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物學 

 

烏臼根皮

 

【藥用】本品為大戟科植物烏臼樹的根白皮。

 

【性味與歸經】苦,微溫。入肺、脾、腎、大腸經。

 

【功效】瀉下逐水。

 

【臨床應用】用於水腫脹滿。

 

本品有瀉下逐水的功效,對水腫脹滿,二便不通,用之有消除腹水功效,所以也有用本品治療晚期血吸蟲病的。

 

【處方用名】烏臼根皮(洗淨,晒乾,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四錢,煎服。

 

巴豆

 

【藥用】本品為大戟科植物巴豆樹的成熟種子。

 

【性味與歸經】辛、熱。有大毒。入胃、大腸經。

 

【功效】瀉下逐水,劫痰,蝕瘡。

 

【臨床應用】1.用於寒積便秘,水腫腹水。

 

巴豆藥性猛烈,為溫通峻下藥,能祛寒積而通便秘,瀉積水而消水腫,

適用於身體實壯的水腫、腹水,以及寒積便秘等症。

治寒積便秘,常配乾薑、大黃等同用;治腹水水腫,可與杏仁等同用。

 

2.用於小兒痰壅咽喉、氣急喘促等症。

 

巴豆對痰壅咽喉、氣急喘醋、胸膈脹滿、窒息欲死,內服配膽南星等,有豁痰開咽的功效;

如症情危急,也可用巴豆霜少量灌服,促使吐出痰涎而通閉塞。

 

3.用於肺癰、咳嗽胸痛、痰多腥臭等症。

 

巴豆袪痰作用甚強,用治肺癰,常配合桔梗、貝母等同用。

 

4.用於痰迷心竅、癲癇等症。

 

巴豆攻瀉劫痰,治癲癇痴狂,常與硃砂、牛黃等藥同用,以袪痰而治竅閉。

 

5.用於瘡瘍化膿而未潰破者。

 

巴豆外用有腐蝕作用,故可暫用於瘡瘍膿熱而未潰破者,

如驗方咬頭膏以巴豆配伍乳香、沒藥、蓖麻子等藥,外貼患處,能腐蝕皮膚,促使潰破。

 

【處方用名】巴豆霜(榨去油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內服每次到三厘,一般不入煎劑,多配入丸散應用。

外用適量。本品有大毒,故非急症必須時,不得輕易使用。孕婦及體虛者忌用。

 

【按語】巴豆別名為「剛子」(江子),是一味峻瀉藥,用它逐水、攻痰,確有特殊的療效。

由於它起瀉下作用主要是所含的油,為劇毒之品,且有腐蝕作用,不宜直接內服。

前人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認識到這一點,為安全計,

故先經過壓榨,去掉它大部份油,以剩下的殘渣,名巴豆霜,配入丸散應用。

是以巴豆霜所發揮的功效仍是微量巴豆油的作用,而這種實踐經驗,確有其寶貴之處。

但巴豆霜仍有毒性,故只能少用、暫用,不能多服、久服。

 

【方劑舉例】三物備急丸《金匱要略》:巴豆、大黃、乾薑。

治寒滯食積阻結於腸胃,卒然心腹脹痛,甚至面青氣喘、大便秘結。

 

白散《傷寒論》:巴豆、貝母、桔梗。治寒實結胸。

 

萬應保赤散(驗方):巴豆霜、膽星、硃砂、六曲。治小兒痰壅。

 

 

瀉下藥應用注意事項

 

一、瀉下藥可因其性能可分為攻下、潤下、峻下逐水三類不同藥物,

在應用上各有一定的適應症,必須根據病情選用適當藥物進行治療,否則病重藥輕,不能奏效,病輕藥重,又易傷正。

 

二、瀉下藥每因兼夾病症而配合其它藥物同用,如里實兼有表症者,

可與解表藥配合應用,採用表裡雙解的治法;里實而正虛者,採用攻補兼施之法,使瀉下而不傷正。

 

三、攻下藥,藥性較猛,峻下逐水藥尤為峻烈,且多具毒性,

此兩類藥物內服,易於耗傷正氣,故必須注意用量用法,且中病即止,不可久服多服;

體質虛弱及婦女胎前產後,均當慎用。

 

四、部份攻下藥和潤下藥,服後往往有腹痛等反應,可事前告知病患,以免疑懼。

 

其它具有瀉下功效的藥物

 

一、潤腸通便:桃仁(活血祛瘀藥)、蘇子、杏仁(化痰止咳平喘藥)、

柏子仁(安神藥)、蜂蜜、當歸、何首烏、桑椹子、肉蓯蓉、胡桃肉、天門冬(補虛藥)。

 

二、導滯:枳實(理氣藥)

 

三、滑腸通便:冬葵子(利水滲濕藥)

 

利水滲濕藥

 

凡功能通利水道,滲除水濕的藥物檉為利水滲濕藥。

 

利水滲濕藥功能通利小便,具有排除停蓄體內水濕之邪的作用,

可以解除由水濕停蓄引起的各種病症,並能防止水濕日久化飲,水氣凌心等,故臨床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利水滲濕藥主要適用於小便不利、水腫、淋症等病症。對於濕溫、黃疸、濕瘡等水濕為患,亦具有治療作用。

 

利水滲濕藥味多甘、苦、淡,性多寒、平。主要歸腎、膀胱經,兼入脾、肺、小腸經。

 

利水滲濕藥應用注意事項

 

一、利水滲濕藥功能有偏於利水滲濕、利水消腫、利水通淋以及利濕退黃之不同,應跟據具體病情適當選用。

 

二、水濕病症,有兼熱兼寒之分,應用時需配合清熱藥與祛寒藥同用。

如兼有脾虛不足,腎陽虧損者又應配合健脾、補陽藥同用。

 

三、為加強利水效能,如膀胱氣化失司,可配伍通陽化氣藥同用,肺氣失宣者可配宣暢肺氣藥同用。

 

四、利水滲濕藥效能有強有弱,質地有輕有重,故用量須適當掌握,個別藥物用量過大可致傷正,尤宜慎用。

 

五、凡細小種子或研成粉末者,入湯煎服應於包煎。

 

六、利水滲濕藥,對於陰虛不足者應慎用。

 

茯苓

 

【藥用】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cocosSchw.Wolf菌核的白色部份

 

【性味與歸經】甘、淡,平。歸心、肺、脾、腎經。

 

【功效】利水滲濕,健脾,化痰,寧心安神

 

【臨床應用】1.用於小便不利,水腫等症

 

茯苓功能利水滲濕,而藥性平和,利水而不傷正氣,為利水滲濕要藥。

凡小便不利、水濕停滯的症候,不論偏於寒濕,或偏於濕熱,或屬於脾虛濕聚,均可配合應用。

如偏於寒濕者,可與桂枝、白朮等配伍;

偏於濕熱者,可與豬苓、澤瀉等配伍;

屬於脾氣虛者,可與党參、黃耆、白朮等配伍;屬虛寒者,還可配附子、白朮等同用。

 

2.用於脾虛泄瀉,帶下

 

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滲濕,對於脾虛運化失常所致泄瀉、帶下,應用茯苓有標本兼顧之效,

常與党參、白朮、山藥等配伍。有可用為補肺脾,治氣虛之輔佐藥。

 

3.用於痰飲咳嗽,痰濕入絡,肩背酸痛

 

茯苓既能利水滲濕,又具健脾作用,對於脾虛不能運化水濕,停聚化生痰飲之症,具有治療作用。

可用半夏、陳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朮同用。治痰濕入絡、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殼同用。

 

4.用於心悸,失眠等症

 

茯苓能養心安神,故可用於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與人蔘、遠志、酸棗仁等配伍。

 

【處方用名】1.茯苓、白茯苓、雲茯苓、雲苓(去皮,蒸熟,切片,晒乾用。偏於健脾寧心)

 

2.赤茯苓、赤苓(去皮,取菌核的淡紅色部份,蒸透切片,或輾碎用。偏於滲濕泄熱)

 

3.朱茯苓、辰茯苓、硃砂拌茯苓(取白茯苓淨片,用硃砂2%拌勻後用。可增強寧心安神的作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附藥】1.茯苓皮:即茯苓菌核的外皮。

性味甘、淡、平。功能利水消腫。適用於水腫用量、用法同茯苓。

 

2.茯神:即茯苓菌核中間抱有松根的部份。性味甘、平。

功能寧心安神。適用於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等症。用量、用法同茯苓。

 

【按語】茯苓淡而能滲,甘而能補,能瀉能補,兩得其宜之藥也。

利水濕以治水腫小便不利,化痰飲以治咳咳嗽、痰濕入絡之症,

健脾胃而能止瀉止帶,寧心神治驚悸失眠。

藥性平和,無傷正氣之弊,以其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故脾虛濕盛,正虛邪實之症尤為適宜。

 

【方劑舉例】五苓散(《傷寒論》):

茯苓、豬苓、澤瀉、白朮、桂枝。治頭痛發熱,口燥咽干,煩渴飲水,水入即吐,小便不利。

 

苓桂朮甘湯(《金匱要略》):茯苓、桂枝、白朮、炙甘草。治痰飲停聚,頭眩,心悸,咳嗽。

 

指迷茯苓丸(《醫方考》):

半夏、茯苓、枳殼、風化硝、生薑。治痰濕內停,流注四肢,肩臂酸痛,兩手疲軟者。

 

【文獻摘錄】《本草衍義》:「茯苓、茯神,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闕也。」

 

《本草綱目》:「茯苓氣味淡而滲,其性上行,生津液,開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

故張潔古謂其屬陽,浮而升,言其性也;東垣謂其為陽中之陰,降而下,言其功也。」

 

《本草正》:「能利竅去濕,利竅則開心益智,導濁生津;

去濕則逐水燥脾,補中健胃;袪驚癇,厚腸臟,治痰之本,助藥之降。以其味有微甘,故曰補陽。但補少利多。」

 

豬苓

 

【藥用】多孔菌科真菌豬苓PolyporusumbellatusPers.Fries的菌核。

 

【性味與歸經】甘、淡,平。歸腎、膀胱經。

 

【功效】利水滲濕

 

【臨床應用】1.用於小便不利,水腫,泄瀉,淋濁,帶下等症。

 

豬苓甘淡滲泄,利尿作用較為顯著,主要用於小便不利、水腫等病症,

常與茯苓、澤瀉等品同用(如五苓散);陰虛者配阿膠、滑石等同用(如豬苓湯)。

因其能利尿,故有分利水濕的功效,凡濕注帶下,濕濁淋病,濕熱泄瀉等症,

都可配合其它利水滲濕藥或清熱燥濕藥同用。

 

【處方用名】豬苓、粉豬苓(洗淨,晒乾,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豬苓利水滲濕之功較茯苓為勝,但無健脾、寧心等作用,是與茯苓不同之處。

 

【方劑舉例】四苓散(《明醫指掌》):茯苓、澤瀉、豬苓、白朮治大便溏泄,水腫,小便不利。

 

豬苓湯(《傷寒論》):豬苓、茯苓、澤瀉、滑石、阿膠治陽明病,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

 

【文獻摘錄】《神農本草經》:「利水道。」

 

《珍珠囊》:「滲瀉,止渴,又治淋腫。」

 

《用藥心法》:「苦以泄滯,甘以助陽,嘆以利竅,故能除濕利小便。」

 

《藥品化義》:「豬苓味淡,淡主於滲,入脾以通水道,用治水瀉濕瀉,通淋除濕,消水腫,除黃疸,獨此最為捷。」

 

《本草備要》:「行水利竅,與茯苓同而不補,耗津液,多服損腎昏目。」

 

澤瀉

 

【藥用】澤瀉科沼澤植物澤瀉AlismaorientalisSam.Juzep的塊莖。

 

【性味與歸經】甘,寒。歸腎、膀胱經。

 

【功效】利水滲濕,泄熱。

 

【臨床應用】1.用於小便不利,水腫,泄瀉,淋濁,帶下,痰飲停聚等症。

 

澤瀉甘淡滲濕,利水作用與茯苓相似,亦為利水滲濕常用之品,

且藥性寒涼,能泄腎與膀胱之熱,故對水濕偏熱者,尤為適宜。

治小便不利、水腫、淋濁、帶下等症,常與茯苓、豬苓、車前子等配伍;

治泄瀉及痰飲所致的眩暈,可與白朮配伍。

 

此外,本引用於腎陰不足、虛火亢盛,配地黃、山茱萸等同用,有瀉泄相火作用。

 

【處方用名】澤瀉、建澤瀉、福澤瀉(洗淨,晒乾,切片用)、炒澤瀉(炒用,多用於利水止瀉)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澤瀉性味甘寒,入腎、膀胱,功專利水道、滲水濕,為治療水濕為患的常用要藥。

且性屬寒涼,有除熱之能,既能用治濕熱之症,復可配合應用以泄腎經之相火。

 

前人認為澤瀉「利水而不傷陰」甚而有「補陰不足」之說,實皆根於六味丸而來。

惟澤瀉利水力佳,實有傷陰之可能,更無補陰之效用,

張景岳謂:「補陰不利水,利水不補陰」可資參考,故臨床應尚須注意。

茯苓與澤瀉均能利水滲濕,作用廣泛,故往往配伍應用。

然茯苓能瀉能補,兼有健脾寧心之效,而澤瀉性偏於寒,瀉而無補,專用於滲利水道。

 

【方劑舉例】澤瀉湯(《金匱要略》):澤瀉、白朮。治心下有支飲,其人苦眩冒者;亦治水瀉小便短少者。

 

【文獻摘錄】《本草衍義》:「其供尤長於行水。」

 

《本草匯言》:「利水之主藥。利水,人皆知之矣;

丹溪又謂能利膀胱、包絡之火,膀胱包絡有火,病癃閉結脹者,火瀉則水行,行水則火降矣,水火二義,並行不悖。」

 

《本草通玄》:「相火妄動而遺泄者,得澤瀉清之而精自藏氣虛下陷而精滑者,得澤瀉降之而精愈滑矣。」

 

《藥品化義》:「除濕熱,通淋濁,分消痞滿,透三焦蓄熱停水,此為利水第一良品。」

 

薏苡仁

 

【藥用】禾本科草本植物薏苡Coixlacryma-jobiL.var.ma-yuenRomanS-tapf的成熟種仁

 

【性味與歸經】甘、淡,微寒。歸脾、腎、肺經。

 

【功效】利水滲濕,健脾,除痹,排膿消癰。

 

【臨床應用】1.用於小便不利,水腫,腳氣,濕溫等症:

 

薏苡仁功能利水滲濕,作用較為緩弱,然而因其性屬微寒,

故可用於濕熱內蘊之症,對小便短赤,可與滑石、通草等同用;

對濕溫病邪在氣分,濕邪偏勝者,可與杏仁、蔻仁、竹葉、木通等同用。

本品又具健脾之功,用以治脾虛水腫、腳氣腫痛,配伍茯苓、白朮、木瓜、吳茱萸等同用。

 

2.用於泄瀉、帶下:

 

本品既能健脾,又能滲濕,故適用於脾虛有濕的泄瀉、帶下,可與白朮、茯苓等配伍。

 

3.用於濕滯痹痛、筋脈拘攣等症:

 

本品能祛除濕邪、緩和拘攣,故可用於濕滯皮肉筋脈引起的痹痛拘攣,常與桂枝、蒼朮等配合應用。

 

4.用於肺癰、腸癰:

 

薏苡仁上能清肺熱,下利腸胃濕熱,常用於內癰之症,具有排膿消癰之功。

治肺癰胸痛、咯吐膿痰可與鮮蘆根、冬瓜子、桃仁、魚腥草等配伍;治腸癰,可與敗醬草、附子等同用。

 

【處方用名】1.薏苡仁(薏米仁)、苡仁、米仁、生苡仁、生米仁(去殼晒乾用,清利濕熱宜生用)

 

2.炒薏苡仁(炒用,健脾宜炒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錢至一兩,煎服。

 

【按語】薏苡仁,甘淡微寒,入肺脾腎經,滲濕、健脾是其兩大功能。

利水滲濕以治小便不利,除濕利痹以治濕滯痹痛,且能健脾止瀉,

又能排膿消癰之效,性屬和平,滲而不峻,補而不膩。

乃清補淡滲之品,唯藥力和緩,且質地較重,故用量須倍於他藥。

 

茯苓與薏苡仁,均為甘淡平和之藥,滲濕健脾之品,惟茯苓兼入心經,具有寧心安神作用,

又可用於化除痰飲;薏苡仁則具排膿消癰之效,又為治濕痹常用之藥也。

 

【方劑舉例】三仁湯(《溫病條辨》):

苡仁、白豆蔻、杏仁、竹葉、通草、滑石、半夏、厚朴。

治溫病出起,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胸悶不飢,午後身熱。

 

【文獻摘錄】《本草綱目》:

「薏苡仁陽明藥也,能健脾,益胃。虛則補其母,故肺痿肺癰用之。

筋骨之病,以治陽明為本,故拘攣筋急,風痹者用之。土能生水除濕,故泄痢水腫用之。」

 

《本草經疏》:

「性燥能除濕,味甘能入脾補脾,兼淡能滲濕,

故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及風濕痹,除筋骨邪氣不仁,利腸胃,消水腫令人能食。」

 

《本草正》:「味淡甘,氣微涼,性微降而滲,故能去濕利水,以其去濕,

故能利關節,除腳氣,治痿弱拘攣濕痹,消水腫疼痛,利小便熱淋,亦殺蛔蟲。」

 

《本草新編》:「最善利水,不至損耗真陰之氣,凡濕盛在下身者,最適用之。」

 

燈心草

 

【藥用】燈心草科草本植物燈心草JuncuseffususL.的莖髓

 

【性味與歸經】甘、淡,微寒。歸心、肺、小腸經。

 

【功效】清熱利水,清心除煩。

 

【臨床應用】1.用於小便短赤

 

本品味淡性寒,功能清熱利水通淋,可用於濕熱內蘊,小便短赤或淋瀝澀痛之症,

但藥力較薄弱,適宜病情較輕者,或作清熱利水藥如木通、滑石藥的輔助品。

 

2.用於心熱煩燥,小兒夜啼

 

本品能清心火,使邪熱從小便而泄,用於心熱煩燥、小兒夜啼,可單味煎服或與清心安神藥同用。

 

此外,燈心草燒灰吹喉,可治喉痹。

 

【處方用名】1.燈心草、燈芯草、燈草、白燈草(去皮,晒乾用)

 

2.朱燈心(用硃砂拌勻,有清心安神的作用)

 

3.青黛拌登心草(用青黛拌勻,增強清熱作用)

 

4.燈心草灰(燜"火段"成黑灰,用於吹喉)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分至一錢,煎服;外用適量。本品質輕,內服用量不宜過大。

 

【方劑舉例】宣氣散(《丹溪心法》):木通、滑石、冬葵子、燈心草、梔子、甘草治小便癃閉急痛。

 

【文獻摘錄】《本草衍義補遺》:「治急喉痹,燒灰吹之甚捷。」

 

《本草綱目》:「降心火,止血通氣,散腫止渴。」

 

通草

 

【藥用】五加科灌木通脫木TetrapanaxpapyriferusHook.K.Koch的莖髓

 

【性味與歸經】甘、淡,寒。歸肺、胃經。

 

【功效】清熱利水,通乳。

 

【臨床功效】1.用於小便短赤,濕溫等症

 

通草淡滲利水,性寒清熱,功能清熱利水滲濕,可用於濕熱內蘊,小便短赤或淋瀝澀痛之症,

但氣味俱薄,作用緩弱,可配木通、滑石等同用;用治濕溫病症,可配薏苡仁、蔻仁;竹葉等同用。

 

2.用於乳汁稀少

 

本品通乳汁的功效與木通相似,為治乳汁不通火乳汁稀少常用之品,可與豬蹄、穿山甲、川芎、甘草等煎湯服。

 

【處方用名】通草、方通草、絲通草、穿方通(去皮,晒乾,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錢半,煎服。本品質輕,不宜用大量,孕婦禁用。

 

【方劑舉例】通草湯(《沉氏尊生》):

通草、木通、瞿麥、柴胡、桔梗、天花粉、青皮、白芷、連翹、赤芍、甘草。治諸淋。

 

梗通草

 

梗通草:即豆科植物合盟的莖髓。性味苦、平。歸肺、胃經。功效、用量、用法與通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