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衄

 

乳衄是以乳竅溢出血性液體,乳頭或乳暈部觸及可活動的質軟、不痛腫塊為主要表現的乳房腫瘤。

《瘍醫大全.乳衄門主論》云:「婦女乳房並不堅腫結核,惟乳竅常流鮮血,此名乳衄。」

本病多發生於4050歲婦女,相當於西醫的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乳頭癌。

本節所討論的是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雖屬良性腫瘤,但其中約6%一8%可惡變成乳頭狀癌。

 

[病因病機]

 

由於情懷抑鬱,肝氣不舒,郁而化火,灼傷血絡,迫血妄行,旁走橫溢而發;

或由於思慮傷脾,統血無權,血流胃經,溢於乳竅而成。

 

[診斷]

 

不在月經期間出現乳頭溢出血性液體,多呈間歇性,自溢性,患者內衣上經常見有棕黃色的血跡存在,無痛感。

有的乳暈部可觸及豆大圓形腫物,質軟,不與皮膚粘連,推之活動,如輕輕擠壓腫物,即可從乳頭內溢出血性或黃色液體。

腫物增長速度緩慢,如果突然增大,常與出血或惡變有關。

 

輔助檢查:乳腺導管造影對早期診斷乳管內病變有較高價值。

也可做乳頭分泌物塗片細胞學檢查,但陽性率較低,無決定性價值,必要時做活體組織檢查以明確腫瘤性質。

 

[鑒別診斷]

 

一、乳岩。主要是乳管內乳頭狀癌,在臨床上與乳頭狀瘤難以區別,早期乳頭都有溢血性液體,

但乳頭狀癌的腫塊較大,生長緩慢,乳腺導管造影和活體組織檢查可以鑒別。

 

二、乳癖.乳房內可觸及多個大小不等的腫塊,按壓患部或附近,可見有一個或多個乳管口溢液,多為血性或漿血性。

可伴乳房脹痛,且乳痛與乳頭溢液多為周期性,與月經有關。

 

[辨證論治]

 

一、內治法

 

(一)肝鬱火旺乳頭溢液,顏色鮮紅或暗紅,乳暈部無結塊或可觸及腫物,質軟,推之活動;

可伴煩躁易怒,胸悶脅痛。失眠多夢;舌紅,苔薄黃,脈弦。

 

辨證分析:肝氣鬱結,郁而化火,灼傷血絡,則乳頭溢血;

肝氣鬱結,血絡瘀阻,或乳暈部可觸及小腫物;肝火過旺,故煩躁易怒,肝火擾心,故胸悶脅痛,失眠多夢;

舌紅、苔薄黃、脈弦均為肝鬱化熱之象。

 

治法:疏肝解郁,清熱涼血。

 

方藥:丹梔逍遙散加減。

 

(二)脾不統血乳頭溢血,顏色淡紅或黃色稀水,量多自溢,乳暈部可捫及小結塊;

伴面色少華,四肢倦怠,食欲不振;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辨證分析:思慮傷脾,統血無權,血流胃經,溢於乳竅,故乳頭溢血;

脾虛血虧,故顏色淡紅或色黃質稀;

脾虛運化失職,痰濕不運,加之離經之血結於乳絡,痰瘀並結,故乳暈部可捫及小結塊;

脾虛氣血不足,故面色少華,四肢倦怠,食欲不振;舌淡、苔薄白、脈細弱均為脾虛血虧之象。

 

治法:健脾養血。

 

方藥:歸脾湯加減。

 

二、外治法

 

本病經治無效,反覆發作,或疑為惡變者,應儘早手術治療。

 

[預防與調攝]

 

1.調情志,保持心情舒暢。

 

2.儘早診斷,及時治療,無效時儘早手術治療,並行活體組織檢查,若發現癌變,應立即施行乳腺癌根治術。

 

[結語]

 

乳衄相當於西醫的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乳頭狀癌,但嚴格地講,它只是一種症状。

本節所述的是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它屬於良性腫瘤,

 

其特點是:乳竅溢出血性液體,乳頭或乳暈部觸及可活動的質軟、不痛腫塊,有6%一8%可惡變為乳頭狀癌。

應與乳岩、乳癖相鑒別。肝鬱火旺證,治宜疏肝解郁、清熱涼血,方用丹梔逍遙散加減;

脾不統血證,治宜健脾養血,方用歸脾東加減。對辨證施治1—2個月未見明顯好轉者,應考慮手術治療。

 

 

乳岩

 

乳岩是指乳房部的惡性腫瘤。相當於西醫的乳腺癌。

其特點是乳房部出現無痛、無熱、皮色不變而質地堅硬的腫塊,推之不移,表面不光滑,凹凸不平,

或乳頭溢血,晚期潰爛,凹如泛蓮。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

無生育史或無哺乳史的婦女,月經過早來潮或絕經期愈晚的婦女

以及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婦女乳腺癌的發病率相對較高。男性乳腺癌較少發生。

 

  【病因病機】

 

  乳岩的發病機理有以下幾個方面:

 

  (1)情志失調 情志不暢,所願不遂,肝失條達,氣機不暢,氣鬱則瘀;

肝鬱克犯脾土,運化失職則痰濁內生,肝脾兩傷,經絡阻塞,痰瘀互結於乳房而發病。

 

  (2)飲食失節久嗜厚味炙煿則濕熱蘊結脾胃,化生痰濁,隨氣流竄,結於乳中,阻塞經絡,氣血不行,日久成岩。

 

  (3)沖任不調沖為血海,任主胞胎,沖任之脈隸屬於肝腎。沖任失調,則氣血失和,月經不行,氣鬱血瘀,阻塞經絡,

                 結於乳中而成乳岩。乳岩多發於絕經期前後,故與沖任失調有密切關係。

 

  此外,在經氣虛弱的情況下,感受風寒之氣,阻塞經絡,氣滯血瘀,日久停痰結瘀,亦可導致乳岩。

 

  總之,乳岩的發病,是情志失調,飲食失節,沖任不調,及外感風寒之氣或先天稟賦不足引起機體陰陽平衡失調,臟腑失和而發病。 

 

 

【乳岩的臨床表現】

 

  發病年齡一般在4060歲,絕經期婦女發病率相對較高。

 

  乳癌可分為一般類型乳腺癌及特殊類型乳腺癌。

 

1)一般類型乳腺癌

 

  常為乳房內無痛性腫塊,邊界不清,質地堅硬,表面不光滑,不易推動,常與皮膚粘連,出現病灶中心酒窩征,

個別可伴乳頭溢液。後期隨著癌腫逐漸增大,產生不同程度疼痛,皮膚可呈橘皮樣水腫、變色;

病變周圍可出現散在的小腫塊,狀如堆栗;乳頭內縮或抬高,醫學教育網整理偶可見到皮膚潰瘍。

 

晚期乳房腫塊潰爛,瘡口邊緣不整齊,中央凹陷似岩穴,有時外翻似菜花,時滲紫紅血水,惡臭難聞。

癌腫轉移至腋下及鎖骨上時,可觸及散在、數目少、質硬無痛的腫物,以後漸大,互相粘連,融合成團,

繼而出現形體消瘦、面色蒼白、憔悴等惡病質貌。

 

2)特殊類型乳腺癌

 

①炎性癌:臨床少見,多發於青年婦女,半數發生在妊娠或哺乳期。

起病急驟,乳房迅速增大,皮膚水腫、充血,發紅或紫紅色,發熱;但沒有明顯的腫塊可捫及。

轉移甚廣,對側乳房往往不久即被侵及,並很早出現腋窩部、鎖骨上淋巴結腫大。

本病惡性程度極高,病程短促,常於1年內死亡。

 

②濕疹樣癌:臨床較少見,其發病率約佔女性乳腺癌的0.7%3%.臨床表現似慢性濕瘡,乳頭和乳暈的皮膚發紅,

輕度糜爛,有漿液滲出,因而潮濕,有時覆蓋著黃褐色的鱗屑狀痂皮。

病變的皮膚甚硬,與周圍分界清楚。多數患者感到奇癢,或有輕微灼痛。

醫學教育網整理中期數年後病變蔓延到乳暈以外皮膚,色紫而硬,乳頭凹陷。

後期潰後易於出血,乳頭蝕落,瘡口凹陷,邊緣堅硬,乳房內也可出現堅硬的腫塊。

 

【鑒別診斷】

 

1)乳癖好發於3045歲女性。月經期乳房疼痛,脹大。

有大小不等的結節狀或片塊狀腫塊,邊界不清,質地柔韌,常為雙側性。腫塊和皮膚不粘連。

 

2)乳核多見於2030歲的女性,腫塊多發生於一側,形如丸卵,表面堅實光滑,邊界清楚,活動度好,可推移。病程進展緩慢。

 

 

【乳岩的辨證分型治療】

 

  早期診斷是乳岩治療的關鍵。原則上以手術治療為主。中醫藥治療多用於晚期患者。辨證論治

 

  ①肝鬱痰凝證

 

  證候:情志抑鬱,或性情急躁,胸悶脅脹,或伴經前乳房作脹或少腹作脹。乳房部腫塊皮色不變,質硬而邊界不清。苔薄,脈弦。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結。

 

  方藥:神效瓜蔞散合開郁散加減。

 

  ②沖任失調證

 

  證候:經事紊亂,素有經前期乳房脹痛。或婚後從未生育,或有多次流產史。乳房結塊堅硬。舌淡,苔薄,脈弦細。

 

  治法:調攝沖任,理氣散結。

 

  方藥:二仙湯合開郁散加減

 

  ③正虛毒熾證

 

  證候:乳房腫塊擴大,潰後愈堅,滲流血水,不痛或劇痛。

        精神萎靡,面色晦暗或蒼白,飲食少進,心悸失眠。舌紫或有瘀斑,苔黃,脈弱無力。

 

  治法:調補氣血,清熱解毒。

 

  方藥:八珍東加減。酌加半枝蓮、白花蛇舌草、石見穿、露蜂房等清熱解毒之品。

 

  ④氣血兩虧證

 

  證候:多見於癌腫晚期或手術、放化療後,病人形體消瘦,面色萎黃或白,頭暈目眩,神倦乏力,少氣懶言,

        術後切口皮瓣壞死糜爛,醫學教育網整理時流滲液,皮膚灰白,腐肉色暗不鮮。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

 

  治法:補益氣血,寧心安神。

 

  方藥:人蔘養榮東加味。

 

  ⑤脾虛胃弱證

 

  證候:手術或放化療後,食欲不振,神疲肢軟,噁心欲嘔,肢腫怠倦。

 

  治法:健脾和胃

 

  方藥:參苓白朮散或理中東加減。

 

外治法

 

有手術禁忌症,或已遠處廣泛轉移,不適宜手術治療者可採用中藥外治。

初起,用阿魏消痞膏外治;潰後,用海浮散或冰獅散、紅油膏外敷;壞死組織脫落後,改用生肌散外敷。    其他療法

 

1.手術治療乳癌根治切除術是治療乳癌的主要治療方法。一旦確診,而又未發現遠處廣泛轉移者,均宜首選手術治療。   

 

2.化學療法化學藥物抗癌治療是一種必要的全身性輔助治療。手術後配合化學藥物治療,可提高手術治療的效果。

 

3.放射治療通常用於手術後,防止局部複發。

 

4.激素治療絕經前病人的激素療法主要是採取絕經措施,行卵巢切除或X線照射卵巢,或採用雄激素治療。

絕經期後病人可應用抗雌激素製劑。   

 

 五、預防與調攝

 

1.普及防癌知識,定期自我檢查,以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2.優生優育,提倡母乳餵養嬰兒。   

 3.患者宜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精神刺激。   

4.局部忌重壓,忌艾灸、針刺、切開及外塗腐蝕藥。   

 

乳岩相當於西醫的乳腺癌。

其特點是:乳房部腫塊,質地堅硬,高低不平,病久腫塊潰爛,膿血污穢惡臭,疼痛日增,好發於4060歲婦女。

應與乳癖、乳核、乳癆相鑒別。

肝鬱氣滯證,治宜疏肝解郁、化痰散結,方用神效瓜蔞散合開郁散加減

沖任失調證,治宜調攝沖任、理氣散結,方用二仙湯合開郁散加減

毒蘊潰爛證,治宜解毒扶正,方用化岩東加減;氣血虛弱證,治宜調補氣血,方用歸脾東加減。

 

本病一旦確診,而又未發現遠處廣泛轉移者,均宜首選乳癌根治術,術後應配合化學療法、放射治療和激素治療。   

 

結語:這種疾病多發於4060歲的婦女,所以不得不引起女性朋友的注意啦。

小編建議平時應該普及防癌知識,提倡母乳餵養,患者也要保持愉悅的心情,定期去檢查身體。

 

 

癭是頸前結喉兩側腫大的一類疾病。

其特徵為頸前結喉兩側漫腫或結塊,皮色不變,逐漸增大,病程纏綿。

相當於西醫甲狀腺疾病的總稱,包括單純性甲狀腺腫、甲狀腺腫瘤和急性化膿性甲狀腺炎等。

癭在古代文獻中,根據其臨床表現以及與五臟的配屬關係,分為五癭:筋癭、血癭、肉癭、氣癭、石癭,

其中筋癭、血癭多屬頸部血管瘤以及氣癭與石癭的合併症。現代一般分為氣癭、肉癭、石癭、癭癰4種。

 

[頸部經絡所屬]

 

癭的病位,在頸前結喉兩側的頸靨部,即甲狀腺部。

頸前屬任脈所主,任脈起於少腹中極穴之下,沿腹和胸部正中線直上,抵達咽喉,再上至峽部,經過面部進入兩目;

頸部也屬督脈,蓋督脈其循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人喉;任督兩脈皆繫於肝腎,且肝腎之經脈,皆循喉嚨。

故頸前部位與任、督、肝、腎經絡有一定的聯繫。在癭病治療中,結合病位的經絡所屬辨證施治,對指導治療有一定意義。

 

[甲狀腺解剖、生理]

 

甲狀腺分左右兩葉,覆蓋並粘附在喉和氣管起始部的兩側,吞咽時亦隨之上下移動。

甲狀腺的兩葉由甲狀腺峽部聯著,其位置一般在第二和第三氣管軟骨環之前。

甲狀腺峽部常有一垂直向上的錐狀葉,為胎生初期甲狀腺舌骨的殘餘物,常伸至環狀和甲狀軟骨前方。

在甲狀腺左右兩葉的背面,附著四個甲狀旁腺,腺體呈圓形或卵圓形,

扁平,長約5-6mm,寬3-4mm,厚約2mm,重約30~45mg。正常成人甲狀腺內含有約7mg的碘。

 

甲狀腺的主要生理作用,是能將無機碘化合物合成甲狀腺素。

這是一種有機結合碘。

甲狀腺激素對能量代謝和物質代謝都有顯著影響,不但加速一切細胞的氧化率,全面提高人體的代謝,

且同時促進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分解。

此外,還影響體內水的代謝,促進尿量的排出增多。

在甲狀腺功能減退時,就引起人體代謝的全面降低以及體內水的積蓄,臨床上出現粘液性水腫。

 

[檢查方法]

 

一、一般檢查方法癭病檢查時,應囑患者端坐,雙手放於兩膝,顯露頸部並使患者頭部略為俯下,檢查者坐在患者對面,

觀察頸部,如兩側是否對稱,有無腫塊隆起,有無血管怒張,並注意腫塊的位置、大小、形態、數目、硬度、光滑度、活動度,

有無壓痛,邊界是否清楚,腫塊能否隨吞咽而上下移動,有無震顫,氣管位置是否受壓移位,頸部淋巴結有無腫大。

 

二、輔助檢查方法癭病的檢查,除靠體格檢查外,

還需利用現代醫學某些特殊檢查輔助診斷,使癭病的鑒別診斷和預後估計更趨準確。

 

(一)基礎代謝率測定對肉癭或氣癭合併甲狀腺功能亢進時,需測定基礎代謝率,一般可根據脈壓和脈率,

在清晨空腹靜臥時反覆進行測定。常用的計算公式為:

 

基礎代謝率(%)=(脈率+脈壓)—111

 

基礎代謝率正常值為±10%,當基礎代謝率在斗20%以上時,提示有甲狀腺功能亢進。

 

(二)血清T3T4含量測定甲狀腺機能亢進時,血清T3可高於正常4倍左右,而T4僅為正常的2倍半,

因此,T3測定對甲亢的診斷具有較高的敏感性。

 

(三)甲狀腺攝131碘率測定給正常人131碘,則在24小時內能被甲狀腺攝取30964096

2小時內甲狀腺所攝取的131碘為人體總量的25%以上,或24小時為人體總量的50%以上,且吸131碘高峰提前出現,都表示甲狀腺功能亢進。

 

(四)B型超聲掃描甲狀腺捫及有結節時首選B型超聲掃描,能區別結節的囊腫性或實體性。

 

(五)核素掃描實體性結節應常規進行核素掃描檢查,如為冷結節,則有109620%可能為癌腫。

 

[病因病機]

 

癭病的發病原因,總的來說,不外乎正氣不足,外邪入侵,而在疾病的發生過程中形成氣滯、血瘀、痰凝等病理變化。

常見的病因病機如下:

 

一、氣滯因飲食過偏(長期飲用沙水),或因情志抑鬱,皆可影響氣的正常運行,造成氣的功能失調,

形成氣滯、氣鬱。氣滯、氣鬱日久,積聚成形,導致腫塊的發生,如蘊結於頸部結喉兩側而為氣癭。

 

二、血瘀多由氣滯不暢,或氣虛無以推動血之運行,而致血液阻滯凝結,凝滯日久則瘀阻成塊。

 

三、痰凝多因外邪所侵,或因情志內傷,或因體質虛弱,而使氣機砠滯,津液積聚為痰,

痰的生成與肺、脾、腎、肝關係密切,而以上四脈均循行於喉頸部,痰循經結於頸部則成癭。

 

四、痰火郁結多因肝鬱胃熱,風熱、風火客於肺,痰火相互凝聚,搏結於頸,而成癭癰。

 

[治療]

 

對癭病的治療中醫學早有記載,且具有相當的針對性,並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綜合上述癭的病因病機,在治療方面,以理氣解郁、活血祛瘀、化痰軟堅、清熱化痰為基本原則,以含碘的海生植物最為常用。

本病中醫中藥治療有一定療效,但對其中屬腫瘤範疇者,當及時採取手術治療,以免貽誤病情。

 

一、理氣解郁法適用於發病與精神因素有關的病人,病變在肝經部位。

結塊漫腫軟綿,或堅硬如石,胸脅脹痛,舌苔薄白,脈弦滑。方如逍遙散、四海舒郁丸。

 

二、活血祛瘀法適用於腫塊色紫堅硬,或腫塊表面青筋盤曲或網布紅絲,痛有定處,舌質紫暗,瘀點瘀斑,脈濡澀。

方如桃紅四物湯。

 

三、化痰軟堅法適用於結塊位於皮里膜外,患處不紅不熱,按之堅實有囊性感,舌苔薄膩,脈滑。

方如海藻玉壺湯、通氣散堅丸。

 

四、清熱化痰法適用於頸前漫腫,色紅灼熱,疼痛,舌苔黃,脈滑數。方如柴胡清肝湯。

 

[結語]

 

癭是頸前結喉兩側腫大的一類疾病,其特徵為頸前結喉兩側漫腫或結塊,皮色不變,逐漸增大,病程纏綿。

相當於西醫甲狀腺疾病的總稱。現代一般分為氣癭、肉癭、石癭、癭癰。

癭的發病原因,不外乎正氣不足,外邪入侵,結聚於經絡、臟腑,導致氣滯、血瘀、痰凝等病理變化。

癭病的檢查方法,分般檢查方法、輔助檢查方法,輔助檢查方法中B型超聲波檢查較常用?瓔的冶療以理氣解郁、

活血祛瘀、化痰軟堅、清熱化痰為基本原則,代表方有逍遙散、四海舒郁丸、桃紅四物湯、海藻玉壺湯等,

但對其中屬於腫瘤範疇者,當及時採取手術治療。

 

氣癭

 

氣癭是以頸前漫腫,邊緣不清,皮色如常,按之柔軟,可隨喜怒而消長為主要表現的甲狀腺腫大性疾病。

俗稱「大脖子」病。《諸病源候論》云:「氣癭之狀,頸下皮寬,內結突起,腿腿然亦漸大,氣結所致也。」

本病多流行於缺碘的高原山區,如雲貴高原及陝西、山西、寧夏等地;

但平原地帶亦有散發。相當於西醫的單純性甲狀腺腫。

 

[病因病機]

 

《諸病源候論》云:「癭者,由憂患氣結所生,亦曰飲沙水,沙隨氣人於脈,搏頸下而成之。」

本病的病因與居住地區水質過偏和情志內傷關係最為密切,可歸納為三點:

 

一、肝鬱氣滯憂恚氣結,情志抑鬱,肝失調達,肝鬱氣滯,橫逆犯脾,脾失健運,痰濁內生,痰氣互結,循經上行,結於喉結之處而成。

 

二、水土因素居住高山地區,久飲沙水,入於脈中,搏結頸下而成。

 

三、腎氣虧損婦女經期、眙前產後、絕經期,腎氣受損,正氣不足,外邪乘虛侵入,亦能引起本病。

 

西醫學認為,單純性甲狀腺腫的病因有3類:

①甲狀腺素原料(碘)的缺乏;

②甲狀腺素需要量的增高;

③甲狀腺素合成和分泌的障礙。而碘的缺乏是引起單純性甲狀腺腫的主要因素。

 

[診斷]

 

好發於青年,女多於男,尤以懷孕期及哺乳期的婦女多見,在流行地區常見於學齡兒童。

 

氣癭從頸塊的形態上可分為瀰漫性和結節性兩種。瀰漫性腫大者頸部兩側呈瀰漫性腫大,但仍顯示正常甲狀腺形狀。

結節性腫大常一側較顯著,囊腫樣變結節若並發囊內出血,結節可在短期增大。

一般來說,瀰漫性腫大者腫勢逐漸增大,邊緣不清,無疼痛感,皮色如常,按之柔軟,有的腫脹過大而呈下垂,感覺局部沉重。

 

結節性腫大者,結節常為多個,表現凹凸不平,隨吞咽上下移動。

若腫塊進一步發展可成巨大甲狀腺腫,並壓迫氣管、食道、血管、神經,產生一系列壓迫症状:

氣管受壓,發生呼吸困難;壓迫食道,引起吞咽不適;

壓迫頸深靜脈,面部呈青紫色浮腫和頸、胸有淺靜脈曲張;壓迫喉返神經,出現聲音嘶啞。

 

結節性甲狀腺腫可繼發甲狀腺功能亢進,也可發生惡變。

 

[鑒別診斷]

 

一、肉癭甲狀腺腫多呈球狀,邊界清楚,質地柔韌。

 

二、癭癰有急性發病史,甲狀腺增大變硬,有壓痛,常伴發熱、吞咽疼痛等全身症状。

 

[辨證論治]

 

內治法

 

肝鬱氣滯證

 

頸粗癭腫,邊緣不清,皮色如常,質軟不痛,隨吞咽而上下移動;癭腫過大時有沉重感,

或伴有呼吸困難,咽下不適,聲音嘶啞;舌淡紅,苔薄,脈弦。

 

辨證分析:情志不暢,肝鬱氣滯,肝失調達,脾失健運,水濕停留,聚而為痰,痰氣互凝,結於頸靨,故頸粗癭腫;

氣本無形,怒則氣長,喜則氣消,故腫脹呈瀰漫性而邊界不清;痰為陰邪,氣雖結而未化火,故皮色如常;

症屬痰氣互結,無明顯血瘀之證,故質軟不痛;舌淡紅、苔薄、脈弦為肝鬱氣滯之象。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軟堅。

 

方藥:四海舒郁丸加減。懷孕期或哺乳期加菟絲子、何首烏。

 

[其他療法]

 

單味藥:海帶50克,水煎服。每日一次。

 

手術治療癭腫巨大而伴明顯壓迫症状者,可作甲狀腺大部切除術。

但發於青春期者(青春期單純性瀰漫性甲狀腺腫)不宜手術治療。

 

[預防與調攝]

 

1.在流行地區內,除改善飲水外,主要以食用碘化食鹽做集體性預防,通常每公斤食鹽加碘化鈉或碘化鉀5-101mg,服用直至青春期過後。

 

2.經常食用海帶或其他海產植物菜。

 

3.保持心情舒暢,勿郁怒動氣。

 

[結語]

 

氣癭相當於西醫的單純性甲狀腺腫。

其特點是頸前漫腫,邊緣不清,皮色如常,按之柔軟,可隨喜怒面消長,好發於青年女性,尤以;懷孕期及哺乳期的婦女多見。

本病發生與缺碘關係密切。應與肉癭、癭癰相鑒別。

肝鬱氣滯證,治宜疏肝理氣、解郁消腫,方用四海舒郁丸加減;

肝鬱腎虛證,治宜疏肝補腎、調攝沖任,方用四海舒郁丸合右歸飲加減。

癭腫過大出現壓迫症状和結節性甲狀腺腫者,以手術治療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