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產科基礎

女性生殖系統解剖與生理

 

一、外生殖器與內生殖器

 

(1)外生殖器

 

女性外生殖器又稱外陰,系指兩股內側從恥骨聯合至會陰的區域,

包括陰阜、大小陰唇、陰蒂、前庭、尿道口、陰道口及處女膜、前庭大腺、會陰等。

 

1

 

2.大陰唇為靠近兩股內側的一對皮膚皺襞,前接陰阜,後連會陰。

未婚婦女的兩側大陰唇自然合攏,遮蓋陰道口及尿道口,分娩以後,兩側大陰唇分開,絕經後呈萎縮狀態。

 

3.小陰唇為位於大陰唇內側的一對薄皺襞,表面濕潤,內側面呈淡紅色,皮內富於神經末梢,故感覺敏銳。

兩側小陰唇前端相互融合并分為兩葉,包繞陰蒂,前葉形成陰蒂包皮,後葉形成陰蒂系帶。

小陰唇的後端與大陰唇的後端相會合,在正中線形成一條橫皺襞,稱陰唇系帶。

 

4.陰蒂位於兩側小陰唇之間的頂端,類似男性的陰莖海綿體組織,陰蒂頭有豐富的神經末梢,極為敏感,有勃起性。

 

5.陰道前庭指兩側小陰唇之間的菱形區,前界是陰蒂,兩側為小陰唇的內側面,後面以陰唇系帶為界。

在此區域內,前有尿道口,後有陰道口。

 

6.前庭大腺又稱巴氏腺,位於大陰唇後下方,如黃豆大,左右各一。

腺管開口於陰道口小陰唇與處女膜之間的溝內,性興奮時分泌粘液以滑潤陰道。

 

7.尿道口位於陰蒂及陰道口之間,為尿道的開口,呈橢圓形,尿道後壁近外口處有兩個尿道旁腺的開口,是細菌容易潛伏的場所。

 

8.陰道口及處女膜陰道口位於尿道口下方,前庭的後部,其形狀、大小常不規則。

 

陰道口覆蓋有一層薄膜,稱處女膜,膜中央有一小孔,孔的形狀、大小及膜的厚薄各人不同。

初次性交時,處女膜往往破裂,分娩時進一步破損,產後殘留幾個小隆起的處女膜痕。

 

9.會陰指肛門與陰唇後聯合間的軟組織,也是骨盆底的一部分。

 

(2)內生殖器

 

女性內生殖器包括陰道、子宮、輸卵管及卵巢,後兩者常被稱為子宮附件。

 

1.陰道位於子宮與外陰之間,是性交的器官,也是月經血外流與胎兒娩出的通道,上端包繞子宮頸,下端開口於陰道前庭。

陰道上端圍繞宮頸的部分稱為陰道穹窿,陰道穹窿比陰道下段寬大,分前、後、左、右四部分,後穹窿較前穹窿深,

故陰道後壁長10-12cm,前壁長79cm。前壁與膀胱及尿道之間稱為膀胱陰道隔,後壁與直腸之間稱為直腸陰道隔,

後壁上段與直腸之間是腹腔的最低部,稱為子宮直腸陷凹,在臨床上具有重要意義。

 

2.子宮

 

1)功能子宮是一個空腔器官,腔內覆以粘膜,稱子宮內膜。

 

從青春期到更年期,子宮內膜受卵巢激素的影響,呈周期性改變並出現月經;

性交後,子宮為精子到達輸卵管的通道;受孕後,子宮為孕育胎兒的場所;分娩時,通過子宮收縮,將胎兒及其附屬物娩出。

 

2)解剖子宮呈倒置扁梨狀,壁厚腔小,上端寬而游離,朝前上方,下端較狹窄。

成年婦女的子宮約長7-8cm,寬4-5cm,厚2-3cm。子宮上部較寬處稱子宮體,其上端隆起部分稱子宮底,

子宮底兩側為子宮角,與輸卵管相通。

子宮下部較小處稱子宮頸,呈圓柱形,部分伸入陰道,通人陰道的開口稱為子宮頸外口,未產婦呈圓形,

分娩時受損,經產婦變成橫裂狀,將宮頸組織分為上下或稱前後兩唇。

子宮體與子宮頸的比例,成年人為21,嬰兒期為12

 

子宮腔分體腔與頸管兩部分,子宮體腔呈上寬下窄的三角形,上部兩側通輸卵管而入腹腔,下部與子宮頸管相通,

其間最狹窄部分稱為子宮峽部。子宮峽部的上端,因為在解剖學上很狹窄,稱解剖學內口,峽部的下端,

因為粘膜組織在此處由子宮內膜轉變為子宮頸內膜,又稱組織學內口。

子宮頸管呈梭形,子宮頸通入陰道後以穹窿為界又分子宮頸陰道上部和子宮頸陰道部。

 

3)組織結構子宮體壁很厚,由三層組織構成,外為漿膜層(即臟層腹膜),中為肌層,內為粘膜層(即子宮內膜)。

 

子宮內膜軟而光滑,絨樣,為粉紅色的粘膜組織,分為基底層和機能層。機能層在月經中期及妊娠期間有很大的改變。

 

子宮肌層是子宮壁最厚的一層,由平滑肌束及彈性纖維所組成,肌束排列交錯,外層縱行,內層環行,中層多各方交織。

 

子宮漿膜層即覆蓋子宮體的底部及前後的腹膜,與肌層緊貼。在子宮前面近子宮峽部處,腹膜與子宮壁結合疏鬆,

由此腹膜折向前方並覆蓋膀胱,形成膀胱子宮陷凹;在子宮後面,腹膜沿著子宮壁向下,

覆蓋子宮頸後方及陰道後穹窿,然後折向直腸,形成子宮直腸陷凹。

 

子宮頸主要由結締組織所組成,其中有平滑肌及彈性纖維。頸管粘膜層有許多腺體,能分泌粘液,呈鹼性,

形成子宮頸管的粘液栓。宮頸陰道部表面為鱗狀上皮覆蓋。

 

4)子宮的韌帶

 

圓韌帶起於子宮角兩側的前面、輸卵管近端的下方,然後沿闊韌帶向前下方伸展達到兩側骨盆壁,

再經腹股溝而止於大陰唇內,有使子宮保持前傾位置的作用。

 

闊韌帶為一對翼狀的腹膜皺襞,從子宮兩側開始,各向外伸展達到骨盆側壁,並將骨盆腔分為前後兩部。

韌帶的上緣呈游離狀,其內側23包繞輸卵管(傘端無腹膜遮蓋),外側13由輸卵管傘端向骨盆側壁延伸,稱骨盆漏斗韌帶,

具有支持卵巢的作用,故又稱卵巢懸韌帶,內有卵巢血管通過。

 

子宮骶骨韌帶自子宮頸後面子宮頸內口的上側方伸向兩旁,

繞過直腸終止在第23骶骨前筋膜上,作用是將子宮頸向後及向上牽引,使子宮保持前傾位置。

 

主韌帶又稱子宮頸橫韌帶,位於子宮兩側闊韌帶基底部,由子宮頸陰道上部的側方向外達骨盆壁,

是固定子宮頸位置的主要力量,子宮的動靜脈和輸尿管都經主韌帶的上緣到終末器官。

 

3.輸卵管左右各一,為細長而彎曲的管道,其內側與子宮角連通,外側端游離,呈漏斗狀,長約8-14cm

 

4.卵巢為女性生殖腺,左右各一,呈灰白色扁平橢圓體。青春期前,卵巢表面光滑,開始排卵後,表面逐漸不平。

成年婦女的卵巢約4cmX3cmXlcm大小,絕經期後,卵巢逐漸萎縮。

 

卵巢位於輸卵管的下方,由卵巢系膜連於闊韌帶後葉的部位為卵巢門,卵巢血管通過卵巢系膜經卵巢門人卵巢。

 

卵巢分皮質及髓質兩部分,皮質居外層,內有許多始基卵泡及發育中的卵泡,髓質居卵巢中心,其中含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經。

 

二、骨盆與骨盆底

 

(1)骨盆

 

女性骨盆是產道構成的重要部分,因其為骨性組織,故稱骨產道。

骨盆的大小、形狀對分娩的順利與否關係甚為密切,因此對骨盆的構造及其特點應有比較清楚的認識。

 

1.骨盆的構造骨盆由骶骨、尾骨及左右兩塊髖骨所組成,每塊髖骨又由髂骨、坐骨及恥骨融合而成。

骶骨由5塊骶椎合成,它的內表面呈凹形,第1骶椎向前突出形成骶岬,為骨盆內測量的重要標誌。

尾骨由4-5塊尾椎合成,其上緣與骶骨相連形成骶尾關節,此關節有一定的活動度。

而髖骨前方在兩恥骨之間,由纖維軟骨所連接,稱恥骨聯合。

 

恥骨兩降支構成了恥骨弓,其角度平均為90~100℃。在骨盆後方由骶骨和兩側髂骨相連,形成骶髂關節,此關節很堅韌。

此外,自骶骨背外側面發出兩條堅強的韌帶,分別止於坐骨結節及坐骨棘,稱骶結節韌帶及骶棘韌帶。

妊娠時受激素影響,韌帶稍鬆弛;各關節有一定的伸展性,有利於分娩。

 

由恥骨聯合上緣經髂恥線和骶岬上緣連成一線時,可將骨盆分成兩部分:上部分為假骨盆,下部分為真骨盆。

前者與分娩關係不大,後者是胎兒娩出必經之路,故其大小及形狀與分娩的關係甚為密切,

但臨床上直接測量較難,一般可借測量假骨盆之各徑線而間接估計真骨盆的大小。

 

2.女性骨盆的特點盆腔淺而寬,呈圓筒形,入口出口均比男性骨盆大,恥骨聯合短而寬,恥骨弓角度較大,骶岬突出較小,

骶骨寬而短,彎度小,坐骨寬闊。

 

3.骨盆腔各個平面為便於了解分娩時胎兒通過骨盆腔(骨產道)的過程,可將骨盆分為四個主要的假想平面。

 

1)人口平面(骨盆人口)即真假骨盆的交界面,形狀近似圓形或橫橢圓形,有四條徑線:

①入口前後徑,又名真結合徑,由恥骨聯合上緣正中至骶岬上緣中點的連線,平均長11cm

②人口橫徑,為兩側髂恥線最大間徑,平均為135cm

③入口斜徑,左右各一,左斜徑由左側骶髂關節至右側髂恥隆突的連線,右斜徑由右側骶髂關節至左側髂恥隆突的連線,平均為1275cm

 

2)骨盆最寬平面為骨盆最寬大的平面,前界為恥骨聯合後面中點,

後界為第23骶椎之間,兩側相當於髖臼中心,其前後徑與橫徑的長度均為125cm左右。

 

3)中骨盆平面為骨盆腔最狹窄的平面,前界為恥骨聯合下緣,後界為第45骶椎之間,兩側為坐骨棘,

其前後徑長約115cm,橫徑即坐骨棘間徑,長約10cm,兩側坐骨棘連線為產程中了解胎頭下降的重要標誌。

 

4)出口平面實際上是由前後兩個三角形平面所組成。前三角形的頂端是恥骨聯合下緣,側邊是兩側恥骨的降支;

後三角形的頂端是骶尾關節,側邊是兩側骶結節韌帶,坐骨結節間徑為共同的底邊,也是骨盆出口的橫徑,平均為9cm

坐骨結節間徑長者,恥骨弓的角度亦大。骨盆出口前後徑是恥骨聯合下緣至骶尾關節的距離,平均115cm

由恥骨聯合下緣至坐骨結節間徑中點的連線稱骨盆出口前矢狀徑,長約6cm

從骶尾關節至坐骨結節間徑中點的連線稱後矢狀徑,長約9em,後矢狀徑在產科臨床上甚為重要。

 

4.骨盆軸亦稱產軸,為連接骨盆各個平面中心點的假想軸線,

其上段向下向後,中段向下,下段向前向下,在分娩時,胎兒即沿此軸方向娩出。

 

(2)骨盆底

 

骨盆底由肌肉及筋膜所組成,封閉骨盆出口,為尿道、陰道及直腸所貫穿,有承托盆腔器官,使之保持正常位置的作用。

分娩時如骨盆底組織受損傷,則盆底鬆弛,影響盆腔器官位置,可發生子宮脫垂。

 

骨盆底前面為恥骨聯合,後面為尾骨尖,兩側為恥骨降支、坐骨上支及坐骨結節。骨盆底從外向內分為三層組織:

淺層筋膜與肌肉,尿生殖隔,盆隔。

 

三、卵巢的周期性變化及其激素

 

(1)卵泡的發育及成熟

 

新生兒出生時卵巢內可約有10-50萬個卵細胞。每個卵母細胞周圍有一層原始的卵泡細胞,也稱顆粒細胞,

兩者之外還圍有一層基膜而形成一個始基卵泡。

 

由於垂體前葉促卵泡素(FSH)的作用,始基卵泡開始發育,但99%以上都在開始發育後的不同階段自行退化、

萎縮成閉鎖卵泡,一般每月只有一個發育成熟而排卵。

在婦女一生中,能發育至成熟而排卵的卵細胞約有400-500個。青春期後,有的始基卵泡內的卵母細胞增大,

其周圍顆粒細胞增生成復層,細胞表面FSH受體增多,卵母細胞的周圍形成一層透明膜,稱透明帶。

 

透明帶之外的顆粒細胞呈放射狀排列,稱放射冠。

同時在FSH作用下卵泡的發育及成熟卵泡周圍的間質細胞分化成內外兩層卵泡膜細胞。

卵泡膜細胞分泌雄激素,經顆粒細胞中已活化的芳香化酶的作用轉化為雌激素。

雌激素與FSH的協同作用又使卵泡膜細胞和顆粒細胞膜上合成黃體生成素(LH)受體。

這些激素和血循環中滲出的液體及其他蛋白質等聚於顆粒細胞群之間隙中,稱卵泡液。

卵泡液逐漸增多,空隙隨之增大,卵母細胞連同增殖的顆粒細胞層凸入空腔內形成卵丘。

至此卵泡發育成熟,並移行至卵巢表面,呈透明的小泡狀,稱成熟卵泡。成熟卵泡B超儀顯示直徑約為18-25mm左右。

 

(2)排卵

 

成熟卵泡受垂體前葉黃體生成素(LH)的影響,卵泡膜溶解和破裂,卵泡液流出,

成熟的卵母細胞及其周圍之卵丘一併擠出入腹腔,此過程稱排卵。

排卵機理尚未完全闡明,最近有人認為,排卵可能與前列腺素引起成熟卵泡周圍的平滑肌纖維收縮有關。

排卵一般發生在28天的月經周期中間,或下次月經前14天左右。排卵可由兩側卵巢輪流發生,或持續見於某一側卵巢。

 

(3)黃體的形成和萎縮

 

排卵後,卵泡壁塌陷,泡膜內血管破裂出血,於泡內凝成血塊,稱血體。

其後卵泡壁的破口很快被纖維蛋白封閉而修復,血被吸收形成黃體。

卵泡內遺留的顆粒細胞積聚黃色的類脂質顆粒而形成黃體細胞。

於排卵後的7-8天,黃體發育達最盛期,直徑約1-3cm,色黃,突出於卵巢表面。

 

若卵子受精,則黃體繼續發育為妊娠黃體,到妊娠10周後其功能由胎盤取代。

若卵子未受精,黃體於排卵後9-10天(即月經周期第24-25天)開始萎縮,黃色消退,細胞變性,

性激素的分泌量也減退,約至周期的28天子宮內膜不能維持而脫落,形成月經來潮。

 

萎縮的黃體歷時8-10周後,最終轉變成纖維化的白體,呈疤痕狀。

 

(4)卵巢分泌的激素

 

卵巢主要合成及分泌兩種女性激素,即雌激素和孕激素,也分泌少量的雄激素。

 

1.雌激素主要由卵泡的卵泡內膜細胞、顆粒細胞分泌。在卵泡開始發育時,雌激素的分泌量較少,隨著卵泡的發育成熟,

分泌量逐漸增高,至排卵前24小時達高峰,雌二醇分泌量可達400mg,以後稍減。

黃體發育過程中分泌量又漸增加,黃體成熟時分泌量達第二次高峰。以後逐漸減少,至月經來潮前急劇下降到最低水平。

其主要生理作用為:

 

1)能促進卵泡的發育。如不足,將致卵泡發育停止而閉鎖。

 

2)能促使子宮發育,子宮內膜增生,肌層增厚;能增加子宮平滑肌對催產素的敏感性和收縮力;

能使子宮頸管粘液分泌量增多,質變稀薄,易拉成絲狀,以利精子通過。

 

3)能促進輸卵管發育,並加強輸卵管節律性收縮,有利於孕卵的輸送。

 

4)使陰道上皮細胞增生和角化,細胞內糖元增多,保持陰道呈弱酸性。

 

5)促進乳腺腺管細胞增生,乳頭、乳暈著色,乳房組織中脂肪積聚,通過對催乳素分泌的抑制而抑制乳汁分泌。

 

6)對丘腦下部和垂體的反饋調節,有抑制性負反饋,也有促進性正反饋作用,即抑制腦垂體促卵泡素的分泌,

促進腦垂體產生黃體生成素,因而間接對卵巢功能產生調節作用。

 

7)促進水與鈉的瀦留。

 

8)促進骨中鈣的沉積,加速骨骺閉合。

 

2.孕激素為雄激素和雌激素合成的中間體,故卵巢、睾丸、腎上腺皮質和胎盤內均有孕激素存在,

主要由排卵後的黃體細胞及卵泡內膜細胞分泌。在卵泡早期孕激素在血中含量極微,至排卵前,

因卵泡開始有黃素化,血中含量略有升高,排卵後隨黃體的發育,孕激素分泌量顯著增加,

至排卵後7-8天黃體成熟時達高峰,每24小時分泌量可達30mg,以後逐漸下降,

黃體的後半期急劇下降,月經來潮前達最低水平。其主要生理作用:

 

1)使子宮內膜由增生期轉變為分泌期,降低子宮肌肉的興奮性,以利孕卵植入和胚胎髮育。

 

2)抑制子宮頸內膜的粘液分泌,並使之粘稠。

 

3)抑制輸卵管蠕動。

 

4)使陰道上皮細胞脫落、糖元沉積和陰道乳酸桿菌減少,酸性降低。

 

5)促進乳腺腺泡發育,大劑量孕激素對乳汁的分泌有一定抑制作用。

 

6)對正常的婦女有使體溫輕度升高的作用,排卵後基礎體溫可上升03-05℃。

 

7)對丘腦下部和腦垂體僅有抑制性的負反饋作用,因而抑制腦垂體前葉黃體生成素和促卵泡素的釋放。

 

3.雄激素婦女體內雄激素主要來源於腎上腺皮質,卵泡外膜細胞和卵巢間質細胞可以產生極少量雄激素。

雄激素可促使陰毛、腋毛的生長,促進蛋白合成,促進肌肉生長和骨骼的發育,有促進紅細胞生成的作用。

大量雄激素與雌激素有拮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