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熱

 

夏季熱是嬰幼兒時期的一種特有疾病。

臨床以入夏長期發熱、口渴多飲、多尿、汗閉為特徵。

因本病有嚴格的季節性,發病於夏季,故名夏季熱。西醫學稱暑熱症。

 

本病主要發生於我國南方,如東南、中南及西南等氣候炎熱地區。

發病多見於3歲以下小兒。發病時間多集中於678三個月,與氣候有密切關係,氣溫愈高,發病尤多,

但在秋涼以後,症状多能自行消退。有的病兒可連續數年發病,而隨著年齡增大,

其發病症狀可逐年減輕,病程亦較短。本病若無其他合併症,預後多屬良好。

 

[病因病機]

 

發病原因主要與小兒體質因素有關。

有因小兒先天稟賦不足,如早產兒、未成熟兒,腎氣不足者;

有因後天脾胃不足,發育營養較差,脾胃虛弱者;

有因病後體虛,氣陰不足者,人夏後不能耐受暑熱氣候的熏蒸,易患本病。

 

暑性炎熱,易耗傷津液。

小兒冒受暑氣,蘊於肺胃,灼傷肺胃之津,津虧內熱熾盛,故發熱、口渴多飲;

又暑易傷氣,氣虛下陷,氣不化水,則水液下趨膀胱,而出現尿多清長;

又肺津為暑熱所傷,肺主清肅,外合皮毛腠理,司開合,津氣兩虧,水源不足,

水液無以敷布,則腠理閉塞,故見少汗或汗閉;汗與小便,都屬陰津,異物而同源,

所以汗閉則尿多,尿多則津傷,津傷則必飲水自救,因而形成汗閉、口渴多飲、多尿的證候。

 

根據暑易傷津、耗氣、夾濕等特點,以及小兒體稟有肺胃陰虧或脾腎陽虛等因素,

因此在疾病的發生與發展中,其病機與轉歸各有不同。

疾病初起,暑熱多傷津傷氣,而易出現肺胃氣陰兩傷證;

疾病遷延,或素體脾腎虛弱,外為暑氣熏蒸,內則真陽不足,則易出現熱淫於上,陽虛於下的「上盛下虛」證。

 

本病雖發生於夏季,但無一般暑邪致病而人營人血,內陷心肝的傳變規律。

本病為「暑氣熏蒸」而致,多無急性變化,至秋涼後有向愈之機,但纏綿日久者,也會影響小兒身體素質。

 

【臨床診斷]

 

一、診斷要點

 

1.發熱:大多數病兒表現為盛夏時節漸起發熱,體溫在38-40℃之間。

持續不退,天氣越熱,體溫越高。發熱期可長達13月,待氣候涼爽時自然下降。

 

2.多飲多尿:病兒口渴多飲,尿亦頻繁、清長。

 

3.少汗或無汗:大多不出汗,僅有時在起病時頭部稍有汗出。

 

4.其他情況:病初起時一般情況良好,不顯病容,或偶有感冒症状,

但多不嚴重,發熱持續不退時可見食慾減退,面色蒼白,形體消瘦,倦怠乏力,煩躁不安。

 

5.病程:多數歷時1-2月,亦可長達3-4月,直至秋涼後發熱及其他症状逐漸消退。

 

6.實驗室檢查:血象除部分病兒周圍血淋巴細胞百分數增高外,實驗室檢查多在正常範圍。

 

二、鑒別診斷

 

需與疰夏相鑒別,該病一般不發熱,或有低熱,食欲不振,精神倦怠,無汗閉、口渴多飲、多尿等症状。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本病是因暑氣熏蒸而發病,多傷氣陰,辨證要區別是否累及上焦肺胃氣陰,還是損及下焦腎之陽氣。

疾病初期,多不顯病容,但發熱口渴多飲,納食如常,舌紅,脈數,為暑傷肺胃證;

發熱持續不退,隨之多飲多尿,食慾漸見減退,面色出現蒼白,身體日漸消瘦,

口唇乾燥,皮膚灼熱,肢端欠溫,精神疲乏,舌淡,脈無力等,則為上盛下虛證。

 

二、治療原則

 

本病治療,以清暑泄熱,益氣生津為原則。

暑泄熱,著重於清肺胃,泄內熱,常用辛涼清暑之品,不宜過用苦寒,以防化燥傷陰。

益氣生津,著重於助中氣,養肺胃,常用甘潤之品,不能過於滋膩,以防滯邪。

若病久病重及腎,腎陽不足,真陰虧損,心火上炎,則宜溫腎陽,清心火,佐以潛陽固澀,

生津止渴,溫下清上。在藥物治療的同時,注意避暑降、溫,保持居住環境通風涼爽。

 

三、分證論治

 

1.署傷肺胃

 

證候:發熱持續不退,熱勢多午後升高,稽留不退,氣溫愈高,發熱亦愈高,口渴引飲,

頭額較熱,皮膚乾燥灼熱,無汗或少汗,小便頻數而清長,精神煩躁,口唇乾燥,舌質紅,苔薄黃,脈數。

 

分析:暑傷肺胃,氣陰虧損。患兒稟賦不足,冒受暑氣,蘊於肺胃,灼傷陰津,津虧而內熱熾盛,

故長期發熱不退,口渴喜飲;暑熱愈盛,熏蒸愈熱,熱淫於內,故發熱愈高,精神煩躁;

肺津傷則化源不足,水液無以敷布,故頭額、肌膚灼熱,無汗或少汗;

暑傷氣,雖頻頻渴飲,而氣不化水下趨膀胱,出現尿多清長;

肺胃陰津被灼而損耗,故皮膚、口唇乾燥。舌苔薄黃,脈數,為暑氣所傷之證。

 

治法:清熱解暑,養陰生津。

 

方藥:王氏清暑益氣湯。常用藥:西瓜翠衣、荷梗解暑清熱,洋參(亦可用北沙參)、

麥冬、石斛益氣生津,黃連、知母、竹葉清熱瀉火,粳米、甘草益胃和中。

 

納呆食少,神倦者,加麥芽、白朮健脾消食;煩躁明顯者,加蓮子心、竹葉心清心安神;

如兼有外感傷暑症状者,方中去黃連、北沙參、麥冬,加薄荷、豆卷疏表清暑;

如兼有濕邪,舌苔白膩者,方中去麥冬、石斛、知母,加藿香、木香、佩蘭、扁豆花清暑化濕。

 

2.上盛下虛

 

證候:精神萎靡或虛煩不安,面色蒼白,下肢清冷,食欲不振,小便澄清,頻數無度,

大便稀溏,身熱不退,朝盛暮衰,口渴多飲,舌淡苔黃,脈細數無力。

 

分析:熱淫於上,陽虛於下。本證多見於體稟虛弱,病勢纏綿的後期,虛實並見,虛多於實。

.門火衰,不能溫煦脾土,故臨床出現面色蒼白,精神萎靡,食慾減退,大便稀溏,下肢清冷,

小便澄清如水等一系列脾胃陽氣不足的徵象。

暑氣為患,陰液必耗,陰虛火旺,故發熱不退,朝盛暮衰,口渴多飲;

命火雖屬腎陽,而寓於腎陰之中,腎又稱水火之臟,水不濟火,則陽易浮越,

故可見虛煩不寧等上盛下虛證;舌淡苔黃,脈細數無力則為寒熱夾雜、虛實並見之象。

 

治法:溫補腎陽,清熱護陰。,

 

方藥:溫下清上湯。常用藥:附子下溫腎陽,黃連上清心火,龍齒、磁石潛浮越之陽,

補骨脂、菟絲子、覆盆子、桑螵蛸、白蓮子、縮泉丸溫腎固澀,收斂小便,石斛、蛤粉清熱生津止渴。

 

若心煩口渴,舌紅赤者,加淡竹葉、玄參,以清心火,除煩熱。

如口渴不止,小便既多又清,屬胃熱耗傷陰津,腎陰腎陽俱見虧損者,可用白虎加人蔘湯與金匱腎氣丸合治。

 

[其他療法]

 

一、中成藥劑

 

生脈飲口服液每服5mL13次。用於暑傷肺胃證。。

 

二、單方驗方

 

1.荷葉、西瓜翠衣各5S,地骨皮、生地各3g,大棗、五味子各2g

1日劑,水煎濾取藥液,加白糖少量,頻頻飲服。用於暑傷肺胃證。

 

2.蠶繭20隻,紅棗20枚,烏梅5So煎湯飲,每日劑。用於暑傷肺胃和上盛下虛證。

 

三、針灸療法

 

取足三里、中脘、腎俞、大椎、風池、合谷等穴,視病情行補瀉手法。

如下元腎陽不足者,針後加藥條灸,每穴2-3分鐘,每日針1次,7次為1療程,一般治療1-2個療程。

 

四、推拿療法

 

推三關、退六腑各200次,分陰陽、推脾土各300次,清天河水200次,

揉內庭、解溪、足三里、陰陵泉,摩氣海、關元各3分鐘。11次,7日為1療程。用於暑傷肺胃證。

 

[預防護理]

 

一、預防

 

1.注意防治各種疾病,特別是麻疹、泄瀉、肺炎、疳證等,病後注意調理,恢復體質。

 

2.改善居住環境,注意調節室內溫度,保持涼爽,或易地避暑。

 

二、護理

 

注意營養,飲食宜清淡,多補充水分,可用西瓜汁、銀花露、綠豆湯等代茶。

高熱時可適當用物理降溫,常洗溫水浴,可幫助發汗降溫。避免著涼、中暑,防止併發症。

 

[現代研究]

 

蔣治平.治療小.兒夏季熱24例的臨床觀察.中醫雜誌1987282):21

 

患兒24例,隨機分組,各12例。

一組用加減五葉蘆根湯:佩蘭2g,藿香葉、薄荷各3g,參須5g,麥門冬、蘆根、天花粉各log,鮮荷葉15g,煎湯,

每日劑,分2次服。

二組用清暑益氣湯:黃連15g,麥門冬、粳米各log,.鮮荷梗、鮮西瓜皮各30g,石斛、參須各5g

知母、淡竹葉各3g,甘草1s,煎煮以粳米熟為度,每日劑,分2次服。

 

兩組患兒均治療5天,第6天停藥觀察三項主要症状、體征(體溫、飲水量、尿量)的改善情況,以評價療效。

結果:加減五葉蘆根湯組治療前三項主要症状總平均分為784

治療後總平均分為163,治療後較治療前平均減少619066

治療前後有非常顯著差異(P<001),治療結果痊癒4例,好轉6例,無效2例。

兩組比較療效,以加減五葉蘆根湯組為優。

 

趙秀清.中藥治療小兒夏季熱24例.上海中醫藥雜誌1990;(9):14

 

將夏季熱辨證為兩型:

暑傷肺胃型(16例)表現為發熱、口渴、多飲、多尿、汗少或無汗、唇乾、舌紅苔少或苔剝,

治宜清暑益氣、養陰生津,方藥:生石膏、知母、荷梗、麥冬、香薷等,氣虛加西洋參或參須。

 

脾氣不振型(6例)表現為發熱、口渴、多飲、多尿、面色少華、納差、舌淡紅苔少或薄白、

脈細無力,治宜益氣健脾、.清熱解暑,藥用西洋參、白朮、茯苓、葛根、香薷、扁豆等,

尿清長加桑螵蛸、菟絲子。治療結果:暑傷肺胃型治癒9例,好轉4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812%;

脾氣不振型治癒5例,好轉1例,總有效率100%。

 

肺臟病證

感冒

感冒是小兒時期常見的外感性疾病之一,臨床以發熱惡寒、頭痛鼻塞、流涕咳嗽、噴嚏為特徵。

感冒又稱傷風。感冒可分為兩種,普通感冒為冒受風邪所致,

一般病邪輕淺,以肺系症状為主,不造成流行;時行感冒為感受時邪病毒所致,病邪較重,具有流行特徵。

 

本病發病率占兒科疾病首位,除了4-5個月以內小兒較少發病外,可發生於任何年齡的小兒。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以冬春多見,在季節變換、氣候驟變時發病率高。

小兒患感冒,因其生理病理特點,易於出現夾痰、夾滯、夾驚的兼夾證。

 

西醫學將感冒分為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後者即相當於中醫學時行感冒。

 

[病因病理]

 

小兒感冒的病因有外感因素和正虛因素。

主要病因為感受外邪,以風邪為主,常兼雜寒、熱、暑、濕、燥等,亦有感受時行疫毒所致。

外邪侵犯人體,是否發病,還與正氣之強弱有關,當小兒衛外功能減弱時遭遇外邪侵襲,則易於感邪發病。

 

感冒的病變臟腑在肺,隨病情變化,可累及肝脾;

外邪經口鼻或皮毛侵犯肺衛。肺司呼吸,外合皮毛,主腠理開合,開竅於鼻。

皮毛開合失司,衛陽被遏,故惡寒發熱,頭痛身痛。

咽喉為肺之門戶,外邪上受,可見鼻塞流涕,咽喉紅腫;肺失清肅,則見噴嚏咳嗽。

風為百病之長,風邪常兼夾寒、熱、暑、濕等病因為患,病理演變上可見兼夾熱邪的風熱證、

兼夾寒邪的風寒證及兼夾暑濕的濕困中焦等證。

 

肺臟受邪,失於清肅,津液凝聚為痰,壅結咽喉,阻於氣道,加劇咳嗽,此即感冒夾痰。

小兒脾常不足,感受外邪後往往影響中焦氣機,減弱運化功能,致乳食停積不化,阻滯中焦,

出現脘腹脹滿、不思乳食,或伴嘔吐、泄瀉,此即感冒夾滯。

小兒神氣怯弱,感邪之後熱擾肝經,易導致心神不寧,生痰動風,出現一時性驚厥,此即感冒夾驚。

 

體稟不足,衛外功能不固之小兒,稍有不慎則感受外邪,久之肺脾氣虛、營衛不和,

或肺陰不足,更易反覆感邪,屢作感冒、咳嗽、肺炎等病症,稱為反覆呼吸道感染兒。

 

[臨床診斷]

 

1.發熱惡寒、鼻塞流涕、噴嚏等症為主,多兼咳嗽,可伴嘔吐、腹瀉,或發生高熱驚厥。

 

2.四時均有,多見於冬春,常因氣候驟變而發病。

 

3.血白細胞總數正常或減少,中性粒細胞減少,淋巴細胞相對增多,單核細胞增加。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感冒辨證可從發病情況、全身及局部症状著手。

冬春多風寒、風熱及時行感冒,夏秋季節多暑邪感冒,發病呈流行性者為時行感冒。

感冒日久或反覆感冒則多為正虛感冒。除常證外,辨證時還應結合辨別夾痰、夾滯、夾驚的兼證。

 

二、治療原則

 

感冒的基本治療原則為疏風解表。因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發汗不宜太過,以免耗損津液。

小兒感冒容易寒從熱化,或熱為寒閉,形成寒熱夾雜之證,

單用辛涼汗出不透,單用辛溫恐助熱化火,常取辛涼辛溫並用。

感冒若單用解表法易汗出後復熱,應據證情合用清熱解毒、清暑化濕、化痰消食、鎮驚熄風等治法。

體質虛弱者不宜過於發表,或採用扶正解表法。反覆呼吸道感染患兒應在感冒之後及時調理,改善體質,增強免疫力。

 

三、分證論治

 

(一)主證

 

1.風寒感冒

 

證候:惡寒發熱,無汗,頭痛,鼻塞流涕,噴嚏,咳嗽,喉癢,舌偏淡,苔薄白,脈浮緊。

 

分析:風寒外束,衛表不和。肌表為寒邪所束,經氣不得宣暢,故發熱無汗,惡寒頭痛;

風邪犯肺,肺氣失宣,故喉癢,噴嚏咳嗽;苔薄白,脈浮緊為風寒徵象。

 

治法:辛溫解表。

 

方藥:荊防敗毒散、蔥豉東加減。

常用藥:蔥白、蘇葉、豆豉解表發汗,荊芥、防風疏風散寒,杏仁、前胡宣發肺氣,桔梗開肺利咽,甘草調和諸藥。

 

表寒重,惡寒發熱加羌活、白芷祛風解肌;咳甚加白前、紫菀宣肺止咳;痰多加半夏、陳皮燥濕化痰。

 

2.風熱感冒

 

證候:發熱重,惡風,有汗或無汗,頭痛,鼻塞流膿涕,噴嚏,咳嗽,痰黃粘,咽紅或腫,

曰干而渴,舌質紅,苔薄白或黃,脈浮數。

 

分析:風熱外襲,肺衛不利。感受風熱或寒從熱化,腠理開泄,發熱重而有汗出;

風熱上乘,肺氣失宣故咳嗽流涕,痰粘,咽紅或腫;熱易傷津,口乾而渴;舌紅苔薄黃,脈浮數皆風熱徵象。

 

治法:辛涼解表。

 

方藥:銀翹散或桑菊飲加減。常用藥:金銀花、菊花、連翹清熱解表,薄荷、牛蒡子疏風散熱、

宣肺利咽,豆豉發表除煩,桔梗、前胡宜肺化痰。

 

表熱證候明顯者,選銀翹散;咳嗽症状較重者,選桑菊飲。

咳甚痰黃加黛蛤散、前胡清肺化痰;咽紅腫甚加山豆根、土牛膝根清咽解毒;高熱便秘加生大黃、全瓜蔞通腑瀉熱。

 

3.署邪感冒

 

證候:發熱無汗,頭痛鼻塞,身重睏倦,咳嗽不劇,胸悶泛惡,食欲不振,或有嘔吐泄瀉,舌質紅,苔黃膩,脈數。

 

分析:暑邪夾濕,束表困脾。暑邪外襲,衛表失宣則見高熱、無汗;

濕遏肌表則身重睏倦;暑濕困於中焦,故胸悶泛惡,食欲不振,或嘔吐泄瀉;舌紅苔膩為暑濕之徵象。

 

治法:清暑解表。

 

方藥:新加香薷飲加減。常用藥:

香薷發汗解表化濕,金銀花、連翹解暑清熱,藿香、佩蘭祛暑利濕,厚朴、白豆蔻、扁豆花化濕和中。

 

熱甚心煩加黃連、淡豆豉、梔子;泛惡嘔吐加竹茹、半夏;身重睏倦苔膩加鮮荷梗、荷葉、佩蘭、西瓜翠衣。

 

4.時行感冒

 

證候:全身症状較重,壯熱嗜睡,汗出熱不解,目赤咽紅,肌肉酸痛,或有噁心嘔吐,或見疹點散布,舌紅苔黃,脈數。

 

分析:疫毒侵襲,火熱燔熾。疫毒襲表,故壯熱嗜睡,肌肉酸痛;

上焦熱熾,故目赤咽紅;邪伏中焦故噁心嘔吐;舌紅苔黃、脈數均為熱盛之象。

 

治法:疏風清熱解毒。

 

方藥:銀翹散合普濟消毒飲加減。

常用藥:銀花、連翹清熱解毒,荊芥、羌活辛溫疏邪,山梔、黃芩清肺泄熱,板藍根、貫眾、蚤休泄熱解毒,薄荷辛涼發散。

 

如症見高熱惡寒,脘痞噁心、頭痛納呆,苔如積粉,為時邪夾穢濁疫氣,侵於募原。

治宜透達募原,辟穢化濁。方選達原飲加味。常用藥:檳榔、草果、厚朴、知母、白芍、甘草、黃芩、柴胡、板藍根。

 

(二)兼證

 

1.夾痰

 

證候:感冒兼見咳嗽較劇,咳聲重濁,喉中痰鳴,苔滑膩,脈浮數而滑。

 

分析:咳嗽多痰、痰白清稀或有泡沫為風寒,痰黃粘稠為風熱。

 

治法:偏於風寒者辛溫解表,宣肺化痰;偏於風熱者辛涼解表,清肺化痰。

 

方藥:在疏風解表的基礎上,偏風寒配用二陳湯加減,常用藥:半夏、陳皮、白前、枳殼等燥濕化痰;

偏於風熱者配用青黛、海蛤殼、浙貝母、瓜蔞皮等清化痰熱。

 

2.夾滯

 

證候:感冒兼見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嘔吐酸腐,口氣穢濁,大便酸臭,或腹痛泄瀉,或大便秘結,舌苔垢膩,脈滑。.

 

分析:食滯中焦則脘腹脹滿;升降失司則嘔惡、納呆、泄瀉;食積化腐則口氣穢濁,大便酸臭;苔垢膩脈滑為內有積滯之象。

 

治法:解表合消食導滯。

 

方藥:佐用保和丸。常用藥:山楂、雞內金、麥芽消食導滯,萊菔子、枳殼降氣消積。

 

3.夾驚

 

證候:兼見驚惕啼叫,夜臥不安、磨牙,甚則驚厥抽風,舌尖紅,脈弦。

 

分析:小兒神氣怯弱,筋脈未盛,感受外邪,心神失寧故見驚惕啼叫,

夜臥不安、磨牙,甚而驚厥抽風,舌尖紅、脈弦為心肝熱象。

 

治法:解表清熱,鎮驚熄風。

 

方藥:湯劑中可加用鉤藤、蟬蛻、僵蠶平肝熄風,煅龍骨、茯苓寧心安神。另服小兒回春丹或小兒金丹片。

 

(三)復感證

 

1.肺衛不固

 

證候:面色欠華,常自汗出,惡風怕冷,鼻塞流涕,發熱不甚,反覆感邪,舌質淡,苔薄白,脈緩弱。

 

分析:肺衛不固,外邪易侵。

小兒正氣不足,肺衛不固故常自汗出,反覆感冒;面色欠華,惡風怕冷為肺氣虛證;舌淡苔薄、脈細弱為氣虛之象。

 

治法:益氣固表。

 

方藥:玉屏風散加味。常用藥:黃芪益氣固表,白朮健脾補氣,防風祛風護衛,蘇葉理氣和中,生牡蠣斂汗護表。

 

汗出較甚者加生龍骨、糯稻根固表止汗;氣虛明顯者加党參、茯苓健脾益氣;食欲不振者加陳皮、焦山楂運脾開胃。

 

2.營衛不和

 

證候:平素汗多,汗出不溫,面色觥白,肌肉鬆弛,肢涼畏寒,舌淡紅,苔薄白或花剝,脈無力。

 

分析:營衛不和,正虛邪戀。衛陽不足故面色胱白,肢涼畏寒;營陰失守則多汗不溫;舌淡紅、苔薄白為氣陽不足之象。

 

治法:調和營衛。

 

方藥:黃芪桂枝五物湯加味。常用藥:黃芪益氣固表,桂枝、白芍、炙甘草、生薑、大棗調和營衛,斂汗固衛。

 

低熱綿延者加白薇、銀柴胡清其虛熱;出汗過多加浮小麥、酸棗仁固表止汗。

 

3.肺陰不足

 

證候:面色潮紅,形體消瘦,潮熱盜汗,口渴咽干,手足心熱,舌紅少津,苔少或花剝,脈細。

 

分析:肺陰不足,陰虛內熱。肺陰不足,則咽干口渴;

陰虛生內熱故身有潮熱,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細為陰虛之象。

 

治法:滋陰養肺。

 

方藥:百合固金湯加減。

常用藥:百合、麥冬潤肺生津,玄參、生地養陰清熱,白芍、五味子斂肺止汗,桔梗、甘草利咽和中。

 

咽干乾咳加天花粉、川貝母潤肺止咳;潮熱盜汗加地骨皮、五味子清熱斂陰;寐少便干加酸棗仁、柏子仁安神潤腸。

 

[其他療法]

 

一、中成藥劑

 

1.午時茶每服12-1包,13次。用於風寒感冒夾滯。

 

2.小柴胡沖劑每服1包,1-3次。用於感冒發熱,往來不已。

 

3.清開靈沖劑每服1包,1日—3次。用於時行感冒。

 

4.小兒回春丹每服每歲粒,最多10粒,1日—3次。用於感冒夾驚。

 

5.小兒金丹片每服2-3粒,13次:用於感冒夾驚。

 

6.玉屏風口服液每服1支,1-3次。用於復感證肺衛不固證。

 

二、單方驗方

 

蔥白頭(連須)3-7個,生薑3-5片。濃煎後加糖適量。用於風寒感冒。

 

三、藥物外治

 

香薷、柴胡、厚朴、扁豆花、防風各30g,銀花、連翹、豆豉、雞蘇散、石膏、板藍根各50g

煎水3000ral,稍冷沐浴。1-2次。用於暑邪感冒。.

 

四、針灸療法

 

1.針刺風池、合谷、大椎、風門、肺俞。中等刺激,不留針。用於風寒感冒。

 

2.針刺大椎、曲池、魚際、外關、少商。中等刺激,不留針。用於風熱感冒。

 

[預防護理]

 

一、預防

 

1.注意體格鍛煉,多做戶外活動,增強體質。,

 

2.注意隨氣候變化增減衣服,尤其氣溫驟變時。勿長期衣著過暖。

 

3.冬春感冒流行時,少去公共場所,避免感染。

 

二、護理

 

患病期間,多飲開水,給予易消化食物。高熱患兒及時物理降溫。做好口腔護理。

 

[文獻摘要]

 

《小兒藥證直訣.傷風》:「傷風昏睡,口中氣熱,呵欠頓悶,當發散,與大青膏解。」

 

《嬰童類粹.傷寒論》:「夫小兒傷寒於大人無異,所兼者驚、積而已。」

 

《幼幼集成.發熱證治》:「小兒無故發熱,多由外感風寒。

其證喜人懷抱,畏縮,惡風寒,不欲露出頭面,面帶慘色,不渴,清便自調,吮乳口不熱。

或鼻塞流涕,或噴嚏,渾身拘急,此表熱也。初起時一汗可解。」

 

[現代研究]

 

馬融.江育仁教授防治呼吸道復感兒的學術思想研究.新中醫1997294):5

 

131例呼吸道復感兒的發病機理及治療方法進行研究,指出復感兒發病機理不在邪多而在正虛,

正虛的實質是營衛氣虛。探討了正虛的臨床表現,總結了以扶正為主治療復感兒的療效與機理。

 

周思瓊.透衛清氣湯治療小兒急性呼吸道感染105例.新中醫1998306):46

 

以透衛清氣湯治療105例患兒,取得較好療效。

藥用生石膏12g,桑葉、冬瓜子各8g,金銀花、菊花、連翹、苦杏仁各6g,布渣葉log,桔梗3g

薄荷(後下)25g,甘草3g。治療結果:痊癒90例,好轉12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刃.1%。

 

方以石膏為君,清熱泄火,以清氣分火熱,並能生津除煩;

桑葉、菊花辛涼透表、疏風散熱,冬瓜子清熱化痰、利濕解毒共為臣;

佐以杏仁、桔梗宣肺利氣、止咳化痰;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表裡雙解;

薄荷疏散風熱;布渣葉清熱解毒消滯;甘草解毒和中,並調和諸藥為使。

藥相伍,既可清衛分熱,又可清氣分熱,共奏透衛清氣、宣肺止咳、解毒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