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物學 

 

棕櫚炭

 

【藥用】本品為棕櫚科植物棕櫚的基部纖維狀檡莖炭化而成。

 

【性味與歸經】苦、澀,平。入肺、肝、大腸經。

 

【功效】收澀止血。

 

【臨床應用】用於咯血、衄血、崩漏、便血等症

 

本品澀可收斂,固有收澀止血的功效,

在臨床上用至咯血、衄血、便血等症,常與側柏葉、血餘炭、仙鶴草等同用。

 

【處方用名】棕櫚炭、陳棕炭(斷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或入丸、散劑吞服,每次用量為三分至五分。

 

【方劑舉例】黑散子(《直指方》)棕櫚炭、血餘炭、來年蓮蓬。治鼻衄。

 

血餘炭

 

【藥用】本品為人的頭髮經加工成的塊狀物。

 

【性味與歸經】苦,平。入肝、胃經。

 

【功效】止血

 

【臨床應用】用於咯血、衄血、血淋、崩漏等症。

 

本品有止血的功效,臨床上用治各種出血症候,常與陳棕炭、側柏葉、藕節等配合應用。

 

此外,據文獻記載,血餘炭又有補陰利尿作用,配滑石等,可治小便不通。

 

【處方用名】血餘炭(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如研末吞服,每次三分至五分。

 

【方劑舉例】三灰散(《類證治裁》)血餘炭、陳棕炭、絹灰。治崩漏下血。

 

藕節

 

【藥用】本品為睡蓮科植物蓮的根莖之間的節。

 

【性味與歸經】澀,平。入肝、肺、胃經。

 

【功效】收澀止血

 

【臨床應用】用於各種出血症

 

藕節既能收澀,又能化瘀,故能止血而不留瘀,

可用治各種出血的症候,對嘔血、咯血等症,尤為適宜,常配合白芨、茜草炭等同用。

 

【處方用名】生藕節(止血而兼有化瘀作用)、藕節炭(炒焦黑存性,用以止血)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止血藥

 

 

凡功能制止體內外出血的藥物,稱為止血藥。

 

血液為人體重要的物質,凡出血之證,如不及時有效的制止,

致使血液耗損,而造成機體衰弱,甚至危及生命,故止血藥的應用具有重要的意義。

 

止血藥的主要適用於各部位出血病證,如咯血、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紫癜及創傷出血等。

 

止血藥的藥性各有不同,如藥性寒涼,功能涼血止血,適用於血熱之出血;

藥性濕熱,能溫經止血,適用於虛寒出血;

兼有化瘀作用,功能化瘀止血,適用於出血而兼有瘀血者;

藥性收斂,功能收斂止血,可用於出血日久不止等。 

 

止血藥應用注意事項 

 

一、止血藥以其藥性區分有涼血止血、溫經止血、化瘀止血、收斂止血之不同,

臨床應用須跟據藥性選擇相適應的藥物進行治療。

 

二、止血藥是治標之品,

臨床應用需配合相應的藥物如清熱藥、溫熱藥、活血化瘀藥以及補益藥,以標本兼治之。

 

三、涼血止血藥一般忌用於虛寒之症,溫經止血藥忌用於熱盛之症,

收斂止血藥主要適用於出血日久不止而無邪瘀之症,以免留瘀留邪之弊。

 

四、大量出血每有氣隨血脫、亡陽、亡陰之症,首應考慮大補元氣、急救回陽以及挽回氣陽,以免貽誤病機。

 

五、止血藥用量與用法各自不同,有需炒炭者(艾葉),有不需炒者(三七),

有主要用於湯劑者(蒲黃),有直接研粉吞服者(白芨),有需用量較大者(仙鶴草),當各隨藥性用之。

 

仙鶴草

 

【藥用】本品為睡蓮科植物蓮的根莖之間的節。

 

【性味與歸經】澀,平。入肝、肺、胃經。

 

【功效】收澀止血

 

【臨床應用】用於各種出血症

 

藕節既能收澀,又能化瘀,故能止血而不留瘀,可用治各種出血的症候,

對嘔血、咯血等症,尤為適宜,常配合白芨、茜草炭等同用。

 

【處方用名】生藕節(止血而兼有化瘀作用)、藕節炭(炒焦黑存性,用以止血)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百草霜

 

【藥用】本品為燃燒柴草的鐵鍋底下所結成的煙煤,或是煙囪中的黑灰。

 

【性味與歸經】辛,溫。入肺、胃、大腸經。

 

【功效】止血,止瀉。

 

【臨床應用】1.用於咯血、嘔血、衄血及外傷出血等症。

 

百草霜有收斂止血的功效,內服可用治咯血、嘔血、衄血,

常與藕節、側柏葉、茅根等藥配伍應用;又可外用止血,用於鼻衄及外傷出血等症。

 

2.用於食積瀉痢等症。

 

本品又能收斂止瀉,在臨床上用於食積泄痢,

常與山渣、六麴、木香等同用;治挾熱下痢膿血者,可以配黃連研末同服。

 

【處方用名】百草霜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分至一錢五分,包煎。或入丸、散用。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疏血丸(《醫宗金鑒》)百草霜、阿膠珠、藕節、側柏葉、茅根。治吐血。

 

牛角(角思)

 

 

【藥用】本品為牛角內的堅骨。

 

【性味與歸經】苦,溫。入心、肝經。

 

【功效】止血。

 

【臨床應用】用於崩漏、便血、痢血等症

 

牛角"角思"性澀",有止血作用,與當歸、續斷、烏賊骨等藥配合,

適用於婦女崩漏經多,故為婦科所常用;亦可用治便血、痢血。

 

【處方用名】牛角"角思"(用鐵砂拌炒至黃色,乘熱灑少許米醋後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方劑舉例】小牛角"角思"散(《千金方》)

牛角"角思"、鹿茸、禹餘糧、當歸、乾薑、續斷、阿膠、烏賊骨、龍骨、赤小豆。治崩淋帶下。

 

墓頭回

 

 

【藥用】本品為菊科植物苦??菜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苦、微酸澀,微寒。入肝經。

 

【功效】收澀止血。

 

【臨床應用】用於崩漏、赤白帶下等症。

 

墓頭回為收斂止血的藥物,且有泄熱的作用,適用於婦女崩漏、帶下屬於血虛有熱的病症。

治崩漏,可配合當歸、生地、赤芍等同用;治白帶,常配合金櫻子、苦參等同用。

如症屬虛寒或有瘀滯者,應予慎用。

 

【處方用名】墓頭回(洗淨,晒乾,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方劑舉例】治帶片(《上海中成藥》)墓頭回、金櫻子、苦參、知母、蒼朮。治婦女白帶。

 

參三七

 

【藥用】本品屬五加科植物的根。

 

【性味與歸經】甘、微苦,溫。入肝、胃經。

 

【功效】祛瘀止血,活血止痛。

 

【臨床應用】1.用於吐血、衄血、便血等症

 

三七有良好的止血作用,並有活血行瘀的功效,對人體各種出血均可應用,

如兼有瘀滯現象者,尤為適合。可單獨應用,也可配合花蕊石、血餘炭研粉吞服。

 

2.用於各種瘀滯疼痛與跌打傷痛等症

 

本品能活血行瘀,尤長於止痛,用治瘀滯疼痛及傷痛,常單獨應用,或配合活血、理氣等藥同用。

 

【處方用名】三七、參三七、田七(洗淨,晒乾,切片用)、三七粉(晒乾研末)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如研粉吞服,每次三分至五分,每天二次至三次.

本品價格昂貴,故臨床應用,多數是研粉吞服。

 

【按語】本品古稱「山漆」,主要是說它產于山間,功能止血,如漆黏物;

現在多種于田間,故又稱「田七」。

它的功用,主要為止血、化瘀、止痛三種,不論內服或外用,都有良好的療效。

跟據臨床實踐體會,本品止血的功效頗為顯著,且有「止血不留瘀」的特點,

故在大量出血或出血不止的時候,可以應用。

至於它的化瘀止痛作用也很明顯,適用於氣滯血阻諸痛,

如跌扑損傷、癰瘡腫痛及創傷作痛等症,為傷外科常用藥物,著名成藥「雲南白藥」中即含有本品。

 

【方劑舉例】化血丹(《衷中參西錄》)三七、花蕊石、血餘。治吐血、衄血、便血。

 

花蕊石

 

【藥用】本品為含蛇紋狀大理石的石塊。

 

【性味與歸經】酸、澀,平。入肝經。

 

【功效】止血化瘀。

 

【臨床應用】用於咯血、嘔血、衄血、外傷出血等症

 

本品酸澀收斂,既能止血,又能化瘀,故適用於吐血、衄血而內有瘀滯的症候,

常與血餘炭、三七等藥配合應用。此外,本品過研細末外用,還可以用於創傷出血。

 

【處方用名】花蕊石、花乳石(打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或後研細,入丸、散劑吞服,每此服用量為一分至三分。外用適量。

 

其它止血的藥物 

 

一、止血:荊芥、防風(解表藥)、荷葉(清熱藥)、鹿蹄草(祛風濕藥)、降香(活血祛瘀藥)、

胡頹葉(化痰止咳平喘藥)阿膠、山茱萸(補虛藥)、烏梅(收澀藥)。

 

二、和血止血:當歸(補虛藥)

 

三、補血止血:龜板(補虛藥)

 

四、收斂止血:馬勃(清熱藥)、五倍子、赤石脂、禹餘糧、石榴皮、刺蝟皮、烏賊骨(收澀藥)。

 

五、涼血止血:梔子、白毛夏枯草(清熱藥)、代赭石(理氣藥)、

黃藥子(化痰止咳平喘藥)、墨旱蓮(補虛藥)。

 

六、化瘀止血:五靈脂(活血化瘀藥)。

 

消食藥 

 

凡功能消化食積的藥物,稱為消食藥。又稱消導藥或助消化藥。

 

脾胃為生化之源,後天之本,主納谷運化。

如果飲食不節,損傷脾胃,每致飲食停滯,出現各種消化功能障礙的病症。

消食藥功能消食化積,有的藥物還有健脾開胃作用,

可以達到消除宿食積滯及其所引起的各種症候的目的,促使脾胃功能恢復故臨床運用具有重要意義。

 

消食藥,主要適用於食積停滯所致的脘腹脹滿,噯氣泛酸,噁心嘔吐,不思飲食,泄瀉或便秘等症。

 

本類藥物的使用,常根據不同病情而配伍其它藥物同用。

如脾胃虛弱者,可配健胃補脾藥;脾胃有寒者,可配溫中暖胃藥;

濕濁內阻者,可配芳香化濕藥;氣滯者,可配理氣藥;便秘者,可配通便藥;

若積滯化熱,則當又配合苦寒清熱藥同用。

 

消食藥大都性味甘平或甘溫,歸脾胃經。

 

消食藥應用注意事項

 

一、食積停滯有上中下之分,病在上脘噁心欲吐,可用涌吐藥以吐之;

停積在下大便秘結,可用瀉下藥以導之,惟在中焦,脘腹脹悶,噯氣吞酸,不思飲食者則以消導藥治之。

 

二、消食藥均能消食化積,然性能又有不同,應跟據不同症状和原因,選擇恰當藥物治療。

一般食積停滯,常用山楂、六麴;症情較重者宜用雞內金,輕者多用麥芽、谷芽等。

又如油膩肉積宜用山楂;米麵食積宜用麥芽。至於食積腹瀉,又當用焦山楂;兼見氣滯,當用萊菔子等。

 

三、食積停滯,如兼脾胃虛弱,納呆泄瀉,可配健脾藥同用;

氣滯脹悶,可配理氣藥同用;噁心嘔吐,可配和胃降逆藥同用;便秘,可配瀉下藥同用。

 

四、凡授乳婦女應用消食藥須忌用麥芽、六麴;服人蔘時忌用萊菔子。

 

萊菔子

 

【藥用】本品為十字花科植物萊菔的成熟種子。

 

【性味與歸經】辛、甘,平。入脾、胃、肺經。

 

【功效】消食化積,祛痰下氣。

 

【臨床應用】1.用於食積停滯,胃脘痞滿,噯氣吞酸,腹痛泄瀉,腹脹不舒等症

 

萊菔子能消食化積、行滯除脹,常配伍六麴、山楂、麥芽等,以助其消食之力;

配伍半夏、陳皮等,以增其降逆和胃之功。

有濕者可加茯苓,有熱者可加黃連、連翹。如果有脾虛現象,可加白朮。

 

2.用於咳嗽痰多氣喘

 

本品下氣化痰作用甚為顯著,常與白芥子、蘇子等配伍應用。

 

【處方用名】萊菔子、蘿卜子、炒萊菔子(炒微焦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方劑舉例】三子養親湯(《韓氏醫通》)

萊菔子、白芥子、蘇子。治老人氣實痰盛,喘滿懶食。

 

萊菔英 

 

萊菔英:即萊菔的莖葉。性味辛苦溫。

功能清咽、和胃,適用於咽痛,下痢赤白,消化不佳。一般用量為五錢至一兩,煎服。

 

地枯蘿

 

地夢蘿:即萊菔的根、老而枯者。

功能利水消腫,適用於面黃腫脹,胸膈飽悶,食積腹瀉,痢疾及痞塊等症。一般用量為三錢至五錢。

 

山楂

 

【藥用】薔薇科喬木或大灌木山裡紅

CrataeguspinnatifidaBge.Var.majorN.E.Br.山楂C.pinnatifidaBge.或野山楂C.cuneataSieb.etZucc.的成熟果實。

 

【性味與歸經】酸、甘、微溫。歸脾、胃、肝經。

 

【功效】消食化積,活血化瘀。

 

【臨床應用】1.用於食積停滯

 

山楂味酸而甘,消食力佳,為消化食積停滯常用要藥,尤能消化油膩肉積,

在臨床應用方面,常與麥牙、六麴等配伍應用;

如因傷食而引起腹痛泄瀉,可用焦山楂10克研末,開水淍服,有化食止瀉之效。

 

2.用於產後瘀滯腹痛、惡露不盡

 

本品功能活血化瘀,用治產後瘀滯腹痛、惡露不盡,常與當歸、川芎、益母草等配伍。

 

【處方用名】焦山楂山楂炭焦楂肉(炒至外黑內呈深褐色應用)、

生山楂生楂肉(洗淨,晒乾用)、蜜炙山楂炭(取山楂炭用煉蜜拌炒)

 

【一般用量與用法】3--10克,煎服。

 

【方劑舉例】保和丸(《丹溪心法》)

山楂、六麴、茯苓、陳皮、菜菔子、連翹、半夏。治食積停滯,腹痛泄瀉。

 

六麴

 

【藥用】本品為採用杏仁泥、赤小豆、辣蓼草、青蒿、麵粉、蒼耳草等藥末混合後經發酵而成的加工品。

 

【性味與歸經】甘、辛,溫。入脾、胃經。

 

【功效】和食消胃

 

【臨床應用】用於食積不化,脘悶腹脹,消化不良及泄瀉等症。

 

六麴具消食和胃之功,適用於飲食積滯、消化不良等症,常與山楂、麥芽等配伍應用。

 

此外,丸劑中有礦石藥品難以消化吸收者,可用六麴糊丸以助消化。

 

【處方用名】焦六麴、六麴(炒至外黑內呈老黃者應用)、生六麴(未經炒者)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附藥】

1.建麴:又名范志麴。

系以六麴加厚朴、木香、白朮、青皮、檳榔、葛根、茯苓、柴胡、桔梗、荊芥、葛根、前胡、

香附、羌活、紫蘇、薄荷、獨活、茅朮、豬苓、防風、烏藥、枳實、大腹皮、藿香、木通、

香薷、澤瀉、白芥子、丁香、豆蔻、甘草、麻黃、川芎、木瓜、沉香、蘇子、肉果、檀香、

砂仁、草果、秦艽、白芷、陳皮、萊服子、半夏、麥芽、谷芽、山楂、生薑而製成,並不發酵。

適用於風寒感冒,食滯胸悶。一般用量為一錢至三錢,包煎。

 

2.采雲麴:

及六麴加桔梗、白朮、紫酥、陳皮、芍藥、谷芽、青皮、山楂、藿香、蒼朮、厚朴、茯苓、

檀香、檳榔、枳殼、薄荷、明礬、甘草、木香、半夏、草果、羌活、官桂、薑黃、乾薑而製成。

適用於感冒食滯等症。一般用量為一錢至三錢。

 

【方劑舉例】麴蘗枳朮丸(《醫學正傳》):

白朮、枳實、六麴、麥芽為末,荷葉包陳米飯煨乾為丸。治內傷飲食或泄瀉。

 

雞內金

 

【藥用】本品為脊椎動物雉科家雞的砂囊角質內膜。俗稱雞肫皮。

 

【性味與歸經】甘,平。入脾、胃、小腸、膀胱經。

 

【功效】消食積,止遺尿。

 

【臨床應用】1.用於食積不化,脘腹脹滿及小兒疳積等

 

雞內金有運脾之功,消食積的作用較弱,在應用於常與山楂、六麴、麥芽等品配伍。

如遇脾胃虛弱、脾胃不振者,宜與補氣健脾藥如白朮、党參、山藥、扁豆等同用;

至於消化不良症情較輕者,可單用本品炒燥後研成細末,開水調服。

 

2.用於遺精、遺尿等症

 

本品又能縮尿止遺,治遺尿及小便頻數,可與桑螵蛸、牡蠣等品配伍.至於用治遺精,

如症情較輕者,可用雞內金六錢,炒燥後研成細末,分為六包,每日早晚個服一包,

在清晨及晚上臨睡時用熱黃酒及溫開水各小半酒杯調服。連服三天。

 

此外,本品炒炭,研末可敷治口瘡。生用還可用於膽結石、尿路結石。

 

【處方用名】雞內金、炙內金(用鐵砂拌炒至發胖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研粉吞服每次五分至一錢。

 

【方劑舉例】益脾餅(《衷中參西錄》)白朮、雞內金、乾薑、大棗。治脾虛瀉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