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物學 

 

貝母

 

【藥用】本品為百合科植物卷葉川貝、川貝母,以及浙貝母等的鱗莖。

 

【性味與歸經】川貝母:苦、甘,微寒。浙貝母:苦,寒。入心、肺經。

 

【功效】止咳化痰,清熱散結。

 

【臨床應用】1.用於肺虛久咳、痰少咽燥及外感風熱咳嗽,鬱火痰結咳嗽、咯痰黃稠等症。

 

川貝與浙貝皆屬性寒而有苦味,都能清肺化痰而止咳,可用於痰熱咳嗽等症。

然川貝性涼而有甘味,兼有潤肺之功,而清火散結之力則不及浙貝母,

故宜用於肺虛久咳、痰少咽燥等症,可與沙參、麥冬、天冬等品配伍;

浙貝母苦寒之性較重,開泄力勝,大多用於外感風邪、痰熱郁肺所引起的咳嗽,

常與桑葉、杏仁、牛蒡子、前胡等品配伍同用。

 

2.用於瘰歷、瘡癰腫毒及肺癰、乳癰等症。

 

二貝都有清熱散結的功效,可用於瘰歷、瘡癰、乳癰及肺癰等症。

然浙貝偏於苦寒,長於清火散結,故一般認為用浙貝較佳。

在臨床應用方面,治瘰歷可與玄參、牡蠣配伍;

治瘡癰可與連翹、蒲公英、天花粉等配伍;治肺癰,可與鮮蘆根、生苡仁、冬瓜子、魚腥草等同用。

 

【處方用名】川貝母、川貝、京川貝(均為川貝母)、象貝母、浙貝(均為象貝母)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川貝母價格較貴,以研粉吞服為宜,每次吞服三分至五分。

 

【按語】貝母與半夏,都能止咳化痰。但貝母苦寒清熱,功專治肺,

適用於熱痰、燥痰;半夏辛溫散寒,治在肺脾,適用於寒痰、濕痰。故一潤一燥,各有所長。

 

【方劑舉例】二母散《和劑局方》:貝母、知母。治陰虛發熱咳嗽。

 

前胡

 

【藥用】本品為傘形科植物白花前胡或紫花前胡的根。

 

【性味與歸經】苦、辛,微寒。入肺經。

 

【功效】降氣化痰,宣散風熱。

 

【臨床應用】用於肺氣不降、痰稠喘滿、咯痰不爽及風熱郁肺、咳嗽痰多等症。

 

前胡辛散苦降,稍有散風之力,長於降氣化痰,

故適用於肺氣不降、清肅之令不行,痰稠喘滿,咯痰不暢等症,

常於桑白皮、蘇子、杏仁等藥配伍;至於用治風熱郁肺、咳嗽痰多,可與薄荷、牛蒡子、桔梗等品同用。

 

【處方用名】嫩前胡、粉前胡、前胡(洗淨,晒乾,切片用)、炙前胡(蜜炙用,潤肺降氣化痰)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1.前胡與白前都能降氣化痰,但前胡尚可宣散風熱,白前則專主降氣。

 

2.前胡與柴胡都有發散的力量,兩藥配伍同用可用於散風解熱,故前人稱二胡為風藥。

但前胡治在肺經而主下降,柴胡治在肝膽而主上升,這是二藥不同之點。

 

【方劑舉例】前胡散《證治準繩》:

前胡、桑白皮、貝母、麥門冬、甘草。治咳嗽、涕濁稠黏,心胸不利,時有煩熱。

 

瓜蔞

 

【藥用】本品為葫蘆科植物栝蔞的果實。

 

【性味與歸經】甘,寒。入肺、胃、大腸經。

 

【功效】清肺化痰,寬胸散結,潤燥滑腸。

 

【臨床應用】1.用於肺熱咳嗽、咯痰黃稠及肺癰等症。

 

瓜蔞甘寒清潤,有清肺化痰功效,故可用於痰熱咳嗽、咯痰稠厚、咳吐不利及肺癰等症,

常與知母、浙貝母、生苡仁、冬瓜子等配伍同用。

 

2.用於胸痹脅痛及乳癰腫痛等症。

 

瓜蔞能清上焦的積熱,又可化濁痰的膠結,故能通胸膈的痹塞,

而治胸痹脅痛,在應用時常與薤白配伍。

此外,本品還可用於乳癰初起、腫痛而未成膿者,與蒲公英、乳香等合用,有消腫散結的功效。

 

3.用於腸燥便秘。

 

瓜蔞仁質潤多油,善滌痰垢而導積滯,有滑腸通便的功效,

可用於腸燥便秘等症,常與火麻仁、郁李仁等配伍應用。

 

【處方用名】全瓜蔞(藥店配炒瓜蔞皮三分,炒蔞仁三分)、瓜蔞皮、蔞皮、炒瓜蔞皮

(均配炒瓜蔞皮,有清肺化痰、寬中利氣之功)、瓜蔞仁、炒瓜蔞仁(均配炒瓜蔞仁,用時打碎,有潤燥滑腸之功)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按語】1.瓜蔞一藥,原植物稱為栝蔞,使載於《本經》。

在古代使用時不分皮、仁,以整個果實使用,

如漢代《傷寒論》、《金匱要略》兩書上稱為栝蔞實,都以枚計。

至後世始分栝蔞果實的果皮為瓜蔞皮,專主清肺化痰、寬中利氣,適用於痰熱咳嗽、胸痹脅痛等症;

瓜蔞的種子較瓜蔞仁,偏主潤燥滑腸,適用於腸燥便秘。

如屬便溏腹瀉,不宜應用;皮、仁合用,稱全瓜蔞,則上清肺胃之熱而化痰散結,下潤大腸之燥而滑腸通便。

 

2.本品配以貝母,則清熱化痰,潤肺止咳,以治燥痰;

配以薤白,則開胸散結、通陽利氣,以療胸痹。

 

3.據上所述,古代所用的栝樓或栝蔞,及今之瓜蔞。

但上海及江、浙地區藥店中另有「栝蔞」一物,它的皮成焦黃色,與瓜蔞皮相似,

但種子中段則凸起如束腰帶,形如螳螂頭,與瓜蔞仁不同。

它是葫蘆科草本植物王瓜的果皮和種子,與本品不同,應予區分。

 

【方劑舉例】栝蔞薤白白酒湯《金匱要略》:

栝蔞、薤白、半夏、白酒。治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

 

竹茹

 

【藥用】本品為禾本科植物淡竹或苦竹等莖的節間部份,用刀颳去第一層青綠表層後,刮下的中間層。

 

【性味與歸經】甘,微寒。入肺、胃經。

 

【功效】清熱,化痰,止嘔。

 

【臨床應用】1.用於肺熱咳嗽,咯痰稠厚。

 

竹茹寒能清熱,兼有化痰作用,故能用於肺熱咳嗽,常與黃芩、瓜蔞等藥同用。

 

2.用於胃熱嘔吐、呃逆。

 

竹茹有和胃降逆作用,適用於胃熱嘔吐、呃逆等症,常與橘皮、半夏等藥同用;

對妊娠嘔吐之症,本品也可應用。

 

【處方用名】竹茹、淡竹茹、竹二青(生用)、炒竹茹(炒為焦用,減少其寒性)、

姜竹茹、薑汁炒竹茹(炒時加適量薑汁,可減少其寒性,並加強止嘔作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方劑舉例】橘皮竹茹湯《金匱要略》:橘皮、竹茹、人蔘、甘草、生薑、大棗。治噦逆。

 

竹瀝

 

竹瀝:取新鮮淡竹截斷後,架起,燒其中央部份,二端即有淡黃色的汁液流出,

以器皿盛容,即為竹瀝。性味甘寒,清熱化痰的作用比竹茹強。

可用於肺熱痰多咳嗽、氣喘胸悶,以及中風昏迷、痰涎壅塞等症。

常與生薑汁同用。一般用量為一兩至二兩,單獨飲服或用藥汁沖服。

 

天竺黃

 

【藥用】本品為禾本科植物淡竹等因病而生成在節內的塊狀物。

 

【性味與歸經】甘,寒。入心、肝經。

 

【功效】清化熱痰,涼心定驚。

 

【臨床應用】用於痰熱驚搐,中風痰壅等症。

 

天竺黃能清化熱痰,涼心定驚,功用與竹瀝相似,

適用於痰熱驚搐、中風痰壅等症。

在臨床上以用於痰熱驚搐居多,常配合硃砂、鬱金、黃連、僵蠶等同用。

 

【處方用名】天竺黃、天竹黃。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如研粉吞服,每次二分至三分。

 

猴棗

 

【藥用】本品為脊椎動物猴科猴的膽囊及腸道間的結石。

 

【性味與歸經】苦、咸,寒。入心、肺、肝、膽經。

 

【功效】豁痰鎮驚,清熱解毒。

 

【臨床應用】用於痰熱壅塞,喘逆聲嘶,以及小兒熱盛驚厥等症。

 

猴棗能清化痰熱而定驚,功用與牛黃、馬寶相似,適用於痰熱喘咳、驚癇抽搐等症,

常與川貝、天竺黃、沉香、麝香等合用。

 

此外,猴棗又有清熱解毒作用,所以還可用於癰疽、瘰歷痰核等症。

 

【處方用名】猴棗、猴子棗(研粉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分至三分,研粉沖服。

或入丸散,吞服。本品價格昂貴,用時須注意劑量。

 

【方劑舉例】猴棗散(驗方):

月石、猴棗、青礞石、川貝、天竺黃、伽南香、麝香。治驚癇熱痰壅塞。

 

礞石

 

【藥用】本品為綠泥石片岩或雲母片岩。

 

【性味與歸經】甘、咸,平。入肺、肝經。

 

【功效】下氣墬痰,鎮肝止痙。

 

【臨床應用】1.用於稠黏老痰、頑痰,癲癇驚悸等症。

 

本品性烈而質重,功專墬痰,主要用於頑痰癖結、

或積痰驚癇等症,往往配合沉香、大黃、黃芩等同用。

 

2.用於痰熱驚搐。

 

礞石又能鎮肝止痙,對痰熱引起的驚風抽搐,可配合薄荷、白蜜等同用。

 

【處方用名】青礞石、[火段]礞石([火段]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一般多入丸、散。

 

【方劑舉例】滾痰丸《丹溪心法》:青礞石、沉香、大黃、黃芩。治實熱老痰。

 

海蛤殼

 

【藥用】本品為文蛤科動物文蛤或青蛤等的貝殼。

 

【性味與歸經】苦、咸,平。入肺、腎經。

 

【功效】清肺化痰,軟堅散結。

 

【臨床應用】1.用於痰火鬱結,胸脅疼痛,痰多喘咳等症。

 

海蛤殼能泄肺熱而化稠痰,用於痰火鬱結、胸脅疼痛,可與青黛、瓜蔞等配合;

用於痰稠咳喘,可與海浮石、白前、百部等同用。

 

2.用於瘰歷、癭瘤等症。

 

本品有軟堅散結的功效,可用於瘰歷、癭瘤等症,可與昆布、海藻、牡蠣等同用。

 

此外,本品用,有可制酸,可治胃痛泛酸。

 

【處方用名】生蛤殼、蛤殼、海蛤殼(打碎用)、蛤殼(用)、海蛤粉、蛤粉(研粉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蛤粉需包煎。

 

【方劑舉例】海蛤丸《丹溪心法》:海蛤、栝蔞。治痰飲心痛。

 

海浮石

 

【藥用】本品為火山岩漿形成的石塊或多孔珊瑚石。

 

【性味與歸經】咸,平。入肝經。

 

【功效】清肺化痰,軟堅散結。

 

【臨床應用】1.用於痰熱咳嗽,咯痰稠黏、咳血等症。

 

本品功能化痰,且有清肺之功,故臨床主要用於痰熱之症,可配伍瓜蔞仁、青黛等同用。

 

2.用於瘰歷結核。

 

本品又能化痰軟堅,治瘰歷結核,可配合海藻、昆布等藥同用。

 

此外,據文獻記載,海浮石還可用於石淋、小便澀痛,以本品研細末,用生甘草煎湯調服。

 

【處方用名】海浮石、浮海石(打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葶藶子

 

【藥用】本品為十字花科植物播娘蒿的種子。

 

【性味與歸經】辛、苦,大寒。入肺、膀胱經。

 

【功效】瀉肺定喘,行水消腫。

 

【臨床應用】1.用於痰涎壅滯、咳嗽氣喘等症。

 

葶藶子能泄肺而下行,行水而消痰,

故有瀉肺定喘的功效,適用於痰涎壅肺、咳嗽痰喘、喉中有痰聲如拉鋸,在應用時可與桑白皮、旋覆花等藥同用。

 

2.用於面目浮腫,胸腹積水而小便不利者。

 

本品瀉肺氣之閉,利膀胱之水,故又可用於面浮、小便不利、胸腹積水而屬於實症者,

常與防己、椒目、大黃等品配伍同用。

 

【處方用名】甜葶藶、葶藶子(晒乾用)、炒葶藶(炒用)、炙葶藶(蜜炙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包煎。

 

【按語】1.葶藶子苦泄下降,能泄肺平喘、利水消腫,功似桑白皮而力較強。

 

2.過去,一般認為葶藶子瀉肺行水之力較為峻烈,

只宜用於實症,對肺虛喘促、脾虛腫滿等症則非所宜。

但近來有用以配合黃耆、附子等藥治療肺原性心臟病喘促浮腫等症的報導。

 

3.前人說葶藶子有苦有甜,甜者性緩,苦者性急。

現上海地區藥店中只有一種,習稱甜葶藶,並無苦葶藶。

 

4.據考證,上海地區所用的葶藶子為播娘蒿的種子,習稱南葶藶子;

而北方地區多用十字花科植物獨行菜的種子,習稱北葶藶子。

 

【方劑舉例】葶藶大棗瀉肺湯《金匱要略》:

葶藶子、大棗。治肺中水飲壅塞,胸滿喘咳,一身面目浮腫。

 

昆布

 

【藥用】本品為昆布科植物(海帶)或翅藻科植物鵝掌菜等的葉狀體。

 

【性味與歸經】咸,寒。入肝、胃、腎經。

 

【功效】消痰結,散癭瘤。

 

【臨床應用】用於癭瘤、瘰歷等症。

 

本品清熱化痰、軟堅散結,為治療瘰歷、癭瘤之要藥,常與海藻等藥配伍同用。

 

此外,本品與海藻配合其它利水消腫藥,又可用以治療水腫或腳氣等病症。

 

【處方用名】昆布、淡昆布(洗淨,晒乾,切斷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方劑舉例】昆布丸《外台秘要》:

昆布、通草、羊齧、海蛤殼、海藻。治癭瘤治癭氣,胸膈滿塞,咽喉項頸漸粗。

 

海藻

 

【藥用】本品為馬尾藻科植物海蒿子(大葉海藻)或羊西藻(小葉海藻)的葉狀體。

 

【性味與歸經】苦、咸,寒。入肝、胃、腎經。

 

【功效】消痰結,散癭瘤。

 

【臨床應用】用於痰涎結核,癭瘤、瘰歷等症。

 

海藻功能消痰軟堅,為治療癭瘤的要藥,常配合昆布等應用;

此外,由於它具有良好的消痰軟堅作用,故又多用於治療痰核瘰歷等症。

 

【處方用名】淡海藻、海藻(洗淨,晒乾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方劑舉例】海藻玉壺湯《醫宗金鑒》:

海藻、昆布、海帶、半夏、陳皮、青皮、連翹、貝母、當歸、川芎、獨活。治癭瘤。

 

黃藥脂

 

【藥用】本品為薯蕷科植物黃獨的塊根。

 

【性味與歸經】苦,平。入肝、心經。

 

【功效】化痰消癭,止咳,止血。

 

【臨床應用】1.用於癭瘤結種,瘡癤,無名腫毒等症。

 

本品有化痰消癭散結的作用,能至癭瘤結塊,常與夏枯草等同用;

用至瘡癤、無名腫毒等症,可與土大黃共研粉末外敷。

 

2.用於咳嗽氣喘,百日咳,吐血、咯血等症。

 

黃藥脂能止咳平喘,治咳嗽、氣喘,可配合胡頹葉同用;

治百日咳,用冰糖炖化服。還有止血的功效,可以治療吐血、咯血等症。

 

此外,本品近來在臨床上又用於食道癌、胃癌、乳腺癌,以及甲狀腺腫瘤等病,

但多用或久服對肝臟有一定影響。

 

【處方用名】黃藥脂、黃藥子、黃獨(洗淨,晒乾,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一兩,煎服。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消癭湯(浙江中醫研究所方):

黃藥子、海藻、昆布、土貝母、牡蠣。治甲狀腺功能亢進、甲狀腺腫。

 

荸薺

 

【藥用】本品為莎草科植物烏芋的球莖。

 

【性味與歸經】甘,微寒。入肺、胃、大腸經。

 

【功效】化痰消積,清熱生津,明目退翳。

 

【臨床應用】1.用於痰核、瘰歷等症。

 

本品功能清化痰熱,可用於肺胃痰熱壅滯的病症,

對痰核、瘰歷出現熱象的,常配合海蜇煎服,有化痰消散作用。

 

2.用於熱病煩渴,便秘,以及陰虛肺燥,痰熱咳嗽等症。

 

荸薺善清肺胃熱而生津止渴,用於溫病熱灼津液口渴時,可用鮮者打汁,

配鮮蘆根汁、鮮藕汁、梨汁等同服。陰虛肺燥、痰熱咳嗽,大便燥結時,也可應用。

 

3.用於目赤熱痛及障翳等症。

 

荸薺有明目退翳功效,治目赤障翳,可配合其它藥配合點眼。

 

【處方用名】荸薺、地粟(洗淨,晒乾,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兩至三兩,煎服。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雪羹湯《溫熱經緯》:荸薺、海蜇皮。治陰虛痰熱,大便燥結。

 

瓦愣子

 

【藥用】本品為蚶科動物魁蚶、泥蚶或毛蚶的貝殼。

 

【性味與歸經】咸,平。入肺、胃、肝經。

 

【功效】散結,消痰。

 

【臨床應用】用於症瘕痞塊,老痰積結等症。

 

本品咸以軟堅,故有消痰散結的功效,

治症瘕痞塊、老痰積結等症,常與三棱、莪朮、桃仁、鱉甲等配合應用。

 

此外,本品又有制酸止痛作用,可用治胃痛泛酸的病症。

 

【處方用名】瓦愣子、瓦愣、瓦壟子(打碎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方劑舉例】胃甲方(本院第五門診部):

瓦愣、延胡索、海螵蛸、廣木香、甘草。治胃、十二指腸潰瘍及一般胃病、胃痛。

 

白螺絲殼

 

白螺絲殼:即螺獅的外殼。性味甘溫。功能收斂制酸。

適用於胃痛嘔吐,痰嗽等症。一般用量為五錢至一錢,煎服。研粉吞服,每次五分至一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