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侵犯心臟,以心肌局限性或瀰漫性病變為主的疾病,有的可伴有心包或心內膜炎症改變。

以神疲乏力,面色蒼白,心悸,氣短,肢冷,多汗為臨床特徵。近年來病毒性心肌炎的發病率有增多的趨勢。

本病發病年齡以3-10歲小兒多見,其臨床表現輕重不一,輕者可無明顯的自覺症状,只出現心電圖改變,

重者心律失常、心臟擴大,少數發生心源性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甚至猝死。

本病如能及時診斷和治療,預後大多良好,部分患兒因治療不及時或病後調養失宜,可遷延不愈,形成頑固性心律失常。

 

病毒性心肌炎在古代醫籍中無專門記載,根據本病的主要臨床證候,屬中醫學風溫、心悸、怔忡、胸痹等範疇。

 

[病因病機]

 

小兒素體正氣虧虛是發病之內因,溫熱邪毒侵襲是發病之外因。

 

小兒臟腑嬌嫩,衛外功能不固,溫熱、濕熱邪毒外感,從口鼻而入,蘊郁於脾胃。

繼則邪毒由表入里,留而不去,內舍於心,導致心脈痹阻,心血運行不暢,或熱毒之邪灼傷營陰,可致心之氣陰虧虛。

心氣不足,血行無力,血流不暢,可致氣滯血瘀。

病久陰損及陽,或患兒素體陽氣虛弱,病初即可出現心腎陽虛甚至心陽欲脫之危證。

本病後期常因醫治不當,或汗下太過,氣陰受損,心脈失養,出現以心悸為主的虛證。

 

總之,本病以外感溫熱、濕熱邪毒為發病主因,瘀血、濕濁為病變過程中的病理產物。

病初以邪實正虛、虛實夾雜為主,後期則以正氣虧虛,心之氣陰不足為主。

 

[臨床診斷]

 

主要指標

 

1.急、慢性心功能不全或心腦症候群。

 

2.有奔馬率或心包炎表現。

 

3.心臟擴大。

 

4.心電圖示明顯心律失常,STT改變連續3天以上或運動實驗陽性。

 

次要指標

 

1.發病同時或1-3周前有病毒感染史。

 

2.有明顯乏力、蒼白、多汗、心悸、氣短、胸悶、頭暈、心前區痛、手足涼、肌痛等症状至少兩項;

嬰兒可有拒食、發紺、四肢涼、雙眼凝視等;新生兒可結合母親流行病學史作出診斷。

 

3.心前區第一心音明顯低鈍,或安靜時心動過速。.

 

4.心電圖輕度異常。

 

5.病程早期血清酶活性增高,病程中抗心肌抗體增高。,

 

凡具備主要指標2項或主要指標1項及次要指標2項(均需有心電圖異常)者可臨床診斷為心肌炎。

有條件者作糞便、咽拭子或血液及心組織病原學檢查,可確診為病毒性心肌炎。

無條件進行病毒學檢查時,結合臨床有病毒感染可考慮心肌炎由病毒引起。對不符合上述條件的疑似心肌炎,應作長期追蹤觀察。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首先需辨明虛實,凡病程短暫,見胸悶胸痛,氣短多痰,或伴咳嗽,舌紅,苔黃,屬實證;

病程長達數月,見心悸氣短,神疲乏力,面白多汗,舌淡或偏紅,舌光少苔,屬虛證。

 

其次應辨別輕重,神志清楚,神態自如,面色紅潤,脈實有力者,病情輕;

若面色蒼白,四肢厥冷,口唇青紫,煩躁不安,脈微欲絕或頻繁結代者,病情危重。

 

二、治療原則

 

治療原則為清熱解毒,扶正祛邪,活血化瘀,溫振心陽,養心固本。

病初邪毒犯心者,治以清熱解毒;濕熱侵心者,治以清化濕熱;氣陰虧虛者,治以益氣養心;

心腎陽虛者,治以溫補心腎;心脈瘀滯者,治以活血化瘀。

 

三、分證論治

 

1.邪毒犯心

 

證候:發熱或低熱延綿,或不發熱,鼻塞流涕,咽紅腫痛,咳嗽有痰,

或腹痛腹瀉,肌痛肢楚,短氣心悸,胸悶胸痛,舌紅苔薄,脈細數或結代。

 

分析:風熱邪毒客於肺衛,邪正相爭,則發熱或低熱延綿;

外邪束表,肺失宣暢,故鼻塞流涕,咽紅腫痛,咳嗽有痰;

肺與大腸相表裡,肺氣不宣,大腸傳化失司,中焦氣機不暢,故腹痛腹瀉;

邪氣與氣血相搏,肌膚失養則肌痛肢楚;邪毒人里,侵及心脈,心失所養,則短氣心悸,脈結代;

心氣不足,氣滯血瘀,故胸悶胸痛。

 

治法:清熱解毒,扶正養心。

 

方藥:銀翹散加減。

常用藥:金銀花、連翹、薄荷、淡豆豉清熱透表,板藍根、貫眾、虎杖、玄參清熱解毒、涼血活血,太子參、麥冬益氣養陰。

 

邪毒熾盛加黃芩、生石膏、山梔清熱瀉火;胸悶胸痛加丹參、紅花活血散瘀;

心悸、脈結代加五味子、柏子仁養心安神;腹痛腹瀉加木香、扁豆、車前子行氣化濕止瀉。

 

2.濕熱侵心

 

證候:寒熱起伏,全身肌肉酸痛,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心慌胸悶,肢體乏力,舌紅,苔黃膩,詠濡數或結代。

 

分析:濕熱邪毒束表,則寒熱起伏,全身肌肉酸痛;濕熱郁於中焦,故腹痛腹瀉,噁心嘔吐;

濕熱內侵心脈,則心慌胸悶,脈結代;舌紅、苔黃膩、脈濡數均為濕熱之象。

 

治法:清熱化濕,解毒透邪。

 

方藥:葛根黃芩黃連湯加減。

常用藥:葛根清熱解表,黃連、山豆根、板藍根清熱解毒化濕,苦參、黃芩清化濕熱,陳皮、石菖蒲、鬱金行氣化濕。

 

胸悶氣憋加瓜蔞、薤白、甘松理氣寬胸;肢體酸痛加獨活、羌活祛濕通絡;心慌、脈結代加丹參、柏子仁、龍骨寧心安神。

 

3.氣陰虧虛

 

證候:心悸不寧,活動後尤甚,少氣懶言,神疲倦怠,頭暈目眩,煩熱口渴,夜寐不安,舌光紅少苔,脈細數或促或結代。

 

分析:熱毒犯心,耗氣傷陰,致心神失養,則心悸不寧,夜寐不安,脈結代;

氣虛則少氣懶言,神疲倦怠;動則耗氣,故活動後尤甚;陰虛則煩熱口渴;

氣陰不足,頭目失養,故頭暈目眩;陰虛生內熱,則舌光紅少苔,脈細數或促。,

 

治法:益氣養陰,寧心安神。

 

方藥:炙甘草湯合生脈散加減。

常用藥:炙甘草、党參益氣通脈,桂枝溫陽通脈,生地、阿膠、麻仁滋陰養血以充血脈,

麥冬、五味子養陰斂陰,酸棗仁養心安神,丹參活血化瘀。

心脈不整加磁石、鹿銜草以鎮心安神;便秘常可誘發或加重心律不齊,故大便偏干時,

應重用麻仁,加瓜蔞仁、柏子仁、桑椹等養血潤腸。

 

4.心腎陽虛

 

證候:心悸怔忡,神疲乏力,畏寒肢冷,面色蒼白,頭暈多汗,甚則肢體浮腫,呼吸急促,舌質淡胖或淡紫,脈細無力或結代。

 

分析:心腎陽虛,鼓動無力,血液不能正常運行,則心悸怔忡,脈細無力或結代;

氣陽不足則頭暈多汗;陽虛不能溫運則畏寒肢冷,面色蒼白;陽虛水泛則肢體浮腫;陽虛血行不暢,則舌質淡胖或淡紫。

 

治法:溫補腎陽,寧心安神。

 

方藥:真武湯加減。

常用藥:附子、乾薑、鹿銜草溫補腎陽,炙甘草、白朮益氣健脾,茯苓、澤瀉利水滲濕,

丹參、柏子仁、龍骨寧心安神,桂枝交通心腎,溫陽通脈。

 

氣虛加党參(或人蔘)、黃芪以補元氣;肢腫加豬苓、防己利水消腫;悸動喘息加葶藶子、蘇子、白芥子以瀉肺氣。

若出現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脈微欲絕等心陽暴脫之證,應急投參附龍牡救逆湯以回陽救逆。

 

5.心脈瘀滯

 

證候:心悸不寧,胸悶憋氣,心前區痛如針刺,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質紫暗,或舌邊尖見有瘀點,脈結代。

 

分析:心脈瘀滯,血行不暢,則心悸不寧,胸悶憋氣,心前區痛如針刺;

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質紫暗,舌邊尖瘀點,脈結代均為瘀血之象。

 

治法:行氣活血,寧心安神。

 

方藥:血府逐瘀湯加減。

常用藥:當歸、丹參、桃仁、紅花、赤芍養血活血化瘀,川芎、柴胡、延胡索、川楝子行氣活血止痛,桂枝溫陽通脈。

 

心前區痛甚加蒲黃、五靈脂祛瘀定痛;胸悶憋氣加瓜蔞、甘松行氣寬胸;肝脾腫大加鬱金、降香、莪術行氣化瘀消積。

 

[其他療法]

 

一、中成藥劑

 

1.生脈飲每服5-l0mL12次。用於氣陰兩虛證。

 

2.生脈飲注射液每次—4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0-250ral中,靜脈滴注。11次,2周為1療程。用於氣陰兩虛證。

 

3.丹參注射液每次-4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0-250ral中,靜脈滴注。11次,2周為1療程,用於心脈瘀滯證。

 

4.參脈注射液(舍人蔘、麥冬)每次-20mL,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20-30ml中,

緩慢靜脈注射,每隔1560分鐘重複1次,連續用3-5次。

血壓回升穩定後,以306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中,緩慢靜脈滴注。用於心腎陽虛,陽氣欲脫,血壓下降者。

 

5.參附註射液(含紅參、黑附片、丹參)每次mL,肌肉注射,12次。

或每次-16mL,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30-40mL中,靜脈注射。

1-2次後,用30-6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靜脈滴注,1-2次。用於心陽虛衰,陽氣欲脫者。

 

二、針灸療法

 

1.體針主穴取心俞、巨闕、間使、神門、血海,配穴取大陵、膏肓、豐隆、內關。用補法,得氣後留針30分鐘,隔日1次。

 

2.耳針取心、交感、神門、皮質下,隔日1次。或用王不留行籽壓穴,用橡皮膏固定,每日按壓2-3次。

 

三、危重症西醫治療原則

 

重症患兒在急性期可靜脈滴注大劑量維生素C,每次-5g

並用能量合劑(三磷酸腺苷、輔酶A.胰島素、氯化鉀、維生素Bs、維生素C,溶於10%葡萄糖注射液中)靜脈滴注,11次。

對危重患兒,可用地塞米松或氫化可的松靜脈滴注。

出現心力衰竭,可用強心劑如地高辛或西地蘭,劑量為常規量的12-23,以免洋地黃中毒。

嚴重心律失常,選用心律平、慢心律等抗心律失常藥。

 

[預防護理]

 

一、預防

 

1.平素增強體質,積極預防呼吸道或腸道病毒感染。

 

2.避免過度疲勞,不宜作劇烈運動。

 

二、護理

 

1.急性期應臥床休息,一般需3-6周,重者宜臥床6個月-1年。

待體溫穩定3-4周後,心衰控制,心律失常好轉,心電圖改變好轉時,可逐漸增加活動量。

 

2.飲食宜清淡和富有營養,忌食過於甘肥厚膩及辛辣之品,不飲濃茶。

 

3.密切觀察患兒病情變化,一旦發現患兒心率明顯增快或減慢、嚴重心律失常、呼吸急促、面色青紫,應立即採取各種搶救措施。

 

[文獻摘要]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小兒藥證直訣.脈證治法):「心主驚……虛則臥而悸動不安。」

 

《醫學入門.雜病分類》:「怔忡因驚悸久而成,痰在下,心在上故也。」

 

《證治準繩.幼科》:「心藏神肝藏魂,二經皆主於血,血虧則神魂失寧,而生驚悸也。」

 

[現代研究]

 

郭登洲.小兒病毒性心肌炎180例臨床研究.河北中醫1996185):6

 

濕熱蘊結證用清心靈方(忍冬藤、連翹、苦參、板藍根、薏苡仁、川朴、滑石、黃連、杏仁、半夏、瓜蔞、薤白);

氣血兩虛證用益心靈方(黃芪、太子參、白朮、茯苓、當歸、丹參、川芎、麥冬、降香、五味子、桑寄生、龍眼肉、生地、熟地、炙甘草)。

1日劑,水煎,分3次口服。治療150例,結果痊癒74例,顯效47例,好轉X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953%。

對照組用三磷酸腺苷、維生素C等治療,治療30例,結果痊癒8例,顯效7例,好轉9例,無效6例,

總有效率80%。兩組療效比較,差異非常顯著(P<0005)。

 

李亞蕊,李秀萍,白翠蓮,等.參麥注射液對小兒病毒性心肌炎心臟功能和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1996168):477

 

西藥組用病毒唑01S/次,能量合劑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lOOmL靜脈滴注,11次,連用2周。

參麥組在前述西藥基礎上,用參麥注射液20ra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0mL靜脈滴注。

丹參組在前述西藥基礎上,用復方丹參液2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0mL靜脈滴注。

檢測乳酸脫氫酶、穀草轉氨酶、肌酸磷酸激酶及同工酶,檢測心臟功能,心臟指數、射血分數、心室短軸縮短率。

檢測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CD3CD4CD8CD4CD8

結果參麥組與西藥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三組治療對心肌酶的影響無明顯不同,

參麥注射液對心臟功能的改善優於單用西藥組和丹參組,參麥注射液有改善細胞免疫的作用。

 

兒童多動症候群

兒童多動症候群又稱「輕微腦功能障礙症候群」(MBD),是兒童時期一種較常見的行為異常性疾患。

患兒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以難以控制的動作過多,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衝動任性,並有不同程度學習困難為臨床特徵。

本病男孩多於女孩,好發年齡6-14歲,國內外文獻報導,占學齡兒童的5-10%。發病與遺傳、環境、產傷等有一定關係。

 

本病預後良好,絕大多數患兒到青春期逐漸好轉而痊癒。

 

本病在古代醫籍中無專門記載,根據患兒神志渙散、多語多動、衝動不安的特徵,可歸人「臟躁」、「躁動」證中;

又由於其智能正常或接近正常,活動過多,思想不易集中而導致學習困難,故又與「健忘」、「失聰」證有關。

80年代以來,國內開始研究對本病的中醫治療,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且無毒性及副作用。

治療以調整陰陽平衡為根本原則,並應注意適當延長治療時間,以提高和鞏固療效。

 

[病因病機]

 

先天稟賦不足,產時或產後損傷,或後天護養不當,病後失養,憂思驚恐過度等為主要發病原因。

 

本病病位涉及心肝脾腎,病理性質為本虛標實,陰虛為本,陽亢、痰濁、瘀血為標。

 

《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人的精神情志活動正常,有賴於人體陰陽平衡。

而人的行為變化,又常呈陰靜陽躁,動靜平衡必須陰平陽秘才能維持。因此,陰陽平衡失調為本病的主要發病機制。

 

小兒稚陰稚陽,先天稟賦不足,後天失於調護,稍有感觸,即易陰陽偏頗,陰虛陽亢,陽動無制。

心主血藏神,心陰不足,則心火有餘,而現心神不寧,多動不安;

肝體陰而用陽,其志怒,肝腎陰虛,肝陽上亢,則致注意力不集中,性情衝動執拗;

脾為至陰之臟,性靜,脾失濡養,則靜謐不足,興趣多變,言語冒失,心思不定,不能自控;

腎為先天之本,腎精不足,腦海不充則神志不聰而善忘。

 

[臨床診斷]

 

17歲以前起病,病程持續半年以上。

 

2.注意力渙散,上課時思想不集中,坐立不安,喜歡作小動作,活動過度。

 

3.情緒不穩,衝動任性,動作笨拙。,

 

4.學習成績不穩定,但智力正常或近於常。

 

5.體格檢查動作不協調,.如翻手試驗、指鼻和指—指試驗陽性。

 

6.排除其他精神發育障礙性疾病。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本病病情有輕重之別。輕者多動多語,侵擾他人,煩躁不寧,不聽命令,不守紀律;

重者惹是生非,打架鬥毆,不知危險,任性冒失,易發生意外,不但直接影響學習,甚至導致少年犯罪,成為社會問題。

 

本病辨證,當審其虛實,並結合臟腑辨證。多動多語,神思渙散,動作笨拙,遇事善忘,思維較慢,形瘦少眠,面色少華為虛證之象。

伴易怒,五心煩熱,口乾唇紅,顴紅盜汗為肝腎陰虛,伴面黃不澤,身疲乏力,納呆便溏為心脾兩虛。

多動任性,易於激動,口乾喜飲,胸悶脘痞,唇紅口臭,小便黃赤混濁,舌苔黃膩,為實證之象,多為濕熱內蘊,痰火擾心所致。

有產傷、腦外傷,伴舌紫面暗,脈澀者,為正虛夾瘀或痰瘀互結。

 

二、治療原則

 

治療以調和陰陽為根本治則。肝腎陰虛者,治以滋陰潛陽;

心脾兩虛者,治以補益心脾;痰火內擾者,治以清熱滌痰。

虛實夾雜治以攻補兼施,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或標本兼顧。

治療時要注意安神益智,常配入遠志、石菖蒲、龜板、龍骨等藥。

除服藥外,還應注意心理方面的疏導,醫師、家長、老師密切配合,耐心教育。

 

三、分證論治

 

1.肝腎陰虛

 

證候:神思渙散,煩躁多動,衝動任性,難以自控,睡眠不安,遇事善忘,五心煩熱,口乾唇紅,

形體消瘦,顴紅盜汗,大便乾結,舌紅少津,苔少,脈弦細數。

 

分析:肝腎陰虛,水不涵木,肝陽上亢,則神思渙散,煩躁多動,衝動任性,睡眠不安,遇事善忘;

陰精不足,肌體失養則形體消瘦;虛熱內蒸,耗津傷液,而見五心煩熱,口乾唇紅,顴紅盜汗,大便乾結。

舌紅少津,苔少,脈弦細數為陰虛之象。

 

治法:滋養肝腎,潛陽定志。

 

方藥:杞菊地黃丸加減。

常用藥:熟地、山茱萸、山藥、枸杞子滋腎養肝,菊花、丹皮、白蒺藜平肝潛陽,青龍齒、遠志、龜板寧神定志。

 

暴躁多動,哭鬧毀物加龍膽草、山梔、青黛乎肝瀉火;不寐健忘加酸棗仁、柏子仁、益智仁安神益智;

夜寐盜汗加浮小麥、龍骨、牡蠣斂汗固澀;大便秘結加火麻仁潤腸通便。

 

2.心脾兩虛

 

證候:神思渙散,多動不安,動作笨拙,情緒不穩,頭暈健忘,思維緩慢,面色萎黃,神疲乏力,

多夢少寐,食欲不振,大便溏瀉,舌淡苔白,脈細弱。

 

分析:心主神明,脾主思,心脾兩虛,氣血不足,心腦失養,故神思渙散,多動不安,動作笨拙,情緒不穩,頭暈健忘,思維緩慢;

氣血兩虛,肌膚失養,則神疲乏力,面色萎黃;脾失健運則納差便溏。舌淡苔白,脈細弱為氣血不足之象。

 

治法:補益心脾,養血安神。

 

方藥:歸脾湯合甘麥大棗湯加減。常用藥:炙甘草、党參、白朮、黃芪益氣健脾,

當歸、大棗、龍眼肉、淮小麥補益心血,茯神、酸棗仁、遠志安神定志。

 

思想不集中加益智仁、龍骨養心斂神;夜寐不安加五味子、夜交藤養血安神;

記憶力差,動作笨拙,舌苔厚膩者,加半夏、陳皮、九節菖蒲化痰開竅。

 

3.痰火內擾

 

證候:神思渙散,多語哭鬧,任性多動,易於激動,胸悶脘痞,喉間痰多,夜寐不安,目赤口苦,

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分析:濕熱內蘊,痰火內擾,心失所主,故神思渙散,多語哭鬧,任性多動,易於激動;

肝火偏旺,故夜寐不安,目赤口苦;痰熱內蘊,則胸悶脘痞,喉間痰多,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為痰熱之象。

 

治法:清熱滌痰,安神定志。

 

方藥:黃連溫膽湯加減。常用藥:半夏、陳皮、枳實、茯苓化痰行氣,膽南星、天竺黃、

竹茹清化痰熱,黃連、丹皮、連翹清熱瀉火,石菖蒲、鬱金、珍珠母安神定志。

 

食欲不振,胸悶噁心加萊菔子、谷麥芽、蘇梗行氣消積助運;大便秘結加礞石、玄明粉、生大黃瀉火通便;

面色晦暗,舌有瘀班,脈澀,有產傷及外傷史,加桃仁、紅花、川芎活血散瘀。

 

[其他療法]

 

一、單方驗方

 

1.益智糖漿煅龍骨、煅牡蠣、珍珠母、鉤藤、黃芪、炙甘草、紅棗、浮小麥、夜交藤、

當歸、白芍、五味子、黃柏等。製成糖漿,每瓶200mL。每服lOmL13次。用藥時間平均35個月。

 

2.健脾益智糖漿海參、茯苓、石菖蒲、麥芽各9g,半夏、益智仁、枳殼各6g,陳皮3g,牡蠣15g,製成糖漿90ral

每服5mL13次。20日為1療程,連服2個療程。

 

3.智力糖漿龜板30g,龍骨lOOg,遠志60g,九節菖蒲150g,雄雞100g,製成糖漿500ml。每服10-15ml13次。

 

4.益腦寧龍膽草、茯苓、遠志、珍珠母、神曲、甘草等。研細末,水泛為丸。每服10-15g12次。一般服2個月為1療程。

 

二、針灸療法

 

1.體針主穴:內關、太沖、大椎、曲池。配穴:注意力不集中配百會、四神聰、大陵;

活動過多配安神、安眠、心俞;情緒不穩,煩躁不寧配神庭、膻中、照海。用瀉法,不加灸,每天或隔天1次,10次為1療程。

年齡較大者可改用電針。

每次針刺後即用梅花針叩刺背部夾脊、膀胱經、督脈,叩至皮膚潮紅為度,心俞、腎俞、大椎等穴要重點叩刺。

 

2.耳針主穴:腎。配穴:皮質下、腦幹、興奮點。隨症加減穴:健忘多夢加心,食欲不振加脾,急躁易怒加肝。

淺刺不留針,11次。也可用王不留行籽壓穴,操作方法:

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後,將王不留行籽1粒,粘在05-06em大小的方形膠布上,再將膠布貼在所需穴位上,

用手指按壓膠布每次-2分鐘,使局部有明顯脹、熱、痛等感覺為止。

並囑家長每日按壓不少於3次,左右耳交替,每周換王不留行籽2次。15次為1療程,療程間休息2周。

 

三、推拿療法

 

1.取小指末節羅紋面、食指末節羅紋面。

醫者以拇指分別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小指、食指羅紋面。反覆100-500次。通過補腎經、清肝經,由此達到滋腎陰,潛肝陽之功。

 

2.取拇指末節羅紋面、中指末節羅紋面。

醫者以拇指向掌根方向直推拇指末節羅紋面,旋推中指末節羅紋面。對心脾氣虛者有一定療效。

 

四、飲食療法

 

1.桑椹子,鮮果10-15g,或乾果5-8g,嚼服。10-15日為1療程,服2-3個療程,每療程之間停服1周。

本晶甘平,滋肝腎,充血液,生津止渴,聰耳明日,安魂鎮魄,長精神,久服無弊。用於肝腎陰虛或心脾兩虛證。

 

2.豬脊髓,淡鹽蒸服適量。久服益腎精,補腦髓。用於肝腎陰虛證。

 

3.龍眼肉500g(鮮品更佳),白糖50so將龍眼肉放碗中加白糖,反覆蒸晾3次,使色澤變黑,將龍眼肉再拌以少許白糖裝瓶備用。

每次—5顆,12次,連服78日。用於心脾兩虛證。

 

[預防護理l

 

一、預防

 

1.加強圍產期保健,防止妊娠期疾病及產傷,不得近親婚配。

 

2.出生後注意飲食調理,增強體質。.

 

3.努力營造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和社會環境。

 

4.合理安排作息時間,養成良好的生活及學習習慣。

 

二、護理

 

1.對待患兒要循循善誘,耐心教導,調其情志,切不可歧視、打罵。

 

2.給予患兒良好的教育和正確的心理疏導,不可在精神上施加壓力,以免引起對立情緒。

 

3.飲食宜清淡而富有營養,忌多食甜品及肥膩辛辣之品。

 

[文獻摘要]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靜陽躁。……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素問.生氣通天論》:「陰乎陽秘,精神乃治。」

 

《靈樞.本神》:「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

 

《聖濟總錄.心臟門》:「健忘之病,本於心虛。血氣衰少,精神昏憒,故志動亂而多忘也。」

 

[現代研究]

 

王立華,李成韶,李國忠,等.中藥調神口服液治療兒童多動症臨床與實驗研究.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1995156):337

 

用本品(含枸杞子、五味子、丹參、蓮子、龜板、菖蒲等,每支lOmL,含生藥5g

山東中醫學院實驗藥廠生產)lOmL<1012次,>1013次,1個月為,1療程,療程間隔1周。

 

治療100例,用藥2-3療程。結果:痊癒26例,顯效32例,有效36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94%。

動物實驗結果表明:本品有使正常小鼠自發活動減少的趨勢,可顯著減少.

東莨菪鹼多動模型小鼠的自發活動,增強正常小鼠的學習記憶功能,

對東莨菪鹼、亞硝酸鈉、乙醇三種記憶障礙模型小鼠的學習記憶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李寶珍,李少川.中醫辨證治療兒童多動症26例臨床觀察.天津中醫1995121):25

 

將兒童多動症分為三型施治。痰熱動風型用生鐵落飲合牽正散加減:

九節菖蒲、麥冬各log,膽南星、法半夏、雲茯苓、紫丹參、僵蠶各9g,明天麻、川貝母、陳皮、全蠍、白附子各6g,鐵落花(先煎)25g

虛火妄動型用甘麥大棗東加味:夜交藤、杭白芍各12g,浮小麥、磁石(先煎)各25g,太子參、炒遠志、法半夏各9g

生龍骨、生牡蠣各20g,大棗5枚,甘草6g

陰虛水虧型用二至丸合補心丹加減:九節菖蒲、女貞子、旱蓮草、沙參、青果、麥冬各log,生地20g,玄參、丹參、

茯苓、當歸、炙甘草各6g,柏子仁9g。均1日劑,水煎服,2個月為1療程。結果:痊癒17例,好轉7例,無效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