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常用外用中藥

 

眼科外用藥常有退赤消腫、除眵收淚、止癢定痛或退翳明目等作用。

大多適用於外障眼病有紅腫熱痛、眵淚粘結或翳膜遮睛等證候者。

其藥劑可由單味或多味藥配製而成,有水、散,膏、錠、膜等劑型,用來點、洗、敷眼,與內服藥配合應用,則可收到內外合治的效果。

 

(一)外治常用中藥

 

1.礦物類藥:雄黃,硃砂、爐甘石、硼砂、硇砂、瑪瑙等。

 

2.動物類藥:熊膽、麝香、牛黃、烏賊骨、蟬蛻、石決明、珍珠、豬膽、羊膽、鯖膽等。

 

3.植物類藥: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大黃、金銀花、秦皮、蒲公英、芙蓉葉青黛、龍膽草、紫草、地黃、

菊花、薄荷、木賊、密蒙花、荊芥、防風、蔓荊子、荸薺、甘草、三七、乳香、沒藥、冰片等。

 

(二)外用藥劑配製法通則

 

眼科外用藥劑方面,常用的有水劑、散劑、膏劑、錠劑、膜劑等。

由於眼的結構特殊,要求施於眼部的製劑必須無刺激性、無菌。

因此,眼的製劑除與一般製劑相似外,在固體顆粒的粒徑、基質與成品的滅菌、酸鹼度(pH值)與滲透壓等方面,

均有特殊的要求,現結合各劑型簡述如下:

 

1.眼用水劑:

分滴眼與洗眼兩種。工業生產以滴眼劑為主,洗眼劑多由藥房配製。

滴眼劑的質量要求類似注射劑,應滅菌,證明,穩定pH值必須在5-9的範圍(pH值最好是6-8),

滲透壓應相當於濃度為06%∼15%的氯化鈉溶液。

 

配製法:多用水煮醇沉法。即將藥材加工煎煮2次,過濾,取濾液加乙醇使雜質沉澱除去,濾液回收乙醇後,

適當濃縮至所需要濃度,調pH值與滲透壓,再精濾即成。如千里光眼藥水。

 

此外還有溶解法、浸漬法者,如黃連西瓜霜眼藥水、化鐵丹眼藥水。

 

2.眼用散劑:

系指供眼用的粉末狀藥物。中國藥典規定:眼用散劑必須能通過200目篩,以減少刺激性。配製的用品、藥品及成品都要求經滅菌處理。

 

配製法:先將藥物分別粉碎。有的用干法粉碎法,如冰片、牛黃等;

有的用水飛法,如爐甘石、硃砂、雄黃等。粉碎成極細粉末後,混勻,過篩即成。如八寶眼藥。

 

3.眼用膏劑:

系指供眼用的藥物軟膏。配製眼用軟膏的器械、容器均應滅菌,盛裝眼膏的錫管內壁可用紫外燈照射3040分鐘。

 

配製法:軟膏的組成包括基質和藥物兩個方面。

基質必須純淨而細膩,稠度適宜,常用的基質由黃凡士林、羊毛脂、液狀石蠟組成,

其比例為811,配製前經150℃乾熱滅菌至少l小時;也有用蜂蜜.麻油、蛋黃油為基質的。

藥物多經提取、精製、濃縮成稠膏狀。如為不溶性藥物,應先研成極細粉末,

最後用研和法或熱熔法,將藥物與基質混合均勻即可,如五膽膏。

 

4.眼用錠劑:

系指可供眼用的以藥物粉末製成的固體製劑,多用於眼瞼疾病。

其配製法是將藥物粉末加適量的糯米糊或具有粘性的藥物作粘合劑,揉成濕潤塊狀,

再經過一定的模壓成型,晾乾或低溫烘乾即成,如紫金錠。

 

5.眼用膜劑:

又稱薄膜劑,是一種新的劑型。系將藥物溶解(或混懸)在合成(或天然)的成膜材料中,經塗膜、乾燥、

分劑量而製成的一種含藥膜片。眼用藥膜可放在結膜囊內,逐步稀釋藥物,以較長期地發揮局部治療作用,如檳榔鹼眼用藥膜。

 

針灸療法

 

眼為宗脈之所聚,臟腑精氣通過經絡上滋於目而視物精明。

眼科針灸療法,是在辨明眼病的寒熱虛實,驗明經絡的部位之後,選取適當的穴位,利用針刺與艾灸,

或補或瀉,使經絡通暢,氣血調和,正復邪除,以退赤消腫,收淚止痛,退翳明日,從而達到治療眼病的目的。

 

歷代眼科書籍對針灸治療眼病屢有記載,有效穴位較多。

近幾年,又發現了一些新的穴位,效果甚好。

對眼周圍的穴位,一般禁灸,同時在針刺時要特別小心,因眼眶組織疏鬆,血管較多,且上通於腦,不慎可刺傷眼珠或導致出血及其他意外。

 

現將眼科常用穴位及其主治疾病介紹如下。

 

一、體針常用穴位

 

(一)眼周圍穴位

 

1.睛明主治迎風流淚,針眼,上胞下垂,風牽偏視,暴風客熱,天行赤眼,火疳,黑睛翳障,圓翳內障及多種瞳神疾病。

 

2.攢竹主治同睛明穴。

 

3.絲竹空主治針眼,胞輪振跳,上胞下垂,風牽偏視,暴風客熱,天行赤眼,聚星障,火疳,瞳神緊小等。

 

4.瞳子醪主治針眼,上胞下垂,風牽偏視,青風內障與綠風內障,瞳神緊小,暴盲等。

 

5

 

6.魚腰主治針眼,上胞下垂等。

 

7.四白主治針眼,胞輪振跳,風牽偏視,近視,遠視,聚星障,青風內障,綠風內障等。

 

8.承泣主治針眼,流淚症,胞輪振跳,風牽偏視,黑睛翳障,暴盲,近視,遠視。

 

9.球後主治圓翳內障,視瞻昏渺,暴盲,青盲,近視,遠視。

 

10.上明主治青盲。

 

此外,太陽、風池、翳明、頭臨泣、頭維等頭部穴位也常用作配穴應用。

 

(二)經絡遠端穴位

 

常與眼周圍穴位配用。

常用的有尺澤、列缺、內關、神門、合谷、曲池、臂鬧、外關、養老、肩中俞、三陰交、

行間、太沖、足三里、光明、肝俞、脾俞、腎俞、崑崙、氣海、四縫等。

 

二、耳針常用穴位

 

耳尖、目l、目2、眼穴。主治天行赤眼,暴風客熱,瞳神緊小,青風內障,綠風內障等。

 

此外,還有梅花針與頭針,簡要介紹如下:

 

(一)梅花針

 

用梅花針叩打眼眶周圍的一些穴位,如睛明、攢竹、魚腰、四白、絲竹空、太陽等穴。

 

主治近視,胞輪振跳。

 

(二)頭針

 

常用部位:視區。在枕外粗隆突水平線上,旁開枕外粗隆1厘米,向上引平行於前後正中線的4厘米長直線即是此區。

 

操作方法:取坐位、平臥位或側臥位均可,選好刺激區,常規消毒,用25-3寸的2628號針沿頭皮捻轉進針,

斜刺人頭皮下,勿刺在皮內或骨膜,達到該深度後,加快捻轉,捻轉頻率為每分鐘240次左右,不能提插。

達到麻脹感後,留針5-10分鐘,再行針2次,留針2次,即可起針。起針後應以棉球稍加揉壓針眼,以防出血。

 

主治:青盲。

 

眼病的護理

 

正確的護理,可以縮短病程,提高療效,因此護理工作是醫療工作中不可忽視的環節。

 

古代眼科也很重視護理工作,從《醫方類聚.龍樹菩薩跟論》來看,就有多方面的護理知識。

如該書在黑風、綠風中指出:「此候總惡,善自將息,細看禁忌慎護之。

不可吃生冷、五辛、芸苔、生雞子、熱面、酒、醋、毒魚、豬肉、油膩、葵、諸香菜及陳臭等物」之飲食方面的護理知識;

在服藥方面就有空腹溫服、食後服等服藥護理知識;

在開內障術後提出「綿封七日,仰臥不能轉動,人常看,勿高聲叫喚、覓物,欲大小便,人緩緩扶起,勿令病人用力」等術後護理知識。

在鉤割針劇等外眼手術有「不得空腹,五臟虛即運倒」等術前護理知識。

 

至《秘傳眼科龍木論》在護理方面的知識,更為廣泛。

如「煎藥訣」:「大凡煎藥退熱,藥須要清利,不可用火太猛,火勢蒸炎,水數易於,須是火勢得中,

扇之恐灰土泥飛人藥中,服之反為害也。」

如「服藥須知」:「凡眼藥率多涼劑,必於食後服之,或者徒泥其說,往往食未下咽,藥即人口,

是致食氣與藥氣沖搏,釀積於脾胃之上,不謂藥無其效,且使脾家受冷,旋至虛弱。

須當食後片刻,候胸膈稍寬,然後隨意服之。尤貴冷熱得所,大熱則非肝肺所宜,大冷則脾腎停積不化,宜自斟酌耳。」

 

尤其在針撥內障術方面,提出了術前調理身體,術後頭枕要安穩,進食宜粥飯,便時勿用力,避免嘔逆、

咳嗽等護理知識,至今仍有臨床意義。此後,歷經諸代,護理知識也日趨完善,現根據古人經驗和當代臨床實踐,分述如下。

 

一、眼部護理

 

醫護既要分工,更要密切合作。病房要有健全的護理制度,門診要結合宣傳護理常識。

 

對於眼病護理,則要辨證施護。凡傳染性眼病,患眼的眵淚不要沾污他人,用過的毛巾、手帕、枕巾等要煮沸消毒。

醫生檢查後要用消毒液洗手,然後才能檢查他人。

如一眼先患者,不要交叉擦眼,臥位宜取患側,以免眵淚流人對側,引起健眼發病,同時眼部禁止封蓋,以免加重病情。

局部用藥時,要將用藥方法、用藥次數、用藥後的反應,一一向病人交待清楚。

 

同時需查對藥物、查對眼別。

藥瓶不要碰觸睫毛。動作要輕巧敏捷,特別是對於黑睛疾病,

更須遵循《秘傳眼科龍木論.黑翳如珠外障》「不用強看將手擘,恐因手重出青涎」的告誡。

 

外敷藥物時,勿將藥末掉人眼內,一般可用紗布一層隔墊,不要直接敷於眼上。

對於眼外傷病人,尤其是真睛破損者,除注意傷眼情況外,還應注意健眼情況,避免誤診或漏診交感性眼炎。

對於手術病人,術前作好細緻工作,消除思想顧慮,取得患者合作,並做好一切準備工作,術後遵醫囑處理。

如發現病情有變化,及時報告醫生,以便及時處理(各種手術的具體護理,詳見有關手術)。

 

二、精神護理

 

休養包括目力、體力、精神等方面的休養。

凡眼病患者,一般要少用目力,特別在急性期不要作閱讀抄寫等增加目力負擔的工作,

即使較輕的慢性眼病,也只宜適當閱讀書報,不宜過度,應稍讀稍息,避免用目力過度而加重眼病。

如為黑睛等部位的疾病,可戴用有色眼鏡,避免強光刺激,室內窗戶可置簾幔,燈光適當遮擋,以免光線過強,刺激患眼。

如有綠風內障等,不宜在暗處久留,盡量少看電影電視,或在看的過程中點用降眼壓的藥物。

 

對於眼內出血所致的暴盲,必須減少體力活動或臥床休息,以免活動過多加重病情。

對於難以速愈或預後較差的眼病,要注意了解病人思想情況,勸其正確對待疾病,心情開朗,保持七情和暢,切勿焦慮憂鬱。

醫務人員的舉止言行,要溫和體貼,多加安慰鼓勵,減少病人的思想負擔,且要貫徹保護性醫療制度。

病人居處,不宜接近高溫爐灶,更須避免煙熏,室內要整潔,空氣要流通,環境要安靜,讓病人安逸舒適,以利病情痊癒。

對於某些眼病,尤其是腎虛引起的內障眼病,必須節制或暫忌房事,這一點前人非常重視,

如《秘傳眼科龍木論.肝風目暗內障》就對患者有避忌房室的告誡。

 

三、飲食護理

 

正確的飲食宜忌,可以減輕疾病,輔助藥效,促使疾病早愈。

前人非常重視,如《世醫得效方.眼科》在熱證眼病禁忌中指出:「眼乃一身之主,如不能忌,已藥亦無功,自陷此身也。」

 

眼病之飲食宜忌,總的說來,以食物多樣,又富營養,且易消化之品為宜。

一般情況,凡屬實熱性質的眼病,不食五辛、煎炒炙賻以及腥發之物,以免助熱生火,或蘊成脾胃濕熱,加重病情。

宜多食瓜果蔬菜等清潤之品,以助清利頭目。

若屬虛寒性質的眼病,當戒食寒涼凝滯之物,以免損傷脾胃,致運化失司,妨礙康復。

若年老體胖者,以清淡之品為宜,少食或不食肥甘厚味,過食則有助生痰變生他證之弊。

年幼體虛者,以綜合飲食為妥,多食動物肝、瘦肉、蛋類、素菜等,不可偏嗜,否則營養缺乏,生化不足,目失濡養。

嗜煙對身體有害,應少吸或不吸。至於飲酒,對於眼病患者亦以不飲為宜。

 

此外,煎藥服藥,還需注意方法。

 

合理地煎煮藥物,注意服用方法,可以節省藥材,提高療效。

凡碎散輕揚類藥物,以武火急煎為宜;味厚滋補類藥物,以文火久煎為妥。

介殼類、礦石類藥物,可另包先煎;芳香揮發性藥物,應該後下。

易溶於水的藥物,可溶化沖服。貴重而難煎藥,採用磨調,亦可研末兌服。總之,根據不同性質,採用不同方法。

 

至於服藥時間,古代雖分為食前服、食後服、晨服、臨臥服等,但大部分是食後服。

前人認為病在上部者,可借食後之熱力,載藥上升,直達病所。

當今實踐,一般以食後休息片刻服藥為宜。急病重病,以湯劑為主,且可日服12劑,以使藥力相續。

慢性眼病,可用膏丹丸散,逐漸調理,緩以圖功。至於熱服冷服,可根據病情而定,一般以溫服居多。

 

眼病的預防

 

預防即防患於未然,祖國醫學早在《內經》中就提出了「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預防思想。

《千金要方.七竅病》列舉了「生食五辛,接熱飲食,熱冶麵食,飲酒不已,房室無節,……」等多項損目原因,

告誡人們必須避免之。該書還有用小黑豆、胡麻等,有服以明目藥物的預防方法。

《太平聖惠方》有「食治眼痛諸方」的食療防治方法,如用豬肝、蔥白、雞子煮服,以防治肝虛目暗等。

《聖濟總錄.眼目門》強調養生之士,必須注意以下諸般:

「或多熱食、或嗜五辛,或喜怒不時,或房室不節,以至凌寒冒暑,外濕當風,哭泣不寐,凡過用目力,皆致疾病。」

還有用掌心擦熱溫熨眼部以防治目暗的方法。

 

《葆光道人眼科龍木集》在飲食、七情、視力衛生等諸方面,

有簡要論述:「凡人多食熱物,或食五辛,喜怒無時,淫慾不節,沖寒冒暑,坐濕當風,恣意誼呼,狂情啼叫,長夜不寐,

天日無閒或久處煙火,或博戲經時,拈掇多年,雕鐫畫綉,燈下細書,月中讀書,皆能耗散精華,大能損目。

 

更有馳騁田獵,冒涉霜雪,向日延風,晝夜不息。皆是損目之因。

恣一時快意,為目病之根源,所以疾生眼目,凡有養性之事,必須慎之,終身保息,自然無憂。」

《審視瑤函.識病辨症詳明金玉賦》進一步提出了「目之害者起於微,睛之損者由於漸,欲無其患,防制其微」的早期治療思想。

這些至理哲言,千百年來仍然指導著臨床實踐。現根據前人經驗和當代實踐,眼病的預防著重注意以下幾方面。

 

一、飲食起居有常

 

飲食有規律,起居有常度,可以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抵抗力。

飲食不可暴飲暴食,亦不可偏嗜,以免損傷脾胃。平素少食炙賻及膏粱厚味,以免蘊成脾胃濕熱。

若「飢飽傷胃,勞役傷脾,戊己既病,則生生自然之體,不能為生生自然之用,故致其病」

(《原機啟微.七情五賊勞役飢飽之病》)。已病後飲食之宜忌,須根據病情而定,不可亂開忌口譜。

 

起居有常,即指生活起居,工作學習,文體活動都要適當安排而有規律。

不正常的活動,不適當的用眼,可使身心視覺受到損害。

如久視則傷血,久臥則傷氣,久坐則傷肉,久立則傷筋,起居失常,房室不節,可致耗血傷精,甚至造成內障,務當慎之。

 

二、避免時邪,調和情志

 

時邪即指四時不正之氣。若侵犯機體,可致多種眼病,尤以外障眼病為多。

避免時邪,須順應四時,適其寒溫,鍛煉身體,或結合氣功,以增強體質。

如癘氣廣泛流行,一家內,鄰里之中,男女老幼迅速相染者,隔離病人、避免接觸是預防的有效措施。

對於工礦、機關、學校、幼兒園、託兒所等集體單位,可採用相應的預防性藥物,

如用千里光眼藥水滴眼,薄荷、板藍根、桑葉、銀花等煎水內服,做到及早預防,以免廣泛流行。

 

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活動。

(《銀海精微.七情》)謂「喜傷心其氣散,怒傷肝其氣緊,憂傷肺其氣聚,思傷脾其氣結,

悲傷心胞其氣急,恐傷腎其氣怯,驚傷膽其氣亂」。

七情過激,臟腑受傷,氣機郁滯能引起眼疾。必須七情和暢,愉快樂觀,方能百脈和暢,臟腑安和,

眼疾少生或不生。已病之後,也不能因病而郁,加重病情。

 

三、講究衛生,保護視力

 

加強衛生宣傳教育,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是預防疾病、減少疾病的有效措施。

個人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如勤剪指甲,勤洗手,不用臟手帕擦眼,也不用別人的手帕、毛巾擦眼。

與傳染性眼病患者接觸後,用肥皂水將手洗淨。

公共場所(理髮店、浴池、旅館等)要有嚴格的衛生管理制度,所用的臉盆、面巾、浴巾等要經常消毒。

傳染性眼病流行時,公共浴室、游泳場所要嚴加管理,甚至停止開放。

醫護用的檢查器械、藥品、敷料等要注意消毒,以免相互傳染。

 

保護視力是眼科保健的主要方面,從小要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

如讀書姿勢要端正,距離讀物保持30厘米遠,乘車、臥床勿看書,照明亮度要適宜(過強則刺目,過暗則勞目),

1小時許,可閉目或遠眺片刻,並每日配合按摩眼周穴位,以疏通經絡氣血,消除疲勞。

 

如有眼疲勞症状,應及時去醫院診治,切勿亂戴別人眼鏡。

 

四、注意安全,防止外傷

 

眼外傷可以造成視力嚴重障礙,甚至完全失明,因此注意安全,防止外傷,是保護視力的關鍵性措施。

平時要做好預防眼外傷的宣傳教育工作,使廣大群眾了解眼外傷的基本預防知識。

基層單位的醫務人員要掌握眼外傷的防治知識,以便及時正確初步處理眼外傷病人。

 

各廠礦和農村,要根據不同工種,建立和健全各種規章制度,制訂安全措施,定期檢查落實情況,

並要改進生產設備和增加防護措施。農民也要注意預防農業性眼外傷,學校的教師和家長要對小孩進行安全教育。

一旦發生眼外傷,須及時去醫院診治。

 

胞瞼疾病

緒言

 

胞瞼又名眼胞、眼瞼和睥。俗名眼皮。

它分上瞼和下瞼兩部分,《醫學入門》等又改稱上瞼為「胞」,下瞼為「瞼」。現代中醫眼科學中統稱為胞瞼。

 

胞瞼位於眼珠前方,司眼之開合,有保護眼珠的功能。

它屬於《靈樞.大惑論》中之「約束」。在五輪之中為「肉輪」。

古人認為胞瞼部主要由肌肉構成,《內經》說:「脾主肌肉」,故五輪學說中明確地將兩瞼歸屬於脾。

後來《醫學入門》又細分為上胞屬脾,下瞼屬胃。基於上述理論,故於胞瞼有病時,首當責之於脾胃。

 

胞瞼疾病屬於外障眼病範疇,為臨床常見多發的一類眼病。

雖然一般較易治療,但失治或誤治,又往往可變生其他併發症,甚至造成嚴重後果,故臨床不容忽視。

 

由於胞瞼位置的關係,易受六淫外邪尤其是風邪的侵襲而發病。

內因方面,由脾胃功能失調等,也常引起胞瞼病。若內外合邪,則更易發病。

胞瞼還容易受物理性損傷及化學性灼傷,以及臨近組織病變的波及。

 

臨床上在審辨局部證候的同時,應結合全身證候追溯病因病機,以便從本治療。

如屬於風熱外襲所致者,當以祛風清熱治法為主;屬於脾胃熱毒上攻所致者,當以瀉火解毒治法為主;

屬於濕熱上攻所致者,當以清熱利濕治法為主;屬於風濕熱合邪上攻所致者,當以疏風清熱利濕治法為主等。

 

胞瞼疾病中的某些病,如沙眼等,有傳染性,故對此類眼病,又當注重預防,以免傳播

 

針眼

 

本病是指胞瞼近瞼弦部生小癤腫,形似麥粒,易於潰膿的眼病,稱為針眼,又名土疳

(《證治準繩.雜病.七竅門》)、土瘍(《目經大成.五色瘍》),俗名偷針(《諸病源候論.目病諸候》)。相當於西醫學的之麥粒腫。

 

[病因病機]

 

一、風邪外襲,客於胞瞼而化熱,風熱壅阻於胞瞼皮膚肌腠之間,灼爍津液,變生瘡瘍,發為本病。

 

二、過食辛辣炙賻,脾胃積熱,循經上攻胞瞼,致營衛失調,氣血凝滯,局部化熱釀膿。

 

三、余邪未盡,熱毒蘊伏,或素體虛弱,衛外不固,易感風邪者,常反覆發作。

 

[臨床表現]

 

初起,胞瞼微癢痛,近瞼弦部皮膚微紅腫,繼之形成局限性硬結,並有壓痛,硬結與皮膚相連。

若病變發生於靠小眥部者,紅腫杴痛較劇,並可引起小眥部白睛赤腫。

部分患者可伴有耳前或頜下淋巴結腫大及有壓痛,甚至伴有惡寒發熱、頭痛等全身症状。

 

本病輕者可於數日內自行消散,重者3-5日後,於瞼弦近睫毛處出現黃白色膿頭,形如麥粒(彩圖2)。

待腫瘍潰破,膿出則痛減腫消。發於瞼內面者,赤痛較重,常見瞼內局部充血,並露出黃色膿點,可以自行潰破。

 

[診斷依據]

 

一、瞼弦部位出現局限性紅腫硬結,形如麥粒,壓痛明顯。

 

二、胞瞼紅腫。

 

三、3-5天後紅腫硬結表面出現黃白色膿頭。

 

[鑒別診斷]

 

一、胞腫如桃胞瞼皮膚紅赤,高腫難睜,狀如桃李,腫痛拒按,白睛赤腫。相當於西醫學的眼瞼炎性水腫。

 

二、眼丹發病部位同針眼,但眼瞼赤痛漫腫,質硬拒按,常有惡寒發熱、頭痛等全身症状。

 

三、眼癰發病部位在眼瞼皮下,較針眼病勢兇猛,紅腫熱痛甚,化腐成膿範圍大,可波及全部眼瞼。並有畏寒高熱、頭痛等全身症状。

 

[辨證論治]

 

對本病的治療,原則上在未成膿時,應辨其風熱或脾胃熱毒上攻而分別施治,以達退赤消腫促其消散之目的。

已成膿者,當促其潰膿或切開排膿,促其早日痊癒。

 

一、內治

 

(一)風熱外襲

 

[主證]病初起,局部微有紅腫癢痛,並伴有頭痛、發熱、全身不適等,舌苔薄白,脈浮數。

 

[證候分析]風與熱邪皆能作癢,風勝、熱勝亦皆致腫。今風熱之邪客於胞瞼,故胞瞼紅腫而癢。所見全身症,均為風熱襲表之徵。

 

[治法]疏風清熱。

 

[方藥]銀翹散加減。

本方以薄荷、豆豉、荊芥、桔梗、牛蒡子疏風解表,銀花、連翹清熱解毒,配竹葉、蘆根、甘草以助清熱。

本病初起證偏風重者,可加桑葉、菊花;證偏熱重者,可去荊芥、豆豉,加黃連、黃芩以助清熱解毒。

 

(二)熱毒上攻

 

[主證]胞瞼局部紅腫,硬結較大,灼熱疼痛,伴有口渴喜飲,便秘溲赤,苔黃脈數等。

 

[證候分析]脾胃蘊熱,積久熱毒上攻胞瞼,阻滯脈絡,營衛失調,故癤腫紅赤掀痛。

 

內熱重,故伴口渴喜飲,便秘溲赤,苔黃脈數等症。

 

[治法]清熱瀉火解毒。

 

[方藥]瀉黃散合清胃散加減。

方中石膏、炒山梔清脾胃積熱,黃連瀉火解毒,防風助散伏火,生地、丹皮涼血清熱,藿香理氣,當歸和血,二藥調和營衛,

升麻清熱解毒,引藥入陽明,共奏清熱瀉火解毒之功。若有便秘可加大黃、芒硝;口渴加天花粉清熱生津,且有助於消腫排膿。

 

(三)脾胃伏熱或脾胃虛弱

 

[主證]針眼反覆發作,但諸症不重。

 

[證候分析]原患針眼,余邪未清,脾胃伏熱,不時上攻胞瞼,阻滯脈絡,或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正氣不固,

時感外邪,以致本病反覆發作。由於正氣虛,邪氣不盛,故諸症不重。

 

[治法]清解脾胃伏熱,或扶正祛邪。

 

[方藥]屬脾胃伏熱者,宜選清脾散加減。

方中以石膏、梔子、黃芩清脾胃積熱,為主藥;防風、薄荷、升麻助主藥發散郁伏之火;

赤芍涼血,散血分瘀熱;枳殼、藿香、陳皮、甘草理氣和中,振復脾胃氣機。

諸藥合用,共收瀉脾伏火,調理脾胃氣機的作用。

 

屬脾胃虛弱者,宜選四君子湯為基礎,

酌加當歸、白芍、山楂、神曲、麥芽等,健脾益氣,和血消滯,配伍解毒排膿之品,使其標本兼顧,以收扶正祛邪之功。

 

二、外治

 

(一)未釀膿者,局部可用濕熱敷以助消散,或用紫金錠磨汁,頻塗患部皮膚,消腫止痛。

 

(二)已成膿者,當切開排膿。

若膿頭在眼瞼皮膚面者,切口應與瞼緣平行,膿頭位於瞼內面者,切口應與瞼緣垂直,不可傷及瞼緣,但宜稍大,以利膿液排流。

 

三、針法

 

(一)針刺法常用穴:攢竹、睛明、絲竹空、瞳子寥、陽白、魚腰、四白、承泣、合谷、列缺、外關等。

一般針眼生於上瞼近瞼弦靠內眥部,可取攢竹、睛明穴;

靠外眥部可取絲竹空、瞳子髏穴;在中間,可取陽白、魚腰穴;在下瞼可取四白、承泣穴。

同時配合遠端取穴,如合谷(必用)、列缺、外關等。但需注意,眼部取穴應在小癤紅腫區以外。手法用中刺激或重刺激。

 

(二)針挑法在肺俞或膏肓穴附近皮膚面,找出紅點一個或數個,若不明顯,可輕刮之後再找。消毒後,用毫針挑破,擠出粘液或血水。

 

四、其他治法

 

可用抗生素眼藥水及眼膏點眼。如諾氟沙星眼液、金黴素眼膏等。

 

[預防調攝]

 

平時應注意眼部衛生,增強體質,避免偏食,有屈光不正者應及時矯治。

發病後切忌對局部用力擠壓,要及時治療。

見膿頭後及時切開排膿,以免自潰後瘡口不齊,留下明顯疤痕,但嚴重者,少數可發展為眼丹。

 

[轉歸預後]

 

本病一般預後良好。只要及時治療,避免對患部用力擠壓,併發症也較少。

若能在釀膿後及時切開排膿,愈後可不留明顯疤痕,但嚴重者,有少數可發展為眼丹。

 

[文獻摘要]

 

《審視瑤函.土疳症》:「此症謂胞上生毒也,俗號為偷針。有一目生而傳兩目者,有止生一目者。

有微邪不出膿血而愈者,有犯觸辛熱燥膩、風沙煙火,為漏、為吊敗者,有竅未實,

因風乘虛而人,頭腦俱腫,目亦赤痛者。所病不一,因其病而治之。」

 

胞生痰核

本病是指胞瞼內生核狀硬結,逐漸長大,而又不紅不痛的眼病,稱為胞生痰核(《眼科易知》)。

由於瞼核心狀硬結主要因痰濕阻結胞瞼脈絡而起,故得此名。

本病又名疣病(《原機啟微.血氣不分混而遂結之病》)、睥生痰核(《證治準繩.雜病.七竅門》)、

眼胞痰核(《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等。相當於西醫學之霰粒腫。

 

[病因病機]

 

恣食炙賻,脾胃蘊熱生痰,痰熱相結,阻滯經絡,致氣血受阻。?昆結於瞼內,逐漸隱起而發為本病。

 

[臨床表現]

 

該病在臨床上常見兩種情況。

 

一、胞瞼內隱起硬結,捫之很小,外觀不顯。

漸長大後,可見瞼內有局限性隆起,但皮色不變。

此硬結捫之可活動而不與瞼皮膚粘連,生長緩慢,有的長到一定程度則靜止,也不潰破。

一般為單發,也有多發者。好發於上胞,個別也可生於下瞼較小型者,一般在瞼內無顯著改變,也無自覺症状。

較大者,可見在瞼內相對應之處呈青灰色或紫紅色,眼瞼可有重墜感。

 

二、瞼內硬結生長迅速者,長到一定程度可在瞼內自潰。

潰後不易收口,且在潰口處生肉芽,長期不愈。患者有磨擦感或有隱痛。也有少數可從皮膚面穿破。

 

[診斷依據]

 

一、胞瞼內長硬核較小,存在日久或漸長不消。

 

二、胞瞼皮膚顏色正常,無壓痛。

 

三、腫核與皮膚不粘連,推之移動。

 

四、瞼內呈局限性紫紅色或灰藍色。

 

[鑒別診斷]

 

8-1胞生痰核與針眼的鑒別

 

┌────┬────┬──────────────────┬──┬─────

 

│ 病名 │發病部位│主症                │病程│對白睛影響

 

├────┼────┼──────────────────┼──┼─────

 

│    │    │瞼皮膚正常,可捫到核狀硬結,與皮膚不│  │

 

│胞生痰核│ 瞼深部│粘連,存在日久或漸長,若無感染者不化│緩 │無影響

 

│    │    │膿,瞼里呈局限性紫紅色或灰藍色   │  │

 

├────┼────┼──────────────────┼──┼─────

 

│ 針眼 │ 靠瞼弦│局限性紅腫,掀痛,癤腫中心硬,與瞼皮│  │發病近眥部者可

 

│    │    │膚粘連,化膿後頭小,潰破後自愈   │急 │致眥部白睛水腫

 

└────┴────┴──────────────────┴──┴─────

 

8-2胞生痰核與內針眼的鑒別

 

┌────┬────┬─────────┬───────┬──┬───

 

│ 病名 │瞼皮膚 │瞼內       │硬結     │病程│轉歸

 

├────┼────┼─────────┼───────┼──┼───

 

│內針眼 │紅腫較重│色紅赤有黃色膿頭 │較大而們之稍動│較短│膿潰腫消

 

├────┼────┼─────────┼───────┼──┼───

 

│胞生痰核│ 正常 │局限性青灰或紫紅色│推之可移動  │緩慢│復受外邪,亦顯紅腫,但較內針眼輕

 

└────┴────┴─────────┴───────┴──┴────

 

此外,若發於老年人,且術後在原病灶區複發並迅速長大者,又須注意排除癌症。

 

[辨證論治]

 

腫核小型且靜止者,可不作治療,有的可以自消,不能自消者也無礙。

若形態較大,影響外觀,或有眼瞼重墜感,或有潰破趨勢者,當作治療。

自古以來多以手術為主,但也有不少單用藥物治療之記載。

若用藥物治療可以消散者,則不必強求手術。這柙趨勢,目前不論中醫、西醫,都有探討。

 

一、內治

 

按中醫辨證,該病可分二種證型,即無火症之痰濕阻結與有火症之火重於痰型。前者為常見證型,後者則為變證。

 

(一)痰濕阻結

 

[主證]較小型者無任何自覺症状,較大者可有眼瞼重墜感。

查局部,小型者望診無異常,觸診可於胞瞼中捫到堅硬而可推動、與皮膚不粘連的硬結。

若漸長而較大者,除捫到圓形硬結外,相對應處瞼皮膚可見隆起,或可見相對應的瞼內呈青灰或紫紅色,舌淡苔薄白,脈緩。

 

[證候分析]痰濕阻滯胞瞼脈絡,氣血不能循常道暢行而瘀阻於胞瞼內,氣血凝結,逐漸隱起而成硬結。

日久阻滯越重,硬結漸長大,有礙胞瞼開合而感重墜。舌脈亦皆痰濕內蘊之徵。

 

[治法]化痰散結。

 

[方藥]化堅二陳丸加減。方中陳皮、半夏、白茯苓、生甘草為二陳湯,有燥濕化痰之功,

白僵蠶軟堅散結,黃連、荷葉清熱兼祛濕,共奏化痰散結之功,現常改用湯劑。

 

(二)痰熱阻結

 

[主證]胞瞼脹痛而癢,眼有沙澀感或瞼腫難睜。查局部,輕者胞瞼皮色微紅,重者紅腫;

瞼內紅赤或紫紅,甚則潰膿,舌紅苔黃白,脈滑數。

 

[證候分析]痰熱相結,阻滯脈絡,熱邪偏重,郁久化火,或復受外邪,客於受阻脈絡,

致病情較重而顯火熱之象,胞瞼紅赤,重者紅腫,瞼內紅赤,重則紫紅。火灼津液也可釀膿。舌脈亦屬痰熱之徵。

 

[治法]清熱散結。

 

[方藥]清胃湯加減。方中炒梔子、生石膏、黃連、連翹、黃芩、生甘草清熱;

炒枳殼、炒蘇子、陳皮行氣散結;歸尾活血消滯散結;荊芥穗、防風助散鬱火。諸藥組方,具有清熱祛痰、消滯散結的作用。

 

二、外治

 

(一)初起可局部按摩或作濕熱敷,促其氣血暢行,以利散結。

 

(二)生南星末加冰片少許,調糊頻塗患處,以行氣通絡,化痰散結。

 

(三)痰核大者,宜手術治療,現代多作霰粒腫切開刮除術。

 

手術方法:術眼按常規消毒,作表面麻醉及局部浸潤麻醉後,用霰粒腫夾夾住腫核部位,翻轉眼瞼,暴露瞼結膜。

取與瞼緣垂直方向,用尖刀在腫核中央切開,再用小刮匙將腫核囊內容物刮淨。

如囊壁較厚,則可剪除部分已軟化的囊壁。

術畢除去霰粒腫夾,壓迫止血後,塗消炎眼膏,加眼墊包紮術眼,翌日換藥即可除去眼墊。

 

注意事項:

 

1.若有紅腫現象,須待紅腫消除後再手術。

 

2.若已在瞼結膜自潰而生肉芽者,先剪除肉芽後,按上法手術。

 

3.若腫核部位過於靠近眥部,不便翻轉眼瞼,或已在眼瞼皮膚面自潰者,可從瞼皮膚面作切口按上法手術,

但切口宜稍大且必須與瞼緣平行。術畢用「0」號絲線縫合兩針。

 

4.切開時避免切斷瞼緣動脈弓,以免去除夾子後出血不止。若出現出血不止,壓迫無效時,當作縫合止血加壓包紮。

 

[轉歸預後]

 

較小者有的可以自消。較大者除影響外觀及有輕度不適感外,一般無甚妨礙。經手術治療後,預後亦良好。

 

[文獻摘要]

 

一、《審視瑤函.睥生痰核症》:「此症乃睥外皮內,生顆如豆,堅而不咚。

火重於痰者,其色紅紫,乃痰因火滯而結。此生於上睥者多,屢有不治自愈。

有恣辛辣熱毒酒色斷喪之人,久而變為癭漏重疾者,治亦不同。若初起知劫治之法,則頃刻而平復矣」。

 

二、《原機啟微.血氣不分混而遂結之病》:「大抵血氣如此,不欲相混,混則為阻。阻則成結。

結則無所去還,故隱起於皮膚之中,遂為疣病。然各隨經絡而見。

疣病自上眼睫而起者,乃手少陰心脈,足厥陰肝脈,血氣混結而成也。

初起時,但如豆許。血氣衰者,遂止不復長。有久止而復長者。

盛者則漸長,長而不已,如杯如盞,如碗如斗,皆自豆許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