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物學 

 

紅豆寇

 

紅豆蔻:為姜科植物大高良姜的種子。性味辛熱。功能溫中散寒,醒脾解酒。

適用於脘腹冷痛及飲酒過多以致嘔吐等症。一般用量為五分至一錢,煎服。

 

蜀椒

 

【藥用】本品為雲香科植物花椒的果殼。

 

【性味與歸經】辛、大熱。有毒。入脾、胃、肺、腎經。

 

【功效】溫中止痛,殺蟲。

 

【臨床應用】1.用於胃腹冷痛,寒濕泄瀉等症

 

本品味辛大熱,善散陰冷,能溫中而止痛,暖脾而止瀉。

治胃腹冷痛,可與党參、乾薑、飴糖配伍;治寒濕泄瀉,

可配蒼朮、陳皮、厚朴、甘草等同用。外治胃腹冷痛,可用蜀椒炒熱,布裹溫熨痛處,可奏緩解疼痛之效。

 

2.用於蟲積腹痛或吐蛔等症

 

本品有驅蛔作用,在臨床上常與驅蟲藥如使君子、榧子等同用;

對於吐蛔病症,常配合烏梅、黃連等同用。

 

【處方用名】川椒、花椒、蜀椒(晒乾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分至一錢五分,煎服。

 

【方劑舉例】蜀椒丸(《外台秘要》):蜀椒、附子、半夏。治心痛引背。

 

椒目

 

椒目:即是蜀椒的種子。性味苦寒。功能行水,平喘滿。

適用於痰飲喘息,水腫脹滿等症。一般用量為八分至一錢五分,煎服。

 

胡椒

 

【藥用】本品為胡椒科植物胡椒的果實。

 

【性味與歸經】辛、熱。入胃、大腸經。

 

【功效】溫中散寒。

 

【臨床應用】用於胃寒嘔吐、腹痛泄瀉等症

 

胡椒性熱,具有溫中散寒的功效,故可用於胃寒所致的吐瀉、腹痛等症,

常配合高良姜、蓽菝等同用;也可單味研粉放膏藥中,外貼臍部,治受寒腹痛泄瀉。

 

胡椒又是調味品,少量使用,能增進食慾。

 

【處方用名】胡椒、白鬍椒(為成熟已去殼的果實,作用較佳。研粉用。)、

黑胡椒(未成熟的果實,作用較弱。去殼,研粉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分至一錢,煎服;散劑每次至三分,吞服。

 

蓽菝

 

【藥用】本品為胡椒科植物蓽菝的未成熟的果穗。

 

【性味與歸經】辛、熱。入胃、大腸經。

 

【功效】溫中散寒。

 

【臨床應用】用於胃寒嘔吐及脘腹疼痛等症

 

本品辛熱,善走腸胃,能溫胃腑沉冷,又解大腸寒郁,功能溫中散寒,

故對胃寒引起的脘腹疼痛、嘔吐、腹瀉等症,常與厚朴、廣木香、高良姜等配合應用。

 

此外,本品又可用治牙痛,如《本草綱目》附方中,用蓽菝為末揩之,另煎蒼耳湯漱去涎。

 

【處方用名】蓽菝(晒乾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分至一錢五分,煎服。

 

【方劑舉例】蓽菝丸《世醫得效方》:

蓽菝、炮姜、丁香、附子、吳茱萸、高良姜、胡椒、山茱萸、豆蔻。治泄瀉之屬於寒者

 

畢澄茄

 

【藥用】本品樟科植物山雞椒的成熟果實。

 

【性味與歸經】辛、溫。入脾、胃、腎、膀胱經。

 

【功效】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臨床應用】1.用於胃寒疼痛,呃逆嘔吐等症

 

本品功能溫暖脾胃、散寒止痛,

故適用於胃寒疼痛,以及胃寒引起的呃逆、嘔吐、脘腹脹悶等症,常與高良姜等配合應用。

 

2.用於寒疝疼痛等症

 

本品有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治療寒疝腹痛,常與吳茱萸、香附、廣木香等藥配伍應用。

 

此外,本品又可用於寒症小便不利,以及小兒寒濕郁滯引起的小便渾濁等病症。

 

【處方用名】畢澄茄(晒乾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分至一錢五分,煎服。

 

【方劑舉例】寒疝丸(原名四神丸)(《丹溪心法》):

畢澄茄、香附、吳茱萸、青木香。治寒疝疼痛。

 

祛寒藥丁香

 

【藥用】本品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樹的花蕾或果實。

 

【性味與歸經】辛,溫。入肺、胃、脾、腎經。

 

【功效】溫中降逆,溫腎助陽。

 

【臨床應用】1.用於胃腹冷痛、呃逆、嘔吐等症

 

丁香溫中散寒,善於降逆,故為治胃寒呃逆、嘔吐的要藥。

治呃逆,常與降氣止呃的柿蒂配伍;治嘔吐,可與降逆止嘔的半夏同用。

如遇胃熱嘔呃,因本品性溫,則不宜應用。

 

2.用於腎陽不足,及寒濕帶下等症

 

丁香又能溫腎助陽,以治腎虛陽萎、寒濕帶下等症,

可與附子、肉桂、小茴香、巴戟天、肉蓯蓉等同用。

 

此外,丁香與肉桂等分,共研細末,名丁桂散。

外用有溫經通絡、活血止痛的作用,可用於陰疽、跌打損傷等症。

 

【處方用名】丁香、公丁香(藥用花蕾,功效較佳,晒乾用。)、

母丁香(藥用果實,功效較弱,晒乾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分至一錢五分,煎服。 

 

【方劑舉例】丁香柿蒂湯(《證因脈治》):

丁香、柿蒂、人蔘、生薑。治久病呃逆,因於寒者。

 

小茴香

 

【藥用】本品為傘形科植物茴香的成熟果實。

 

【性味與歸經】辛、溫。入肝、腎、脾、胃經。

 

【功效】理氣止痛,調中和胃。

 

【臨床應用】1.用於寒疝腹痛,睪丸偏墜,胃腹冷痛等症。

 

本品功能散寒理氣止痛,為治療寒疝腹痛、睪丸偏墜的常用藥,

可與橘核、荔枝核等配伍應用;又能溫中散寒止痛,對脘腹冷痛,可配合吳茱萸等藥同用。

 

2.用於胃寒嘔吐、食少。

 

小茴香有調中醒脾之功,能開胃進食,故可用於胃寒嘔吐、食慾減退之症。

 

【處方用名】小茴香(晒乾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一錢至三錢,煎服。

 

【附藥】大茴香:又稱八角茴香。

系木蘭科常綠小喬木八角茴香樹的果實。性味、功效與小茴香近。用量也與小茴香同。

 

【方劑舉例】暖肝湯《景岳全書》:

小茴香、肉桂、沉香、烏藥、當歸、枸杞、茯苓、生薑。治陰寒小腹疼痛,疝氣等。

 

其它具有祛寒功效的藥物

 

一、溫中:砂仁、白豆寇、草豆寇(化濕藥)、肉豆寇(理氣藥)

 

二、溫中止瀉:炮姜(止血藥)

 

三、散寒止痛:艾葉(止血藥)

 

四、溫腎:烏藥、九香蟲、沉香(理氣藥)、鐘乳石(化痰止咳平喘藥)

 

開竅藥

 

凡具有通關開竅回蘇作用的藥物,稱為開竅藥。

 

開竅藥善於走竄,功能通竅開閉,蘇醒神識,

主要適用於熱病神昏,以及驚風、癲癇、中風等病出現卒然昏厥的症候。臨床常用以作為急救之品。

 

開竅藥一般用於神昏內閉的症候。

但閉症有寒閉、熱閉之分,寒閉者多見面青身冷、苔白脈遲;

熱閉者多見面赤身熱、苔黃脈數。

治寒閉宜溫開宣竅,須配袪寒藥同用;治熱閉宜涼開宣竅,須配清熱藥同用。

 

本類藥物,只可暫用,不宜久服,久服泄人元氣;

而且辛香走竄,對於大汗亡陽引起的虛脫及肝陽上亢所致的昏厥,都應慎用。

 

開竅藥應用注意事項

 

一、開竅藥主要用於中醫急救治療神志昏迷的藥物。

由於神志昏迷病因不一,症状各異,必須掌握各藥主治範圍、用量、用法與禁忌等。

 

二、開竅藥乃治標之品,對於各種病因,須選配相應藥物進行治療,

如高熱神昏配用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品,痰濕蒙蔽心竅,須配化痰化濕之品,氣鬱暴脫須配理氣藥同用。

 

三、開竅藥用麝香、冰片、蘇合香、樟腦,均須入丸散應用,不作煎劑。

 

四、開竅藥用麝香、冰片、蘇合香、樟腦,芳香走竄,易傷胎元,孕婦忌用;

麝香、蘇合香又辛溫走竄,陰虛陽亢者慎用。

 

五、開竅藥中麝香、冰片、蘇合香泄人元氣,只宜暫用,不可久服。

 

六、神志昏迷,有閉證、脫證之分,閉症多見牙關緊閉,兩手緊握,可用開竅藥治

 

之;脫證多見冷汗淋漓、肢冷脈微之症,治宜回陽救逆,益氣固脫,不宜用開竅藥。

 

麝香

 

【藥用】本品為鹿科動物麝香囊中的分泌物。

 

【性味與歸經】辛,溫。入心,脾經。

 

【功效】開竅回蘇,活血散結,催產下胎。

 

【臨床應用】1.用於邪蒙心竅、神志昏迷。

 

麝香有開竅通閉、辟穢化濁之功,開竅力強,適用於邪蒙心竅、神識昏迷等症。

如熱病神昏痙厥、中風痰厥、氣厥、中惡等卒然昏迷等症,常與冰片、牛黃等品配伍,

可加強辛散走竄、開竅回蘇的作用。

 

2.用於癰疽瘡瘍;跌扑損傷,經閉,症瘕及痹痛等症。

 

本品能開通經絡,有活血散結之功,與解毒、消腫的藥物如雄黃、蟾酥等配伍,可用治癰疽瘡瘍;

與活血行瘀的藥物如赤芍、丹參、乳香、沒藥等配伍,又可用治經閉、症瘕及痹通等症。

 

3.用於胞衣不下或胎死腹中等症。

 

麝香辛香走竄、活血袪瘀,故能用於胎死腹中、胞衣不下等症,又可用以催生,常與肉桂配伍同用。

 

【處方用名】麝香、元寸香、當門子

 

【一般用量與用法】內服每次至五厘。本品氣味芳香,內服只宜配入丸、散劑,不宜入煎劑。外用適量。

 

【按語】1.麝香氣味芳香,善於走竄,具有很好的開竅通痹的性能,是一味治療神志昏迷的要藥,

許多具有開竅作用的成方都具有本品。

本品雖屬溫性,但配合清熱藥,就成為涼開宣竅的方劑,

如安宮牛黃丸、至寶丹、紫雪丹等類;配合袪寒藥,就成為溫開宣竅的方劑,如蘇合香丸。

現在了解,本品有興奮中樞神經系統、呼吸中樞及心臟的作用,

故常用以作為急救藥品,治療各種熱病神昏、中風神昏等病症;此外,對蛇毒咬傷也有治療作用。

 

2.由於本品又能開通經絡癰閉,具有活血、消腫、止痛作用,

所以還可適用於癰疽腫毒及跌扑瘀痛等症,不論內服或外用,都有療效。

 

3.麝香活血通經,已成為現代藥理研究所證實,故孕婦忌用,以防止流產。

 

【方劑舉例】至寶丹(《和劑局方》):

麝香、尤腦香、安息香、牛黃、犀角、硃砂、雄黃、玳瑁、琥珀、金箔、銀箔。

治中風卒倒,中惡氣絕,神昏譫語,痰迷心竅,小兒驚癇等症。

 

冰片

 

【藥用】本品為龍腦香科植物龍腦香的樹脂加工品。

也有用菊科植物艾納香(大艾)葉經蒸餾後冷卻所得的結晶品(稱為艾片),

以及用松節油等製成的人工合成品(稱機制冰片)。

 

【性味與歸經】辛、苦,微寒。入心、脾、肺經。

 

【功效】回蘇開竅,清熱止痛。

 

【臨床應用】1.用於神昏痙厥

 

冰片開竅回蘇的功效類似麝香,但作用稍遜,用治竅閉神昏,兩藥往往配伍應用。

在臨床上,主要用於溫熱病神昏厥,以及中風痰厥、氣厥、中惡、卒然昏倒等內閉症候。

 

2.用於瘡瘍疥癬,口瘡,喉痛及眼疾等症

 

本品外用有消腫止痛,且有防腐、止癢之效,主要作為外用,

配硼砂、玄明粉,可治牙齦腫痛、咽喉紅腫痛、口瘡等症;

如遇鼻塞流涕,用少量冰硼散吹鼻,可通鼻塞;

其它如中醫外科、喉科、傷科、眼科等外用方中多有配用本品。

 

【處方用名】冰片、梅花冰片、梅片、腦香、片腦(以原植物龍腦香樹命名。)

 

【一般用量與用法】內服每次至三厘。本品氣味芳香,內服只宜入丸散,不入湯劑。外用適量。

 

【按語】1.冰片辛香走竄,能通諸竅,內服能開竅回蘇,類似麝香,故兩藥時常同用,如成方安宮牛黃丸、至寶丹等。

 

2.本品性味苦寒,善散火郁。外用消腫止痛,且能止癢,所以又為外用治口瘡、咽腫以及瘡瘍的要藥。

 

【方劑舉例】冰硼散《外科正宗》:冰片、硼砂、硃砂、玄明粉。外治咽喉腫痛。

 

蘇合香

 

【藥用】本品為金縷梅科植物蘇合香樹的樹脂。

 

【性味與歸經】甘、辛,溫。入心、脾經。

 

【功效】開竅辟穢。

 

【臨床應用】用於氣鬱暴厥、心腹悶痛、卒然昏倒,以及驚風,癲癇等症

 

本品開竅辟穢的功效與麝香相似,

但較麝香稍遜,用以治療氣鬱暴厥、心腹悶痛、卒然昏倒等症,

常與丁香、檀香、麝香、冰片、沉香等藥做成丸劑應用。

 

【處方用名】蘇合香、蘇合香油。

 

【一般用量與用法】內服每次一分至三分,宜作丸劑。

 

【方劑舉例】蘇合香丸(《和劑局方》)

蘇合香、硃砂、青木香、訶子、蓽菝、乳香、沉香、生香附、麝香、犀角、檀香、丁香、

冰片、白朮、安息香。治中風昏迷,痧氣昏厥,舌苔厚膩,痰濁內盛。

 

石菖蒲

 

【藥用】本品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根莖。

 

【性味與歸經】辛,溫。入心、肝經。

 

【功效】化痰濕,開竅,和中辟穢。

 

【臨床應用】1.用於痰濕蒙蔽清竅,或高熱引起的神昏,以及癲狂,痴呆,耳鳴耳聾等症。

 

本品化痰濕而開竅,主用治痰濁壅閉、神識昏迷、舌苔厚膩之症,

常與鮮竹瀝、鬱金、制半夏等品配伍;用於癲狂、痴呆,常與遠志、茯苓、龍齒等藥同用。

 

2.用於胸腹脹悶及噤口痢等症。

 

本品化濕濁而和中,所以又可治濕阻脾胃、胸腹悶作痛,

可配陳皮、厚朴等;治噤口痢,可配石蓮子、黃連等。

 

【處方用名】石菖蒲(洗淨,晒乾,切片用。)、

鮮菖蒲、鮮石菖蒲(隨用隨取新鮮者,適用於痰熱神昏。)

 

【一般用量與用法】干者一錢至三錢,鮮者三錢至五錢,煎服。

 

【按語】1.石菖蒲、冰片、麝香,都是芳香開竅的藥。

但冰片、麝香芳香走竄,雖屬少量,而開竅回蘇作用亦強;

石菖蒲則是通過它芳香化濕濁的作用,而起到化痰宣肺、開竅通閉的功效,

故適用於痰濁阻竅、神識不清、言語不利等症,但開竅回蘇作用較弱。

 

2.此外,石菖蒲尚能提神、健胃,是它的特長。

故臨床在安神方中加入石菖蒲一味,往往可增強療效,

如成藥安神補心丸(大生地、丹參、五味子、首烏藤、旱蓮草、石菖蒲、合歡皮、女貞子、菟絲子、珍珠母)。

 

3.據古代文獻所載,本品根瘦節密,一寸九節為良,故處方時往往寫九節菖蒲,認為療效較好。

但現在市上所用的九節菖蒲原料是毛艮科阿爾泰銀蓮花(菊形雙瓶梅)的跟莖,

與石菖蒲是兩種不同的植物,不宜混用,故上面處方一項內不用九節菖蒲之名。

 

【方劑舉例】菖蒲瀉心湯《隨息居霍亂論》:

菖蒲、黃芩、半夏、黃蓮、紫蘇、厚朴、竹茹、枇杷葉、蘆根,治痰壅壅閉,神識昏迷,胸膈痞塞。

 

其它具有開竅功效的藥物

 

1.開竅定驚:牛黃(清熱藥)

 

2.祛風痰開竅:皂莢(化痰止咳平喘藥)

 

3.袪痰開竅:遠志(安神藥)

 

平肝息風藥

 

凡具有平降肝陽、止息肝風作用的藥物,稱為平肝息風藥。

 

平肝息風藥,適用於肝陽上亢、頭目眩暈,以及肝風內動、驚癇抽搐等症。

臨床使用平肝息風藥的時候,應根據辯證施治的原則給予不同的配伍。

如因熱引起的,與清熱瀉火藥同用;因風痰引起的,與化痰藥同用;

因陰虛引起的,與滋陰藥同用;因血虛引起的,與養血藥同用。

 

本類藥物性能各有不同,應區別使用。

如其中有些藥物藥性寒涼,脾虛慢驚病患,則非所宜;

而另有一些藥物又偏溫燥,血虛傷陰者又宜慎用。

 

平肝息風藥應用注意事項

 

一、平肝息風藥,應根據辨證施治的原則,正確選用。

 

二、肝陽上亢有兼正不同,肝風內動有病因各異,故應用平肝息風藥每須進行適當配伍.

如肝陽上亢兼有肝陰不足者,宜配滋養肝陰藥同用;

兼有肝火者,宜配清泄肝火藥同用;肝風內動,由於高熱動風者,宜配清熱瀉火藥同用;

痰熱驚癇者,宜配清化痰熱藥同用;脾虛慢驚者,宜配健脾藥同用;陰血不足者,宜配滋陰養血藥同用。

 

三、平肝息風藥性各不相同,一般來說,偏於寒涼者,脾虛慢驚則非所宜;性偏溫燥者,血虛傷陰者當宜慎用。

 

四、平肝息風中礦石類介貝類質堅沉重,用量應大,生用時並宜先煎。

鉤藤有效成分易被高熱破壞,入湯劑則應後下。

羚羊角為貴重物品,一般入丸散服用。全蠍、蜈蚣為有毒之品,用量不宜過大。

 

羚羊角

 

【藥用】本品為牛科植物賽加羚羊角及他種羚羊的角。

 

【性味與歸經】咸,寒。入肝經。

 

【功效】平肝息風,清熱明目。

 

【臨床應用】1.用於肝陽上亢的頭暈目眩。

 

羚羊角平肝陽的作用顯著,故事用於頭暈目眩屬於肝陽上亢者,可配合菊花、石決明等同用。

 

2.用於驚風、癲癇、手足抽搐等症。

 

羚羊角平肝息風的功效頗佳,凡肝風內動、驚癇抽搐,是為要藥。

因本品兼有清熱作用,故常用治熱病高熱、熱極生風的病症,

可配合菊花、桑葉、鮮生地、白芍、鉤藤等藥同用。

 

3.用於高熱、狂躁、神昏等症。

 

羚羊角具有良好的清熱解毒作用,

用於溫熱病高熱神昏、狂妄躁動等症,常配合犀角、黃連等製成丸散服用。

 

4.用於目赤腫痛。

 

本品又能清肝火,治療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腫痛,多與龍膽草、黃芩等配合應用。

 

【處方用名】羚羊角片(鎊成片,入煎劑用)、羚羊粉(研粉,入丸散,或吞服)

 

【一般用量與用法】吞服每次一分至三分。入煎劑一般用三分至一錢,須另煎沖服。

 

【按語】1.羚羊角善清肝火、解熱毒,且能平肝息風而鎮痙,功效頗佳,

為治熱病驚厥、手足抽搐的要藥。在臨床應用時主要有下列兩個原則:

在高熱神昏抽搐或肝經熱盛生風、手足抽搐較劇時可以使用。

又肝陽上亢所致的眩暈或肝火亢盛所引起的目赤腫痛、頭痛等症,

症情較劇而用一般藥物效果不顯者,可考慮暫時應用。

 

2.本品藥價昂貴,故現在臨床多入丸散,或研粉吞服,很少作為煎劑應用。

 

【方劑舉例】羚角鉤藤湯《通俗傷寒論》:

羚羊片、桑葉、川貝、鮮生地、鉤藤、滁菊、茯神、白芍、竹茹。治熱盛干風內動,手足瘲瘛

 

山羊角

 

【藥用】本品為脊椎動物牛科山羊的角。

 

【性味與歸經】咸,寒。

 

【功效】平肝,鎮驚。

 

【臨床應用】1.用於肝陽上亢、頭目眩暈,及肝火上炎、目赤腫痛等症。

 

本品有平降肝陽作用,對於肝陽上亢、頭目眩暈,可配合鉤藤、天麻、石決明等藥同用;

同時又有清肝火功能,所以還能治療肝火上炎、目赤腫痛等症,可配合桑葉、菊花等同用。

 

2.用於驚風抽搐。

 

本品有清熱鎮驚作用,對於高熱引起的驚風抽搐等症,可配合龍膽草、黃連、黃芩、七葉一枝花等同用。

 

【處方用名】山羊角(鎊片用)

 

【一般用量與用法】三錢至五錢,煎服。

 

【按語】本品功能與羚羊角大致相仿,所以現在臨床往往用以代替羚羊角;但其作用較弱,用於劑量可酌情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