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尿

遺尿是指3歲以上的小兒不能自主控制排尿,經常睡中小便自遺,醒後方覺的一種病證。

嬰幼兒時期,由於形體發育未全,臟腑嬌嫩,「腎常虛」,智力未全,排尿的自控能力尚未形成;

學齡兒童也常因白天遊戲玩耍過度,夜晚熟睡不醒,偶然發生遺尿者,均非病態。

 

年齡超過3歲,特別是5歲以上的兒童,睡中經常遺尿,輕者數日一次,重者可一夜數次,則為病態,方稱遺尿症。

 

本病發病男孩高於女孩,部分有明顯的家族史。

病程較長,或反覆發作,重症病例白天睡眠也會發生遺尿,嚴重者產生自卑感,影響身心健康和生長發育。

 

遺尿的文獻記載,最早見於《內經》,如《靈樞.九針》:「膀胱不約為遺溺。」

明確指出遺尿是由於膀胱不能約束所致。

《諸病源候論.小兒雜病諸候》亦云:「遺尿者,此由膀胱虛冷,不能約於水故也。」以後歷代醫家多有闡述。

現代醫學通過X線診斷,發現某些頑固性遺尿的患兒與隱性脊柱裂有關,這類患兒治療困難。

 

[病因病機]

 

《素問.經脈別論》云:「飲人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

說明了飲食人胃,經消化後,其中精微散布到脾,由脾上輸於肺,通過肺的宣發肅降,使水道通暢,

而體內多餘的水分,則下輸至膀胱成為尿,然後排出體外,這是水液代謝的過程。

 

《素問.靈蘭秘典論》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又云:「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且腎主水,與膀胱互為表裡,膀胱的氣化有賴於腎氣充足溫煦。

由此可見,尿液的生成與排泄,與肺、脾、腎、三焦、膀胱有著密切關係。

遺尿的發病機制雖主要在膀胱失於約束,然與肺、脾、腎功能失調,以及三焦氣化失司都有關係。

其主要病因為腎氣不固、脾肺氣虛、肝經濕熱。

 

腎氣不固是遺尿的主要病因,多由先天稟賦不足引起,如早產、雙胎、胎怯等,使元氣失充,

腎陽不足,下元虛冷,不能溫養膀胱,膀胱氣化功能失調,閉藏失職,不能制約尿液,而為遺尿。

 

脾肺氣虛素體虛弱,屢患咳喘瀉利,或大病之後,脾肺俱虛。

脾虛運化失職,不能轉輸精微,肺虛治節不行,通調水道失職,三焦氣化失司,則膀胱失約,津液不藏,而成遺尿。

若脾虛失養,心氣不足,或痰濁內蘊,困蒙心神,亦可使小兒夜間困寐不醒而遺尿。

 

肝經濕熱平素性情急躁,所欲不遂,肝經鬱熱,或肥胖痰濕之體,肝經濕熱蘊結,疏泄失常,

且肝之經絡環陰器,肝失疏泄,影響三焦水道的正常通利,濕熱迫注膀胱而致遺尿。

 

此外,亦有小兒自幼缺少教育,沒有養成夜間主動起床排尿的習慣,任其自遺,久而久之,形成習慣性遺尿。

 

[臨床診斷]

 

1.發病年齡在3周歲以上。

 

2.睡DR較深,不易喚醒,每夜或隔天發生尿床,甚則每夜遺尿數次者。

 

3.尿常規及尿培養無異常發現。

 

4X線檢查,部分患兒可發現隱性脊柱裂,或作泌尿道造影可見畸形。

 

I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遺尿日久,小便清長,量多次頻,兼見形寒肢冷、面白神疲、乏力自汗者是為虛寒;

遺尿初起,尿黃短澀,量少灼熱,形體壯實,睡眠不寧者屬於實熱。

虛寒者多責之於腎虛不固、氣虛不攝、膀胱虛冷;實熱者多責之於肝經濕熱。

 

二、治療原則

 

本病治療,虛證以溫腎固澀,健脾補肺為主;實證以瀉肝清熱利濕為主,配合針灸、雷射、外治等法治療。

 

三、分證論治

 

1.腎氣不固

 

證候:睡中經常遺尿,甚者一夜數次,尿清而長,醒後方覺,

神疲乏力,面白肢冷,腰腿酸軟,智力較差,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分析:腎氣虛弱,膀胱虛冷,不能制約,故睡中經常遺尿,且尿量多而清長。

腎虛真陽不足,命門火衰,故神疲乏力,面白肢冷。腰為腎之府,骨為腎所主,腎虛故腰腿酸軟。

腎主髓,腦為髓之海,腎虛腦髓不足,故智力較差。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均為腎氣不足、下元虛寒之象。

 

治法:溫補腎陽,固澀小便。

 

方藥:菟絲子散加減。常用藥:菟絲子、肉蓯蓉、附子溫補腎陽,五味子、牡蠣益腎固澀縮小便,

雞內金消食助運以利發揮溫腎固澀止遺之效。可合縮泉丸協同發揮其效。

 

神疲乏力,納差便溏,加党參、白朮、茯苓、山楂益氣健脾和中助運;

智力較差者,加人蔘、菖蒲、遠志補心氣,開心竅。

 

2.脾肺氣虛

 

證候:睡中遺尿,少氣懶言,神倦乏力,面色少華,常自汗出,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脈細少力。

 

分析:脾肺氣虛,三焦氣化不利,膀胱失約,故睡中遺尿。

脾肺氣虛,輸化無權,氣血不足,不能上榮於面,故面色少華;不能榮;b養神濡養肢體,故神倦乏力。

肺氣虛則少氣懶言,常自汗出;脾氣虛則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脈細少氣,均為氣虛之象。

 

治法:益氣健脾,培元固澀。.

 

方藥補中益氣湯合縮泉丸加減。常用藥:黃芪、党參、白朮、炙甘草益氣健脾、培土生金,升麻、柴胡升舉清陽之氣,

當歸配黃芪調補氣血,陳皮理氣調中,益智仁、山藥、烏藥溫腎健脾固澀。

 

常自汗出,加煅牡蠣、五味子潛陽斂陰止汗;食欲不振,便溏,加砂仁、焦神曲運脾開胃,消食止瀉;

痰盛身肥,加蒼朮、山楂、半夏燥濕化痰;困寐不醒,加石菖蒲、麻黃醒神開竅。

 

3.肝經濕熱

 

證候:睡中遺尿,尿黃量少,尿味臊臭,性情急躁易怒,或夜間夢語磨牙,舌紅,苔黃或黃膩,脈弦數。

 

分析:肝經濕熱,蘊伏下焦,耗灼津液,迫注膀胱,故睡中遺尿,尿黃量少,尿味臊臭。

肝經有熱,肝火偏亢,故心情急躁易怒;肝火內擾心神,故夢語磨牙。舌紅,苔黃膩,脈弦數,均是肝經濕熱之象。

 

治法:瀉肝清熱利濕。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常用藥:龍膽草、黃芩、梔子清瀉肝火,澤瀉、木通、車前子清利膀胱濕熱。

當歸、生地養血滋陰,配柴胡疏調肝氣以柔肝。甘草調和諸藥。

 

夜寐不寧加黃連、竹葉、連翹清心除煩;尿味臊臭重,舌苔黃膩,加黃柏、滑石清利濕熱。

 

若痰濕內蘊,困寐不醒者,加膽星、半夏、菖蒲、遠志清化痰濕,開竅醒神。

若久病不愈,身體消瘦,舌紅苔少,脈細數,雖有鬱熱但腎陰已傷者,可用知柏地黃丸,滋腎陰,清虛火。

 

[其他療法]

 

一、中成藥劑

 

1.五子衍宗丸每服3-5g13次。用於腎虛不固證。

 

2.縮泉丸每服3-5g13次。用於遺尿之虛證。

 

3.補中益氣丸每服3-5g13次。:用於脾肺氣虛證。

 

4.龍膽瀉肝丸每服3-5g13次。用於肝經濕熱證。

 

二、單方驗方

 

夜尿警覺湯益智仁12g,麻黃、石菖蒲各10g,桑螵蛸15g,豬膀胱1個。

將豬膀胱洗淨先煎半小時,然後納諸藥再煎半小時,去渣取汁,分2次服。每日劑,連用4-8劑。用於腎虛痰蒙之遺尿。

 

三、藥物外治

 

1.五倍子、何首烏各3g,研末。用醋調敷於臍部,外用油紙、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晚1次,連用3-5次。用於遺尿虛證。

 

2.連須蔥白3根,生硫黃末3so先將蔥白搗爛,人硫黃末搗勻為膏,睡前置藥膏於臍部,外用油紙、紗布覆蓋,膠布固定。

每晚1次,晨起除去,7天為1療程。用於遺尿虛證。

 

四、針灸療法

 

1.針刺夜尿點(在小指掌面第二指關節橫紋中點處),每次留針152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7次為1療程。

 

2.耳針主穴:遺尿點(在腎點與內分泌點間,食道點下方)。配穴:腎點、皮質下。每次留針3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

 

五、雷射療法

 

取穴關元、氣海、百會、足三里、三陰交。以15-20mw的氦—氖雷射照射。

每穴照1-2分鐘,1日或隔日1次,6-10次為1個療程,連用2-3個療程。用於腎氣不固與脾肺氣虛證遺尿。

 

[預防護理]

 

一、預防

 

1.自幼兒開始培養按時和睡前排尿的良好習慣。

 

2.積極預防和治療能夠引起遺尿的疾病。

 

二、護理

 

1.對於遺尿患兒要耐心教育引導,切忌打罵、責罰,鼓勵患兒消除怕羞和緊張情緒,建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

 

2.每日晚飯後注意控制飲水量。

 

3.在夜間經常發生遺尿的時間前,及時喚醒排尿,堅持訓練1-2周。

 

[文獻摘要]

 

《素問.宜明五氣篇》:「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

 

《仁齋直指小兒附遺方論.大小便諸證》:「小便者,津液之餘也。

腎主水,膀胱為津液之腑,腎與膀胱俱虛,而冷氣乘之,故不能約制。

其水出而不禁,謂之遺尿。睡里自出,謂之尿床。此皆腎與膀胱俱虛而挾冷所致也。」

 

《幼幼集成.小便不利證治》:「小便自出而不禁者,謂之遺尿;睡中自出者,謂之尿床。此皆腎與膀胱虛寒也。」

 

[現代研究]

 

吳進錄.遺尿靈治療小兒遺尿症200例臨床觀察.中醫藥研究。1995;(5):」

 

遺尿靈(鹿茸15g,山藥12g,煅龍骨、煅牡蠣各20g,雞內金log,菖蒲6g,共研細末,裝0號膠囊),

<10歲每次—4粒,>10-5粒,每日3次,鹽開水送服,15日為1療程。治療遺尿症200例,

結果:痊癒168例,顯效11例,有效7例,總有效率93%。

 

五遲、五軟

 

 

五遲是指立遲、行遲、語遲、發遲、齒遲;五軟是指頭項軟、口軟、手軟、足軟、肌肉軟,均屬於小兒生長發育障礙病證。

西醫學上的腦發育不全、智力低下、腦性癱瘓,佝僂病等,均可見到五遲、五軟證候。

五遲以發育遲緩為特徵,五軟以痿軟無力為主症,兩者既可單獨出現,也常互為並見。

多數患兒由先天稟賦不足所致,證情較重,預後不良;少數由後天因素引起者,若症状較輕,治療及時,也可康復。

 

古代醫籍有關五遲、五軟的記載頗多,

早在《諸病源候論.小兒雜病諸候》中就記載有「齒不生候」、「數歲不能行候」、「頭髮不生候」、「四五歲不能語候」。

《小兒藥證直訣.雜病證》云:「長大不行,行則腳細;齒久不生,生則不固;發久不生,生則不黑。」記載了五遲的某些典型症状。

《張氏醫通.嬰兒門》指出其病因是「皆胎弱也,良由父母精血不足,腎氣虛弱,不能榮養而然」。

《活幼心書.五軟》指出:「頭項手足身軟,是名五軟。」並認為:「良由父精不足,母血素衰而得。」

《保嬰撮要.五軟》指出:「五軟者,頭項、手、足、肉、口是也。……皆因稟五臟之氣虛弱,不能滋養充達。」

有關其預後,《活幼心書.五軟》明確指出:「苟或有生,譬諸陰地淺土之草,雖有發生而暢茂者少。

又如培植樹木,動搖其根而成者鮮矣。由是論之,嬰孩怯弱不耐寒暑,縱使成人,亦多有疾。」

 

[病因病機]

 

五遲五軟的病因主要有先天稟賦不足,亦有屬後天失於調養者。

 

先天因素父精不足,母血氣虛,稟賦不足;

或母孕時患病、藥物受害等不利因素遺患胎兒,以致早產、難產,生子多弱,

先天精氣未充,髓腦未滿,臟氣虛弱,筋骨肌肉失養而成。

 

後天因素小兒生後,護理不當,或平素乳食不足,哺養失調,或體弱多病,

或大病之後失於調養,以致脾胃虧損,氣血虛弱,筋骨肌肉失於滋養所致。

 

五遲五軟的病機總為五臟不足,氣血虛弱,精髓不充,導致生長發育障礙。

 

腎主骨,肝主筋,脾主肌肉,人能站立行走,需要筋骨肌肉協調運動。

若肝腎脾不足,則筋骨肌肉失養,可出現立遲、行遲;頭項軟而無力,不能抬舉;

手軟無力下垂,不能握舉;足軟無力,難於行走。

 

齒為骨之餘,若腎精不足,可見牙齒遲出。發為血之餘、腎之,苗,若腎氣不充,血虛失養,可見發遲或發稀而枯。

言為心聲,腦為髓海,若心氣不足,腎精不充,髓海不足,則見言語遲緩,智力不聰。

脾開竅於口,又主肌肉,若脾氣不足,則可見口軟乏力,咬嚼困難;肌肉軟弱,鬆弛無力。

 

[臨床診斷]

 

1.小兒2-3歲還不能站立、行走為立遲、行遲;

初生無發或少發,隨年齡增長頭髮仍稀疏難長為發遲;牙齒屆時未出或出之甚少為齒遲;1-2歲還不會說話為語遲。

 

2.小兒周歲前後頭項軟弱下垂為頭項軟;

咀嚼無力,.時流清涎為口軟;手臂不能握舉為手軟;2-3歲還不能站立、行走為足軟;皮寬肌肉鬆軟無力為肌肉軟。

 

3.五遲、五軟之症不一定悉具,但見一、二症者可分別做出診斷。還應根據小兒生長發育規律早期發現生長發育遲緩的變化。

 

4.可有母親孕期患病用藥不當史;產傷、窒息、早產史;養育不當史;或有家族史,父母為近親結婚者。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辨臟腑立遲、行遲、齒遲、頭項軟、手軟、足軟,主要在肝腎脾不足;語遲、發遲、肌肉軟、口軟,主要在心脾不足。

 

2.辨輕重五遲、五軟並見,病情較重;五遲、五軟僅見一、二症者,病情較輕。

 

二、治療原則

 

五遲、五軟屬於弱證,以補為其治療大法。根據證型不同,分別施以補腎養肝,健脾養心。

本病一般用散劑、膏劑等中成藥劑長期服用,並宜配合教育訓練等法緩圖進步。

 

三、分證論治

 

1.肝腎虧損

 

證候:筋骨萎弱,發育遲緩,坐起、站立、行走、生齒等明顯遲於正常同齡小兒,頭項萎軟,天柱骨倒,舌淡,苔少,脈沉細無力。

 

分析:肝腎不足,不能榮養筋骨,筋骨牙齒不能按期生長發育,故見立遲、行遲、齒遲、頭項軟之症。

 

治法:補腎養肝。

 

方藥:加味六味地黃丸加減。熟地、山茱萸滋養肝腎,鹿茸溫腎益精,五加皮強筋壯骨,

山藥健脾益氣,茯苓、澤瀉健脾滲濕,丹皮涼血活血,麝香活血開竅。

 

齒遲者,加紫河車、何首烏、龍骨、牡蠣補腎生齒;

立遲、行遲者,加牛膝、杜仲、桑寄生補腎強筋壯骨;頭項軟者,加枸杞子、菟絲子;巴戟天補養肝腎。

 

2.心脾兩虛

 

證候:語言遲鈍,精神獃滯,智力低下,頭髮生長遲緩,發稀萎黃,四肢萎軟,肌肉鬆弛,口角流涎,咀嚼吮吸無力,

或見弄舌,納食欠佳,大便多秘結,舌淡苔少,脈細。

 

分析:心主神明,言為心聲,心氣虛弱,故語言遲鈍,精神獃滯,智力低下。

心主血,脾生血,發為血之餘,心脾兩虛,血不榮發,故發遲難長,發稀萎黃。

脾主四肢肌肉,開竅於口,攝取精微化生氣血,脾虛生化乏源,氣血不榮臟腑肌膚,

故見四肢萎軟,手足失用,肌肉鬆弛無力,口流清涎,咀嚼吮吸無力,納食欠佳,大便多秘結。

弄舌乃智力不聰之徵,舌淡苔少,脈細,為心脾兩虧,氣血虛弱之象。,

 

治法:健脾養心,補益氣血。

 

方藥:調元散加減。常用藥:人蔘、黃芪、白朮、山藥、茯苓、甘草益氣健脾,當歸、熟地、白芍、川芎補血養心,石菖蒲開竅益智。

 

語遲失聰加遠志、鬱金化痰解郁開竅;發遲難長加何首烏、肉蓯蓉養血益腎生髮;

四肢萎軟加桂枝溫通經絡;口角流涎加益智仁溫脾益腎固攝;納食不佳加砂仁、雞內金醒脾助運。

 

[其他療法]

 

一、中成藥劑

 

1.杞菊地黃丸每服2-4g13次。用於肝腎陰虧證。

 

2.金匱腎氣丸每服2-4g13次。用於腎氣不足證。

 

3.十全大補丸每服2-4g13次。用於心脾兩虛、氣血不足者。

 

二、針灸療法

 

1.灸法灸足踝各3壯,每日1次。用於肝腎虧損證。灸心俞、脾俞,各3壯,每日1次。用於心脾兩虛證。

 

2.耳針取心、腎、肝、脾、皮質下、腦幹,隔日1次。用於五遲、五軟。

 

[預防護理]

 

一、預防

 

1.大力宣傳優生優育知識,禁止近親結婚。婚前進行健康檢查,以避免發生遺傳性疾病。

 

2.孕婦注意養胎、護胎,加強營養,按期檢查,不濫服藥物。

 

3.嬰兒應合理餵養,注意防治各種急、慢性疾病。』

 

二、護理

 

1.重視功能鍛煉,加強智力訓練教育。

 

2.加強營養,科學調養。

 

3.用推拿法按摩萎軟肢體,防止肌肉萎縮。

 

[文獻摘要]

 

《醫宗金鑒.幼科雜病心法要訣》:

「小兒五遲之證,多因父母氣血虛弱,先天有虧,致兒生下筋骨軟弱,行步艱難,齒不速長,坐不能穩,要皆腎氣不足之故。

先用加味地黃丸滋養其血,再以補中益氣湯調養其氣。又足少陰腎之經,其華在發,

若少陰之血氣不足,即不能上榮於發,苣勝丹主之。又有驚邪乘人心氣,至四五歲尚不能言語者,菖蒲丸主之。」

 

《保嬰撮要.五軟》:「五軟者,頭項、手、足、肉、口是也。夫頭軟者臟腑骨脈皆虛,諸陽之氣不足也。

乃天柱骨弱,腎主骨,足少陰太陽經虛也。手足軟者,脾主四肢,乃中州之氣不足,不能營養四肢,故肉少皮寬,飲食不為肌膚也。

口軟者,口為脾之竅,上下齦屬手足陽明,陽明主胃,脾胃氣虛舌不能藏而常舒出也。

夫心主血,肝主筋,脾主肉,肺主氣,腎主骨,

此五者皆因稟五臟之氣虛弱,不能滋養充達,故骨脈不強,肢體萎弱,源其要總歸於胃。」

 

[現代研究]

 

聞韶華.耳壓治療先天愚型60例療效觀察.北京中醫1993;(1):34

 

耳壓治療先天愚型60例。主穴:心、緣中、腎、枕、交感、垂前、耳迷根、神門、胸、內分泌;

配穴:眼、肝、脾、肺、外鼻、甲狀腺、皮質下、心臟點、三焦、頜等。

75%酒精消毒耳部,將王不留行籽或油菜籽加活血鎮痛膏貼壓耳穴。

開始用衝擊法,均取雙側,每周2次,間隔停1天,10次為1療程。家長每日按壓3-4次,有脹痛感、耳廓發紅即可,可連壓2-3個療程。

鞏固療效可減少穴位或交換壓一側。結果:顯效35例,有效18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883%。

 

張遂康,徐明成,許燕霞.針刺治療小兒腦癱183例臨床觀察.針灸臨床雜誌1995111112):13

 

針刺治療183例腦性癱瘓患兒,

選用八脈交會穴、耳穴腦點、合谷或足三里。語言障礙加廉泉,口角流涎加地倉,智力障礙、癲癇加神門、通里,

頸軟加大椎、風池,腰軟加腎俞,足外翻加太溪,足內翻加崑崙等。

每日或隔日1次,手法以補為主,留針半小時以上,連續針刺50次為1個療程,每個療程結束後休息1周。

183例中治療時間最長400次,最短18次。

結果:顯效55例(301%),好轉45例(246%),進步74例(404%),無效9例(49%)。

 

鄒錫聽,朱征,陸亞華,等.「靈寶」沖劑促進兒童智能發育的研究.江蘇中醫19961712):44

 

用靈寶沖劑(人蔘、茯苓、菖蒲、水溶性珍珠等8味中藥組成)治療智力遲鈍兒38例,

對照組38例服安慰劑,進行單盲試驗。服藥3個月為1個療程。1個療程結束後,

結果:治療組,顯效11例,有效15例,無效12例;對照組,顯效2例;有效9例,無效Z7例。

治療組顯效率明顯高於對照組(P<005)。

動物試驗結果顯示:「靈寶」沖劑對小鼠有增強記憶作用和增強食慾作用,而無增長體重現象;急毒試驗表明,「靈寶」沖劑安全無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