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萎不長

妊娠腹形小於相應妊娠月份,胎兒存活而生長遲緩者,稱為「胎萎不長」,亦稱「胎不長」、「妊娠胎萎燥」。

 

本病相當於西醫學的胎兒宮內生長遲緩。

 

[病因病機]

 

主要機理是父母稟賦虛弱,或孕後將養失宜,以致胞臟虛損,胎養不足,而生長遲緩。

 

常見分型有腎氣虧損、氣血虛弱、陰虛血熱。

 

一、腎氣虧損

 

素稟腎虛,或孕後房事不節,損傷腎氣,胎氣內繫於腎,腎精不足,胎失所養而生長遲緩,遂致胎萎不長。

 

二、氣血虛弱

 

素體氣血不足,或孕後惡阻較重,氣血化源不足,或胎漏下血日久耗傷氣血,沖任氣血不足,胎失所養,以致胎萎不長。

 

三、陰虛血熱

 

孕婦素體陰虛,或久病失血傷陰,或孕後過服辛辣食物及辛熱暖宮藥物,以致邪熱灼傷陰血,胎為邪熱所傷,

又失陰血的濡養,因而發生胎萎不長。

 

[辨證論治]

 

辨證主要依據伴隨的全身證候、舌象、脈象等確定證型,指導治療。

 

治療重在補脾胃,滋化源,養精血,益胎元。同時在治療過程中,若發現畸胎、死胎情況時,則應下胎益母。

 

一、腎氣虧損型

 

主要證候:妊娠腹形小於妊娠月份,胎兒存活,頭暈耳鳴,腰膝酸軟,或形寒畏冷,手足不溫,倦怠無力,舌淡,苔白,脈沉細。

 

證候分析:先天稟賦不足,或孕後將養失宜,腎氣衰弱,精血乏源,則胞脈失養,故胎不長養;

腎虛則髓海不足,清竅失養,故頭暈耳鳴;腎虛外府失養,故腰酸膝軟,倦怠無力;

腎虛陽氣不足,故形寒畏冷,手足不溫。舌淡,苔白,脈沉細,為腎氣不足之徵。

 

治療法則:補腎益氣,填精養胎。

 

方藥舉例:壽胎丸加党參、覆盆子、桑椹子。

 

二、氣血虛弱型

 

主要證候:妊娠腹形小於妊娠月份,胎兒存活,身體羸弱,頭暈心悸,少氣懶言,面色蒼白,舌淡,苔少,脈細弱。

 

證候分析:「胎氣本乎血氣」,孕後血虛氣弱,則胎元內失氣血濡養而生長遲緩,故孕母腹形小於妊娠月份;

氣血虧虛,機體失於充養,故身體羸弱;血虛心腦失養,故頭暈心悸;氣虛陽氣不布,故少氣懶言;

血虛氣弱,肌膚失榮,故面色蒼白。舌淡,苔少,脈細弱,為氣血不足之徵。

 

治療法則:補氣養血育胎。

 

方藥舉例:胎元飲加續斷、枸杞子。

 

三、陰虛血熱型

 

主要證候:妊娠腹形小於妊娠月份,胎兒存活,顴赤唇紅,手足心熱,煩躁不安,口乾喜飲,舌紅而干,脈細數。

 

證候分析:陰虛血熱,熱邪傷胎又胎失濡養,故胎萎不長,腹形小於妊娠月份;虛熱上浮,故顴赤唇紅;

陰虛內熱,則手足心熱;熱擾心神,則煩躁不安;陰虛血熱;津液不足,故口乾喜歡。舌紅而干,脈細數,也為陰虛血熱之徵。

 

治療法則:滋陰清熱,養血育胎。

 

方藥舉例:保陰煎加枸杞子、桑椹子。

 

本病治療中,懷疑有染色體病變、病毒感染、射線傷害等情況時,應於孕16周後作出產前診斷,防止畸形胎兒的出生。

 

鬼胎

 

妊娠數月,腹部異常增大,隱隱作痛,陰道反覆流血或下水泡如蝦蟆子者,稱為「鬼胎」,亦稱「偽胎」。

 

本病相當於西醫學的葡萄胎、侵蝕性葡萄胎。葡萄胎患者多有不規則的陰道流血,大量出血時可導致休克。

葡萄胎和侵蝕性葡萄胎有惡變可能,因此,葡萄胎術後應隨訪和避孕2年。

 

[病因病機]

 

主要機理是素體虛弱,七情鬱結,濕濁凝滯不散,精血雖凝而終不成形,遂為鬼胎。常見分型有氣血虛弱、氣滯血瘀、寒濕鬱結、痰濁凝滯。

 

一、氣血虛弱

 

素體虛弱,氣血不足,孕後憂思不解,血隨氣結而不散,沖任滯逆,胞中壅瘀,腹部脹大,胎失所養則胎死,瘀傷胞脈則流血,發為鬼胎。

 

二、氣滯血瘀

 

素性抑鬱,孕後情志不遂,肝鬱氣滯,血與氣結,沖任不暢,瘀血結聚胞中,腹大異常,瘀血傷胎則胎壞,瘀傷胞脈則流血,發為鬼胎。

 

三、寒濕鬱結

 

孕婦久居濕地,或貪涼飲冷,寒濕客於沖任,氣血凝滯胞宮,腹大異常,寒濕生濁傷胎,瘀傷胞脈則流血,發為鬼胎。

 

四、痰濁凝滯

 

孕婦素體肥胖,或恣食厚味,或脾虛不運,濕聚成痰,痰濁內停,沖任不暢,痰濁氣血結聚胞中,腹大異常,

痰濁凝滯傷胎,瘀傷胞脈則流血,發為鬼胎。

 

[辨證論治]

 

辨證以孕期陰道流血、腹大異常為主,結合全身症状及舌詠等,綜合分析,指導治療。

 

治療以下胎祛瘀為主,佐以調補氣血,以善其後。

 

一、氣血虛弱型

 

主要證候:孕期陰道不規則流血,量多,色淡,質稀,腹大異常,時有腹部隱痛,無胎動、胎心,神疲乏力,頭暈眼花,

心悸失眠,面色蒼白,舌淡嫩,脈細弱。

 

證候分析:素體氣血虛弱,沖任滯逆,胞中壅瘀,故腹大異常;瘀傷胞脈,且氣血不足,或鬼胎孕久,

故陰道流血量多,色淡,質稀,腹部隱痛;胎失所養則無胎動、胎心;血虛不榮,氣虛不布,

故頭暈眼花,面色蒼白;中氣不足,故神疲乏力;血虛心神失養,故心悸失眠。舌淡嫩,脈細弱,為氣血兩虛之徵。

 

治療法則:益氣養血,活血下胎。

 

方藥舉例:救母丹加枳殼、牛膝。

 

二、氣滯血瘀型

 

主要證候:孕期陰道不規則流血,量少不爽,或量多,血色紫黯有塊,腹大異常,時有腹部脹痛,拒按,無胎動、胎心,

胸脅脹滿,煩躁易怒,舌紫黯或有瘀點,脈澀或沉弦。

 

證候分析:素多抑鬱,郁則氣滯,血隨氣結,沖任不暢,瘀血結聚胞中,故腹大異常;

瘀傷胞脈,故陰道不規則流血,腹部脹痛拒按;離經之血時瘀時流,故量少不爽,或量多,色紫黯有塊;

瘀結傷胎,故無胎動、胎心;情志抑鬱,氣滯不宣,經脈不利,故胸脅脹滿,煩躁易怒。

舌紫黯,有瘀點,脈澀或沉弦,也為氣血瘀滯之徵。

 

治療法則:理氣活血,祛瘀下胎。

 

方藥舉例:盪鬼湯(《傅青主女科》)。

 

人蔘、當歸、大黃、川牛膝、雷丸、紅花、丹皮、枳殼、厚朴、桃仁

 

方中枳殼、厚朴理氣行滯;桃仁、紅花、丹皮、川牛膝活血化瘀以下胎;大黃、雷丸行瘀血、盪積滯以下胎;

人蔘、當歸補氣養血,使攻積而不傷正。全方共奏行氣活血,祛瘀下胎之效。

 

三、寒濕鬱結型

 

主要證候:孕期陰道不規則流血,量少,色紫黯有塊,腹大異常,小腹冷痛,無胎動、胎心,形寒肢冷,苔白膩,脈沉緊。

 

證候分析:寒濕內侵,客於沖任,凝聚胞中,故腹大異常;瘀傷胞脈,故陰道流血,色紫黯而有瘀塊;

瘀濁傷胎,則無胎動、胎心;血為寒凝,運行不暢,故常有小腹冷痛;寒濕凝滯,陽不外達,故形寒肢冷。

苔白膩,脈沉緊,為寒濕凝滯之徵。

 

治療法則:散寒除濕,逐水下胎。

 

方藥舉例:芫花散(《婦科玉尺》)。

 

芫花、吳茱萸、秦艽、白僵蠶、柴胡、川烏、巴戟

 

方中芫花瀉水逐飲下胎為君;柴胡、吳茱萸疏肝下氣為臣;川烏、巴戟、秦艽、白僵蠶溫暖下元,祛寒濕,散風止痛。

全方共收散寒祛濕,逐水下胎之效。

 

四、痰濁凝滯型

 

主要證候:孕期陰道不規則流血,量少色黯,腹大異常,無胎動、胎心,形體肥胖,胸脅滿悶,嘔惡痰多,舌淡,苔膩,脈滑。

 

證候分析:痰濁內停,與血結聚胞中,故腹大異常;瘀傷胞脈,故陰道流血,量少色黯;痰濁內停,氣機不暢,

故胸脅滿悶,嘔惡痰多。形體肥胖,舌淡苔膩,脈滑,為痰濕之徵。

 

治療法則:化痰除濕,行氣下胎。

 

方藥舉例:平胃散加芒硝、枳殼。

 

若藥物治療不便時,可以結合清官、預防性化療等治療手段。

 

胎水腫滿

 

妊娠胎水過多,腹大異常,胸膈脹滿,甚或喘不得臥者,稱為「胎水腫滿」,亦稱「子滿」。

 

本病相當於西醫學的羊水過多。如有胎兒畸形,應終止妊娠,本節不予討論。

 

[病因病機]

 

主要機理是脾失健運,水漬胞中所致。常見分型有脾氣虛弱和氣滯濕郁。

 

一、脾氣虛弱

 

素體脾虛,孕後貪食生冷,血氣下聚沖任養胎,脾氣益虛,水濕莫制,濕滲胞中,發為胎水腫滿。

 

二、氣滯濕郁

 

素多抑鬱,孕後胎兒漸大,阻塞氣機,氣機不暢,氣滯濕郁,蓄積於胞,以致胎水腫滿。

 

[辨證論治]

 

辨證中注意肢體和腹皮腫脹特徵,如皮薄光亮,按之有凹陷為脾虛;皮色不變,按之壓痕不顯為氣滯。

還應結合全身症状、舌象、脈象綜合分析,才能正確診斷。治療大法以利水除濕為主,佐以益氣行氣。

 

一、脾氣虛弱型

 

主要證候:孕期胎水過多,腹大異常,腹皮急而發亮,下肢及陰部水腫,嚴重時全身浮腫,食少腹脹,神疲肢軟,

面色淡黃,舌淡,苔白,脈沉滑無力。

 

證候分析:脾虛失運,水濕留聚,浸淫胞中,發為胎水過多,腹大異常,腹皮急而發亮;水濕泛溢肌膚,

故下肢及陰部水腫,嚴重者則遍身浮腫;脾虛中陽不振,則食少腹脹,神疲肢軟。

面色淡黃,舌淡,苔白,脈沉滑無力,為脾虛濕困之徵。

 

治療法則:健脾滲濕,養血安胎。

 

方藥舉例:鯉魚湯(《千金要方》)。

 

鯉魚、白朮、白芍、當歸、茯苓、生薑

 

方中鯉魚善行胞中之水而消腫;白朮、茯苓、生薑健脾理氣滲濕以行水;當歸、白芍養血安胎,使水行而不傷胎。

 

若陽虛兼畏寒肢冷者,酌加黃芪、桂枝以溫陽化氣行水;腰痛甚者,酌加杜仲、續斷、菟絲子固腎安胎。

 

二、氣滯濕郁型

 

主要證候:孕期胎水過多,腹大異常,胸膈脹滿,甚則喘不得臥,肢體腫脹,皮色不變,按之壓痕不顯,苔薄膩,脈弦滑。

 

證候分析:氣機郁滯,水濕停聚,蓄積胞中,故胎水過多,腹大異常;濕濁上迫心肺,則胸膈脹滿,甚則喘不得臥;

氣滯濕郁,泛溢肌膚,故肢體腫脹,皮色不變,按之壓痕不顯。苔薄膩,脈弦滑,為氣滯濕郁之徵。

 

治療法則:理氣行滯,利水除濕。

 

方藥舉例:茯苓導水湯(《醫宗金鑒》)去檳榔。

 

茯苓、檳榔、豬苓、縮砂、木香、陳皮、澤瀉、白朮、木瓜、腹皮、桑白皮、蘇葉

 

方中茯苓、豬苓、白朮、澤瀉健脾行水;木香、砂仁、蘇葉醒脾理氣;大腹皮、桑白皮、陳皮消脹行水;木瓜行氣除濕。

 

腹脹甚者,酌加枳殼理氣消脹滿;喘甚不得臥者,酌加葶藶子瀉肺行水,下氣定喘;下肢腫甚者,酌加防己除濕消腫。

 

妊娠腫脹

妊娠中晚期,肢體面目發生腫脹者,稱為「妊娠腫脹」,亦稱「子腫」。

《醫宗金鑒》根據腫脹部位及程度之不同,分別有子氣、子腫、皺腳、脆腳等名稱。

如在妊娠7-8個月後,只是腳部輕度浮腫,無其他不適者,為妊娠晚期常見現象,可不必治療,產後自消。

 

本病類似於西醫學的妊娠高血壓症候群輕症、妊娠水腫。

 

妊娠腫脹是孕婦多發病,做好產前檢查,加強營養,適當休息,對減輕本病的發展程度有重要意義。

若不伴有高血壓、蛋白尿者,預後良好。嚴重者可致子暈、子癇。

 

[病因病機]

 

主要機理不外虛實兩個方面,虛者脾腎陽虛,水濕內停,實者氣滯濕郁,泛溢肌膚,以致腫脹。常見分型有脾虛、腎虛和氣滯三種。

 

一、脾虛

 

脾氣素虛,或孕後過食生冷,內傷脾陽,脾虛運化失職,水濕停滯,泛濫肌膚,遂為腫脹。

 

二、腎虛

 

素體腎虛,孕後陰血聚於下,有礙腎陽敷布,不能化氣行水,且腎為胃之關,

腎陽不布,則關門不利,聚水而從其類,以致水濕泛溢肌膚而為腫脹。

 

三、氣滯

 

素多憂鬱,氣機不暢,孕後胎體漸長,更礙氣機升降,兩因相感,不能通調水道,氣滯濕郁,泛溢肌膚,遂發腫脹。

 

[辨證論治]

 

辨證首先要注意腫脹的特點和程度。一般水盛腫脹者,皮薄光亮,壓痕明顯;濕郁腫脹者,皮膚粗厚,壓痕不顯。

同時根據兼症及舌脈等分辨脾虛、腎虛、氣滯三種證型,以指導治療。

 

治療大法以利水化濕為主。脾虛者健脾利水,腎虛者溫腎利水,氣滯者理氣化濕。按照「治病與安胎並舉」的原則,

隨證加入養血安胎之品,慎用溫燥、寒涼、滑利之藥,以免傷胎。若水腫明顯,需適當休息,必要時需要住院治療,並進低鹽飲食。

 

一、脾虛型

 

主要證候:妊娠數月,面浮肢腫,甚則遍身俱腫,皮薄光亮,按之凹陷,脘腹脹滿,氣短懶言,口中淡膩,食欲不振,

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舌體胖嫩,邊有齒痕,苔薄白或薄膩,脈緩滑無力。

 

證候分析:脾主肌肉、四肢,脾虛不運,水濕停聚,泛溢肌膚四肢,故面浮肢腫,甚則遍身俱腫,水溢皮下,故皮薄光亮,按之凹陷;

脾虛中陽不振,故脘腹脹滿,氣短懶言;脾虛不運,水濕內停,故口中淡膩,食欲不振;水濕流走腸間,故大便溏薄;

脾虛肺氣不足,水道不利,則小便短少。舌淡胖嫩,邊有齒痕,苔薄白或者薄膩,脈緩滑無力,為脾虛濕盛之徵。

 

治療法則:健脾除濕,行水消腫。

 

方藥舉例:白朮散(《全生指迷方》)。

 

白朮、茯苓、大腹皮、生薑皮、橘皮

 

方中白朮、茯苓健脾除濕行水;生薑皮溫中理氣化飲;大腹皮下氣寬中行水;橘皮理氣和中。全方有健脾除濕,行水消腫之效。

 

若腫勢明顯,小便短少者,酌加豬苓、澤瀉、防己以利水消腫;腫甚以致胸悶而喘者,酌加葶藶子、杏仁、厚朴以寬中行氣,

降逆平喘;食少便溏者,酌加山藥、薏苡仁、扁豆、芡實以實脾利濕;脾虛氣弱,見氣短懶言,神疲乏力者,酌加參、芪以補脾益氣。

 

二、腎虛型

 

主要證候:妊娠數月,面浮肢腫,下肢尤甚,按之沒指,頭暈耳鳴,腰酸無力,下肢逆冷,心悸氣短,小便不利,面色晦黯,舌淡,苔白滑,脈沉遲。

 

證候分析:腎氣不足,氣化失常,水濕內停,泛溢於肌膚,故面浮肢腫,按之沒指;濕性就下,故下肢腫甚;

腎虛髓海不足,外府失榮,故頭暈耳鳴,腰酸無力;腎陽不足,水道莫制,不能氣化使出,則小便不利;

水氣上凌心肺,則心悸氣短;命火虛衰,不能溫煦下元,故下肢逆冷。其面色晦黯,舌淡,苔白滑,脈沉遲,為腎陽不足之徵。

 

治療法則:補腎溫陽,化氣行水。

 

方藥舉例:五苓散(《傷寒論》)加山藥、菟絲子。

 

桂枝、白朮、茯苓、豬苓、澤瀉

 

方中豬苓、茯苓、澤瀉利水滲濕;白朮健脾運化水濕;桂枝溫陽化氣以助膀胱氣化,使水濕自小便排出;

山藥、菟絲子補益腎氣,以固沖安胎。全方共奏溫陽化氣,行水消腫之效。

 

若腰痛甚者,酌加杜仲、續斷、桑寄生固腎強腰安胎。

 

三、氣滯型

 

主要證候:妊娠數月,肢體腫脹,始腫兩足,漸及於腿,皮色不變,壓痕不顯,頭暈脹痛,胸脅脹滿,飲食減少,苔薄膩.,脈弦滑。

 

證候分析:證因氣機郁滯,升降失司,清陽不升,濁陰下滯,故始腫兩足;漸及於腿,此因氣滯而濕氣內停,故皮色不變,壓痕不顯;

清陽不升,濁陰上擾,故頭暈脹痛;氣滯不宣,橫侮中土,故胸脅脹滿,飲食減少。苔薄膩,脈弦滑,為妊娠氣滯之徵。

 

治療法則:理氣行滯,化濕消腫。

 

方藥舉例:天仙藤散(《婦人大全良方》)。

 

天仙藤、香附、陳皮、甘草、烏藥、生薑、木瓜、紫蘇葉

 

方中天仙藤、香附理氣行滯;陳皮、生薑溫中行氣;蘇葉宣上焦之滯氣;烏藥開下焦之郁滯;木瓜行氣除濕,舒筋活絡;

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共奏理氣行滯,化濕消腫之功效。

 

若兼脾虛濕阻者,症見頭暈頭重,胸悶腹脹,納少嘔惡,便溏尿少,苔白膩,脈弦滑,治宜解郁行氣,健脾利水,方用茯苓導水湯去檳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