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經

 

女子年逾18周歲,月經尚未來潮,或月經來潮後又中斷6個月以上者,稱為「閉經」,

前者稱原發性閉經,後者稱繼發性閉經,古稱「女子不月」、「月事不來」、「經水不通」、「經閉」等。

妊娠期、哺乳期或更年期的月經停閉屬生理現象,不作閉經論,有的少女初潮2年內偶爾出現月經停閉現象,可不予治療。

 

本病屬難治之症,病程較長,療效較差,因此,必要時應採用多種方法綜合治療以提高療效。

因先天性生殖器官缺如,或後天器質性損傷致無月經者,因藥物治療難以奏效,不屬本節討論範圍。

 

[病因病機]

 

發病機理主要是沖任氣血失調,有虛、實兩個方面,虛者由於沖任虧敗,源斷其流;

實者因邪氣阻隔沖任,經血不通。導致閉經的病因複雜,有先天因素,也有後天獲得,

可由月經不調發展而來,也有因他病致閉經者。常見的分型有腎虛、脾虛、血虛、氣滯血瘀、寒凝血瘀和痰濕阻滯。

 

一、腎虛

 

先天不足,少女腎氣未充,精氣未盛,或房勞多產,久病傷腎,以致腎精虧損,沖任氣血不足,血海不能滿溢,遂致月經停閉。

 

二、脾虛

 

飲食不節,思慮或勞累過度,損傷脾氣,氣血化生之源不足,沖任氣血不充,血海不能滿溢,遂致月經停閉。

 

三、血虛

 

素體血虛,或數傷於血,或大病久病,營血耗損,沖任血少,血海不能滿溢,遂致月經停閉。

 

四、氣滯血瘀

 

七情內傷,素性抑鬱,或忿怒過度,氣滯血瘀,瘀阻沖任,氣血運行受阻,血海不能滿溢,遂致月經停閉。

 

五、寒凝血瘀

 

經產之時,血室正開,過食生冷,或涉水感寒,寒邪乘虛客於沖任,血為寒凝成瘀,滯於沖任,

氣血運行阻隔,血海不能滿溢,逐致月經停閉。

 

六、痰濕阻滯

 

素體肥胖,痰濕內盛,或脾失健運,痰濕內生,痰濕、脂膜壅塞沖任,氣血運行受阻,血海不能滿溢,遂致月經停閉。

 

[辨證論治]

 

在確診閉經之後,尚須明確是經病還是他病所致,因他病致閉經者先治他病然後調經。

 

辨證重在辨明虛實或虛實夾雜的不同情況。治療耐,虛證者治以補腎滋腎,或補脾益氣,或補血益陰,

以滋養經血之源;實證者治以行氣活血,或溫經通脈,或祛邪行滯,以疏通沖任經脈。

本病虛證多實證少,切忌妄行攻破之法,犯虛虛實實之戒。

 

一、腎虛型

 

(1)腎氣虛證

 

主要證候:月經初潮來遲,或月經後期量少,漸至閉經,頭暈耳鳴,腰酸腿軟,小便頻數,性慾淡漠,

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

 

證候分析:腎氣不足,精血衰少,沖任氣血不足,血海不能滿溢,故月經初潮來遲,或後期量少,漸至停閉;

腎虛不能化生精血,髓海、腰府失養,故頭暈耳鳴,腰酸腿軟;腎氣虛陽氣不足,故性慾淡漠;

腎虛不能溫化膀胱,故小便頻數。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也為腎氣虛之徵。

 

治療法則:補腎益氣,養血調經。

 

方藥舉例:大補元煎加丹參、牛膝。

 

若閉經日久,畏寒肢冷甚者,酌加菟絲子、肉桂、紫河車;夜尿頻數者,酌加金櫻子、覆盆子。

 

(2)腎陰虛證

 

主要證候:月經初潮來遲,或月經後期量少,漸至閉經,頭暈耳鳴,腰膝酸軟,或足跟痛,手足心熱,

甚則潮熱盜汗,心煩少寐,顴紅唇赤,舌紅,苔少或無苔,脈細數。

 

證候分析:腎陰不足,精血虧虛,沖任氣血虛少,血海不能滿溢,故月經初潮來遲,或後期量少,漸至停閉;

精虧血少,上不能濡養空竅,故頭暈耳鳴,下不能濡養外府,故腰膝酸軟,或足跟痛;

陰虛內熱,故手足心熱;熱劫陰液外泄,故潮熱盜汗;虛熱內擾心神,則心煩少寐;

虛熱上浮,則顴紅唇赤。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也為腎陰虛之徵。

 

治療法則:滋腎益陰,養血調經。

 

方藥舉例:左歸丸。

 

若潮熱盜汗者,酌加青蒿、鱉甲、地骨皮;心煩不寐者,酌加柏子仁、丹參、珍珠母;

陰虛肺燥,咳嗽咯血者,酌加白及、仙鶴草。

 

(3)腎陽虛證

 

主要證候:月經初潮來遲,或月經後期量少,漸至閉經,頭暈耳鳴,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便清長,

夜尿多,大便溏薄,面色晦黯,或目眶黯黑,舌淡,苔白,脈沉弱。

 

證候分析:腎陽虛衰,臟腑失於溫養,精血化生之源不足,沖任氣血不足,血海不能滿溢,

故月經初潮來遲,或後期量少,漸至停閉;腎陽虛衰,陽氣不布,故形寒肢冷;

腎陽虛,不足以溫養體海、外府,故頭暈耳鳴,腰痛如折;腎陽虛膀胱氣化失常,故小便清長,夜尿多;

腎陽虛不能溫運脾陽,運化失司,故大便溏薄;腎在色為黑,腎陽虛,故面色晦黯,目眶黯黑。

舌淡,苔白,脈沉弱,也為腎陽虛之徵。

 

治療法則:溫腎助陽,養血調經。

 

方藥舉例:十補丸(《濟生方》)。

 

熟地、山藥、山茱萸、澤瀉、茯苓、丹皮、肉桂、五味子、炮附子、鹿茸

 

方中鹿茸、炮附子、肉桂溫腎壯陽,填精養血;熟地、山茱萸補腎益精血,更助以山藥資生化之源;

少佐以澤瀉、茯苓滲濕利水,丹皮清泄虛火,與溫腎藥配伍,使補而不滯,溫而不燥;

五味子助肉桂引火歸原,納氣歸腎。全方溫腎助陽,滋養精血,腎氣旺盛,任沖通盛,月事以時下。

 

二、脾虛型

 

主要證候:月經停閉數月,肢倦神疲,食欲不振,脘腹脹悶,大便溏薄,面色淡黃,舌淡胖有齒痕,苔白膩,脈緩弱。

 

證候分析:脾虛生化之源虧乏,沖任氣血不足,血海不能滿溢,故月經停閉數月;

脾虛運化失職,濕濁內盛,故食欲不振,脘腹脹悶,大便溏薄;脾主四肢,脾虛中氣不振,故肢倦神疲。

舌淡胖,有齒痕,苔白膩,脈緩弱,也為脾虛之徵。

 

治療法則:健脾益氣,養血調經。

 

方藥舉例:參苓白朮散(《和劑局方》)加當歸、牛膝。

 

人蔘、白朮、茯苓、白扁豆、甘草、山藥、蓮子肉、桔梗、薏苡仁、砂仁

 

三、血虛型

 

主要證候:月經停閉數月,頭暈目花,心悸怔忡,少寐多夢,皮膚不潤,面色萎黃,舌淡,苔少,脈細。

 

證候分析:營血虧虛,沖任氣血衰少,血海不能滿溢,故月經停閉;血虛上不能濡養腦髓清竅,故頭暈目花;

血虛內不養心神,故心悸怔忡,少寐多夢;血虛外不榮肌膚,故皮膚不潤,面色萎黃。

舌淡,苔少,脈細,也為血虛之徵。

 

治療法則:補血養血,活血調經。

 

方藥舉例:小營煎(《景岳全書》)加雞內金、雞血藤。

 

當歸、熟地、白芍、山藥、枸杞子、炙甘草

 

方中熟地、枸杞子、白芍填精養血,山藥、雞內金、炙甘草健脾以生血;當歸雞血藤補血活血調經。

全方合用,養血為主,兼能活血通絡。

 

若血虛日久,漸至陰虛血枯經閉者,症見月經停閉,形體羸瘦,骨蒸潮熱,或咳嗽唾血,兩顴潮紅,舌絳苔少,

甚或無苔,脈細數。治宜滋腎養血,壯水制火,方用補腎地黃湯(《陳素庵婦科補解》)。

 

熟地、麥冬、知母、黃柏、澤瀉、山藥、遠志、茯神、丹皮、棗仁、玄參、桑螵蛸、竹葉、龜板、山茱萸

 

方中知柏地黃丸滋腎陰瀉相火,佐以玄參、龜板、桑螵蛸滋陰潛陽,竹葉、麥冬清心火,遠志、棗仁寧心神,

使心氣下通,胞脈流暢,月事自來矣。

 

四、氣滯血瘀型

 

主要證候:月經停閉數月,小腹脹痛拒按;精神抑鬱,煩躁易怒,胸脅脹滿,噯氣嘆息,舌紫黯或有瘀點,脈沉弦或澀而有力。

 

證候分析:氣機郁滯,氣滯血瘀,瘀阻沖任,血海不能滿溢,故月經停閉;瘀阻胞脈,故小腹脹痛拒按;

氣機不暢,故精神抑鬱,煩躁易怒,胸脅脹滿,噯氣嘆息。舌紫黯或有瘀點,脈沉弦或澀而有力,也為氣滯血瘀之徵。

 

治療法則:行氣活血,祛瘀通絡。

 

方藥舉例:膈下逐瘀湯(《醫林改錯》)。

 

當歸、赤芍、桃仁、川芎、枳殼、紅花、延胡索、五靈脂、丹皮、烏藥、香附、甘草

 

方中枳殼、烏藥、香附、延胡索行氣活血止痛;赤芍、桃仁、丹皮、五靈脂活血祛瘀止痛;

當歸、川芎養血活血調經;甘草調和諸藥。全方行氣活血,祛瘀行滯,故能通絡。

 

若煩躁、脅痛者,酌加柴胡、鬱金、梔子;挾熱而口乾,便結,脈數者,酌加黃柏、知母、大黃。

 

五、寒凝血瘀型

 

主要證候:月經停閉數月,小腹冷痛拒按,得熱則痛緩,形寒肢冷,面色青白,舌紫黯,苔白,脈沉緊。

 

證候分析:寒邪客於沖任,與血相搏,血為寒凝致瘀,瘀阻沖任,氣血不通,血海不能滿溢,故經閉不行;

寒客胞中,血行不暢,「不通則痛」,故小腹冷痛拒按,得熱後血脈暫通,故腹痛得以緩解;

寒傷陽氣,陽氣不達,故形寒肢冷,面色青白。舌紫黯,苔白,脈沉緊,也為寒凝血瘀之徵。

 

治療法則:溫經散寒,活血調經。

 

方藥舉例:溫經湯。

 

若小腹冷痛較劇者,酌加艾葉、小茴香、薑黃;四肢不溫者,酌加制附子、仙靈脾。

 

六、痰濕阻滯型

 

主要證候:月經停閉數月,帶下量多,色白質稠,形體肥胖,或面浮肢腫,神疲肢倦,頭暈目眩,

心悸氣短,胸脘滿悶,舌淡胖,苔白膩,脈滑。

 

證候分析:痰濕阻於沖任,佔住血海,經血不能滿溢,故月經數月不行;痰濕下注,損傷帶脈,故帶下量多,

色白質稠;痰濕內盛,故形體肥胖;痰濕困阻脾陽,運化不良,水濕泛溢肌膚,故面浮肢腫,神疲肢倦;

痰濕停於心下,清陽不升,故頭暈目眩,心悸氣短,胸脘滿悶。舌淡胖,苔白膩,脈滑,也為痰濕之徵。

 

治療法則:豁痰除濕,活血通經。

 

方藥舉例:丹溪治濕痰方(《丹溪心法》)。

 

蒼朮、白朮、半夏、茯苓、滑石、香附、川芎、當歸

 

方中蒼朮、半夏燥濕化痰;白朮、茯苓健脾祛濕;滑石滲利水濕;當歸、川芎、香附行,氣活血。

痰濕去則沖任、血海自無阻隔,而獲通經之效。

 

若胸脘滿悶者,酌加瓜蔞、枳殼;肢體浮腫明顯者,酌加益母草、澤瀉、澤蘭。

 

痛經

 

凡在經期或經行前後,出現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劇痛暈厥者,稱為「痛經」,亦稱「經行腹痛」。

 

西醫學把痛經分為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前者又稱功能性痛經,系指生殖器官無明顯器質性病變者,

後者多繼發於生殖器官某些器質性病變,如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腺肌病、慢性盆腔炎等。

本節討論的痛經,包括西醫學的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

功能性痛經容易痊癒,器質性病變導致的痛經病程較長,纏綿難愈。

 

[病因病機]

 

本病的發生與沖任、胞宮的周期性生理變化密切相關。主要病機在於邪氣內伏或精血素虧,

更值經期前後沖任二脈氣血的生理變化急驟,導致胞宮的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或胞宮失於濡養,

「不榮則痛」,故使痛經發作。常見的分型有腎氣虧損、氣血虛弱、氣滯血瘀、寒凝血瘀和濕熱蘊結。

 

一、腎氣虧損

 

先天腎氣不足,或房勞多產,或久病虛損,傷及腎氣,腎虛則精虧血少,沖任不足,經行血泄,

胞脈愈虛,失於濡養,「不榮則痛」,故使痛經。

 

二、氣血虛弱

 

素體虛弱,氣血不足,或大病久病,耗傷氣血,或脾胃虛弱,化源不足,氣虛血少,經行血泄,

沖任氣血更虛,胞脈失於濡養,「不榮則痛」,故使痛經。

 

三、氣滯血瘀

 

素性抑鬱,或忿怒傷肝,肝鬱氣滯,氣滯血瘀,或經期產後,余血內留,蓄而成瘀,瘀滯沖任,血行不暢,

經前經時氣血下注沖任,胞脈氣血更加壅滯,「不通則痛」,故使痛經。

 

四、寒凝血瘀

 

經期產後,感受寒邪,或過食寒涼生冷,寒客沖任,與血搏結,以致氣血凝滯不暢,

經前經時氣血下注沖任,胞脈氣血更加壅滯,「不通則痛」,故使痛經。

 

五、濕熱蘊結

 

素有濕熱內蘊,或經期產後,感受濕熱之邪,與血搏結,稽留於沖任、胞宮,以致氣血凝滯不暢,

經行之際,氣血下注沖任,胞脈氣血更加壅滯,「不通則痛」,故使痛經。

 

[辨證論治]

 

本病以伴隨月經來潮而周期性小腹疼痛作為辨證要點,根據其疼痛發生的時間、部位、性質、

喜按或拒按等不同情況,明辨其虛實寒熱,在氣在血。一般痛在經前、經期,多屬實;

痛在經後、經期,多屬虛。痛脹俱甚、拒按,多屬實;隱隱作痛、喜揉喜按,多屬虛。

 

得熱痛減多為寒,得熱痛甚多為熱。痛甚於脹多為血瘀,脹甚於痛多為氣滯。

痛在兩側少腹病多在肝,痛連腰際病多在腎。其治療大法以通調氣血為主。

 

一、腎氣虧損型

 

主要證候:經期或經後小腹隱隱作痛,喜按,月經量少,色淡質稀,頭暈耳鳴,腰酸腿軟,

小便清長,面色晦黯,舌淡,苔薄,脈沉細。

 

證候分析:腎氣本虛,精血不足,經期或經後,精血更虛,胞宮、胞脈失於濡養,故小便隱隱作痛,喜按;

腎虛沖任不足,血梅滿溢不多,故月經量少,色淡質稀;腎精不足,不能上養清竅,故頭暈耳鳴;

腎虧則腰腿失養,故腰酸腿軟;腎氣虛膀胱氣化失常,故小便清長。面色晦黯,舌淡苔薄,脈沉細,也為腎氣虧損之徵。

 

治療法則:補腎填精,養血止痛。

 

方藥舉例:調肝湯(《傅青主女科》)。

 

當歸、白芍、山茱萸、巴戟、甘草、山藥、阿膠

 

方中巴戟、山茱萸補腎氣,填腎精;當歸、白芍、阿膠養血緩急止痛;山藥、甘草補脾腎、生精血。

全方共奏補腎填精養血,緩急止痛之功。

 

若經量少者,酌加鹿角膠、熟地、枸杞子;腰骶酸痛劇者,酌加桑寄生、杜仲、狗脊。

 

二、氣血虛弱型

 

主要證候:經期或經後小腹隱痛喜按,月經量少,色淡質稀,神疲乏力,頭暈心悸,失眠多夢,

面色蒼白,舌淡,苔薄,脈細弱。

 

證候分析:氣血本虛,經血外泄,氣血更虛,胞宮、胞脈失於濡養,故經期或經後小腹隱痛喜按;

氣血虛沖任不足,血海滿溢不多,故月經量少,色淡質稀;氣虛中陽不振,故神;疲乏力;

血虛不養心神,故心悸,失眠多夢;氣血虛不榮頭面,故頭暈,面色蒼白。

舌淡,苔薄,脈細弱,也為氣血虛弱之徵。

 

治療法則:補氣養血,和中止痛。

 

方藥舉例:黃芪建中湯(《金匱要略》)加當歸、党參。

 

黃芪、白芍、桂枝、炙甘草、生薑、大棗、飴糖

 

方中黃芪、党參、桂枝補氣溫中,通絡止痛:當歸、白芍、飴糖養血和中,緩急止痛;炙甘草、生薑、

大棗健脾胃以生氣血,欲補氣血先建中州。本方共奏補氣養血,和中止痛之效。

 

三、氣滯血瘀型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拒按,胸脅、乳房脹痛,經行不暢,經色紫黯有塊,塊下痛減,舌紫黯,

或有瘀點,脈弦或弦澀有力。

 

證候分析:肝鬱氣滯,瘀滯沖任,氣血運行不暢,經前經時,氣血下注沖任,胞脈氣血更加壅滯,

「不通則痛」,故經行小腹脹痛拒按;肝氣鬱滯,故胸脅、乳房脹痛;沖任氣滯血瘀,故經行不暢,經色紫黯有塊;

血塊排出後,胞宮氣血運行稍暢,故腹痛減輕。舌紫黯或有瘀點,脈弦或弦澀有力,也為氣滯血瘀之徵。

 

治療法則:行氣活血,祛瘀止痛。

 

方藥舉例:膈下逐瘀湯。

 

若痛經劇烈伴有噁心嘔吐者,酌加吳茱萸、半夏、莪術;若兼小腹脹墜或痛連肛門者,酌加薑黃、川楝子;

兼寒者小腹冷痛,酌加艾葉、小茴香;挾熱者,口渴,舌紅,脈數,宜酌加梔子、連翹、黃柏。

 

四、寒凝血瘀型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熱則痛減,經血量少,色黯有塊,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脈沉緊。

 

證候分析:寒客沖任,血為寒凝,瘀滯沖任,氣血運行不暢,經行之際,氣血下注沖任,胞脈氣血壅滯,

「不通則痛」,故痛經發作;寒客沖任,血為寒凝,故經血量少,色黯有塊;得熱則寒凝暫通,故腹痛減輕;

寒傷陽氣,陽氣不能敷布,故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脈沉緊,為寒凝血瘀之徵。

 

治療法則:溫經散寒,祛瘀止痛。

 

方藥舉例:溫經湯。

 

若痛經發作者,酌加延胡、小茴香;小腹冷涼,四肢不溫者,酌加熟附子、巴戟天。

 

若經行期間,小腹綿綿而痛,喜暖喜按,月經量少,色淡質稀,畏寒肢冷,腰骶冷痛,面色淡白,

舌淡,苔白,脈沉細而遲或細澀,為虛寒所致痛經。治宜溫經養血止痛,方用大營煎加小茴香、補骨脂。

 

五、濕熱蘊結型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小腹灼痛拒按,痛連腰骶,或平時小腹痛,至經前疼痛加劇,經量多或經期長,

經色紫紅,質稠或有血塊,平素帶下量多,黃稠臭穢,或伴低熱,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

 

證候分析:濕熱蘊結沖任,氣血運行不暢,經行之際氣血下注沖任,胞脈氣血壅滯,「不通則痛」,故痛經發作;

濕熱瘀結胞脈,胞脈繫於腎,故腰骶墜痛,或平時小腹痛,至經前疼痛加劇;濕熱傷於沖任,迫血妄行,

故經量多,或經期長;血為熱灼,故經色紫紅,質稠或有血塊;濕熱下注,傷於帶脈,帶脈失約,

故帶下量多,黃稠臭穢;濕熱熏蒸,故低熱,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為濕熱蘊結之徵。

 

治療法則:清熱除濕,化瘀止痛。

 

方藥舉例:清熱調血湯(《古今醫鑒》)加紅藤、敗醬草、薏苡仁。

 

牡丹皮、黃連、生地、當歸、白芍、川芎、紅花、桃仁、莪術、香附、延胡索

 

方中黃連、薏苡仁清熱除濕;紅藤、敗醬草清熱解毒;當歸、川芎、桃仁、紅花、牡丹皮活血祛瘀通經;

莪術、香附、延胡索行氣活血止痛;生地、白芍涼血清熱,緩急止痛。全方共奏清熱除濕,化瘀止痛之效。

 

若月經過多或經期延長者,酌加槐花、地榆、馬齒莧;帶下量多者,酌加黃柏、樗根白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