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辨證方法

 

兒科常用辨證方法,自錢乙提出肝主風、心主驚、脾主困、肺主喘、腎主虛的五臟辨證綱領之後,歷代不斷應用和發展。

目前,兒科辨證方法應用八綱辨證、臟腑辨證、衛氣營血辨證、六淫疫癘辨證、氣血痰食辨證等,其中以前三種最為常用。

 

(一)八綱辨證

 

表裡、寒熱、虛實、陰陽八綱辨證,是辨證的總綱。

表裡是辨別疾病病位的綱領,寒熱是辨別疾病性質的綱領,虛實是辨別人體正氣強弱和病邪盛衰的綱領,

陰陽是辨別疾病性質的總綱領。八綱辨證用於所有各類兒科病證之中諸如各種外感熱病和內傷雜病的辨證,

都可以歸納於八綱範疇。治療大法的選擇,如解表治里、祛寒清熱、補虛瀉實、調和陰陽等,都需要在八綱辨證的基礎上確定。

 

(二)臟腑辨證

 

臟腑辨證,是運用藏象學說的理論,對患者的病證表現加以歸納,以辨明病變所在臟腑及其性質的辨證方法。

臟腑辨證以五臟、六腑、奇恆之腑的生理功能、病理特點為臨床分析辨證的依據。

臟腑辨證主要用於內傷雜病辨證,也常用於外感病中作為輔助辨證方法。

 

兒科常用臟腑辨證分類方法:

肺與大腸病辨證分風寒束肺證、風熱犯肺證、痰熱壅肺證、痰濕阻肺證、肺氣虛弱證、肺陰虧虛證、

大腸濕熱證、大腸虛寒證;脾與胃病辨證分脾氣虛證、脾血虛證、脾陰虛證、脾陽虛證、寒濕困脾證、

熱盛動風證、胃虛寒證、胃陰虛證、胃熱熾盛證、食積胃腸證;

肝與膽病辨證分熱盛動風證、肝膽濕熱證、肝氣鬱結證、肝火上炎證、肝陰虛證、肝血虛證;

心與小腸病辨證分心氣虛證、心血虛證、心陰虛證、心陽虛證、心火熾盛證、心血瘀阻證、痰迷心竅證、

痰火擾心證、小腸虛寒證、小腸實熱證;腎與膀胱病辨證分腎陰虛證、腎陽虛證、腎陰陽兩虛證、

腎精不足證、腎虛水泛證、膀胱濕熱證、膀胱虛寒證等。現代對腦、髓、骨、脈等奇恆之腑辨證的應用也逐漸增多。

 

(三)衛氣營血辨證

 

衛氣營血辨證,是清代溫病學家葉天士在《內經》《傷寒淪》有關論述的基礎上,

創造性地提出的溫病辨證方法,屬於病機辨證的範疇。

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易受溫熱病邪侵襲,故各種溫病在兒科發病率高。

衛氣營血辨證廣泛地適用於多種溫病,是小兒溫病病機辨證的基本方法。

 

衛分證是溫熱病邪侵襲肌表,衛氣功能失常所表現的證候。

氣分證是溫熱病邪內傳臟腑,邪實正盛,正邪劇爭,陽熱亢盛的里熱證。

營分證是溫熱病邪內陷的嚴重階段,病位多涉及心與心包絡。血分證是溫熱病由營分進一步發展至血分的深重階段。

 

兒科治法概要

小兒疾病的治療大法,與成人基本相同。

但由於兒童這一具體對象和兒科疾病的特點,在治法選用、給藥劑量、給藥方法等許多方面,都具有與成人不同的特點

 

治法特點

(一)治法選用

 

各種治法在兒科應用時,都要注意到其臨床應用的特點。

中藥內服是兒科應用最多的治法,其中湯劑因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藥物加減運用靈活等優點而最為常用;

中成藥,尤其是新型中成藥製劑,貯存、運輸方便,便於小兒服用,研製和應用越來越受到重視。

藥物外治使用簡便,易為患兒接受,用於輔治或主治部分病症有良好的效果。

 

推拿療法、艾灸療法不受條件限制,無痛苦無損傷,受到患兒歡迎。

針刺療法用於兒科,應用適合小兒的針刺手法,推廣腕踝針、頭針、雷射穴位照射等方法,增加了治療手段。

臨床應根據病證特點及患兒的個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治法。

 

(二)治療原則

 

小兒體屬稚陰稚陽,發病容易,變化迅速,故小兒一旦患病,必須做到及時診斷、

正確治療、用藥適當、劑量準確,若是失治、誤治,極易造成輕病轉重、重病轉危。

 

兒科用藥,一定要隨時注意到小兒的體質特點,使祛邪而不傷正,扶正而不膩滯,洞悉病情發展變化規律,

勿留邪、不損正,固護胃氣,維護生機。

如《溫病條辨.解兒難》所說:「其用藥也,稍呆則滯,稍重則傷,稍不對證,則莫知其鄉,捉風捕影,轉救轉劇,轉去轉遠。」

對大苦、大寒、大辛、大熱,特別是有毒之藥物、有損傷之治法,一定要審慎應用,必須使用時也當中病即止。

就是說,兒科治療與成人相比,更要強調及時、正確和謹慎。

 

(三)中藥用法

 

兒科應用中藥,要因人、因病、因時,選擇內服湯劑、不同劑型中成藥、藥物外治法,或單用、或合用,擇優選用。

例如,發熱患兒的治療,一般以湯劑療效最好,若患兒嘔吐而無法服藥可改為直腸給藥,

如需應急或當同時補液可用靜脈給藥,伴昏迷者可鼻飼給藥等等。

 

小兒湯劑的煎服方法,一般與成人相同。但小兒服藥量需比成人小。

湯劑處方用藥總量,一般新生兒用成人量的16,乳嬰兒用成人量的173-12,幼兒及幼童用成人量的23或用成人量,

學齡兒童用成人量。用藥總量的減少,可以通過減少藥味和每味藥的藥量來達到。

 

湯劑煎煮前放水不要太多,一般以浸透後水能淹沒藥物為適宜。

煎出的藥液總量,要根據年齡大小來掌握,一般嬰兒60-1OOmL,幼兒及學齡前兒童150-200ml

學齡兒童200-250ml每日服藥次數,按照患兒每次服藥量和病情特點靈活掌握,可分3-5次不等。

 

小兒服藥方法也要符合小兒特點與病情需要。服用湯藥,對年齡較大的孩子盡量講清道理,爭取他們主動配合。

對嬰幼兒畏服苦味湯藥者,可在湯藥中加少量白糖類矯味。

若患兒拒服湯藥,則只能灌服,固定患兒頭手,待小兒張口時,

將藥匙送人其舌根部,傾倒藥液後,聽到患兒咽下聲再退出藥匙。

不可捏鼻強灌,免得嗆入氣管,造成危險。服用丸劑、片劑,必須先研成細末,再加水或米湯調服。

合劑、口服液可直接灌服。各種藥物服人後,都可以再服幾匙溫開水或糖水,去除口中苦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