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科疾病的治療原則

婦科疾病的治療,也和其他臨床各科一樣,著重在調整全身功能,

臨證時必須運用四診八綱認真地進行辨證分析,分清臟、腑、氣、血、寒、熱、虛、實,然後確定治療原則。

婦女以血為主,血賴氣行,臟腑是氣血生化之源。

由於婦女生理上數傷於血,以致氣分偏盛,性情易於波動,常影響於肝;

飲食失調,憂思勞倦,易傷脾胃;素稟不足,早婚多產,房事不節,常損傷腎氣。

因此,臟腑功能失常,氣血失調,導致沖任損傷,產生的經、帶、胎、產、雜諸病,

常用補腎滋腎、疏肝養肝、健脾和胃、調理氣血諸法來調補沖任,這是婦科疾病治療的基本原則。

同時,女性生殖道與外界相通,容易直接感受外邪,因此在婦科疾病治療中除內治法外,

還可以配合外治法,以使藥物直達病所,提高療效。

 

補腎滋腎

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氣,是人體生長、發育和生殖的根本。

婦女發育到一定時期,腎氣旺盛,天癸成熟,沖任通盛,才有月經和孕育的可能:

若腎氣不足,沖任虧損,就會發生經、帶、胎、產、雜諸方面的疾病。

所以補腎滋腎是治療婦科病的一個重要原則。

同樣是早婚多產、房事不節,但由於體質的不同,有的損傷了腎氣,有的損傷了腎陽,

有的則損傷了腎陰,因此在運用補腎方法時,又有平補、溫補、滋補之分。

 

一、補腎益氣

 

腎氣虛,沖任不固,導致月經先期、月經先後無定期、崩漏、胎動不安、子宮脫垂、不孕等疾病。

治療宜平補腎氣為主,常用的代表方劑如大補元煎、固陰煎之類。

 

二、滋腎益陰

 

腎陰虛,沖任血少,或熱伏沖任,導致月經先期、崩漏、閉經、不孕等疾病。

治療宜滋腎益陰為主,常用的代表方劑如左歸丸、六味地黃丸、補腎地黃丸之類。

 

三、溫腎助陽

 

腎陽虛,沖任失於溫煦,導致經、帶、胎、產、雜諸病。

治療宜溫腎助陽為主,常用的代表方劑如金匱腎氣丸、右歸丸之類。

 

四、溫陽行水

 

腎陽虛的進一步發展,常致氣化失常,水濕內停,水濕下注沖任或泛溢肌膚,導致帶下病、妊娠腫脹等疾病。

治療宜溫腎助陽,化氣行水為主,常用的代表方劑如真武湯、五苓散之類。

 

五、滋腎養肝

 

肝腎同司下焦,肝藏血,腎藏精,精血相生,肝腎同源。

肝腎又為沖任之本,所以肝腎不足產生的病變可影響沖任;沖任損傷,也可涉及肝腎。

一般常見的崩漏、經閉、胎動不安、滑胎、不孕等大都由肝腎不足所致。

因此,肝腎不足,沖任損傷所引起的婦科疾病,應以滋腎養肝為主,

常用的代表方劑如左歸丸、杞菊地黃丸之類,並應根據具體病情佐以血肉有情之品。

滋腎養肝即是益沖任之源,源盛則流自暢,其病自愈。

 

六、溫腎健脾

 

脾主濕,腎主水,水濕同根,根於命火的虛衰。

脾腎陽虛,水濕內停或日久化為痰濁,可導致經行泄瀉、妊娠腫脹、帶下病、月經後期、閉經、不孕等病。

治療宜溫腎健脾為主,常用的代表方劑如四神丸合健固湯、溫胞飲之類,同時根據水濕、

痰濁的不同情況兼用燥濕、利水、化痰之品。:

 

總之,補腎滋腎法在婦科疾病治療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必須熟練運用,

特別是青春期的女子,腎氣未充,補腎滋腎就更為重要。

 

疏肝養肝

肝藏血,主疏泄,性喜條達。又肝司血海,沖為血海。

婦女若肝氣平和,則經脈流暢,血海寧靜,經、孕、產、乳正常。

但由於婦女數傷於血,氣分偏盛,情緒易於激動,每致肝失條達,疏泄無度,沖任不調,

發生經、帶、胎、產、雜諸病,治療應以疏肝養肝為主。

因此,疏肝養肝成為治療婦科疾病的又一個重要原則。

 

一、疏肝解郁

 

由於抑鬱忿怒,使肝氣鬱結,沖任失暢,導致月經後期、痛經、閉經、不孕等婦科疾病。

治療宜疏肝解郁為主,常用的代表方劑如加味烏藥湯、八物湯之類。

 

二、疏肝瀉火

 

若肝鬱化火,熱傷沖任,或氣火上逆,導致月經先期、崩漏、行經吐衄等疾病。

療宜疏肝瀉火為主,常用的代表方劑如丹梔逍遙散、清肝止淋湯之類。

 

三、瀉肝除濕

 

若肝鬱化熱,肝氣犯脾,脾虛濕盛,濕熱互結,下注沖任,導致帶下、陰癢等疾病。

治療宜瀉肝清熱除濕為主,常用的代表方劑如龍膽瀉肝湯之類。

 

四、疏肝理脾

 

若肝氣犯脾,肝脾不和,沖任失司,導致月經不調、不孕等疾病。

療宜疏肝理脾,常用的代表方劑如逍遙散、開郁種玉湯之類。

 

五、調肝補腎

 

若肝鬱兼腎虛,沖任失調,導致月經不調、痛經、不孕等疾病。

治療宜調肝補腎,常用的代表方劑如調肝湯、定經湯之類。

 

六、養血柔肝

 

婦女由於經、孕、產、乳數傷於血,肝血不足,沖任血虛,進一步導致月經後期、月經過少、

閉經、胎動不安、不孕等疾病。治療宜養血柔肝,常用的代表方劑如四物湯、滋血湯、養精種玉湯之類。

 

七、平肝潛陽

 

若肝經血虛日重,肝陰不足,或肝血本虛,孕血養胎,肝血愈虛,肝陰不足,均使肝陽偏亢,

導致妊娠眩暈、產後痙證等。治療宜平肝潛陽,常用的代表方劑如一貫煎、三甲復脈湯之類。

 

八、鎮肝熄風

 

若陰虛火旺,肝風內動者,可致妊娠癇證,宜鎮肝熄風,代表方劑如羚角鉤藤湯之類。

中年婦女由於胎產、哺乳數傷於血,常致肝失所養,導致經、帶、胎、產諸病,

因此治療常以調肝為主,但肝腎同源,故也常兼予補腎。

 

健脾和胃

脾胃為後天之本,乃氣血生化之源,而沖任又隸於陽明。

婦女脾胃健運,氣血充盛,則血海滿盈,經候如期,胎孕正常。若脾胃失調,生化之源不足,

影響沖任,就容易發生經、帶、胎、產、乳各種疾病。其治療原則應是健脾和胃,資其化源。

 

健脾和胃的方法,須根據不同的病情,採用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寒者溫之、熱者清之的法則辨證施治。

 

一、健脾和胃

 

素體脾胃虛弱,或為飲食、勞倦所傷,以致脾胃虛弱,沖任不調,或孕期沖氣上逆,導致胎產諸病。

治療宜健脾和胃,或佐以消導之品,常用的代表方劑如香砂六君子湯之類。

 

二、健脾益氣

 

若脾胃虛弱,中氣不足,沖任不固,血失統攝,導致胎產崩傷諸病。

治療宜健脾益氣為主,常用的代表方劑如舉元煎、補中益氣湯之類。

 

三、健脾養血

 

若脾胃虛弱,影響了生化之源,則脾虛血少,沖任血虛,導致經、帶、胎、產諸病。

治療宜健脾養血為主,常用的代表方劑如歸脾湯、八珍湯之類。

 

四、健脾扶陽

 

脾胃氣虛嚴重者,脾陽不振,運化失職,導致經行泄瀉、浮腫等疾病。

治療宜健脾扶陽為主,常用的代表方劑如參苓白朮散、健固湯之類。

 

五、健脾利濕

 

脾陽不振,水濕內停,甚至水濕下注沖任,導致妊娠腫脹、帶下病等疾病。

治療宜健脾利濕,常用的代表方劑如全生白朮散、完帶湯之類。

 

六、健脾豁痰除濕

 

脾陽不振,水濕停聚,化為痰濁,壅塞胞脈,導致月經後期、閉經、不孕等婦科疾病。

治療宜健脾豁痰除濕,常用的代表方劑如丹溪治濕痰方、蒼附導痰丸之類。

 

七、溫中和胃

 

胃中積寒,受納失權,導致經行泄瀉、妊娠嘔吐等病。

宜溫中和胃,常用的代表方劑如理中湯、半夏茯苓湯之類,常用的藥物如砂仁、蔻仁、藿香、丁香、炮姜、吳茱萸之類。

 

八、清熱和胃

 

胃中鬱熱,或邪熱人里,導致妊娠嘔吐、產後便秘、產後發熱等病。

宜清熱和胃或瀉熱和胃,常用的代表方劑如白虎湯、麻子仁丸之類,常用藥物如竹茹、黃芩、黃連、大黃之類。

 

九、養陰和胃

 

妊娠惡阻,久吐損傷胃陰,或熱邪損傷胃陰者,宜養陰和胃,代表方劑如近效方之類,

常用藥物如石斛、麥冬、天花粉、胡麻仁之類。

 

在治療過程中,即使病邪尚未傷及脾胃,用藥時也須予以兼顧,不宜過用滋膩或攻伐的藥品,

以免損傷脾胃,影響運化功能。老年婦女經斷以後,先天腎氣已衰,氣血俱虛,全賴後天水谷滋養,

此時健脾和胃以資化源,就更為重要。

 

調理氣血

氣血來源於臟腑,運行於經絡,是婦女經、孕、產、乳的物質基礎。

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兩者是相互協調,相互為用的。

婦女若氣血調暢,則五臟安和,沖任通盛,經孕正常。

婦女以血為本,血隨氣行,由於經、孕、產、乳的關係,容易耗血傷氣,導致氣血失調,

影響沖任,發生婦科疾病。氣血失調,不但是婦產科疾病的成因,有時也是婦產科疾病的結果,

因此,調理氣血成為治療婦產科疾病的重要原則之一。

情志變化常引起氣分病變,寒、熱、濕邪主要引起血分病變,

因此,調氣血的方法必須根據臨床症状,分辨其在氣在血,分析其虛、實、寒、熱,然後確定具體治法。

 

一、病在氣分,以治氣為主,治血為佐

 

(一)補氣

 

氣虛者補氣。氣虛者,中氣不足,沖任不固,導致月經先期、量多、崩漏、胎動不安、墮胎、小產、

產後惡露不絕、子宮脫垂等病,治療宜補氣為主,常用藥物如人蔘、党參,黃芪、白朮、山藥之類。

 

(二)升提

 

氣陷者升提。中氣不足,甚者則氣虛下陷,清陽不升,導致月經過多、崩漏、帶下、子宮脫垂等病,

療宜於補氣中加用升提之品,常用的升提藥物如升麻、柴胡、荊芥穗之類。

 

(三)行氣

 

氣滯者行氣。抑鬱忿怒,氣機不利,郁滯不行,氣滯則血瘀,沖任失暢,

導致月經後期、量少、痛經、閉經、缺乳、症瘕等病,治療宜行氣為主,

常用藥物如香附、木香、烏藥、枳殼、陳皮、砂仁、川楝子、荔枝核之類。

 

(四)降氣

 

氣逆者降氣。郁怒之甚,則氣機逆亂,引起經行吐衄、妊娠惡阻等病,

治療宜行氣之中兼用降氣之品,常用藥物如沉香、枳實、厚朴、半夏、蘇子之類。

 

(五)溫經扶陽

 

氣寒者溫經扶陽。感受寒邪,寒傷陽氣,或素體陽虛,寒自內生,導致經、帶、胎、產諸病,

治療宜溫經扶陽為主,常用藥物如附子、肉桂、吳茱萸、炮姜、茴香、桂枝、艾葉、淫羊藿、補骨脂、巴戟天、仙茅之類。

 

(六)清氣泄熱

 

氣熱者清氣泄熱。感受熱邪,入里化熱,或五志過極化火,導致經、帶、胎、產諸病,

治療宜清氣泄熱為主,常用藥物如石膏、知母、梔子、黃芩、黃連、黃柏、大黃、芒硝之類。

 

上述調理氣分諸法,常佐以補血、理血、活血之藥。

 

二、病在血分,以治血為主,治氣為佐

 

(一)補血養血

 

血虛者補血養血。經、孕、產、乳都是以血為用,而又都易耗血,易致沖任血虛,

導致月經後期、量少、閉經、胎動不安、產後腹痛等病,治療宜補血養血為主,重證血虛宜填精補血。

常用藥物如熟地、白芍、當歸、阿膠、龍眼肉、山茱萸、枸杞子之類。

 

(二)活血化瘀

 

血瘀者活血化瘀。寒凝、熱結、氣滯、氣虛均可導致血瘀,沖任失暢,引起月經後期、月經過少、

經期延長、經間期出血、痛經、崩漏、胞衣不下、產後腹痛、症瘕等病,

治療宜活血化瘀為主,重證宜用蟲類血肉有情之品搜剔脈絡。

常用藥物如赤芍、丹參、紅花、桃仁、丹皮、益母草、當歸、川芎、川牛膝、王不留行、

五靈脂、蒲黃、澤蘭、山楂、三棱、莪術、延胡索、廑蟲、水蛭、虻蟲之類。

 

(三)軟堅散結

 

血瘀重證,血結成症,宜活血化瘀,同時兼以軟堅散結,常用藥物如海藻、昆布、鱉甲、牡蠣、穿山甲之類。

 

(四)固沖止血

 

出血不止者固沖止血。氣虛、血熱、血瘀等多種原因可以導致沖任損傷,發生婦科出血疾病,

如月經過多、崩漏、胎漏、胎動不安、產後惡露不絕等。

在針對出血原因治療的同時,宜以止血為主,以藥物作用不同可分為

固攝止血、澀血止血、溫經止血、涼血止血、活血止血等類。

常用藥物如龍骨、牡蠣、烏賊骨、陳棕炭、仙鶴草、血餘炭、藕節、艾葉炭、炮姜炭、

炒地褕、貫眾炭、黑黃柏、焦梔子、側柏葉、苧麻根、三七、茜草、炒蒲黃、丹皮炭之類。

 

(五)清熱涼血

 

血熱者清熱涼血。熱邪與血搏結,損傷沖任,迫血妄行,導致月經先期、

量多、崩漏、經行發熱、產後惡露不絕、產後發熱等病,治療宜清熱涼血為主。

常用藥物即清氣泄熱藥與涼血藥物如水牛角、生地黃、牡丹皮、玄參、白芍之類伍用。

 

(六)清營祛瘀

 

熱毒與血搏結者清營祛瘀。感染邪毒,人里化熱,或熱極化毒,與血搏結,導致熱人血室、婦人腹痛、

產後發熱等病,治療宜清營祛瘀,即清熱解毒,活血化瘀。

常用藥物即清熱解毒藥如金銀花、連翹、蒲公英、紫花地丁、敗醬草、魚腥草、土茯苓之類與活血化瘀藥伍用。

 

(七)溫經行滯

 

血寒者溫經行滯。寒邪人里,與血搏結,血為寒凝,沖任阻滯,導致月經後期、量少、痛經、

閉經、不孕、症瘕、胞衣不下等病,治療宜溫經行滯。常用藥物即溫經扶陽藥與活血化瘀藥伍用。

 

(八)溫經養血

 

虛寒者溫經養血。素體陽氣不足,寒自內生,臟腑生化功能不足,不能生血行血,沖任血虛,

導致月經後期、量少、痛經等病,治療宜溫經養血。常用藥物即溫經扶陽藥與補血養血藥伍用。

 

(九)散寒祛濕

 

寒濕者散寒祛濕。脾腎陽虛,或感受寒濕,寒濕與血凝結,血行不暢,沖任阻滯,

導致痛經、閉經、症瘕等病,治療宜散寒祛濕為主。

常用藥物即溫經扶陽藥與燥濕利濕藥如蒼朮、白朮、茯苓、豬苓、澤瀉、薏苡仁、車前子、

大腹皮、茵陳、木通之類伍用。因寒濕凝滯,血行不暢,所以又常伍用活血化瘀藥。

 

(十)清熱除濕

 

濕熱者清熱除濕。濕濁從陽化熱,或感受濕熱之邪,濕熱下注,損傷沖任,

導致痛經、帶下病、陰癢等病,治療宜清熱除濕為主。

用藥物即清氣泄熱藥與燥濕利濕藥伍用。

若濕熱化毒或感受濕毒者,又宜解毒除濕,常同時伍用清熱解毒藥。

由於濕阻氣機,血行不暢,也常伍用活血化瘀藥。

 

(十一)解毒殺蟲

 

感染病蟲者解毒殺蟲,其治療詳見《外治法》。

 

上述調理血分諸法,常佐以補氣、理氣、行氣之藥。

 

此外,若失血過多,肢冷欲脫者,應急予補氣固脫。

同時在採用溫補、清補、滋補、破氣、逐瘀等法時,也應隨時照顧氣血,用藥不宜過於滋膩、

耗散或攻伐,以免滯氣滯血、耗氣耗血。

總之,調理氣血的原則,務使氣血和調,沖任通暢,則經、帶、胎、產諸病,自可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