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行乳房脹痛

每值經前或經期乳房作脹,甚至脹滿疼痛,或乳頭癢痛者,稱「經行乳房痛」。

 

本病屬西醫學經前期緊張症候群範疇,多見於青壯年婦女,是常見病。

乳痛症(乳腺結構不良症中的常見輕型病變)也可按本病論治。

 

[病因病機]

 

乳房屬胃,乳頭屬肝,沖脈所司在肝而又隸於足陽明胃經,故沖脈與乳房、乳頭相關。

 

若肝氣鬱結或痰濕阻滯,遇經前、經期沖脈氣血充盛,郁滯更甚,令乳絡不暢,可致本病發生。

常見分型有肝鬱氣滯和胃虛痰滯。

 

一、肝鬱氣滯

 

素性抑鬱,或忿怒傷肝,疏泄失司,經前或經期沖脈氣血充盛,肝司沖脈,肝脈氣血郁滿,肝脈挾乳,

乳絡不暢,遂致乳房脹痛或乳頭癢痛。

 

二、胃虛痰滯

 

脾為生痰之源,胃為貯痰之器。飲食不節,勞倦思慮,損傷脾胃,或郁怒傷肝,肝旺乘脾,脾虛運化失職,

水濕聚而成痰,經前或經期沖氣偏盛,沖隸陽明,胃脈過乳,沖氣挾痰濕阻絡,乳絡不暢,遂致乳房脹痛或乳頭癢痛。

 

[辨證論治]

 

本病以乳房脹痛隨月經周期性發作為辨證要點,治療以行氣豁痰、疏通乳絡為大法。

 

一、肝鬱氣滯型

 

主要證候:經前乳房脹痛或乳頭癢痛,痛甚不可觸衣,疼痛拒按,經行小腹脹痛,胸脅脹滿,煩躁易怒,

經行不暢,色黯紅,舌紅,苔薄,脈弦。

 

證候分析:肝氣鬱結,疏泄失司,氣血不暢,肝司沖脈,經前沖氣偏盛,沖氣循肝脈上逆,肝經氣血壅盛,

乳絡不暢,「不通則痛」,故乳房脹痛或乳頭痛癢,疼痛拒按;肝氣不舒,氣機不暢,故煩躁易怒,

胸脅脹滿,經行小腹脹痛;肝鬱氣滯,沖任阻滯,故經行不暢,色黯紅。舌紅,苔薄,脈弦,也為肝鬱氣滯之徵。

 

治療法則:疏肝理氣,通絡止痛。

 

方藥舉例:柴胡疏肝散(《景岳全書》)加王不留行、川棟子。

 

柴胡、枳殼、炙甘草、白芍、川芎、香附、陳皮

 

方中柴胡、川楝子疏肝解郁調經;枳殼、香附、陳皮理氣行滯消脹;白芍、甘草緩急止痛;

川芎行血中之氣,配以王不留行通絡行滯。諸藥合用,能疏肝之郁,通乳之絡,故乳房脹痛可消。

 

若乳房有結塊痛甚者,酌加夏枯草、海藻以軟堅散結;腎虛腰痛者,酌加菟絲子、續斷、杜仲。

 

若肝鬱化熱挾瘀者,症見經前乳房脹痛,乳中結塊,疼痛拒按,月經先期,量多,色紅,質稠,有血塊,

或經行發熱,治宜疏肝清熱,涼血祛瘀,調經止痛,方用血府逐瘀湯加金銀花、連翹,或用丹梔逍遙散加減。

 

二、胃虛痰滯型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乳房脹痛或乳頭癢痛,痛甚不可觸衣,胸悶痰多,食少納呆,平素帶下量多,

色白稠粘,月經量少,色淡,舌淡胖,苔白膩,脈緩滑。

 

證候分析:胃虛痰盛,氣機不暢,經前或經期沖氣偏盛,挾痰上逆,壅阻乳絡,「不通則痛」,

故經前、經期乳房脹滿而痛,或乳頭癢痛;痰濕壅滯中焦,中陽不振,運化失職,故胸悶痰多,食少納呆;

痰濕下注,損傷帶脈,帶脈失約,故平時帶下量多,色白粘膩;痰濕阻於沖任,氣血運行不暢,

故經行量少色淡。舌淡胖,苔白膩,脈緩滑,也為胃虛痰滯之徵。

 

治療法則:健胃祛痰,活血止痛。

 

方藥舉例:四物合二陳湯(《陳素庵婦科補解》)去甘草。

 

當歸、赤芍、川芎、生地、陳皮、半夏、茯苓、海藻、紅花、香附、丹皮、甘草

 

方中陳皮、半夏、茯苓健胃祛痰;當歸、赤芍、川芎、紅花活血祛瘀通絡;生地、丹皮涼血行滯;

香附疏肝理氣;海藻軟堅散結。全方共奏健胃祛痰,理氣活血,通絡散結之效。

 

經行情誌異常

 

每值經前或經期出現煩躁易怒,或情志抑鬱,悲傷欲哭,坐臥不寧,經後又復如常人者,稱為「經行情誌異常」。

 

本病屬西醫學經前期緊張症候群範疇。

 

[病因病機]

 

主要發病機理是痰火、鬱熱或心血素虛,值月經周期的生理改變時擾動心神或心神失養而致。

常見的分型有心血不足、肝經鬱熱和痰火上擾。

 

一、心血不足

 

素性怯弱,思慮勞倦傷脾,脾虛化源不足,精血虛少,心失所養,經期氣血下注沖任,

心血更感不足,心神失養,遂致情誌異常。

 

二、肝經鬱熱

 

素性抑鬱,或大怒傷肝,肝氣鬱結,郁而化熱,經前沖氣偏盛,沖氣挾肝熱上逆,上擾心神,

且肝鬱更甚,氣機不暢,遂致情誌異常。

 

三、痰火上擾

 

素體痰盛,五志化火,或情志內傷,肝木乘脾,脾虛生濕,濕聚成痰,痰積日久化熱,痰火內盛,

經前沖氣偏盛,沖氣挾痰火上逆,上蒙心竅,擾動心神,遂致情誌異常。

 

[辨證論治]

 

以經前或經期有規律地出現情誌異常為辨證要點,治療以養心安神為大法,具體治療或養心血,

或泄肝熱,或清痰火,隨證之虛實治之。

 

一、心血不足型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精神恍惚,心神不寧,無故悲傷,心悸失眠,月經量少,色淡,舌薄白,脈細。

 

證候分析:心血本虛,經前、經期氣血下注沖任,心血更虛,心神失養,神不守舍,故精神恍惚,心神不定,

無故悲傷,心悸失眠;血少,沖任不足,血海滿溢不多,故月經量少,色淡。舌淡,苔薄白,脈細,為血虛之徵。

 

治療法則:補血養心,安神定志。

 

方藥舉例:甘麥大棗湯(《金匱要略》)合養心湯(《證治準繩》),去川芎、半夏。

 

甘草大棗湯:甘草、小麥、大棗

 

養心湯:黃芪、茯苓、茯神、當歸、川芎、半夏、柏子仁、遠志、五味子、人蔘、酸棗仁、肉桂

 

方中黃芪、人蔘、茯苓、大棗、甘草補氣健脾以資生化之源;小麥、柏子仁、遠志、五味子、茯神、

酸棗仁養心安神;當歸補血調經;肉桂溫養血脈,通心氣。全方共奏補血養心、安神定志之效。

 

二、肝經鬱熱型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煩躁易怒,或抑鬱不樂,頭暈目眩,口苦咽干,胸脅脹滿,不思飲食,月經量多,

色深紅,舌紅,苔黃,脈弦數。

 

證候分析:肝氣失於疏泄,郁而化熱,經前沖氣偏盛,沖氣挾肝熱上逆,上擾心神,且肝鬱更甚,氣機不暢,

故煩躁易怒,抑鬱不樂;肝熱上騰,肝熱膽泄,故頭暈目眩,口苦咽干;肝鬱氣滯,故胸脅脹滿:

肝強克伐脾土,故不思飲食;鬱熱擾於沖任,迫血妄行,故月經量多;經血為熱灼,故色深紅。

舌紅,苔黃,脈弦數,也為肝經鬱熱之徵。

 

治療法則:清肝泄熱,解郁安神。

 

方藥舉例:丹梔逍遙散加川棟子、生龍齒、代赭石。

 

若兼血瘀者,症見小腹疼痛拒按,經血有塊,舌紫黯或有紫點,脈澀有力,治宜疏肝解郁,

化瘀安神,方用血府逐瘀湯加石決明、鉤藤。

 

三、痰火上擾型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精神狂躁,語無倫次,頭痛失眠,心胸煩悶,不思飲食,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有力。

 

證候分析:痰火內盛,經前、經期沖氣偏盛,沖氣挾痰火上逆,蒙閉清竅,故精神狂躁,語無倫次,頭痛失眠;

痰火內擾心肝,故心胸煩悶;痰滯中焦,故不思飲食。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為痰火內盛之徵。

 

治療法則:豁痰開竅,清心安神。

 

方藥舉例:溫膽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加黃連、膽星、石菖蒲。

 

半夏、竹茹、枳實、陳皮、甘草、茯苓、生薑、大棗

 

經斷前後諸證

 

婦女在絕經前後出現烘熱面赤,進而汗出,精神倦怠,煩躁易怒,頭暈目眩,耳鳴心悸,失眠健忘,腰背酸痛,

手足心熱,或伴有月經紊亂等與絕經有關的症状,稱「經斷前後諸證」,又稱「經絕前後諸證」。

這些證候常參差出現,發作次數和時間無規律性,病程長短不一,短者數月,長者可遷延數年以至十數年不等。

 

本病相當於西醫學更年期症候群,雙側卵巢切除或放射治療後雙側卵巢功能衰竭者,也可出現更年期症候群的表現。

 

[病因病機]

 

本病的發生與絕經前後的生理特點有密切關係。婦女49歲前後,腎氣由盛漸衰,天癸由少漸至衰竭,

沖任二脈氣血也隨之而衰少,在此生理轉折時期,受內外環境的影響,如素體陰陽有所偏勝偏衰,

素性抑鬱,宿有痼疾,或家庭、社會等環境改變,易導致腎陰陽失調而發病。

「腎為先天之本」,又「五臟相移,窮必及腎」,故腎陰陽失調,每易波及其他臟腑,

而其他臟腑病變,久則必然累及於腎,故本病之本在腎,常累及心、肝、脾等多臟、多經,

致使本病證候覆雜。常見的分型有腎陰虛和腎陽虛。

 

一、腎陰虛

 

素體陰虛血少,經斷前後,天癸漸竭,精血衰少,復加憂思失眠,營陰暗損,或房事不節,精血耗傷,

或失血大病,陰血耗傷,腎陰更虛,臟腑失養,遂致經斷前後諸證發生。

 

二、腎陽虛

 

素體虛弱,腎陽虛衰,經斷前後,腎氣更虛,復加大驚卒恐,或房事不節,損傷腎氣,命門火衰,

臟腑失煦,遂致經斷前後諸證發生。

 

[辨證論治]

 

辨證以腎陰陽之虛為主,治療以調治腎陰陽為大法,若涉及他臟者,則兼而治之。

 

一、腎陰虛型

 

主要證候:經斷前後,頭暈耳鳴,腰酸腿軟,烘熱汗出,五心煩熱,失眠多夢,口燥咽干,

或皮膚瘙癢,月經周期紊亂,量少或多,經色鮮紅,舌紅苔少,脈細數。

 

證候分析:經斷前後,天癸漸竭,腎陰不足,精血衰少,髓海失養,故頭暈耳鳴;腰為腎府,

腎主骨,腎之精虧血少,故腰酸腿軟;腎陰不足,陰不維陽,虛陽上越,故烘熱汗出;

水虧不能上制心火,心神不寧,故失眠多夢;腎陰不足,陰虛內熱,津液不足,故五心煩熱,口燥咽干;

精虧血少,肌膚失養,血燥生風,故皮膚瘙癢:腎虛天癸漸竭,沖任失調,血海蓄溢失常,

故月經周期紊亂,經量少或多,色鮮紅。舌紅,苔少,脈細數,也為腎陰虛之徵。

 

治療法則:滋腎益陰,育陰潛陽。

 

方藥舉例:六味地黃丸(《兒藥證直訣》)加生龜板、生牡蠣、石決明。

 

熟地、山藥、山茱萸、茯苓、丹皮、澤瀉

 

若腎水不足,不能上濟心火,以致心腎不交者,症見心煩失眠,心悸易驚,甚至情志失常,頭暈健忘,

腰酸乏力,舌紅,苔少,脈細數。治宜滋陰補血,養心安神,方用天王補心丹(《攝生秘剖》)。

 

人蔘、玄參、當歸身、天冬、麥冬、丹參、茯苓、五味子、遠志、桔梗、酸棗仁、生地、硃砂、柏子仁

 

若腎陰虧,水不涵木致肝腎陰虛者,症見頭暈耳鳴,兩脅脹痛,口苦吞酸,外陰瘙癢,舌紅而干,脈弦細。

治宜滋腎養肝,方用一貫煎(《柳州醫話》)。

 

沙參、麥冬、當歸、生地、川楝子、枸杞子

 

若肝腎陰虛甚,以致肝陽上亢者,症見眩暈頭痛,耳鳴耳聾,急躁易怒,面色紅赤,舌紅,苔薄黃,脈弦有力。

治宜育陰潛陽,鎮肝熄風,方用鎮肝熄風湯(《醫學衷中參西錄》)。

 

懷牛膝、生赭石、生龍骨、生牡蠣、生龜板、白芍、玄參、天冬、川棟子、生麥、芽茵、陳甘草

 

若情志不遂,以致肝鬱化熱者,症見頭暈目眩,口苦咽干,心胸煩悶,口渴飲冷,便秘溲赤,舌紅,

苔黃,脈弦數。治宜疏肝解郁清熱,方用丹梔逍遙散。

 

二、腎陽虛型

 

主要證候:經斷前後,頭暈耳鳴,腰痛女哳,腹冷陰墜,形寒肢冷,小便頻數或失禁,帶下量多,

月經不調,量多或少,色淡質稀,精神萎靡,面色晦黯,舌淡,苔白滑,脈沉細而遲。

 

證候分析:經斷前後,腎氣漸衰。腎主骨生髓,腰為腎府,腎虛則髓海、外府失養,故頭暈耳鳴,腰酸腿軟;

腎陽虛下焦失於溫煦,故腹冷陰墜;膀胱氣化失常,關門不固,故使小便頻數或失禁;

氣化失常,水濕內停,下注沖任,損傷帶脈,約固無力,故帶下量多;

腎陽虛沖任失司,故月經不調,量多或少;血失陽氣溫化,故色淡質稀;

腎陽虛命火衰,中陽不振,故形寒肢冷,精神萎靡;腎主黑,腎陽虛腎水上泛,故面色晦黯。

舌淡,苔白滑,脈沉細而遲,也為腎陽虛衰之徵。

 

治療法則:溫腎壯陽,填精養血。

 

方藥舉例:右歸丸。

 

若腎陽虛不能溫運脾土,致脾腎陽虛者,症見腰膝酸痛,食少腹脹,四肢倦怠,或四肢浮腫,

大便溏薄,舌淡胖,苔薄白,脈沉細緩。治宜溫腎健脾,方用健固東加補骨脂、仙靈脾、山藥。

 

若腎陰陽俱虛者,症見時而畏寒惡風,時而潮熱汗出,腰酸乏力,頭暈耳鳴,五心煩熱,舌紅,苔薄,

脈沉細。治宜補腎扶陽,滋腎養血,方用二仙湯(《中醫臨床方劑手冊》)加生龜板、女貞子。

 

仙茅、仙靈脾、當歸、巴戟、黃柏、知母

 

方中仙茅、仙靈脾、巴戟補腎扶陽;生龜板、女貞子、當歸滋腎養血;知母、黃柏滋腎陰而瀉相火。

全方腎陰陽雙補,使腎陰腎陽恢復平衡,經斷前後諸證自能向愈。

 

經斷復來

 

婦女自然絕經2年以上,又見陰道流血者,稱「經斷復來」,又稱「老年經水復行」。

 

本病相當於西醫學的絕經後出血。若由生殖道惡性病變引起者,預後不良,故應給予足夠的重視。

 

[病因病機]

 

婦女49歲前後,腎氣虛,天癸竭,太沖詠衰少,地道不通,故經水斷絕。

若素體氣陰兩虛,邪氣內伏,致沖任不固,則可發生本病。常見的分型有氣虛、陰虛、血熱和血瘀。

 

一、氣虛

 

素體中氣不足,復加勞力過度,損傷中氣,氣虛沖任不固,血失統攝,致經斷復來。

 

二、陰虛

 

早婚多產,陰血本虧,復加房事不節,更傷腎精,或老年憂思過度,耗損營陰,陰虛內熱,熱擾沖任,迫血妄行,致經斷復來。

 

三、血熱

 

素體陽盛,或過食溫燥之品,燥熱內蘊,或感受熱邪,或怒動肝火,火熱損傷沖任,迫血妄行,致經斷復來:

 

四.血瘀

 

老年體虛,氣血運行不暢,復加情志內傷,肝氣鬱結,氣滯血瘀,瘀留沖任,新血誤行,致經斷復來。

 

[辨證論治]

 

本病有虛證、有實證,也有虛實夾雜之候,當以出血的量、色、質、氣味及全身證候綜合分析,

同肘參考各種檢查結果,辨明證屬良性或惡性。一般年齡愈大,出血時間愈長,反覆發作,

下腹部腫塊增大速度快,伴腹水、惡病質體質或紅細胞沉降率異常增快者,惡性病變的可能性愈大。

治療首分良性惡性,良性者當以固攝沖任為大法,或補虛,或攻邪,或扶正祛邪;

惡性病變者應採用多種方法(包括手術、放療、化療)綜合治療,以提高療效。

 

一、氣虛型

 

主要證候:自然絕經在2年以上,經水復來,血量較多,色淡質稀,小腹空墜,神疲乏力,氣短懶言,

面色光白,舌淡紅,苔薄白,脈緩弱。

 

證候分析:氣虛中氣下陷,沖任不固,故經水復來,血量較多,小腹空墜;氣虛脾弱,生化之源不足,

故流血色淡質稀;中氣不足,故神疲乏力,氣短懶言;中陽不振,則面色觥白。舌淡紅,苔薄白,脈緩弱,也為氣虛之徵。

 

治療法則:補氣養血,固沖止血。

 

方藥舉例:安老湯(《傅青主女科》)。

 

人蔘、黃芪、白朮、當歸、熟地、山茱萸、阿膠、黑芥穗、香附、木耳、炭甘草

 

方中人蔘、黃芪、白朮補中益氣,固攝止血;熟地、阿膠、當歸養血止血;山茱萸收澀止血;

香附理氣,與補氣養血藥同用,使補而不滯;黑芥穗、木耳炭黑以制紅,加強止血之力。

全方以補氣固沖攝血治本,養血止血治標,標本同治,故可收止血之功。

 

二、陰虛型

 

主要證候:自然絕經2年以上,經水復來,量不多,色鮮紅,五心煩熱,兩顴潮紅,夜睡不寧,咽干口燥,

陰中乾澀或灼熱疼痛,皮膚或外陰瘙癢,大便燥結,舌紅,苔少,脈細數。

 

證候分析:陰虛內熱,熱憂沖任,迫血妄行,故經水復來;陰虛血少,血為熱灼,故量不多而色鮮紅;

陰虛於下,陽浮於上,故兩顴潮紅;陰虛內熱,虛火內擾心神,故五心煩熱,夜睡不寧;

陰虛津虧,故咽干口燥,大便燥結;肝經繞陰器,腎司二陰,肝腎陰虛,精血不足,外陰失養,

故外陰瘙癢,陰中乾澀,灼熱疼痛;陰虛血燥,血虛生風,風動則癢,故皮膚瘙癢。

舌紅,苔少,脈細數,也為陰虛之象。

 

治療法則:滋陰涼血,固沖止血。

 

方藥舉例:清血養陰湯。

 

若出血期間,酌加生龜板、生龍骨、阿膠;皮膚、外陰瘙癢甚者,酌加白蒺藜、荊芥、何首烏;

大便燥結者,酌加胡麻仁、柏子仁。

 

三、血熱型

 

主要證候:自然絕經2年以上,經水復來,色深紅,質稠,帶下增多,色黃,有臭味,口苦口乾,

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弦滑。

 

證候分析:熱傷沖任,迫血妄行,故經水復來;血被熱灼,故血色深紅,質稠;熱灼傷津,故口苦咽干,

小便短赤,大便秘結;熱毒灼傷胞脈,故帶下色黃,有臭味。舌紅,苔黃,脈弦滑,也為血熱之徵。

 

治療法則:清熱涼血,固沖止血。

 

方藥舉例:益陰煎(《醫宗金鑒》)加生牡蠣、茜根、地榆。

 

生地、知母、黃柏、生龜板、砂仁、炙甘草

 

方中生地、茜根、地榆清熱涼血止血;知母、黃柏滋陰清熱瀉火;生龜板、生牡蠣固沖止血;

少佐砂仁養胃醒脾,行氣寬中。全方清熱涼血瀉火,血無熱迫,沖任自固,血無妄行之弊矣。

 

若帶下量多者,酌加車前子、土茯苓、薏苡仁;出血量多或反覆發作,氣味腐臭者,

酌加白花蛇舌草、七葉一枝花、半枝蓮。

 

四、血瘀型

 

主要證候:自然絕經2年以上,經水復來,血色紫黯有塊,量多少不一,小腹疼痛拒按,

或胞中有症塊,舌紫黯,脈弦澀或澀而有力。

 

證候分析:瘀阻沖任,血不循經,故經水復來,血色紫黯有塊,量多少不一;瘀阻胞脈,氣血運行不暢,

故小腹疼痛拒按;瘀血蓄於胞中,久則聚結成症,故胞中有塊。舌紫黯,脈弦澀,也為血瘀之徵。

 

治療法則:活血化瘀,固沖止血。

 

方藥舉例:當歸丸(《聖濟總錄》)。

 

當歸、芍藥、吳茱萸、大黃、乾薑、附子、細辛、丹皮、川芎、虻蟲、水蛭、厚朴、桃仁、桂枝

 

方中芍藥宜用赤藥,桂當用桂枝。當歸、赤芍、川芎、桂枝活血祛瘀;虻蟲、水蛭祛瘀消積,大黃、丹皮、

桃仁涼血祛瘀;吳茱萸、乾薑;附子、細辛溫經散瘀;厚朴行氣以助散結之力。全方活血祛瘀,消積化瘀,

癥結散,沖任通,血循常道,不致妄行則血能自止。本方攻破力猛,體實而瘀血內結者方可用。

 

若瘀積化熱,症見手足心熱,或低熱不退,口乾渴飲,尿赤便結,舌黯,苔黃而干,脈弦數者,去吳茱萸、

乾薑、附子、細辛、川芎,加三七、地榆、貫眾;小腹疼痛劇者,加罌粟殼、延胡索;

久病體虛,面色蒼白,形體羸瘦,氣短氣促,飲食減少者,去虻蟲、大黃,加黃芪、白朮、太子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