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產病

妊娠足月,在產程中及產後4小時內發生的與分娩有關的疾病,稱「臨產病」。

 

臨產常見病有氣血失調難產、交骨不開難產、胎位異常難產、胎兒異常難產、胞衣不下等病。

本章著重論述氣血失調難產、胞衣不下的辨證論治。

 

臨產病的發病機理比較複雜,主要有先天不足,房事不節,損傷腎氣;飲食失節,勞逸過度,損傷脾氣,中氣不足;

素多憂鬱,情志不暢,氣滯血瘀等,影響了沖任、胞宮的功能,導致了臨產病的發生。

 

先天不足,或房事不節,損傷腎氣,丹田氣弱,胞宮收縮乏力,可導致氣血失調難產;

母體先天的骨盆狹窄,可導致交骨不開或胎位異常難產;胎兒先天的畸形、腦積水、巨大胎兒等可導致胎兒異常難產;

飲食失節,勞逸過度,損傷脾氣,中氣不足可致氣血失調難產;濕濁內停,胎肥(巨大胎兒)難產;

素多憂鬱,情志不暢,氣滯血瘀,可致氣血失調難產。

 

臨產病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出現突然,來勢急;二是處理不當,可危及母子二人生命。

在臨床上通過產前檢查,可以在臨產前發現部分臨產病,如交骨不開(骨盆狹窄)、胎位異常、胎兒異常等,

綜合孕婦年齡、產次.健康情況及發現異常的情況,確定分娩方式。

 

但有相當一部分臨產病,如胞衣不下是在臨產過程中發生的,因此在臨產時必須嚴密觀察產程,

發現異常及時採取應變措施。為了使臨產病得到準確治療和預防,尤應注意產前檢查(見第十六章)。

 

治療以補腎固沖、健脾益氣、疏肝理血為主,必要時配合手法或手術治療。

 

難產

 

妊娠足月臨產時,胎兒不能順利娩出者,稱為「難產」,古稱「產難」。

 

中醫學關於難產的論述,與西醫學產力異常、產道異常、胎位異常和胎兒異常的難產是一致的。

本節論述的氣血失調難產,基本相當於西醫學的產力異常的難產。

 

[病因病機]

 

氣血失調難產的機理主要有虛、實兩方面,虛者是氣虛不運而難產,實者是濕瘀阻滯而難產。

常見分型有腎氣虛弱、氣血虛弱、氣滯血瘀、氣滯濕郁四型。

 

一、腎氣虛弱

 

孕婦先天不足,早婚多產,或房事不節,損傷腎氣,沖任不足,胞宮無力運胎,以致難產。

 

二、氣血虛弱

 

孕婦素體虛弱,氣血不足,產時用力汗出,或用力過早,耗氣傷津,氣血大傷,沖任不足,胞宮無力運胎,以致難產。

 

三、氣滯血瘀

 

孕婦素多憂鬱,或安逸過度,氣血運行不暢,或臨產憂慮緊張,氣結血滯,或產時感寒,寒凝血滯,氣機不利,

皆使沖任失暢,胞宮瘀滯,不能運胎,以致難產。

 

四、氣滯濕郁

 

孕婦素多憂鬱,氣機不暢,或孕後胎體漸大,阻礙氣機升降,易致氣滯濕郁,濕停沖任,壅塞胞宮,不能運胎,以致難產。

 

[辨證論治]

 

本病的處理原則是促進和協調子宮的收縮,促進產程進展,盡量減少創傷,以恰當而安全的方式結束分娩。

在辨證治療中要注意與交骨不開難產、胎位異常難產及胎兒異常難產嚴格區別。

 

治療大法是虛弱者補氣行血以運胎,濕瘀者行氣活血以滑胎。但補虛不可過用滋膩之藥,以防滯產;

化瘀不可過用破血耗氣之品,以防傷胎。

 

一、腎氣虛弱型

 

主要證候:產時陣痛微弱,宮縮不強,產程過長,腰酸痛重,頭暈耳鳴,努責無力,舌淡,苔薄潤;脈細滑。

 

證候分析:腎氣虛弱,沖任不足,故使陣痛微弱,努責無力;胞宮無力運胎,故使宮縮不強,產程過長;

腎主骨生髓,.腦為體之海,腰為腎之府,腎虛故腰酸痛重,頭暈耳鳴。舌淡,苔薄潤,脈細滑,為腎氣虛弱之徵。

 

治療法則:補腎降氣,開竅催產。

 

方藥舉例:神效催生丹(《衛生家寶產科備要》)。

 

臘月兔腦髓1枚(去皮膜,研如泥)冰片5g(另研,代麝香)乳香末125g(另研)母丁香5g(極細末)

 

上藥研細,用兔腦髓為丸,雞頭實大,陰乾後瓷瓶收封備用。臨產時溫丁香湯送服1丸。

 

方中兔腦髓補腎益精,催生滑胎;公丁香、母丁香溫,腎降逆,開竅催產;乳香、冰片活血散結,開竅催產。

全方共奏補腎降氣,開竅催產之效。

 

二、氣血虛弱型

 

主要證候:產時陣痛微弱,宮縮不強,產程過長,神倦乏力,心悸氣短,或用力過早,努責無力,面色蒼白,舌淡,苔薄,脈虛大或細弱。

 

證候分析:氣血虛弱,且又用力過早,沖任不足,故使陣痛微弱,努責無力;胞宮無力運胎,故使宮縮不強,產程過長;

氣血兩虛,不能上榮,故面色蒼白;氣虛中陽不振,則神倦乏力,氣短;血虛心失所養,則心悸。

舌淡,苔薄,脈虛大或細弱,為氣血虛弱之徵。

 

治療法則:補氣養血,潤胎催產。

 

方藥舉例:送子丹(《傅青主女科》)。

 

生黃芪、當歸、麥冬、熟地、川芎

 

方中生黃芪補益中氣,氣足以推送胞胎;熟地、麥冬、當歸、川芎養血益陰,血旺以潤澤胞胎。

血旺則氣得所養,氣足則血得所依,氣血俱旺,以收潤胎催產之效。

 

三、氣滯血瘀型

 

主要證候:產時腰腹持續脹痛,疼痛劇烈,宮縮雖強,但無規律、無推力,久產不下,精神緊張,煩躁不安,胸悶脘脹,

時欲嘔惡,面色紫黯,舌黯紅,苔薄白,脈弦大或至數不勻。

 

證候分析:氣機不利,沖任失暢,瘀滯胞宮,故使產時腰腹持續脹痛,疼痛劇烈;胞宮瘀滯,故宮縮雖強,

但無規律、無推力,久產不下;素多憂鬱,氣機不利,故使精神緊張,煩躁不安,胸悶脘脹;

氣機逆亂,升降失調,則時欲嘔惡。面色紫黯,舌黯紅,苔薄白,脈弦大或至數不勻,為氣機逆亂,氣滯血瘀之徵。

 

治療法則:行氣化瘀,滑胎催產。

 

方藥舉例:催生立應散(《濟陰綱目》)。

 

車前子、當歸、冬葵子、白芷、牛膝、大腹皮、枳殼、川芎、白芍藥

 

方中當歸、川芎、牛膝活血化瘀,潤胎催產為君;大腹皮、枳殼寬中下氣,行滯催產為臣;車前子、冬葵子利水滑胎;

白芷、白芍藥養血消腫,緩急止痛。全方共奏行氣化瘀,滑胎催產之效。

 

若血瘀甚者,症見臨產腰腹持續疼痛不止,呼喊不已,劇痛難忍,面色紫黯,脈滑大。

 

治宜活血化瘀,滑胎催產為主,方用陳氏七聖散(《婦人大全良方》)。

 

延胡索沒藥白礬白芷薑黃當歸桂心各等分淬酒調服10g,服一二杯立產,方中延胡索、沒藥、薑黃、當歸、桂心溫經化瘀,

行氣止痛,滑胎催產;白芷消腫止痛;白礬消腫止血。全方共奏活血化瘀,滑胎催產之效。

 

四、氣滯濕郁型

 

主要證候:產時腰腹持續脹痛,疼痛難忍,宮縮雖強,但無規律、無推力,久產不下,面浮肢腫,頭暈目眩,

心悸氣短,胸膈滿悶,噁心嘔吐,舌黯,苔白膩,脈弦滑或滑大。

 

證候分析:氣滯濕郁,濕停沖任,壅塞胞宮,故使腰腹持續脹痛,疼痛難忍;濕濁壅塞胞宮,故宮縮雖強,但無規律、

無推力,久產不下;濕濁內停,泛溢肌膚,則面浮肢腫;膈間有水氣,則心悸氣短,胸膈滿悶,噁心嘔吐;

濕濁中阻,清陽不升,頭暈目眩。舌黯,苔白膩,脈弦滑或滑大,為氣滯濕郁之徵。

 

治療法則:理氣化濕,滑胎催產。

 

方藥舉例:神效達生散(《達生篇》)。

 

蘇梗、當歸、白芍、甘草、川芎、枳殼、白朮、陳皮、貝母、大腹皮、冬葵子、蔥白

 

方中白朮、陳皮、貝母健脾化濕,理氣調中,化痰散結;蘇梗、枳殼利膈寬中,順氣催產;

大腹皮、冬葵子下氣利水,消腫滑胎;蔥白通陽散結。全方共奏理氣化濕,滑胎催產之效。

 

胞衣不下

 

胎兒娩出後,經過半小時胎盤不能自然娩出者,稱為「胞衣不下」,亦稱「息胞」。

 

本病相當於西醫學的胎盤稽留。胞衣,即今之胎盤與胎膜的總稱。

 

[病因病機]

 

引起本病的機理,虛者由於氣虛不能傳送,實者由於血瘀阻礙或寒凝血滯,以致胞衣不下。常見分型有氣虛、血瘀、寒凝三型。

 

一、氣虛

 

素體虛弱,中氣不足,或產時用力過度,或產程過長而耗傷氣血,無力送出胞衣。

 

二、血瘀

 

素體虛弱,氣不攝血,或素多憂鬱,經脈失暢,血不歸經,均可導致產創出血而瘀結胞中,胞衣阻滯而不下。

 

三、寒凝

 

素體陽氣不足,陰寒內盛,或產室寒溫失宜,寒邪襲胞,以致氣血凝滯,而胞衣不下。

 

[辨證論治]

 

本病發生在新產之際,辨證要點除了全身症状之外,應注意本病常伴有陰道不同程度的出血。

若伴陰道大量出血,可致血虛氣脫而暈厥。有時陰道出血甚少,但胞宮內積血甚多,按壓腹部或胞宮,

可有大量血塊和血液湧出,產婦同樣可因血虛氣脫而暈厥。而且由於失血過多,血室正開,處理不當,

可致邪毒感染,發生產後發熱、產後腹痛等病。因此對胞衣不下及時恰當地處理是十分重要的。

 

處理原則:

①出血多時必須積極採取損傷最小的方法使胎盤娩出,包括按摩子宮、徒手剖離直至子宮切除;

②失血性休克時,應先輸血後處理;

③出血少或無出血者,可以等待、觀察,或長期住院保守治療。

 

治療方法:虛證宜補氣傳送胞衣以攝血,實證宜化瘀溫經,排出胞衣,並引血歸經。

 

一、氣虛型

 

主要證候:產兒後,胞衣久不下,小腹墜脹,有包塊,按之不硬,陰道流血量多色淡,或有血塊,神倦乏力,頭暈眼花,

心悸氣短,面色觥白,舌淡,苔薄,脈緩弱。

 

證候分析:產婦素體虛弱,產後中氣更虛,無力運胞外出,故胞衣不下;氣虛下陷,故小腹墜脹;

氣虛胞宮縮復無力,故小腹有塊,按之不硬;氣虛不能攝血,故陰道流血量多;血失氣化,故色淡;

氣虛運血無力,而有血塊;氣虛中陽不振,故神倦乏力,氣短;清陽不升,則頭暈,面色觥日;

氣虛失血過多,故眼花心悸。舌淡,苔薄,脈緩弱,為氣虛之徵。

 

治療法則:補氣養血,理氣下胞。

 

方藥舉例:生化加參湯(《傅青主女科》)。

 

人蔘、當歸、川芎、白朮、香附

 

方中人蔘、白朮大補元氣以攝血下胞;當歸、川芎、香附養血活血,理氣下胞。全方有補氣養血,理氣下胞之效。

 

二、血瘀型

 

主要證候:產兒後,胞衣久不下,小腹疼痛,有包塊,拒按,陰道出血量多,色黯有塊,血塊下後痛減,舌紫黯,

或有瘀斑紫點,苔薄,脈弦澀有力。

 

證候分析:瘀血阻滯,故使胞衣不下;瘀血內停,故小腹疼痛,有包塊,拒按;瘀血內停,血不歸經,則陰道出血量多,

色黯有塊;血塊下後瘀滯稍通,故使痛減。舌紫黯,或有瘀斑紫點,脈弦澀有力,為血瘀之徵。

 

治療法則:活血化瘀,通利下胞。

 

方藥舉例:牛膝湯(《婦人大全良方》)信;

 

牛膝、瞿麥、當歸、通草、滑石、葵子

 

方中當歸、牛膝活血化瘀下胞;瞿麥、通草、滑石、葵子通利行水,滑潤下胞。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通利下胞之效。

 

三、寒凝型

 

主要證候:

產兒後,胞衣久不下,小腹冷痛,有包塊,拒按,得溫痛減,陰道流血量少,血色黯紅,形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脈沉緊。

 

證候分析:寒客胞脈,氣血凝滯,故使胞衣不下,小腹冷痛,有包塊,拒按;得溫則瘀滯稍通,故使痛減;

血為寒凝,故使陰道流血量少,血色黯紅;寒傷陽氣,則形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脈沉緊,為血寒之徵。

 

治療法則:溫經行滯,活血下胞。

 

方藥舉例:八味黑神散(《衛生家寶產科備要》)。

 

熟地黃、白芍藥、當歸、乾薑、肉桂、蒲黃、黑大豆、炙甘草

 

方中乾薑、肉桂溫經散寒,以通血脈;當歸、蒲黃、黑大豆養血活血,利水下胞;熟地黃、白芍藥補血緩急止痛;

炙甘草益氣和中。綜合全方,有溫經行滯,活血下胞之效。

 

若胞久不下,神倦乏力者,酌加人蔘、黃芪,使氣旺則邪易去而血易行,胞衣可下。

 

產後病

 

產婦在產褥期內發生與分娩或產褥有關的疾病,稱為「產後病」。

 

常見的產後病有產後血暈、產後血崩、產後腹痛、產後痙證、產後發熱、產後身痛、惡露不絕、產後小便不通、缺乳等。

上述諸病多數發生在「新產後」,目前根據臨床實際,傾向將產後7天以內稱為「新產後」。

 

產後病的發病機理可以概括為三個面:

一是失血過多,亡血傷津,虛陽浮散,或血虛火動,易致產後血暈、產後痙證、產後發熱、產後大便難等;

二是瘀血內阻,氣機不利,血行不暢,或氣機逆亂,可致產後血暈、產後腹痛、產後發熱、產後身痛、惡露不絕等;

三是外感六淫或飲食、房勞所傷等,導致產後腹痛、產後痙證、產後發熱、產後身痛、惡露不絕等。

總之,產後臟腑傷動,百節空虛,腠理不實,衛表不固,攝生稍有不慎便可發生各種產後疾病。

 

產後疾病的診斷在運用四診的基礎上,根據新產特點,還須注意「三審」,

即先審小腹痛與不痛,以辨有無惡露的停滯,

次審大便通與不通,以驗津液之盛衰,

三審乳汁的行與不行及飲食之多少,以察胃氣的強弱。

 

同時,參以脈症及產婦體質運用八綱進行綜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確的診斷。

在古代醫籍中,對新產疾病頗為重視,不但論述了亡血傷津的情況下產生的「新產三病」,

 

即《金匱要略》所云「新產婦人有三病,一者病痙,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難」,而且指出了急重症「三沖」、「三急」的危害性。

如《張氏醫通》所論的「三沖」,即衝心、沖肺、沖胃,其臨床表現:

衝心者,心中煩躁,臥起不安,甚則神志不清,語言顛倒;

沖肺者,氣急,喘滿,汗出,甚則咳血;

沖胃者,腹滿脹痛,嘔吐,煩亂。

 

張氏還指出:「大抵衝心者,十難救一;沖胃者,五死五生;沖肺者,十全一二。」

該書又提出產後「三急」,曰:「產後諸病,惟嘔吐、盜汗、泄瀉為急,三者並見必危。」

 

產後病的治療應根據亡血傷津、瘀血內阻、多虛多瘀的特點,

本著「勿拘於產後,亦勿忘於產後」的原則,結合病情進行辨證論治。

《景岳全書》說:「產後氣血俱去,誠多虛證,然有虛者,有不虛者,有全實者,

凡此三者,但當隨證隨人,辨其虛實,以常法治療,不得執有誠心,概行大補,以致助邪。」

 

即產後多虛應以大補氣血為主,但其用藥須防滯邪、助邪之弊;

產後多瘀,當以活血行瘀之法,然產後之活血化瘀,又須佐以養血,使祛邪而不傷正,化瘀而不傷血。

選方用藥,必須照顧氣血。開郁勿過於耗散,消導必兼扶脾,祛寒勿過於溫燥,清熱勿過用苦寒。

同時,應掌握產後用藥。三禁。,即禁大汗,以防亡陽;禁峻下,以防亡陰;禁通利小便,以防亡津液。

 

產後血暈

產婦分娩後突然頭暈眼花,不能起坐,或心胸滿悶,噁心嘔吐,或痰涌氣急,甚則神昏口噤,不省人事,稱為。

產後血暈。,又稱。產後血運」。

 

本病相當於西醫學產後出血引起的虛脫、休克,妊娠合併心臟病產後心衰,或羊水栓塞等病症,是產後危急重症之—,

若救治不及時,往往危及產婦生命,或因氣血虛衰而變生他疾。

 

[病因病機]

 

主要病機不外虛實兩端,陰血暴亡,心神失養,或瘀血停滯,氣逆攻心。

 

一、血虛氣脫

 

新產元氣虛憊,或因分娩傷損胞宮,血去過多,營陰下奪,氣隨血脫,心神失養,致令血暈。

 

二、血瘀氣逆

 

產後胞脈空虛,寒邪乘虛內侵,血為寒凝,瘀滯不行,惡露澀少,血瘀氣逆,擾亂心神,而致暈厥。

 

[辨證論治]

 

產後血暈的治療,首當辨其虛實,分清脫證與閉證。本病屬產後。三沖」範圍,無論虛實都屬危急重症,

均須及時救治,必要時,中西醫結合搶救。

 

一、血虛氣脫型

 

主要證候:新產去血過多,突然昏暈,面色蒼白,心悸饋悶,甚則昏不知人,眼閉口開,手撒肢冷,

冷汗淋漓,舌淡,苔少,脈微欲絕或浮大而虛。

 

證候分析:血去過多,心失所養,神明不守,則令昏暈,心悸憒悶,或昏不知人;陰血暴脫,不能上榮於目,則瞑冒眼閉;

氣隨血脫,脾陽衰微,故面色蒼白,口開,手撒肢冷;營陰暴虛,孤陽外泄,則冷汗淋漓。

舌淡,苔少.脈微欲絕或浮大而虛,為血虛氣脫之徵。

 

治療法則:益氣固脫。

 

方藥舉例:清魂散(《丹溪心法》)。

 

人蔘、荊芥、澤蘭葉、川芎、甘草

 

方中人蔘、甘草補氣固脫;荊芥理血升散以達清空;川芎活血上行頭目,合澤蘭辛散芳香以醒神。全方共湊益氣固脫醒神之效。

 

心清神醒之後,繼之則應大補氣血,方用加味當歸補血湯(《醫理真傳》)去蔥白、甜酒,加人蔘、熟地;

黃芪當歸鹿茸麥芽炮姜炙草蔥白甜酒

 

二、血瘀氣逆型

 

主要證候:產後惡露不下,或下也甚少,小腹疼痛拒按,甚則心下滿悶,氣粗喘促,噁心嘔吐,神昏口噤,不省人事,

兩手握拳,面色青紫,唇舌紫黯,脈澀有力。

 

證候分析:新產感寒,內襲胞中,余血濁液遇寒則凝滯,停蓄於內不得下出,故惡露不下,或下也甚少;

瘀血內阻,故小腹疼痛拒按;敗血停留,氣機不暢,逆上攻心、攻肺、攻胃,攻心則擾亂神明,清竅閉塞,

以致神昏口噤,不省人事,攻肺則肺失清肅之職,症見心下滿悶,氣粗喘促,攻胃則胃失和降,而見噁心嘔吐;

瘀血內停,筋脈失養而拘急,故兩手握拳,為閉證之象。面色青紫,唇舌紫黯,脈澀有力,為血瘀之徵。

 

治療法則;活血逐瘀。

 

方藥舉例:奪命散(《婦人大全良方》)加當歸、川芎。

 

沒藥、血竭

 

方中沒藥、血竭活血理氣,逐瘀止痛,加當歸、川芎以增強活血行瘀之力,瘀去則氣機條暢,逆氣可平,暈厥除則神自清。

 

若血瘀里實,症見大便燥結,腹滿脹痛,神昏譫語者,宜祛瘀通腑,方用牡丹散(《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牡丹皮、大黃、芒硝、冬瓜子、桃仁

 

方中大黃、桃仁、牡丹皮活血行瘀;芒硝軟堅散結,與大黃配伍能通腑瀉熱;冬瓜子清利濕熱排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