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物學

 

蟬蛻

 

【藥用】本品為蟬科昆蟲黑蚱等的幼蟲羽化後所脫落的皮殼。

 

【性味與歸經】甘、寒。入肺、肝經。

 

【功效】散風熱,利咽喉,退目翳,定驚癇。

 

【臨床應用】1.用於外感風熱、發熱惡寒、咳嗽,以及風疹、皮膚瘙癢等症。

 

蟬蛻有疏散風熱作用,用於風熱表症常配合薄荷等同用;對風疹瘙癢也有祛風止癢的功能。

 

2.用於麻疹透發不暢。

 

蟬蛻透發而有清熱作用,因其主要為疏風熱,故用於麻疹初起透發不暢者居多,

常與牛蒡子、薄荷同用;但如熱盛疹出不暢,又可配紫草、連翹等應用。

 

3.用於咽喉腫痛以及音啞等症。

 

蟬蛻所治咽喉腫痛一般以外感風熱引起者為宜,

因其有疏風熱、利咽喉作用,多與薄荷、牛蒡子、連翹、桔梗、甘草配合應用。

至於治音啞,則以風邪郁肺、肺氣失宣所引起者為宜,取其宣肺開音之功,常合桔梗、玉蝴蝶、胖大海等同用。

 

4.用於目赤腫、翳膜遮睛。

 

本品對風熱引起的目赤、翳障,及麻疹後目生翳膜,有明目退翳作用,可配菊花、谷精草、白蒺藜等應用。

 

5.用於破傷風、小兒驚風、夜啼等症

 

蟬蛻既能祛外風,又能息內風而定驚解痙,對破傷風出現四肢抽搐,可配全蠍等同用;

對驚風、小兒夜啼出現驚癇不安,可配鉤藤等同用。

 

【處方用名】蟬蛻、蟬退、蟬衣、淨蟬衣(均洗淨、生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二錢,煎服。治破傷風可用五錢至一兩。

 

【方劑舉例】蟬蛻散《沉氏尊生》:蟬蛻、薄荷。治感冒風熱、皮膚瘙癢等症。

 

蟬花散《證治準繩》:蟬衣、羌活、菊花、谷精草、白蒺藜、防風、密蒙花、草決明、黃芩、

蔓荊子、梔子、木賊、荊芥、川芎、甘草。治肝經風熱上攻、目赤腫痛、翳膜遮睛。

 

浮萍

 

【藥用】本品為浮萍科植物紫浮萍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辛,寒。入肺經。

 

【功效】發汗解表,利水。

 

【臨床應用】1.用於感冒發熱無汗,麻疹隱隱不出,或疹出不透等。

 

本品性寒,輕浮升散,善開毛竅,入肺經過皮膚,有發汗解表、透疹等功效,

故可用於外感風熱及麻疹透發不暢等症,臨床常與西河柳、牛蒡子、薄荷等配伍應用。對風熱癮疹亦可內服、外用。

 

2.用於風水水腫,小便不利等症。

 

浮萍能泄熱利水,故對於水腫而有表熱者用之。

 

【處方用名】浮萍、浮萍草、紫背浮萍(洗淨,晒乾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二錢,煎服。外用適量,煎湯熏洗。

 

【方劑舉例】浮萍丸《沉氏尊生》:浮萍、防風、黃耆、羌活、當歸、干葛、麻黃、甘草。治疹痘無汗、不易透過。

 

西河柳

 

【藥用】本品為檉柳科植物檉柳的嫩枝及葉片。

 

【性味與歸經】甘,平。入心、肺、胃經。

 

【功效】發表透疹。

 

【臨床應用】用於麻疹初期,發熱,疹出不透。

 

本品有發表功效,為透發麻疹的常用藥物,治療麻疹初起,透發不暢,

臨床常與薄荷、蟬衣、升麻等配合應用。不論內服、外用均可應用。

 

此外,近年來本品又應用於風濕痛。

 

【處方用名】西河柳、檉柳、赤檉柳(洗淨,晒乾,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外用二兩至三兩,煎湯乘熱熏洗。

 

【按語】澄檉柳始載於《開寶本草》,僅說性味甘咸溫,並未說明它有透疹作用;

明清以後本草書中多說性味甘平或甘咸平,並說能治「痧疹熱毒」,可見它的藥性是偏涼性的。

 

【方劑舉例】竹葉柳蒡湯《醫學廣筆記》:西河柳、荊芥、干葛、蟬退、薄荷、炒牛蒡、

知母、玄參、麥冬、甘草、淡竹葉。治痧疹透發不出,喘嗽煩悶。

 

水蜈蚣

 

【藥用】本品為莎草科植物水蜈蚣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辛,平。

 

【功效】發汗退熱,消腫解毒。

 

【臨床應用】1.用於感冒發熱,以及瘧疾等症。

 

本品味辛性平,有發汗退熱之功。

用治感冒發熱,可配合葛根同用;用治瘧疾,可配合馬鞭草同用,於瘧發前二小時服藥。

 

2.用於痢疾,皮膚瘙癢,蛇蟲咬傷等症。

 

本品有消腫解毒作用,對於下痢赤白、里急後重,可配馬齒莧、一見喜等藥同用;

皮膚瘙癢,可配葎草、蒼耳草等藥煎湯外洗;蛇蟲咬傷,配野菊花、半枝蓮等,既可煎湯內服,又可搗爛外敷。

 

【處方用名】水蜈蚣(洗淨,晒乾,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錢至一兩,煎服。外用適量。

 

天胡荽

 

【藥用】本品為傘形科植物天胡荽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辛,平。

 

【功效】祛風清熱,化痰止咳。

 

【臨床應用】1.用於風火赤眼,咽喉腫痛,以及蛇纏瘡等症。

 

本品具有祛風清熱作用,對於風火赤眼,可配桑葉、菊花、點地梅等藥同用;

對於咽喉腫痛,可配土牛膝、白毛夏枯草等同用;治療蛇纏瘡,可用新鮮全草搗爛,用酒精浸半天后,用棉花球蘸搽患處。

 

2.用於百日咳

 

本品又有化痰止咳作用,可用治百日咳。

 

【處方用名】天胡荽(洗淨,晒乾,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一兩,煎服。

 

蔓荊子 

 

【藥用】本品為馬鞭草科單葉蔓荊的果實。

 

【性味與歸經】苦、辛,平。入肝、膀胱、肺經。

 

【功效】散風熱,清頭目。

 

【臨床應用】

1.用於感冒頭痛及頭風頭痛等症。

 

本品味苦兼辛,有疏散風熱、祛風止痛的功效,故可用於感受風熱引起的頭痛,

 臨床常與防風、菊花、石膏等配伍應用;對於頭風頭痛病症,本品又可與藁本、川芎等配伍應用。

 

2.用於目赤腫痛或頭目昏暗等症。

 

本品能祛風邪而清頭目,以治風邪所致的目赤腫痛、頭目昏暗,常與菊花、川芎、決明子等配伍應用。

 

【處方用名】蔓荊子(洗淨,晒乾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方劑舉例】菊芎飲《上池秘錄》:

菊花、川芎、蔓荊子、防風、羌活、石膏、旋覆花、甘草、枳殼。治頭風頭痛。

 

羌活防風湯《活法機要》:

羌活、防風、蔓荊子、藁本、獨活、川芎、甘草。治感冒頭痛。

 

木賊草

 

【藥用】本品為木賊科植物木賊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甘、苦,平。入肺、肝、膽經。

 

【功效】疏風熱,退翳膜。

 

【臨床應用】用於風熱引起的目赤翳障等症

 

本品退目翳而兼有發散風熱之功,對目病而兼有表症者為適宜。

臨床上治眼花多淚,常與蒼朮、夏枯草、防風等配伍;

治風熱而引起的目赤、翳障,多配菊花、白蒺藜、決明子等同用。

本品雖有發汗之功,但一般只是用它疏風止及消退翳膜的功效。

 

【處方用名】木賊草(洗淨,晒乾,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方劑舉例】木賊散(原名神消散)《證治準繩》:木賊、蟬蛻、谷精草、甘草、蒼朮、蛇蛻、黃芩。治目赤翳障。

 

解表藥應用注意事項

 

一、解表藥雖有辛散發汗之共性,但其性質又有溫、涼不同,

所以用以治療表證時必須注意辨證準確,分清表寒證或是表熱證,以免藥石誤投,貽誤治療。

 

二、解表藥發汗作用有強有弱,須視病症具體表現選擇應用。

 

三、對解表藥發汗力較強的藥物應控制用量,中病即止,以免發汗太過而耗傷津液,導致亡陽或亡陰。

 

四、溫暖季節及東南地區用量宜小,寒冷季節及西北地區用量可酌情增大。

 

五、解表藥一般忌用於表虛自汗、陰虛發熱、久病體虛及失血等症。

 

六、解表藥多屬辛散輕揚之品,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份揮發而降低療效。

 

 

具有解表功效的其它藥物

 

一、散寒解表:藿香、蒼朮(化濕藥)、獨活(祛風濕藥)、細辛

 

二、宣散透邪:金銀花、連翹(清熱藥)

 

三、疏散風熱:白僵蠶(平肝息風藥)

 

清熱藥

 

凡以清解里熱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為清熱藥。

 

清熱藥都是藥性寒涼,主要用於熱病高熱、痢疾、癰腫瘡毒、以及目赤腫痛、

咽喉腫痛等呈現各種里熱證候、即是《內經》所說「熱者寒之」的意義。

 

為了方便掌握本章各種清熱藥的特點,現根據各藥的專長,再分為下列六小類:

 

(一)清熱瀉火藥:能清氣分熱,對氣分實熱症,有瀉火泄熱的作用。

 

(二)清肝明目藥:能清肝火而明目,常用於肝火亢盛、目赤腫痛等症。

 

(三)清熱涼血藥:專入血分,能清血分熱,對血分實熱有涼血清熱作用。

 

(四)清熱解毒藥:有清熱解毒作用,常用於治療各種熱毒的病症。

 

(五)清熱燥濕藥:藥性寒涼,偏於苦燥,有清熱化濕的作用,可用於濕熱病症。

 

(六)清虛熱藥:能清虛熱、退骨蒸,常用於午後潮熱,低熱不退等症。

 

清熱藥性屬寒涼,多服久服能損傷陽氣,故對於陽氣不足,或脾胃虛弱者須慎用,如遇真寒假熱的證候,當忌用。

 

清熱瀉火藥

 

清熱瀉火藥,能清解氣分實熱,清熱作用較強,適用於高熱煩渴、神昏、脈洪實有力、苔黃或燥等里熱熾盛的症候。

 

對於體質虛弱的患者使用本類藥物時,當考慮照顧正氣,勿令伐太過,必要時可與扶正藥物配伍應用。

 

石膏 

 

【藥用】本品為單斜晶系的硫酸鈣礦石。

 

【性味與歸經】辛、甘,大寒。入肺、胃經。

 

【功效】清熱瀉火,收斂生肌。

 

【臨床應用】

1.用於溫熱病、肺胃大熱、高熱不退、口渴、煩燥、脈洪大等症。

 

石膏藥性大寒,善清氣分實熱,故適用於肺胃實熱的症候,常與知母相須為用,以增強清里熱的作用。

 

2.用於溫病高熱,身發斑疹。

 

溫病發斑,多由胃火旺而血熱熾盛所致,此是氣血兩燔的現象。

在臨床上遇到此種症候,常用清熱瀉火較強的石膏,

配合涼血解毒的藥物如玄參、丹皮、赤芍、鮮生地、板藍根等同用。

 

3.用於胃火亢盛所致的頭痛、齒痛、牙齦腫痛等症。

 

石膏能清泄胃火,故胃火亢盛所引起的疾病,可配合知母、牛膝、生地等同用。

 

4.用於肺熱咳嗽、氣喘。

 

邪熱襲肺,身發高熱、咳嗽、氣急鼻煽、口渴欲飲等症,

可用石膏清泄肺熱,佐以麻黃、杏仁等宣肺、止咳平喘等品(即麻杏石甘湯)。

 

5.用於濕疹水火燙傷,瘡瘍潰後不斂及創傷久不收口

 

石膏煅後研末外用,治療以上諸外科病,有清熱、收斂、生肌的作用,常合升丹、黃柏、青黛等同用。

 

【處方用名】生石膏(生用,清熱瀉火)、熟石膏、石膏(用,收斂生肌,專作外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錢至二兩,打碎,先煎。外用適量。

 

【按語】

1.石膏為清解氣分實熱的要藥,

凡熱在氣分而見壯熱汗出、煩渴、脈來洪大者,都可用寒涼的石膏以清熱瀉火。

如與清熱涼血藥同用,尚能用治熱盛發斑、神昏譫語等氣營兩燔的症候。

 

2.石膏善清肺胃熱,

如見邪熱郁肺或胃火熾盛等症,均可使用本品。

在臨床應用時如配以知母,則清熱瀉火,可治陽明裡熱;

如配麻黃,則清宣肺熱,至肺熱喘咳;治胃火齒痛,配熟地,則清胃滋陰,治虛火牙痛;

配人蔘,則清熱益氣,治熱盛津氣兩傷。總的來說,大都是取它清肺涼胃的功效。

 

【方劑舉例】白虎湯《傷寒論》:石膏、知母、甘草、粳米。治陽明病發熱,大煩大渴,大汗出,脈洪大。

 

玉女煎《景岳全書》:生石膏、熟地、麥冬、知母、懷牛膝。治熱病煩熱口渴,頭痛,牙痛。

 

寒水石

 

【藥用】本品為天然沉積礦物單斜晶系硫酸鈣或三方晶系碳酸鈣礦石。

 

【性味與歸經】辛、咸,大寒。入胃、腎經。

 

【功效】清熱瀉火

 

【臨床應用】用於溫熱病壯熱、煩渴等症。

 

寒水石清熱瀉火的功效,與石膏相類似,故常與石膏配伍,用於壯熱煩渴的症候。

如治暑溫邪在氣分,大熱煩渴、苔黃等症,可與石膏、滑石、杏仁、竹茹、銀花、通草等同用。

 

此外,本品可外用於風熱火眼及水火燙傷。

 

【處方用名】寒水石(打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一兩,煎服,先煎。

 

【方劑舉例】三石湯《溫病條辨》:

飛滑石、寒水石、生石膏、杏仁、竹茹、金銀花、白通草、金汁。治暑溫邪在氣分,大熱煩渴、苔黃等症。

 

知母

 

【藥用】本品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莖。

 

【性味與歸經】苦,寒。入肺、胃、腎經。

 

【功效】清熱瀉火,滋腎潤燥。

 

【臨床應用】

1.用於溫熱病、高熱煩燥、口渴、脈洪大等肺胃實熱之症及肺熱喘咳、痰黃而稠。

 

知母苦寒,上能清肺熱,中能清胃火,故適用於肺胃有實熱的病症。本品常和石膏同用,可以增強石膏的清熱瀉火作用。

 

2.用於陰虛發熱、虛勞咳嗽及消渴等症

 

知母能瀉肺火而滋腎,故不僅能清實熱,且可清虛熱。

在臨床上多與黃柏同用,配入滋陰藥中,如知柏地黃丸,治陰虛火旺、潮熱骨蒸等症。

又本品配養陰潤肺藥如沙參、麥冬、川貝等品,可用於肺虛燥咳;

配清熱生津藥如天花粉、麥冬、粉葛根等品,可用治消渴。

 

【處方用名】肥知母、知母(生用,瀉火之力較強)、

炒知母(炒用,瀉火之力稍緩和)、鹽水炒知母(滋陰退虛熱較佳)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1.知母性味苦寒而不燥,上能清肺,中能涼胃,下能瀉腎火。

配以黃芩,則瀉肺火;配石膏,則清胃熱;配黃柏,則瀉腎火。

 

2.知母既能清實熱,又可退虛熱,但它滋陰生津的功效較弱,

用於陰虛內熱、肺虛燥咳及消渴等症,須與滋陰藥配伍,始能發揮它的作用。

 

3.本品能潤燥滑腸,故脾虛便溏者不宜使用。

 

【方劑舉例】知柏地黃丸《醫宗金鑒》:

知母、黃柏、地黃、丹皮、萸肉、山藥、澤瀉、茯苓。治陰虛火旺,骨蒸潮熱,多夢遺精。

 

梔子

 

【藥用】本品為茜草科梔子樹的成熟果實。

 

【性味與歸經】苦,寒。入心、肝、肺、胃經。

 

【功效】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臨床應用】1.用於熱病發熱,心煩不寧等症。

 

梔子善能瀉火泄熱而除煩。在外感熱病的氣分症初期,見有發熱、胸悶、心煩等症,

可用梔子配合豆豉,以透邪泄熱、除煩解郁。

如屬一切實熱火症而見高熱煩燥、神昏譫語等症,可用本品配黃連等瀉火而清邪熱。

 

2.用於熱毒、實火引起的吐血、鼻衄、尿血、目赤腫痛和瘡瘍腫毒等症。

 

山梔又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的作用,

用治血熱妄行,常與生地、側柏葉、丹皮等配伍;

治目赤腫痛,可與菊花、石決明等配伍;治瘡瘍腫毒,可與黃連、銀花、連翹等同用。

 

此外,本品又能泄熱利濕,可用於濕熱鬱結所致的黃疸、面目皮膚發黃、疲倦、飲食減少等症,

常與黃柏、茵陳蒿等同用。又用生梔子研末,與麵粉、黃酒調服,有消腫活絡的作用,

可用於跌仆損傷、扭挫傷、皮膚青腫疼痛等症,為民間常用的「吊筋藥」,

尤其適用於四肢關節附近的肌肉、肌腱損傷。

 

【處方用名】炒山梔、焦山梔、黑山梔(炒至外皮呈黑色,

用於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生山梔(生用,清熱瀉火之力較強)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外用適量。

 

【按語】1.梔子,一名山梔,輕清上行,

能瀉肺火,去肌表熱,在外感熱病、表裡有熱之際,能起雙解的作用;

本品苦寒泄降,又能泄三焦火,涼血清心熱,可用於熱病心煩;

血熱妄行及熱淋尿血等症。故山梔既能清氣分熱,又能清血分熱。

至於泄熱利濕,可用治黃疸,也是它的特長。

 

2.本品配黃芩,能瀉肺火;再加淡豆豉,能雙解表裡之熱,

配以黃芩,能瀉三焦火、清心熱;配以生地、丹皮,能涼血止血,治血熱妄行、吐衄尿血;

配以黃柏、茵陳,能清熱利濕,治濕熱黃疸。

 

3.過去在臨床應用方面有山梔皮去肌表熱、山梔仁清心熱的用法,

現在上海地區已予簡化,均用整個梔子,不再分梔皮、梔仁。

 

【方劑舉例】梔子大黃湯《金匱要略》:梔子、大黃、枳實、豆豉。治酒疸,心中懊或熱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