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物學 

 

葫蘆殼

 

【藥用】葫蘆科草本植物瓢瓜LagenariasicerariaMolinastanoll.的成熟果皮。

 

【性味與歸經】甘,平。歸心、小腸經。

 

【功效】利水消腫

 

【臨床應用】用於水腫腹水、腳氣腫痛等症。

 

本品功能滲濕利水,善能消除水腫,故適用於面目浮腫、大腹水腫等症,

常與豬苓、茯苓、澤瀉等藥同用。還可以治療晚期血吸蟲病形成腹水的病症。

 

【處方用名】葫蘆殼、陳葫蘆(洗淨,晒乾,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一兩,煎服。

 

冬瓜皮

 

【藥用】葫蘆科草本植物冬瓜BenincasahispidaThumb.Cogn.的外層果皮。

 

【性味與歸經】甘,微寒。歸脾、胃、大腸、小腸經。

 

【功效】利水消腫

 

【臨床應用】用於水腫、小便不利等症

 

本品主要作用於水腫,有通利小便、排出水濕以消除腫脹之功,

一般用作利水輔助之品,常配合茯苓皮、澤瀉、豬苓等藥同用。

 

【處方用名】冬瓜皮(洗淨,晒乾,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一兩,煎服。

 

冬瓜子

 

冬瓜子:即冬瓜的種子。性味甘,寒。功能清肺、化痰、排膿。

適用於肺熱咳嗽、肺癰、腸癰等病症。一般用量三錢至一兩,煎服。

 

澤漆

 

【藥用】大戟科草本植物澤漆EuphorbiahelioscopiaL.的地上部份。

 

【性味與歸經】辛、苦,微寒;有毒。歸肺、小腸、大腸經。

 

【功效】利水消腫,化痰散結。

 

【臨床應用】1.用於水腫,腹水等症。

 

本品苦寒下降,具有較強的利水退腫功效,適用於大腹水腫、面目四肢浮腫,

單用有效,也可與白朮、茯苓等藥配合同用。

 

2.用於瘰歷結核、肺熱咳嗽、痰飲喘咳等症。

 

澤漆又有化痰散結的做用。治療瘰歷結核,熬膏內服,如已潰破,行成瘺管,

可用鮮草煎膏浸紗布塞入創口。用於肺熱咳嗽,咯痰黃稠及痰飲喘咳等症,

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可單用或配合魚腥草、矮地茶、黃芩等同用。

 

此外,本品又能殺蟲,用於癬瘡,可用本品搗汁塗患處。

 

【處方用名】澤漆(洗淨,晒乾,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澤漆湯(《證治準繩》):

澤漆、桑白皮、郁李仁、陳皮、白朮、杏仁、人蔘。治痢後腫滿,氣急喘嗽,小便如血。

 

Ⅱ號抗癆煎劑(《全國中草藥新醫療法展覽會技術資料選編》):澤漆、百部、蒲公英、甘草。治肺結核。

 

螻蛄

 

【藥用】螻蛄科昆蟲螻蛄GryllotalpaafricanaPalisotetBeaurois或華北螻蛄GunispinaSaussure的成蟲全體。

 

【性味與歸經】咸,寒。有小毒。歸膀胱、大腸、小腸經。

 

【功效】利水消腫。

 

【臨床應用】用於水腫、腹水、小便不利等症。

 

本品有較強的利水消腫作用,故適用於大腹水腫、小便不利等實症,

可與大戟、芫花等配伍。如用治尿閉,可用螻蛄焙焦,趁熱研碎,用黃酒或開水調服。

 

【處方用名】螻蛄(晒乾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至五隻,煎服。研末服,每次至二隻。體虛者不宜用。

 

【方劑舉例】半邊散(《普濟方》):土狗(即螻蛄)、大戟、芫花、甘遂、大黃。治水病。

 

茵陳蒿

 

【藥用】菊科草本植物濱蒿ArtemisiascopariaWaldst.etkit.或茵陳蒿A.CapillarisThumb的幼苗。

 

【性味與歸經】苦,微寒。歸脾、胃、肝、膽經。

 

【功效】清熱利濕,退黃疸。

 

【臨床應用】用於濕熱黃疸

 

茵陳苦泄下降,功專清利濕熱,為治黃疸之要藥,

主要用於濕熱熏蒸而發生黃疸的病症,可單用一味,大劑量煎湯內服;

亦可配合大黃、梔子等同用。若小便不利顯著者,又可與澤瀉、豬苓等配伍。

本品退黃疸之效甚佳,故除用於濕熱黃疸之外,對於因受寒濕或素體陽虛發生的陰黃病症,也可應用。

但須配合溫中祛寒之品如附子、乾薑等藥同用,以奏除陰寒而退黃疸的作用。

 

【處方用名】茵陳蒿、茵陳、綿茵陳、西茵陳(洗淨,晒乾,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一兩,煎服。

 

【按語】1.茵陳蒿苦寒清熱利濕,功專治療黃疸,力佳效宏,

且隨佐使之寒熱,而能理黃症之陰陽,故為臨床所常用。

雖入利水之類,略有滲濕之功,然通利小便作用,並不顯著。

現據藥理研究,本品有利疸作用,能增加膽汁分泌,並有解熱作用,

足以證明數千年來的臨床實驗經驗,確屬寶貴。

 

2.古人認為黃膽的形成,是由於脾胃濕熱蘊積所致,故以其為脾胃經藥;

然濕熱必熏蒸肝膽,致膽之外溢而現黃疸,

故近人又認為,本品歸經與肝膽攸關,此乃認識之發展,且與實際相符合,所當於與以公認者。

 

3.茵陳雖為退黃要藥,近人又用治急性無黃疸性肝炎,凡屬濕熱所致,亦能奏效,則又不必拘之於退黃矣。

 

【方劑舉例】1.茵陳蒿湯(《傷寒論》):茵陳、梔子、大黃。治傷寒八、九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

 

2.茵陳四逆湯(《玉機微義》):茵陳、附子、乾薑、灸甘草。治寒濕陰黃,手足逆冷,脈沉微細等。

 

3.膽郁通(《全國中草藥新醫療法展覽會技術資料選編》):茵陳、鬱金、甘草。治小兒急性傳染性肝炎。

 

【文獻摘錄】《本草經疏》:

「茵陳,其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通身發黃,小便不利及頭熱,皆濕熱在陽明、太陰所生病也。

苦寒能燥濕除熱,濕熱去,則諸症自退矣。除濕散熱結之要藥也。」

 

《本草鉤述元》:「發陳致新,與他味之逐濕熱者殊,而滲利為功者,尤難相匹。」

 

《本草圖解》:「發黃有陰陽兩種,茵陳同梔子、黃柏以治陽黃,同附子、乾薑以治陰黃。

總之,茵陳為君,隨佐使之寒熱而理黃證之陰陽也。」

 

鈴茵陳

 

鈴茵陳:即玄參科草本植物姻行草之全草。

功用與茵陳蒿相似,但在北方許多地區將此品作為"劉寄奴"使用。

 

水滲濕藥地耳草

 

 

【藥用】藤黃科草本植物地耳草HypericumiaponicumThumb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甘、苦,涼。歸肝、膽經。

 

【功效】利濕退黃,清熱解毒,活血消腫。

 

【臨床應用】1.用於濕熱黃疸

 

本品能入肝膽,功能清熱利濕,用治濕熱黃疸,具有良好療效,可配合茵陳、金錢草等同用。

 

2.用於瘡瘍腫痛,毒蛇咬傷等症

 

本品有清熱解毒作用,治療瘡癤腫毒或毒蛇咬傷,可用鮮草煎服,另用鮮草適量,洗淨,搗爛外敷。

 

3.用於跌仆傷痛

 

本品又能活血消腫,用治跌仆損傷,除煎湯內服外,還可用鮮草適量,搗爛外敷。

 

【處方用名】地耳草田基黃(洗淨,晒乾,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一兩,煎服,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肝三方(上海中醫學院附屬岳陽醫院):

田基黃、崗稔根、灸鱉甲、丹參治肝炎,谷丙轉氨媒正常,而其它項目不良者。

 

利水滲濕藥垂盆草

 

【藥用】景天科草本植物垂盆草SedumsarmentoswrBge.的新鮮或乾燥全草。

 

【性味與歸經】甘、淡、微酸,涼。歸肝、膽、小腸經。

 

【功效】利濕退黃,清熱解毒。

 

【臨床應用】1.用於濕熱黃膽

 

本品能入肝膽,具有清熱利濕作用,可用治濕熱黃膽之症。

近年來,臨床上單用本品治療肝炎

(包括急性黃膽性肝炎、急性無黃膽性肝炎、以及綿延性肝炎、慢性肝炎的活動期),

對降低血清轉氨媒有一定的作用,且可使患者的口苦、胃口不好、小便黃赤等濕熱症状減輕或是消除。

 

2.用於瘡瘍腫痛,毒蛇咬傷等症

 

垂盆草具有良好的清熱解毒功效,用於癰腫初起,除煎湯內服外,同時用鮮草洗淨搗爛外敷,可消癰退腫。

垂盆草有善解蛇毒,為民間治療毒蛇咬傷的常用藥品,可單用鮮草洗淨導爛絞汁內服;

也可配合半枝蓮、野菊花、鬼針草、車前草、生大黃等藥煎湯內服,並可用治水火燙傷之症。

 

【處方用名】垂盆草(洗淨,晒乾,切碎用)、鮮垂盆草(鮮者,作用較好)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一兩,煎服;

鮮草一兩至二兩,大劑量可用四兩至八兩,煎服或洗淨絞汁服。外用適量。

 

【按語】垂盆草原為民間治瘡癰及毒蛇咬傷的常用草藥,但因一般中藥店不備,故過去在臨床上殊少應用。

近年來發現本品可用治傳染性肝炎,對降低轉氨有良好的近期療效;

跟據臨床觀察,有些病員在停藥後又有轉氨媒升高的現象,為了提高療效,有待進一步研究。

 

其它具有利水滲濕作用的藥物 

 

1.利水滲濕:平地木(化痰止咳平喘藥)、地龍(平肝息風藥)、檳榔(驅蟲藥)、茅根(止血藥)、白朮(補虛藥)

 

2.清熱利水:鴨拓草、竹葉、西瓜皮(清熱藥)

 

3.利濕退黃:梔子(清熱藥)、虎杖(祛風濕藥)

 

4.利水消腫藥:麻黃、香薷、浮萍(解表藥)、半枝蓮、半邊蓮(清熱藥)、郁李仁(瀉下藥)、

防己、五加皮、接骨木(祛風濕藥)、路路通、大腹皮(理氣藥)、澤蘭、馬邊草、

益母草(活血祛瘀藥)、葶藶子、桑白皮(化痰止咳平喘藥)、黃耆(補虛藥)。

 

5.利水通淋:白花蛇舌草、白薇(清熱藥)、牛膝(活血祛瘀藥)、琥珀(安神藥)、苧麻根(止血藥)

 

化濕藥

 

凡功能化除濕濁,醒悅脾胃的藥物,稱為化濕藥。

 

化濕藥,大多氣味芳香,故又稱為「芳香化濕藥」。

使用化濕藥後,可以使濕化除,從而解除濕困脾胃的症状,所以又稱為「化濕醒脾藥」或「化濕悅脾藥」。

 

脾胃為後天之本,主運化,喜燥而惡濕,愛暖而悅芳香,易為濕邪所困,濕困脾胃

(又稱濕阻中焦)則脾胃功能失常,化濕藥能宣化濕濁,醒悅脾胃而使脾運復健,

故在臨床應用上具有重要意義。

 

化濕藥主要適用於濕困脾胃、身體倦怠、脘腹脹悶、胃納不馨、口甘多涎、

大便溏薄、舌苔白膩等症。此外,對濕溫、暑溫諸症亦有治療作用。

 

化濕藥性味大都辛溫,歸入脾胃,而且氣味芳香,性屬溫燥或偏於溫燥。

 

化濕藥應用注意事項

 

1.化濕藥的功效有化濕、燥濕之不同,說明作用有緩弱、強烈之異,

應跟據濕阻中焦之程度適當選用,以免病重藥輕或病輕藥重之弊。

 

2.化濕藥主要用於寒濕中阻之症,常配合溫里藥同用;

如為濕熱之症,須配合清熱燥濕藥同用。

此外,如兼氣滯,可配行氣藥;脾胃失運,可配健脾和胃藥;如濕邪較重,還可與利水滲濕藥相配伍。

 

3.化濕藥功能化濕、燥濕,易於耗陰傷津,故陰虛津少,舌絳光剝者宜慎用。

 

4.化濕藥物多含揮髮油成分而氣味芳香,煎煮過久可降低或喪失療效,故不宜久煎,有的則應後下。

 

藿香

 

【藥用】唇形科草本植物廣藿香PogostemincablinBlancoBenth.

或藿香AgastacherugosusFisch.etMeyO.Ktze.的地上部份。

 

【性味與歸經】辛,溫。歸脾、胃、肺經。

 

【功效】化脾醒濕,辟穢和中,解暑,發表。

 

【臨床應用】1.用於濕阻脾胃、脘腹脹滿、濕溫初起等症

 

藿香氣味芳香,功能醒脾化濕,為芳化濕濁之要藥,

故適用於濕阻中焦、脘悶納呆之症候,在臨床上常與佩蘭等同用。

用於濕溫出起,可配薄荷、茵陳、黃芩等同用。

 

2.用於嘔吐、泄瀉等症。

 

藿香芳香辟穢濁而能和理脾胃,適用於感受穢濁、嘔吐泄瀉之症,

可配蘇葉、半夏、厚朴、陳皮等同用。對於胃寒嘔吐之症,可配半夏同用;

如濕熱者,可配黃蓮、竹茹;脾胃虛弱者,可配党參、甘草;妊娠嘔吐,可配砂仁同用。

 

3.用於暑濕症。

 

藿香微溫,化濕而不燥熱,又善於解暑,為解暑要藥。

其治暑濕之症,不論偏寒、偏熱,都可應用,臨床經常與佩蘭配伍同用。

 

4.用於發熱惡寒、惡寒發熱、胸脘滿悶等症。

 

本品既能化濕,又能解表,故適用於外感風寒兼有濕阻中焦的症候,常配伍紫蘇、陳皮等同用。

 

此外,可治鼻淵,常可配豬膽汁等同用。

 

【處方用名】藿香、土藿香(洗淨,晒乾,切碎用)

 

廣藿香(產廣東者,一般認為功效較好。洗淨,晒乾,切碎用)

 

鮮藿香(新鮮者,洗淨,切碎用。主要用於解暑)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鮮者加倍,煎服。

 

【按語】1.藿香氣味芳香化濕辟穢而和脾胃,性味辛溫,散表邪而除表證,

兼能解除暑邪,為夏令要藥,鮮者尤佳。又治鼻淵,頗有良效。

而辛香而不過散,溫熙而不燥烈,故為臨床常用藥也。

 

2.紫蘇與藿香皆有發表和中的作用,紫蘇長於散寒解表,且能安胎、解魚蟹毒;

藿香長於化濕醒脾,且能解暑、治鼻淵。

 

3.香薷與藿香皆為既能發表,又能解暑之藥而香薷散寒解表力佳,且能行水消腫;

藿香則化濕醒脾力優,且能治鼻淵。

 

【方劑舉例】藿香正氣散(《和局方劑》):

藿香、厚朴、陳皮、大腹皮、桔梗、半夏、白芷、茯苓、蘇葉、甘草。

治外感不正之氣,內傷飲食,頭痛發熱,或霍亂吐瀉,或發瘧疾。

 

不換金正氣散(《和局方劑》):藿香、法半夏、蒼朮、厚朴、陳皮、甘草。治濕濁內阻兼有外感。

 

【文獻選錄】《藥品化義》:

「其氣方香,善行胃氣,以此調中,治嘔吐霍亂,以此快氣,除穢惡痞悶。

且香能和合五臟,若脾胃不和,用之助胃而進飲食,有醒脾開胃之功。」

 

《本草正義》:

「清芬微溫,善理中州濕濁痰涎,為醒脾外胃,振動清陽妙品。

......霍亂心腹痛者,濕濁阻滯,傷及脾土清陽之氣則猝然撩亂,而吐瀉絞痛,

芳香能助中州清氣,勝濕辟穢,故為暑濕時令要藥。」

 

「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溫熙而不偏於燥熱,能袪除陰霾濕邪,而助脾胃正氣,

為濕困脾陽,怠倦乏力,飲食不甘,舌苔濁垢者最捷之藥。亦辟穢惡,解時行疫氣。」

 

「藿香雖不燥烈,然究是以氣用事,惟舌有濁垢而漾漾欲泛者為佳。若舌燥光滑,津液不布者,咸非所宜。」

 

佩蘭

 

【藥用】菊科草本植物佩蘭EurpatoriumfortuneiTurcz.的地上部份。

 

【性味與歸經】辛,平。歸脾、胃經。

 

【功效】化濕醒脾,解暑。

 

【臨床應用】1.用於濕阻脾胃、脘腹脹滿、濕溫初起,以及口中甜膩等症。

 

佩蘭氣味芳香,善於化濕醒脾,功效與藿香相似,治療濕阻脾胃症候,兩藥往往相須為用。

本品氣味清香,性平不溫,故又為治療濕溫病症要藥,

常與藿香、黃芩、苡仁等藥配合應用。此外,又適用於濕熱內阻、口中甜膩多涎、口氣腐臭之症。

 

2.用於暑濕症。

 

佩蘭能醒暑化濕,用於內蘊、畏寒、發熱、頭脹、胸悶、胃獃等症,常配合藿香、厚朴、荷葉同用。

 

【處方用名】佩蘭、佩蘭葉、陳佩蘭(洗淨,晒乾,切碎用)、鮮佩蘭(新鮮者,洗淨,切碎用。主要用以解暑)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鮮者加倍,煎服。

 

【按語】1.佩蘭《本經》稱蘭草,性味辛平,氣味方香,專入脾胃,有化濕悅脾之效,

有能解暑,為治療暑濕內蘊之藥,其為脾癉要藥,亦去化濕之功。鮮品用於夏令作用尤佳。

 

2.藿香與佩蘭均能化濕和中、解除暑熱,故臨床往往相須配用,

但藿香性偏辛溫,又能祛風寒、治鼻淵;佩蘭則性屬辛平,又為濕溫、脾癉之要藥。

 

【方劑舉例】芳香化濁法(《時病論》):

佩蘭、藿香、陳皮、制半夏、大腹皮、厚朴、荷葉。治夏月霉濕,胸腹滿悶,氣機不暢。

 

辛苦香淡湯(《濕溫大論》):

佩蘭、藿香、川朴、半夏、黃芩、黃連、枳實、滑石、苡仁。治濕溫症。

 

【文獻摘錄】《素問?奇病論》:

「津液在脾,故令人口乾也,此肥美之所發也。......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本草綱目》:「按『素問』雲,五味入口,藏於脾胃,以行其精氣,津液在脾,令人口甘,

此肥美所發也,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本草經疏》:「肺主氣,肺氣鬱結,則上竅閉而下竅不通,胃主納水谷,胃氣郁滯,

則水唋不以時化而為痰癖,蘭草辛平能散結滯,芬芳能除穢惡,

則上來諸症自療,大多開胃除惡,清肺消痰,散鬱結之聖藥也。」

 

砂仁

 

【藥用】姜科草本植物陽春砂

AmonumvillqsumLouv.或海南砂A.longiligulare T.L.Wu或縮砂A.xanthioidesWall.的成熟果實。

 

【性味與歸經】辛,溫。歸脾、胃、腎經。

 

【功效】化濕行氣,溫中止瀉,安胎。

 

【臨床應用】1.用於濕阻否胃,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嘔吐泄瀉等症。

 

砂仁氣味芳香,辛溫通散,善於化濕行氣,為醒脾和胃之良藥,

對於濕阻脾胃引起的食欲不振及嘔吐泄瀉等症,常配合白朮、陳皮等同用;

對於脾胃氣滯、脘腹脹滿,常配合陳皮、厚朴、木香等同用;對於脾虛氣滯,可與党參、白朮等同用。

 

2.用於脾胃虛寒,腹痛泄瀉。

 

砂仁辛溫入脾,能溫中止瀉,常用於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泄瀉,多與溫中祛寒的乾薑、熟附子,陳皮等同用。

 

3.用於妊娠惡阻,胎動不安

 

砂仁又能安胎,故適用於胎動不安,妊娠惡阻等症。

臨床上用治胎動不安,常配合白朮、蘇梗等同用;治妊娠惡阻,可配合半夏、竹茹等同用。

 

【處方用名】縮砂仁、西砂仁(產國外,質較差,去殼,打碎用)、春砂仁、

陽春紗(產廣東陽春縣者,質佳。春砂仁,附去殼者;陽春砂,附帶殼者。打碎用)、

砂全殼砂(帶殼的西砂仁,打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二錢,煎服,入湯劑宜後下。

 

【按語】1.砂仁氣味辛溫,氣味芳香,化濕而能行氣,

故治濕阻中焦,脾胃氣滯,溫中而能止瀉,故治寒濕為患,大便泄瀉。

更有行氣安胎之功,能治胎動、惡阻諸症。以其入脾胃腎經,故為中下焦寒濕氣滯要藥。

 

2.前人臨床處方應用熟地黃又恐其滋膩妨胃,每以砂仁拌用,誠有補而兼行之利,

維亦可另用佐之,不必拘於相拌而施之。

 

【方劑舉例】香砂六君湯(《醫方集解》):

木香、砂仁、人蔘、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半夏。治氣虛痰飲,嘔吐痞悶,脾胃不和。

 

【文獻摘錄】《珍珠囊》:「治脾胃氣結治不散。」

 

《日華子本草》:「治一切氣,霍亂轉筋,心腹痛。」

 

《本草經疏》:「氣味辛溫而芬芳,香氣入脾,辛能潤腎,故為開脾胃之要藥,

和中氣之正品,若兼腎虛,氣不歸元,非此為嚮導不濟。」

 

「若咳嗽多緣肺熱,則此藥不應用矣。」

 

《本草匯言》:「溫中和氣之藥也。

若上焦之氣梗逆而不下,下焦之氣抑遏而不上,中焦之氣凝聚而不舒,用砂仁治之,奏效最捷。

然古方多用以安胎何也?蓋氣結則痛,氣逆則胎動不安,

此藥辛香而散,溫而不烈,利而不削,和而不爭,通暢三焦,溫行六腑,暖肺醒脾,

養胃養腎,舒達肝膽不順不平之氣,所以善安胎也。」

 

《玉揪藥解》:「和中調氣,行郁消滯,降胃陰而下食,達脾陰而化谷,

嘔吐與泄瀉皆良,咳嗽與痰飲俱妙。善療噎膈,能安胎妊,調上焦之酸腐,利下氣之穢濁。

清升濁降,全賴中氣,中氣非旺,則樞軸不轉,脾陷謂逆。」

 

砂仁殼

 

砂仁殼:即陽春砂或縮砂的果殼。

性味、功效與砂仁相同,但溫性略減,力較薄弱。

適用於脾胃氣滯、脘腹脹滿,嘔惡等症。一般用量一錢至二錢,煎服。

 

砂仁花

 

砂仁花:即陽春砂的乾燥花。功用及用量同砂仁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