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

 

哮喘是小兒時期的常見肺系疾病,以發作性喉間哮鳴氣促,呼氣延長為特徵,嚴重者不能平臥。

哮指聲響,喘指氣息,臨床上哮常兼喘。本病包括了西醫學所稱喘息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

本病發作有明顯的季節性,以冬季及氣溫多變季節發作為主,年齡以16歲見。

95%的發病誘因為呼吸道感染,發病有明顯的遺傳傾向,起病癒早遺傳傾向愈明顯。

 

古代醫籍對哮喘記載甚多,金元之前,多列入喘門,《丹溪心法.喘論》首先命名為「哮喘」。

 

[病因病機]

 

本病的發病原因既有內因,又有外因。內因責之於痰飲內伏,與肺脾腎三臟有關,外因主要為感受外邪,接觸異氣。

 

小兒肺臟嬌嫩,脾常不足,腎常虛。

肺虛則衛外失固,腠理不密,易為外邪所侵,邪阻肺絡,氣機不利,津液凝聚為痰;

脾主運化水谷精微,脾虛不運,生濕釀痰,上貯於肺;

腎氣虛弱,不能蒸化水液而為清津,上泛為痰,聚液成飲。

痰飲留伏與肺脾腎三臟功能失常有關,尤其責之於肺脾兩臟。

外因以外感六淫為主,六淫之邪,冬春多為風寒、風熱,或秋季乍冷乍熱,外邪乘虛入侵而誘發。

邪人肺經,引動伏痰,痰阻氣道,肺失肅降,氣逆痰動而為哮喘。

 

此外,若接觸異氣,如異味、花粉、煤煙、羽毛等,或嗜食酸咸甜膩,也能刺激氣道,

 

影響肺的通降功能而誘發哮喘。精神失調和過度疲勞也是小兒哮喘的重要誘因。

 

哮喘的病位主要在肺,其主要發病機理為痰飲內伏,遇外來因素感觸而發,反覆不已。

發作時,痰隨氣升,氣因痰阻,相互搏結,阻塞氣道,氣機升降不利,以致呼氣不暢,氣息喘促,咽喉哮吼痰鳴。

邪蘊肺絡,肺氣壅塞不暢,胸部窒悶。

肺氣不宣,致心血瘀阻,可致肢端、顏面出現紫紺。

邪盛正衰,氣陽外脫,可見額汗、肢冷、面色白、脈微等喘脫危候。

 

由於感邪的不同,體質的差異,所以又有病性上寒熱的區別及轉化。

哮喘反覆發作,肺氣耗散,寒痰傷及脾腎之陽,痰熱耗灼肺腎二陰,則可由實轉虛。

在平時表現肺、脾、腎等臟氣虛弱之候,如正氣來複,內飲蠲化,病有轉機,發作可漸減少而趨康復。

若痰飲不除,臟氣虛弱未復,哮有夙根,觸遇誘因又可引起哮喘再次發作,反覆發作,致使正氣衰減,疾病遷延,纏綿難愈。

 

[臨床診斷]

 

一、診斷要點

 

1.常突然發病,發作之前,多有噴嚏、咳嗽等先兆症状。發作時不能平臥,煩躁不安,氣急,氣喘。

 

2.有誘發因素,如氣候轉變、受涼受熱或接觸某些過敏物質。

 

3.可有嬰兒期濕疹史或家族哮喘史。

 

4.肺部聽診,兩肺滿布哮鳴音,呼氣延長。哮喘如有繼發感染或為哮喘性支氣管炎,可聞及粗大濕噦音。

 

5.血象檢查:支氣管哮喘,白細胞總數正常,嗜酸性粒細胞可增高;伴肺部感染時,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可增高。

 

二、鑒別診斷

 

哮喘需與肺炎喘嗽相鑒別。

哮喘以咳嗽、氣喘、呼氣延長為主症,多數不發熱,兩肺聽診以哮鳴音為主;

肺炎喘嗽以發熱、咳嗽、痰壅、氣急、鼻煽為主症,多數發熱,兩肺聽診以濕噦音為主。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哮喘臨床分發作期與緩解期。發作時哮吼痰鳴,喘急倚息,以邪實為主。

咳喘痰黃,身熱面赤,口乾舌紅為熱性哮喘;咳喘畏寒,痰多清稀,舌苔白滑為寒性哮喘。

緩解期哮喘已平,出現肺脾腎三臟不足,以正虛為主。

辨別哮喘虛實可從病程長短、全身症状輕重來區別,氣短多汗,易感冒多為氣虛;

形寒肢冷麵白,動則心悸為陽虛;消瘦乏力、盜汗面紅為陰虛。

 

二、治療原則

 

本病的治療,發作期當攻邪以治其標,分辨寒熱虛實、寒熱夾雜分別隨證施治。

緩解期治以扶正,調其臟腑功能。

由於哮喘的病因複雜,採用多種療法綜合治療,除口服藥外,霧化吸入、敷貼、針灸療法,

以及配合環境療法、心身療法可增強療效。

 

三、分證論治

 

(一)發作期

 

1.寒性哮喘

 

證候:咳嗽氣喘,喉間有痰鳴音,痰多白沫,形寒肢冷,鼻流清涕,面色淡白,惡寒無汗,舌淡紅,苔白滑,脈浮滑。

 

分析:風寒外束,痰濕阻肺。

風寒在表,故惡寒無汗,鼻流清涕;痰濕內阻,陽氣不能宣暢,故面色淡白;

濕痰阻絡,氣道受阻.,故咳嗽氣喘,吐白沫痰;痰氣相搏,喉間可聞哮鳴音。

 

治法:溫肺散寒,化痰定喘。

 

方藥:小青龍湯合三子養親東加減。

常用藥:麻黃、桂枝宣肺散寒,細辛、乾薑溫肺化飲,白芥子、蘇子、萊菔子行氣化痰,白芍藥、五味子斂肺平喘。

 

咳甚加紫菀、款冬花化痰止咳;哮吼甚加地龍、僵蠶化痰解痙;氣逆者,加代赭石降氣;便秘者,加全瓜蔞通腑滌痰。

 

2.熱性哮喘

 

證候:咳嗽哮喘,聲高息涌,咯痰稠黃,喉間哮吼痰鳴,胸膈滿悶,身熱,面赤,口乾,咽紅,

尿黃便秘,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分析:外感風熱,引動伏痰。痰熱蘊阻,肺氣失肅,故咳嗽哮喘,聲高息涌,咯痰稠黃;

外感風熱,故身熱面赤,咽紅口乾。

 

治法: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方藥:麻杏石甘湯加味。常用藥:麻黃、生石膏宜肺清熱,杏仁、葶藶子、桑白皮瀉肺降逆,蘇子化痰,生甘草調和諸藥。

 

喘急者加地龍、膽南星滌痰平喘;痰多者,加天竺黃、竹瀝豁痰降氣;

熱重者加虎杖、梔子清熱解毒;便秘者,加全瓜蔞、大黃降逆通腑。

 

3.外寒內熱

 

證候:惡寒發熱,鼻塞噴嚏,流清涕,咯痰粘稠色黃,口渴引飲,大便乾結,舌紅,苔薄白,脈滑數。

 

分析:表寒未清,內已化熱。風寒在表故見惡寒發熱,打噴嚏,流清涕;口渴引飲,吐痰粘稠色黃,便秘為里有痰熱之象。

 

治法:解表清里,定喘止咳。.

 

方藥:大青龍湯加減。

常用藥:麻黃、桂枝、生薑溫肺平喘,生石膏清里熱,生甘草和中,白芍、五味子斂肺。

 

熱重者,加黃芩、魚腥草清肺熱;

咳喘哮吼甚者,加射干、桑白皮泄肺熱;痰熱明顯者,力D地龍、僵蠶、黛蛤散、竹瀝清化痰熱。

 

4.肺實腎虛

 

證候:病程較長,哮喘持續不已,動則喘甚,面色欠華,小便清長,常伴咳嗽、喉中痰吼,舌淡苔薄膩,脈細弱。

 

分析:正虛邪戀,虛實夾雜。痰熱阻肺,肺氣失宣,故咳嗽,喉間痰吼;腎虛不納,故病程遷延,哮喘反覆,動則喘甚。

 

治法:瀉肺補腎,標本兼顧。

 

方藥:射干麻黃湯合都氣丸加減。

常用藥:麻黃、射干平喘化痰,半夏、款冬、紫菀清肺化痰,細辛、五味子斂汗平喘,

山茱萸、熟地益腎,淮山藥、茯苓健脾化痰。

 

動則氣短難續,加胡桃肉、紫石英、訶子攝納補腎;畏寒肢冷,加補骨脂、附片行氣散寒;

痰多色白,屢吐不絕者,加白果、芡實補腎健脾化痰;發熱咯痰黃稠,加黃芩、冬瓜子、金蕎麥清泄肺熱。

 

(二)緩解期。

 

1.肺脾氣虛

 

證候:氣短多汗,咳嗽無力,常見感冒,神疲乏力,形瘦納差,面色蒼白,便溏,舌淡,苔薄白,脈細軟。

 

分析:肺衛不固,脾運失調。肺主表,衛表不固故多汗,易感冒。肺主氣,肺虛則氣短,咳嗽無力。

脾主運化,脾虛運化失健故納差,便溏,失於充養則形瘦。

 

治法:健脾益氣,補肺固表。

 

方藥:人蔘五味子湯合玉屏風散加減。

常用藥:人蔘、五味子補氣斂肺,茯苓、白朮健脾補氣,黃芪、防風益氣固表,百部、橘紅化痰止咳。

 

汗出甚加煅龍骨、煅牡蠣固澀止汗;痰多加半夏、天竺黃化痰;

納谷不香加神曲、谷芽消食助運;腹脹加木香、.枳殼理氣;便溏加山藥、扁豆健脾。

 

2.脾腎陽虛

 

證候:面色光白,形寒肢冷,腳軟無力,動則氣短心悸,腹脹納差,大便溏瀉,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分析:脾腎兩虛,攝納無權。脾虛失運則見腹脹納差,大便溏瀉。腎虛失納,見面色光白,形寒肢冷,腳軟無力,動則氣短。

 

治法:健脾溫腎,固攝納氣。,

 

方藥:金匱腎氣丸加減,常用藥:附子、肉桂溫腎補陽,山茱萸、熟地黃補益肝腎,

淮山藥、茯苓健脾,胡桃肉、五味子、白果斂氣固攝。

 

虛喘明顯加蛤蚧、冬蟲夏草補腎斂氣;咳甚加款冬花、紫菀止咳化痰;夜尿多者,加益智仁、菟絲子補腎固攝。.

 

3.肺腎陰虛

 

證候:面色潮紅,咳嗽時作,甚而咯血,夜間盜汗,消瘦氣短,手足心熱,夜尿多,舌紅苔花剝,脈細數。

 

分析:肺腎兩虧,陰虛內熱。久病肺腎兩虧,故消瘦氣短,咳嗽時作,夜尿多。

陰虛內熱,故面色潮紅,夜間盜汗,手足心熱。

 

治法:養陰清熱,補益肺腎。

 

方藥:麥味地黃丸加減。常用藥:麥門冬、百合潤養肺陰,五味子益腎斂肺,熟地黃、枸杞子、山藥補益腎陰,丹皮清熱。

 

盜汗甚加知母、黃柏、癟桃干清熱斂汗;夜間嗆咳加百部、北沙參養陰止咳;

咯痰帶血加阿膠、白芍養陰止血;潮熱加青蒿清虛熱。

 

[其他療法]

 

一、中成藥劑

 

1.小青龍湯口服液每次支,12次。用於寒性哮喘。

 

2.哮喘沖劑每次袋,12次。開水沖服。用於熱性哮喘。

 

二、經驗方

 

1.乾地龍粉,每次g12次,裝膠囊內開水吞服。用於熱性哮喘。

 

2.麻黃、五味子、甘草各30s。研細末,分成15包,每次包,12次,開水沖服。用於熱性哮喘。

 

3.生曬參60g(党參加1倍),蛤蚧(去頭足)2對,麻黃ms,杏仁10g,炙甘草50g,生薑60g

紅棗10g,白果肉100so濃煎3次,濾清汁加冰糖500g,收膏。

每日早晚各1湯匙,開水沖服。用於哮喘緩解期以氣短為主者。

 

三、外治療法

 

白芥子、延胡索各21g,甘遂、細辛各12So共研細末,分成3份,每隔10天使用1份。

 

用時取藥末1份,加生薑汁調稠如1分錢幣大,分別貼在肺俞、心俞、膈俞、膻中穴,貼2-4小時揭去。

若貼後皮膚發紅,局部出現小皰疹,可提前揭去。貼藥時間為每年夏天的初伏、中伏、末伏3次,連用3年。『

 

四、針灸療法

 

發作期,取定喘、天突、內關。咳嗽痰多者,加膻中、豐隆。

緩解期,取大椎、肺俞、足三里、腎俞、關元、脾俞。每次取3-4穴,輕刺加灸,隔日1次。在好發季節前作預防性治療。

 

[預防護理]

 

一、預防

 

1.重視預防,避免各種誘發因素,適當進行體格鍛煉,增強體質。

 

2.注意氣候影響,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冬季外出應帶口罩。

尤其氣候轉變或換季時,要預防感冒誘發哮喘。有外感病證要及時治療。

 

3.發病季節,防止活動過度和情緒激動,以免誘發哮喘。

 

二、護理

 

1.居室宜空氣流通,陽光充足。冬季要和暖,夏季要涼爽通風。避免接觸特殊氣味。

 

2.飲食宜清淡而富有營養,忌進生冷油膩、辛辣酸甜以及海鮮魚蝦等可能引起過敏的食物,以免誘發哮喘。

 

3.注意心率、脈象變化,防止哮喘大發作產生。

 

[文獻摘要]

 

《萬氏秘傳片玉心書.哮喘門》;「哮喘之症有二,不離痰火。

有卒感風寒而得者,有曾傷鹽水而得者,有傷醋湯而得者,至天陰而發,連綿不已。

輕則用五虎湯一帖,重則葶藶丸治之。此皆一時急解之法。若要斷根,常服五聖丹,外用灸法。」

 

《幼科釋迷.咳嗽哮喘》:

「大都幼稚,多吃咸酸,滲透氣脘,一遇風寒,便窒壅道路,氣息喘促,故多發於冬秋。

必須淡飲食,行氣化痰為主。禁涼劑,恐風邪難解也。

禁熱劑,恐痰火易升也。蘇子、枳殼、青皮、桑皮、桔梗、半夏、前胡、杏仁、山梔,皆治哮必用之藥。」

 

[現代研究]

 

周明君.加味定喘湯治療兒童哮喘106例.新中醫1995;(5):25

 

兒童哮喘發作期以邪實為主,治當祛邪,臨床辨證雖有寒熱之分,但以熱性為多,治當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自擬加味定喘湯由(攝生眾妙方》中定喘東加生石膏、地龍組成。

方以麻黃宜肺解表,開泄肺氣;白果斂肺定喘,蘇子、杏仁、法半夏、款冬花降氣平喘,止咳化痰;

桑白皮、黃芩清泄肺熱。加生石膏、地龍既能達到清瀉肺熱的作用,又能增強平喘止咳之功效。

諸藥合用,邪從表解,熱清痰除,氣道通暢,喘鳴自愈。

以此方治療106例兒童哮喘;臨床治癒66例,好轉32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925%。

 

張湘屏.健肺丸防治兒童哮喘複發的臨床研究.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1997174):204

 

為進一步探討中醫藥防治兒童哮喘複發及其作用機理,

採用扶正固本、活血通絡法研製了健肺丸,觀察兒童哮喘56例,並與酮替酚治療的30例作對照。

觀察組緩解期口服健肺丸

(含黃芪、太子參、山藥、肉蓯蓉、當歸、赤芍、萊菔子、威靈仙、甘草等組成,每丸含生藥6s),

3-6歲每次-15丸,7—12歲每次丸,每日2次,1個月為1個療程,2-3個療程為限。

發作期加中藥煎劑,熱喘口服定喘方(炙麻黃6-12g,白果、杏仁、黃芩、桑白皮,葶藶子、僵蠶各10s,烏梅、甘草各3g);

寒喘以定喘方去黃芩加細辛1-3g;水煎濃縮至100-150mL,分-3次口服,每日劑,連用3天。

 

對照組緩解期口服酮替芬,3-6歲每次.5-lmg712歲每次lmg,均每日2次,連服2-3個月。

發作期各組均隨訪2年,結果總有效率觀察組(9110%)優於對照組(600%),P<001

血清1gA1gGE花環的含量用藥後明顯提高,且優於對照組(P<001)。

同時肺阻抗血流圖之波幅,在心肌指數明顯增高(P<001),

而肺動脈壓及肺外周阻力明顯下降(P<001),

因而認為本晶可能通過增強患兒機體免疫功能,改善肺微循環障礙,

以控制氣道慢性炎症和降低氣道高反應性,達到防治本病複發的目的。

 

脾胃病證

鵝口瘡

鵝口瘡是以口腔白屑為特徵的一種常見疾病。因口腔滿布白屑時狀如鵝口,故名。

又因其色白如雪片,故又稱「雪口」。

本病無明顯季節性,常見於稟賦不足,體質虛弱,營養不良,久病、久瀉的小兒,尤以早產兒、新生兒多見。

 

一般預後良好。本病在《諸病源候論.鵝口候》中已作了較為系統的論述,

書中說:「小兒初生口里白屑起,乃至舌上生瘡,如鵝口裡,世謂之鵝口。

此由在胎時受谷氣盛,心脾熱氣熏發於口故也。」明確指出了鵝口瘡是由心脾積熱所致。

 

[病因病機]

 

本病以胎熱內蘊,口腔不潔,感染穢毒之邪為主要病因。

孕母體內蘊積熱毒遺於胎兒,或生後護理不當,口腔不潔,柔嫩粘膜易於破損,穢毒之邪乘虛而入,發為本病。

或因疾病用藥不當,正氣受損,體內陰陽平衡失調,陰液暗耗,虛火內生,上熏口舌而成。

鵝口瘡的病變部位在心脾,病久可影響到腎。

 

脾開竅於口,脾絡佈於舌下,口腔粘膜有賴於脾氣煦養;

心開竅於舌,心脈佈於舌上。

心脾積熱,循經上炎,熏灼口舌,穢毒外侵,致使口腔舌上產生白屑。

若因嬰兒先天稟賦不足,素體陰虧,或久病傷陰,腎陰不足,水不制火,虛火上浮,內熏口舌,

亦可導致口腔舌上出現白屑,且綿延反覆。

 

[臨床診斷]

 

一、診斷要點

 

1.舌上、頰內、牙齦,或唇內、上齶散布白屑,可融合成片。重者可向咽喉等處蔓延,影響吮乳及呼吸。

 

2.多見於新生兒、久病體弱兒,或長期使用抗生素者。

 

3.取白屑少許塗片鏡檢,可見真菌的菌絲及孢子。

 

二、鑒別診斷

 

本病應與滯留奶塊相鑒別。

口腔滯留奶塊,其狀雖與鵝口瘡相似,但用溫開水或棉簽輕拭,即可移動、除去奶塊。

而本病白屑不易擦去,若用力擦去,其下面的粘膜潮紅、粗糙。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辨輕重鵝口瘡輕證,除口腔舌上出現白屑外,並無其他症状。

重證,白屑可蔓延至鼻腔、咽喉、食道,甚至白屑疊疊,壅塞氣道,妨礙吮乳,啼哭不止。

若見臉色蒼白或發灰,呼吸急促,哭聲不出者,為危重證候。

 

2.辨虛實凡病程短,口腔白屑堆積,周圍紅,煩躁多啼,便干尿黃,舌紅者,多屬心脾積熱之實證。

病程長,口腔白屑散在,周圍不紅,形瘦顴紅,手足心熱,舌光紅少苔者,多屬虛火上浮之虛證。

 

二、治療原則

 

根據臨床表現,本病可分為實火與虛火兩證,前者治以清熱瀉火解毒,後者治以滋陰潛陽降火。均當配合外治療法。

 

三、分證論治

 

1.心脾積熱

 

證候:口腔舌上白屑堆積,周圍紅較甚,面赤唇紅,煩躁不寧,吮乳啼哭,或伴發熱,口乾或渴,

大便秘結,小便短黃,舌質紅,脈滑數,或指紋紫滯。

 

分析:嬰兒胎熱內盛,或感受穢毒之邪,或久病余熱未清,蘊積心脾,熱毒循經上炎,熏灼口舌,

故出現白屑堆積,狀如鵝口。火熱炎上,故面赤唇紅,舌質紅,脈滑數;

心火內熾,故煩躁不寧,多啼。熱盛傷津,故口乾或渴,大便秘結。

心熱移於小腸,故小便短黃。指紋紫滯為積熱實證之徵。

 

治法:清泄心脾積熱。

 

方藥:清熱瀉脾散加減。

常用藥:黃連、連翹、梔子清心火,黃芩、生石膏瀉脾熱,生地涼血滋陰,

茯苓、燈心導熱下行利濕。大便秘結加大黃通腑瀉熱;口乾喜飲加蘆根、天花粉清熱生津。

 

2.虛火上浮

 

證候:口腔舌上白屑稀散,周圍紅暈不著,形體怯弱,面白顴紅,手足心熱,口乾不渴,

或大便溏,舌嫩紅,苔少,脈細數無力,或指紋淡紫。

 

分析:先天稟賦不足,後天調護失宜,或久病久瀉,致腎陰虧損,水不制火,虛火上浮,

故見面白顴紅,手足心熱;白屑稀散,周圍紅暈不著。

若真元不足,脾虛不運,可見大便溏。舌嫩紅,苔少,脈細數無力,指紋淡紫,均為陰虛虛火內生之象。

 

治法:滋腎養陰降火。

 

方藥:知柏地黃丸加減。

常用藥:生地、熟地、山茱萸滋腎養陰,山藥、茯苓、澤瀉健脾利濕,丹皮、知母、

黃柏清熱降火,佐牛膝引火下行,焦山楂消食助運。

若大便溏薄,舌淡等偏於脾腎陽虛者,用附子理中湯合參苓白朮散加減,以溫補脾腎之陽,攝納無根之火。

 

[其他療法]

 

一、中成藥劑

 

1.五福化毒丹每服2-3S13次。用於心脾積熱證。

 

2.知柏地黃丸每服2-3g13次。用於虛火上浮證。

 

二、單方驗方

 

1.板藍根10s,生山梔、薄荷(後下)各3g,黃柏5g。每日劑,水煎,分-4次服。用於心脾積熱證。

 

2.土牛膝根15g,生大黃、生甘草各3g,綠豆ms。每日劑,煎湯取汁,.頻服。用於心脾積熱證。

 

三、藥物外治

 

1.冰硼散、錫類散、西瓜霜噴劑,任選一種搽口腔患處。

 

2.金銀花10g,黃連2g,生甘草5g。煎湯。每日拭口3-5次。用於心脾積熱證。

 

3.附子藥餅附子、吳茱萸各10so上藥共研細末,用醋調成稠糊,做成餅狀,敷貼兩足心湧泉穴,

每日換藥1次,可連用3-5天。用於虛火上浮證。

 

[預防護理]

 

一、預防

 

1.注意飲食衛生,食物宜新鮮、清潔。乳母不宜過食辛辣刺激之品。婚後婦女患陰道黴菌病應及早治療。

 

2.注意小兒口腔清潔衛生,哺乳嬰兒的奶瓶、奶嘴,乳母的乳頭均應保持清潔。防止損傷口腔粘膜。

 

3.對稟賦不足、久病、久瀉的嬰兒應加強護理。避免長期使用抗生素導致體內菌群失調。

 

二、護理

 

1.勤喂水,避免過熱、過硬或刺激性食物,防止口腔粘膜損傷。

 

2.加強口腔護理,可用消毒棉簽蘸冷開水輕輕拭洗患兒口腔,或用上面所列外治方藥洗搽口腔患處。

 

[文獻摘要]

 

《幼科類萃.耳目口鼻門》:「小兒初生,口內白屑滿舌上,如鵝之口,故曰鵝口也。

此乃胎熱而心脾最盛重,發於口也。用發纏指頭蘸薄荷自然汁水拭口內,

如不脫,濃煮粟米汁拭之,即用黃丹煅過去火毒,摻於患處。」

 

《醫門補要.鵝口瘡》:「脾胃鬱熱上蒸,口舌白腐,疊如雪片,在小兒名鵝口瘡。先以牛桔湯升發其火。」

 

[現代研究]

 

徐克信.鵝口散治療嬰兒鵝口瘡.中醫雜誌19953612):740

 

鵝口散由生蒲黃、西黃、煅石膏、冰片組成,上藥共研細末,每瓶裝3g

使用時先用生理鹽水清洗患處,然後適量鵝口散局部塗敷,每日—4次。

治療鵝口瘡200例,均在3天內痊癒,無1例發生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