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視

近視是指視近物清晰,視遠物模糊的眼病。古稱能近怯遠症,至《目經大成》始稱近視。

其中,由先天生成,近視程度較高者。又有近覷之稱,俗名覷覷眼。古代醫籍對本病多有論述。相當於西醫學之近視眼。

 

[病因病機]

 

本病常由青少年學習、工作時不善使用目力,勞瞻竭視,或稟賦不足,先天遺傳所致。

 

病機多系心陽衰弱,神光不得發越於遠處;或為肝腎兩虛,精血不足,以致神光衰微,光華不能遠及。

 

[臨床表現]

 

一般近視力良好,視遠處目標則模糊不清。

高度近視者,眼珠較為突出,遠視力顯著減退,為了視物清晰,不得不移近所視目標,且常眯目視物;

容易並發雲霧移睛,甚至引起視衣脫離,以致嚴重損害視力。

 

[診斷依據]

 

一、視遠模糊,視近一般清晰;或有視疲勞症状。

 

二、高度近視者眼前常有黑影飄動,眼球突出。

 

三、呈近視眼眼底改變:視乳頭顳側弧形斑、豹紋狀眼底等。

 

四、驗光檢影為近視。

 

[辨證論治]

 

一、內治

 

(一)心陽不足

 

[主證]視近清楚,視遠模糊。全身無明顯不適,或面色咣白,心悸神疲,舌淡脈弱。

 

[證候分析]火在目而為神光,心陽不足,神光不得發越於遠處,故視近尚清,視遠模糊。

面色咣白,心悸神疲,舌淡,脈弱等皆為心陽虛弱、氣血不足的表現。

 

[治法]補心益氣,安神定志。

 

[方藥]定志丸加減。方中遠志、石菖蒲性溫,寧心安神定志,為主藥;人蔘、白茯苓益氣寧心安神;硃砂安心神。

諸藥組方,共呈補心益氣、安神定志之功。陽氣虛甚者,還可酌情選加黃芪、炙甘草、肉桂、當歸等益氣養血溫陽。

 

(二)肝腎兩虛

 

[主證]視近怯遠,眼前黑花漸生。全身可有頭暈耳鳴,夜眠多夢,腰膝酸軟,脈細。

 

[證候分析]肝腎兩虛,精血不足,神光衰微,以致光華不能遠及,故視近而不能視遠。

 

目竅失養,則黑花漸生。全身症見頭暈耳鳴,夜眠多夢,腰膝酸軟,脈細皆由肝腎精血虧虛所致。

 

[治法]滋補肝腎,益精養血。

 

[方藥]杞菊地黃丸或加減駐景丸加減。證偏肝腎陰虛者,宜用前方滋養肝腎,益精明目。

證屬精血虧甚者,則宜後方補益肝腎,填精補血。若兼氣不足者,可加党參。脾不健運者,酌加麥芽、陳皮。

 

二、針刺療法

 

(一)體針

 

常用下列四組穴位:承泣、翳明;四白、肩中俞;頭維、球後;睛明、光明。每天針刺1組,輪換取穴,10次為1療程。

 

(二)耳穴

 

將王不留行籽用膠布固定於耳部心、肝、腎、眼、內分泌等穴處,每日按壓2-5次,1周為1療程。

 

(三)梅花針

 

1.用梅花針叩打後頸部及眼區(眼眶周圍),於頸椎兩側各打3行,

於眼眶上緣及下緣密叩3-4圈,同時在睛明、攢竹、魚腰、四白、太陽、風池等穴各叩幾下。也可叩打背部俞穴。

 

2.主穴:正光穴(攢竹穴與魚腰穴連線中點,眶上緣下方)。

配穴:風池、大椎、內關。於穴位08-12厘米直徑範圍內叩打2050下。

一般只用主穴,如效果不佳再酌情加用配穴。隔日1次,15次為1療程,以中等度刺激為宜。

 

三、配鏡矯正視力

 

上述療法無效的患者,應散瞳檢影驗光,配戴合適的眼鏡。

 

[預防調攝]

 

近視雖有上述療法,但是效果不理想,故醫治後天形成的近視,還應注意消除造成近視的因素,糾正不良衛生習慣。

至於先天性近視,治之尤難。對青少年要做好眼衛生的宣傳教育工作。

 

一、學習和工作環境照明要適度,光線不可太暗。

 

二、閱讀和書寫時保持端正的姿勢,眼與書本應保持30厘米左右的距離。切勿在臥床、走路或乘車時看書。

 

三、加強身體鍛煉,堅持做眼保健操。

 

四、對青少年定期檢查視力。發現視力下降者,及早查明原因,儘可能給予治療。

 

[文獻摘要]

 

一、《證治準繩.雜病.七竅門》:「東垣雲,能近視不能遠視者,陽氣不足,陰氣有餘,乃氣虛而血盛也。

血盛者,陰火有餘也;氣虛者,元氣虛弱也……。

秘要雲,此證非謂稟受生成近覷之病,乃平昔無病,素能遠視,而忽然不能者也。

蓋陽不足,陰有餘,病於火者,故光華不能發越於外而偎斂近視耳。

治之在膽腎,膽腎足則神膏厚,神膏厚則經絡潤澤,經絡潤澤則神氣和暢而陽光盛矣」。

 

二、《眼科百問》:「其有生成即近視者,又非醫藥所能及也」。

 

遠視

遠視是指視遠較視近清楚的眼病。古稱能遠怯近症,至《目經大成》始名遠視。

實際上,病重者視遠亦不清楚。相當於西醫學之遠視眼。

 

[病因病機]

 

一、陰主斂,腎陰虧損,目中光華不能收斂視近。

 

二、稟賦不足或肝腎俱虛,目中光華散漫不收,以致不能視近。

 

[臨床表現]

 

一般外眼無異常,遠視力尚好,近視力減退。遠視程度高者,視遠近目標皆模糊。

持續近距離使用目力時,常感眼脹、頭痛、視昏,休息片刻可以緩解。小兒患本病者,容易引起通睛。

 

[診斷依據]

 

一、視遠清楚,視近模糊,或遠近均看不清。或有視疲勞症状。

 

二、眼底視神經乳頭較小、色較紅、邊界模糊。

 

三、驗光檢影為遠視。

 

[辨證論治]

 

一、內治

 

[主證]視遠清楚,視近模糊,或視遠近皆模糊不清。全身可無明顯不適,或見肝腎虧虛之脈症。

 

[證候分析]視遠尚清,視近模糊者,多由腎陰不足,目中光華不能收斂視近引起。

視遠近皆模糊者,多由先天稟賦不足或肝腎虧虛,目中光華散漫不收所致。

 

[治法]補益肝腎。

 

[方藥]地芝丸或杞菊地黃丸加減。前方中天冬、生地黃滋腎清熱為主藥;

菊花助主藥清肝明目,枳殼理氣和胃,使之補而不滯,宜用於陰虛有熱者。後方滋養肝腎,益睛明目,尤適於肝腎不足者用。

 

二、針刺療法

 

同近視。

 

三、配鏡矯正視力

 

遠視雖可施以藥物及針刺治療,但臨床療效尚難確定。所以發現遠視症状,在進行上述治療的同時,尚應及早配鏡矯正視力。

 

老花眼

本病是指40歲以上,視遠尚清,視近模糊的眼病,相當於西醫學的老視,是人體衰老變化的一種表現,

由於年齡增加而導致晶珠調節力減弱而發生的近視力下降。

老視的程度與年齡的大小有一定的規律,但遠視眼患者,老花眼出現要比正常眼為早,而近視眼患者出現此症要比正視眼晚些,或終身不用老花鏡。

 

本病多為年老體弱者,肝之精漸衰,或勞瞻竭視,陰血暗耗,陰精不足,不能配陽,故目中光華雖可發越於外,但不能收斂視近。

 

臨床可見視遠如常,視近則模糊不清,將目標移遠即感清楚,故常不自主將近物遠移。

 

隨年齡增長,即使將書報盡量遠移,也難得到清晰視力,並可伴有眼脹、乾澀、頭痛等症状。

年齡多在40歲以上。戴凸透鏡後,近視力能提高。

 

老花眼症状出現過早,或發展較快者,應視體質情況辨證論治:

肝腎兩虛者,可用杞菊地黃丸加減;腎虛有熱者,可用地芝丸加減;氣血兩虛者,可用八珍湯加減。

 

驗光配鏡是可靠、有效的方法。應在排除近視、遠視的因素後,以既能看清近物,又無不適為原則,配用適合眼鏡。

老花鏡度數一般40歲左右正視眼用十100D鏡片,以後每增加5歲酌情增加+05D+100D

如原有屈光不正,配鏡度數應為原屈光不正度數加老花度數。

若老花鏡度數提高較快,而頻換眼鏡亦難得到滿意者,應及時排除圓翳內障、青風內障等眼疾。

 

肝勞

本病是指久視之後,出現眼脹、頭痛、頭暈、眼眶脹痛等癥狀的眼病。

因肝開竅於目,故名肝勞。相當於西醫學的視疲勞。

 

本病多由久視勞心傷神,耗氣傷血,目中經絡澀滯所致。勞瞻竭視,筋經張而不弛,肝腎精血虧耗,精血不足,筋失所養,調節失司,發為本病。

 

臨床可見在長期近距離的學習、工作後,視物模糊或昏花,眼乾澀不適,眼珠脹痛,瞼重欲閉,

頭額悶痛,眼眶、眉棱骨痛,查視眼部無明顯異常,

或有近視、遠視、老花眼或隱斜視等,全身可兼見心煩欲嘔,休息之後癥狀緩解或消失。眼壓不高,視野正常。

 

肝勞應與青風內障鑒別。青風內障可有眼脹、頭目疼痛等癥狀,

又有眼底視乳頭生理凹陷擴大、色澤變淡,眼壓增高,視野縮小等。而肝勞的眼底、眼壓、視野均正常。

 

內治:氣血虧虛者,可用天王補心丹、八珍湯合柴葛解肌湯加減。

肝腎不足者,可用杞菊地黃丸或駐景丸加減方合柴葛解肌湯加減。

 

針灸療法:

以取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手少陰心經穴位為主,

選用攢竹、肝俞、腎俞、膏肓俞、心俞、照海、神門、風池、陽白、行間、太陽穴、絲竹空、瞳子醪,

每次用4-6穴,以針刺為主,10天為一療程,可行2-3個療程。

 

按摩療法:

選用眼周圍的穴位如攢竹、睛明、承泣、瞳子體、絲竹空、陽白、魚腰,用手指按壓穴位,輕揉、指壓。

 

突起睛高

 

突起睛高是指眼珠脹痛突起,白睛紅赤腫脹的急性眼病。病名見於《秘傳眼科龍木論》,又名目珠子突出。

古代文獻多有記述,如《銀海精微》說:「突起睛高,險峻厲害之症也。

 

……初起麻木疼痛,汪汪淚出,病勢洶湧,猝暴之變莫測。……治稍遲,或控膿」。類似西醫學之化膿性炎性突眼。

 

[病因病機]

 

風熱火毒攻目。

 

[臨床表現]

 

起病急速,跟部疼痛,甚至跳痛難忍,淚熱如湯,視力下降或驟降。檢視眼部,胞瞼、白睛紅赤腫脹,

眼珠或眶內灌膿,睛高突起,甚至高突出眶,轉動失靈。最終可潰穿組織,膿汁外流。

眼珠潰膿者則珠堪目盲。全身常伴發熱頭痛,甚至噁心嘔吐。嚴重者,高熱昏迷,病情危重。

 

[診斷依據]

 

一、起病急速,眼珠突起,疼痛,轉動不靈。

 

二、胞瞼、白睛紅赤腫脹,黑睛混濁,珠內灌膿。

 

三、視力下降,頭痛發熱,重者噁心嘔吐,甚至神志不清。

 

四、有感冒及眼珠、眼眶周圍或全身感染病史。

 

[辨證論治]

 

一、內治

 

(一)風火熱毒熾盛』

 

[主證]眼症如上,全身症見發熱惡寒,頭痛劇烈,舌紅苔黃,脈弦數。

 

[證候分析]風火熱毒攻目,火熱不止則胞瞼、白睛紅赤腫脹,眼珠或眶內灌膿。

邪毒內侵,正邪相搏,故發熱惡寒,頭痛劇烈。舌紅苔黃,脈弦數為風火熱毒內盛之象。

 

[治法]清熱瀉火,解毒散邪。

 

[方藥]內疏黃連湯合五味消毒飲加減。前方以黃連、黃芩、梔子、連翹清熱瀉火解毒;

大黃通腑瀉熱,攻下逐邪;赤芍、當歸配大黃涼血止痛;檳榔、木香行氣導滯,助大黃蕩滌積熱;

薄荷、桔梗疏風散邪;甘草清熱和中。諸藥合方,既能清瀉上攻之火毒,又可疏導鬱結之邪氣。

合前方加減化裁則清熱瀉火、解毒散邪之力甚強。

 

(二)火毒內陷

 

[主證]前述眼症嚴重,頭眼劇痛,噁心嘔吐,壯熱神昏,面赤氣粗,小便黃赤,舌質紅絳,脈數。

 

[證候分析]火毒熾盛,煎熬營血,腐蝕血肉則眼部灌膿,赤腫凝定,高突出眶,頭眼劇痛。

火氣上逆,胃氣不降,故面赤氣粗,噁心嘔吐。火毒人營,內陷心包,壅閉清竅則壯熱神昏。小便黃赤,舌質紅絳及脈數皆里熱熾盛之候。

 

[治法]清營解毒,清心開竅。

 

[方藥]清營湯加減,或送服安宮牛黃丸。前方以犀角為主藥,合生地、丹參清營涼血;

合黃連、銀花、連翹、竹葉心清熱解毒;玄參、麥冬養陰清熱,諸藥共呈清營解毒、泄熱護陰的作用。

壯熱神昏者,宜用清營湯送服安宮牛黃丸,以取清營解毒、清心開竅之效。

 

二、外治

 

1.局部滴甩抗牛素服姬、大量跟膏保護暴露的黑睛

 

2.膿成者,應手術治療,在波動最明顯處切開排膿。

 

三、其他療法

 

單用中藥治療不能控制病情發展,或病情危重者,宜中西醫結合救治。

配合全身使用廣譜抗生素,根據病情使用皮質類固醇治療。

 

疳積上目

本病繼發於小兒疳積,是以初起時在暗處不能見物,繼而眼珠乾燥,黑睛混濁,甚至糜爛破損為特徵的眼病。

《秘傳眼科龍木論》對本病記載較早。又名小兒疳眼、疳毒眼。相當於西醫學之角膜軟化症。如不能及早診治,容易導致失明。

 

[病因病機]

 

飲食不節、餵養不當、食有偏好等損傷脾胃,或久病虛嬴,脾胃虛弱等,皆可導致脾失健運,氣血生化不足,釀成疳積。

脾病及肝,肝血虛少,目竅失養且陰血不足,肝熱內生,上攻於目,遂發本病。

此外,病中無原則地忌口的小兒,及患寄生蟲病之類消耗性疾病者易患此病。

 

[臨床表現]

 

雙眼發病,初起症軒.多見夜盲(又稱雀目),眼珠乾澀羞明,頻頻眨目。

繼而白睛萎黃,眼珠轉動時,白睛表層於環繞黑睛處呈暈狀皺起,黑睛失澤,知覺減退。

隨病情發展,白睛正對瞼裂兩側出現略帶銀灰色之三角形乾燥班,基底向著黑睛邊緣,不為淚液所濕潤;黑睛表面枯晦。

甚至混濁如毛玻璃狀。嚴重時,羞明顯著,白睛粗厚如皮膚;

黑睛知覺喪失,呈灰白色膠凍樣混濁,甚至表面糜爛破損,並有黃液上沖等症。

愈後往往遺留翳障,影響視力。本病黑睛極易潰破,變為蟹睛、眼珠枯萎等惡候。

 

全身症:初起常見患兒面色萎黃,身體羸瘦,毛髮枯焦,掩面而臥,或煩躁不寧。

若見腹大如臌,青筋暴露,頻頻泄瀉,胃納全無,哭聲嘶啞而低微,手足俱腫者,病屬危重,除可致雙眼失明外,尚有生命危險。

 

[診斷依據]

 

一、眼部乾澀,羞明,頻頻眨目,暗處或入夜視物模糊不清。

 

二、白睛乾燥,少澤,起皺,眥部白睛出現銀白色三角斑。

 

三、黑睛混濁,知覺減退,重者繼發凝脂翳及黃液上沖,或軟腐潰陷,穿破而成蟹睛。

 

四、有餵養不當、營養不良或慢性腹瀉病史。

 

[鑒別診斷]

 

本病早期出現之雀目,稱肝虛雀目。在外眼見症不明顯時,需與高風雀目相鑒別。

高風雀目患者眼無不適,外觀端好,眼底變化初起可不明顯,隨年齡的增長,病變逐漸明顯,視野開始縮小,

夜盲亦逐年加重,但白睛、黑睛及全身無疳積見症。

 

[辨證論治]

 

本病是疳積在眼的局部病變,內治常結合全身病情用健脾清熱、殺蟲消疳、養肝明目等法。

同時,亦可採用針灸及捏脊療法。此外,還應注意糾正不良飲食習慣和改善飲食營養。

 

一、內治

 

(一)肝脾虧虛

 

[主證]小兒食少腹脹,面黃體瘦,夜盲初起,白睛乾澀,頻頻眨目。

 

[證候分析]脾胃氣虛,失於健運,內有積滯,則食少腹脹。

氣血生化不足,不榮頭面及肌肉,故面黃體瘦。血不養目,因而在暗光下或黃昏後不辨人物,白睛乾澀,頻頻眨目。

 

[治法]健脾消積,養肝明目。

 

[方藥]八珍湯加減。原方用於本證可去川芎,加山楂、麥芽、陳皮、夜明砂、鮮豬肝,取其健睥益氣消積,養肝補血明目。

 

(二)脾虛肝熱

 

[主證]蟲積日久,腹脹便溏,午後潮熱,煩躁不寧,黑睛生翳,或糜爛。

 

[證候分析]蟲積日久,損傷脾胃,致運化失常,則腹脹便溏。

氣血生化不足,肝失濡養,熱自內生,故午後潮熱,煩躁不寧。肝熱上攻,則黑睛生翳或糜爛。

 

[治法]健脾清肝,殺蟲消疳。

 

[方藥]肥兒丸加減。方中人蔘、茯苓、白朮、甘草、山楂、神曲、麥芽健脾消積;

黃連、胡黃連清濕熱;蘆薈、使君子清熱殺蟲消疳;諸藥組方,健脾清肝,殺蟲消疳。

黑睛翳潰或黃液上沖者,宜選加龍膽草、梔子、蒲公英。白芍之類清肝瀉熱。

 

(三)脾虛濕困

 

[主證]面黃體瘦,精神萎靡,食少腹脹。大便溏瀉,黑睛生翳或糜爛破潰,舌淡苔白脈濡。

 

[證候分析]脾胃受損,運化無力,故食少腹脹,大便溏瀉。

脾虛精氣不得化生,形神皆失所養,則面黃肌瘦,精神萎靡,黑睛混濁,甚至糜爛破潰。舌淡苔白,脈濡均為脾虛濕困之象。

 

[治法]健脾益氣消疳。

 

[方藥]參苓白朮散加減。原方有健脾益氣,升清降濁之功。

用於脾虛有積滯者,可加神曲、麥芽;有蟲積者,可加使君子、鶴蝨、蕪荑;濕郁化熱者,酌加胡黃連。

 

(四)中焦虛寒

 

[主證]面色蒼白,大便頻瀉,完谷不化,肢厥脈微,黑睛糜爛或破損,形成蟹睛。

 

[證候分析]中焦虛寒,脾胃運化及升降失職,則自利頻頻,完谷不化。

陽虛無以溫煦,故面色蒼白,肢厥脈微。精氣不足,目失所養,則黑睛病變日重,甚至潰破,形成蟹睛。

 

[治法]溫中散寒,補益脾胃。

 

[方藥]附子理中東加減。原方以附子、乾薑溫中陽,散寒邪;人蔘大補脾胃元氣,白朮、甘草健脾益氣。若用於陽虛甚者,可再加肉桂。

 

如果黑睛病變同時,症見全身枯瘦,腹大筋青,便瀉不止,口乾聲啞,手足浮腫,當以挽救生命為要,按兒科疳積之重危症論治。

 

二、外治

 

(一)黑睛混濁糜爛或黃液上沖時,用清熱解毒眼藥水及擴瞳藥滴眼。

 

(二)魚肝油滴眼。

 

三、針灸療法

 

針刺四縫,灸氣海、足三里、脾俞、肝俞、腎俞等。

 

四、其他療法

 

(一)捏脊療法以兩手指背橫壓在長強穴部位,向大椎穴推進。

同時以兩手拇指與食指將皮膚肌肉捏起,交替向上,直至大椎穴,作為一次,如此連續6次,在扒捏第56次時,

每次以拇指在腰部用隱力將肌肉提起約4-5下,捏完後,再以兩拇指從命門向腎俞左右推壓2-3下。

此療法有調理脾胃、調和陰陽、疏通經絡的功效。

 

(二)鮮豬肝60g剖開,夾蒼朮末10g以線扎定,人米湯內煮熟,然後將藥肝連湯分次服用。每日劑。年幼小者酌情減量。

 

(三)應口服或肌肉注射維生素AD製劑。

 

[預防調攝]

 

一、調攝護理

 

(一)患兒飲食應多進富含營養的魚、蛋、乳、肝類食品及新鮮蔬菜,如胡蘿卜、青菜、水果等,以輔助治療。

 

(二)黑睛表面若已軟化壞死,應約束患兒雙手,防止其用手揉擦眼部;醫護人員亦應注意,切勿用重力開瞼,以免促成眼珠穿孔。

 

二、預防

 

(一}對慚乳期的嬰兒及發育期的幼兒和兒童,以及孕婦和哺乳期的婦女,應適當補充營養,

多吃新鮮蔬菜及蛋類、魚類等食物。對嬰幼兒,尤應做到合理餵養,防止飲食偏嗜和過食肥甘厚膩之品。

 

(二)小兒若有疳積見症,應及早治療,凡患兒頻頻眨目,或閉瞼不開,喜伏母懷者,應警惕本病的發生。

對麻毒攻目者,亦需注意觀察是否合併本病。

 

(三)講究衛生,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避免不必要的「忌口」。

 

[轉歸預後]

 

本病如果不能早期發現和早期治療,易致失明。全身若見腹大如臌,青筋暴露,頻頻泄瀉,胃納全無,

哭聲嘶啞而低微,手足俱腫者,病屬重危,不僅可能雙眼失明,而且還有生命危險。

 

[文獻摘要]

 

一、《銀海精微.小兒疳傷》:「小兒疳傷之症,富貴之家,多生是疾,蓋由父母過愛之由也。

小兒如草木之萌,難受風日寒露之欺,且小兒五臟六腑未實,氣血柔弱,怎禁油膩煎炒及諸般葷腥。

或一周半載,縱口味食糖甜之物,及鵝鴨雞豬牛羊等肉,或飯方了,又哺以乳,或乳方飽又與其飯,……有是症焉。

 

或貧賤之家,亦有是症,何也?

一食諸物不消不化,先傷於脾,致腹脹,午後發熱,至夜半方退,日久頭髮稀疏,轉作泄瀉頻頻,瀉甚則渴,

至傷肝膽,眼之白仁鮮紅,羞明怕日,漸生翳膜,遮瞞黑珠,或突起如黑豆、如香菰之狀。

治法先治內,後治外。……若疳傷肝膽,眼珠突出或瞎盡,為不治之症。

不獨瞎眼,甚至傷命。若聲啞口乾,手腳俱腫,十死八九」。

 

二、《審視瑤函.疳傷》:「疳眼傷脾濕熱薰,木盛土衰風毒生」。

 

三、《醫宗金鑒.眼科心法要訣》:「小兒疳眼者,初因飲食傷脾,久則肝熱上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