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證

淋證是指因飲食勞倦、濕熱侵襲而致的以腎虛,膀胱濕熱,氣化失司為主要病機,以小便頻急,滴瀝不盡,

尿道澀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類病證。

 

淋證為臨床常見病,中醫藥治療類屬淋證的尿路結石和腎盂腎炎均有較好的療效。

 

淋之名稱,始見於《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稱為「淋悶」,並有「甚則淋」,「其病淋」等的記載。

《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稱「淋秘」,該篇並指出淋秘為「熱在下焦」。

《金匱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並治》描述了淋證的症状:「淋之為病,小便如粟狀,小腹弦急,痛引臍中。」

隋代《諸病源候論.淋病諸候》對本病的病機作了詳細的論述,並將本病的病位及發病機理作了高度明確的概括:

「諸淋者,由腎虛而膀胱熱故也。」

 

巢氏這種以腎虛為本,以膀胱熱為標的病機理論,已為後世所宗。

金元時期《丹溪心法.淋》強調淋證主要由熱邪所致:「淋有五,皆屬乎熱」。

明代《景岳全書.淋濁》在認同「淋之初病,則無不由乎熱劇」的同時,提出「久服寒涼」,

「淋久不止」有「中氣下陷和命門不固之證」,

並提出治療時「凡熱者宜清,澀者宜利,下陷者宜升提,虛者宜補,陽氣不固者溫補命門」,

對淋證病因病機的認識更為全面,治療方法也較為完善。

 

歷代醫家對淋證的分類進行了探索,

《中藏經》首先將淋證分為冷、熱、氣、勞、膏、砂、虛、實八種,為淋證臨床分類的雛形。

《諸病源候論.淋病諸候》把淋證分為石、勞、氣、血、膏、寒、熱七種,而以「諸淋」統之。

《備急千金要方.淋閉》提出「五淋」之名,

《外台秘要.淋並大小便難病》具體指出五淋的內容:「《集驗》論五淋者,石淋、氣淋、膏淋、勞淋、熱淋也。」

現代臨床仍沿用五淋之名,但有以氣淋、血淋、膏淋、石淋、勞淋為五淋者,

亦有以熱淋、石淋、血淋、膏淋、勞淋為五淋者。

按臨床實際,熱淋、氣淋均屬常見,故本節擬分為熱淋、氣淋、血淋、膏淋、石淋、勞淋六淋進行論治。

 

西醫學的泌尿系感染、泌尿繫結石、泌尿系腫瘤、乳糜尿等,當臨床表現為淋證時,可參考本節內容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1.膀胱濕熱多食辛熱肥甘之品,或嗜酒過度,釀成濕熱,下注膀胱,或下陰不潔,濕熱穢濁毒邪侵入膀胱,釀成濕熱,

或肝膽濕熱下注皆可使濕熱蘊結下焦,膀胱氣化不利,發為熱淋;若灼傷脈絡,迫血妄行,血隨尿出,則發為血淋;

若濕熱久蘊,煎熬尿液,日積月累,結成砂石,則發為石淋;

若濕熱蘊結,膀胱氣化不利,不能分清別濁,脂液隨小便而出,則發為膏淋。

 

2.肝鬱氣滯惱怒傷肝,肝失疏泄,或氣滯不會,郁於下焦,致肝氣鬱結,膀胱氣化不利,發為氣淋。

 

3.脾腎虧虛久淋不愈,濕熱耗傷正氣,或勞累過度,房室不節,或年老,久病,體弱,皆可致脾腎虧虛。

脾虛而中氣不足,氣虛下陷,則發為氣淋;

若腎虛而下元不固,腎失固攝,不能制約脂液,脂液下注,隨尿而出,則發為膏淋;

若腎虛而陰虛火旺,火熱灼傷脈絡,血隨尿出,則發為血淋;病久傷正,遇勞即發者,則為勞淋。

 

「諸淋者,由腎虛而膀胱熱故也。」淋證的病位在腎與膀胱,且與肝脾有關。

其病機主要是腎虛,膀胱濕熱,氣化失司。腎與膀胱相表裡,腎氣的盛衰,直接影響膀胱的氣化與開合。

淋證日久不愈,熱傷陰,濕傷陽,易致腎虛;腎虛日久,濕熱穢濁邪毒容易侵入膀胱,引起淋證的反覆發作。

因此,腎虛與膀胱濕熱在淋證的發生、發展及病機轉化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淋證有虛有實,初病多實,久病多虛,初病體弱及久病患者,亦可虛實並見。實證多在膀胱和肝,虛證多在腎和脾。

 

【臨床表現】

 

淋證以小便頻急,滴瀝不盡,尿道澀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為基本特徵。

其起病或急或緩,其病程或長或短,長者久淋不已,時作時止,遇勞即發。

小便頻急者每日小便可達數十次,而每次尿量較少,或伴有發熱,小便熱赤;

或小便排出砂石,排尿時尿流中斷,腰腹絞痛難忍;或尿中帶血或夾有血塊;

或小便渾濁如米泔或滑膩如脂膏,種種不一。

病久或反覆發作後,常伴有低熱,腰痛,小腹墜脹,疲勞等症。

 

【診斷】

 

1.具有淋證的小便頻急,滴瀝不盡,尿道澀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等基本臨床特徵。尚可有各種淋證各自的特徵。

 

2.病久或反覆發作後,常伴有低熱,腰痛,小腹墜脹,疲勞等症。

 

3.多見於已婚女性,每因勞累過度,情志變化,感受外邪而誘發。

 

4.結合有關檢查,如尿常規、尿細菌培養、X線腹部攝片、腎盂造影、雙腎及膀胱B超、膀胱鏡等,可明確診斷。

 

【鑒別診斷】

 

1.癃閉癃閉以排尿困難,全日總尿量明顯減少,點滴而出,甚則小便閉塞不通為臨床特徵。

淋證以小便頻急,滴瀝不盡,尿道澀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為特徵。

其中小便短澀量少,排尿困難與癃閉相似,但癃閉排尿時不痛,每日小便總量遠遠低於正常,甚至無尿排出;

而淋證排尿時疼痛,每日小便總量基本正常。

 

2.尿血血淋和尿血都有小便出血,尿色紅赤,甚至尿出純血等症状。

其鑒別的要點是有無尿痛。尿血多無疼痛之感,雖亦間有輕微的脹痛或熱痛,但終不若血淋的小便滴瀝而疼痛難忍。

《丹溪心法.淋》曰:「痛者為血淋,不痛者為尿血。」故一般將痛者稱為血淋,不痛者稱為尿血。

 

3.尿濁淋證的小便渾濁需與尿濁相鑒別。尿濁雖然小便渾濁,白如泔漿,與膏淋相似,

但排尿時尿出自如,無疼痛滯澀感,與淋證不同。以有無疼痛為鑒別要點。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明淋證類別由於每種淋證都有不同的病機,其演變規律和治法也不盡相同,在此需要辨明淋證類別。

辨識的要點是每種淋證的各自特徵。

起病急,症見發熱,小便熱赤,尿時熱痛,小便頻急症状明顯,每日小便可達數十次,每次尿量少者為熱淋;

小便排出砂石,或尿道中積有砂石,致排尿時尿流突然中斷,尿道窘迫疼痛,

或砂石阻塞於輸尿管或腎盂中,常致腰腹絞痛難忍者為石淋;

腹脹滿明顯,小便艱澀疼痛,尿後餘瀝不盡者為氣淋;

尿中帶血或夾有血塊,並有尿路疼痛者為血淋;

淋證而見小便渾濁如米泔或滑膩如脂膏者為膏淋;

久淋,小便淋瀝不已,時作時止,遇勞即發者為勞淋。

 

2.辨虛實在區別各種不同淋證的基礎上,還需辨識證候的虛實。

一般而言,初起或在急性發作階段,因膀胱濕熱、砂石結聚、氣滯不利所致,尿路疼痛較甚者,多為實證;

淋久不愈,尿路疼痛輕微,見有腎氣不足,脾氣虛弱之證,遇勞即發者,多屬虛證。

氣淋、血淋、膏淋皆有虛、實及虛實並見之證,石淋日久,傷及正氣,陰血虧耗,亦可表現為正虛邪實並見之證。

 

3.辨標本緩急各種淋證之間可以相互轉化,也可以同時並存,所以辨證上應區別標本緩急。

一般是本著正氣為本,邪氣為標;病因為本,證候為標;舊病為本,新病為標等標本關係進行分析判斷。

以勞淋轉為熱淋為例,從邪與正的關係看,勞淋正虛是本,熱淋邪實為標;

從病因與證候的關係看,熱淋的濕熱蘊結膀胱為本,而熱淋的證候為標,

根據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原則,當以治熱淋為急務,從而確立清熱通淋利尿的治法,

先用相應的方藥,待濕熱漸清,轉以扶正為主。

同樣在石淋並發熱淋時,則新病熱淋為標,舊病石淋為本,

如尿道無阻塞等緊急病情,應先治熱淋,後治石淋,治癒熱淋後,再治石淋。

 

治療原則

 

實則清利,虛則補益,是治療淋證的基本原則。實證有膀胱濕熱者,治宜清熱利濕;

有熱邪灼傷血絡者,治宜涼血止血;有砂石結聚者,治宜通淋排石;

有氣滯不利者,治宜利氣疏導。虛證以脾虛為主者,治宜健脾益氣;

以腎虛為主者,治宜補虛益腎。

所以徐靈胎評《臨證指南醫案.淋濁》時指出:

「治淋之法,有通有塞,要當分別,有瘀血積塞住溺管者,宜先通,無瘀積而虛滑者,宜峻補。」

 

淋證的治法,聲有忌汗、忌補之說,如《金匱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並治》說:

「淋家不可發汗」,《丹溪心法.淋》說:「最不可用補氣之藥,氣得補而愈脹,血得補而愈澀,熱得補而愈盛。」

驗之臨床實際,未必都是如此。

淋證往往有惡寒發熱,此並非外邪襲表,而是濕熱熏蒸,邪正相搏所致,發汗解表,自非所宜。

因淋證多屬膀胱有熱,陰液常感不足,而辛散發表,用之不當,不僅不能退熱,反有劫傷營陰之弊。

若淋證確由外感誘發,或淋家新感外邪,症見惡寒發熱,鼻塞流涕,咳嗽,咽痛者,仍可適當配合辛涼解表之劑。

因淋證為膀胱有熱,陰液不足,即使感受寒邪,亦容易化熱,故應避免辛溫之品。

至於淋證忌補之說,是指實熱之證而言,諸如脾虛中氣下陷,腎虛下元不固,

自當運用健脾益氣,補腎固澀等法治之,不屬忌補範圍。

 

分證論治

 

.熱淋

 

症状:小便頻急短澀,尿道灼熱刺痛,尿色黃赤,少腹拘急脹痛,或有寒熱,口苦,嘔惡,或腰痛拒按,或有大便秘結,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利濕通淋。

 

方藥:八正散。

 

本方的功效是清熱解毒,利尿通淋。其中木通、篇蓄、瞿麥、滑石利尿通淋,大黃、山梔、甘草梢清熱解毒。

若大便秘結,腹脹者,可重用生大黃,並加枳實以通腑泄熱;

若腹滿便溏,則去大黃;若伴見寒熱,口苦,嘔惡者,可合用小柴胡湯以和解少陽;

若濕熱傷陰者,去大黃,加生地、牛膝、白茅根以養陰清熱;

若小腹脹滿,加烏藥、川棟子行氣止痛;

若熱毒瀰漫三焦,人營人血,又當急則治標,用黃連解毒湯合五味消毒飲,以清熱瀉火解毒;

若頭身疼痛,惡寒發熱,鼻塞流涕,有表證者,加柴胡、金銀花、連翹等宣透熱邪。

 

.石淋

 

症状:尿中時夾砂石,小便艱澀,或排尿時突然中斷,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

或腰腹絞痛難忍,痛引少腹,連及外陰,尿中帶血,舌紅,苔薄黃。

若病久砂石不去,可伴見面色少華,精神萎頓,少氣乏力,舌淡邊有齒印,脈細而弱;或腰腹隱痛,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細帶數。

 

治法:清熱利尿,通淋排石。

 

方藥:石韋散。

 

方中石韋、冬葵子、瞿麥、滑石、車前子清熱利尿,通淋排石。

可加金錢草、海金沙、雞內金等以加強排石消堅的作用。

若腰腹絞痛者,可加芍藥、甘草以緩急止痛;若見尿中帶血,可加小薊、生地、藕節以涼血止血;

尿中有血條血塊者,加川牛膝、赤芍、血竭以活血祛瘀;若兼有發熱,可加蒲公英、黃柏、大黃以清熱瀉火。

石淋日久,虛實並見,當標本兼治,氣血虧虛者,宜二神散合八珍湯;

陰液耗傷者,宜六味地黃丸合石韋散;腎陽不足者,宜金匱腎氣丸合石韋散。

 

.氣淋

 

症状:實證表現為小便澀痛,淋瀝不宜,小腹脹滿疼痛,苔薄白,脈多沉弦。

虛證表現為尿時澀滯,小腹墜脹,尿有餘瀝,面白不華,舌質淡,脈虛細無力。

 

治法:實證宜利氣疏導,虛證宜補中益氣。

 

方藥:實證用沉香散,虛證用補中益氣湯。

 

沉香散中沉香、橘皮利氣,當歸、白芍柔肝,甘草清熱,石韋、冬葵子、滑石、王不留行利尿通淋。

胸悶脅脹者,可加青皮、烏藥、小茴香以疏肝理氣;日久氣滯血瘀者,可加紅花、赤芍、川牛膝以活血化瘀。

補中益氣湯補中益氣,以治中氣不足、氣虛下陷之氣淋。

若小便澀痛,服補益藥後,反增小腹脹滿,為兼濕熱,可加車前草、白茅根、滑石以清熱利濕;

若兼血虛腎虧者,可用八珍湯倍茯苓加杜仲、枸杞、懷牛膝,以益氣養血,脾腎雙補。

 

.血淋

 

症状:實證表現為小便熱澀刺痛,尿色深紅,或夾有血塊,疼痛滿急加劇,或見心煩,舌苔黃,脈滑數。

虛證表現為尿色淡紅,尿痛澀滯不明顯,腰酸膝軟,神疲乏力,舌淡紅,脈細數。

 

治法:實證宜清熱通淋,涼血止血;虛證宜滋陰清熱,補虛止血。

 

方藥:實證用小薊飲子,虛證用知柏地黃丸。

 

小薊飲子方中小薊、生地、蒲黃、藕節清熱涼血止血,小薊可重用至30g,生地以生者為宜;

木通、淡竹葉通淋利小便,降心火;梔子清三焦濕熱;

滑石利尿通淋;當歸引血歸經;生甘草梢瀉火而能達莖中以止痛。

若熱重出血多者,可加黃芩、白茅根,重用生地;

若血多痛甚者,可另服參三七、琥珀粉,以化瘀通淋止血。

知柏地黃丸滋陰清熱以治血淋虛證,亦可加旱蓮草、阿膠、小薊、地榆等以補虛止血。

 

.膏淋

 

症状:實證表現為小便渾濁如米泔水,置之沉澱如絮狀,上有浮油如脂,或夾有凝塊,

或混有血液,尿道熱澀疼痛,舌紅,苔黃膩,脈濡數。

虛證表現為病久不已,反覆發作,淋出如脂,小便澀痛反見減輕,

但形體日漸消瘦,頭昏無力,腰酸膝軟,舌淡,苔膩,脈細弱無力。

 

治法:實證宜清熱利濕,分清泄濁;虛證宜補虛固澀。

 

方藥:實證用程氏革蘚分清飲,虛證用膏淋湯。

 

程氏革蘚分清飲中萆蘚、菖蒲清利濕濁;黃柏、車前子清熱利濕;

白朮、茯苓健脾除濕;蓮子心、丹參清心活血通絡,使清濁分,濕熱去,絡脈通,脂液重歸其道。

蓮子心宜改用蓮米,可加土茯苓、薺菜以加強清熱利濕,分清泄濁之力;

若小腹脹,尿澀不暢者,加烏藥、青皮;

小便夾血者,加小薊、蒲黃、藕節、白茅根。

膏淋湯中党參、山藥補脾,地黃、芡實滋腎,白芍養陰,龍骨、牡蠣固攝脂液。

若脾腎兩虛,中氣下陷,腎失固澀者,可用補中益氣湯合七味都氣丸益氣升陷,滋腎固澀。

 

.勞淋

 

症状:小便不甚赤澀,但淋瀝不已,時作時止,遇勞即發,腰酸膝軟,神疲乏力,舌質淡,脈細弱。

 

治法:健脾益腎。

 

方藥:無比山藥丸。

 

本方有健脾利濕,益腎固澀之功。

其中山藥、茯苓、澤瀉健脾利濕,熟地、山茱萸、巴戟天、菟絲子、杜仲、牛膝、五味子、肉蓯蓉、赤石脂益腎固澀。

若脾虛氣陷,症見小腹墜脹,小便點滴而出者,可與補中益氣湯同用,以益氣升陷;

若腎陰虧虛,症見面色潮紅,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者,可與知柏地黃丸同用,以滋陰降火;

若腎陽虛衰,症見面色少華,畏寒怯冷,四肢欠溫,舌淡,苔薄白,脈沉細者,可合右歸丸以溫補腎陽,或用鹿角粉3G,分2次吞月艮。

 

【轉歸預後】

 

各種淋證之間,在轉歸上存在著一定的關係。首先是不同淋證之間和某些淋證本身的虛實之間可相互轉化。

如實證的熱淋、血淋、氣淋失治誤治,邪傷正氣,可以轉化為虛證的勞淋,

反之虛證的勞淋,重感於邪或七情再傷,也可轉化為實證或虛實並見的熱淋、血淋、氣淋。

 

而當濕熱未盡,正氣已傷,處於實證向虛證的移行階段,則表現為虛實並見的證候。

又如氣淋、血淋、膏淋等淋證本身,都可由實證向虛證或由虛證向實證轉化。

而石淋由實轉虛時,由於砂石未去,則表現為正虛邪實之證。

 

其次是某些淋證間的相互轉化或同時兼見,如熱淋可轉為血淋,血淋也可誘發熱淋。

又如熱淋若熱傷血絡,可兼血淋;在石淋的基礎上,若石動損傷血絡,也可兼見血淋;

石淋再感濕熱之邪,又可兼見熱淋;或膏淋並發熱淋、血淋等。

認識淋證的各種轉化關係,對臨床靈活運用辨證淪治,有實際指導意義。淋證久病不愈,可發展成癃閉和關格。

 

淋證的預後,往往與其類型和病情輕重有關,一般說來,淋證初起多較易治癒,

但少數熱淋、血淋有時可發生濕熱瀰漫三焦,熱毒陷入營血,出現高熱、神昏、譫語等重危證候。

 

淋證日久不愈或反覆發作,可以轉為勞淋,導致脾腎兩虛,甚至脾腎衰敗,腎虧肝旺,肝風上擾,

而出現頭暈肢倦,噁心嘔吐,不思納食,煩躁不安,甚則昏迷抽搐等證候。

至於淋證日久,尿血綿綿不止,患者面色憔悴,形體瘦削,或少腹捫及腫塊,此乃氣滯血瘀,進而可導致症積形成。

 

【預防與調攝】

 

增強體質,防止情志內傷,消除各種外邪入侵和濕熱內生的有關因素,

如忍尿,過食肥甘,縱慾過勞,外陰不潔等,是預防淋證發病及病情反覆的重要方面。

注意妊娠及產後衛生,對防止子淋、產後淋的發生有重要意義。

積極治療消渴、癆瘵等疾患,避免不必要的導尿及泌尿道器械操作,也可減少本病證的發生。

淋證應多喝水,飲食宜清淡,忌肥膩香燥、辛辣之品;禁房事;注意適當休息,有助於早日恢復健康。

 

【結語】

 

淋證是以小便頻急,滴瀝不盡,尿道澀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類病證。

病因以飲食勞倦,濕熱侵襲為主,病位在腎與膀胱,主要病機是腎虛、膀胱濕熱,氣化失司。

本病證初起多實,久則由實轉虛,亦可呈現虛實並見的證候,腎虛、膀胱濕熱在其發病及病機轉化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淋證臨床症状有兩類:一類是膀胱氣化失司所引起的證候,一類是各種淋證的特殊症状。

前者是診斷淋證的主要憑證,後者是辨識淋證中不同類別的主要依據。

根據後者,目前將淋證分為熱淋、石淋、氣淋、血淋、膏淋和勞淋六種。

 

在辨證時,除要辨別淋證的不同類別外,還要詳審證候的虛實。

初起或在急性發作階段,因膀胱濕熱、砂石結聚、氣滯不利所致,尿路疼痛較甚者,多為實證;

淋久不愈,尿路疼痛輕微,見有腎氣不足、脾氣虛弱之證,遇勞即發者,多屬虛證。

實則清利,虛則補益,是治療淋證的基本原則。

實證有膀胱濕熱者,治宜清熱利濕;

有熱邪灼傷血絡者,治宜涼血止血;

有砂石結聚者,治宜通淋排石;

有氣滯不利者,治宜利氣疏導。虛證以脾虛為主者,治宜健脾益氣;

以腎虛為主者,治宜補虛益腎。

由於不同淋證之間和某些淋證本身的虛實之間可以相互轉化,或同時兼見,因此在治療淋證時,要謹守病機,辨證論治。

 

[附]尿濁

 

尿濁是以小便混濁,白如泔漿,排尿時並無疼痛為主症的一種病證。

 

本病的發生,多由飲食肥甘,脾失健運,釀生濕熱,或病後濕熱未清,蘊結下焦,清濁不分而成。

若熱盛灼傷脈絡,絡損血溢,則尿濁夾血。

病延日久,脾腎兩傷,脾虛中氣下陷,腎虛固攝無權,則精微脂液下流;

若脾不統血,或腎陰虧損,虛火灼絡,也可導致尿濁帶血。

如再恣食肥甘,或勞欲過度,又可使尿濁加重,或引起複發。

 

本病初起以濕熱為多,治宜清熱利濕。病久多脾腎虧虛,治宜培補脾腎,固攝下元。虛實並見者,應予兼顧。

 

.濕熱內蘊

 

症状:小便混濁或夾凝塊,上有浮油,或帶血色,或夾有血絲、血塊,或尿道有熱澀感,口渴,苔黃膩,脈濡數。

 

治法:清熱化濕。

 

方藥:程氏萆蘚分清飲加減。

 

.脾虛氣陷

 

症状:尿濁反覆發作,日久不愈,小便混濁如白漿,小腹墜脹,尿意不暢,面色不華,神疲乏力,消瘦,

勞倦或進食油膩則發作或加重,舌淡,脈虛數。

 

治法:健脾益氣,升清固澀。

 

方藥:補中益氣湯。

 

可加蒼朮以健脾化濕濁;若尿濁夾血者,酌加小薊、藕節、阿膠、旱蓮草;若脾虛及腎而見肢冷便溏者,可加附子、炮姜。

 

.腎元虧虛

 

症状:尿濁遷延日久,小便乳白如凝脂或凍膠,精神萎靡,消瘦無力,腰酸膝軟,頭暈耳鳴。

偏於陰虛者,見煩熱,口乾,舌質紅,脈細數;偏於陽虛者,面白不華,形寒肢冷,舌質淡白,脈沉細。

 

治法:偏腎陰虛者,宜滋陰益腎;偏腎陽虛者,宜溫腎固澀。

 

方藥:偏腎陰虛者,用知柏地黃丸合二至丸;偏腎陽虛者,用鹿茸補澀丸。

 

【文獻摘要】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淋家不可發汗,汗出必便血。」

 

《諸病源候論.淋病諸候》:「諸淋者,由腎虛而膀胱熱故也。

……腎虛則小便數,膀胱熱則水下澀,數而且澀,則淋瀝不宣,故謂之淋。」

「石淋者,淋而出石也。腎主水,水結則化為石,故腎客沙石。

 

腎虛為熱所乘,熱則成淋,其病之狀,小便則莖里痛,尿不能卒出,痛引少腹,膀胱里急,沙石從小便道出,甚者塞痛令悶絕。」

「膏淋者,淋而有肥,狀似膏,故謂之膏淋,亦曰肉淋。此腎虛不能制於肥液,故與小便俱出也。」

「勞淋者,謂勞傷腎氣而生熱成淋也。腎氣通於陰,其狀尿留莖內,數起不出,引小腹痛,小便不利,勞倦即發也。」

「熱淋者,三焦有熱,氣搏於腎,流人於胞而成淋也,其狀小便赤澀。」

「血淋者,是熱淋之甚者,則尿血,謂之血淋。心主血,血之行身,通遍經絡,循環府藏,勞甚者則散失其常經,溢滲入胞,而成血淋也。」

「寒淋者,其病狀先寒戰然後尿是也,由腎氣虛弱,下焦受於冷氣,人胞與正氣交爭,寒氣勝則戰寒而成淋,正氣勝戰寒解,故得小便也。」

 

《丹溪心法.淋》:「痛者為血淋,不痛者為尿血。……血淋一證,須看血色分冷熱,色鮮者,心、小腸實熱;

色瘀者,腎、膀胱虛冷。……若熱極成淋,服藥不效者,宜減桂枝五苓散加木通、滑石、燈芯、瞿麥各少許,蜜水調下。」

 

《醫宗必讀.淋證》:「氣淋有虛實之分。」

 

《金匱翼.諸淋》:「初則熱淋、血淋,久則煎熬水液,稠濁如膏如沙如石也。

夫散劑利小便,只能治熱淋、血淋而已。其膏、沙、石淋,必須開郁行氣,破血滋陰方可也。」

 

《景岳全書.淋濁》:「淋之初,病則無不由乎熱劇,無容辨矣。

但有久服寒涼而不愈者,又有淋久不止及痛澀皆去,而膏淋不已,淋如白濁者,此惟中氣下陷及命門不固之證也。

故必以脈以證,而察其為寒為熱為虛,庶乎治不致誤。

……治淋之法,大都與治濁相同。凡熱者宜清,澀者宜利,下陷者宜升提,虛者宜補,陽氣不固者宜溫補命門。」

 

【現代研究】

 

.中醫藥治療膀胱炎、腎盂腎炎的臨床研究

 

腎盂腎炎、膀胱炎臨床表現以尿頻、尿急、尿痛或排尿不盡感,腰酸痛或小腹脹痛,

小腹或脊肋角壓痛、叩擊痛,或膿尿為特徵。屬中醫淋證範疇。

文獻中報導中醫藥治療泌尿系感染療效肯定,副作用小,複發率低。

周氏認為淋證主要為熱毒蘊結、下焦膀胱氣化受阻,採用五味消毒飲加味治療急性腎盂腎炎48例,

治癒率81%,總有效率958%[江西中醫藥1993;(2):31]。

 

姬氏報導用清熱化瘀法治療濕熱淋50例,突出濕熱郁遏氣機,氣滯血瘀病機特點,強調清化濕熱、化瘀和絡為法,

臨床治癒率50%,有效率90%[江西中醫藥1994;(5):33]。

 

李氏治療勞淋326例(慢性腎盂腎炎157例,慢性膀胱炎169例),

分為氣陰兩虛兼膀胱濕熱型,及腎陰虛、腎陽虛、腎陰陽兩虛、氣滯血瘀分別兼膀胱濕熱型,

治療標本兼顧,6周為1個療程,一般服藥1-2個療程,結果慢性腎盂腎炎治癒123例(7834%),

有效率9682%,慢性膀胱炎治癒146例(8639%),有效率9832%。

隨訪.254例遠期療效,完全治癒率87%[全國中醫腎病第六次學術研討會論文輯要199017]。

 

.中醫藥治療泌尿系統結石病的臨床研究

 

尿路結石屬中醫石淋範疇。中醫治療尿路結石包括排石療法和溶石療法。

排石療法不僅採用通淋排石、清熱利尿,還兼用行氣活血、化瘀散結,對體虛者還輔以補腎、溫陽、益氣等法。

如安氏等採用補腎活血利水法防治腎、輸尿管結石200例,效果滿意。

其中男149例,女51例,年齡19—68歲間,平均368歲;病史1天至4年,平均4個月。

其中經B超或X線平片檢查腎結石104例,輸尿管結石96例。結石橫徑在03-1Oem之間。

 

單髮結石128例,多髮結石72例。經B超或IVP檢查有腎積水者86例。

方劑由熟地、黃芪、三棱、莪術、金錢草、滑石等組成。製成沖劑,每袋13g,每次袋,每日3次口服,

本組病例服藥時間最短3天,最長4年,平均6個月。

結果;結石排出或經檢查消失者視為排石,腎結石移至輸尿管或輸尿管結石移動1Oem以上視為移動。

腎結石排石59例(5673%),移動25例(24%),無變化20例(1923%),總有效率7788%;

輸尿管結石排石82例(854%),移動8例(83%),無變化6例(625%),總有效率9687%。

排石率達705%,顯示本法方藥有較好的排石作用,長期服用還有較好的抑制原有結石增大,

防止新生結石形成的作用(中國醫藥學報1997;(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