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物學

 

荊芥

 

【藥用】本品為唇形科植物荊芥的莖葉及花穗。

 

【性味與歸經】辛,溫。入肺、肝經。

 

【功效】祛風解表,止血。

 

【臨床應用】1.用於感冒風寒以及感冒風熱等症

 

荊芥有發汗解表作用,且有祛風功效。

主要治療感冒風寒,發熱惡寒、無汗、頭痛、身痛等症,常與防風相需為用。

但也可配辛涼解表藥或清熱解毒藥治療感冒風熱、發熱惡寒、目赤咽痛等症,如薄荷、菊花、桑葉、銀花等。

 

2.用於麻疹透發不暢

 

荊芥有辛散作用能助麻疹透發,常與薄荷、蟬衣、牛蒡子等配合應用。

 

3.用於瘡瘍初起、發熱惡寒等

 

荊芥又常用於瘡瘍初起有表症者,可配伍防風、銀花、連翹、赤芍等同用,既退寒熱,又消癰腫。

 

4.用於衄血、便血、崩漏等症

 

荊芥炒炭應用,有入血分而止血的作用,可用於便血、崩漏等症,在臨床上常配合其它止血藥同用。

 

【處方用名】荊芥、荊芥穗(生用,主要用於祛風解表)

 

炒荊芥(炒至微黃色,發表力緩和)

 

荊芥炭(炒至黑色為度,用於止血)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1.荊芥一藥,生用有祛風解表的功效,炒炭則用於止血。

配防風、羌活,治風寒表症;配銀花、連翹、薄荷,治風熱表症;

配生石膏,治風熱頭痛;配牛蒡子、桔梗、生甘草,治咽喉腫痛;

配槐花炭,治便血;配白茅根,治鼻衄。

 

2.荊芥與紫蘇均能發汗解表,但紫蘇散寒力強,偏入氣分,又能理氣寬中;

而荊芥祛風力勝,偏入血分,炒炭又能止血。故在理氣方中常用紫蘇,而在理血劑當中多用荊芥。

 

【方劑舉例】荊防敗毒散(《攝生眾妙方》):

荊芥穗、防風、羌活、獨活、前胡、柴胡、枳殼、桔梗、赤茯苓、川芎、甘草。治瘡瘍寒熱。

 

荊朮散(《集驗方》):荊芥穗、蒼朮、赤芍藥、甘草、生薑、蔥白。治外感風寒,惡寒發熱頭痛。

 

【文獻摘錄】《本經》:「主寒熱,鼠瘺、瘰歷生瘡。」

 

《本草綱目》:「散風熱,清頭目,利咽喉,消瘡腫,治項強,....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

 

《本草正義》:「按產後風痙,角弓反張,古人亦無不謂是風寒外承,直犯太陽。....

後人仍有華陀愈風散,一為荊芥炒末,豆淋酒調服,甚且隱其名曰舉傾古拜散,以為無上妙品。

實則新產血虛,孤陽上冒,....萬萬不可誤也。」

 

防風

 

【藥用】本品為傘形科防風植物的根。

 

【性味與歸經】辛、甘,微溫。入膀胱、肝、脾經。

 

【功效】祛風解表,勝濕解痙,止瀉止血。

 

【臨床應用】1.用於感冒風寒,發熱惡寒,頭痛、身痛。以及感冒風熱、發熱惡寒、目赤、咽痛等症。

 

防風解表以祛風為長,既能散風寒,又能發散風熱,與荊芥作用相仿,故兩藥往往配合應用。

 

2.用於風濕痹痛

 

防風能祛風濕而止痛,常配合羌活、防己等治療風濕痹痛等症。

 

3.用於破傷風、牙關緊閉、角弓反張防風治破傷風,

 

有祛風止痙的作用,但多配合天南星、天麻、白附子等藥同用。

 

此外,本品又有止血、止瀉作用,如用於腹痛泄瀉,常配合白芍、白朮、陳皮等同用;

如用於便血、崩漏,一般炒炭應用。

 

【處方用名】防風、青防風(生用,主要用於解表、祛風濕、解痙)

 

炒防風(炒至焦黃色為度,解表力緩和,用於止瀉)

 

防風炭(炒至黑色為度,用於止血)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

1.防風一藥,顧名思義,是治風止痛的藥物。

它既能祛風寒而解表,又能祛風濕而止痛。

因它微溫而不燥,藥性較為緩和,故又可用於風熱癰盛、目赤腫痛、咽喉不利等症,

可與荊芥、薄荷、連翹、山梔、黃芩等同用。

至於祛風解痙方面,則力量較弱,如用治破傷風,本品只能作為輔助藥,不能獨任其功。

 

2.荊芥與防風常同用於祛風解表,

有如麻黃配桂枝以發汗解表,也是取它相須的作用。

但荊、防發散之力不如麻、桂,作用較為緩和。

至於荊、防兩藥相比,則荊芥發汗之力較強,而防風祛風止痛之功較好。

 

3.根據臨床體會,

防風炒用可減緩它祛風的力量,卻有止瀉的功效,可用於腹瀉。

 

4.防風炒炭,

又可用於崩漏而見血色清淡者,與溫經止血的炮姜相比,則功用相似而力較遜。

 

【方劑舉例】防風湯(《證治準繩》):

防風、葛根、秦艽、桂枝、甘草、當歸、杏仁、黃芩、赤茯苓、生薑。治感冒頭痛。

 

玉真散(《醫宗金鑒》):防風、白芷、天麻、羌活、白附子、南星。治破傷風。

 

涼驚湯(《醫宗金鑒》):防風、鉤藤、青黛、黃連、牛黃、生薑。治小兒痙攣。

 

【文獻摘錄】《本經》:「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痛。」

 

《千金方》:「解烏頭毒」、「解芫花毒」

 

《珍珠囊》:「治上焦風邪,瀉肺實,散頭目中滯氣,經絡中留濕。」

 

《菊人醫話》:「嬰兒周與耕涎生數月時,感受暑滯,脾陽不振,水泄多日,囟門下陷,乳飲日少,脆弱萬分。

投以小劑補中益氣湯,去升麻易以煨防風,次日瀉止而囟門亦起。」

又說:「按東垣用升麻來升脾陽,每嫌其過;天士改用防風,比較穩妥。」

 

羌活

 

【性味與歸經】辛、苦,溫。入膀胱、腎經。

 

【功效】祛風解表,祛風濕,止痛。

 

【臨床應用】1.用於感冒風寒,發熱惡寒等症

 

羌活功能發散風寒,祛風止痛,用於感冒風寒,兼有頭痛、身痛為主,常配防風、白芷等藥同用。

 

2.用於風濕痹痛,頭痛等

 

羌活祛風濕的作用也甚為顯著,為祛風勝濕常用之品,

但一般認為本品以風濕痹痛在身半以上者為宜,如周身痹痛,可配防風、獨活等同用。

對於頭痛病症,多配合川芎、細辛等應用。

 

【處方用名】羌活、川羌活(洗淨,晒乾,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羌活一藥,既能發汗解表,又可祛風差而止痛,

但在作為發汗解表藥時,應將它的祛風止痛功效密切結合起來,

即在臨床上用於風寒表症時,必須兼有頭痛或骨節疼痛等症,才考慮使用。

 

至於用治風濕痹痛,不論有無表症,都可應用。

根據近年來臨床實踐體會,本品退熱的功效很好,可配合清熱藥如蒲公英、板藍根等品治風熱表症,

而且一般在熱退之後無再度發熱現象。但本品氣味濃烈,用量過多,易致嘔吐,

故在使用時必須注意患者的胃那情況,掌握適當劑量。

 

【方劑舉例】九味羌活湯(《此事難知》)羌活、防風、白芷、生地、蒼朮、黃芩、細辛、甘草、川芎。

治外感風寒濕邪,發熱惡寒,肌表無汗,頭痛項強,肢體酸楚疼痛。

 

羌蒡蒲薄湯(驗方)羌活、牛蒡子、蒲公英、薄荷葉。治外感風熱,

如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扁桃腺炎、腮腺炎等。

 

【文獻摘錄】《藥性本草》:「治賊風失音不語,多癢、手足不遂,口眼喎斜遍身瘡痹血癩。」

 

《用藥法象》:「治風寒濕痹,酸痛不仁,諸風掉眩,頸項難伸。」

 

細辛

 

【藥用】本品為馬兜鈴科植物東北細辛或細辛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辛,溫。入心、肺、肝、腎經。

 

【功效】發散風寒,祛風止痛,溫肺化飲。

 

【臨床應用】1.用於感冒風寒、發熱惡寒、頭痛身痛、鼻塞等症。

 

細辛主要能散寒止痛,常與羌活、荊芥、川芎等同用,治療外感風寒頭痛較劇的病症;

對於外感風寒、陰寒里盛的病症,亦可應用,須配合麻黃、附子等同用。

 

2.用於頭痛、齒痛、風濕痹痛。

 

細辛止痛力強,對於頭痛、齒痛都有較顯著的療效,頭痛可配合羌活、白芷等同用,

齒痛可配合白芷、石膏等同用。對於風濕痹痛,以屬於寒濕者為宜,可與羌活、川烏、草烏等配合應用。

 

3.用於痰多咳嗽。

 

細辛能溫肺以化痰飲,所以主要用於治療肺寒咳嗽、痰多質稀色白的病症,常與乾薑、半夏等配伍應用。

 

本品又能通鼻竅,療口瘡。用於鼻淵,常配合白芷等應用;用於口舌生瘡,可單用一味細辛,研末敷於臍部。

 

【處方用名】北細辛、細辛(喜淨,晒乾,切碎用)、炙細辛(用蜂蜜拌炙,減少溫散之性)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一錢五分,煎服。外用適量。

 

【按語】細辛既能外散風寒,又能內祛陰寒,同時止痛、鎮咳功效較佳。

本品雖有較好的散寒作用,但發汗作用力較弱,一般解表方劑中不作主藥,臨床用於風寒表症主要有兩個方面:

或者外助麻黃以發汗解表,內助附子以扶陽溫腎,治療陽虛體質的外感風寒,形寒怯冷等症;

或者取其兼有止咳、鎮痛作用,用於風寒表症兼有頭痛、身痛或咳嗽等症。

 

此外,在鎮咳方面,可配合乾薑以溫肺化痰,配五味子以開闔並施,配麻黃宣暢肺氣;

在止痛方面,可配合白芷治牙痛,配川芎治頭痛,配烏頭治痹痛,都是常用的配伍應用方法,可供參考。

 

【方劑舉例】小青龍湯(《傷寒論》)

麻黃、桂枝、細辛、芍藥、五味子、乾薑、半夏、甘草。治痰飲咳嗽氣喘。

 

麻黃附子細辛湯(《傷寒論》)

麻黃、附子、細辛。治陽虛而兼外感,身發熱,惡寒甚劇,雖厚衣重被其寒不減,神衰欲寐。

 

【文獻摘錄】《本經》:「主咳逆上氣,頭痛腦動,百節拘攣,風濕痹痛,死肌。」

 

《本草衍義》:「治頭面風痛,不可缺此。」

 

《本草別說》:「若單用末,不可過一錢,多則氣悶塞不通則死。」

 

白芷

 

【藥用】本品為傘形科植物白芷或川白芷的根。

 

【性味與歸經】辛,溫。入肺、胃經。

 

【功效】祛風解表,止痛,消腫排膿,燥濕止帶。

 

【臨床應用】1.用於感冒風寒,頭痛,鼻塞等症。

 

白芷發散風寒,且有止痛、通鼻竅等作用,故主要用治風寒表症兼有頭痛鼻塞的病症。

如頭痛劇者加羌活、細辛;鼻塞者配藿香(主要為理脾肺之氣)、薄荷等。

 

2.用於頭痛、眉棱骨痛、齒痛。

 

白芷祛風止痛,主要適用於病在陽明經者,頭額、眉棱骨、

上下齦都屬於陽明經循行部位,因此都可用白芷進行治療。

治頭痛可配藁本、蔓荊子等;治眉棱骨痛屬風寒者可單獨應用;屬風熱者可配黃芩同用。

 

3.用於瘡瘍腫痛。

 

白芷治瘡瘍,初起能消散,潰後能排膿,為外科常用的輔助藥品。

如乳癰初起可配蒲公英、瓜蔞同用;膿出不暢配金銀花、天花粉同用。在消散瘡瘍方面還可以研末外敷。

 

4.用於婦女白帶。

 

白芷溫燥寒濕,主要用治寒濕白帶,常配合海螵蛸等同用如屬濕熱帶下,

也可配清熱燥濕藥如黃柏、椿根皮等同用。

 

此外,白芷又為治鼻淵要藥,有化濕通鼻竅之功,多配合辛夷、鵝兒不食草等同用,

既可內服,又可外用。還可用於毒蛇咬傷,有解蛇毒作用,

古代有單用煎湯內服,用渣外敷的記載,現代有些蛇藥解毒片即有本品配伍在內。

 

【處方用名】白芷、香白芷(洗淨,晒乾,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外用適量。

 

【按語】白芷辛散祛風,溫燥除濕,芳香通竅,善能止痛,又可消腫排膿。

它的止痛效果良好,跟據臨床實踐,不僅可以用治頭痛,還可以用治風濕痹痛。

 

配荊芥、防風,能散風寒而止頭痛;配蒼耳子、辛夷花能通鼻竅而治鼻淵;

配黃柏、蒼朮、椿根皮,可清熱燥濕而治濕熱帶下;

配銀花、天花粉、當歸、甘草等,可消腫排膿而治瘡瘍腫痛;

配桑枝、秦艽、獨活等,可祛風止痛而治風濕痹痛。

 

【方劑舉例】白芷蔥豉湯(原名白神散)《衛生寶鑒方》:

白芷、豆豉、蔥白、甘草、生薑、大棗。治寒熱頭痛,眉棱骨痛。

 

白芷散《婦人良方》:白芷、海螵蛸、胎髮。治赤白帶,滑脫不禁。

 

藁本

 

【藥用】本品為傘形科植物藁本的根莖及根。

 

【性味與歸經】辛,溫。入膀胱經。

 

【功效】祛風散寒止痛。

 

【臨床應用】用於外感風寒,頭痛,以及巔頂頭痛等症。

 

本品辛溫辛散,善達頭之巔頂,有止痛作用,

故適用於感冒風寒引起的頭痛、巔頂頭痛、偏頭痛,常與川芎、白芷等配伍應用。

 

此外,對於風寒濕邪所引起的風濕痹痛、肢節疼痛,常與蒼朮、羌活等配伍應用。

 

【處方用名】藁本、川藁本(洗淨,晒乾,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方劑舉例】羌活防風湯(《活法機要》)

羌活、獨活、防風、藁本、蔓荊子、川芎、甘草。治感冒頭痛。

 

【文獻摘錄】《本經》:「主婦人疝瘕,陰中寒腫痛,腹中急,除風頭痛,長肌膚。」

 

《珍珠囊》:「治太陽頭痛,巔頂痛,大寒犯腦,痛連齒頰。」

 

《用藥法象》:「頭面身體皮膚風濕。」

 

《本草綱目》:「治癰疽,排膿內塞。」

 

香薷

 

【藥用】本品為唇形科植物海州香薷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辛,微溫。入肺、胃經。

 

【功效】發汗解表,祛暑化濕,利水消腫。

 

【臨床應用】1.用於夏季感冒風寒

 

香薷發散風寒,有發汗解表作用,但多用於夏季貪涼,

感冒風寒所引起的發熱、惡寒、頭痛、無汗等症,往往與藿香、佩蘭等配合應用。

 

2.用於嘔吐、腹瀉等症

 

香薷有祛除暑濕的作用,故適用於暑季恣食生冷、濕阻脾胃所引起的嘔吐、泄瀉,可配合扁豆、黃連、厚朴等同用。

 

3.用於水腫、小便不利等症

 

香薷利小便、消水腫,可單獨應用,也可配白朮同用以健脾利水。

 

【處方用名】香薷、陳香薷、香茹(洗淨,晒乾,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香薷既能發汗解表,又能祛暑化濕,

故在暑天因乘涼飲所引起的怕冷發熱無汗及嘔吐腹瀉等症,是一味常用的藥品。

 

本品雖能祛暑,但性溫辛散,多適用於陰暑病症,前人說:「夏用之用香薷,猶冬月之用麻黃。」

故在臨床用於祛暑解表時必須具備怕冷及無汗的症候。

如屬暑濕兼有熱象的,可配黃連同用。

至於暑熱引起的大汗、大熱、煩渴等症,就不是本品的適應範圍了。

 

【方劑舉例】香薷飲(《和劑局方》)香薷、厚朴、白扁豆。治暑月感冒,腹痛下痢。

 

薷朮丸(《深師方》)香薷、白朮。治暴水、風水、周身皆腫。

 

【文獻摘錄】《別錄》:「主霍亂腹痛吐下,散水腫。」

 

《本草綱目》:「暑月乘涼飲冷,致陽氣為陰邪所遏,遂病頭痛發熱惡寒,煩燥口渴,

或吐或瀉,或霍亂者,宜用此藥以發越陽氣,散水和脾。」 

 

生薑

 

【藥用】本品為姜科植物晶的新鮮根莖。

 

【性味與歸經】辛,微溫。入肺、脾、胃經。

 

【功效】發汗解表、溫中止嘔、解毒。

 

【臨床應用】1.用於風寒感冒、發熱、惡寒等症。

 

生薑用於解表,主要為發散風寒,多用治感冒輕症,煎湯,

加紅糖乘熱服用,往往能得汗而解,也可用作預防感冒藥物。

生薑發汗作用較弱,常配合麻黃、桂枝等同用,作為發汗解表輔助的藥品,能增強發汗力量。

 

2.用於胃寒嘔吐。

 

生薑為止嘔要藥,可單獨應用,治療胃寒嘔吐。也可治胃熱嘔吐,配合半夏、竹茹、黃連等同用。

 

3.用於中魚蟹毒、嘔吐腹瀉等症

 

生薑能解魚蟹毒,單用或配紫蘇同用。

此外,生薑又能解生半夏、生南星之毒,煎湯飲服,可用於中半夏、南星毒引起的喉啞舌腫麻木等症。

因此在炮製半夏、南星的時候,常用生薑同制,以減除它們的毒性。

 

【處方用名】生薑(用新鮮者)

 

【一般用量與用法】二片至三片(每片約二分至三分),煎服。

 

【附藥】1.生薑汁:將生薑洗淨後打爛,絞取其汁入藥。性味辛微溫。

有化痰、止嘔的功效,主要用於噁心嘔吐及咳嗽痰多等症。一般用量為三滴至十滴,沖服。

 

2.生薑皮:即生薑的外皮。性味辛涼。

有利尿消腫之功效,適用於小便不利,水腫等症,可配合冬瓜皮、桑白皮等同用。

一般用量為五分至一錢五分,煎服。

 

3.煨姜:將原只鮮生薑洗淨,用草紙包裹,

放在清水中浸濕,直接放在火中煨,待草紙焦黑,姜熟為度;

或直接放火中烤熟。性味辛溫,具有和中止嘔的功用。

適用於脾胃不和、噁心嘔吐等症。一般用量為二、三片,煎服。

 

【方劑舉例】生薑半夏湯(《金匱要略》)生薑、半夏。治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心中憒憒然者。

 

蔥白 

 

【藥用】本品為石蒜科植物蔥的新鮮的鱗莖。

 

【性味與歸經】辛,溫。入肺、胃經。

 

【功效】發汗解表,通陽。

 

【臨床應用】1.用於感冒風寒、發熱、惡寒等症。

 

蔥白發散風寒,有發汗解表的作用,但發汗作用較弱,故主要用於感冒輕症,

或配合其它解表藥作為輔助藥,以助發汗。臨床上常和豆豉、生薑配伍同用。

 

2.用於腹瀉、腹痛等症

 

蔥白辛溫,能通陽氣而散陰寒,配合乾薑、附子等同用,適用於陰寒里盛、陽氣不振的下利、脈微等症。

 

3.用於小便不利、腹脹、腹痛。

 

蔥白又可治膀胱氣化失司引起的小便不利,以及寒凝腹痛等症,均可炒熟外熨臍腹。

 

【處方用名】蔥白、蔥白頭(用新鮮者,一般須病家自加)

 

【一般用量與用法】二枚至八枚,煎服。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蔥豉湯(《肘後方》)蔥白、豆豉。

治感冒風寒初起,頭痛鼻塞,邪輕病微者;亦治溫病初起,而有惡寒者。

 

辛夷

 

【藥用】本品為木蘭科植物木蘭的花蕾。

 

【性味與歸經】辛,溫。入肺、胃經。

 

【功效】散風,通竅。

 

【臨床應用】用於鼻淵鼻塞,流涕腥臭等症。

 

本品入肺經,上通於鼻,以散風寒,故臨床上用於治療鼻多濁涕、不聞香臭的鼻淵症,

常與白芷、細辛、防風、蒼耳子等配伍應用。

 

【處方用名】辛夷、辛夷花、木筆花、春花(晒乾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二錢,煎服。

 

【方劑舉例】辛夷散(《濟生方》)

辛夷、白芷、升麻、藁本、防風、川芎、細辛、木通、甘草。治頭痛頭風、鼻淵鼻塞。

 

芫荽

 

【藥用】本品為傘形科植物胡荽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辛,溫。入肺、胃經。

 

【功效】發表透疹

 

【臨床應用】用於小兒麻疹初起,透發不快,發熱無汗等症。

 

本品主要功效透發麻疹,臨床上治療麻疹初起,透發不暢,

內服常與西河柳、浮萍、升麻、葛根等配合應用。外用本品煎湯熏洗,或乘熱頻擦,可助麻疹透發。

 

此外,本品略有芳香開胃作用,可作菜肴中的調味品,但不宜多食。

 

【處方用名】胡荽、芫荽(鮮用或洗淨,晒乾,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外用適量,煎湯乘熱熏洗。

 

【附藥】芫荽子:又稱「胡荽子」,是胡荽的果實。性味、功能、用量與胡荽同。

 

【方劑舉例】透疹外用方《中醫兒科學》:芫荽、西河柳。治疹出不快,或透發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