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

 

癲癇又稱癇證,是小兒常見的一種發作性神誌異常的疾病。

臨床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兩目上視,四肢抽搐,發過即蘇,醒後一如常人為特徵。

任何年齡均可發生,但以4-5歲以上年長兒較為多見,發病率約為03-05%。

患兒平時可無異常,但易反覆發作。呈持續狀態者預後不良,部分患兒可有智能落後。

 

本病西醫學亦稱癲癇,多數原因不明,稱原發性癲癇;繼發於外傷、感染、中毒、腫瘤、代謝紊亂和先天畸形者為症状性癲癇。

 

[病因病機]

 

本病的發病因素很多,先天因素常因胎元不實,元陰不足,或孕期失養,胎中受驚,致氣血逆亂。

後天因素包括顱腦損傷,積瘀傷絡,時疫溫毒,凌心犯腦;蟲積腦瘤,寄居腦竅;

窒息厥脫,藥物毒物,損傷心腦;驚恐傷肝,氣逆風動;食滯傷脾,濕聚成痰,瘀阻腦絡;

以及各種原因造成的心脾肝腎虧損。

 

癲癇病在腦竅,涉及心、肝、脾、腎四臟。

病理性質為邪實正虛,邪實者,頑痰阻竅為主,肝風、瘀血、鬱火為之助虐;

正虛者,因反覆發作,或素體虛弱,致心、肝、脾、腎內虧,氣血耗傷,痰濁內生隱伏。

因痰有聚散,風有動靜,氣有順逆,故時發時止。

發作期風痰上涌,邪阻心竅,內擾神明,外閉經絡;休止期臟腑氣陰虧虛,痰濁內生。

久發不愈,臟腑愈虛,痰結愈深,反覆發作,乃成痼疾。

 

[臨床診斷]

 

1.突然發作的全身肌肉痙攣,意識喪失,兩眼上翻,口吐白沫,喉頭髮出叫聲,有時可有舌咬傷及二便失禁。

發作持續1-5分鐘或更長,發作停止後轉入昏睡,醒後常訴頭痛,全身乏力,精神恍惚。以往有類似發作史。,

 

2.呈小發作時,出現短暫的意識喪失,語言中斷,活動停止,固定於某一體位,不跌倒,無抽搐。

發作持續2-10秒,不超過30秒,很快恢復意識,繼續正常活動,對發作情況不能回憶。

 

3.呈精神性發作時,精神失常,激怒狂笑,妄哭,夜遊或呈一時性痴呆狀態。

 

4.呈局限性發作時,常見身體局部陣發性痙攣。

 

5.有家族史、產傷缺氧史、顱腦外傷史等。

 

6.腦電圖檢查出現典型的癲癇波形。頭顱X線平片和Cr掃描可發現某些原發疾病,如腦腫瘤、腦寄生蟲病、腦發育畸形等。

 

7.須與驚風相鑒別驚風常由高熱、電解質紊亂、低血糖等引起,腦電圖檢查無典型的癲癇波形,

發作時無吼叫聲,無口吐白沫。但是「驚風三發便成癇」,驚風若反覆發作,日久可發展為癲癇。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癲癇發作前常有先兆,如頭昏胸悶,心慌眼花,肢麻恐懼等。發作時症状有輕有重。

輕者,意識喪失時間短,抽搐輕微或無,面色蒼白,或突然動作停止,或短暫兩目上視、眨眼、點頭,咀嚼動作;

重者,意識喪失時間長,抽搐涎涌,驚叫啼哭,小便自遺,頻繁發作。

一般初起較輕,如反覆發作,正氣漸衰,痰結不化,愈發愈頻而正氣愈虛,症情逐漸加重。

 

發作時局部抽動多屆風痰中絡;全身抽動多屬肝風煽動;面色青紫,舌暗紅,脈澀為瘀血阻絡;

面色時紅時白,脈弦滑乍大乍小為驚恐氣亂;痰鳴氣粗,舌紅苔黃膩為痰火偏盛;

痰鳴流涎,舌苔白膩為痰濕偏盛。

 

平素面色萎黃為脾胃虛弱;面色晦暗為肝腎陰虛;面色蒼白為心脾兩虛;

面色潮紅為陰虛火旺;小便黃少,心煩少寐,舌紅為心肝有熱;

納少脘痞,多寐少動,舌質胖嫩,苔膩為脾虛有痰;小便清長,四肢不溫,舌淡為氣陽不足。

 

二、治療原則

 

癲癇的治療,宜分標本虛實。發作時以實證為主,宜先治其標,治療原則為滌痰熄風,鎮驚開竅。

因驚所致者,治以鎮驚安神;因風所致者,治以熄風定癇;因痰所致者,治以滌痰開竅;

瘀血所致者,治以化瘀通竅。發作控制後,正氣虛餒,宜治其本,多以健脾化痰,調氣補血,養心益腎為主,固本培元。

要堅持長期、規律服藥,以圖根治。

 

三、分證論治

 

1.驚癇

 

證候:起病前多有受驚恐史,發作前心中驚恐,發作時吐舌驚叫大啼,恍惚失魂,驚惕不安,

面色時紅時白,原地轉圈,舌苔薄白,脈弦滑。.

 

分析:神氣怯弱,暴受驚恐,致神氣憒亂,心神失守,因而出現驚叫大啼,恍惚不安,

面色時紅時白,原地轉圈等異常動作。舌為心之苗,心經積熱則吐舌。

 

治法:鎮驚安神。

 

方藥:鎮驚丸加減。常用藥:茯神、棗仁、珍珠、辰砂寧心安神,石菖蒲、遠志芳香開竅,鉤藤熄風定癇,

膽南星、天竺黃滌痰鎮驚,水牛角、牛黃、麥冬、黃連清火解毒,甘草調和諸藥。

 

發作嚴重者,加全蠍、蜈蚣、僵蠶熄風止痙;心神不安者,加磁石、琥珀鎮驚安神;

痰多胸悶者,加川貝母、砂仁化痰寬胸;頭痛明顯者,加天麻、菊花、白芍平肝潛陽;口乾舌紅者,加生地、龜板養陰清熱。

 

2.痰癰

 

證候:發作時突然跌仆,神志模糊,痰涎壅盛,喉間痰鳴,口吐痰沫,抽搐不甚,

或精神恍惚而無抽搐,瞪目直視,呆木無知,舌苔白膩,脈弦滑。

 

分析:脾為生痰之源,脾失健運,停濕生痰,則痰涎壅盛,喉間痰鳴,口吐痰沫;

肝開竅於目,肝氣被郁,故瞪目直視,抽搐不甚,或無抽搐;

氣鬱痰結,阻蔽心竅,則神志模糊,精神恍惚,呆木無知;痰濕內盛,故舌苔白膩,脈弦滑。

 

治法:滌痰開竅。

 

方藥:滌痰湯加減。常用藥:橘紅、半夏、膽南星化痰利氣,石菖蒲、遠志滌痰開竅,枳實豁痰寬胸,竹茹清化痰熱。

 

抽搐頻繁者,加天麻、鉤藤、全蠍熄風止痙;精神恍惚者,加珍珠母、生鐵落、靈磁石重鎮安神;

痰涎壅盛加白金丸祛痰解郁;納呆、腹脹加神曲、萊菔子消食導滯;神疲乏力加党參、白朮、茯苓健脾益氣。

 

3.風癇

 

證候:發作前頭昏眩暈,發作時昏仆倒地,人事不知,四肢抽動明顯,頸項強直扭轉,

兩目上視或斜視,牙關緊閉,面色紅赤,脈弦滑,苔白膩。

 

分析:肝陽上擾,心神被蒙,則頭昏眩暈,人事不知;肝風內動,走竄筋脈,則四肢抽動,頸項強直扭轉,

兩目上視或斜視,牙關緊閉;肝火熾盛,故面色紅赤;風痰上壅,故脈弦滑,苔白膩。

 

治法:熄風定癇。

 

方藥:定癇丸加減。常用藥:羚羊角、天麻、全蠍、鉤藤、蟬蛻熄風止痙,石菖蒲、遠志化痰開竅,

川貝、膽南星、半夏、竹瀝祛痰降逆,琥珀、辰砂、茯神鎮痛寧神。

 

抽搐不止加蜈蚣、僵蠶熄風定痙;心神不安加磁石、龍齒鎮驚安神;痰鳴吐涎,苔厚白膩加陳皮、

鬱金行氣化痰;煩躁不安加黃連、山梔、竹葉清心降火;頭痛明顯加龍膽草、菊花清肝瀉火。

 

4.瘀癇

 

證候:多有外傷及產傷史,發作時頭暈眩仆,昏不知人,四肢抽搐,頭部刺痛,痛處固定,面唇青紫,

形體消瘦,肌膚枯燥色暗,大便乾結,舌暗有瘀斑,脈細澀。

 

分析:外傷產傷,絡脈受損,瘀停腦內,故頭部刺痛,痛處固定;血滯心竅,則頭暈眩仆,昏不知人;

血瘀氣結,肝脈不舒,則四肢抽搐;瘀血內停,肌膚失於潤澤,則面唇青紫,肌膚枯燥色暗;

癇證時發,耗傷正氣,則形體消瘦;血瘀不行,腸失濡潤,故大便乾結;舌暗有瘀斑,脈細澀為瘀阻血行不暢之象。

 

治法:化瘀通竅。

 

方藥:通竅活血湯加減。常用藥:桃仁、紅花、川芎、赤芍活血化瘀,麝香、老蔥通關宣竅,全蠍、地龍熄風通絡止痙,生薑、紅棗調和營衛。

 

頻頻發作不止者,酌加失笑散行瘀散結;抽動乏力,發作後肢體軟弱無力加党參、黃芪健脾益氣;

流涎苔膩加半夏、陳皮燥濕化痰。

 

癲癇緩解期,宜治其本。

辨證屬脾虛痰盛者,用六君子湯加減:太子參、白朮、茯苓、半夏、陳皮、菖蒲、遠志、山藥等。

心虛膽怯者,用養心湯加減:當歸、黃芪、茯苓、川芎、柏子仁、酸棗仁、党參、茯神、龍齒、白芍、炙甘草等。

肝火痰熱者,用龍膽瀉肝湯合滌痰東加減:龍膽草、黃芩、山梔、半夏、竹黃、膽南星、橘紅、石決明等。

肝腎陰虛者,用大補元煎加減:熟地、山藥、山茱萸、杜仲、枸杞子、當歸、人蔘、龜板膠、鹿角膠、炙甘草等。

 

[其他療法]

 

一、中成藥劑

 

1.硃砂安神丸每服15-3g12次。用於驚癇證。

 

2.癲癇白金丸每服3g1日.次。用於痰癰證。

 

3.鎮癰片每服3片,13次。用於痰癇證。

 

二、針灸療法

 

1.體針:發作期,取人中、合谷、十宣、內關、湧泉,快速進針,用瀉法;

休止期,取大椎、神門、心俞、合谷、豐隆,平補平瀉法,隔日1次。並灸百會、足三里、手三里,隔日1次。

 

2.耳針:發作期,取腦、心、緣中3穴,強刺激,發作停止起針;

休止期,取腦、緣中、神門、心、枕、胃、肝等,每次—3穴,中等刺激,11次。

 

三、推拿療法

 

分陰陽,推三關,退六腑,推補脾土,推肺經天門入虎口,運八卦,赤風搖頭,揉中清,捏總筋,捏揉行間,掐揉崑崙。

 

四、西醫處理

 

1.一般處理保持呼吸道通暢,氧氣吸入,防止窒息和吸人性肺炎,避免外傷和咬傷舌體。

 

2.癲癇持續狀態,可按順序選用安定、苯巴比妥、5%副醛、苯妥英鈉等抗驚厥,發作時間長者,給予甘露醇防治腦水腫。

及時糾正電解質紊亂,及時處理低血糖、酸中毒、超高熱等。

 

[預防護理]

 

一、預防

 

1.注意產前與圍產期保健,避免產傷與腦缺氧、感染等。

 

2.嬰兒期注意防治低鈣驚厥、高熱驚厥及各種中樞神經系統疾病,避免造成腦損傷。

 

3.及早診治遺傳性疾病,孕期發現則中止妊娠。

 

4.注意安全,避免顱腦外傷,防治寄生蟲病。

 

5.保持精神愉快,避免恐嚇受驚。

 

二、護理

 

1.發作時不可強壓肢體,以免扭傷、骨折;將頭部偏向一側,解開衣領;用裹紗布的壓舌板放在上、下磨牙間,以免咬傷舌頭。

 

2.痰多者吸痰,保持呼吸道通暢。

 

3.禁止患兒到水邊、火邊及高處玩耍,外出要有人陪伴,防止突然發作,造成意外。

 

4.注意患兒生活、飲食、衣著、情緒的調節,減少誘發因素,避免使用有興奮作用的藥物。

 

5.注意按時、按量服藥,不要漏服,也不要亂用藥。』

 

[文獻摘要]

 

《素問.奇病論》:「帝曰:人生而有病巔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

岐伯曰:病名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並居,故令子發為巔疾也。」

 

《東醫寶鑒.癲癇》:「痰在膈間則眩微不仆,痰溢膈上,則眩甚仆倒於地而不知人,名之曰癲癇。

大人曰癲,小兒曰癇,其實一也。又曰仆倒不省,皆由邪氣逆上陽分而亂於頭中。

癲癇者痰邪逆上也,痰邪逆上則頭中氣亂,頭中氣亂則脈道閉塞,孔竅不通,故耳不聞聲,目不識人,而昏眩倒仆也。」

 

《證治準繩.幼科》:「癇,小兒之惡候也……大概血滯心竅,邪氣在心,積驚成癇。

通行心經,調平血脈,順氣豁痰乃其要也。」

 

《幼幼集成.癇證》:「亦由於初病時誤作驚治,輕於鎮墜,以致蔽固其邪,不能外散,

所以流連於膈膜之間,一遇風寒冷飲,引動其痰,倏然而起,堵塞脾之大絡,絕其升降之隧,致陰陽不相順接,故卒然而倒。」

 

[現代研究]

 

李少川.扶心滌痰標本同治小兒癲癇105例.遼寧中醫雜誌1995223):130

 

用滌痰東加減治療小兒癲癇105例。

用藥:太子參、茯苓、半夏、膽南星、青果、石菖蒲、枳實、陳皮、天麻、琥珀(沖)、羌活、川芎等。

肢體抽搐為主加生鐵落、鉤藤;意識障礙為主重用石菖蒲,加青礞石、沉香;

有顱腦外傷或顱內器質性病變加丹參、鬱金;正氣虛加紫河車、黃芪、六曲;

大便於加風化硝;煩躁憤怒加黃芩。1日劑。

取效後製成散劑,15-6g/日,分3次口服,治療3個月。

結果:Ⅳ級(發作完全控制)48例,Ⅲ級24例,Ⅱ級18例,I9例,06例。總有效率8571%,腦電圖複查,總有效率8923%。

 

田華.癲剋星膠囊治療小兒癲癇216例.中醫研究199582):32

 

本品含膽南星、天竺黃、羚羊角、人工牛黃、珍珠、鉤藤、天麻、全蠍、蟬蛻、僵蠶、石菖蒲、丹參、琥珀、高麗參、白芍、遠志等。

視年齡用18-1粒/次,13次口服。對發作規律明顯者,於發作前3小時適當增加劑量,總劑量不變。

治療結果:完全控制116例,基本控制40例,有效54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9722%,

腦電圖好轉率6615%。部分患兒服藥後出現嗜睡、頭昏、乏力、急躁、好動等不良反應,短期內可自動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