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法概要

 

眼病的治療方法不但豐富,而且有其專科特殊性。

根據眼與臟腑經絡的關係,以及眼的位置、結構與功能上的特點,對眼病的治療,既用內治法,也用外治法。

一般內障眼病以內治為主,外障眼病則多配合點眼、洗眼、敷眼、手法等外治。此外,如針灸、推拿、按摩等療法,眼科亦常應用。

 

內治法

眼是整體的一個組成部分,它與臟腑經絡有著密切的關係。

不論外感或內傷眼病,皆可根據眼部表現,結合全身情況進行辨證,審因論治,用內治法來調整臟腑功能或祛除病邪。

 

即使某些外傷眼病,內治法同樣具有重要的治療意義。

眼科的內治法基本原則類似內科,但也有它某些特殊的內容。現將常用的內治法介紹如下。

 

一、疏風清熱法

 

本法主要是用具有辛涼解表作用的藥物組成的方劑,通過疏風散熱,解除風熱所致眼病的治法。

主要用於外感風熱眼病。

如起病突然,胞瞼浮腫,白睛紅赤或黑睛起翳,伴有眼癢眼痛,眵淚並作,羞明怕日,眼閉不開等,

間或伴有惡寒、發熱、頭痛、脈浮數等全身症状。

 

在外感眼病中以外感風熱最為多見,故眼科疏風清熱法應用範圍較廣。

如風重於熱,流淚症状較重,或星翳浮起,可配伍適量的辛溫解表藥使用,以加強祛風止痛、祛風止淚、祛風退翳之功。

間有風邪不挾熱而挾寒、挾濕的,證中少見,但不可不注意辨證而靈活變化。

 

二、祛風散寒法

 

祛風散寒法是用具有辛溫解表作用的藥物組成的方劑,通過祛風散寒,解除風寒所致眼病的治法。

主要用於外感風寒之眼病。如目睛疼痛,羞明流淚,或目睛生翳,伴有鼻流清涕,頭痛,惡寒發熱,苔薄白,脈浮緊等。

 

三、瀉火解毒法

 

本法是用性質寒涼的方藥,通過瀉火解毒,清除邪毒的治法。

主要適用於外感火熱之邪,或臟腑積熱上攻之眼病。

如胞瞼紅腫如桃、瘡瘍癤腫、白睛混赤、黑睛潰陷、黃液上沖、瞳神緊小等。

常伴有疼痛拒按、羞明怕熱、熱淚如湯,或眵多粘結等眼部症状及口渴、便秘、舌紅、苔黃等全身症状。

 

眼病熱證較多,故眼科瀉火解毒法為常用之治法。在具體應用時,必須根據臟腑辨證,靈活掌握。

如邪傳陽明,胞腫赤痛,口渴喜飲,大便秘結之腑實證,則用瀉火通腑法;

抱輪紅赤,黑睛生翳,目珠疼痛,苔黃脈弦之肝火上攻證,則用清瀉肝火法等。

 

本法為寒涼直折之法,容易損傷脾胃陽氣,故不能久用,並要根據病情輕重和體質強弱,慎重選藥。

又因藥性寒涼,久用可致氣血凝滯,翳障難退,故對黑睛疾病,應用本法必須掌握尺度,以免流弊。屆虛火者,則禁用此法。

 

四、滋陰降火法

 

本法是用滋養陰液、清降虛火的方藥,解除陰虛火旺的證候,從而達到明日效果的治法。

主要適用於陰虛火旺的眼病。臨床表現多有起病較緩,症状時輕時重,病程長而易反覆發作的特點。

如目珠乾澀、白睛微赤、黑睛星翳乍隱乍現、瞳神幹缺、視瞻昏渺等。

常伴有頭暈、口乾、潮熱、顴紅、心煩失眠、手足心熱、舌質紅、苔少、脈細數等全身症状。

 

本法在具體應用時,尚須進一步辨證,例如黑睛生翳,抱輪微赤,煩躁易怒,屬肝經虛火;

兩眥血脈稀疏,心煩失眠,屬心經虛火;白睛淡紅,鼻干咽燥,屬肺經虛火;

瞳神幹缺,眼底少量出血,耳鳴腰酸,五心煩熱,屬腎經虛火等。宜結合臟腑所屬,選方用藥。

 

五、祛濕法

 

本法是用具有祛濕作用的方藥,通過祛除濕邪以治療眼病的方法。

適用於濕邪外侵或濕濁內蘊所致的一切眼病。

如胞瞼水腫、瞼弦濕爛、胞內粟瘡、白睛污黃、翳如蟲蝕、混睛障、雲霧移睛、視瞻昏渺等,常兼有頭重如裹,

口不渴或渴不欲飲、胸悶食少、腹脹便溏、四肢乏力,或咳吐痰涎等,皆可用本法治療。

 

濕邪侵襲的部位和兼邪各有不同,故所用具體治法也有區別。如風濕犯眼,胞瞼濕癢,則用祛風勝濕法;

濕熱上攻,黑睛潰爛,則用清熱祛濕法;痰濕阻絡,胞生痰核,則用化濕祛痰法;濕濁上泛,視網膜水腫,則用利水滲濕法等等。

 

濕證眼病比較頑固,祛濕法久用又易耗陰傷津,故要根據病情輕重與患者臟腑陰陽氣血的情況而慎重用藥。

陰虛血少與津液虧損者,尤宜注意。

 

六、止血法

 

本法是應用具有止血作用的方藥,以中止眼部出血的治法。適用於各種出血症的早期。

諸如白睛溢血、血灌瞳神、視網膜出血、脈絡膜出血及外傷出血等。

根據不同的出血原因,止血的具體治法也有不同。

如血熱妄行者,宜清熱涼血止血;虛火傷絡者,宜滋陰涼血止血;氣不攝血者,宜益氣攝血;眼外傷者,宜祛瘀止血等。

 

本法屬急則治標之法,僅用於出血階段,若出血已止,而無再出血趨向者,當逐漸轉向活血化瘀治法,以促進瘀血的吸收。

 

七、活血化瘀法

 

本法是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方藥,改善血行,消散瘀滯,促進眼部瘀血吸收的方法。

主要適用於有血流不暢,或瘀血停聚的眼病及眼外傷。

如胞瞼青紫腫硬、白睛溢血、白睛紫脹腫起、眼內各個部位的瘀血、視網膜血管血流瘀滯或阻塞、眼部固定性疼痛及舌有瘀斑等。

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故臨床上應用時,常配伍行氣導滯藥物,以提高療效。

本法不宜久用,以免耗傷正氣,對眼部既有瘀滯,又見氣虛證候者,用活血祛瘀力量峻猛的方藥應該慎重,

必要時可配伍補氣藥物同用。孕婦忌用本法。

 

八、疏肝理氣法

 

本法是用具有疏肝解郁、調理氣機作用的方藥,以改善肝氣鬱滯的病理情況,從而達到明目作用的治法。

廣泛適用於因肝氣鬱結而致氣機不調的一切內外障眼病。

肝開竅於目,由於郁怒傷肝,疏泄失職,肝氣鬱結使眼部氣機失調而導致目疾者,頗為常見。

其中尤以青風內障、綠風內障、視瞻昏渺等內障眼病為多。

故無論內外障眼病,兼有脅脹、胸悶、噯氣、咽部似有物阻、急躁易怒、脈弦等症者,皆可用疏肝理氣法治之。

 

郁久化火者,宜酌加清火之晶,以清肝解郁;肝鬱兼有血虛與脾氣虛弱者,宜與養血健脾藥同用。

 

由於理氣藥物多辛燥,故對陰虧之人須慎用或注意配伍。

 

九、益氣養血法

 

本法是用具有補養氣血作用的方藥,消除氣血虛弱的證候,從而達到明目作用的治法。

主要適用於各種原因造成的氣血不足的眼病。多為慢性內外障眼病而兼有氣血不足的全身症者。

如眼胞重墜、久視眼脹、黑睛陷翳日久不愈;或外觀端好,目無神彩,視物漸昏等。

 

因氣血相依,關係密切,故益氣與養血往往同用,但根據氣血偏虛程度上的不同,又有所側重。

如睜眼乏力,常欲閉垂,舌淡脈弱者,偏於氣虛,應以益氣為主;

若因失血或久病,頭暈眼花,不耐久視,心悸失眠,多夢易醒,舌淡脈細者,偏於血虛,應以養血為先。

 

由於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故補氣養血時,常要兼顧脾胃。

如屬虛實夾雜,則可攻補兼施或先攻後補、先補後攻。

 

邪氣亢盛而無虛候者,忌用本法。

 

十、補益肝腎法

 

本法是用具有補益肝腎作用的方藥,以消除肝腎虧虛證候而達到明目作用的治法。

適用於肝腎不足的眼病,以成年人居多。

凡見眼乾澀不舒,哭而無淚或冷淚長流,白睛微赤,黑睛邊緣陷翳或星點雲翳時隱時顯,外眼端好而視物昏朦或夜視不見,

而兼有頭暈耳鳴、健忘、腰膝酸軟、夜間口乾、男子遺精、女子月經不凋、舌紅少苔、脈細無力等,皆可用本法治療。

至於腎陽偏虛,腰膝酸冷,夜間尿多,畏冷脈沉者,則當重在溫補腎陽。

 

凡實證忌用本法,濕邪未盡者不宜早用。

 

十一、軟堅散結法

 

本法是用具有祛痰軟堅、消滯散結作用的方藥來治療眼病的方法。

主要適用於眼科疾病出現之痰濕互結、氣血凝滯的證候。如胞瞼腫核、白睛結節隆起、眼內陳舊滲出及機化物形成等,可用本法消散之。

 

一如為氣血凝聚者,必須與理氣活血藥物同用;痰濕互結者,則應加強祛濕化痰藥作用。

 

十二、退翳明目法

 

本法是用具有退翳作用的方藥,以消除黑睛翳障,從而達到明目作用的眼科獨特治法。

 

僅適用於黑睛生翳者。

 

退翳之法,須有層次,如病初起,星翳點點,紅赤流淚,風熱正盛,當以疏風清熱為主,配伍少量退翳藥;

若風熱漸減,則應逐漸過渡至退翳明目為主。病至後期,邪氣已退,遺留翳障而正氣已虛者,則須兼顧扶正,

結合全身證情,酌加益氣養血或補養肝腎之品。

 

黑睛屬肝,不少清肝、平肝、舒肝藥物亦有退翳作用,故可配伍應用。

 

黑睛生翳後期,以退翳為主,用藥不可過於寒涼,以免邪氣冰伏,氣血凝滯,翳不易退。

若白翳光滑如磁,為氣血已定,用藥難以消散,故退翳必須及時。

 

外治法

 

眼科外治法是運用具有祛風、清熱、除濕、活血通絡、祛瘀散結及退翳明目等各種不同作用的藥物或手法,

從外部直接施治於眼部的方法。在臨床應用甚為廣泛。常與內治法密切配合,外障眼病尤其如此。

 

外治法種類很多,除冷敷、熱敷等純物理療法外,還有藥物配合的外治法,

如用眼藥水、眼藥粉點眼,眼藥膏塗眼,藥物熏洗、外敷等,還有用器械配合的外治法,

如鉤割、針撥、劇、熨烙等。現代中醫眼科積極改進傳統的外治法。

 

現將常用的外治法介紹如下:

 

一、點眼藥法

 

本法是將藥物直接點於眼部,多用以消紅腫、去眵淚、止痛癢、除翳膜。

適用於外障眼病及部分內障眼病。常用的有眼藥水、眼藥粉與眼藥膏三種。

 

(一)滴眼藥水將藥物配成水劑應用。

如患者為坐位,令頭部稍微仰起,先在其下眼瞼下方放置一塊棉球;如患者為臥位,則令頭微偏向患眼側,先置棉球於小眥側。

令患者雙目上視,醫生用左手輕輕向下拉開下瞼,右手持滴管或滴瓶,將藥水滴人大眥角或白睛下方12滴。

然後輕輕將上瞼提起,並同時放鬆下瞼,使藥物充分均勻地分布於眼內,輕輕閉目數分鐘即可。

一般每日—4次。遇急重眼病,次數可增加。

 

注意滴眼前要細心查對眼藥瓶上的藥名標籤與所滴的眼別,滴管頭部勿觸及胞瞼的皮膚與睫毛,以免污染滴管與藥液;

如滴人毒性藥物,則滴後需用手指壓迫睛明穴下方l2分鐘,以防藥液通過淚竅流人鼻腔,引起中毒。

 

(二)點眼藥粉將藥物製成極為細膩的粉末後應用。

用時以小玻璃棒頭部沾濕生理鹽水,再蘸藥粉約半粒到一粒芝麻大小,醫生用手指輕輕分開胞瞼,一般將藥物輕輕放置於大眥角處,

令患者閉目,以有涼爽感為度。點畢,患者以手按魚尾穴數次,以助氣血流行,閉目數分鐘後,漸漸放開。

每日3次。注意一次用藥不可太多,否則容易引起刺激而帶來不適,甚至可致紅腫刺痛等反應。

同時注意玻璃棒頭部要光滑,點時不能觸及黑睛,尤其是黑睛生翳者,更應慎重。

 

(三)塗眼藥膏將藥物配成膏劑應用。

現一般皆用軟管藥膏,用時將藥膏擠出少許,置於胞瞼皮膚患處或眼內白睛下方,輕輕拉提下瞼後,

令患者閉眼,用棉球輕輕按揉胞瞼2-3分鐘即可。如用玻璃棒取藥,則當患者閉眼時,將玻璃棒橫向徐徐自眥角方向抽出。

每日3次或臨睡前用一次。當抽出玻璃棒時,切勿於黑睛表面擦過,以防擦傷黑睛。

 

二、熏洗法

 

熏法是利用藥液煮沸後的熱氣蒸騰上熏眼部;洗法是將煎劑濾清後淋洗患眼。

一般多是先熏後洗,合稱熏洗法。這種方法除由於藥物的溫熱作用,使眼部氣血流暢,能疏邪導滯外,

尚可通過不同的藥物,直接作用於眼部,達到疏通經絡、退紅消腫、收淚止癢等效果。

 

適用於胞瞼紅腫、羞明澀痛、眵淚較多的外障眼病。

 

臨床上可根據不同病情選擇適當的藥物煎成藥汁,也可將內服藥渣再度水煎成熏洗劑。

使用前,在煎藥鍋或盛藥的器皿上放一蓋板(硬紙板或薄木板均可)。

蓋上開一個洞,洞口大小與眼眶範圍大小一樣,雙眼熏時可開兩個相同的洞。

藥物煎成,用蓋板覆蓋在藥鍋或盛藥的器皿口上,將患眼置於洞口熏之。

如屬胞瞼疾患,閉目即可;如屬眼珠上的疾患,則要頻頻瞬目,使藥力達於病所。

 

洗眼時,可用消毒紗布或棉球漬水,不斷淋洗眼部;亦可用消毒眼杯盛藥液半杯,先俯首,使眼杯與眼窩緣緊緊相貼。

然後仰首,並頻頻瞬目,進行眼浴。每日—3次,每次—2分鐘。

 

熏眼煎劑蒸氣溫度不宜過高,以免燙傷,但也不宜過冷而失卻治療作用。洗劑必須過濾,以免藥渣人眼。

同時,一切器皿、紗布、棉球及手指必須消毒,尤其是黑睛有陷翳者,用洗法時更需慎重。

 

眼部有新鮮出血或患有惡瘡者,忌用本法。

 

三、敷法

 

敷法分熱敷、冷敷、藥物敷三種。

 

(一)熱敷熱敷能疏通經絡,宣通氣血,有散瘀消腫止痛之功。

適用於外障眼病伴有目赤腫痛者,亦可用於眼外傷24小時後的胞瞼赤紫腫痛及較陳舊的白睛溢血、血灌瞳神者。

 

一般分濕熱敷和乾熱敷兩種。

 

濕熱敷法:先用凡士林或抗生素眼膏塗於胞瞼皮膚面上,呈薄薄一層,然後用消毒毛巾或紗布數層,放於沸水內浸濕,

取出後擰乾,候溫度適中時,即置於胞瞼上,時時更換以保持溫熱。每次20分鐘,每日3次。注意不可太熱,以免燙傷皮膚。

 

乾熱敷法:用熱水袋或玻璃瓶裝以熱水,外裹薄毛巾,置於胞瞼上即可。

 

膿成已局限的病灶和新出血的眼病,忌用此法。

 

(二)冷敷冷敷具有散熱涼血、止血定痛之功。適用於胞瞼外傷後24小時內的皮下出血腫脹,亦可用於眼部之赤腫痛甚者。

一般用冷水毛巾或冰塊橡皮袋敷之。

 

(三)藥物敷法藥物敷法是選用具有清熱涼血、舒經活絡、散瘀定痛、化痰軟堅、收斂除濕、祛風止癢等各種作用不同的藥物,

直接敷於胞瞼及其附近皮膚上的方法。適用於各種外障眼病。胞瞼疾患與外傷用之為多。

 

敷藥時先將藥物研成細末,根據需要,選用水或茶水、蜜、人乳、薑汁、醋、膽汁、麻油、雞蛋清、雞蛋油等,

將藥末調成糊狀,敷於胞瞼之上,或敷於太陽穴、額部等處。

如為新鮮帶汁的藥物,則洗淨後搗爛,用紗布包後敷之,亦有用藥物煎劑或鹽水作濕熱敷者。

 

如用干藥粉調成糊狀敷眼,則幹了就再塗,以保持局部濕潤為度。

如為新鮮藥物,則以做到清潔無變質、無刺激性、無毒性為要。藥物敷眼還必須注意防止藥物進入眼內,以免損傷眼珠。

 

四、沖洗法

 

(一)結膜囊沖洗法是用水或藥液直接沖洗眼部的方法。

沖洗的目的是除去結膜囊內的眼眵、異物或化學物質等,適用於眵淚較多的白睛疾患、結膜囊異物、手術前準備及眼化學傷的急救措施等。

 

方法:一般是用盛以生理鹽水或藥液的洗眼壺或吊瓶的膠管來沖洗。

沖洗時,如患者取坐位,則令頭稍向後仰,將受水器緊貼頰部;

如患者取臥位,則令頭稍偏向患眼側,將受水器緊貼耳前皮膚,然後輕輕拉開胞瞼,沖洗液漸漸由下瞼皮膚移到眼內,

並令患者睜眼及轉動眼珠,以擴大沖洗範圍。眼眵較多或結膜囊異物多者,應翻轉上下胞瞼,

暴露上胞內面及上穹窿部結膜,徹底沖洗之。沖洗畢,用消毒紗布揩乾眼外部,然後除去受水器。

 

沖洗時應注意,如為臥位沖洗,受水器一定要緊貼耳前皮膚,以免水液流入耳內,或預先於耳內塞一小棉球亦可。

如一眼為傳染性眼病,應先沖洗健眼,後沖洗患眼,並注意防止污染之沖洗液濺人健眼。

 

(二)淚道沖洗法是用水液沖洗淚道的方法。

它多用來探測淚道是否暢通及清除結膜囊中積存的分泌物,適用於冷淚症及漏睛症患者,或作為眼內手術前的常規準備。

 

方法:用05%一1%地卡因溶液點眼2次,或用蘸有地卡因溶液的短棉簽,夾在大眥頭上下淚點之間。

2-3分鐘後,令患者頭向後仰,沖洗者以左手食指將下瞼往下拉,固定於眼眶緣部,暴露下淚點。

若淚點過小,可先用淚點擴張器擴張之。

繼而右手持裝有5-10毫升生理鹽水的注射器,將磨成鈍頭並彎成近直角的6號針頭垂直插入下淚點約17-2毫米,然後向內轉90

呈水平位,沿淚小管緩慢向鼻側推進,待進針3-5毫米時,緩緩注入沖洗液。若遇阻力,不可用力強行通過。

 

如淚道通暢者,沖洗液可從淚道流人鼻內,水從同側鼻孔流出;

如鼻汨管狹窄,沖洗時有一定的阻力,大部分沖洗液從上淚點返流,僅少量沖洗液通過,鼻孔流出水液呈滴狀(圖6-l②);

如鼻淚管阻塞,則沖洗時阻力很大,鼻咽部無水,沖洗液主要從上淚點返流;

若從淚小點返流出粘液膿性分泌物,則為漏睛症;

如鼻咽部無水,沖洗液自原淚點或上淚點射出,或覺有堅韌的抵抗感,進水阻力很大,則可能為淚小管阻塞。

 

五、劇洗法

 

劇法是以鋒針或表面粗糙之器物輕刺或輕刮患處的治法。

劇後用水洗去毒血瘀血,故合稱劇洗法。本法具有直接對病變處祛瘀消滯、散邪泄毒、疏通局部氣血的作用。

如器物經藥物浸泡後用之(如烏賊骨浸泡於黃連水後),則藥物能直接深達病變組織內部,起協同治療作用。

本法適用於胞瞼內面有瘀積或有粗糙顆粒的疾患。如胞瞼腫硬、椒瘡、粟瘡、胞肉膠凝、瞼停瘀血等。

 

操作方法:先滴1%地卡因溶液作表面麻醉後,翻轉胞瞼,以消毒後之鋒針(或注射針頭)

或特製的海螵蛸棒之類粗糙器物,於粗大顆粒或瘀積處,輕刺或輕輕來回刮之,以微微出血為度.

劇畢用生理鹽水或消炎眼藥水點眼沖洗瘀血。

某些眼病可結合現代醫學的自血療法作用,用針刺兩眥微有出血後不予沖洗,即以紗布蓋眼。

此法可2-3天施行一次。但要注意,如為白睛暴赤,眵多稠結,黑睛新翳者,不用此法。

 

六、鉤割法

 

本法是以鉤針挽起病變組織,用刀或鈹針割除的治法。主要用於切除胬肉及其他眼部贅生物。

鉤割時必須避免損傷正常組織,尤其不能損傷黑睛。清晨空腹及過勞時不宜手術,以防暈倒。

此法已被現代有關翼狀胬肉單純切除或切除後結膜辦轉移修補術等術式取代。

 

七、熨烙法

 

本法是以特製之烙器或火針熨烙患部的治法。

常於鉤割後繼用火烙,其目的在於預防病變複發,且有止血作用。此法類似目前臨床習用的熱灼止血法。

 

八、其他外治法

 

(1)球結膜下注射

 

本法是將藥物注射人結膜下的方法。

它多用來治療黑睛深層病變及其他眼內病變,起到滴劑較難達到目的的治療作用。此外,還常用於手術前的麻醉。

 

方法:用05%一1%地卡因溶液作表面麻醉。

注射時,患者的頭應固定不動,注射者用一手的拇指或食指牽開下瞼,另一手持盛有藥液的注射器,囑患者向上注視,充分暴露下方球結膜,

 

然後將注射針頭(常用皮內針頭)針孔向上,在角膜緣與穹窿部之間,使針頭與角膜緣平行,避開血管,

約呈45℃角,刺人球結膜下,勿刺傷鞏膜(若為散大瞳孔藥物,應盡量靠近角膜緣進針)。

緩緩注人藥液,一般用量為02-05毫升。

如需在上方球結膜下注射者,則囑患者向下注視,並牽拉上瞼,方法同上。注射後閉目2-3分鐘,再塗人抗生素眼膏,加眼墊包眼。

 

結膜下注射可多次反覆進行,但注射部位需經常更換,以免造成粘連。對患眼有較多眼眵者,不可用此法。

 

(2)球後注射

 

本法是將藥物注入眼球後部的方法。多用來治療眼底病變,或用於內眼手術的麻醉。

 

方法:常規消毒患眼下瞼及近下瞼的眶緣皮膚。

囑患者眼球盡量向內上方注視,在眶下緣外、中l乃交界處,將盛有藥液的注射器,用齒科5號針頭(長約3540毫米)

垂直刺入皮膚(亦可從外下方穹窿部進針)約10-15毫米,然後將針尖傾斜向鼻上方,指向眶尖部,緩緩推進,

深達2530毫米,針尖恰好在肌椎內睫狀神經節與球壁之間(當針進入肌椎時,有輕微抵觸感),

抽吸無回血後,即可緩緩注入藥液,一般注射量為15-25毫升。

出針後稍壓針孔,並輕輕按摩眼球,促進藥液迅速擴散。

若出現眼球突出,轉動受限,則為球後出血現象,應迅速以繃帶加壓包紮12天,並給用止血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