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病因是指導致人體發生疾病的原因。

人眼位居頭部前方,外與周圍環境直接接觸,內與臟腑、經絡、氣血密切相關,其結構精細而又脆弱,

故很容易遭受體內外各種致病因素的侵害而發病。

致病因素往往是在人體內在機能失去平衡的條件下,才會引起發病,

即《內經》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由於眼病的任何證候都是致病因素作用於機體而產生的病理反映,而且不同病因所致眼病的臨床表現又各具特點,

因此,把導致眼病發生的各種因素按不同性質加以分類,對臨床辨證求因,審因論治,才具有實用意義。

現將眼病病因按致病因素的性質分類敘述如下:

 

一、六淫

 

六淫是眼科常見的一類致病因素。

《銀海指南.六氣總論》說:「寒、暑、燥、濕、風、火是為六氣。當其位則正,過則淫,人有犯其邪者,皆能為目患。

風則流淚赤腫,寒則血凝紫脹,暑則紅赤昏花,濕則沿爛成癬,燥則緊澀眵結,火則紅腫壅痛」。

指出六淫都能引起眼病。人體當正氣虛弱,腠理不密時,容易感受六淫之邪。

其致病途徑多由肌表、口鼻人侵,或直接侵犯眼部,而且具有明顯的季節性,故常稱之為「外感六淫」。

六淫之中以風、火、濕邪引起的眼病為多,暑邪致病較少。

可由一種淫邪為害,亦可由多種邪氣相兼致病,並隨所受淫邪不同,而臨床表現特點各異。

 

(一)風

 

風邪為百病之長,四時皆有,是外感諸邪中首要的致病因素。

「傷於風者,上先受之」(《素問.太陰陽明論》),除可單獨引起眼病外,還常為其他外邪入侵的先導。

如火、寒、濕、燥等邪,常與風邪相兼,上犯於目。

 

1.風邪致病的特點

 

1)風為陽邪,性輕揚、升散。頭為諸陽之會,眼為清陽之竅,其位至高,容易受外來風邪侵襲而發病。

 

2)風性善行而數變,發病急,變化快。如風熱之邪突然從外侵襲所致之「暴風客熱」,即表現為眼部紅赤腫痛猝然而發。

 

此外,風性開泄,可致多淚;風傷於衛,可致目癢;風勝則燥,可致目乾澀;

風侵黑睛,可生翳膜;風邪中絡,可致口眼喎斜。

 

2.風邪致病常見的眼部臨床表現目癢、目澀、羞明、多淚、目赤、胞瞼腫脹、黑睛

 

起翳、上胞下垂、風牽偏視、口眼喎斜等。

 

(二)火

 

火邪致病多在夏季,但因六淫皆可化火,故四季可見。火熱同性,火為熱之極,熱為火之漸,故常火熱並稱。

由於火熱引起之眼病甚多,因而古人有「目不因火則不病」(《儒門事親》)之說。

 

1.火邪致病的特點

 

1)火為田邪,其性炎上,故容易上沖頭目,引發眼病。

 

2)火性燔灼,傷津腐肉,易致眼部發生紅腫、癢痛、瘡瘍、翳膜等病症。

 

3)火郁脈絡,迫血妄行,可致眼內外的各種出血證候。

 

2.火邪致病常見的眼部臨床表現目赤腫痛、灼熱刺癢、磣澀羞明、眵多黃稠、熱淚頻流、胞瞼生瘡、

大眥膿漏、胬肉攀睛、火疳隆起、黑睛翳潰、黃液上沖、眼珠灌膿以及眼部各種出血症等。

 

(三)濕

 

濕為長夏主氣,夏秋之交,濕氣最盛。人體常在環境潮濕、涉水冒雨等情況下,受到外濕侵襲。

濕邪傷目,僅次於風、火。而且外感濕邪還可隨人體質、臟腑功能情況等熱化或寒化。

 

1.濕邪致病的特點

 

1)濕為陰邪,郁遏氣機,致水液運化失司,可見頭重視昏,以及眼部水腫、滲出等症。

 

2)濕邪重著粘滯,不易祛除,故所致眼病常起病較緩,病程纏綿,反覆難愈。

 

3)濕邪穢膩,傷目多見眵淚膠粘,瞼弦濕爛垢膩,黑睛生翳灰白糜爛,眼內滲出物積聚似痰濁等。

 

2.濕邪致病常見的眼部臨床表現眵淚膠粘、胞瞼浮腫、濕癢起泡、瞼弦濕爛垢膩、白睛污紅、

黑睛翳呈灰白霧狀混濁或黑睛邊緣灰白潰陷如蠶蝕狀等。檢視眼內,或見玻璃體混濁與眼底水腫、滲出等。

 

(四)寒

 

寒邪主要在冬季或其他季節氣溫驟降時入侵體表,引起眼病。在一定條件下,也可由寒邪直中臟腑而發。

 

1.寒邪致病的特點

 

1)寒為陰邪,易傷陽氣,目失溫養,可致目昏冷淚,也可出現眼部或全身畏寒、喜熱一類症状。

 

2)寒性凝滯,可使氣血流行滯澀,引起頭疼目痛、視物昏花等。

 

3)寒主收引,頭麵筋肉受寒,拘急牽引,可致口眼目珠等偏斜。

 

2.寒邪致病常見的眼部臨床表現目昏冷淚、目珠緊澀、頭目疼痛、胞瞼紫脹、白睛血脈紫暗、

眼底脈絡瘀滯或口眼喎斜、目偏視等。

 

(五)燥

 

燥為秋之主氣。外感燥邪而致目病,多在秋季。

 

1.燥邪致病的特點燥勝則干,傷津耗液。津液虧竭,則目失濡養,乾澀不明。

 

2.燥邪致病常見的眼部臨床表現眼眵乾結、眼乾澀不適、視物不爽、頻頻眨目、白睛紅赤少津等。

 

(六)暑

 

暑是炎夏的主氣。

 

1.暑邪致病的特點暑為陽邪,其性炎熱,易傷津耗液。此外,長夏多濕,暑熱致病往往兼挾濕邪。

 

2.暑邪致病常見的眼部臨床表現目赤腫痛、眵淚粘稠、視物昏花等。

 

二、癘氣

 

癘氣,指具有強烈傳染性,能引起廣泛流行的致病邪氣。

又稱「疫癘」、「毒氣」、「時氣」、「天行」、「戾氣」等。

《銀海精微》說:「天地流行毒氣,能傳染於人,一人害眼傳於一家,不拘大小皆傳一遍」。

其眼部臨床表現與風火外襲所致的外障眼症大體相似。

一年四季都可發生,但以夏天氣候炎熱時為多,如天行赤眼、天行赤眼暴翳。

 

癘氣傷目引起眼病的嚴重程度,與感受毒邪的輕重,患者正氣的虛實,是否內有積熱等因素有關。

一般感邪重,正氣虛或內有積熱者發病急重;反之則發病較輕。

 

三、情志失調

 

因情志失調而發病,屬精神因素致病,也是跟科常見的一類病因。

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種情志活動,原本是人的精神意識對外界事物的正常反應,並不致病。

只有當情志變化失度,如受到突然的、強烈的或長期持久的精神刺激時,導致人體氣機紊亂,

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才會變為致病因素而為害於眼,也即是「七情內傷」。

 

情志失調影響內臟各有所主,擾亂氣機也各不相同。

如《內經》所說: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

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憂思則氣結等。

由於臟腑內損,精氣不能上注於目,可使目失濡養;

氣機紊亂可致氣滯血瘀、津液不行,或血隨氣逆,破絡灌瞳等。

情志內傷,郁久還可化火,即所謂「五志化火」。若氣火攻目,則危害更急。

 

情志內傷導致的眼部病症內、外障皆有,但一般以內障為多。

常見的如胞腫多淚、目珠脹痛、綠風內障、青風內障、圓翳內障、視瞻昏渺、雲霧移睛、血灌瞳神、暴盲、青盲等。

 

此外,還需指出兩點:一是眼病患者受到情志刺激可以加重病情,已向愈者還可導致複發。

二是情志失調為病,除可從問診了解外,往往還有全身症状可察。

 

四、飲食失調

 

飲食是攝取營養、維持人體各部正常功能所必須的。

但在飲食失調,影響臟腑功能失常時,就能成為致病因素。

在眼科,常見有因飢飽失常、飲食偏嗜以及飲食不潔等方面原因致病者。

 

(一)飢飽失常

 

飲食應有規律,適量為宜。

飢而不食,胃腸空虛,氣血生化之源貧乏,日久則臟腑精氣衰竭,不能上濡於目,發生眼病。

一般發病較緩,內、外障皆有,但以視瞻昏渺、青盲等內障眼病較多見。

暴飲暴食,消化不良,胃腸積滯,郁遏化熱人上攻於目,可致眼部紅赤腫痛、生瘡潰膿之類病症。

若為小兒患者,可釀成疳積,疳積上目則發雀目、翳障等,嚴重者可致失明。

 

(二)飲食偏嗜

 

過食辛辣炙賻、膏粱厚味、煙酒生冷之品,可使脾胃功能受損,蘊積痰濕熱毒,阻滯經絡;

擇食偏嗜,或病後無節制地忌食葷腥,以致機體攝取營養不足或不全面,目失濡養,均可引起眼病。

如針眼、胞生痰核、黑睛生翳、雲霧移睛、視瞻昏渺、暴盲、雀目等。

 

(三)飲食不潔

 

多見於小兒,飲食不潔,腸道染蟲,日久成疳,疳積上目,可致雀目、翳障、蟹睛等疾。

 

總之,飲食不節多有飲食異常的病史,而且往往伴有一些全身症状,或是全身性疾病的眼部症状,臨證應注意辨別。

 

五、過勞

 

正常而有規律的勞動,並不致病。過勞,是指過度勞累。

由過勞而致眼病的因素,包括有勞力過度、勞心過度、勞目過度與房勞過度等。

勞力過度,耗散真氣;思慮過度,損傷心脾;勞目過度,損傷心神,虧耗陰血;房勞過度,損傷腎精。

總之,過勞就能傷氣、傷血、傷精,使目失滋養,或由陰虧而致虛火上炎,引起眼病。

過勞導致的眼部病症以內障為主。

常見者如近視、雲霧移睛、視瞻昏渺、視直如曲、青風內障、圓翳內障、暴盲、青盲等眼疾。

 

此外,過勞對眼病的發展和預後亦有影響,而且還可使已經向愈的眼疾複發。 

 

六、眼外傷

 

眼外傷,指眼部由外物所致的創傷。人眼位於頭面部前方,直接接觸外界,容易遭受意外損傷。

受傷之後,除眼組織本身的創傷外,還常常招致外邪乘機入侵,引起病變。

造成眼外傷的因素頗多,輕的如沙塵、飛絲、小蟲及各種碎屑飛撲人眼;

重的如跌仆、撞擊、銳器穿刺,以及爆炸、燒灼、化學物質腐蝕、電擊與各種射線輻射傷等。

其致病不外使受傷部位的皮肉筋骨損害,經絡氣血通行受阻,導致眼部的功能不能正常發揮。損傷嚴重者,可失明。

 

七、其他因素

 

包括先天、衰老、藥物和全身性疾病等因素。

 

(一)先天與衰老先天性眼病是與生俱有的。

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孕婦不善調攝,妊期患病,邪氣內結所致。

如色盲、胎患內障、小兒青盲、高風雀目等。

老年性眼病是因年老體衰,臟腑功能衰退,氣血虧虛,目竅失養所致。如老視、圓翳內障、視瞻昏渺等。

 

(二)藥物反應性眼病其一,指一些人對某些藥物,如青黴素、阿托品、磺胺等過敏引起的過敏性眼病。

再則,長期使用某些藥物,如激素等作用於眼部組織,以致引起白內障、青光眼等。

 

(三)全身性疾病繼發或並發眼病如小兒疳積,可形成疳積上目;

消渴病久,可導致視瞻昏渺、雲霧移睛、暴盲、圓翳內障等。

其他如動脈硬化、高血壓、腎炎等不少全身性疾病,都可在視衣上引起特有的病理改變。

 

[文獻摘要]

 

一、《千金要方.七竅病》:

「生食五辛,接熱空格食,熱冶麵食,飲酒不已,房室無節,極目遠視,數看日月,夜視星火,夜讀細書,

月下看書,抄寫多年,雕鏤細作,博弈不休,久處煙火,泣淚過多,刺頭出血過多,右十六件並是喪明之本。

養性之士宜熟慎焉。又有馳騁田獵,冒涉風霜,迎風追獸,日夜不息者,亦是傷目之媒也。

恣一時浮意,為百年之痼疾,可不慎歟。凡人少時,不自將慎,年至四十即漸眼昏。」

 

二、《銀海指南.六氣總論》(摘要)

 

《素問.天元紀大論》曰:天有五行,以御王位,以生寒、暑、燥、濕、風、火,是為六氣。

當其位則正,過則淫。人有犯其邪者,皆能為目患。

風則流淚赤腫,寒則血凝紫脹,暑則紅赤昏花,濕則沿爛成癬,燥則緊澀眵結,火則紅腫壅痛,然其中有相挾而來者。

蓋風為百病之長,如挾寒、挾暑、挾濕、挾燥、挾火之類。

有相從而化者,如風邪化火、寒邪化火、濕邪化火、燥邪化火之類。

風邪發於前者,火邪繼於後,故凡人之病目者,皆以為風火也。

又有相雜而至者,以四時言之,冬月致病只三字,風寒火是也;

春兼四字,風寒濕火是也;夏兼五字,風寒暑濕火是也;

秋只四字,風寒燥火是也。然其中有伏藏,有變化,亦不得執一而治。

 

風:《素問.金匱真言論》曰:天有八風,經有五風。八風由外,五風由內。

目為外風所傷,其症眵淚腫痛星翳漸侵。且風或挾熱,則先頭痛,眵粘盹,赤腫羞明;

風或挾濕,則多淚作癢,沿爛惡明;風或挾燥,則眵硬多淚,眼皮緊急;

風或挾寒,則時流冷淚,微赤羞明。若神光泛白,視物昏朦,漸成內障,其痛時作時止,此由血虛火旺,內風所傷。

 

寒:蓋運氣自霜降以後春分以前,正屬太陽寒水用事。

設觸冒嚴寒,即傷膀胱寒水之經,頭疼腰強,發熱惡寒。

因循不治,傳變多端。上乘空竅,發為目病,冷淚翳障,視物昏花。

若復兼濕則邪滯太陰,胬肉壅腫;兼火則刑克肝陰,遂生白障;

兼風則迎風流淚,雲翳滿遮;兼痰則睥生櫻核,目睛赤澀;兼郁則眼倦慵開,氣滯光暗。

目為五臟之精華,稟天地之真氣,若為陰寒所制,必至失光昏睡,內障遮睛。

 

暑:東垣治暑有陰陽動靜之分。或廣廈招涼以傷其外,惑恣食生冷以傷其內,此靜而得之為陰暑。

農人耕耨於中田,征夫奔走於道路,此動而得之為陽暑。

蓋傷暑者,脈必濡弱或弦細芤遲,身體發熱與四時感冒無異,

惟舌紅口渴小便短赤為上延於目,則赤脹腫痛,眵淚如膿。

 

濕:若脾胃虛弱,肺無稟受,而氣道不通,由是四海閉塞,三焦不瀉,日久熏蒸,郁為濕病,然此為內傷之濕。

若外感之症,在天有雨露霜霧之濕,在地有沮洳潮瘴之濕,飲食有酒漿之濕,衣被有汗液之濕。

陽盛則火旺,濕且化熱;陰盛則水旺,濕又化寒。風可祛濕,濕更挾風;燥可除濕,濕還勝燥。

內因外因隨經觸發上攻頭目,症現各殊。

脾濕則多眼癬眼病,肺濕則多黃膜,心經濕則多胬肉如脂,肝經濕則多星障,

黑珠如霧渾濁,腎經濕則瞳神呆鈍,色淡昏眨無光。

 

燥:因蓄熱勝濕而燥;金衰津耗而燥;或猝感寒邪,陽氣郁於外而燥;

或恣食生冷,陽氣鬱於內而燥;或因於濕,濕化熱而燥;或因於風,風勝濕而燥。

筋燥則強,皮燥則揭,肉燥則裂,骨燥則枯,肺燥則痿,腎燥則消。

目之白珠肺也,燥則眵干作癢;目之黑珠肝也,燥則翳障模糊;

目之瞳子腎也,燥則睛光昏吒;心為火,燥則心陽上浮,紅絲系絆;

脾為土,燥則脾陰澀縮,黃膜牽遮。

火天行時熱乃外來之邪火。有感其令氣者,其目紅腫癢痛,淚如膿水,畏熱羞明,舌紅口渴。

 

三、《銀海指南.七情總論》(摘要)

 

目之為病,出於六淫者易治,由於七情者難治。

蓋喜大虛則腎氣乘矣,怒則肝氣乘矣,悲則肺氣乘矣,恐則脾氣乘矣,憂則心氣乘矣。

一經自具一氣,一經又各兼五氣,五五二十五氣,變化難窮,苟不得其要,終難獲效。

然七情中悲傷心胞,驚傷膽者,間或有之;喜傷心,憂傷肺者絕少也。

惟思傷脾,恐傷腎,怒傷肝者最多。

誠能存養此心使志意和平,精神淡定,悲怒不起,驚憂不擾,則天君泰然,

百體從令自然,勿藥有喜,何必乞靈於草根樹皮哉。

 

喜:《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心在志為喜。

《調經論》曰:心藏神,神有餘則笑不休,然樂不可極,極則終凶。

《五藏生成篇》曰:諸脈者皆屬於目,凡人五臟六腑之精液盡上注於目。

陽亢陰微,炎蒸空竅,遂有胬肉扳睛等症。

其起於大眥者屬心,為實火;其起於小眥者屬心胞,為虛火。

甚則胬肉雙斗,蝕及神水,乃心火克腎所致。

 

怒:《素問.五運行大論》曰:肝在志為怒。

《宣明五氣篇》曰:膽為怒,以肝膽相為表裡,肝氣雖強,取決於膽也。

《調經論》曰:血並於上,氣並於下,心煩惋善怒,以陽為陰勝,病及於心也。

《靈樞.本神》曰: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是肝膽心腎,四臟皆能病怒,所為多陰者多怒,亦曰陰出之陽則怒也。

況目為肝竅,尤易受傷,初但昏如霧露中行,漸漸空中有黑花,

久則神光不收,膽汁不應,則內急外干,睹物成歧。

 

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心之變動為憂。

《素問.宣明五氣篇》曰:精氣並於肝則憂,肝勝而侮脾也。

《靈樞.本神》曰:脾憂愁而不解則傷意。脾主中氣,中氣受抑則生意不伸,故郁而為憂。

心肺脾肝四臟皆能病憂也。

凡人憂多則氣機不利.胸脅痛;憂多則水濕凝滯,周身走痛或關節痛,遇陰寒則發;

憂多則熱蓄不散,目瞀小硬赤;憂多則氣虛不能攝涎,動而喘;

憂多則血脈塞滯,四肢無力,能食便紅;憂多則食物不化,噯酸腹滿不能食。

目之白睛屬於肺,肺憂鬱太過,則肺氣不舒,結成障翳,視物模糊。

復有憂極而悲者,傷及心胞之相火;有憂極而恐者,傷及腎中之真水。

火不足則光華不能發越於外,水不足則膏液不能充滿於中,輕則昏眨羞澀,重則魚胞鶻跟。

 

思:《靈樞.本神》曰: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中央生濕,在志為思。蓋心為脾之母,母氣不行,則病及其子,所以心脾皆病于思。

李東垣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稟受於脾,上貫於目。

思慮傷脾,則五臟之精氣皆失所司,不能歸明於目,而有視物羞明,

眼皮寬縱,倒睫拳毛等症,或生偷針,或生眼癬。

 

悲:《素問.宣明五氣篇》曰:精氣並於肺則悲。

《靈樞.本神》曰:悲哀動中者,竭絕而失生。又曰:肝悲哀動中則傷魂。又曰:心氣虛則悲。

《素問.調經論》曰:神不足則悲。是肺肝心三臟,亦病於悲也。

憂思則默然不語,如呆如痴,悲則哀慟迫切,號呼痛哭,漸至淚枯眼腫,視物無形。

熱氣在中,熏蒸清道,傷及五輪,遂有黑花、蠅翅、魚鱗、白陷諸症。

 

恐:《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腎志為恐。《宣明五氣篇》曰:精氣並於腎則恐。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曰:恐懼則傷心,神傷則悲也。

《本神》曰:肝氣虛則恐,以肝為將軍之官,肝氣不足則怯而恐也。

《素問,玉機真臟論》曰:恐則脾氣乘矣,以腎虛而脾勝之也。

 

註:恐,是心腎肝脾皆主於恐也。甚則精卻,恐則氣下。

精卻則不能化氣,而瞳神有昏旺之患矣;氣下則不能攢精,而瞳神有散失之患。

 

驚:《素問.金匱真言論》曰:東方青色,人通於肝,開竅於目,其病發驚駭。

《氣厥論》曰:脾移熱於肝,則為驚衄。

《陽明脈解篇》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

陽明胃脈也,胃者土也,聞木音而驚者,土惡木也。

《舉痛論》曰: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心神散失也。此肝膽胃心四臟皆病於驚。

膽為中正之官,五臟六腑皆取決於膽。眼之神膏乃膽中精汁滲潤而成,能涵養瞳神。

膽精不足,則為目昏。凡人驚者,起於猝然,心主震動,遂傷及膽,

其症為目睛不轉,為瞳神散大,為青膜遮睛。

 

病機

 

病機是指疾病發生、發展的機理。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眼是機體不可分割的一個部分。

《內經》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一般而言,人體正氣虧虛時,致病因素就可引起機體陰陽失去平衡,臟腑經絡、氣血津液功能紊亂,

從而導致眼部發病,並影響其發展和變化。

眼部直接受邪或遭外傷者,局部病變可以導致經絡氣血運行失常,並進一步影響臟腑功能,

而臟腑功能紊亂,又能反過來影響眼病的發展。

由於眼病的致病因素多種多樣,而患者的體質又各不相同,因而病機也很複雜。

下面分別把臟腑、經絡、氣血、津液失調與眼病有關的病機論述如下::

 

一、臟腑功能失調

 

(一)心與小腸心主血脈,又主神明,目得血而能視,且內外兩眥屬心。

臨床上常見由心陰虧虛、心火亢盛等所致之眼部病症。

如失血過多或心神過耗,以致心陰虧虛,虛火上炎者,每見兩眥淡紅,血絡不充或血行滯緩,視力緩緩下降,甚至失明等。

由於恣嗜厚味炙縛之品,或七情內郁化火,皆可致心火內盛,上炎於目,常表現為兩眥紅赤,

胬肉壅腫,或瞼眥生瘡,痛癢並作,或熱邪人絡,迫血妄行而致眼內外出血諸症。

 

因心與小腸相表裡,心經實火可移熱於小腸;小腸有熱亦可上熏於心,故心火上炎於目,常兼治小腸。

如《銀海精微》治心經實熱之大眥赤脈傳睛,從小腸導赤,以降心火。

 

(二)肝和膽肝主藏血,又主疏泄,為風木之臟,肝開竅於目,且黑睛屬肝,足厥陰肝經連目系。

臨床上常見由肝陰虧虛、肝鬱氣滯、肝膽火熾、陰虛火旺、肝風內動等所致之眼部病症。

如肝陰不足,陰血虧損,不能上榮於目,可出現兩目乾澀不舒、視物昏花、

視力減退等多種內障眼病,小兒還可見肝虛雀目等。

肝氣鬱結,疏泄失職或久郁化火,氣火上逆,則可發生目赤腫痛、目珠脹硬、視物昏花、視力緩降或驟降,甚至失明等症。

肝火熾盛,灼傷黑睛、黃仁,每易引起黑睛生翳,瞳神緊小等症。

若暴怒傷肝,肝火上沖,或素體陰虛,不能制約肝陽,以致虛火上炎,均可損傷目絡,迫血妄行,或阻滯血絡引起暴盲。

至於陽亢動風,肝風上擾,則可引起綠風、青風、目偏視、口眼喎斜等病症。

其後二者往往還與全身性疾病有關。 

因肝膽互為表裡,在生理上肝的餘氣聚於膽,膽的精汁涵養瞳神,故發病時每每相互影響。

如肝膽濕熱上攻,可致黑睛生翳、瞳神緊小;肝陰不足,膽乏所養,則目亦失養,故可出現視遠怯近或視物昏花等。

 

(三)脾和胃脾胃為後天之本,飲食有節,胃納脾輸,則目得其養,且胞瞼屬脾。

臨床上常見由胃火熾盛、脾胃濕熱、脾虛氣弱等所致之眼部病症。

如飲食不節過食辛熱炙賻之品,致陽明胃火熾盛,火毒上攻,可致頭痛目赤、胞瞼腫硬生瘡、黃液上沖等。

恣食肥甘厚味,以致脾胃郁遏濕熱,上壅胞瞼,可發生針眼、瞼弦赤爛等症。

若脾胃運化失司,津液不得敷布,聚而成痰,痰濕壅聚胞瞼,則胞生痰核;

滯於眼內,可引起神膏混濁及眼底滲出、增殖等病變。

若痰火上逆,還可導致目珠脹痛。

若勞倦思慮過度、久病失養,或飲食不節等,損傷脾胃,脾虛氣弱,目失所養;

可引起疳積上目、晶珠混濁、眼前黑花飄移、視物昏朦等;

若脾氣虛弱,失於統攝,可致目中血不循經而溢於絡外,引起眼前黑花飄移,視物不清,甚至暴盲等眼病。

 

(四)肺和大腸肺主氣,具有宣發和肅降的功能,且白睛屬肺。

若肺失宣降,則易影響白睛而發病。

臨床上常見由風熱襲肺、肺火壅盛、肺陰虛、肺氣虛等所致之眼部病症。

如外邪襲肺,肺失宣降,可發白睛赤腫、澀痛羞明、流淚生眵等症。

肺火壅盛,氣血瘀滯,可致白睛呈紫紅色結節樣隆起。

肺燥陰傷,虛火上炎,或久病氣陰虧虛等,正不勝邪,

又可致白睛澀痛,或生玉粒樣小泡,反覆發作,白睛傷口,久不癒合等。

 

由於肺與大腸互為表裡,大腸實熱而便秘,可致肺氣不得肅降,引起白睛紅赤。

故治療白睛疾患時應考慮肺與大腸的關係。

 

(五)腎和膀胱腎為藏精之所,且瞳神屬腎。

眼之所以能視萬物,與腎精不斷上承有密切關係。臨床上常見由腎陰虛、腎陽虛、腎精虛和陰虛火旺等所致之眼部病症。

如年老、病久或熱病傷陰,致腎陰不足,目失所養,可發生眼乾澀不爽、晶珠與神膏混濁、視瞻昏渺、老視等。

稟賦不足,素體陽虛,或年老病久,腎陽虧虛,陽不勝陰,可引起雀目、青盲等;

陽虛不能溫化水液,水邪上泛,可致雲霧移睛、視瞻昏渺、視直如曲、視大為小等症;

或可見眼底水腫、滲出等。過勞或年老久病,腎精虧耗,不能充足上注於目,瞳神、目系失養,

可致晶珠與神膏變混、視瞻昏渺、青盲等。

若陰陽俱虛,瞳神、目系失養,則更易發生上述內障。

由於腎精虛可致腎陰、腎陽化生不足,所以又可以引起腎陰虛、腎陽虛,甚至陰陽俱虛的種種眼病。

若腎陰虧虛,水不制火,陰虛火旺,上灼瞳神,可致瞳神緊小、

幹缺以及圓翳內障、青風、綠風、視瞻昏渺等,或可見眼內出血之症。

 

腎與膀胱互為表裡,膀胱排泄水液的功能失常,體內水液瀦留,可致眼內外組織發生水腫等。

 

以上逐一討論了眼病的臟腑病機。

在臨床上,眼病的發生、發展、變化,雖可由單一的臟腑功能失調引起,

但以臟病及腑、臟病及臟或者若干個臟與腑同時發病比較多見,

如肝膽火熾、脾胃濕熱、肝腎陰虛、脾腎陽虛、心脾兩虛、肝火犯肺等引起的眼病。

又如白膜侵睛、疳積上目則是病變在肺肝、脾肝之間傳變而引起的。

 

二、氣血津液失調

 

氣、血和津液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產物,又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因而氣血津液的正常與否,可以反映臟腑功能的情況。

同時,人體病理變化無不影響到氣血津液,而氣血津液失調又與眼部病變的發生、發展至為密切。

因此,應該了解氣血津液失調引起眼病的病機。

 

(一)氣失調氣與跟的關係密切。正如《太平聖惠方.跟內障論》謂:

「跟通五臟,氣貫五輪」。氣的正常與否,常常直接或間接地由眼部表現出來。

一般可按虛實歸納為氣虛氣陷、氣滯氣逆兩大類。

 

1.氣虛氣陷多因勞傷過度或久病失養致元氣耗傷,氣機衰憊,不能敷布精微,充澤五臟,上榮於目,

以致衛外不固,統攝、溫養失職等而引起眼病。

如眼瞼下垂、無力抬舉,冷淚常流,黑睛陷翳久不平復,視力疲勞不耐久視,眼內水腫、出血,

晶珠混濁,視衣脫落,以及各種眼病日久不愈等。

全身常伴有少氣、懶言、肢寒、怕冷、語言低微、自汗、心悸、怔忡、頭暈、耳鳴、

倦怠乏力、食少、小便清或頻,舌淡而胖,脈弱無力等。

 

2.氣滯氣逆多因痰濕停聚,食滯不化,情志丕舒,或感受外邪等,引起臟腑經絡氣機阻滯,運行不暢,

升降失常等而導致眼病。如外邪犯肺,肺氣鬱遏,可致白睛紅赤疼痛,或形成小泡或結節隆起;

情志不舒,肝鬱氣滯或氣火上逆,可致頭眼脹痛、眼珠摳痛,或發為綠風、青風等;

氣滯不行,血脈瘀滯,或氣逆於上,血隨氣逆,常可引起眼內血絡阻塞,

以致眼底缺血或瘀血,表現為雲霧移睛或暴盲等症。

 

(二)血失調《內經》謂:「肝受血而能視」。

《審視瑤函》又謂:「夫目之有血,為養目之源,充和則有生髮長養之功,而目不病,少有虧滯,目病生矣。」

這都說明了目得血的濡養才能明視萬物,一旦失調,則可引起眼病。眼部血證一般可分為血熱、血虛、血瘀三種。

 

1.血熱有虛實之分。實證多由外感邪熱或臟腑鬱熱侵入血分所致。

血得熱則涌流,在眼部可為掀赤腫痛,或赤脈增多而色紅粗大;

若血受熱迫而妄行,溢於眼絡之外,則為眼部出血。

一般實火所致出血較急,量多色鮮紅。

 

全身症可伴見心煩惡熱,口渴喜冷飲,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數有力等。

虛證由肝腎陰虧,虛火上炎所致。虛火人於血分,亦可致目中血絡紅赤、充盈或血熱妄行而溢於絡外,

但赤脈不如實證多而粗大,一般出血較緩,血量不如實火多。全身症可伴見顴紅潮熱,心煩失眠,口燥咽干等。

 

2.血虛主要是失血過多或化生不足,目失濡養所致。

在眼部可表現為目癢時作、目睛乾澀、眉骨酸痛、不耐久視或視物不清、胞瞼蒼白、

眥部與白睛以至眼底的血絡淡紅,或可見眼內出血,以致視力障礙等。

全身症可伴見面色蒼白、唇舌色淡、爪甲無華、頭目眩暈、心悸怔忡、倦怠無力、脈細弱等。

 

3.血瘀凡邪毒人營、氣滯或氣虛無力行血、外傷血絡等,均可引起血行阻滯,甚至阻塞不通的血瘀病變。

在眼部常表現為痛有定處,疼痛劇烈,持續不解;或見血脈紫赤,迂曲充盈,或胬肉紅赤肥厚,鶻眼凝睛,

或生瘤積包塊,以及眼內外的瘀血等。

瘀血是病理產物,但可阻滯氣血流行,所以它又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若大量瘀血積聚眼內,則見視力障礙;瘀血積於眶內,還可引起眼珠外突。

若瘀血阻塞神水排泄通道,神水瘀滯,可致眼珠脹硬,頭眼劇痛,視力驟降;

瘀血堵塞眼底血管,就能引起眼底缺血或出血的病變,致使視力嚴重障礙。

全身症可伴見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等。

 

(三)津液失調

 

津液滋潤、濡養眼部,並維持眼珠圓潤明澈。津液有所不調,則可引起眼部發病。

津液失調,主要為如下三種:

 

1.津液虧虛津液虧虛,則目竅失養。在眼外,可致淚液減少,目中乾澀不爽,

睛表面不瑩潤,黑睛暗淡失澤,甚至灰白混濁,眼珠轉動澀滯不靈。

在眼內,多致神水、神膏耗澀,不能涵養瞳神,導致視物昏朦,或目無所見。

若津液虧耗太甚,還可引起目珠向眶內退陷。

 

2.水液停滯津液運行障礙,則停聚為水。

在眼外,如脾失健運,或腎陽不足,水濕上泛於目,則胞瞼浮腫;

肺失宣降,水液滯留白睛,則白睛浮腫,甚至脹起如魚瞟。

在眼內,肺、脾、腎三臟所致水液停滯,俱能引起眼底水腫。

黃斑水腫常與脾濕有關,視乳頭及其附近視網膜水腫往往與腎水有關。

若大量水液積聚於視網膜之下,還可導致視網膜脫離。

 

3.痰濕積聚痰由濕聚。水液停滯體內,遇寒邪凝聚或火熱煎熬,則可變生為痰。

和瘀血一樣,痰既是病理產物,又為致病因素。

痰壅胞瞼,則胞生痰核。若痰郁生熱、化火、動風,上壅目竅,則可暴發綠風內障。

痰濁停滯眼內,可見黃斑或視網膜出現滲出。

頑痰與瘀血搏結,可為跟底增殖性病變,亦可致眼珠突起,或發為眼部腫瘤。

風痰攻沖眼帶,還可見眼珠偏斜,轉動受限,視一為二等。

 

三、經絡功能失調

 

經絡聯繫著眼與臟腑。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是運行氣血上注於目的主要通道。

其功能失調在眼的病機中佔有不可忽視的地位。

體內外各種致病因素往往直接或間接地作用於經絡,而導致眼病的發生和發展。

前人對此論述不少,今結合臨床擇要敘述如下。

 

(一)經絡失調經脈氣血的盛衰及流行是否通利等,關係到眼病的發生與發展。

外邪客於經脈,循經上犯於目,不僅可以引起眼部發病,而且還可隨受邪經脈之不同,在眼部引起不同的病症。

如《醫宗金鑒.眼科心法要訣》指出:「外邪乘虛而人,入項屬太陽,人面屬陽明,入頰屬少陽,

各隨其經之系,上頭人腦中,而為患於目焉。」

 

(二)經筋失調經筋為病,主要引起胞瞼開合與眼珠轉動的障礙。

如《靈樞.經筋》說:「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

並具體指出:足陽明之筋,因寒而拘急,則胞瞼不能閉合;因熱而弛縱,則胞瞼不能張開;

足陽明與手太陽兩筋拘急,則會引起口眼喎斜,眥部拘急,不能猝然視物等症。

 

[文獻摘要]

 

《審視瑤函,內外二障論》:「跟乃五臟六腑之精華,上注於目而為明。

屋之有天窗也,皆從肝膽發源,內有脈道孔竅,上通於目,而為光明。

如地中泉脈流通,一有瘀塞,則水不通矣。

 

夫目屬肝,肝主怒,怒則火動痰生,痰火阻隔肝膽脈道,則通光之竅遂蔽,是以二目昏朦,如煙如霧。

目一昏花,愈生鬱悶,故云久病生郁,久郁生病。

今之治者,不達此理,俱執一偏之論,惟言肝腎之虛,止以補肝補腎之劑投之,

其肝膽脈道之邪氣,一得其補,愈盛愈蔽,至目日昏,藥之無效,良由通光脈道之瘀塞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