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治法

婦科外治法最常用於前陰諸病,病變部位主要表現在前陰局部,但這些局部的反應和影響可累及全身,

同樣有些前陰病又是全身病變在前陰局部的反應,所以治療上既要局部用藥,又要結合內治法進行整體調治。

前陰病多為邪毒、病蟲致病,發生腫脹、膿腫、潰瘍、糜爛等病變,

在外治法中常選用清熱、解毒、殺蟲、收斂之類的藥物。

 

清熱的常用藥物如黃柏、黃連、知母等;解毒的常用藥物如金銀花、蒲公英、土茯苓、魚腥草、敗醬草、

白花蛇舌草等;殺蟲的常用藥物如苦參、鶴蝨、蛇床子、百部、雄黃、白頭翁等;

收斂的常用藥物如烏梅、五倍子、赤石脂、烏賊骨、海蛤粉、枯礬等。茲就婦科主要外治法敘述如下。

 

一、熏洗法

 

熏洗法即用藥水熏蒸和洗滌外陰局部的方法,主要用於外陰病變,如瘙癢、濕疹、腫脹、潰瘍等。

 

使用方法:將所用藥物包煎,必須煮沸2030分鐘後方可外用。

用時將藥水傾人專用盆內,乘熱熏洗患部,先熏後洗,待溫度適中可以洗滌外陰或坐盆,每次10分鐘。

潰瘍者不浸洗。7日為一療程,每日劑,煎2次,分早、晚熏洗。

 

二、沖洗法

 

沖洗法即用藥水沖洗陰道、外陰的方法,主要用於陰道及宮頸的病變,

如滴蟲性陰道炎、黴菌性陰道炎、非特異性陰道炎、急慢性宮頸炎(糜爛)等。

 

使用方法:將所用藥物包煎,煮沸20-30分鐘。待藥水溫度適宜(與體溫基本一致)時,置朗道沖洗器內進行沖洗。

但陰道內皺襞多,分泌物及病原體不易沖洗乾淨,而用擦洗陰道效果更好,即坐於藥水盆中,

已婚者可夾持棉球蘸藥水擦洗陰道,洗的越徹底效果越好。

7日為一療程,每日劑,煎2次,分早、晚沖洗。坐盆洗者每次-10分鐘。

 

三、納藥法

 

納藥法即將外用藥物放置於陰道穹窿和子宮頸部位的方法,

主要用於宮頸及陰道的病變,如慢性子宮頸炎(糜爛)、子宮頸癌、滴蟲性陰道炎、黴菌性陰道炎、

非特異性陰道炎、老年性陰道炎等。

 

使用方法:將外治藥物按需要製成栓劑、膏劑或粉劑等消毒後備用。

待外陰或陰道清潔處理後,栓劑可放置於陰道後穹窿(此法可指導患者自己操作),膏劑可塗於無菌紗布上,

粉劑可以蘸在帶線棉球上,由醫務人員常規操作置於創面上。7-10次為一療程,每日或隔日上藥一次。

 

四、貼敷法

 

貼敷法即將外治用的水劑、散劑或膏劑用無菌紗布蘸浸後貼敷於患處的方法,

主要用於外陰或乳房的病變,如外陰腫脹、外陰潰瘍、外陰膿腫切開、急性乳腺炎或回乳等。

 

使用方法:水劑可將無菌紗布浸蘸藥水,貼敷於患處;散劑可直接撒佈於破潰之創面上;

膏劑可塗於無菌紗布上,貼敷於患處,然後覆蓋紗布固定。每日或隔日換藥一次,至痊癒為止。

 

此外,在婦科臨床上使用外治法時,有幾項原則必須遵守。

 

1.所有外用製劑(栓、膏、散等)必須按標準操作規程製備,消毒後使用;

所有自煎外用藥水,必須煮沸2030分鐘以上方可使用。

 

2.治療部位應常規清潔或消毒。

 

3.月經期前、後3天內不宜施用陰道內的外治法,妊娠期、新產後宜少採用外治法,特殊需要者除外。

 

4.外用藥物治療期間,禁止房事和盆浴。

 

5.從整體觀念出發,強調局部外治與全身調治相結合的原則,突出辨證論治。

 

妊娠忌服藥歌

蚯斑水蛭及虻蟲,烏頭附子配天雄,野葛水銀並巴豆,牛膝薏苡與蜈蚣,三棱芫花代赭麝,大戟蟬蛻黃雌雄,

 

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牽牛皂角同,半夏南星與通草,瞿麥乾薑桃仁通,硇砂乾漆蟹爪甲,地膽茅根都失中。

 

預防與保健

 

預防與保健是從內、外兩個不同側面提出的防止疾病發生和發展的措施,預防是避免外在致病因素對人體的傷害,

保健是增強內在的體質因素抵禦外邪侵襲。中醫學歷來十分重視預防與保健,早在《素問.上古天真論》就說: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

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這種預防與保健的思想,對婦女也是很重要的。

 

婦女在經、孕、產,乳等各期,整個機體發生急驟變化,容易招致外邪侵襲。

因此,在婦女各期的預防與保健是非常重要的,並在各期都有特殊要求和具體內容。

 

月經期與妊娠期衛生

 

 

一、月經期衛生

 

婦女在月經期間,血海由滿而溢,子門正開,血室空虛,邪氣容易入侵;

同時氣血失調,情緒易於波動,整個機體抵抗力下降,若調攝不當即可引起疾病。

 

1.保持清潔月經期血室空虛,邪毒容易感染和侵襲胞中,必須保持外陰清潔,防止疾病發生。

月經帶、月經墊要清潔,或日光消毒。禁止性交、盆浴和游泳,可以濕擦陰部,保持衛生。

 

2.避免過勞經期出血體力下降,過度勞累則傷腎,且又耗氣動血,可致月經過多、經期延長,甚至崩漏。

因此,經期要避免重體力勞動和劇烈體育運動。

 

3.避免寒涼經期機體抵抗力下降,若感受寒涼或寒濕之邪,則氣血凝滯,可致月經後期、月經過少或痛經。

因此,經期不宜當風感寒、冒雨涉水、冷水洗腳或冷水浴。

 

4.飲食有節經期飲食不節,若嗜食辛辣助陽之品,或過度飲酒,則熱迫血行,致月經過多、月經不調等:

若過食寒涼,寒凝血滯,可致痛經、月經過少。故經期要注意飲食調攝,宜食清淡而富於營養的食品。

 

5.調和情志經期陰血下注,氣偏有餘,情緒容易波動,若被情志傷害可出現月經過多、痛經、閉經等,

所以要防止情志損傷,注意化解矛盾,疏通思想,保持心情舒暢。

 

二、妊娠期衛生

 

妊娠後,由於生理上的特殊變化,胚胎初結,根基淺薄;血感不足,氣易偏盛,機體自身易出現陰陽平衡失調;

同時抵抗力下降又易感受外邪。凡此種種,調理失宜,便可導致妊娠疾病的發生。

 

1.勞逸結合適當的勞動和休息,以便氣血流暢。孕期不宜過持重物,或攀高涉險,以免傷胎。

睡眠要充分,又不宜過於貪睡,以免氣滯。衣服宜寬大些,腹部和乳房不宜緊束。

 

2.調節飲食飲食宜選清淡平和、富於營養且易消化的食品,保持脾胃調和,大便通暢。

孕期勿令過飢過飽,不宜過食寒涼,以免損傷脾胃。妊娠後期,飲食不宜過咸,以預防子腫、子滿。

 

3.慎戒房事孕期必須慎房事,尤其是孕早期3個月和孕晚期2個月,應避免房事,以防導致胎動不安、墮胎、早產及感染邪毒。

 

4.用藥宜慎孕期禁用劇毒、破氣、破血、通利之類的藥品。

中醫學早已列有妊娠忌服藥,並編有歌訣,雖然有「有故無殞,亦無殞也」之說,但用藥仍應審慎用之。

近年已證實很多藥物(包括西藥)有致畸作用,特別是孕早期(10周內)應禁用有毒藥物(包括有致畸作用的西藥),

以保證胎兒健康發育。

 

5.注意胎教孕婦的精神狀況對胎兒發育有很大影響,

因此孕婦要調節情志,心情舒暢,言行端正,以感化教育胎兒,使其智能健康發育。

 

6.定期檢查定期產前檢查是孕期保健的重要措施。首先應及時發現並確定早孕,確定妊娠後應對孕期保健給予指導:

避免藥物、感冒等傷害,注意飲食、生活、起居的調節,孕7個月後指導乳頭護理、乳頭內陷糾正方法。

檢查發現異常情況,應予及時糾正,以防難產。

 

臨產護理與產時衛生

 

一、臨產護理

 

妊娠足月時,孕婦本人及家屬要做好臨產準備。

 

1.認識分娩孕婦對分娩要有正確認識,分娩是一種自然的生理現象,孕婦必須消除恐懼和驚疑心理。

 

2.產室要求產室要安靜整潔,不宜喧嘩或私議,以利分娩順利進行。

 

3.養息精力有臨產徵兆時,忍痛勿慌,養息精力,不宜用力過早,以防難產。

《達生篇》提出的「睡、忍痛、慢臨盆」有重要臨床意義。

 

4.清潔陰部清潔外陰及灌腸,防止邪毒感染,並促進宮縮,以利分娩。

 

二、產時衛生

 

此時宮縮頻作,腹痛劇烈,產婦精神緊張,尤應注意監護與指導。

 

1.觀察產程嚴密觀察產程進展,了解宮縮情況,監聽胎心,記錄破膜時間,測量血壓。

切忌產門尚未開全,臨盆過早。

 

2.正確助產產門開全,。腰腹作陣疼痛,相次胎氣頓陷……穀道挺進」,

胎頭著冠之時,指導產婦正確運用腹壓,配合醫生的接生操作。

 

3.處理新生兒胎兒娩出後,立即清理呼吸道,使其建立呼吸並啼哭,處理臍帶。

《千金要方》說:「兒出訖,一切人及母皆忌問是男是女。」

也是保護性措施,以避免影響產婦情緒,引起子宮弛緩性出血。

 

4.娩出胎盤胎盤完全剝離娩出時,應檢查胎盤、胎膜的完整情況。

 

5.減少出血胎盤娩出後,可例行肌注催產素lOu,產創要及時縫合,以減少出血。同時要繼續觀察陰道流血情況。

 

產褥期與哺乳期衛生

 

一、產褥期衛生

 

產婦分娩結束,到全身器官(除乳房外)恢復至未孕狀態時的一段時間,稱產褥期,約需6-8周,一般為6周。

產後,由於產時用力汗出和產創出血,陰血驟虛,衛表不固,抵抗力下降;

惡露排出,血室已開,胞脈空虛,此時若護理不當,將息失宜,每易引起疾病。

 

因此,在產褥期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1.寒溫適宜產婦居室應空氣清新,冷熱適宜。不可當風坐臥,以免外邪侵襲。

衛表不固,應避風寒,受之則遍身疼痛;室溫不宜過高或過加衣被,特別是夏日暑天,可致中暑。

 

2.勞逸適度產婦要充分休息,保證睡眠時間,勞動不宜過早過累,以免導致惡露不絕、子宮脫垂。

 

3.調節飲食產後氣血耗傷,又須化生乳汁哺育嬰兒,極需加強營養。

飲食宜選營養豐富而易消化的食品,忌食生冷或過食肥甘,以免損傷脾胃。

 

4.調和情志產婦精神要愉快,切忌暴怒或憂思,以免氣結血滯,引起腹痛、缺乳等病變。

 

5.保持清潔會陰部的產創要注意消毒和護理。產褥期有惡露排出,血室已開,易致邪毒感染。

產創已愈,可用溫開水擦洗外陰,內褲及月經帶應經常換洗和日光消毒。

 

二、哺乳期衛生

 

產婦分娩後30分鐘即可開始哺乳,哺乳時限一般為12-24個月,即稱哺乳期。

嬰兒至4-6個月時即應增加輔助食品。母乳是嬰兒的最佳營養,不僅含有易於消化的各種營養素,

而且還含有抵禦病邪的抗體,因此,應當盡量堅持母乳餵養。為了保持哺乳的順利進行,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清潔乳房每次哺乳前要用溫開水清洗乳頭和乳暈,特別是第一次哺乳更要徹底清洗,以免不潔之物帶人嬰兒口內。

同時乳母先要洗手,免致污染乳頭。按摩乳房,避免乳汁壅積成癰。乳頭皸裂應及時處理。

 

2.正確哺乳哺乳姿勢可採用側臥式或坐式,要注意乳房不能堵塞住嬰兒鼻孔。

母乳餵養提倡按需哺乳,不規定哺乳時間和次數。大約每次哺乳時間10-15分鐘,時間過長會增加乳頭的浸軟程度,

而易發生皸裂。每次哺乳最好完全吸空,以使下次泌乳量增加。

 

3.保持乳量保持乳汁的質和量,調節飲食、加強營養為第一要務。

其次,心情舒暢,精神愉快,睡眠充足,避免過勞,按需喂哺等也是重要的條件。

 

更年期衛生

更年期為絕經前後的一段時期,有的認為是生殖旺盛時期到絕經期的過渡時期。

總之此時腎氣漸衰,天癸將竭,沖任二脈虛損,失去生殖功能。

此時人體陰衰陽盛,陰陽失調,出現一系列不適的自覺症状,如頭暈耳鳴、心悸失眠、煩躁易怒、烘熱汗出等。

為了使婦女順利度過這一時期,應注意以下幾方面的調護。

 

1.廣宣傳,多關懷廣泛宣傳更年期衛生知識,使更年期婦女消除不必要的思想顧慮。

同時關心她們的工作和生活,絕經期前後的婦女是生殖器腫瘤好發年齡,應定期作防癌普查。

對發生的特殊腹痛、異常的陰道流血、異常增多的帶下等情況,要及時檢查,確定疾病性質,以便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2.適勞逸,當運動注意勞逸結合,參加適當的勞動和活動,不可過度安逸少動,

要充分理解「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的道理,宜做適當運動,

如打太極拳、練氣功等,可以鍛煉身體,分散注意力,順利度過更年期。

 

3.慎起居,適寒溫起居、生活應有規律,以避免外邪侵襲。調節飲食,忌食辛燥耗散之晶。

 

4.調情志,節房事日常生活要輕鬆愉快,勿使大怒,勿令憂思。節制房事,以養精神。

 

月經病

 

凡月經的周期、經期和經量發生異常,以及伴隨月經周期出現明顯不適症状的疾病,稱為月經病,是婦科臨床的多發病。

 

常見的月經病有月經先期、月經後期、月經先後無定期、月經過多、月經過少、經期延長、經間期出血、崩漏、

閉經、痛經、經行發熱、經行頭痛、經行吐衄、經行泄瀉、經行乳房脹痛、經行情誌異常、經斷前後諸證、經斷復來等。

 

月經病發生的主要機理是臟腑功能失調,氣血不和,導致沖任二脈的損傷。

其病因除外感邪氣、內傷七情、房勞多產、飲食不節之外,尚須注意身體素質對月經病發生的影響。

 

月經病的辨證著重月經的期、量、色、質及伴隨月經周期出現的症状,同時結合全身證候,運用四診八綱進行綜合分析。

 

月經病的治療原則重在治本以調經。論治過程中,首辨他病、經病的不同。

如因他病致經不調者,當治他病,病去則經自調;若因經不調而生他病者,當予調經,經調則他病自愈。

次辨標本緩急的不同,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

如痛經劇烈,應以止痛為主,若經崩暴下,當以止血為先,緩則審證求因治其本,使經病得到徹底治療。

再辨月經周期各階段的不同。經期血室正開,大寒大熱之劑用時宜慎;經前血海充盛,勿濫補,宜予疏導;

經後血海空虛,勿強攻,宜於調補,但總以證之虛實酌用攻補。這是月經病論治的一般規律。

 

月經病的治本大法有補腎、扶脾、疏肝、調理氣血等。「經水出諸腎」,故調經之本在腎。

補腎在於益先天之真陰,以填精養血為主,佐以助陽益氣之品,使陽生陰長,精血俱旺,則月經白調。

即使在淫邪致病的情況下,祛邪之後,也以補腎為宜。

扶脾在於益氣血之源,以健脾昇陽為主,脾胃健運,氣血充盛,則源盛而流自暢。

然而用藥不宜過用甘潤或辛溫之品,以免滯礙脾陽或耗傷胃陰。

疏肝39:於通調氣機,以開郁行氣為主,佐以養肝之品,使肝氣得疏,氣血調暢,則經病可愈。

調理氣血當辨氣病、血病,病在氣者,治氣為主,治血為佐;病在血者,治血為主,治氣為佐。

氣血來源於臟腑,其補腎、扶脾、疏肝也寓調理氣血之法。上述諸法,又常以補腎扶脾為要。

如《景岳全書》說:「故調經之要,貴在補脾胃以資血之源,養腎氣以安血之室,知斯二者,則盡善矣。」

此外,不同年齡的婦女有不同的生理特點,治療的側重點也不同,應予考慮。

 

總之,月經病是常見病,病變多種多樣,病證虛實寒熱錯雜,必須在充分理解腎主司月經的基礎上,

注意脾、肝以及氣血等對月經的影響,全面掌握其治法,靈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