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痘

水痘是由外感時行邪毒引起的急性發疹性時行疾病。

以發熱,皮膚分批出現丘疹、皰疹、結痂為特徵。

因其皰疹內含水液,形態橢圓,狀如豆粒,故稱水痘。也稱水花、水瘡、水皰。西醫亦稱水痘。

 

本病一年四季都有發生,但多見於冬春兩季。任何年齡都可發病,而以1-4歲小兒為多見。

本病傳染性強,容易造成流行。預後一般良好,愈後皮膚不留瘢痕。

患病後可獲終身免疫。若是接受腎上腺皮質激素或免疫抑制劑治療的患者罹患本病,症状嚴重,甚至可危及生命。

 

在古代醫籍中,有關水痘病的論述始於宋代,《小兒藥證直訣.瘡疹候》中最早提出「水皰」之名。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瘡疹論》則正式立名「水痘」:「其瘡皮薄,如水瘡,破即易,於者,渭之水痘。」

 

[病因病機]

 

水痘病因為外感時行邪毒,上犯於肺,下郁於脾而發病,其病在肺脾兩經。

時行邪毒由口鼻而入,蘊郁於肺,故見發熱、流涕、咳嗽等肺衛症状。

病邪郁於肺脾,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時邪與內濕相搏,外透於肌表,則發為水痘。

若毒邪尚輕,病在衛表者,則皰疹稀疏,點粒分明,全身症状輕淺;

少數患兒素體虛弱,感邪較重,邪毒熾盛,內犯氣營,可見皰疹稠密,色呈紫紅,多伴有壯熱口渴。

甚者毒熱化火,內陷心肝,出現神昏、抽搐。也有邪毒內犯,閉阻於肺,宜肅失司,可見咳嗽、氣喘、鼻煽等重症。

 

[廟床診斷]

 

一、診斷要點

 

1.起病2-3周前有水痘接觸史。

 

2.臨床表現初起有發熱、流涕、咳嗽、不思飲食等症,發熱大多不高,發熱12天內,

頭面、髮際及全身其他部位出現紅色斑丘疹,以軀幹部位較多,四肢部位較少。

疹點出現後,很快變為皰疹,呈橢圓形,大小不一,內含水液,周圍紅暈,

皰壁薄易破,常伴瘙癢,繼則結成痂蓋脫落,不留疤痕。

 

3.皮疹分批出現,此起彼落,在同一時期,丘疹、皰疹、干痂並見。

 

4.實驗室檢查周圍血白細胞總數正常或偏低。

刮取新鮮皰疹基底物,用瑞氏或姬姆薩染色檢查多核巨細胞,用酸性染色檢查核內包涵體。

 

二、鑒別診斷

 

1.麻疹、風痧、奶麻、丹痧均為斑丘疹,皮疹分布全身,形態細小如針尖或粟粒狀,無皰疹、結痂現象。

 

2.膿皰瘡多發於夏天炎熱季節,皰疹較大,壁較薄,內含膿液,不透亮,容易破潰,

破潰後隨膿液流溢蔓延附近皮膚而發,多發於頭面部及四肢暴露部位。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水痘的辨證要點在於辨別輕證和重證。

輕證痘形小而稀疏,色紅潤,皰內漿液清亮,或伴有輕度發熱、咳嗽、流涕等症状,病在衛氣。

重證水痘邪毒較重,痘形大而稠密,色赤紫,皰漿較混,伴有高熱、煩躁等症状,病在氣營,易見邪毒閉肺、邪陷心肝變證。

 

二、治療原則

 

本病治療,以清熱解毒利濕為總的原則。輕證以肺衛受邪為主,治以疏風清熱解毒,佐以利濕;

重證邪熾氣營,治以清熱涼營,解毒滲濕。對邪毒閉肺,邪陷心肝之變證,當治以開肺化痰,鎮痙開竅,清熱解毒等法。

 

三、分證論治

 

1.邪傷肺衛

 

證候:發熱輕微,或無發熱,鼻塞流涕,伴有噴嚏及咳嗽,12日皮膚出疹,疹色紅潤,

皰漿清亮,根盤紅暈不明顯,點粒稀疏,此起彼伏,以軀幹為多,舌苔薄白,脈浮數。

 

分析:時行邪毒,傷於肺衛。邪毒由口鼻而人,郁於肺衛,故發熱、咳嗽、流涕、噴嚏等;

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正氣抗邪外出,時邪夾濕透於肌表,正盛邪輕,故水痘皰漿清亮,

根盤紅暈不明顯,點粒稀疏。舌苔薄白,脈浮數,為病在衛表之象。

 

治法:疏風清熱,利濕解毒。

 

方藥:銀翹散加減。常用藥:金銀花、連翹、竹葉清熱解毒,薄荷辛涼解表,牛蒡子、桔梗、甘草宣肺解毒,

利咽祛痰。也可佐以車前子、滑石化濕利水。

 

疹密色紅者加當歸、赤芍、紫草活血涼血;咳嗽有痰者,加杏仁、浙貝母宣肺化痰;

咽喉疼痛者,加板藍根、僵蠶清熱解毒利咽;頭痛者,加菊花、蔓荊子疏風清熱止痛;皮疹瘙癢者,加蟬蛻、地膚子祛風止癢。

 

2.毒熾氣營

 

證候:壯熱不退,煩躁不安,口渴欲飲,面紅目赤,水痘分布較密,根盤紅暈顯著,

疹色紫暗,皰漿混濁,大便乾結,小便黃赤。舌紅或舌絳,苔黃糙而干,脈洪數。

 

分析:熱毒熾盛,燔灼氣營。邪毒內傳氣營,氣分熱盛,故壯熱不退,煩躁、口渴,面紅目赤等;

毒傳營分,與內濕相搏外透肌表,故見水痘密集,根盤色紅,疹色紫暗,皰漿混濁;

熱傷津液,故大便乾結,小便黃赤;舌苔黃糙而干、質紅絳,脈洪數,均為熱毒之象。

 

治法:清熱涼營,解毒滲濕。

 

方藥:清胃解毒東加減。常用藥:升麻清熱透疹,石膏清氣泄熱,黃芩、黃連清熱解毒,丹皮、生地涼血清熱。

佐以紫草、山梔、木通清熱涼營滲濕。

 

唇燥口乾,津液耗傷者,加麥冬、蘆根養陰生津;口舌生瘡,大便乾結者,加生大黃、全瓜蔞瀉火通腑。

 

水痘發病過程中,如出現高熱、咳嗽、氣喘、鼻煽、紫紺等症,此為邪毒閉肺之變證,

治當清熱解毒、開肺化痰,可予麻杏石甘湯加減;若見壯熱不退,神志模糊,口渴煩躁,甚則昏迷、抽搐等症,

此為邪毒內陷心肝之變證,治當涼血瀉火,熄風開竅,予清瘟敗毒飲加減,并吞服紫雪丹或安宮牛黃丸。

 

[其他療法]

 

一、中成藥劑

 

1.板藍根沖劑每次包,1-3次。用於邪傷肺衛證。

 

2.清開靈注射液每次—30ml,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靜脈滴注,11次。用於毒熾氣營證。

 

二、單方驗方

 

1.金銀花12e,甘草3So水煎,連服2-3天。用於邪傷肺衛證。

 

2.臘梅花5s,連翹、金銀花、菊花、赤芍、紫花地丁各10g,板藍根15g,蟬蛻、甘草各3g,黃連15g。水煎服,1日劑。用於毒熾氣營證。

 

三、藥物外治

 

1.苦參、芒硝各30g,浮萍15so煎水外洗,12次。用於水痘皮疹較密,瘙癢明顯者。

 

2.青黛散麻油調後外敷,11次,用於皰疹破潰,欣紅化膿者。

 

[預防護理]

 

一、預防

 

對水痘患兒應立即隔離,直至全部皰疹結痂。

被患兒呼吸道及皮疹分泌物污染的被服及用具,應採用曝晒、煮沸、紫外線照射等消毒措施。

本病流行期間,勿帶易感兒童去公共場所。接觸水痘患兒後,應留檢3周。

對免疫缺陷、激素或免疫抑制劑治療期間的兒童,接觸水痘後可選用人體丙種球蛋白、胎盤球蛋白、

帶狀皰疹球蛋白等肌肉注射,預防感染本病。

 

二、護理

 

室內空氣要流通,注意避風寒,防止復感外邪。

飲食宜清淡宜消化,多飲開水,可用蘿卜、荸薺、綠豆等煎水代茶。

保持皮膚清潔,勿使搔抓,不宜洗浴,防止皮膚破損,繼發感染。

如有皮膚抓破,可外塗青黛散或黃芩油膏。

正在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期間的患兒發生水痘,應立即減量或停用激素。

 

[文獻摘要]

 

《小兒藥證直訣.脈證治法》;「其瘡出有五名,肝為水皰,以淚出如水,其色青小。

肺為膿皰,如涕稠濁,色白而大。心為斑,心主血,色赤而小,次於水皰。

脾為疹,小次斑瘡,其主裹血,故赤色黃淺也。」

 

《證治準繩.幼科》:「小兒痘瘡,有正痘與水痘之不同……亦與疹子同,

又輕於疹子,發熱一二日而出,出而即消,易出易靨,不宜燥溫,但用輕劑解之,

麥湯散主之,羌活散、消毒飲、麥煎散俱可服,又當服大連翹湯以解之。

……按水痘令小兒患之者大率無害,如無內證,不必服藥,無事生事也。」

 

《幼幼集成.水痘露丹證治》:

「水痘似正痘,外候面紅唇赤,眼光如水,咳嗽噴嚏,涕唾稠粘,身熱二三日而出,明淨如水泡,

形如小豆,皮薄,痂結中心,圓暈更少,易出易靨,溫之則痂難落而成爛瘡,切忌姜椒辣物,並沐浴冷水,犯之則成姜疥水腫。」

 

[現代研究]

 

姜潤林.銀翹二丁湯治療小兒水痘114例.中醫雜誌1989303):10

 

運用鈴老中醫經驗方銀翹二丁湯(組成:金銀花、連翹、六一散、車前子各6-10s,紫花地丁、黃花地丁各10-15g),

水煎成50-lOOmLo-3次服。二煎外洗患部。

 

如瘙癢加蟬蛻,發熱無汗加荊芥、薄荷,煩熱口渴加石膏、知母,痘疹根暈大而色赤加赤芍、丹皮,

疹色深紅加黃連、甘草,大便乾結0p生大黃或熟大黃,舌紅少津加生地、麥冬,治療114例均痊癒。

退熱時間最短6小時,最長2天,平均1天;水痘結痂時間最短2天,最長4天,平均26天。

 

翁建新.荊防藍根湯治療小兒水痘94例.江蘇中醫1990;(10):37

 

應用徐漢江老中醫經驗方荊防藍根湯(組成:荊芥、防風各log,板藍根20g,蘆根15g),

每日劑,煎湯分2次服。共治療舛例水痘,男58例,女36例,年齡2-13歲。經治全部痊癒,退熱時間平均6小時,結痂時間平均3天。

 

痄腮

 

痄腮是因感受風溫邪毒,壅阻少陽經脈引起的時行疾病。以發熱、耳下腮部漫腫疼痛為臨床主要特徵。

中醫稱為痄腮,民間亦有稱為「鸕鶿瘟」、「蛤蟆瘟」。西醫學稱為流行性腮腺炎。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發生,冬春易於流行。學齡兒童發病率高,能在兒童群體中流行。

一般預後良好。少數兒童由於病情嚴重,可出現昏迷、驚厥變證,年長兒如發生本病,可見少腹疼痛、睾丸腫痛等症。

 

痄腮的病名首見於金代,《瘡瘍經驗全書.痄腮》記述:「此毒受在牙根耳聹」,通過肝腎氣血不流,壅滯頰腮,此是風毒腫。」

指出了本病的病因和病機特點。明代《外科正宗.痄腮》進一步闡明:

「痄腮乃風熱濕痰所生,有冬溫後天時不正,感發傳染者,多兩腮腫痛,初發寒熱。」

並提出內服柴胡葛根湯,外敷如意金黃散的治療方法。

 

[病因病機]

 

痄腮病因為感受風溫邪毒,主要病機為邪毒壅阻少陽經脈,與氣血相搏,凝滯耳下腮部。

風溫邪毒從口鼻肌表而入,侵犯足少陽膽經。膽經起於眼外眥,經耳前耳後下行於身之兩側,終止於兩足第四趾端。

少陽受邪,毒熱循經上攻腮頰,與氣血相搏,氣滯血郁,運行不暢,凝滯腮頰,故局部漫腫、疼痛。

熱甚化火,出現高熱不退,煩躁頭痛,經脈失和,機關不利,故張口咀嚼困難。

 

足少陽膽經與足厥陰肝經互為表裡,熱毒熾盛,正氣不支,邪陷厥陰,擾動肝風,蒙蔽心包,可出現高熱不退、抽風、昏迷等症。

 

足厥陰肝經循少腹絡陰器,邪毒內傳,引睾竄腹,則可伴有睾丸腫脹、疼痛或少腹疼痛。

肝氣乘脾,還可出現上腹疼痛、噁心嘔吐等症。

 

[臨床診斷]

 

一、診斷要點

 

1.當地有腮腺炎流行,發病前2-3周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觸史。

 

2.臨床表現初病時可有發熱,12天後,以耳垂為中心腮部漫腫,邊緣不清,皮色不紅,壓之疼痛或有彈性,

通常先發於一側,繼發於另一側。口腔內頰粘膜腮腺管口可見紅腫。

 

3.腮腺腫脹約經4-5天開始消退,整個病程約1-2周。

 

4.常見併發症有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也有並發腦膜炎者。

 

5.實驗室檢查周圍血象白細胞總數正常或降低,淋巴細胞相對增多。尿、血澱粉酶增多。

 

二、鑒別診斷

 

發頤兩頰腫脹疼痛,表皮泛紅,腮腺化膿,按摩腮部可見口腔內腮腺管口有膿液溢出。

多為一側腮部腫痛,無傳染性,常繼發於熱病之後,又稱化膿性腮腺炎。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痄腮的辨證要點主要是辨別輕證重證。

輕證不發熱或發熱不甚,腮腫不堅硬,屬溫毒在表;重證發熱高,腮腫堅硬,脹痛拒按,屬熱毒在里。

若出現高熱不退,神識昏迷,反覆抽風,或睾丸脹痛,少腹疼痛等併發症者,為變證。

 

二、治療原則

 

本病治療,著重於清熱解毒,佐以軟堅散結。初起溫毒在表者,以疏風清熱為主,若病情較重,熱毒壅盛者,治宜清熱解毒為主。

腮腫硬結不散,治宜軟堅散結,清熱化痰。

軟堅散結只可用宣、通之劑,以去其壅滯,不要過於攻伐,壅滯既去,則風散毒解,自然會達到消腫止痛的目的。

對於病情嚴重出現變證,如邪陷心肝,或毒竄睾腹,則按熄風開竅或清肝瀉火等法治之。

 

本病治療應內服藥與外治療法配合應用,有助於局部消腫。

 

三、分證論治

 

(一)常證

 

1.邪犯少陽

 

證候:輕微發熱惡寒,一側或兩側耳下腮部漫腫疼痛,咀嚼不便,或伴頭痛,咽痛,納少,舌紅,苔薄白或淡黃,脈浮數。

 

分析:邪犯少陽,溫毒在表。

風溫邪毒從口鼻而人,邪郁肌表,故有發熱惡寒、咽痛;

足少陽膽經繞耳而行,邪郁少陽經脈,與氣血相搏,凝滯耳下腮部,故腮部腫脹疼痛;

經脈受阻,關節不利,故咀嚼不便;邪毒上擾清陽,故頭痛;

邪擾脾胃,則納少;舌紅,苔薄白或淡黃,脈浮數,為溫毒在表之徵。

 

治法:疏風清熱,散結消腫。

 

方藥:銀翹散加減。常用藥:牛蒡子、荊芥、桔梗、甘草疏風利咽;連翹、金銀花清熱解毒;

配伍板藍根專解溫毒,夏枯草、赤芍疏肝散結,僵蠶祛風通絡散結。

 

若咽喉腫痛,加馬勃、玄參清熱利咽;納少、嘔吐,加竹茹、陳皮清熱和胃。

 

2.熱毒壅盛

 

證候:高熱不退,腮部腫脹疼痛,堅硬拒按,張口、咀嚼困難,煩躁不安,口渴引飲,

或伴頭痛、嘔吐,咽部紅腫,食欲不振,尿少黃赤,舌紅苔黃,脈滑數。

 

分析:溫毒入里,熱毒壅盛。

熱毒熾盛故高熱不退;邪毒壅盛於少陽經脈,氣血凝滯不通,故腮部腫痛、堅硬拒按,張口、咀嚼困難;

邪熱內擾,則煩躁不安;熱毒內擾脾胃,則食欲不振,嘔吐;邪熱上熏咽喉,則咽喉紅腫;

熱邪傷津,則口渴引飲,尿少黃赤;舌紅、台黃,脈滑數,為里熱實證。

 

治法:清熱解毒,軟堅散結。

 

方藥:普濟消毒飲加減。常用藥:黃芩、黃連、連翹、板藍根、升麻清熱解毒;

柴胡、牛蒡子、馬勃、玄參、桔梗、薄荷、甘草清熱利咽,消腫散結;陳皮理氣,疏通壅滯;僵蠶解毒通絡,化痰散結。

 

腮部腫脹疼痛甚者,加夏枯草、海藻軟堅散結;熱甚者,加生石膏、知母清熱瀉火;大便秘結者,加大黃、芒硝通腑泄熱。

 

(二)變證

 

1.邪陷心肝

 

證候:高熱不退,神昏,嗜睡,項強,反覆抽風,腮部腫脹疼痛,堅硬拒按,頭痛,嘔吐,舌紅,苔黃,脈洪數。

 

分析:邪毒內陷,熱擾心肝。

邪熱熾盛故高熱不退;熱陷心營,心神被蒙,故神昏、嗜睡;

熱盛動風,故反覆抽風;邪毒壅結不散,故腮部腫脹疼痛,堅硬拒按;

邪毒上擾清陽,故頭痛;熱毒內熾,胃氣上逆,故嘔吐;舌紅,苔黃,脈洪數,為內熱熾盛之象.

 

治法:清熱解毒,熄風開竅。

 

方藥:涼營清氣東加減。

常用藥:山梔、黃連、連翹、生甘草清熱解毒;水牛角、生地、丹皮、赤芍清熱涼營;

竹葉、玄參、蘆根清熱生津;薄荷辛涼透表。

 

神志昏迷者,加紫雪丹、至寶丹清熱鎮驚,熄風開竅;

熱甚者,加清開靈注射液或雙黃連注射液靜脈滴注,以清熱解毒;抽風頻繁者,加鉤藤、僵蠶平肝熄風。

 

2.毒竄睾腹

 

證候:病至後期,腮部腫脹漸消,一側或兩側睾丸腫脹疼痛,或伴少腹疼痛,痛甚者拒按,舌紅,苔黃,脈數。

 

分析:邪毒不清,內竄厥陰。

足厥陰肝經循少腹絡陰器,與足少陰膽經互為表裡,病程後期足少陽膽經壅結之邪毒漸消,

余邪流毒內竄至足厥陰肝經,蘊結於陰器,故見睾丸腫脹疼痛;流滯於少腹部,故有少腹疼痛;

舌紅,苔黃,脈數,為邪毒未散之象。

 

治法:清肝瀉火,活血止痛。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

常用藥:龍膽草、山梔清瀉肝膽之火;

黃芩、黃連清熱解毒;配以柴胡、川楝子疏肝利膽;延胡索、荔枝核理氣散結止痛;桃仁活血消腫。

 

睾丸腫大明顯者,加青皮、烏藥、莪術理氣消腫;少腹痛甚,伴腹脹、便秘者,加大黃、枳殼、木香理氣通腑。

 

[其他療法]

 

一、中成藥劑

 

1.小柴胡沖劑每次包,1-3次。用於邪犯少陽證。

 

2.清開靈沖劑每次包,1日—3次。用於熱毒壅盛及邪陷心肝證。

 

二、藥物外治

 

1.青黛散、紫金錠、如意金黃散,任選一種。以醋或水調勻後外敷患處,12次。適用於腮部腫痛。

 

2.鮮蒲公英、鮮馬齒莧、鮮仙人掌(去刺),任選一種。搗爛外敷患處,12次。適用於腮部腫痛。

 

三、針灸療法

 

1.針刺法取翳風、頰車、合谷,瀉法,強刺激。發熱者,加曲池、大椎;睾丸脹痛者,加血海、三陰交。每日1次。

 

2.火灸法取角孫穴,剪去頭髮,用一支火柴棒點燃,迅速按於角孫穴上(火即自滅)。

火灸後局部皮膚發紅,或呈白色,別無不適。11次。

 

四、雷射療法

 

用氦-氪雷射穴位照射。

主穴:少商、合谷、阿是穴(腫大的腮腺局部)。配穴:曲池、風池。

每次-8穴,每穴照射5-10分鐘,11次,連用3-5天。

 

[預防護理]

 

一、預防

 

發現痄腮患兒應及時隔離治療,至腮腺腫脹完全消退為止。

流行期間幼兒園及小學校要經常檢查,有接觸史及腮部腫痛的可疑患兒,要進行隔離密切觀察,

並給板藍根1530g煎服,或用板藍根沖劑沖服,連服3-5天。

 

二、護理

 

患兒發熱期間應臥床休息,居室空氣流通,避免受涼,復感它邪。

飲食以流質、半流質為主,忌肥膩、辛辣、堅硬及酸性的食品。

注意口腔衛生,做好口腔護理。如出現神昏、抽搐、頭痛及少腹劇痛等症,應予特別護理,配合搶救措施。

 

[文獻摘要]

 

《儲病源候論.小兒雜病諸候》:「風熱毒氣客於咽喉、頷頰之間,與氣血相搏,結聚腫痛。」

 

《冷廬醫話.雜病》:「痄腮之症,初起惡寒發熱,脈沉數,耳前後腫痛,隱隱有紅色,腫痛將退,睾丸忽脹。

亦有誤用發散藥,體虛不任大表,邪因內陷,傳人厥陰脈絡,睾丸腫痛,而耳後全消者。

蓋耳後乃少陽膽經部位,肝膽相為表裡,少陽感受風熱,邪移於肝經也。」

 

《瘍科心得集.辨鸕鶿瘟耳根癰異證同治論》:「夫鸕鶿瘟者,因一時風溫偶襲少陽,脈絡失和。

生於耳下,或發於左,或發於右,或左右齊發。

初起形如雞卵,色白濡腫,狀若有膿,按不引指,但酸不痛,微寒微熱,重者或憎寒壯熱,口乾舌膩。

初時則宜疏解,熱盛即用清泄。或挾肝陽上逆,即用熄風和陽。此證永不成膿,過一候自能消散。」

 

[現代研究]

 

王瑞龍流行性腮腺炎治療小結。雲南中醫雜誌19132):26

 

將流行性腮腺炎分為3種類型,用中藥內服同時外敷消散膏治療。

輕證型,證屬邪在衛分,用銀翹散加減;普通型,屬溫邪內襲,用銀翹敗毒散加減;

重證型,屬溫毒內侵,里熱熾盛,投普濟消毒飲加味。

腮部漫腫堅硬加夏枯草、昆布,高熱驚厥加鉤藤、全蠍,睾丸腫痛加橘核、荔枝核、金鈴子、延胡索等。

外敷消散膏由黃柏、大黃各200g,薑黃、赤芍、重樓各lOOg,血竭、冰片各50g,凡士林200g組成。

療效:全部病例皆治癒。退熱時間平均為31天,消腫時間平均為62天。

 

王國忠.中藥外治流行性腮腺炎205例.中醫雜誌1996372):107

 

用中藥青寶丹(組成:大黃、黃柏、薑黃、白芷、天花粉、白及、橘皮、青黛、甘草,研極細末備用),

以鮮蒲公英或鮮半枝蓮汁調成糊狀,摻以平安散(由牛黃、火硝、月石、冰片、雄黃、硃砂、麝香組成,研極細末)少許,

外敷患處,每日.3次。治療流行性腮腺炎205例,

治療後1天熱退腫消者130例,佔全部病例的634%;2天熱退腫消者65例,佔317%;3天熱退腫消者10例,佔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