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疾病

 

乳房疾病是外科的常見病、多發病,婦女患者占絕大多數。

《婦科玉尺》說:「婦人之疾,關係最巨者則莫如乳。」可見前人對乳房疾病十分重視。

 

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關於乳房的經絡和生理、病理等方面的記載。

漢《中藏經》即載有乳癖病名。此後,歷代文獻均有所記載,

如晉《肘後備急方》、《劉涓於鬼遺方》載有「乳癰」、「乳發」,

隋《諸病源候論》載有「乳石癰」、「乳疽」、「乳漏」,

宋《婦人大全良方》載有「乳岩」,

明《外科理例》載有「乳衄」等,且對各種乳房疾病的病因、證候、治法多有論述。

 

[乳房解剖概述]

 

乳房位於胸前的第3肋骨和第6肋骨水平之間,胸大肌的淺面,

1520個乳腺腺葉及富於脂肪組織的結締組織所構成,成半球狀,

而每一腺葉分成許多腺小葉,腺小葉又由許多腺泡組成。

乳腺小葉間隔以結締組織,稱乳房懸韌帶,韌帶外連於皮膚,內連於深筋膜。

 

乳腺每一腺葉有單獨的腺管(乳管),呈放射狀聚向乳頭,並分別開口於乳頭。

乳頭周圍有色素沉著的圓形區,稱為乳暈。

 

乳房有豐富的淋巴組織。

乳房淋巴液的輸出途徑主要有:

①大部分乳房淋巴液沿胸大肌側緣淋巴管(主要是乳房外側)流至腋下淋巴結(此處約有20—30個淋巴結),

再到鎖骨下淋巴結;但乳房上部淋巴液可不經過腋下淋巴結而直接流向鎖骨下淋巴結;

鎖骨下淋巴結有許多淋巴管與鎖骨上淋巴結相通;

 

②乳房內側淋巴液沿肋間隙淋巴管流至胸骨旁淋巴結(約有2-3個淋巴結,循著胸廓內動、靜脈排列),

繼而流向鎖骨上淋巴結;

③左右兩側乳房皮下淋巴網互相溝通,還可導向對側腋窩,甚至兩側腹股溝的淋巴結。

④乳房深部淋巴網還沿腹直肌鞘和鐮狀韌帶通向橫隔和肝臟。

 

[乳房與臟腑經絡的關係]

 

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關於乳房與經絡關係的記載,

如:「足陽明胃經,行貫乳中;足太陰脾經,絡胃上膈,佈於胸中;

足厥陰肝經上膈,布胸脅繞乳頭而行;足少陰腎經,上貫肝膈而與乳聯;

沖任二脈起於胸中,任脈循腹里,上關元至胸中;沖脈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

後世醫家認為,男子乳頭屬肝,乳房屬腎;女子乳頭屬肝,乳房屬胃。

故乳房疾病與肝、胃二經及腎經、沖任二脈關係最為密切。

 

乳汁來源於脾胃水谷精微,因胃主納谷,脾主運化,同居中央,屬土味甘,故乳汁之味甘。

脾胃氣壯,則乳汁多而濃;血衰則少而淡。

沖任為氣血之海,上行為乳,下行為經,婦女哺乳期則經止。

乳汁的分泌、控制和肝木之氣有關,肝主疏泄,若肝氣不舒,疏泄不利,即可發生乳房疾病。

 

[病因病機]

 

.余聽鴻《外證醫案彙編》說:「乳症,皆雲肝脾郁結,則為癖核;胃氣壅滯,則為癰疽。」

乳房疾病的發生,主要由於肝氣鬱結、胃熱壅滯、沖任失調、肝腎不足、痰瘀凝結、

乳汁蓄積或外邪侵襲等,影響乳房的正常生理功能而發生病變。

 

一般而言,感染性乳房疾病多由乳頭破碎,感染毒邪;

或嗜食厚味,脾胃積熱;或情志不暢,肝氣鬱結,以致乳汁積滯,郁久化熱,熱盛肉腐而成。

腫瘤性乳房疾病,則系憂思郁怒,脾胃受損,以致氣鬱痰凝,阻於乳絡而成。

 

乳房疾病多由肝、胃二經受病。臨床辨證要觀察局部病變,

又須詳究全身症状,從而審症求因,辨證論治。現將辨證要點歸納於下。

 

一、肝胃蘊熱由於情志內傷,肝氣鬱結,失於調達;

飲食不節,胃經積熱,氣血凝滯,郁久化熱,易致局部紅腫熱痛,釀膿如雞啄劇痛;

憎寒壯熱,口乾欲飲,全身酸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結;

脈弦數或滑數,舌苔白厚或黃乾等。如乳癰、乳發多與此有關。

 

二、肝氣鬱結由於憂思鬱悶,肝失條達,脾失健運,痰濁內生,

以致氣滯痰凝,脈絡不和,積聚成核,如桃李樣,質堅,表面光滑,推之可動,

腫塊隨喜怒而消長;心煩易怒,胸悶不適,月經不調,

舌苔薄黃,脈弦滑等。如乳癖、乳核多與此有關。

 

三、肝腎不足由於後天失調,或先天不足,生育過多,以致肝腎虧損,沖任失調,

精血不足,肝失濡養,易致肝氣鬱結,橫逆犯脾,脾失健運,痰濁內生,氣滯痰凝而成隱核。

 

其結塊的生長與發展,常與發育、妊娠、月經等有關,脹痛常在經前加劇,經後痛減;

並有頭暈耳鳴,腰酸肢軟,月經不調,舌苔薄,脈濡軟無力等。如乳癧、乳癌、乳癖常與此有關。

 

四、陰虛痰凝由於肝腎陰虧,以致陰虧火旺,肺津不能輸布,灼津為痰,

痰火凝結於乳絡,結塊皮色不變,隱隱作痛。

化膿遲緩;常伴有午後潮熱,乾咳顴紅,形瘦食少,夜寐盜汗;舌質紅,苔薄,脈細數等,如乳癆常與此有關。

 

[乳房的檢查方法]

 

及時而正確地進行乳房檢查,對早期發現乳癌有著重要意義。乳房的檢查方法,主要是望診和觸診,尤以觸診最為重要:

 

一、望診

 

囑患者端坐,解開上衣,將兩側乳房完全顯露,以作詳細比較。

注意乳房體積的變化,有無增大或縮小;乳頭的位置,有無內縮或抬高;

乳房皮膚有無顏色改變,有無結節、凹陷或橘皮樣改變,有無濕疹樣病變等。

 

二、觸診

 

先檢查健側乳房,再檢查患側,以便對比。

將手指併攏平放乳房上輕輕按觸,切勿用手指去抓捏,否則會將所抓捏的腺體組織錯誤地認為乳房腫塊。

以乳頭為中心,將乳房分為四個象限,依次檢查上內一上外一下內一下外。

繼之,檢查乳暈區,注意有無血性液體自乳頭溢出,最後按摸腋窩、鎖骨下及鎖骨工區域淋巴結。

 

觸診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①發現乳房內有腫塊時,應注意腫塊的位置、數目、大小、形態、邊界、硬度、表面情況及活動度;

②腫塊是否與皮膚有粘連,可用手指輕輕提起腫塊附近的皮膚,以確定與皮膚有無粘連;

③腫塊與筋膜、胸肌是否已有粘連固定,先在不同方向檢查腫塊的活動度,

然後讓病人雙手叉腰,使胸大肌收縮緊張,再檢查其腫塊的活動度,

前後進行比較,以確定腫塊與筋膜、胸肌有無粘連。

 

三、腋窩及鎖骨下淋巴結檢查法

 

按腋窩淋巴結的分布,有次序進行檢查,檢查者自前面用左手伸人病人右腋窩或用右手伸人左腋窩,

然後讓病人將上臂靠近胸壁,前臂鬆弛放在檢查者的手臂上,讓腋窩完全鬆弛,

以便清楚地按摸腋窩中央群、胸肌群的腫大淋巴結。

最後站在病人的背後檢查腋後淋巴結(肩胛下群)和鎖骨上淋巴結。

 

四、X線檢查

 

常用鉬鈀X線攝影術和干板靜電攝影術。鉬鈀X線的穿透性較弱,

故便於區別乳房內各種密度的組織,可發現較小的腫塊,並能清晰地觀察其形態和結構。

良性腫瘤可見塊影密度均勻,周圍常有一透亮度較高的脂肪圈;

惡性腫瘤的塊影多不規則或呈分葉狀,中心區密度較高。

 

干板靜電攝影具有「邊緣增強效應」,大大增強了影象的對比性,

使一些原來膠片分辨不清的組織也能分辨出來。

 

良性腫瘤可見邊緣整齊的圓形、橢圓形陰影,四周透亮;

惡性腫瘤則見腫塊中心緻密,邊緣不整呈毛狀,

在腫塊內部或其附近可見數量較多的砂粒樣鈣化點或長條形鈣化帶。

 

五、活體組織檢查

 

乳房如有腫塊,要警惕乳癌的可能,而組織學檢查是目前確定腫塊性質最可靠的方法。

因此,當懷疑為惡性腫瘤時,應考慮做活體組織檢查。

 

[治療]

 

一、內治法:

.余聽鴻認為,乳房疾病多以氣滯血凝為基礎,故治療乳房疾病以理氣通絡為常用法則。

現將乳房疾病常用治法略述如下:

 

(一) 疏表清熱法

 

適用於乳癰初期,乳房結塊疼痛,兼見惡寒發熱、頭痛、胸悶等。方如瓜蔞牛蒡湯、荊防敗毒散。

(二) 清熱解毒法

 

適用於感染性乳房疾病熱毒徵象明顯者,乳房局部紅腫高突,掀赤劇痛,兼見高熱、

口乾欲飲、頭痛、便秘等,方如黃連解毒湯、內疏黃連湯。

 

(三) 托里透膿法

 

適用於體質虛弱,膿成難潰,或潰後膿水清稀,淋漓不盡者,常見瘡形平塌,漫腫不收,

日久不潰,或潰後膿水淋漓難盡。方如托里消毒散、托里透膿散。

 

(四) 解郁化痰法

 

適用於因肝氣鬱結,疏泄失職,氣機不利,運化失司,痰濁蘊結乳絡,而發「乳中結核」類的乳房疾病。

方如逍遙散、逍遙蔞貝散、香貝養榮湯合小金片。

 

(五) 調理沖任法

 

適用於青春期乳房病,或隨經期前後症状加重之各類乳房病,或乳痛症,或乳頭出現結塊。方如二仙湯。

 

(六) 補益扶正法

 

適用於乳房病虛證、陰證,或陽證潰破久不收口者,如乳癰、乳疽、乳癆成漏、乳岩破潰。

方如補中益氣湯、歸脾湯、人蔘養榮湯、右歸飲、六味地黃丸等。

 

二、外治法

 

(一) 敷貼感染性乳房疾病

 

陽證初起宜以清熱解毒、活血消腫為主,用金黃散、玉露散、雙柏散等以冷開水或醋調成稀糊狀外敷,

每日—2次,或用金黃膏、玉器膏;陰證用回陽玉龍膏。

潰後可用九一丹、八二丹藥線引流。膿盡腐脫,用生肌膏、白玉膏等。

 

腫瘤性乳房疾病,宜溫經和陽、化痰通絡、消腫止痛,用陽和解凝膏摻紅靈丹、桂麝散等。

 

(二) 手術對感染性乳房疾病

 

膿腫形成者,應及時切開引流。

腫瘤性乳房疾病,經用藥物積極治療無明顯好轉者,應疑為癌前期病變,以手術治療為宜。

對疑有惡變或惡性腫瘤者,應及早採取手術治療。

 

[結語]

 

乳房疾病以婦女患者占絕大多數,其發生與肝、胃二經以及腎經、沖任二脈關係最為密切。

常見病因病機包括肝胃蘊熱、肝氣鬱結、肝腎不足和陰虛痰凝等。

常用的檢查方法包括望診、觸診、X線檢查、活體組織檢查等,尤以乳房的觸摸檢查最為重要。

治療以理氣通絡為常用法則,而常用治法有疏表清熱、清熱解毒、托里透膿、解郁化痰、

調理沖任和補益扶正等,並酌情選用敷貼和手術等外治療法。

粉刺性乳癰

 

粉刺性乳癰 粉刺性乳癰,中醫病名。

是一種以乳腺導管擴張、漿細胞浸潤為病變基礎的慢性非細菌性感染的乳腺化膿性疾病。

其特點是多在非哺乳期或非妊娠期發病,常有乳頭凹陷或溢液,

初起腫塊多位於乳暈部,化膿潰破後膿中夾有脂質樣物質,易反覆發作,形成瘺管,

經久難愈,全身炎症反應較輕。相當於西醫漿細胞性乳腺炎。

 

是一種以乳腺導管擴張、漿細胞浸潤為病變基礎的慢性非細菌性感染的乳腺化膿性疾病。

其特點是多在非哺乳期或非妊娠期發病,常有乳頭凹陷或溢液,

初起腫塊多位於乳暈部,化膿潰破後膿中夾有脂質樣物質,易反覆發作,形成瘺管,經久難愈,全身炎症反應較輕。

 

病因病機

 

素有乳頭凹陷畸形,乳絡不暢。因情志抑鬱,肝氣失疏,氣血淤滯,經絡阻塞。

聚結成塊,鬱蒸腐肉釀膿而成,潰後容易成瘺。若氣鬱化火,迫血妄行,可致乳頭溢血。

 

診斷依據

 

多見於青春期後任何年齡女性,且多在非哺乳期、非妊娠期發病,

病人多有先天性乳頭全部凹陷或線狀部分凹陷。多單側乳房發病,亦有雙側乳房先後發病,

呈慢性經過,病情表現多樣,病程長達數月或數年。

 

(1)乳頭溢液:

 

乳頭溢液是本病早期的一種表現。

多表現為間歇性、自發性,並可持續時間較長。溢液性狀多為漿液性,也可為乳汁樣、膿血樣或血性。

數量有多有少。輸乳孔多有粉刺樣物或油脂樣物分泌,並帶有臭味。

 

(2)乳頭腫塊:

 

最為常見。

往往起病突然,發病迅速。患者乳房局部疼痛不適,呈刺痛或鈍痛,並發現腫塊。

腫塊多位於乳暈區,或向某一象限伸展。腫塊大小不等,直徑大多小於3cm,個別可達10cm以上。

腫塊形狀不規則,質地硬韌,邊界欠清,無包膜,常與皮膚黏連,但無胸壁固定,可移動。

繼而腫塊局部出現紅腫熱痛,紅腫範圍可迅速擴大,若炎症得不到控制,則形成膿腫,

可出現乳房皮膚水腫,呈橘皮樣病;或伴有患側腋下淋巴結腫大、壓痛。

一般無全身發熱。也有些患者一直以乳房腫塊為主訴,持續時間可長達數年,始終無明顯的紅腫表現。

 

(3)乳房部漏

 

膿腫自潰或切開後膿液中夾有粉渣樣物,並形成與乳頭相通的漏管,經久不愈,反覆發作。

 

病證鑒別

 

1.乳癰 粉刺性乳癰多見於40歲以上有先天性乳頭凹陷畸形者,乳暈深部出現腫塊,多反覆溢流棕黃色或血性液體。

而乳癰見於初產婦且在產後一個月內,以乳房部(不在乳暈部)結塊,

腫脹疼痛,繼則紅腫熱痛,潰流黃稠膿液為主症。

 

2.乳癌 粉刺性乳癰乳暈深部出現腫塊,邊界清楚,不光滑,腫塊向某一象限呈放射狀延伸,患部隱痛。

而乳癌乳房部結塊,質地堅硬,表面凹凸不平,邊界不清,生長迅速,

病久腫塊潰爛,滲流膿血,污穢惡臭,疼痛日增,病情兇險。

 

3.乳核 乳核乳房部出現多為單發的圓形腫塊,質地較硬,表面光滑,邊界清楚,活動度好,不痛,終不化膿。

 

4.乳癆 乳癆乳房結塊如梅李,不痛,邊界不清,皮肉相連,腫塊潰後膿出清稀,

夾有敗絮樣物,久不收口,易成竇道,多繼發於肺癆、瘰癧之後。

 

5.乳癖 乳癖多見於30~40歲婦女,乳房部出現大小形狀不一的腫塊,疼痛與月經周期有關。

 

6.乳衄(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

 

相關檢查

 

1.乳腺X線鉬靶攝片:

 在乳暈下區有均勻緻密腫塊陰影,邊緣不清,形態不規則,偶爾見片狀鈣化灶。

 

2.乳頭溢液塗片:在膿血性和乳汁樣溢液塗片中,

可見到大量的白細胞、吞噬細胞、組織細胞、淋巴細胞及漿細胞,腺上皮細胞可因炎症而有形態上的改變。

 

3.乳腺腫塊細針穿刺抽吸細胞檢查:可發現多種細胞混雜,漿細胞較多見,還有其他炎性細胞。

 

4.B超:病灶處見不規則片狀低回聲,內見增強光點。如有多處低回聲可互相連通。

 

辯證論治

 

治療原則

 

本病以內治法為主,輔以外治法。乳頭溢液患者,宜尋找病因,適當對症處理。

乳房腫塊尚未成膿時,促其消散。化膿成漏管者,可配合外治療法。

 

證治分類

 

1.肝經鬱熱證

 

主證:乳頭凹陷,乳暈部結塊紅腫疼痛;伴發熱,頭痛,大便乾結,尿黃;舌質黃膩,脈弦數或滑數。

 

治法:疏肝清熱,活血消腫。

 

代表方:柴胡清肝東加白花蛇舌草、山楂。

 

常用藥:川芎 、當歸、白芍 、生地黃、 柴胡 、黃芩 、山梔、 天花粉、 防風 、牛蒡子、 連翹 、甘草。

 

2.正虛邪滯證

 

主證:膿腫自潰或切開後久不收口,膿水淋漓,形成乳漏,時愈時發,局部有僵硬腫塊;舌質淡紅或紅,舌苔薄黃,脈弦。

 

治法:扶正托里。

 

方藥:托里消毒散加減。

 

常用藥:人蔘、 黃耆(鹽水拌炒) 當歸、 川芎、 芍藥() 白朮、 茯苓、 金銀花、 白芷、甘草。

 

外治法

 

1.腫塊初起時用金黃散外敷。

 

2.成膿後切開引流,瘡口用八二丹藥捻引流,

 

3.形成漏管者,待急性炎症消退後,可根據情況選擇切開法、掛線法及棉墊法等

 

其他療法:

 

可做乳腺區段切除加乳頭矯形術。若病變範圍大,形成多個竇道者,可行皮下乳腺切除術等。

 

轉歸預後

 

本病病程較長,若病情較輕,早期診斷、治療,一般預後良好。若病情較重者,病程可長達數月或數年。

 

預防調護

 

1. 保持心情舒暢,情緒穩定。

 

2. 增加營養食物,忌食魚腥發物、辛辣刺激之品。

 

3. 積極治療其他部位的虛勞病變。

乳癰

 

乳癰是發生於乳房部的急性化膿性疾病。

其臨床特點為:乳房部結塊、腫脹疼痛,伴有全身發熱,潰後膿出稠厚。

常發生於哺乳期婦女,尤以尚未滿月的初產婦多見。

《諸病源候論.妬乳候》云:「此由新產後,兒未能飲之,及飲不泄,或斷兒乳,捻其乳汁不盡,皆令乳汁蓄積,

與氣血相搏,即壯熱大渴引飲,牢強掣痛,手不得近也……」

根據發病時期的不同,又有幾種名稱:發生於哺乳期者,稱外吹乳癰;

發生於懷孕期者,名內吹乳癰;在非哺乳期和非懷孕期發生者,名非哺乳期乳癰。本病相當於西醫的急性乳腺炎。

 

[病因病機]

 

一、肝鬱氣滯乳頭屬足厥陰肝經,肝主疏泄,能調節乳汁的分泌。

若情志內傷,肝氣不舒,厥陰之氣失於疏泄,使乳汁發生壅滯而結塊;郁久化熱,熱勝肉腐則成膿。

 

二、胃熱壅滯乳房屬足陽明胃經,乳汁為氣血所生化,產後恣食肥甘厚味而致陽明積熱,

胃熱壅盛,導致氣血凝滯,乳絡阻塞而發生癰腫。

 

三、乳汁瘀滯乳頭破損或凹陷,影響哺乳,致乳汁排出不暢,或乳汁多而嬰兒不能吸空,

造成余乳積存,致使乳絡閉阻,乳汁瘀滯,日久敗乳蓄積,化熱而成癰腫。

 

[診斷]

 

多發於產後尚未滿月的哺乳婦女,尤以乳頭破碎或乳汁郁滯者多見。

 

郁乳期:病人感覺患側乳房腫脹疼痛,並出現硬塊(或無硬塊),多在乳房外下象限,乳汁排出不暢;

同時伴有發熱、寒戰、頭痛骨楚、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經治療後,若2-3日內寒熱消退、腫消痛減,病將痊癒。

 

成膿期:上述症状加重,硬塊逐漸增大,繼而皮膚發紅灼熱,疼痛呈搏動性,有壓痛,

患側腋窩淋巴結腫大,並有高熱不退,此為化膿的徵象。

若硬塊中央漸軟,按之有波動感者,表明膿腫已熟。但深部膿腫波動感不明顯,需進行穿刺才能確定。

 

潰膿期:自然破潰或切開排膿後,一般腫消痛減,寒熱漸退,逐漸向愈。

若膿流不暢,腫熱不消,疼痛不減,身熱不退,可能形成袋膿,或膿液波及其他乳囊(腺葉),

形成「傳囊乳癰」,亦可形成敗血症。若有乳汁從瘡口溢出,久治不愈,則可形成乳漏。

 

輔助檢查:血常規檢查,白細胞總數高於10X109L,中性粒細胞高於75%。

 

[鑒別診斷]

 

一、炎性乳癌是一種少見的特殊類型的乳腺癌。

多發生於年輕婦女,尤其在妊娠或哺乳期。

乳房迅速增大,常累及整個乳房的l乃或1Q以上,並可迅速波及到對側乳房。

 

其皮膚顏色為一種特殊的暗紅或紫紅色,毛孔深陷呈橘皮樣或豬皮樣改變,局部腫脹有輕觸痛,

但患側乳房多無明顯腫塊可觸及,患側腋窩常出現轉移性腫大淋巴結,但全身的炎性反應較輕微。

針吸細胞學病理檢查可查到癌細胞。

 

二、漿細胞性乳腺炎多發於非哺乳期婦女,哺乳期也可發生。

其腫塊發於乳暈部,多伴乳頭凹陷內縮,乳暈皮膚紅腫,有瘙癢感或燒灼感,

後期轉為疼痛.乳頭溢出紅棕色、綠色或黑色液體,乳暈下區可捫及邊緣不清的軟結節,偶為硬結節。

 

[辨證論治]

 

一、內治法

 

(一)氣滯熱蘊

 

乳房部腫脹疼痛,腫塊或有或無,皮色不變或微紅,乳汁排泄不暢;

伴惡寒發熱,頭痛骨楚,口渴,便秘;舌淡紅或紅,苔薄黃,脈浮數或弦數。

 

辨證分析:情志內傷,肝氣鬱結,郁久化熱,加之產後恣食厚味,胃內積熱,以致肝胃蘊熱,

氣血凝滯,乳絡阻塞,不通則痛,故乳房腫脹疼痛有塊;

毒熱內蘊,故患側乳房皮膚微紅;邪熱內盛,正邪相爭,營衛失和,

故惡寒發熱,頭痛骨楚;胃經熱盛,故口渴、便秘、舌紅苔薄黃;弦脈屬肝,數脈主熱。

 

治法:疏肝清胃,通乳消腫。

 

方藥:瓜蔞牛蒡東加減。乳汁壅滯太甚者,加王不留行、路路通、漏蘆通乳;

產婦斷乳後乳汁壅滯者,加生山楂、生麥芽回乳;

產後惡露未盡者,加歸尾、川芎、益母草祛瘀;

乳房腫塊明顯者,加當歸、赤芍、桃仁等活血祛瘀;大便秘結者,加生大黃、火麻仁通便。

 

(二)熱毒熾盛

 

腫塊逐漸增大,皮膚掀紅,灼熱,疼痛如雞啄,腫塊中央漸軟,有應指感;

可伴壯熱,口渴飲冷,面紅目赤,煩躁不寧,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干,脈數或滑數。

 

辨證分析:肝胃蘊熱,熱毒熾盛,乳絡阻塞,氣血凝滯,故乳房腫塊逐漸增大,

局部掀熱、疼痛、灼熱;熱盛則肉腐成膿,故腫塊中央變軟,按之有應指感;

火熱炎上,故面紅目赤;熱擾心神,則煩躁不寧;

火熱傷陰,津液被耗,故小便短赤;津傷則引水自救,故渴喜飲冷;

腸熱津虧,故大便乾燥;舌紅、苔黃、脈數均為熱象。

 

治法:清熱解毒,托毒透膿。

 

方藥:透膿散加味。熱甚者,加生石膏、知母、金銀花、蒲公英清熱解毒。

 

(三)正虛邪戀

 

潰破後乳房腫痛減輕,但瘡口膿水不斷,膿汁清稀,癒合緩慢,或乳汁從瘡口溢出形成乳漏;

面色少華,全身乏力,頭暈目眩,或低熱不退,食欲不振;舌淡,苔薄,脈弱無力。

 

辨證分析:膿成破潰後,膿毒盡泄,腫痛消減;但若素體本虛,潰後膿毒雖泄,

氣血俱虛,故收口緩慢;氣血虛弱可見面色少華、全身乏力、頭暈目眩;舌淡、苔薄、脈弱無力為氣血不足之象。

 

治法:益氣和營托毒。

 

方藥:托里消毒散加減。

 

二、外治法

 

(一) 郁乳期

 

用金黃散或玉露散以冷開水或醋調敷;或用金黃膏或玉露膏敷貼;

或用鮮野菊花、鮮蒲公英、鮮地丁草、仙人掌(去刺)等洗淨搗爛外敷;

或用20%芒硝溶液濕敷;或用大黃、芒硝各等份研末,適量凡士林調敷。

 

(二) 成膿期

 

局部按之有波動感或經穿刺抽膿抽得膿液者,應及時切開引流。

一般採用與乳頭方向呈放射狀的切口,切口位置選擇膿腫稍低的部位,

切口長度與膿腔基底的大小基本一致,使引流通暢不致袋膿,但需避免手術損傷乳絡形成乳漏。

而乳暈部的淺表膿腫、乳房後的膿腫或乳房周邊膿腫,則可在乳暈邊緣或乳房周邊作弧形切口。

若膿腔較大者,必要時可在膿腔最低部位作對口引流。膿腫小而淺者,可用針吸穿刺抽膿。

 

(三) 潰後期

 

切開排膿後用八二丹、九一丹藥線或凡士林紗條引流,外敷金黃散或金黃膏;

膿盡改用生肌散收口,外用紅油膏或生肌玉紅膏蓋貼;

若有袋膿現象,可在膿腔下方用墊棉法加壓,使膿液不致瀦留;

如有乳汁從瘡口溢出,則可在患側用墊棉法束緊,排出乳汁,促進癒合;

若成傳囊乳癰者,則在腫塊按之應指處另作一切口;

若形成乳房部竇道者,可用五五丹藥捻,插入竇道至膿腔深處,以腐蝕管壁,

至膿液減少後用九一丹藥線,膿淨則改用生肌散紈條,直至癒合。

 

[其他療法]

 

一、按摩乳癰初起,局部腫痛,瘀乳明顯者,可行乳房按摩.先做熱敷,

再在患側乳房塗上少許潤滑油,先輕揪乳頭數次,然後一手掌托起患乳,

另一手手指併攏由乳房基底邊緣向乳頭方向輕輕推按,將郁滯的乳汁逐步擠出。

 

二、針灸取肩井、膻中、足三里、列缺、膈俞穴,用針刺瀉法,留針1530分鐘,每日1次。

 

[預防與調攝]

 

1.妊娠5個月後,經常用溫熱水或75%酒精擦洗乳頭;孕婦有乳頭內陷者,應經常擠捏提拉矯正,可用小酒杯叩吸。

 

2.應指導產婦合理哺乳,養成定時哺乳的習慣,保持乳汁排出通暢;

乳汁過多時,可用吸乳器將乳汁吸盡排空,以防淤乳。

 

3.保持乳頭清潔,如有乳頭皸裂、擦傷應及時治療。

 

4.注意嬰兒口腔清潔,不可讓嬰兒口含乳頭睡覺。

 

5.乳母應保持精神舒暢,避免情緒過度激動,斷乳時應逐漸減少哺乳次數,然後再行斷乳。

 

[結語]

 

乳癰相當於西醫的急性乳腺炎。其特點是乳房部結塊,腫脹疼痛,伴有發熱等全身症状,

好發於產後尚未滿月的哺乳婦女。應與炎性乳癌、漿細胞性乳腺炎相鑒別。

氣滯熱蘊證,治宜疏肝清胃、通乳消腫,方用瓜蔞牛蒡東加減;

熱毒熾盛證,治宜清熱解毒、托毒透膿,方用透膿散加味;

正虛邪戀證,治宜益氣和營托毒,方用托里消毒散加減。

並分期常規運用外治法。注意防止發生「傳囊乳癰」和「乳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