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先期

月經周期提前1-2周者,稱為「月經先期」,亦稱「經期超前」或「經早」。

 

本病相當於西醫學排卵型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病的黃體不健和盆腔炎症所致的子宮出血。

月經先期伴月經過多可進一步發展為崩漏,應及時進行治療。

 

[病因病機]

 

主要機理是沖任不固,經血失於制約,月經提前而至。常見的證型有氣虛和血熱。

 

一、氣虛

 

可分為脾氣虛和腎氣虛。

 

(1)脾氣虛;

 

素體虛弱,或勞力過度,憂思不解,飲食失節,損傷脾氣,脾傷則中氣虛弱,沖任不固,不能統攝經血,故月經提前而至。

 

(2)腎氣虛

 

房勞多產,或久病傷腎,腎氣虛弱,腎虛則沖任不固,不能制約經血,遂致月經提前而至。

 

二、血熱

 

可分陰虛血熱、陽盛血熱和肝鬱化熱。

 

(1)陰虛血熱

 

素體陰虛,或失血傷陰,產多乳眾,耗損精血,或思慮過度,營陰暗耗,陰血虛少,虛熱內生,

熱擾沖任,沖任不固,不能制約經血,遂致月經提前而至。

 

(2)陽盛血熱

 

素體陽盛,或過食溫燥、辛辣之品,或感受熱邪,熱傷沖任,迫血妄行,遂致月經提前而至。

 

(3)肝鬱化熱

 

素性抑鬱,或情志內傷,抑鬱不樂,肝氣鬱結,郁久化熱,熱傷沖任,迫血妄行,遂致月經提前而至。

 

[辨證論治]

 

辨證主要辨其屬氣虛或血熱,治療以安沖為大法,或補脾固腎益氣,或清熱瀉火,或滋陰清熱。

 

一、氣虛型

 

(1)脾氣虛證

 

主要證候:經期提前,或兼量多,色淡質稀,神疲肢倦,氣短懶言,小腹空墜,納少便溏,舌淡紅,苔薄白,脈緩弱。

 

證候分析:脾氣虛弱,統血無權,沖任不固,故月經提前而至,量多;氣虛血失溫煦,則經色淡而質稀;

脾虛中氣不足,故神疲肢倦,氣短懶言,小腹空墜;運化失職,則納少便溏。

舌淡紅,苔薄白,脈緩弱,也為脾虛之徵。

 

治療法則:補脾益氣,固沖調經。

 

方藥舉例:補中益氣湯(《脾胃論》)。

 

人蔘、黃芪、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白朮

 

若月經過多者,去當歸,重用黃芪、党參以益氣攝血;經行期間去當歸,酌加艾葉、阿膠、烏賊骨以止血固攝;

便溏者,酌加山藥、砂仁、薏苡仁以扶脾止瀉。

 

若心脾兩虛者,症見月經提前,心悸怔忡,失眠多夢,四肢倦怠,舌淡苔薄,脈細弱,

治宜養心健脾,固沖調經,方用歸脾湯(《校注婦人良方》)。

 

白朮、茯神、黃芪、龍眼肉、酸棗仁、人蔘、木香、當歸、遠志、甘草、生薑、大棗

 

方中人蔘、白朮、黃芪、甘草健脾補氣固沖;當歸、龍眼肉、大棗健脾養血;酸棗仁、茯神、遠志養心寧神;

生薑、木香行氣醒脾。全方共奏補脾養心,固沖調經之效。

 

(2)腎氣虛證

 

主要證候:經期提前,量少,色淡黯,質清稀,腰酸腿軟,頭暈耳鳴,小便頻數,面色晦黯或有黯斑,舌淡黯,苔薄白,脈沉細。

 

證候分析:「沖任之本在腎」,腎氣不足,沖任不固,故月經提前;腎虛精血不足,故量少,經色淡黯,質稀;

腰為腎之外府,腎主骨,腎虛故腰酸腿軟;腎虛精血不足,髓海失養,故頭暈耳鳴;

腎虛則氣化失常,故小便頻數;腎虛則腎水之色上泛,故面色晦黯或有黯斑。舌淡黯,脈沉細,也為腎虛之徵。

 

治療法則:補腎益氣,固沖調經。

 

方藥舉例:固陰煎(《景岳全書》)。

 

人蔘、熟地、山藥、山茱萸、遠志、炙甘草、五味子、菟絲子

 

方中菟絲子補腎而益精氣;熟地、山茱萸滋腎益精;人蔘、山藥、炙甘草健脾益氣,補後天養先天以固命門;

五味子、遠志交通心腎,使心氣下通,以加強腎氣固攝之力。全方共奏補腎益氣,固沖調經之效。

 

若腰痛甚者,酌加續斷、杜仲補腎而止腰痛;夜尿頻數者,酌加益智仁、金櫻子固腎縮小便。

 

二、血熱型

 

(1)陰虛血熱證

 

主要證候:經期提前,量少,色紅質稠,顴赤唇紅,手足心熱,咽干口燥,舌紅,苔少,脈細數。

 

證候分析:陰虛內熱,熱擾沖任,沖任不固,故月經提前;

陰虛血少,沖任不足,血海滿溢不多,故經血量少;血為熱灼,故經色紅而質稠;

虛熱上浮,故顴赤唇紅;陰虛內熱,故手足心熱;陰虛津少,故咽干口燥。舌紅,苔少,脈細數,也為陰虛血熱之徵。

 

治療法則:養陰清熱,涼血調經。

 

方藥舉例:兩地湯(《傅青主女科》)。

 

生地、玄參、地骨皮、麥冬、阿膠、白芍

 

方中地骨皮、玄參、麥冬養陰清熱,生地滋陰清熱涼血,白芍和血斂陰,阿膠滋陰止血。全方共奏滋陰清熱,涼血調經之效。

 

若月經量少者,酌加山藥、枸杞子、何首烏滋腎以生精血;手足心熱甚者,酌加白薇、生龜板育陰潛陽以清虛熱。

 

(2)陽盛血熱證

 

主要證候:經期提前,量多,色紫紅,質稠,心胸煩悶,渴喜冷飲,大便燥結,小便短赤,面色紅赤,舌紅,苔黃,脈滑數。

 

證候分析:熱傷沖任,迫血妄行,故月經提前,量多;血為熱灼,故經色紫紅,質稠;

熱擾心肝二經,故心胸煩悶;熱邪傷津,故渴喜冷飲;大腸津少,故大使燥結;

熱灼膀胱,故小便短赤。面色紅赤,舌紅,苔黃,脈滑數,為熱盛之徵。

 

治療法則:清熱降火,涼血調經。

 

方藥舉例:清經散(《傅青主女科》)。

 

丹皮、地骨皮、白芍、熟地、青蒿、黃柏、茯苓

 

方中黃柏、青蒿、丹皮清熱降火涼血;熟地、地骨皮清血熱而生水;白芍養血斂陰;

茯苓行水泄熱。全方清熱降火,涼血養陰,使熱去則陰不傷,血安而經自調。

 

若月經過多者,去茯苓,酌加地榆、茜草根以涼血止血;若經行腹痛,經血夾瘀塊者,酌加炒蒲黃、三七以化瘀止血。

 

(3)肝鬱化熱證

 

主要證候:經期提前,量多或少,經色紫紅,質稠有塊,經前乳房、胸脅、少腹脹痛,煩躁易怒,口苦咽干,舌紅,苔黃,脈弦數。

 

證候分析:肝鬱化熱,熱擾沖任,迫血妄行,故月經提前;肝鬱血海失司,故月經量多或少;

血為熱灼,故經色紫紅,質稠有塊;氣滯於肝經,故經前乳房、胸脅、少腹脹痛;

氣機不暢,則煩躁易怒;肝經鬱熱,故口苦咽干。舌紅,苔黃,脈弦數,為肝鬱化熱之象。

 

治療法則:清肝解郁,涼血調經。

 

方藥舉例:丹梔逍遙散(《女科撮要》)。

 

丹皮、炒梔子、當歸、白芍、柴胡、茯苓、炙甘草

 

方中柴胡、梔子、丹皮疏肝解郁,清熱涼血;當歸、白芍養血柔肝;白朮、茯苓、炙甘草培脾和中。

全方共奏清肝解郁,涼血調經之功。

 

若月經過多者,經時去當歸,酌加牡蠣、茜草、炒地榆以固沖止血;

經行不暢,夾有血塊者,酌加澤蘭、益母草以活血化瘀;

經行乳房脹痛甚者,酌加瓜蔞、王不留行、鬱金以解郁行滯止痛。

 

月經後期

月經周期錯後7天以上,甚至錯後3-5個月行,經期正常者,稱為「月經後期」,亦稱「經期錯後」、「經遲」。

 

本病相當於西醫學的月經稀發。月經後期如伴經量過少,常可發展為閉經。

 

[病因病機]

 

主要發病機理是精血不足或邪氣阻滯,血海不能按時滿溢,遂致月經後期。常見的分型有腎虛、血虛、血寒、氣滯和痰濕。

 

一、腎虛

 

先天腎氣不足,或不節房事,房勞多產,損傷腎氣,腎虛沖任不足,血海不能按時滿溢,遂致經行錯後。

 

二、血虛

 

數傷於血,或產多乳眾,病後體虛,飲食減少,化源不足,營血衰少,沖任不足,血海不能按時滿溢,遂致經行錯後。

 

三、血寒

 

(1)虛寒

 

素體陽虛,或久病傷陽,陽虛內寒,臟腑失於溫養,生化失期,氣虛血少,沖任不足,血海不能按時滿溢,遂致經行錯後。

 

(2)實寒

 

經產之時,感受寒邪,或過服寒涼,寒邪搏於沖任,血為寒凝,胞脈不暢,血行遲滯,血海不能按時滿溢,遂致經行錯後。

 

四、氣滯

 

素性抑鬱,情志不遂,氣不宣達,血為氣滯,沖任不暢,氣血運行遲滯,血海不能按時滿溢,遂致經行錯後。

 

五、痰濕

 

素體肥胖,痰濕內盛,或勞逸過度,飲食不節,損傷脾氣,脾失健運,痰濕內生,痰濕下注沖任,

壅滯胞脈,氣血運行緩慢,血海不能按時滿溢,遂致經行錯後。

 

[辨證論治]

 

以月經錯後、經期基本正常為辨證要點。治療須辨明虛實,虛證治以溫經養血,實證治以活血行滯。

 

一、腎虛型

 

主要證候:經期錯後,量少,色淡黯,質清稀,腰酸腿軟,頭暈耳鳴,帶下清稀,面色晦黯,

或面部黯斑,舌淡黯,苔薄白,脈沉細。

 

證候分析:腎虛精血虧少,沖任不足,血海不能按時滿溢,故經行錯後,量少,色淡黯,質清稀;

腎主骨生髓,腦為髓海,腰為腎之外府,腎虛則腰酸腿軟,頭暈耳鳴;

腎氣虛,水失氣化,濕濁下注,帶脈失約,故帶下清稀;

腎主黑,腎虛則腎色上泛,故面色晦黯或面部黯斑。舌淡黯,苔薄白,脈沉細,為腎虛之徵。

 

治療法則:補腎益氣,養血調經。

 

方藥舉例:大補元煎(《景岳全書》)。

 

人蔘、山藥、熟地、杜仲、當歸、山茱萸、枸杞子、炙甘草

 

方中人蔘、山藥、杜仲補腎氣以固命門;山茱萸、枸杞子補腎填精而生血;

當歸、熟地養血益陰;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共奏補腎益氣,養血調經之效。

 

若月經量少者,酌加紫河車、肉蓯蓉、丹參養精血以行經;

帶下量多者,酌加鹿角霜、金櫻子、芡實固澀止帶;若月經錯後過久者,酌加肉桂、牛膝以溫經活血,引血下行。

 

二、血虛型

 

主要證候:經期錯後,量少,色淡質稀,小腹空痛,頭暈眼花,心悸失眠,皮膚不潤,面色蒼白或萎黃,舌淡,苔薄,脈細無力。

 

證候分析:營血虛少,沖任不能按時通盛,血海不能如期滿溢,故月經錯後,量少,色淡質稀;

血虛胞脈失養,故小腹空痛;血虛上不榮清竅,故頭暈眼花;血虛外不榮肌膚,故皮膚不潤,面色蒼白或萎黃;

血虛內不養心,故心悸失眠。舌淡,苔薄,脈細無力,也為血虛之徵。

 

治療法則:補血養營,益氣調經。

 

方藥舉例:人蔘養榮湯,、<《和劑局方》)。

 

人蔘、白朮、茯苓、炙甘草、當歸、白芍、熟地、肉桂、黃芪、五味子、遠志、陳皮、生薑、大棗

 

若月經過少者,去五味子,酌加丹參、雞血藤;若經行小腹隱隱作痛者,重用白芍,酌加阿膠、香附。

 

三、血寒型

 

(1)虛寒證

 

主要證候:經期錯後,量少,色淡質稀,小腹隱痛,喜熱喜按.腰酸無力,小便清長,面色眥白,舌淡,苔白,脈沉遲無力。

 

證候分析:陽氣不足,陰寒內盛,臟腑虛寒,氣血生化不足,氣虛血少,沖任不能按時通盛,血海滿溢延遲,

故月經推遲而至,量少,色淡,質稀;胞中虛寒,胞脈失於溫養,故經行小腹隱隱作痛,喜熱喜按;

陽虛腎氣不足,外府失養,故腰酸無力;陽氣不布,故面光色白;膀胱虛寒,失於溫煦,故小便清長。

舌淡,苔薄,脈沉遲無力,為虛寒之徵。

 

治療法則:溫經扶陽,養血調經。

 

方藥舉例:大營煎(《景岳全書》)。

 

當歸、熟地、枸杞子、炙甘草、杜仲、牛膝、肉桂

 

方中肉桂溫經扶陽,通行血脈;熟地、當歸、枸杞子、杜仲補腎填精養血;

牛膝活血通經,引血下行。全方共奏溫經扶陽,養血調經之效。

 

若經行小腹痛者,酌加巴戟天、小茴香、香附;虛甚者,加人蔘。

 

(2)實寒證

 

主要證候:經期錯後,量少,經色紫黯有塊,小腹冷痛拒按,得熱痛減,畏寒肢冷,舌黯,苔白,脈沉緊或沉遲。

 

證候分析:寒邪客於沖任,血為寒凝,運行不暢,血海不能按期滿溢,故月經推遲而至,量少;

寒凝血滯,故經色紫黯有塊;寒邪客於胞中,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故小腹冷痛,

得熱後氣血稍通,故小腹痛減;寒為陰邪,易傷陽氣,陽氣不得外達,故畏寒肢冷。

舌黯,苔白,脈沉緊或沉遲,也為實寒之徵。

 

治療法則:溫經散寒,活血調經。

 

方藥舉例:溫經湯(《婦人大全良方》)。

 

人蔘、當歸、川芎、白芍、肉桂、莪術、丹皮、甘草、牛膝

 

方中肉桂溫經散寒,通脈調經;當歸、川芎養血活血調經;人蔘甘溫補氣,且肉桂通陽散寒;

莪術、丹皮、牛膝活血祛瘀,助當歸、川芎通行血滯;白芍、甘草緩急止痛。全方共奏溫經散寒,活血調經之效。

 

若經行腹痛者,加小茴香、香附、延胡索以散寒滯止痛;月經過少者,酌加丹參、益母草、雞血藤養血活血調經。

 

四、氣滯型

 

主要證候:經期錯後,量少,經色黯紅或有血塊,小腹脹痛,精神抑鬱,胸悶不舒,舌象正常,脈弦。

 

證候分析:血為氣滯,沖任氣血運行不暢,血海不能按時滿溢,故月經錯後,量少;

氣滯血瘀,故經色黯紅,或有小血塊;氣機不暢,經脈壅滯,故小腹脹痛,精神抑鬱,胸悶不舒。

脈弦也為氣滯之徵。

 

治療法則:理氣行滯,活血調經。

 

方藥舉例:烏藥湯(《蘭室秘藏》)。

 

烏藥、香附、木香、當歸、甘草

 

方中烏藥理氣行滯,香附理氣調經,木香行氣止痛,當歸活血行滯調經,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共奏行氣活血調經之效。

 

若小腹脹痛甚者,酌加莪術、延胡索;乳房脹痛明顯者,酌加柴胡、川棟子、王不留行;

月經過少者,酌加雞血藤、川芎、丹參。

 

五、痰濕型

 

主要證候:經期錯後,量少,色淡,質粘,頭暈體胖,心悸氣短,脘悶噁心,帶下量多,舌淡胖,苔白膩,脈滑。

 

證候分析:痰濕內盛,滯於沖任,氣血運行不暢,血海不能如期滿溢,故經期錯後。

量少,色淡質粘;痰濕停於心下,氣機升降失常,故頭暈,心悸氣短,脘悶噁心:

痰濕流注下焦,損傷帶脈,帶脈失約,故帶下量多。舌淡胖,苔白膩,脈滑,也為痰濕之徵。

 

治療法則:燥濕化痰,活血調經。

 

方藥舉例:芎歸二陳湯(《丹溪心法》)。

 

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生薑、川芎、當歸

 

方中半夏、陳皮、甘草燥濕化痰,理氣和中;茯苓、生薑滲濕化痰;當歸、川芎養血活血。

全方使痰濕除,經脈無阻,其經自調。

 

若脾虛食少,神倦乏力者,酌加人蔘、白朮;脘悶嘔惡者,酌加砂仁、枳殼;白帶量多者,酌加蒼朮、車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