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癭

 

肉癭是以頸前結喉正中附近出現半球形柔軟腫塊,能隨吞咽而上下移動為主要表現的甲狀腺良性腫瘤。

好發於青年及中年人,女性多見。相當於西醫的甲狀腺腺瘤。

 

[病因病機]

 

由於情志抑鬱,肝失調達,遂使肝鬱氣滯,肝旺侮脾,脾失健運,飲食人胃,不能化生精微,

形成痰濁內蘊,濕痰留注於任、督,彙集於結喉,聚而成形,遂成本病。

 

[診斷]

 

本病多見於3040歲女性。

在結喉正中一側或雙側有單個腫塊,呈圓形或橢圓形,表面光滑,質韌有彈性,可隨吞咽而上下移動,

生長緩慢,一般無任何不適,多在無意中發現。

若腫塊增大,可感到憋氣或有壓迫感。部分患者可發生腫物突然增大,並出現局部疼痛,是因乳頭狀囊性腺瘤囊內出血所致。

巨大的肉癭可壓迫氣管,使之移位,但少有發生呼吸困難和聲音嘶啞者,

有的可伴有性情急躁、胸悶易汗、心悸、手顫等症。極少數病例可發生癌變。

 

輔助檢查:甲狀腺同位素131碘掃描顯示多為溫結節,囊腫多為涼結節,伴甲亢者多為熱結節。B型超聲為實質性腫塊或混合性腫塊。

 

[鑒別診斷]

 

一、癭癰急性發病,頸部呈瀰漫性腫大,皮膚微熱,自覺疼痛,腫塊邊界不清,有觸壓痛。

頸部腫塊出現或增大時,常有寒戰高熱。發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

 

二、石癭多見於40歲以上患者。多年存在的頸部腫塊,突然迅速增大,堅硬如石,表面凹凸不平,

隨吞咽動作而上下的移動度減少,或固定不移。

 

[辨證論治]

 

一、內治法

 

氣滯痰凝結

 

喉正中附近單個癭腫,圓形或卵圓形,隨吞咽上下移動;伴胸悶不舒,咽部發憋;舌淡,苔薄微膩,脈弦細。

 

辨證分析:情志不暢,肝鬱氣滯,脾失健運,痰濕內生,痰氣互凝,結於頸前,故生癭腫;

痰氣搏結日久則血行失暢,瘀血內生,與痰氣相凝而生結節;胸悶不舒、咽部發憋、舌淡、苔薄膩、脈弦細皆肝鬱痰凝之象。

 

治法:理氣解郁,化痰軟堅。

 

方藥:逍遙散合海藻玉壺湯加減。

胸悶不舒,加香附、瓜蔞以理氣寬胸;心悸、易汗,加茯神、棗仁、熟地以養心安神;

手顫,加鉤藤、珍珠母、白芍以養陰柔肝祛風。

 

氣陰兩虛

 

頸前一側或兩側出現腫塊,隨吞咽動作上下移動;腫塊呈圓形或卵圓形,質地柔韌,不紅、不熱;

如腫塊過大者可見呼吸不暢或吞咽不利;乏力口乾,心悸汗出,失眠多夢,形體消瘦,消谷善飢,急躁易怒;

女性可伴月經不調;舌質紅,舌苔薄或少苔,脈細數無力。

 

治則治法:益氣養陰,解郁化痰。

 

方藥:生脈散合海藻玉壺東加減。

党參、麥冬、五味子、香附、浙貝母、制半夏、山慈菇、白芥子、川芎、當歸、夏枯草、陳皮、甘草。

加減:神疲乏力明顯者,加黃芪;口乾明顯者,加北沙參。

 

二、外治法

 

用陽和解凝膏摻黑退消外敷。

 

[其他療法]

 

手術治療對年齡較大病程較長的病人,一般行患側甲狀腺大部切除來(包括腺瘤在內);

如腺瘤小,可行單純腺瘤切除。但必須行冰凍切片病理檢查,以判定有無惡變。

 

[預防與調攝]

 

1.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憂思郁怒。

 

2.高原山區居民應使用含碘食鹽或進食含碘食物。

 

[結語]

 

肉癭相當於西醫的甲狀腺腺瘤。

其特點是:頸前結喉正中附近出;現半球形柔軟腫塊,能隨吞咽上下移動,好發於青年及中年人,女性多見。

應與癭癰、氣癭相鑒別。辨證多為肝鬱痰凝,治宜理氣解郁、化痰軟堅,方用海藻玉壺東加減。

多髮結節的肉癭或伴有甲狀腺功能亢進,內服藥無改善,或近期腫塊增大較快有惡變傾向者,均應儘早手術治療。

 

癭癰

 

癭癰是風熱、風溫引發的結喉兩側病變,以急性發病,結喉兩側結塊,腫脹,色紅灼熱,

疼痛為主要表現的急性炎症性疾病。相當於西醫的急性甲狀腺炎。

 

[病因病機]

 

由於風溫、風火客於肺胃,或內有肝鬱胃熱,積熱上壅,灼津為痰,蘊阻經絡,

以致氣血運行不暢,氣血痰熱凝滯於肺胃之外系,結於喉部而成。

 

[診斷]

 

多見於青壯年女性,男女發病比例為1:(3~4),發病年齡多在30~50歲,。

發病前12周多有咽痛、鼻塞、頭痛、全身酸痛等上呼吸道感染史。

 

突然發病,寒戰高熱,甲狀腺腫大,色紅灼熱,觸痛,疼痛掣引耳後枕部,活動或吞咽時加重,

嚴重者可有聲嘶、氣促、吞咽困難等。若化膿則脹痛跳痛,成膿後可出現波動感。

 

輔助檢查:急性期血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甲狀腺超聲波檢查有助於診斷。

 

[鑒別診斷]

 

一、頸癰多發於頸的側部,且靠近頦部,具有紅腫熱痛的特徵,部位局限,常見於兒童。

 

二、鎖喉癰多見於兒童。初起結喉處即紅腫繞喉,根腳散漫,堅硬灼熱疼痛,來勢猛烈,全身症状較危重。

 

[辨證論治]

 

一、內治法

 

(一) 風熱痰凝

 

頸部結塊疼痛,色紅灼熱;伴寒戰高熱,頭痛,咽干;苔薄黃,脈浮數或滑數。

 

辨證分析:風熱客於肺胃,灼津為痰,積熱挾痰上壅,蘊結於結喉,故頸部結塊;

風熱痰凝,蘊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故結塊疼痛;毒熱熾盛,故見寒戰高熱、咽干、脈滑數等熱象;

苔薄黃、脈浮數均為風熱上壅之象。

 

治法:疏風清熱化痰。

 

方藥:牛蒡解肌東加減。

 

(二) 氣滯痰凝

 

頸前腫塊堅實,輕度脹痛,按壓腫塊疼痛反射至後枕部;有時伴見喉間梗塞感;苔黃膩,脈弦滑。

 

辨證分析:內有肝鬱胃熱,灼津為痰,氣滯痰凝,蘊結結喉部,故頸前腫塊堅實、脹痛;

腫甚夾喉,故有喉間梗塞感;苔黃膩、脈弦滑為痰熱蘊阻之象。

 

治法:疏肝清熱,化痰散結。

 

方藥:柴胡清肝湯加減。

 

肝鬱化火證

 

頸前結塊可伴觸痛,疼痛可牽及下頜、耳後、枕部;

胸悶不舒,急躁易怒,口苦咽干,胸脅隱痛,尿赤便秘;舌質紅,舌苔黃,脈弦數。

 

治則治法:清肝瀉火解郁。

 

方藥:柴胡清肝東加減。當歸、白芍、川芎、柴胡、黃芩、梔子、天花粉、防風、牛蒡子、連翹、甘草。

 

陽虛痰凝證

 

頸前結塊有緊束壓迫感,皮色不變,質韌,壓之微痛或不痛;

畏寒肢冷,納呆,腹部脹滿,體重增加,面目浮腫,下肢沉著,小便清長;舌質淡,舌苔薄白,脈沉。

 

治則治法:溫陽散寒,化痰通滯。

 

方藥:陽和東加減。熟地黃、肉桂、麻黃、鹿角膠、白芥子、姜炭、甘草。

 

二、外治法

 

(一)初期宜用箍圍藥,如金黃散、四黃散、雙柏散、玉露散,冷開水或蜂蜜調成糊狀外敷,每日—2次。

 

(二)膿腫期腫塊處有明顯波動感者,可切開引流或穿刺抽膿。

 

(三)癒合期膿淨後可用生肌散外敷,促進傷口癒合。

 

[預防與調攝]

 

1.保持心情舒暢。

 

2.乎素加強鍛煉,增強機體抵抗力。

 

3.病發時忌食辛辣炙博食物。

 

4.病重者需臥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暢。切開引流者注意預防氣管痙攣的發生。

 

[結語]

 

癭癰相當於西醫的急性甲狀腺炎。

其特點是:急性發病,結喉兩側結塊,腫脹,色紅灼熱,疼痛,伴有寒戰高熱等全身症状。

應與頸癰、鎖喉癰相鑒別。風熱痰凝證,治宜疏風清熱化痰,方用牛蒡解肌東加減;

氣滯痰凝證,治宜疏肝清熱、化痰散結,方用柴胡清肝東加減。頸部忡塊初起時用箍圍藥外敷。

 

石癭

 

石癭是以頸前腫塊堅硬如石,推之不移,凹凸不平為主要表現的惡性腫瘤。

好發於40歲以上的婦女,本病較常見,約佔全身惡性腫瘤的1%。相當於西醫的甲狀腺癌。

 

[病因病機]

 

由於情志內傷,肝氣鬱結,脾失健運,痰濕內生,氣鬱痰濁結聚不散,氣滯則血瘀,

積久瘀凝成毒,氣鬱、痰濁、瘀毒三者痼結,上逆於頸部而成。

 

[診斷]

 

既往常有肉癭病史。頸前腫塊於初期較小,每被忽視,偶然發覺時腫塊即質硬而高低不平。

腫塊逐漸增大,吞咽時腫塊上下移動度減少,晚期常壓迫氣管、食管、神經,出現呼吸困難、吞咽困難或聲音嘶啞。

石癭也有由肉癭多年不愈,突然迅速增大變硬,生長迅速惡變而成者。

 

石癭病理方面可分為:

     乳頭狀腺癌:為最常見的甲狀腺癌。多見於青年女性。此型生長緩慢,屬低度惡性,轉移多在頸部淋巴結。

     濾泡狀腺癌:多見於中年人。此型發展較迅速,屬中度惡性。主要轉移途徑是從血液到達肺和骨。

     未分化癌:多見於老年人,此型發展迅速,屬高度惡性。

發病早期即可發生局部淋巴結轉移,或侵犯喉返神經、氣管或食管,並常經血液轉移至肺、骨等處。

④髓樣癌:此型惡性程度中等,較早出現淋巴結轉移,且可血行轉移到肺。

 

輔助檢查:甲狀腺同位素131碘掃描,多顯示為涼結節(或冷結節)。配合B超、CT掃描檢查有助診斷。

 

[鑒別診斷]

 

(一)癭癰急性發病,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頸前腫大呈瀰漫性,邊界不清,質硬,有壓痛,常伴發熱、吞咽疼痛等全身症状。

 

(二)肉癭頸前腫塊多呈球狀,邊界清楚,質地柔韌,表面光滑。

 

[辨證論治]

 

一、內治法

(一) 痰凝內結證

 

既往有肉癭病史,多年存在的頸部腫塊,突然迅速增大,質變硬,表面凹凸不平,吞咽時上下移動受限;舌淡,苔薄膩,脈弦滑。

 

辨證分析:情志內傷,肝脾不和,氣鬱痰凝結於頸部,發為癭腫,氣滯則血瘀,瘀久成毒,氣鬱、痰濁、

瘀毒三者痼結,故腫塊迅速增大,質變硬,上下移動受限;苔薄膩、脈弦滑為痰凝之象。

 

治法:化痰軟堅,消癭解毒。

 

方藥:海藻玉壺湯合桃紅四物東加白花蛇舌草、三棱、莪術。

 

 

(二) 瘀熱傷陰

 

晚期石癭,或潰破流血水,或頸部他處發現轉移性結塊;伴形倦體瘦,或聲音嘶啞;舌紫黯,或見瘀斑,脈沉或澀。

 

辨證分析:久病不愈,瘀熱不解,心腎陰液漸耗,故形倦體瘦;津液失榮於咽喉,

又為腫物所壓迫,故聲音嘶啞;腎水不足,毒火益甚,故頸部他處又出現結塊;

舌紫黯為瘀熱之象;舌有瘀斑、脈澀為有瘀之象。

 

治法:化瘀散結、和營養陰。

 

方藥:通竅活血湯合養陰清肺湯加減。

 

二、外治法

 

可用陽和解凝膏摻阿魏粉敷貼。

 

[其他療法]

 

一、手術治療石癭一經確診,宜早期施行根治性切除術。

 

二、放射治療

 

(一)放射線外照射適用於未分化癌。

 

(二)放射性同位素碘治療適用於治療甲狀腺癌遠處轉移,一般需先切除全部甲狀腺。

 

[預防與調攝]

 

1.肉癭患者久治不愈,或結節突然增大變硬者,宜及時手術治療,以防惡變。

 

2.小兒患癭腫硬者,因惡變率甚高,應早期手術切除。

 

[結語]

 

石癭相當於西醫的甲狀腺癌。其特點是:頸前腫塊堅硬如石,推之不移,凹凸不平。好發於40歲以上婦女。

應與婁癰、肉癭相鑒別。痰凝毒聚證,治宜化痰軟堅、消癭解毒,方用海藻玉壺東加減;

痰鬱氣結證,治宜舒肝理氣、化痰散結,方用通氣散堅丸加減;

毒熱蘊結證,治宜清肝解郁、散結化毒,方用清肝蘆薈丸;

瘀熱傷陰證,治宜和營養陰,方用通竅活血湯合養陰清肺東加減。

石癭一經確診,即宜早期施行根治性切除術,未分化癌則採用放射線外照射。

 

 

瘤是瘀血、痰滯、蝕氣停留於人體組織之中而產生的贅生物。

其臨床特點是:局限性腫塊,多數生於體表,發展緩慢,一般沒有自;覺症状,長期不易消散。

 

瘤的名目很多,《靈樞》中有筋瘤、腸瘤、脊瘤、肉瘤等。

其中內臟腫瘤,後世文獻多歸屬於症瘕範疇。生於體表的外科腫瘤,

《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分為六種,即:氣瘤、血瘤、筋瘤、肉瘤、骨瘤、脂瘤。

 

西醫一般稱良性腫瘤為「瘤」,故本病相當於西醫的部分體表良性腫瘤,

但中醫所稱的骨瘤則包括有良性骨腫瘤和惡性骨腫瘤。

 

[病因病機]

 

瘤的發生原因,薛己認為:「夫瘤者留也,隨氣凝滯,皆因臟腑受傷,氣血乖違。」

說明瘤是內臟功能失調而引起的一種疾病。

氣瘤是肺的功能異常,氣機鬱結;血瘤是心的功能異常,血絡縱橫叢集;

肉瘤是脾的功能異常,痰聚肉里;筋瘤是肝的功能異常,筋脈曲張;

骨瘤是腎的功能異常,骨絡瘀阻。

因此,瘤的發生由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逆亂,從而導致瘀血、濁氣、痰凝留著聚結而成。

 

[檢查方法]

 

瘤的檢查,首先要盡量暴露病變所在部位,觀察腫塊的位置、數目、形態、皮膚表面的變化。

再用右手食、中指平撳腫塊,捫觸腫塊的大小、質地、活動度、有無壓痛、腫塊與皮膚是否有粘連,或與骨骼的關係等。

同時結合病史,進行綜合分析,必要時攝X線片,配合B型超聲檢查或進行針吸細胞學檢查,

直至切取活體組織進行病理切片檢查,以獲得正確診斷。

 

[治療]

 

瘤的治療,原則上是以手術切除為主,特別是當腫瘤在短期內明顯增大,或有癌變危險時,更應及時手術。

但對多發性及某些生長在不便於施行手術部位的腫瘤,可運用中藥治療。

內服藥應堅持辨證論治的原則,按《外科正宗》所歸納,主要有行氣散結、破瘀消腫、化痰軟堅3大法則。

外治法除手術外還有腐蝕、硬化劑注射、冷凍等方法。

 

[結語]

 

中醫的瘤相當於西醫的部分體表良性腫瘤(也包括骨的惡性腫瘤)。

其特點是:局限性腫塊,多數生於體表,發展緩慢,一般無自覺症状,長期不易消散。

瘤的分類很多,但本章所論之瘤僅指氣瘤、血瘤、肉瘤、筋瘤、骨瘤、脂瘤,均為臨床常見者。

本病主要是由於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逆亂,以致瘀血、濁氣、痰凝留著而成。

治療原則是以手術切除為主,某些多發性及某些不便於施行手術部位的腫瘤,可予中藥內服,

主要有行氣散結、破瘀消腫、化痰軟堅3大法。

 

氣瘤

 

氣瘤是以皮膚間發生單個或多個柔軟腫核,按之凹陷,放手凸起,

狀若有氣,皮色如常或有褐色斑為主要表現的腫瘤性疾病:

《外科樞要.論瘤贅》云:「……其自皮膚腫起,按之浮軟,名曰氣瘤。」相當於西醫的多發性神經纖維瘤。

 

[病因病機]

 

肺主氣,主一身之表,由於元氣不足,肺氣失於宣和,以致氣滯痰凝,營衛不和,痰氣凝聚肌表,積久成形,發為氣瘤。

 

[診斷]

 

氣瘤是一種具有家族遺傳傾向的先天性疾病。

常在青春期開始發生,有的在兒童期或出生時就被發現。亦常伴有某種發育上的缺陷。

 

好發於軀幹部,亦常見於面部及四肢。

瘤自皮膚腫起,生長緩慢,為多發性,數目可從數個至千餘個不等,大小差異很大,從米粒大至拳頭大,

質地或硬或軟,但多數質軟,用手指壓之凹陷,去除壓力後即能彈起。

 

部分頭頸及四肢部的多發性氣瘤可見局部皮膚、皮膚下組織水腫,過度增生、增厚、發硬而失去彈性。

瘤的皮色不變,有的或帶淡紅色。另一種為先發生大小不一的褐色斑片,而後再發生贅瘤,

色素斑和贅瘤可在同一部位,也可在不同部位同時發生。

 

[鑒別診斷]

 

一、肉瘤部分腫塊生於皮下,質軟,類似氣瘤,但多數呈分葉狀,無壓縮性,且不能將其擠入皮下。

 

二、血瘤腫物柔軟,境界不清,觸之如海綿狀,或腫塊表面色澤鮮紅或紫暗,加壓時不能褪色。

 

[辨證論治]

 

痰氣凝結氣瘤多發生於軀幹部,也常見於面部及四肢,瘤大小數目不一,質地柔軟而有彈性,生長緩慢,皮色不變,無疼痛感。

 

辨證分析:肺失宣降,腠理不密,外邪所搏,氣聚痰凝,留於肌膚而致氣瘤;氣雖鬱結但無瘀血,故皮色不變,不堅不痛。

 

治法:通氣宣肺,化痰開結。

 

方藥:通氣散堅丸。

 

[其他療法]

 

氣瘤多為多發性良性腫瘤,可不施行手術。若頂大蒂小者,可用雙套結結紮治療;

若氣瘤發於面部,有損面容,或發生於肢體,妨礙肢體活動時,或某些氣瘤有惡變趨勢,可行手術治療。

 

[預防與調攝]

 

1.調情志,保持心情舒暢,避免過度憂鬱。

 

2.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結語]

 

氣瘤相當於西醫的多發性神經纖維瘤。其特點是:皮膚間發生單個或多個柔軟腫核,

按之凹陷,放手已起,狀若有氣,皮色如常或有褐色斑。應與肉瘤、血瘤相鑒別。

內治直通氣宣肺、化痰開結,方用通氣散堅丸。一般不必外治。

 

血瘤

 

血瘤是以出生時或出生後不久,皮膚上發生腫塊,色紅而內含血絲,破皮則血流難止為主要表現的腫瘤性疾病。

《類證治裁》云:「血瘤自血脈腫起,久而現赤縷或皮色赤。」相當於西醫的海綿狀血管瘤。

 

[病因病機]

 

由於心火妄動,逼血人絡,血熱妄行,脈絡擴張,氣血縱橫,結聚成形,顯露於肌膚而成。

 

[診斷]

 

血瘤可發生於身體任何部位,但以四肢、軀幹、面頸部多見。

常在出生後即發現,隨著年齡增長而長大,長到某種程度後,可停止進展。

瘤體外觀呈暗紅色或紫藍色,亦可為正常皮色,小如豆粒,大如拳頭,質地柔軟,狀如海綿,壓之可縮小,

肢體活動時脹大。血瘤可並發出血、感染和潰爛。嬰兒患者有的可在數年內自行消退。

 

[鑒別診斷]

 

血痣大小不一,手指壓迫其上,色澤和大小無明顯變化。

 

[辨證論治]

 

內治法

 

①心腎火毒證

 

  證候:多見於初生嬰兒。腫塊大小不一,色澤鮮紅,邊界不清,不痛不癢;

       伴面赤口渴,尿黃便干,易口舌生瘡;舌質紅,苔薄黃,脈細數。

 

  治法:清心瀉火,涼血解毒。

 

  方藥:芩連二母丸合涼血地黃東加減。

 

  ②肝經火旺證

 

  證候:多發於頭面或大腿部,腫塊呈丘疹或結節狀,表面呈紅色,易出血,常因情志不遂或郁怒而發生脹痛;

        可伴心煩易怒、咽干口苦等症;舌質紅,苔微黃,脈弦細數。

 

  治法:清肝瀉火,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祛瘀解毒。

 

  方藥:丹梔逍遙散合清肝蘆薈丸加減。

 

  ③脾統失司證

 

  證候:腫瘤體積不大,邊界不清,表面色紅,好發於下肢,質地柔軟易出血,無疼痛;

         伴肢軟乏力,面色萎黃,納食不佳等;舌質淡,苔白或白膩,脈細。

 

  治法:健脾益氣,化濕解毒。

 

  方藥:順氣歸脾丸加減。

 

  (2)外治

 

  ①對小面積毛細血管瘤及海綿狀血管瘤可用五妙水仙膏外搽。

 

  ②清涼膏合藤黃膏外敷,包紮固定,1日換藥1次,以促其消散。

 

  ③若血瘤出血,可用雲南白藥摻敷傷口,既可止血,又具消散作用。

 

 

 [其他療法]

 

一、壓迫法長期把棉花墊直接放在血瘤表面,並以膠布及繃帶加壓固定。

 

二、注射療法把消痔靈注射液與1%普魯卡因,按11混合,用細長針頭插入瘤體內,緩慢注入,以致整個瘤體高起為止。

每次用藥液3-6mL。隔l周可反覆注射。若瘤體尚未發硬萎縮,則消痔靈注射液與1%普魯卡因的比例可增至21,按前法注射。

 

三、冷凍療法可採用液氮冷凍治療,有較好效果。

 

四、手術治療瘤體較大而局限者,經充分準備,可行手術切除。

 

[預防與調攝]

 

隆起於皮面的血瘤,要注意保護皮膚,避免局部擦傷。

 

[結語]

 

血瘤相當於西醫的海綿狀血管瘤。其特點是:出生時或出生後不久,皮膚上發生腫塊,色紅而內含血絲,破皮則血流難止。

應與血痣相鑒別。心火妄動證,治宜涼血活血、抑火滋陰,方用芩連二母丸;

氣血瘀滯證,治宜行氣活血、化瘀通絡,方用桃紅四物湯。

局部可用消痔靈注射液注射;瘤體較大而局限者,可行手術治療。