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血崩

 

產婦分娩後,突然陰道大量出血者,稱為「產後血崩」。

 

本病基本相當於西醫學的產後出血,它與產後宮縮乏力、軟產道損傷、胎盤胎膜部分殘留、凝血功能障礙有關,

若救治不及時,可引起虛脫,甚至危及產婦的生命,故為產後危急重症之一。

如系胎盤、胎膜部分殘留宮內,或軟產道損傷所引起的產後陰道大量出血時,應及時手術止血。

 

[病因病機]

 

主要機理有氣虛血失統攝;瘀血留滯,新血不得歸經;或產傷損傷脈絡。

 

一、氣虛

 

產婦素體虛弱,或因產程過長,疲勞過度,損傷元氣,氣虛沖任不固,血失統攝,則致血崩。

 

二、血瘀

 

產時血室正開,寒邪乘虛而人,余血濁液為寒邪凝滯,瘀阻沖任,新血不得歸經,而致崩下不止。

 

三、產傷

 

產時助產不當,或產力過強,產程進展過快,或胎兒過大,以致產道損傷,脈絡破損,遂使流血不止,而致血崩。

 

[辨證論治]

 

辨證時應注意本病主要是指產後7天內的出血,而且以產後24小時內出血為主,以區別於產後惡露不絕,

治療時除按虛實辨證施治外,危重者應予中西醫結合治療。

 

一、氣虛型

 

主要證候:新產後突然陰道大量出血,血色鮮紅,頭暈目眩,心悸怔忡,氣短懶言,肢冷汗出,面色蒼白,舌淡,脈虛數。

 

證候分析:因產氣虛,沖任不固,統攝無權,故令陰道大量出血,血色鮮紅;因無瘀滯,故無腹痛;

氣虛不攝,營血下脫,清竅失養,故頭暈目眩;血脫不能上奉於心,心失所養,則心悸怔忡;

氣虛下陷,故氣短懶言;氣虛,腠理不密,衛氣不固,則肢冷汗出;

氣虛血少,不能上榮於面,故面色蒼白。舌淡,脈虛數,為氣虛血脫之徵。

 

治療法則:補氣固沖,攝血止崩。

 

方藥舉例:升舉大補湯(《傅青主女科》)去黃連,加地榆炭、烏賊骨。

 

黃芪、白朮、陳皮、人蔘、炙草、升麻、當歸、熟地、麥冬、川芎、白芷、黃連、黑芥穗

 

方中參、芪、術、草、升麻、烏賊骨益氣升提,固沖攝血;熟地、當歸、川芎補血益精;

麥冬養陰生津;白芷辛香醒神;黑芥穗、地榆炭固經止血。

 

若昏不知人,肢冷汗出,脈微細欲絕者,為氣隨血脫,宜補氣固脫,方用獨參湯。

若冷汗淋漓,四肢厥逆者,宜回陽救逆,方用參附湯。

 

二、血瘀型

 

主要證候:新產後突然陰道大量下血,夾有血塊,小腹疼痛拒按,血塊下後腹痛減輕,舌淡黯或有瘀點瘀魔,脈沉澀。

 

證候分析:瘀血內阻,新血難安,血不歸經而妄行,故陰道大量下血,夾有血塊;瘀血留滯,胞脈阻痹,不通則痛,

故小腹疼痛拒按;血塊下後,胞脈瘀阻稍緩,則腹痛減輕。舌淡黯,有瘀點瘀班,脈沉澀,為血瘀之徵。

 

治療法則:活血祛瘀,理血歸經。

 

方藥舉例:化瘀止崩湯(《中醫婦科學》)。

 

炒蒲黃、五靈脂、益母草、南沙參、當歸、川芎、三七粉

 

方中五靈脂、益母草活血祛瘀以止痛;當歸、川芎養血活血;炒蒲黃、三七粉活血止血,理血歸經;

沙參益氣養陰,使祛瘀而不傷正。全方共奏活血祛瘀,理血歸經之效。

 

三、產傷型

 

主要證候:新產後突然陰道大量下血,血色鮮紅,持續不止,軟產道有裂傷,面色蒼白,舌淡,苔薄,脈細數。

 

證候分析:由於急產、難產損傷軟產道,經脈破損,故使陰道大量下血,持續不止,血色鮮紅;

血失過多,故面色蒼白。舌淡,苔薄,脈細數,為失血傷陰之徵。

 

治療法則:益氣養血,生肌固經。

 

方藥舉例:牡蠣散(《證治準繩》)。

 

煅牡蠣、川芎、熟地黃、白茯苓、龍骨、續斷、當歸、炒艾葉、人蔘、五味子、地榆、甘草

 

方中人蔘、甘草益氣;;熟地、當歸、川芎養血;續斷補腎強腰以續筋脈;龍骨、牡蠣育陰潛陽,生肌固經;

茯苓、五味子交通心腎而寧神;炒艾葉、地榆止血。全方共收益氣養血,生肌固經止崩之效。

 

若軟產道裂傷明顯,應及時縫合止血,繼以中藥調治。

 

產後腹痛

 

產婦分娩後,小腹疼痛者,稱為「產後腹痛」,又稱「兒枕痛」。

 

本病相當於西醫學的產後宮縮痛及產褥感染引起的腹痛。

 

[病因病機]

 

產後腹痛的主要機理有不榮而痛與不通而痛虛實兩端。

 

一、血虛

 

素體虛弱,氣血不足,因產重虛,復因產後失血過多,沖任血虛,胞脈失養;

又氣隨血耗,氣虛運血無力,血行遲滯,而致腹痛。

 

二、血瘀

 

產後臟腑虛弱,血室正開,起居不慎,當風感寒,風寒乘虛而人,血為寒凝,或因情志不遂,肝氣鬱結,

血隨氣結而為瘀,瘀阻沖任,胞脈失暢,不通則痛,故使腹痛。

 

三、熱結

 

素體陽盛,或產後胞宮胞脈空虛,邪毒內侵,人里化熱,損傷沖任經脈,熱與血結,阻痹胞脈,

敗血濁液不得下行,不通則痛,故使腹痛。

 

[辨證論治]

 

產後腹痛有虛實之分。血虛者,小腹隱痛,喜按,惡露量少,色淡;血瘀者,小腹疼痛拒按,惡露量少,色黯有塊;

熱結者,小腹灼痛,按之劇痛,惡露初則量多,繼則量少,甚如敗膿。

 

一、血虛型

 

主要證候:產後小腹隱隱作痛,喜揉喜按,惡露量少,色淡,頭暈眼花,心悸怔忡,大便秘結,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弱。

 

證候分析:產後營血虧虛,胞脈失養,或氣隨血耗,氣虛運血無力,血行遲滯,致令小腹隱隱作痛,喜揉喜按;

陰血虧虛,沖任血少,則惡露量少,色淡;血虛上不榮清竅,則頭暈眼花;血少內不榮心,則心悸怔忡;

血虛津虧,腸道失於濡潤,則大便秘結。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弱。為血虛之徵。

 

治療法則:養血益氣。

 

方藥舉例:腸寧湯(《傅青主女科》)。

 

當歸、熟地、阿膠、人蔘、山藥、續斷、麥冬、肉桂、甘草

 

方中當歸、熟地、阿膠養血滋陰;人蔘、山藥、甘草益氣健脾以資化源;續斷補肝腎,益精血;

麥冬養陰生津;佐以少量肉桂以溫通血脈。全方合用,養血益陰,補氣生津,血旺則胞脈得以濡養,氣旺則率血以行,其痛可除。

 

若血虛兼寒者,症見面色青白,小腹疼痛,得熱痛減,形寒肢冷,或大便溏薄,舌淡,脈細而遲。

治宜養血溫中,方用當歸建中湯(《千金翼方》)。

 

當歸、桂枝、白芍、甘草、生薑、大棗、飴糖

 

方中當歸、白芍養血和血;飴糖、甘草、大棗溫中補虛;桂心、生薑溫中除寒;芍藥配甘草緩急止痛。全方共奏養血溫中,祛寒止痛之效。

 

二、血瘀型

 

主要證候:產後小腹疼痛拒按,得熱痛減,惡器量少,色紫黯,夾有血塊,塊下痛減,形寒肢冷,面色青白,舌淡黯,脈沉緊或沉弦。

 

證候分析:產後血室正開,百脈空虛,風寒乘虛而入,血為寒凝,滯而成瘀,瘀阻沖任,血行不暢,則小腹疼痛拒按,

惡露量少,色紫黯,有塊;血遇熱則行暢,故得熱痛減;血塊下後,瘀滯暫時減輕,故塊下痛緩;

寒為陰邪,易傷陽氣,故面色青白,形寒肢冷。舌淡黯,脈沉緊或沉弦,為產後瘀血內阻之徵。

 

治療法則:溫經活血,祛瘀止痛。

 

方藥舉例:生化湯(《傅青主女科》)。

 

當歸、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

 

方中當歸、川芎補血活血;桃仁化瘀止痛;炙甘草補氣緩急止痛;炮姜溫經止痛。

全方寓攻於補之中,化瘀血,生新血,血行流暢,通則痛止。

 

若兼小腹冷痛、絞痛者,酌加小茴香、吳茱萸以增溫經散寒之功;若伴肢體倦怠,氣短乏力者,酌加黃芪、党參以益氣補虛;

若兼心煩易怒,胸脅脹痛,小腹脹甚而痛者,酌加鬱金、香附以舒肝理氣,行滯止痛。

 

三、熱結型

 

主要證候:產後小腹疼痛拒按,或灼熱疼痛,惡露初則量多,繼則量少,色紫黯或如敗膿,其氣穢臭,高熱不退,口渴欲飲,

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絳,苔黃而燥,或起芒刺,脈弦數。

 

證候分析:邪毒內侵,人里化熱,熱與血結,胞脈阻痹,則小腹疼痛拒按,或灼熱疼痛;

初時熱迫血行則惡露量多,繼之熱與血結則量少,色紫黯,邪毒熏蒸於血,故惡露如敗膿,其氣穢臭;

邪毒化熱,熱與血結,故高熱不退;熱為陽邪,灼傷津液,在上則口渴喜飲,在下則大便秘結,小便短赤。

舌紅絳,苔黃而燥,起芒刺,脈弦數,為熱盛陰傷,瘀滯在里之徵。

 

治療法則:瀉熱逐瘀,活血止痛。

 

方藥舉例:大黃牡丹皮湯(《金匱要略》)。

 

大黃、牡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

 

方中大黃、芒硝蕩滌瘀結,通腑瀉熱;桃仁、丹皮涼血祛瘀,與大黃同用逐瘀力更強;

冬瓜仁清熱消癰排膿。本方有急下存陰,逐瘀止痛之效。

 

產後痙證

 

產褥期間,突然項背強直,四肢抽搐,甚則口噤不開,角弓反張者,稱為「產後痙證」,又稱「產後發痙」、「產後痙風」。

 

本病血虛型相當於西醫學的產後搐搦症,感染邪毒型相當於西醫學產後破傷風。後者病情變化迅速,若治不及時,常可危及產婦生命。

 

[病因病機]

 

主要發病機理有二:一是亡血傷津,筋脈失養;二是邪毒感染,直竄筋脈。

 

一、陰血虧虛

 

素體陰血虧虛,產後失血傷津,因產重虛,血虛津傷,筋脈失養,拘急抽搐,致令發痙。

 

二、邪毒感染

 

多因接生不慎,或產創護理不潔,邪毒乘虛而人,損及脈絡,直竄筋脈,以致筋脈拘急而發痙。

 

[辨證論治]

 

治療時首當辨其虛實,分清是血虛,還是邪毒感染所致。屬血虛者,治宜養血熄風;屬邪毒感染者,治宜解毒鎮痙。

 

一、陰血虧虛型

 

主要證候:產後出血過多,突然頭項強直,四肢抽搐,牙關緊閉,面色蒼白,舌淡紅,苔少或無苔,脈細無力。

 

證候分析:因產亡血傷津,筋脈失養,血虛肝風內動,則頭項強直,四肢抽搐,牙關緊閉;

血虛不能上榮於面,故面色蒼白。舌淡紅,苔少或無苔,脈細無力,為陰血虧虛之徵。

 

治療法則:滋陰養血,柔肝熄風。

 

方藥舉例:三甲復脈湯(《溫病條辨》)加天麻、鉤藤。

 

炙甘草、乾地黃、白芍、阿膠、麥門冬、生牡蠣、生鱉甲、生龜板

 

方中阿膠、乾地黃、白芍、麥冬滋陰養血柔肝;龜板、鱉甲、牡蠣育陰潛陽;天麻、鉤藤平肝熄風;

甘草和中。全方共奏滋陰養血,平肝潛陽,熄風鎮痙之效。

 

若陰道出血不止者,酌加党參、黃芪益氣攝血,山茱萸斂陰止血;汗出過多者,酌加浮小麥、山茱萸、麻黃根斂汗防脫。

 

二、邪毒感染型

 

主要證候:產後頭項強痛,發熱惡寒,牙關緊閉,口角抽動,面呈苦笑,繼而項背強直,角弓反張,舌正常,苔薄白,脈浮而弦。

 

證候分析:產後氣血虧虛,產傷不潔,感染邪毒,初起邪人未深,正邪交爭,故發熱惡寒,頭項強痛;

繼而邪竄經脈,致使牙關緊閉,口角抽動,面如若笑;進而邪毒人里,直犯筋脈,筋脈拘急,則項背強直,角弓反張。

脈浮而弦,為邪毒感染之徵。

 

治療法則:解毒鎮痙,理血祛風。

 

方藥舉例:五虎追風散(《史傳恩家傳方》)。

 

蟬衣、天南星、天麻、全蠍、僵蠶

 

方中全蠍、僵蠶解毒鎮痙,熄風定搐,配天麻、南星、蟬衣以增祛風解痙之功。

 

若證輕者,方用止痙散(經驗方)。

 

全蠍2個、蜈蚣1

 

方中全蠍、蜈蚣為解毒鎮痙,熄風定搐之要藥,以豆淋酒送服,其效更佳。

 

若邪毒內傳攻心,病勢篤重,如伴高熱不退,抽搐頻繁發作者,應急以中西醫結合搶救。

 

產後發熱

 

產褥期內,高熱寒戰或發熱持續不退,並伴有其他症状者,稱為「產後發熱」。

 

本病感染邪毒型發熱,相當於西醫學產褥感染,其重症,可危及產婦的生命,應予重視。

 

[病因病機]

 

引起產婦發熱的原因很多,而與本病關係密切的主要病因病機有感染邪毒,正邪交爭;

外邪襲表,營衛不和;陰血驟虛,陽氣外散;敗血停滯,營衛不通。

 

一、感染邪毒

 

產後氣血耗傷,血室正開,產時接生不慎,或護理不潔,或不禁房事,致使邪毒乘虛而人,稽留於沖任、胞脈,正邪交爭,因而發熱。

 

二、外感

 

產後百脈空虛,腠理不密,衛陽不固,以致風寒之邪,襲表犯肺,營衛不和,因而發熱。

 

三、血虛

 

產時產後血去過多,陰血暴虛,陽無所附,以致虛陽越浮於外而令發熱。

 

四、血瘀

 

產後情志不遂,或為寒邪所客,瘀阻沖任,惡露不下,敗血停滯,阻礙氣機,營衛不通,而致發熱。

 

[辨證論治]

 

產後發熱有虛有實,其證各異。在注意多虛多瘀的基礎上,治療應以調和營衛為主。

感染邪毒者,其證危篤,變化多端,必要時中西醫結合治療。

 

一、感染邪毒型

 

主要證候:產後發熱惡寒,或高熱寒戰.小腹疼痛拒按,惡露初時量多,繼則量少,色紫黯,

或如敗膿,其氣臭穢,心煩不寧,口渴喜飲,小便短赤,大便燥結,舌紅,苔黃而干,脈數有力。

 

證候分析:新產血室正開,百脈俱虛,邪毒乘虛內侵,損及胞宮、胞脈,正邪交爭,致令發熱惡寒,高熱寒戰;

邪毒與血相搏,結而成瘀,胞脈阻痹,則小腹疼痛拒按,惡露色紫黯;熱迫血行則量多,熱與血結則量少;

熱毒熏蒸,故惡露如敗膿,其氣臭穢;熱憂心神,則心煩不寧;熱為陽邪,灼傷津液,則口渴喜飲,小便短赤.大便燥結。

舌紅,苔黃而於,脈數有力,為毒熱內盛之徵。

 

治療法則:清熱解毒,涼血化瘀。

 

方藥舉例:解毒活血湯(《醫林改錯》)加銀花、黃芩。

 

連翹、葛根、柴胡、枳殼、當歸、赤芍、生地、紅花、桃仁、甘草

 

方中銀花、連翹、黃芩、葛根、柴胡、甘草清熱解毒;生地、赤芍涼血解毒,當歸配之以和血;

桃仁、紅花活血行瘀;枳殼理氣行滯。全方共奏清熱解毒,涼血祛瘀之效。

 

本證之發熱,因產婦體質之強弱不同,所感邪毒種類之差異,其臨床表現也頗複雜,而且病情變化快,故當隨證而治。

 

若高熱不退,大汗出,煩渴引飲,脈虛大而數者,屬熱盛津傷之候。治宜清熱除煩,益氣生津,方用白虎加人蔘湯(《傷寒論》)。

 

石膏、知母、粳米、甘草、人蔘

 

若高熱不退,煩渴引飲,大便燥結,惡露不暢,穢臭如膿,小腹疼痛拒按,甚則全腹滿痛,神昏譫語,舌紫黯,苔黃而燥,

或焦老芒刺,脈滑數者,為熱結在里,應急下存陰,方用大黃牡丹皮湯。如寒熱往來者,加柴胡、黃芩和解少陽。

 

若高熱汗出,心煩不安,斑疹隱隱,舌紅絳,苔少或花剝,脈弦細數者,此為熱人營分。

治宜清營解毒,散瘀瀉熱,方用清營湯(《溫病條辨》)。

 

玄參、麥冬、生地、金銀花、連翹、竹葉心、丹參、黃連、水牛角

 

若壯熱不退,神昏譫語者,可配服安宮牛黃丸(《溫病條辨》),或紫雪丹(《和劑局方》),

或清開靈注射液(每日ml,加人5%葡萄糖液500ml中,靜脈點滴)。若高熱持續不降者,

或加用穿琥寧注射液(160rug,加入5%葡萄糖液或09%氯化鈉溶液500ral中,靜脈點滴,12次)。

 

二、外感型

 

主要證候:產後發熱惡寒,頭痛身疼,鼻塞流涕,咳嗽,苔薄白,脈浮緊。

 

證候分析:產後元氣虛弱,衛陽失固,腠理不實,風寒襲表,正邪交爭,則發熱惡寒,頭痛身疼;

肺與皮毛相表裡,肺氣失宣,則鼻塞流涕,咳嗽。苔薄白,脈浮緊,為風寒感冒之徵。

 

治療法則:養血祛風,散寒解表。

 

方藥舉例:荊防四物湯(《醫宗金鑒》)加蘇葉。

 

荊芥、防風、川芎、當歸、白芍、地黃

 

方中四物湯養血扶正,荊芥、防風、蘇葉祛風散寒解表。

 

若感冒風熱者,症見發熱微惡風寒,頭痛身疼,咽喉腫痛,口渴欲飲,咳嗽,痰黃,苔薄黃,脈浮數。

治宜辛涼解表,方用銀翹散(《溫病條辨》)。

 

金銀花、連翹、竹葉、荊芥穗、薄荷、牛蒡子、桔梗、淡豆豉、甘草、蘆根

 

若外感暑熱者,症見身熱多汗,口渴心煩,倦怠乏力,舌紅少津,脈虛數。治宜清暑益氣,養陰生津,方用清暑益氣湯(《溫熱經緯》)。

 

西洋參、石斛、麥冬、黃連、竹葉、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

 

三、血虛型

 

主要證候:產後失血過多,身有微熱,頭暈眼花,心悸少寐,惡露或多或少,色淡質稀,小腹綿綿作痛,喜按,舌淡紅,脈細弱。

 

證候分析:產後亡血傷津,陰血驟虛,陽無所依,虛陽越浮於外,則身有微熱;血虛不能上榮清竅,則頭暈眼花;

血虛心神失養,則心悸少寐;氣隨血耗,氣虛沖任不固,則惡露量多;血虛沖任不足,則惡露量少;

氣血虛弱,則惡露色淡而質稀;血虛不榮,則小腹綿綿作痛,喜按。舌淡紅,脈細弱,為血虛之徵。

 

治療法則:養血益氣,和營退熱。

 

方藥舉例:八珍湯加黃芪、地骨皮。

 

若血虛陰虧者,症見午後熱甚,兩顴紅赤,口渴喜飲,小便短黃,大便秘結,舌嫩紅,脈細數。

治宜滋陰養血清熱,方用加減一陰煎(《景岳全書》)加白薇。

 

生地、白芍、麥冬、熟地、知母、地骨皮、甘草

 

方中熟地、白芍、麥冬滋陰養血;生地、地骨皮、知母、白薇滋陰清熱涼血;甘草和中。全方共奏滋陰養血清熱之效。

 

四、血瘀型

 

主要證候:產後乍寒乍熱,惡露不下,或下亦甚少,色紫黯有塊,小腹疼痛拒按,舌紫黯,或有瘀點瘀斑,脈弦澀有力。

 

證候分析:產後瘀血內阻,營衛不通,陰陽失和,則乍寒乍熱;瘀血內停,阻滯胞脈,則惡露不下,

或下也甚少,色紫黯有塊;胞脈瘀阻不通,則腹痛拒按。舌紫黯,或有瘀點瘀斑,脈弦澀有力,為血瘀之徵。

 

治療法則:活血祛瘀,和營除熱。

 

方藥舉例:血府逐瘀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