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睛青藍

 

 

本病初起,白睛傍黑睛緣發生紫紅色腫脹隆起,反覆發作,日久該處白睛遂變青藍,

故《證治準繩.七竅門》稱之為白睛青藍。又稱為白珠俱青。多由火郁血瘀蒸逼所致。

常由火疳反覆發作而來,往往侵及風、水二輪,甚至造成失明。

它與西醫學的深層鞏膜炎及後期的鞏膜葡萄腫有相似之處。

 

病因病機多為肺熱亢盛,金乘肝木,肝鬱生熱,煎熬陰血,氣血瘀阻而致;

或為火疳經久不愈或反覆發作,致白睛變薄,失去光澤而呈青藍。

 

臨床表現為初起自覺眼珠脹痛,畏光流淚,常於白睛深層、黑睛傍際形成隆起,四周紫紅腫脹,壓痛明顯。

此起彼伏,反覆發作,致黑睛四周病變如環狀。患處白睛變薄,失去光澤,且變青藍。

在反覆發作過程中,病變常侵及黑睛甚至瞳神,造成黑睛邊際,發生尖端向著中央的舌形混濁及瞳神緊小等。

 

辨證論治除參考火疳外,尚應考慮肺火亢盛,金乘肝木的傳變關係和容易侵犯瞳神,以及正邪交錯,虛實兼雜,

病程緩慢,反覆難愈等情況。肺熱亢盛者用菊花決明散加減。

正虛邪衰者治療應著重全身,在調理全身的基礎上兼用散邪通絡、活血化瘀之品。外治及針刺療法可參照火疳。

 

白澀症

本病為眼部赤腫不顯,而只覺眼內乾澀不舒的慢性眼病。《審視瑤函》稱之為白澀症。

 

藥物治療難取速效。類似於西醫學之慢性結膜炎或淺層點狀角膜炎。

 

[病因病機]

 

一、暴風客熱或天行赤眼治療不徹底,餘熱未清,隱伏肺脾之絡所致。

 

二、肺陰不足,目失濡潤。

 

三、飲食不節,或嗜煙酒,及偏好辛辣之晶,致使脾胃蘊積濕熱,清氣不升,目竅失養。

 

四、肝腎虧損,陰血不足,目失濡養。

 

[臨床表現]

 

眼常乾澀不爽,瞬目頻頻,微畏光,灼熱微癢。

檢視白睛,不紅不腫或隱見淡赤血絡,眥頭或有白色泡沫狀眼眵,瞼內如常或微見赤絲細脈,黑睛於顯微鏡下或見細小星翳。

 

[診斷依據]

 

一、乾澀不爽,怕見強光,不耐久視。

 

二、白睛不紅不腫或見赤脈隱隱,或黑睛有細小星點。

 

三、眵多色白或無眵。

 

[辨證論治]

 

一、內治

 

(一)邪熱留戀

 

[主證]常見於暴風客熱或天行赤眼治療不徹底,以致白睛遺留少許赤絲細脈,遲遲不退,

瞼內亦輕度紅赤,可有少量眼眵及畏光流淚,乾澀不爽等。

 

[證候分析]因熱邪傷陰,余邪未盡,肺脾兩經伏熱,

故隱隱可見白睛及瞼內有赤絲細脈,遲遲不退,畏光流淚,眼眵不多。邪熱阻絡,血氣不通,津液失布,故目千澀不爽。

 

[治法]清熱利肺。

 

[方藥]桑白皮東加減。方中桑白皮、黃芩、菊花、旋覆花、桔梗、地骨皮清肺熱,利肺氣;

玄參、麥冬補肺陰,清伏火;茯苓、澤瀉利濕明目;甘草調和諸藥。證屬傷陰而無濕者,用本方去茯苓、澤瀉。

 

(二)肺陰不足

 

[主證]眼乾澀不爽,淚少,視久容易疲勞,甚至視物不清,白睛如常或稍有赤脈,黑睛可有細點星翳,病勢遷延難愈。

全身症可見於咳少痰、咽干便秘,偶有煩熱,苔薄少津,脈細無力。

 

[證候分析]陰虛則乾澀淚少,不耐久視,全身則有乾咳少痰,咽干便秘,脈細等肺陰不足之候。

 

[治法]滋陰潤肺。

 

[方藥]養陰清肺湯加減。

 

(三)脾胃濕熱

 

[主證]眼乾澀隱痛,白睛淡赤,瞼內可有粟粒樣小泡,眥帷有白色泡沫樣眼眵,胞瞼有重墜之感,

病程持久而難愈,全身症可見口粘或口臭、便秘、溲赤而短,苔黃膩。脈濡數等。

 

[證候分析]濕邪阻遏,清氣不升,目失濡養,故白睛乾澀隱痛。

濕熱郁於胞瞼,則胞瞼重墜,瞼內可生粟瘡。濕熱上蒸還可引起白睛淡赤或目眥生眵。

口粘口臭,便秘不爽,溲赤而短,舌苔黃膩等皆濕熱內阻,濁氣不降所致,脈濡數亦為濕熱之徵。

 

[治法]清利濕熱,宣暢氣機。

 

[方藥]三仁湯加減。方中杏仁苦辛,輕開上焦肺氣,氣化則濕亦化;白豆蔻芳香苦辛,行氣化濕;

薏苡仁甘淡,滲利濕熱;制半夏、厚朴行氣散滿除濕;滑石、通草、竹葉增強清利濕熱之功。

諸藥合用,宣上暢中滲下,使濕利熱清,諸症自解。

 

(四)肝腎虧損,陰血不足

 

[主證]眼乾澀畏光,雙目頻眨,視物欠佳,白睛隱隱淡紅,久視則諸症加重。

全身可兼見口乾少津,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夜寐多夢。舌紅苔薄,脈細等。

 

[證候分析]肝腎虧損,陰血不足,目失所養,故覺眼乾澀而頻頻眨目,且視物不清。

陰虧虛火上蒸,故怕日羞明,白睛隱紅。陰血虧耗,故口乾舌紅少津。

肝腎虧虛,腦及骨骼失養,故頭暈耳鳴,腰膝酸軟。

陰血不足以安魂,故夜寐多夢。舌紅苔薄,脈細,皆肝腎虧損,陰血不足之象。

 

[治法]補益肝腎,滋陰養血。

 

[方藥]杞菊地黃丸加減。

方中熟地滋腎填精為主,輔以山萸肉養肝腎,山藥補益脾腎之陰,三藥合用達到三陰並補之功;

又配茯苓健脾滲濕,以助山藥之益脾;澤瀉清瀉腎火,並防熟地之滋膩;

牡丹皮清肝腎之熱,以制山萸肉之溫,前藥合用,補中有瀉,寓瀉於補,加枸杞、菊花更增養肝明目之效。

再加當歸、白芍則可養血和營,使目得血榮,實乃治本之方也。

 

二、外治

 

(一)犀黃散點眼。

 

(二)黃連西瓜霜眼藥水10%∼50%千里光眼藥水滴眼。

 

此外,患有遠視或近視者可配戴適合眼鏡。生活不規律者,應合理安排生活作息,避免熬夜及外界不良刺激等。

 

時復症

 

時復症是指發病時白睛紅赤,奇癢難忍,每年至期而發,過期而愈,呈周期性反覆發作的眼病。

故《證治準繩.七竅門》稱為時復症。本病可延綿數年或數十年之久,隨年齡增長而逐漸減輕或痊癒。

一般雙眼罹患。相當於西醫學的春季卡他性結膜炎。

 

[病因病機]

 

(一)外感風熱時邪,上犯肺絡。

 

(二)脾胃濕熱內蘊,復感風邪,風濕熱邪上壅於目。

 

(三)肝血不足,虛風內動,上犯於目。

 

[臨床表現]

 

雙眼奇癢難忍,灼熱微痛或磣澀不適,羞明流淚,天熱時症状加重,眼眵色白,狀如白絲。

檢查可見上瞼內面如去皮石榴。亦可見黑睛邊緣及附近白睛色呈污紅色,

並出現灰黃或暗紅色膠樣隆起,以上兩種症状也可同時出現。每年定期發作。

 

[診斷依據]

 

一、胞瞼內可見硬而扁平的紅色顆粒叢生,狀如卵石,或見黑睛及其附近白睛色呈污紅,並出現灰黃或暗紅色膠樣隆起。

 

二、雙眼奇癢難忍,有灼熱感或磣澀不適,甚則羞明流淚,眵多粘稠呈絲狀。

 

三、周期性反覆發作,一般春夏季發病,秋冬緩解,有自愈傾向。

 

四、多見於男性兒童及青少年。

 

[鑒別診斷]

 

一、椒瘡眼部微癢,見風流淚,瞼內生細小顆粒,形狀多似花椒,無定期發病的特徵。

 

二、暴風客熱發病突然,可伴有刺癢,但眵多粘稠似膿為其特徵。有一定傳染性。

 

[辨證論治]

 

本病主要在於患者的體質,而外因僅為誘發的因素,故內治除祛風止癢,緩解症状外,尚應根據患者全身脈症給以綜合考慮。

本病的治療最好在發作前即開始,內治、外治相結合。

 

一、內治

 

(一)風熱犯目

 

[主證]眼內奇癢,灼熱微痛,瞼內遍生顆粒,狀朋小卵石,遇風吹日晒或近火熏灼,病情加重,且有淚出。

 

[證候分析]風熱外襲,上壅於目則目癢,且感灼熱微痛。

胞瞼脈絡阻遏,氣血不行,故變生紅赤顆粒。風熱均系陽邪,故見風、冒日、近火病情加重。

 

[治法]祛風清熱,活血消滯。

 

[方藥]加減四物湯加減。原方中薄荷、牛蒡子、荊芥、防風祛風散邪止癢;

連翹、苦參、花粉清熱;生四物湯涼血活血;加僵蠶、烏梢蛇增強止癢散邪之力。

諸藥合用,共奏祛風散邪止癢、宣壅消滯之功。

 

(二)脾胃濕熱,兼受風邪

 

[主證]眼內奇癢尤甚,淚多眵稠,胞瞼沉重,白睛微黃,色澤污穢,甚則黑白睛交界處呈膠狀隆起;

亦可伴瞼內遍生顆粒,狀如小石排列。兼見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數。

 

[證候分析]脾胃濕熱內蘊,外受風邪,內外合邪,上壅於目,故跟內奇癢尤甚。

濕熱壅遏,故淚多眵稠,胞瞼沉重,白睛微黃,色澤污穢。氣血受阻,白睛污穢,變生膠樣隆起,瞼內可見顆粒遍生。

 

[治法]祛風清熱。

 

[方藥]防風通聖散加減。方中主要以荊芥、防風、薄荷、麻黃疏風解表;

大黃、芒硝、滑石、甘草通二便,瀉里熱;梔子、黃芩、連翹、石膏、桔梗清熱瀉火,解肺胃之熱;

再配當歸、白芍、川芎、白朮和血理脾,使全方祛風而不傷表,瀉熱而不傷里,收到表裡雙解之功。

臨證應用當根據惡寒發熱之輕重、便秘溲赤之程度加減化裁。

 

(三)肝血不足,虛風內動

 

[主證]眼癢勢輕,時作時止,白睛稍顯污紅,或無明顯見症。爪甲不榮,夜寐多夢,舌淡苔白,脈弦細。

 

[證候分析]肝虛血少,虛風內動,故雖癢但勢輕,時作時止。

肝血虧虛,血不上榮頭面,無力散邪,故白睛污紅難退;爪甲失養,故脆薄不榮;血不足以安魂定志,故夜寐多夢。

 

[治法]補養肝血,熄風止癢。

 

[方藥]四物東加減。方中熟四物湯補血養肝;

白芷、防風既可驅內風招引之外風,又有止癢之力。加僵蠶、蒺藜、蜈蚣意在養血熄風止癢。

 

二、外治

 

(一)龍膽草、防風、細辛、甘草煎水,或以內服藥渣水熏洗患眼。

 

(二)滴熊膽眼液、珍珠明目液或抗生素眼藥水,必要時加用激素類眼藥水

 

赤脈傳睛

赤脈傳睛為赤脈起自兩眥,漸向白睛侵犯的病症,此證見載於《銀海精微》。

該書還將它作了進一步劃分:自大眥起者,稱大眥赤脈傳睛;自小眥起者,稱小眥赤脈傳睛。

一般多兩眥同起,且雙眼同病,本病類似西醫學的眥結膜炎。

 

[病因病機]

 

一、恣嗜五辛,脾胃蘊熱,或肝鬱化火,上犯於心,心經蘊熱,郁於兩眥而發病。

 

二、勞瞻竭視,或用意太過,心陰暗耗,虛火上炎,壅於眥部脈絡。

 

[臨床表現]

 

本症初起,自覺眥部澀癢,眥角皮膚紅赤,赤脈多呈樹枝狀,發自眥頭,橫向伸引,漸貫氣輪。

由於較少引起黑睛疾病,故一般不影響視力。

 

[診斷依據]

 

一、自覺症状輕微,僅覺眼部癢澀不舒,視力不影響。

 

二、眥部白睛微赤,有赤脈橫生。

 

[鑒別診斷]

 

本病應與胬肉攀睛相鑒別。胬肉攀睛多生於大眥,初起大眥赤脈叢生,繼之胬起如肉呈三角形,如翼狀,橫貫白睛,最後攀附於黑睛之上。

 

[辨證論治]

 

在辨證上,主要為火熱所致。屬虛屬實應根據赤脈色澤、粗細、多寡及兼症等進行辨。

治療上,屬實火當清瀉為主,虛火宜滋陰為主。

 

一、內治

 

(一)心經實火

 

[主證]兩眥赤脈粗大鮮紅,橫貫白睛,癢澀刺痛,眵多於結,頭痛煩熱,口乾咽燥,

或口舌生瘡,大便燥結,小便黃赤,舌尖紅,舌苔黃,脈數。

 

[證候分析]兩眥屬心,心主火,主血脈。

心火上炎,壅於兩眥,故眥頭血脈粗大鮮紅,癢痛並作,眵多乾結;

心火亢盛,循經上炎,故煩熱口渴,口舌生瘡,舌尖紅;移熱於小腸,故小便黃赤。

 

[治法]清心瀉火。

 

[方藥]瀉心湯合導赤散加減。瀉心湯中黃連、黃芩、大黃瀉心降火;

導赤散中地黃涼血清熱,竹葉清心火,木通瀉心火,利小便,甘草瀉火解毒。兩方配合應用,共奏瀉心降火、清利小便的作用。

 

(二)心經虛火

 

[主證]兩眥赤脈淡紅,細小稀疏,微癢不舒,舌紅少苔,脈細數。

 

[證候分析]兩眥屬心,紅赤屬火。現兩眥血脈淡紅而細小,微癢而不痛,證屬心經虛火上炎。

心煩不寐,舌紅少苔,脈細數亦屬心經虛火之象。

 

[治法]滋陰清熱。

 

[方藥]補心湯。補心湯中人蔘、黃芪、甘草補心氣;當歸、遠志、麥冬、地黃滋陰養血安神;

知母配連翹,清心經虛火;桔梗載藥上行,直達目竅。

 

二、外治

 

黃連西瓜霜眼藥水、膽汁二連膏或八寶眼藥點眼,每日3次。

 

胬肉攀睛

 

本病為目中胬肉由眥角橫貫白睛,攀侵黑睛,故名胬肉攀睛。病名可見於《銀海精微》。

 

生於大眥者較為多見,也有生於小眥者,亦可大小眥同時發生。男多於女。

常見於成年人,特別是老年人及戶外工作者。病變進行緩慢,往往要經過數月或數年始侵入黑睛,

甚者可掩及瞳神,影響視力,亦有停止發展者。相當於西醫學的翼狀胬肉。

 

[病因病機]

 

一、心肺兩經風熱壅盛。

 

二、恣嗜五辛酒漿,脾胃壅滯濕熱,上蒸於目。

 

三、過度勞欲,耗損心陰,暗奪腎精,水不制火,以致虛火上炎。

以上諸因,皆可導致脈絡瘀滯,血壅於眼。此外眼裂部位白睛易受風沙、煙灰或陽光之類物理刺激,可加速胬肉的滋生。

 

[臨床表現]

 

瞼裂部位的白睛上起膜,漸漸變厚,有血絲相伴,紅赤高起,而成胬肉。

漸向黑睛攀侵。胬肉多呈三角形,自眥角開始,橫向白睛的寬大部分稱體部,攀向黑睛的尖端稱為頭部。

 

如自覺眼部澀癢,胬肉頭尖高起而體厚,赤瘀如肉,發展較為迅速,每可侵及黑睛中央,障漫黑睛則視而不見。

如澀癢不著,胬肉頭平而不高起,體亦菲薄如蠅翅,色白或淡紅,多發展緩慢,或始終停止在黑睛邊緣部,不影響視力。

 

[診斷依據]

 

一、近眥部的白睛表層,生有翼狀肉膜向黑睛攀侵,多發於內眥。

 

二、若胬肉頭尖體厚,赤脈粗大,紅赤明顯,尖端隆起,向黑睛攀侵,發展迅速者,稱為進行期。

 

三、若胬肉頭齊體薄,赤脈細小,紅赤不顯或微紅赤,尖端扁平,發展緩慢者,稱為靜止期。

 

四、自覺症状不明顯,進行期或伴有眼澀不適,眵淚交加。

 

[鑒別診斷]

 

一、黃油症《證治準繩.七竅門》認為由肺脾濕熱所致。

症見眼裂部白睛表面,黑睛內、外側有淡黃色隆起,狀如脂膜,浮嫩微皺,狀呈三角形,尖端向著眥角,

但不與眥角相連,亦無赤絲攀附,不癢不痛,不侵及黑睛,故不影響視力。類似西醫學的瞼裂斑。無須治療。

 

二、流金凌木白睛與黑睛表面之間呈膜狀或條索狀粘連者,稱流金凌木。

多在睛珠外傷(尤其是酸、鹼性腐蝕傷)或黑睛邊緣生翳後形成。

其部位不定,不限於瞼裂部,亦無發展趨勢,不紅不腫。

由於常常只有頭部視黑睛發生粘連,故可用探針在其頸部下順利通過,而不象胬肉攀睛那樣與周圍組織粘著。

類似於西醫學的假性胬肉,無需治療。

 

[辨證論治]

 

本病胬肉色白體薄者,多採取眼部點藥為主;色赤體厚,眵淚多者,則加內服藥。

辨證有風熱、實熱與虛熱之分,實者宜瀉,虛者宜降,自當分別對待。如藥物無效,發展較快者,當採用手術治療。

 

一、內治

 

(一)心肺風熱

 

[主證]胬肉初生,漸見脹起,赤脈集布,多眵多淚,癢澀羞明,舌苔薄黃。

 

[證候分析]眼珠暴露於外,易於感邪,外感風熱,故多眵淚,癢澀羞明;邪客經絡,故經絡瘀滯,胬肉脹起。

 

[治法]祛風清熱。

 

[方藥]梔子勝奇散加減。

方中蒺藜、蟬蛻、谷精草、草決明、菊花、密蒙花、蔓荊子、木賊祛風熱、退翳膜;

荊芥、川芎、羌活、防風祛風散邪,泄其壅滯;梔子、黃芩、甘草清熱瀉火。

夏秋之間,紅赤多眵,便結脈洪者,可去密蒙花、羌活,加大黃。

 

(二)脾胃實熱

 

[主證]胬肉頭尖高起,體厚而大,赤瘀如肉,生長迅速,癢澀不舒,眵多粘結,口渴欲飲,便秘尿赤,舌紅苔黃,脈洪數。

 

[證候分析]嗜食五辛酒漿,以致脾胃結熱,邪熱上攻,壅滯眼絡,加上風塵刺激,瘀滯尤甚,

故致胬肉高起,眵多粘結;脾胃熱盛,故口渴欲飲,便結苔黃。

 

[治法]瀉熱通腑。

 

[方藥]瀉脾除熱飲加減。方中大黃、芒硝、黃連、黃芩瀉熱通腑;

車前子、茺蔚子瀉熱通滯;防風、桔梗疏風散邪,載藥上行。如體不虛者,用本方去黃芪,加玄參、夏枯草,以加強瀉熱散結之功。

 

(三)陰虛火旺

 

[主證]胬肉淡紅,時輕時重,澀癢間作,心中煩熱,口乾舌燥。

 

[證候分析]過度勞欲,陰精暗耗,水不制火,虛火上炎於目,則胬肉淡紅,微有澀癢;

虛熱擾心,故心中煩熱;熱灼津液,故口乾舌燥。

 

[治法]滋陰降火。

 

[方藥]知柏地黃丸加減。方用地黃滋補腎陰,山萸肉補肝腎,澤瀉泄腎利濕,使地黃補而不膩;

牡丹皮瀉火祛瘀;知母、黃柏瀉虛火。如心煩、失眠顯著者,加麥冬、五味子、酸棗仁等。

 

二、外治

 

(一)胬肉紅赤,澀癢多眵,點寶眼藥或紅眼藥。

 

(二)手術治療胬肉發展較速,侵人黑睛,有掩及瞳神趨勢者,須行手術。

由於手術後容易複發,故手術必須認真對待。

術前要仔細考慮,術時務求徹底,以減少複發的可能性。

 

胬肉埋藏術

 

進行性胬肉已侵入到黑睛邊緣2毫米以上者,宜手術治療。

按外眼術前常規消毒、鋪巾、置開瞼器。用針麻或表面麻醉加局部浸潤麻醉(針麻可於結膜下注射少許生理鹽水)。

於球結膜和胬肉之間,在角膜胬肉的頸部剪開結膜,用細絲線(或虹膜整復器)穿過貼角鞏膜緣的胬肉頸部,

將線緊貼角膜面並向角膜中央作拉鋸式分離,使胬肉頭部與角膜組織分開,用刀將角膜面殘留的胬肉組織刮除乾淨。

 

再將胬肉的體部與鞏膜分離,潛行分離上部或下部的球結膜達穹窿部,

然後用縫線穿過胬肉頭部(縫線的兩端穿縫針),分別將兩根縫線自結膜下潛行至上方或下方穹窿部,

並穿出結膜面,結紮縫線以固定之。塗消炎眼藥膏,加眼墊包紮術眼,每日或隔日換藥1次,5-6天拆線。

 

胬肉切除結膜辦移補術:

 

按外眼術前常規消毒、鋪巾、置開瞼器。用針麻或表面麻醉加局部浸潤麻醉(針麻可於結膜下注射少許生理鹽水)。

用鑷子夾住胬肉頸部,以小刀片或三角刀緊貼角膜面將胬肉頭分離,切勿過深,以免過多傷及角膜實質。

再用眼科小剪沿其體部與鞏膜之間作鈍性分離,並剪開胬肉兩側球結膜,在距離角膜緣5-6毫米處將胬肉剪除。

 

清除鞏膜面的變性組織,並用小剪刀從球結膜切口分別將上下結膜略作潛行分離,

沿角膜緣剪開上方之球結膜約4-5毫米,再順上側球結膜創緣平行方向剪開球結膜,

根據胬肉體的寬度,做成一條約為(4-5)毫米X6-8)毫米大小的結膜辦。

 

將下方球結膜沿角膜緣剪開l2毫米,使球結膜稍後移,然後將上方之結膜辦扭轉向下與下方球結膜創緣對合,

間斷縫合2-3針,靠近角膜側須固定於鞏膜淺層,使角膜緣側的鞏膜下方的球結膜暴露2-3毫米。

術畢塗消炎眼藥膏,眼墊包封術眼,每日換藥一次,換藥時須注意觀察角膜創面有無感染,5-6天拆線。

 

白睛溢血

 

本症為白睛血絡破損,血溢絡外的眼病。由於白睛上所見血色鮮紅,

故《證治準繩.七竅門》名為色似胭脂症。現代稱為白睛溢血。它與一般外障之赤絲滿目不同。大抵旬日即能消退,預後良好。

 

[病因病機]

 

一、熱客肺經,肺氣不降,血熱妄行。

 

二、心營耗損,肝腎不足,致使脈絡失潤,易於破裂而血溢絡外。多見於老年人。

 

此外,劇烈嗆咳、嘔吐致使氣逆上沖,酗酒過度而濕熱上熏,以及婦女逆經和眼部外傷等,

均可導致血不循經,目絡破損而血溢絡外。

 

[真臨床表現]

 

凡血溢絡外,停於白睛表層內,呈一片鮮紅,邊界清楚者即是。自覺症状不甚明顯,一般多為他人發現。

發病3天以內者出血可有增加趨勢。一般一周左右可以逐漸消退。

 

[辨證論治]

 

引起本病雖有以上種種原因,但輕者一般可以自愈。

重者初宜清肺涼血,後期血變紫暗時,可酌加通絡散血之品,以促進瘀血早日消散。

 

一、內治

 

(一)由肺熱引起者,治宜清肺散血。

 

用退赤散加減。方中桑白皮、黃芩清肺熱;歸尾、赤芍、牡丹皮涼血散瘀;

花粉、瓜蔞仁散結生津;甘草可清熱解毒,桔梗可利肺氣,且載萄上行。諸藥合用則收清肺散血之功。

 

(二)心營耗損,肝腎不足者,治宜平補肝腎、養血補心。

 

歸芍地黃東加減。方中以六味地黃丸為基礎,滋養肝腎,用當歸、白芍養血活血。

若加棗仁、五味子則可起到補肝腎、養心神的作用。

 

此外,由劇烈嗆咳、嘔吐、外傷、酗酒、逆經等所致者,主要針對病因論治。

 

二、外治

 

本病初起宜冷敷,3日後可酌情熱敷。

 

黑睛疾病

黑睛又名黑珠、黑仁、烏睛、烏珠等。位於眼珠正前方,為五色透明而近圓形的膜,

周邊與白睛相連,具有衛護瞳神的作用,也是保護神光發越的組織之一。

 

黑睛因暴露於外,直接與外界接觸,賒易受外傷外,也易受風熱邪毒侵襲,

還可由胞瞼、兩眥、白睛、瞳神等病變以及某些全身性疾病的影響而發病,故黑睛疾病發生率高.是眼科的常見病。

 

黑睛疾病的特點:

①黑睛晶瑩透明,發病易致混濁,為星點翳膜,導致視力不同程度下降,甚至嚴重影響視力;

愈後結成厚薄不一、程度不等的瘢痕翳障,從而影響黑睛之透明度,障礙視力,是外障眼病中危害視力最為嚴重的一類眼病。

 

②黑睛感覺敏銳,—旦發病,自覺症状劇烈.可出現畏光、況沼、疼痛等。

③黑睛無血絡分布,營養供應差,抵抗力低,病變修復慢,發生病變往往需要較長時間才能痊癒。

病情若向縱深發展,可引起黑睛潰爛,甚至黃液上沖。若黑睛潰破,可變生蟹睛等惡候。

 

④圍繞黑睛四周有豐富的血絡分布,黑睛疾病常出現抱輪紅赤。

 

抱輪紅赤常出現於黑睛和瞳神疾病,臨證需與白睛紅赤鑒別。

抱輪紅赤是環繞黑睛周圍發紅,顏色紫暗,其血絡位於深層,呈放射狀,推之不移動;

白睛紅赤起自白睛周邊,顏色鮮紅,其血絡位於淺層,呈樹枝狀,推之可以移動。

若兩者同時存在,則謂之白睛混赤。

 

黑睛在五輪學說中屬風輪,內應於肝,肝與膽相表裡,故黑睛疾病常與肝膽相關,辨證從肝膽著手。

如翳障浮嫩,病情輕者,多為肝經風熱;翳障色黃,潰陷深大者,多為肝膽實火;

翳障時隱時現,反覆發作者,多為肝陰不足等。但也有兼其他臟腑病機者,故要全面辨證,而不能專責之於肝膽。

 

治療黑腈疾病的主要法則是祛除邪氣,消退翳障,控制發展,防止傳變,

促使早期癒合,縮小和減薄宿翳,諸如祛風清熱、瀉火解毒、清肝瀉火、退翳明目等為最常用的治法。

 

其他如點眼、滴眼、熏洗、熱敷等,亦不可忽視。

此外,由於其他各輪病變均可蔓延黑睛,而黑睛病變常涉及瞳神,

故於辨證時應分清主次,論治時才能澄源堵流,從而防止黑睛病的發展和傳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