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物學 

 

白豆蔻

 

【藥用】姜科草本植物白豆蔻

AmonumKravanhPirreexGagnep.或爪哇白豆蔻A.compactumSolandexMaton的成熟果實。

 

【性味與歸經】辛,溫。歸肺、脾、胃經。

 

【功效】化濕行氣,溫中止嘔。

 

【臨床應用】1.用於濕阻脾胃,脘腹脹滿,不思飲食,胸悶氣滯,以及濕溫初起等症。

 

白豆蔻氣味芳香,辛溫通散,功能化濕醒脾,兼能行氣對濕阻氣滯作用較好,

可與蒼朮、半夏、陳皮等同用。

本品氣清上浮,能入肺經,又可用於氣滯胸悶之症,可配厚朴、枳殼等同用。

此外,還可用於濕溫初起,如屬熱盛者可配黃芩、連翹、竹葉等同用;

濕重者可合淡滲利濕之品如滑石、苡仁、通草等同用。

 

2.用於噁心嘔吐。

 

白豆蔻能溫中散寒,具有止嘔作用,用治胃寒嘔惡,

常合半夏、藿香、生薑等同用。治小兒胃寒吐乳,可配砂仁、甘草共研細末,常滲口中。

 

【處方用名】白豆蔻、豆蔻、紫豆蔻(帶殼,打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二錢,入湯劑宜後下。

 

【按語】1.白豆蔻辛溫而不熱,芳香而氣清,入肺經宣滯寬胸,

入脾胃化濕行氣,溫中而能止嘔,為中上二焦寒濕氣滯之要藥。

 

2.砂仁與白豆蔻,性味相同,皆入脾胃,均有化濕醒脾、行氣寬中作用,

惟砂仁芳香而氣濁,能溫中止瀉,且入腎經,適用於中下二寒濕氣滯,尚有安胎作用;

白豆蔻芳香而氣清,能溫中止嘔,且入肺經,適用於中上二焦寒濕氣滯之症。

 

【方劑舉例】白豆蔻湯(《沉氏遵生》):白豆蔻、藿香、陳皮、生薑。治反胃嘔吐。

 

【文獻摘錄】《開寶本草》:「主積冷氣,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氣。」

 

《醫學啟源》:「《主治秘要》

雲,肺金本藥,散胸中滯氣,感寒腹痛,溫暖脾胃,赤眼暴發,白睛紅者。」

 

《本草經疏》:「主積冷氣及傷積吐逆,因寒反胃。

暖能消物,故有主消谷;溫能通行,故主下氣。

東垣用以散肺中滯氣,寬膈進食,去白睛翳膜,散滯之功也。」

 

《玉揪藥解》:「最驅膈上郁濁,極療噁心嘔穢,嚼之辛涼,清肅肺腑,郁煩應時開爽。」

 

《本草求真》:「本與縮砂密一類,氣味既同,功亦莫別,

然此另有一清爽妙氣,上入肺經氣分,而為肺家散氣要藥;

其辛溫香竄,流行三焦,溫暖脾胃,......不似縮砂密辛溫香竄兼苦,

功專和胃、醒脾、調中,而於肺、腎其它部則止兼而及之也。」

 

豆蔻殼 

 

豆蔻殼:即白豆蔻的果殼。工用與豆蔻相同,但溫性略減,力亦較弱。

適用於寒濕氣滯、脘腹脹悶、胃呆、嘔吐等症。一般用量一錢至二錢,煎服

 

豆蔻花  

 

【藥用】菊科草本植物茅蒼朮

AtractlodeslanceaThunb.DC.或北蒼朮A.chinensisDC.Koidz.或關蒼朮A.japonicaKoidz.exKitam的根莖。

 

【性味與歸經】辛、苦,溫。歸脾、胃經。

 

【功效】燥濕健脾,祛風濕,解表,明目。

 

【臨床應用】1.用於濕阻脾胃、脘腹脹滿,寒濕白帶,濕溫病以及濕熱下注、腳膝腫痛、痿軟無力等症。

蒼朮

 

蒼朮溫燥而辛烈,主要用於寒濕較重的症候一般以舌苔白膩厚濁作為選用的依據。

由於其燥濕力強,濕去則脾胃得以健運,故稱其功用燥濕健脾。

臨床用治濕阻脾胃,而見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倦怠乏力、舌苔白膩厚濁等症,

常與厚朴、陳皮等配伍應用;

用治寒濕白帶,可配白芷同用。本品雖屬溫燥之品,然燥濕力強,

又每配合清熱之品以治濕熱為患之證,如濕熱白帶,又可配知母、苦參、墓頭回;

濕熱下注、腳膝腫痛、痿軟無力,可配黃柏、牛膝、苡仁等同用;濕溫病證可配石膏、知母等同用。

 

2.用於風濕痹痛、肢體關節疼痛。

 

本品既能溫燥除濕,又能辛散祛風,散除經絡肢體的風濕之邪,

對寒濕偏重的痹痛尤為適宜,可配合羌活、獨活等同用。

 

3.用於風寒表證。

 

本品辛散,兼能散寒解表,

適用於感受風寒濕邪的頭痛、身痛、無汗等症,常與羌活、細辛、防風等同用。

 

4.用於夜盲、眼目昏澀。

 

蒼朮生用有明目之功,為治夜盲要藥,可與豬肝或羊肝、石決明等配伍同用。

 

此外,本品氣味芳香,又能辟穢,民間每於夏曆端午節用蒼朮與白芷在室內同燃,用以辟疫。

經近人實驗,此法確能起到消毒殺菌的作用。

 

【處方用名】制蒼朮(用米泔水浸透,再蒸黑,減少辛燥之性。)

 

炒蒼朮(用麩皮拌炒至微黃色為度,減少它辛燥之性。)

 

生蒼朮(用米泔水浸潤,切片,晒乾。藥性較辛燥。)

 

茅朮、炒茅朮、焦茅朮、灸茅朮(麩皮拌炒)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1.蒼朮苦溫,能入脾胃,燥濕健脾,以除寒濕中阻之症;

辛香且主行散,祛風勝濕,以治風濕痹痛之候。兼能發散除風濕在表,且可明目愈雀目夜盲。

 

2.蒼朮性偏溫燥,易於傷陰,以濕濁內阻、舌苔厚膩者用之為宜。

如陰虛有熱、大便燥結及多汗者,不宜應用。然雀目夜盲之症則不必拘於有濕才可應用的說法。

 

【方劑舉例】平胃散(《和局方劑》):

蒼朮、知母、陳皮、甘草治嘔吐腹瀉,上腹部痞滿疼痛。

 

二妙散(《丹溪心法》):蒼朮、黃柏。治下肢紅腫疼痛,痿弱無力。

 

白虎加蒼朮湯(《活人書》):石膏、知母、甘草、粳米、蒼朮。治濕溫,汗多,身重足冷;

或濕痹化熱,以及夏秋季高熱,具頭重如裹,胸悶,口可不欲飲,關節疼痛,舌苔白膩者。

 

神朮散(《和局方劑》):蒼朮、高本、白芷、細辛、羌活、川芎、甘草、生薑、蔥白。

治外感風寒濕邪,發熱惡寒,頭痛項強,肢體酸痛者。

 

【文獻摘錄】《本草通玄》:「寬中發汗,其功勝於白朮,補中除濕,其力不勝白朮。

大抵卑堅之土,宜以白朮以培之,敦阜之土,宜於蒼朮以平之。」

 

《藥品化義》:「味主辛散,性溫而燥,燥可去濕,專入脾胃,

主治風寒濕氣,山嵐瘴氣,皮膚水腫,皆辛烈逐邪之氣也。

統治三部之濕,若濕在上焦,易生濕痰,以此燥濕行痰;

濕在中焦,滯氣作瀉,以此寬中健脾;

濕在下部,足膝痿軟,以此同黃柏治痿,能另足膝有力;

取其辛散氣雄,用之散邪發汗,極其暢快。」

 

《本草正義》:「氣味雄厚,較白朮愈猛,能切上切下,燥濕而宣化痰飲,芳香辟穢,勝四時不正之氣;

故時疫之病多用之。最能驅除穢濁惡氣,陰霾之域,久曠之屋,宜焚此物而後居人,亦此意也。

凡濕困脾陽,倦怠嗜臥,胸膈滿悶,甚則??脹而舌濁厚膩者,非茅朮芳香猛烈,不能開泄,而痰飲瀰漫亦非此不化。......而脾家郁濕,或為??脹,或為腫滿,或為瀉泄瘧痢,或下流而足重跗腫,或積滯而二便不利,

及濕熱鬱蒸,發為瘡瘍流注,或寒濕互結,發為陰疽酸痛,

但有什濁不可見證,茅朮一味,最為必需之品。是合內外各病,皆有大用者。」

 

厚朴

 

【藥用】木蘭科喬木厚朴

MagnoliaofficinalisRshdetWils.或凹葉厚朴M.offcinalisRend.etWils.var.bilobaRehd.et.Wils.的干皮、根皮及枝皮。

 

【性味與歸經】苦、辛,溫。歸脾、胃、肺、大腸經。

 

【功效】燥濕行氣,降逆平喘。

 

【臨床應用】1.用於濕阻脾胃、脘腹脹滿以及氣滯胸腹脹痛,便秘腹脹,梅核氣等症。

 

厚朴既能溫燥寒濕,又能行氣寬中,為消脹除滿之要藥,

常與蒼朮、陳皮等配合用於濕困脾胃、脘腹致脹滿等症。

本品行氣作用較佳,對氣滯胸腹脹痛,可配木香、枳殼同用;

便秘腹脹,可配大黃、枳實同用;治痰氣互結梅核氣,可配蘇葉、半夏等同用。

 

2.用於痰都咳嗽等症。

 

厚朴又能溫化痰濕,下氣降逆,故可用於痰濕內蘊、胸悶喘咳,常與蘇子、半夏,或麻黃、杏仁等同用。

 

【處方用名】厚朴、制川朴、制厚朴

(用生薑、蘇葉煎汁,趁熱拌入,吸勻拌透,乾燥後用。以增強溫中散寒之功。)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1.厚朴苦溫,性燥味辛善散,能燥除脾家之濕濁,行散胸腹之氣滯,

無論有形、無形,凡屬脹悶之症咸可用之,為燥濕行氣、除滿消脹之良藥。

復能下氣平喘,以治痰濕咳喘之症,但內熱津枯者忌用。

 

2.蒼朮、厚朴苦辛而溫,性均溫燥,善治寒濕中阻之症,唯蒼朮燥性較烈,燥濕而健脾,

且能祛風勝濕以治痹痛、發散以解表、明目而治夜盲之證;

厚朴則燥濕以行氣,除滿消脹之力佳,且能下氣平喘以治喘咳之疾。

 

【方劑舉例】厚朴三物湯(《金匱要略》):

厚朴、大黃、枳實。治腹滿而大便秘者。

 

半夏厚朴湯(《金匱要略》):半夏、厚朴、茯苓、紫蘇、生薑。

治七情鬱結,痰涎凝聚,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悶不舒的「梅核氣」;

或痰濕壅阻,胸滿氣急;或中脘痞痛,伴有嘔吐者。

 

連朴飲(《霍亂論》):厚朴、川連、石菖蒲、制半夏、香豉、焦山梔、蘆根。

治濕熱蘊伏而成霍亂,兼能行濕滌痰。

 

心腹氣痛丸(《上海市藥品標準》):

麝香、冰片、硃砂、珍珠、琥珀、木香、佛手、川朴、陳皮、沉香、降香、橘紅、桃仁、三棱、莪朮、

乳香、蒲藥、延胡索、鬱金、雞內金。治氣滯不舒,胸腹脹痛,突然發作者。

 

【文獻摘錄】《本草經疏》:「氣味辛溫,性復大熱,其功長於泄結散滿,溫暖脾胃,

一切飲食停積,氣壅暴脹,與夫冷氣、逆氣、積年冷氣入腹,腸鳴,虛吼,痰飲吐沫,胃冷嘔逆

 

,腹痛泄瀉及脾胃狀實之人,偶感風寒,氣實人誤服參、耆致成喘脹,誠為要藥。

然而性專消導,散而不收,略無補益之功。」

 

《本草匯言》:「寬中化滯,平胃氣之藥也。凡氣滯於中,郁而不散,

食積於胃,羈而不行,或濕郁滯而不去,濕痰聚而不清,用厚朴之溫可以燥濕,辛可以清痰,苦可以下氣也。」

 

《醫學衷中參西錄》:「治胃氣上逆,噁心嘔穢,胃氣鬱結脹滿疼痛,為溫中下氣之要藥。

為其性溫味又兼辛,其力不但下行,又能上升外達。」

 

厚朴花

 

厚朴花:即厚朴的花蕾。功能寬中利氣,化濕開郁,

適用於濕阻氣滯所致的胸痞滿及肝胃氣鬱、胃脘疼痛等症。一般用量一錢至二錢,煎服。

 

草豆蔻

 

【藥用】姜科草本植物草豆蔻AlpiniaKatsumadaiHayata的近成熟種子。

 

【性味與歸經】辛,溫。歸脾、胃經。

 

【功效】燥濕行氣,溫胃止嘔。

 

【臨床應用】1.用於濕阻脾胃、脘腹脹滿。

 

本品性味辛溫,氣味芳香,而溫燥之性較強,功能燥濕行氣,

可用於濕阻脾胃之脘腹脹滿,尤以寒濕偏盛者為宜,常與川、仆砂仁、陳皮等配合應用。

 

2.用於寒濕嘔吐。

 

本品辛溫散寒,專入脾胃,又能溫中止嘔,用治寒濕郁滯嘔吐,

常與半夏、生薑等配伍應用。若是寒濕腳氣兼有嘔吐者可配吳茱萸、檳榔等同用。

 

【處方用名】草豆蔻(打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二錢,煎服。

 

【方劑舉例】草豆蔻散(《證治準繩》):

草豆蔻、紫蘇、赤茯苓、前胡、木通、檳榔、吳茱萸、半夏、枳實。治腳氣嘔逆,胸中滿悶,不下飲食。

 

【文獻摘錄】《本草衍義補遺》:「草豆蔻性溫,能散滯氣,消膈上痰。

若明知身受寒邪,日食寒物,胃脘作疼,方可溫散,用之如鼓應桴;或濕痰鬱結成病者,亦效。」

 

《名醫別錄》:「主溫中,心腹痛,嘔吐,去口臭氣。」

 

《本草綱目》:「豆蔻治病,取其辛熱浮散,能入太陰、陽明、除寒燥濕,開郁化食之力而已。」

 

草果 

 

【藥用】姜科草本植物草果Amomumtaso-kocrevostetLemarie的成熟果實。

 

【性味與歸經】辛,溫。歸脾、胃經。

 

【功效】燥濕散寒,截瘧。

 

【臨床應用】1.用於寒濕中阻、脘腹脹滿、吐瀉等症

 

草果香濃辛烈,有較強的燥濕散寒功效,可用於寒濕阻滯脾胃、脘腹脹滿;

疼痛及嘔吐腹瀉等症,可與草豆蔻、厚朴、蒼朮等同用。

 

2.用於瘧疾。

 

草果又能截瘧,藥性溫燥,以治寒濕偏盛之瘧疾為移。

對山嵐瘴氣、穢濁濕邪所致的瘴瘧尤為常用,可與常山、柴胡、知母等配伍。

 

【處方用名】草果、草果仁、炒草果仁(炒,打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二錢,煎服。

 

【方劑舉例】草果飲(《證治準繩》):

草果、高良姜、厚朴、藿香、半夏曲、丁香、青皮、生薑、大棗治寒濕內積,胸腹脹痛。

 

達原飲(《溫疫論》):檳榔、厚朴、芍藥、黃芩、草果、甘草治瘟疫或瘧疾邪伏膜原,

先憎寒而後發熱,繼而但熱不寒,或發熱傍晚益甚,頭疼身痛,脈數。

 

【文獻摘錄】《飲膳正要》:「治心腹痛,止嘔,補胃,下氣。」

 

《本經逢原》:「除寒,燥濕,開郁,化食,利膈上痰。」

 

《本草正義》:「草果,辛溫燥烈,善除寒濕而溫燥中宮,故為脾胃寒濕主藥。」

 

「按嵐瘴皆霧露陰濕之邪,最傷清陽之氣。

故辟瘴多用溫燥芳香,以勝陰霾濕濁之蘊崇。草果之治瘴瘧,意亦猶是。」

 

《本草求真》;「草果與草豆蔻,諸書皆載氣味相同,功效無別,服之皆能溫胃逐寒。

然此氣味浮散,凡冒巔霧不正瘴瘧,服之直入病所而皆有效。」

 

其它具有化濕功效的藥物

 

1.化濕:扁豆(補虛藥)

 

2.化痰濕:石菖蒲(開竅藥)

 

3.清化濕熱:海桐皮(祛風濕藥)

 

4.溫燥寒濕:白芷(解表藥)、橘皮(理氣藥)、半夏、南星(化痰止咳平喘藥)、白朮(補虛藥)。

 

祛風濕藥

 

凡功能祛除風濕,解除痹痛的藥物,稱為祛風濕藥。

 

風寒濕邪侵犯人體,留著於經絡、筋骨之間,可以出現肢體筋骨酸楚疼痛、關節伸展不利,

日久不治往往損及肝腎而腰膝酸痛、下肢痿弱。凡患風濕痹痛者,必須選用祛風濕藥進行治療。

 

祛風濕藥主要適用於風濕痹痛,肢節不利,酸楚麻木以及腰膝痿弱等症,

有的偏於祛除風濕,有的偏於通利經絡,有的具有補肝腎強筋骨作用,可跟據病情適當選用。

 

祛風濕藥味多辛苦,性寒溫不一,主要歸於肝腎二經。

 

祛風濕藥應用注意事項

 

一、祛風濕藥有偏於祛風,有偏於散寒,有偏於勝濕,有偏於補肝腎強筋骨,需根據病情選用。

 

二、對於風寒濕邪偏勝之症,應適當配合其它藥物,

如風勝者,可選解表藥中具祛風作用者;寒勝者可選配祛寒藥;濕勝者可選配利水勝濕藥。

 

三、由於風濕痹痛,每多夾有熱邪、痰濕、瘀滯以及肝腎不足、氣血虧損,

故往往又需分別與清熱藥、活血祛瘀藥、化痰藥以及補益藥配伍同用。

 

四、風濕痹痛有偏於甚身半以上者,有偏於身半以下者,可選用相適應的藥物。

 

五、祛風濕藥易於傷耗陰血,故陰血不足者需慎用。

 

獨活

 

【藥用】傘形科草本植物重齒毛當歸AngelicapubescenaMaxim.f.biserrataShanetYuan的根。

 

【性味與歸經】辛、溫,微苦。歸肝、腎、膀胱經。

 

【功效】祛除風濕,散寒解表。

 

【臨床應用】1.用於風濕痹痛。

 

獨活辛散苦燥,微溫能通,功能祛風勝濕,通痹止痛,

凡風寒濕痹,關節疼痛,無論新久,均可應用,尤以下部之痹痛、腰膝酸痛、

兩足痿痹、屈伸不利等症為適宜,常與桑寄生、秦艽、牛膝等同用。

 

2.用於風寒表症,兼有濕邪者。

 

獨活能發散風寒濕邪而解表,但辛散之力較緩,用於風寒表證,兼有濕邪者,常與羌活同用。

 

【處方用名】獨活、川獨活(洗淨,晒乾,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1.獨活辛散苦燥而溫,功能祛風散寒而除濕,入肝腎二經,

善治腰膝以下之痹痛,又能祛風寒而解表,可用於兼有濕邪之表證。

 

2.羌活與獨活均能祛風、解表、除濕,兩者往往配合應用,

但羌活解表力佳,善治上半身痹痛,為止頭痛要藥;獨活則解表力緩,善治下半身痹痛,是其區別之處。

 

【方劑舉例】獨活寄生湯(《千金方》):

獨活、桑寄生、秦艽、細辛、防風、當歸、生地、白芍、川芎、肉桂、茯苓、人蔘、甘草、

杜仲、牛膝。治風寒濕痹,腿足有冷感,腰膝作痛,緩弱無力,屈伸不利,畏寒喜熱,脈遲苔白者。

 

【文獻摘錄】《名醫別錄》:「治諸風,百節痛風無久新者。」

 

《湯液本草》:「兩則寒濕,澤不能動止,非此不能治。」

 

《本草匯言》:「善行血分,袪風行濕散寒之藥也。

凡病風之證,如頭項不能俯仰,腰膝不能屈伸,或痹痛難行,麻木不用,

皆風與寒之所致,暑與濕之所傷也;必用獨活之苦辛而溫,活動氣血,袪散寒邪。」

 

《本草求真》:「羌有發表之功,獨有助表之力。羌行上焦而上理,則游風頭痛,風濕骨節疼痛可治,

獨行下焦而下理,則伏風頭痛,兩足濕痹可治。二活雖屬治風,而用各有別,不可不細審耳。」

 

《本草正義》:「氣味雄烈,芳香四溢,故能宣通百脈,調和經絡,通筋骨而利機關,

凡寒濕之痹於肌肉,著於關節者,非利用此氣雄味烈之味,

不能直達於經脈骨節之間,故為風痹痿軟諸大證必不可少之藥。」

 

威靈仙

 

【藥用】毛茛科植物威靈仙ClematischinensisOsbeck.

棉團鐵線蓮C.hexapetalaPall或東北鐵線蓮C.manshuricaRupr.的根及根莖。

 

【性味與歸經】辛、咸,溫。歸膀胱經。

 

【功效】祛除風濕,治骨鯁。

 

【臨床應用】1.用於風濕痹痛。

 

威靈仙辛散善走,性溫通利,功能祛除風濕,有較好的通絡止痛作用,是治療風濕痹痛的常用藥物。

用於風濕所致的肢體疼痛及腳氣疼痛等症,常與羌活、獨活、牛膝、秦艽等配伍同用。

 

2.用於諸骨鯁喉。

 

本品又能治諸骨鯁喉,可單用威靈仙15g,水煎,或加米醋煎汁,分數次含口中,緩緩吞咽。

 

【處方用名】威靈仙(洗淨,晒乾,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方劑舉例】靈仙除痛飲(《沉氏尊生》):

威靈仙、獨活、白芷、蒼朮、荊芥、防風、赤芍、當歸、川芎、麻黃、葛根、枳實、桔梗、甘草。治風濕痹痛。

 

【文獻摘錄】《本草經疏》:「主諸風,而為風藥之宣導善走者也。」

 

《藥品化義》:

「性猛急,蓋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經絡。

主治風、濕、痰、壅滯經絡中,致成痛風走注,骨節疼痛,或腫,或麻木。」

 

《本草正義》:「以走竄消渴為能事,積濕停痰,血凝氣滯,諸實宜之。

味有微辛,故亦謂袪風,然惟風寒濕三氣之留凝隧絡,關節不利諸病,

尚為合宜,而性頗銳利,命名之義,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