腹痛以「通」為治療大法,系據腹痛痛則不通,通則不痛的病理生理而制定的。

腸腑以通為順,以降為和,腸腑病變而用通利,因勢利導,使邪有出路,腑氣得通,腹痛自止。

 

但通常所說的治療腹痛的通法,屬廣義的「通」,並非單指攻下通利,

而是在辨明寒熱虛實而辨證用藥的基礎上適當輔以理氣、活血、通陽等疏導之法,標本兼治。

如《景岳全書.心腹痛》曰:「凡治心腹痛證,古雲痛隨利減,又曰通則不痛,此以閉結堅實者為言。

若腹無堅滿,痛無結聚,則此說不可用也。其有因虛而作痛者,則此說更如冰炭。」

 

《醫學真傳.腹痛》謂:「夫通則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凋氣以和血,調血以和氣通也;

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結者使之旁達,亦通也;虛者助之使通,寒者溫之使通,無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為通,則妄矣。」

 

分證論治

 

.寒邪內阻

 

症状:腹痛急起,劇烈拘急,得溫痛減,遇寒尤甚,惡寒身蜷,手足不溫,口淡不渴,小便清長,大便自可,苔薄白,脈沉緊。

 

.治法:溫里散寒,理氣止痛。.

 

方藥:良附丸合正氣天香散。

 

方中高良姜、乾薑、紫蘇溫中散寒,烏藥、香附、陳皮理氣止痛。

若腹中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為寒氣上逆者,用附於粳米湯溫中降逆;

若腹中冷痛,周身疼痛,內外皆寒者,用烏頭桂枝湯溫里散寒;

若少腹拘急冷痛,寒滯肝脈者,用暖肝煎暖肝散寒;

若腹痛拘急,大便不通,寒實積聚者,用大黃附子湯以瀉寒積;

若臍中痛不可忍,喜溫喜按者,為腎陽不足,寒邪內侵,用通脈四逆湯溫通腎陽。

 

.濕熱積滯

 

症状:腹部脹痛,痞滿拒按,得熱痛增,遇冷則減,胸悶不舒,煩渴喜冷飲,大便秘結,

或溏滯不爽,身熱自汗,小便短赤,苔黃燥或黃膩,脈滑數。

 

治法:通腑泄熱,行氣導滯。

 

方藥:大承氣湯。

 

方中大黃苦寒泄熱,攻下燥屎;芒硝咸寒潤燥,軟堅散結;

厚朴、枳實破氣導滯,消痞除滿,四味相合,有峻下熱結之功。

本方適宜熱結腸中,或熱偏盛者。若燥結不甚,大便溏滯不爽,苔黃膩,濕象較顯者,

可去芒硝,加梔子、黃芩、黃柏苦寒清熱燥濕;

若少陽陽明合病,兩脅脹痛,大便秘結者,可用大柴胡湯;

若兼食積者,可加萊菔子、山楂以消食導滯;病程遷延者,可加桃仁、赤芍以活血化瘀。

 

.飲食停滯

 

症状:脘腹脹痛,疼痛拒按,噯腐吞酸,厭食,痛而欲瀉,瀉後痛減,糞便奇臭,或大便秘結,舌苔厚膩,脈滑。多有傷食史。

 

治法:消食導滯。

 

方藥:枳實導滯丸。

 

方中大黃、枳實、神曲消食導滯,黃芩、黃連、澤瀉清熱化濕,白朮、茯苓健脾和胃。

尚可加木香、萊菔子、檳榔以助消食理氣之力。若食滯較輕,脘腹脹悶者,可用保和丸消食化滯。

若食積較重,也可用枳實導滯丸合保和丸化裁。

 

.氣機郁滯

 

症状:脘腹疼痛,脹滿不舒,痛引兩脅,時聚時散,攻竄不定,得噯氣矢氣則舒,遇憂思惱怒則劇:苔薄白,脈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氣止痛。

 

方藥:柴胡疏肝散。

 

方中柴胡、枳殼、香附、陳皮疏肝理氣,芍藥、甘草緩急止痛,川芎行氣活血。

若氣滯較重,脅肋脹痛者,加川棟子、鬱金以助疏肝理氣止痛之功;

若痛引少腹睾丸者,加橘核、川棟子以理氣散結止痛;

若腹痛腸鳴,氣滯腹瀉者,可用痛瀉要方以疏肝調脾,理氣止痛;

若少腹絞痛,陰囊寒疝者,可用天台烏藥散以暖肝溫經,理氣止痛;

腸胃氣滯,腹脹腸鳴較著,矢氣即減者,可甩四逆散合五磨飲子疏肝理氣降氣,調中止痛。

 

.瘀血阻滯

 

症状:腹痛如錐如刺,痛勢較劇,腹內或有結塊,痛處固定而拒按,經久不愈,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細澀。

 

治法:活血化瘀,理氣止痛。

 

方藥:少腹逐瘀湯。.

 

方中當歸、川芎、赤芍等養血活血,蒲黃、五靈脂、沒藥、延胡索化瘀止痛,小茴、肉桂、乾薑溫經止痛。

若瘀熱互結者,可去肉桂、乾薑,加丹參、赤芍、丹皮等化瘀清熱;

若腹痛氣滯明顯者,加香附、柴胡以行氣解郁;

若腹部術後作痛,可加澤蘭、紅花、三棱、莪術,併合用四逆散以增破氣化瘀之力;

若跌仆損傷作痛,可加丹參、王不留行,或吞服三七粉、雲南白藥以活血化瘀;

若少腹脹滿刺痛,大便色黑,屬下焦蓄血者,可用桃核承氣湯活血化瘀,通腑泄熱。

 

.中虛臟寒

 

症状:腹痛綿綿,時作時止,痛時喜按,喜熱惡冷,得溫則舒,飢餓勞累後加重,得食或休息後減輕,

神疲乏力,氣短懶言,形寒肢冷,胃納不佳,大便溏薄,面色不華,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

 

治法:溫中補虛,緩急止痛。

 

方藥:小建中湯。.

 

方中桂枝、飴糖、生薑、大棗溫中補虛,芍藥、甘草緩急止痛。

尚可加黃芪、茯苓、人蔘、白朮等助益氣健脾之力,加吳茱萸、千姜、川椒、烏藥等助散寒理氣之功;

若產後或失血後,證見血虛者,可加當歸養血止痛;食少,飯後腹脹者,可加谷麥芽、雞內金健胃消食;

大便溏薄者,可加芡實、山藥健脾止瀉;

若寒偏重,症見形寒肢冷,腸鳴便稀,手足不溫者,則用附子理中湯溫中散寒止痛;

腰酸膝軟,夜尿增多者,加補骨脂、肉桂溫補腎陽;若腹中大寒痛,嘔吐肢冷者可用大建中湯溫中散寒。

 

【轉歸預後】

 

腹痛的轉歸及預後決定於其所屬疾病的性質和患者的體質。

一般來說體質好,病程短,正氣尚足者預後良好;體質較差,病程較長,正氣不足者預後較差;

身體日漸消瘦,正氣日衰者難治。

若腹痛急暴,伴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脈微欲絕者為虛脫之象,如不及時搶救則危殆立至。

 

【預防與調攝】

 

腹痛預防與調攝的大要是節飲食,適寒溫,調情志。

寒痛者要注意保溫,虛痛者宜進食易消化食物,熱痛者忌食肥甘厚味和醇酒辛辣,食積者注意節制飲食,氣滯者要保持心情舒暢。

 

【結語】

 

腹痛可由多種病因引起,且相互兼雜,互為因果,共同致病,以寒熱虛實、在氣在血為辨證綱領,

以臟腑氣機不利、經脈氣血阻滯、臟腑經絡失養、不通則痛為基本病機。

腹痛病位在腹,診斷時應注意與胃痛,尤其是外科腹痛、婦科腹痛等相鑒別。

腹痛有大腹、脅腹、少腹、小腹之分,病變涉及脾、大小腸、肝膽、腎、膀胱等多臟腑,

並涉及多經脈,在辨證時應綜合考慮。

腹痛的治療以「通」為大法,進行辨證論治。

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熱者寒之,寒者熱之,滯者通之,瘀者散之,不得認為「通」即是單純攻下。

 

【文獻摘要】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溜,冬日重感於寒即泄,當臍而痛,……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時窘其後。」

 

《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干口燥,小建中湯主之。」

 

《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寒疝繞臍痛,若發則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脈沉緊者,大烏頭煎主之。」

「寒疝腹中痛,及脅痛里急者,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

 

《傷寒論.辨太陰病脈證並治》:「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壽世保元.腹痛》:「治之皆當辨其寒熱虛實,隨其所得之證施治。

若外邪者散之,內積者逐之,寒者溫之,熱者清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泄則調之,閉則通之,血則消之,氣則順之,

蟲則迫之,積則消之,加以健理脾胃,調養氣血,斯治之要也。」

 

《景岳全書.心腹痛》:「痛有虛實,凡三焦痛證,惟食滯、寒滯、氣滯者最多,其有因蟲,因火,因痰,因血者,皆能作痛。

大都暴痛者,多有前三證;漸痛者,多由後四證。……可按者為虛,拒按者為實;久痛者多虛,暴痛者多實;

得食稍可者為虛,脹滿畏食者為實;痛徐而緩,莫得共處者多虛,痛劇而堅,一定不移者為實。」

 

【現代研究】

 

.急性胰腺炎的研究

 

通過多年的研究,不少學者採用疏肝利膽、清熱通腑法治療急性胰腺炎,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焦氏等經17年研究,單用大黃治療急性胰腺炎314例,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適應症為急性水腫型胰腺炎,急性胰腺炎的某些併發症,出血壞死型胰腺炎早期一般情況較好,血壓穩定,腹腔滲液不多者。

 

治療方法是人院後不用胃腸減壓,不嚴格禁食,儘快給病人月艮單味大黃湯lOOml,每1-2小時服1次,每日—8次,

直至腹痛等症状顯著減輕後逐漸減量。一天內所用大黃的最大量為1700ml,合500g,如有嘔吐則吐多少補多少,

嚴重者則加用大黃湯灌腸,或用針灸等止吐。

病情重或伴有併發症時則加用抗生素,體征消失後採用精黃片,每次片,每日-2次,保持每天有1-2次大便,作鞏固治療直至出院。

結果單味大黃治療急性水腫型胰腺炎289例全部有效,其中顯效率達8754%。

中西醫結合重用大黃治療急性出血壞死型胰腺炎25例,有效19例。

在有效的水腫型病例中,平均2天內尿澱粉酶恢復正常,35天內腹痛消失,45天內發熱消退,白細胞增高者平均4天內恢復正常,

43例黃疽平均56天內黃疸消退,92例膽石症膽囊炎並發急性胰腺炎患者,隨著急性胰腺炎的治癒膽囊炎也獲治癒。

 

單味大黃與復方西藥隨機對比,其結果在腹痛消失時間、尿澱粉酶恢復正常時間方面均較西藥組明顯縮短(P<005

[中醫雜誌1994353):172)。

裴氏用大柴胡東加減,基本方用柴胡、黃芩、半夏、枳殼、白芍、蘇梗、生大黃、玄明粉等,

並配合針刺足三里、陽陵泉、內關,強刺激留針30分鐘,治療急性胰腺炎216例,其中6例出血型加用西藥,

結果水腫型210例全部治癒,出血型6例中痊癒3例,死亡3例[浙江中醫雜誌1988236):252

茅氏以柴胡、枳實、黃芩、赤白芍、丹參、香附、鬱金、生大黃、蒲公英組成的胰膽合劑,治療急性水腫型胰腺炎.120例,

結果痊癒110例,好轉10例,體溫平均3-5天降至正常,腹痛及壓痛5-7天消失,症状體征1周內基本消失,血澱粉酶3天降至正常。

血象、肝功能1周後基本恢復正常(j匕京中醫1987;(6):33

 

.腸易激症候群的臨床研究

 

周氏治療腸易激症候群的經驗是脾陰虛損,補脾益陰忌用溫燥;

虛實夾雜,理中清腸寒熱並用;肝脾不和,抑肝扶脾兼調情志。

認為脾陰虛的表現為:大便溏瀉,進食生冷油膩加重,不思飲食,食後腹脹,口乾唇燥,形體消瘦,五心煩熱,

舌紅而干或有裂紋,苔少或光剝,脈細。治宜補脾陰,健脾運,禁用香燥溫藥。

常用藥有太子參、山藥、白扁豆、石斛、炒白芍、炙雞內金、生麥芽等[新中醫1997298):6)。

 

俞氏等對自擬健脾疏肝湯治療腸易激症候群進行了臨床和實驗研究。

健脾疏肝湯藥物組成為:黃芪、薏苡仁各20g,白朮、党參、茯苓各20g,當歸、生地、赤芍各12g,鬱金15g,川棟子、木香各log

腹痛甚加延胡索20g,白芍30g;粘液便加兒茶、煨訶子各15g;便秘加火麻仁、草決明各20g

每日劑,20日為1個療程。對照組給予安定和普魯本辛,其中便秘者給予果導片,腹瀉者給予鞣酸蛋白。

結果治療組46例經1個療程治療,顯效16例,好轉18例,無效12例,繼續治療2個療程後好轉9例,

總有效率達935%。對照組30例,經2個療程治療後顯效8例,好轉14例,無效8例。

兩組療效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005)。

實驗表明,健脾疏肝湯對胃腸功能有良好的職向調節作用,即能降低小鼠小腸碳末推進百分率,

抑制肌注新斯的明的小鼠胃腸推進運動的加快,也能抑制離體小腸的自發活動,

對乙醯膽鹼、氯化鋇所致的腸管收縮有明顯的拮抗作用,且可改善微循環和血液流變學指標,

從而使失常的腸管運動機能趨向正常[中國中西醫結合脾胃雜誌1997.51):10]。

 

李氏等用中藥灌腸治療腸易激症候群52例,並與用西藥保留灌腸的對照組49例作了對比觀察。

治療組中若以腹脹、便秘為主要症状,

用工號方:乾漆炭2g,馬錢子2g,鬱金4G,;炒枳殼12g,酒大黃3g,白及粉12g,青黛6g,元明粉2G

上方共研細末,每次g,加在lOOml生理鹽水中備用。若以腹痛、腹瀉或腹瀉與便秘交替為主要症状,

用Ⅱ號方:金銀花24g,馬尾連18g,黃柏18g,秦皮15g,炒肉豆蔻15g,陳皮9g,防風6-9g,白芍18-30g,當歸9-12g,甘草9-12g,小薊12g

每劑煎成lOOml備用。對照組以硫糖鋁糊劑、硫糖鋁合錫類散、羥乙唑糊劑行保留灌腸。

兩組均於每日睡前排便後行保留灌腸,14-20次為l療程,停3天後續第2療程治療。

治療結果:治療組52例,經1個療程治療,顯效27例,好轉22例,無效3例;

其中好轉的22例,於繼續治療第2個療程後顯效12例,餘10例仍為好轉。

治療組顯效率750%,對照組367%。兩組療效比較,經統計學處理有顯著性差異(P<001)。

方中所用乾漆、馬錢子劑量較小,在治療期間未發現有明顯副作用[中醫雜誌199334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